一、科技型蔬菜受欢迎(论文文献综述)
庞飞扬[1](2021)在《《梦粱录》饮食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宋吴自牧所撰《梦粱录》是一部载有丰富饮食词汇的笔记。本文对饮食词汇进行考释探源,以期帮助我们了解宋代食品语言的构词理据。考释陌生疑难的饮食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发展也有裨益。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梦粱录》饮食词汇进行探究。第一部分,对《梦粱录》饮品词汇进行探究。将《梦粱录》饮品类词汇分为茶、酒、养生汤剂和其他饮料几类。对于茶类,分析了茶的产地、得名之由。对于饮料,主要考释了其构词理据、成分口感,以及在后世的流传等方面。酒类部分,重点考释一些酒名由来以及其文化内涵。《梦粱录》所载的养生汤剂,多将食品与一些养生中药材同煮,互相搭配以达到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的效用。针对养生汤剂,多探索其配方成分、制作方法和饮用禁忌。第二部分,对《梦粱录》食品词汇进行探究。按照门类将其分为主食、菜肴和点心等类。主食主要有面、粥等类,是最普通的食物。主食类词汇,主要分析其形制、得名之由、配料、制作方法和文化意蕴。点心,按照其形制形态大致分为糕、饼、包、团、酥等类。对于点心类词汇,主要从其外形特点与命名理据、配料、制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菜肴类词汇,按照菜肴烹饪方法分为炸制、熝制、煮制类菜品;按照食材加工方法分为腌制糟制、灌制、酿制等类菜品。对于各类菜肴,主要依据其配料、烹饪方式探讨其得名之由,对一些疑难词汇进行重点考释,探求其口感和评价。第三部分,从《梦粱录》饮食词汇管窥宋代饮食文化。共分为三个部分:一为重视家庭的思想,多表现在饮食种类和名称上。二为养生保健的思想,表现于配方和制作方式方法上。三为趋吉避凶的思想,表现于饮食的命名、使用场合及方式上。
宋奕颖[2](2021)在《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与行为研究 ——基于河北省消费者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能力显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得以改善,居民消费观念和行为偏好随之改变,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因其携带方便、美味营养和减肥代餐等特点受到消费者青睐,并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消费品之一。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数据表明,我国休闲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由2015年7355亿元,增长到2016年8224亿元,再到2017年9191亿元,2018年达到了 10297亿元,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12984亿元,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可期。国内休闲食品市场激烈的竞争对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全面的掌握消费者需求意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蔬菜加工业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行业发展为立足点,首先从休闲食品行业现状、蔬菜加工业行业现状、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典型电商销售现状三个维度,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其次,以河北省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660份,以此分析消费者人口学特征,深入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与行为的因素分析,剖析消费者购买意愿与行为间产生偏差的原因。最后,为蔬菜加工企业和相关经营主体提供咨询和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发现:第一,消费者对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的购买意愿呈现群体差异性特征,年轻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远远高于年老消费者,年老消费者更愿意食用鲜食蔬菜。女性消费者购买意愿较高于男性消费者。第二,消费者对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认知不足,部分消费者没有品尝过蔬菜类休闲食品,对其认知也很模糊。蔬菜加工企业和相关经营主体宣传力度不足,消费者对其了解程度远不如坚果加工类、水果加工类、豆制品类和肉食加工类休闲食品高。第三,购买意愿与行为存在较大偏差。大多数消费者存在购买意愿,但是会因为价格、家庭年收入等因素改变其购买行为。第四,消费者对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消费期望。休闲食品品种增加、口味提升、口感改良、品质升级成为促进消费者未来购买行为的关键。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开展宣传与体验活动,提升消费者认知水平;二是多方位拓展销售渠道,增加产品购买便利性;三是大力开展品牌建设,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四是改良口味并合理定价,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五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升消费者信任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系统总结并深入分析了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二是依托河北省实地调研数据,从消费者对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的认知、购买意愿与行为三个维度,分析了其购买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同时,剖析了消费者对该类食品的未来消费期望,以此全面掌握消费者食用需求。
黄喧[3](2020)在《《食物与营养:人人须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健康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重点,如何通过饮食来保持健康更是永恒不变的热门话题。经济的迅速发展解决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温饱难题,但是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和其他与营养相关的诸多疾病,仍然威胁着国民健康。本报告的翻译实践内容节选自Food and Nutrition: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一书。该书主要阐述了人们怎样才能通过食物的力量过上最健康、最美味的生活。笔者选取了第五章进行汉译,共计13000余词。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健康饮食如何促进长寿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原文作者就食物营养学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Food and Nutrition: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一书属于科技文体。科技文献的目的在于传播科学理论、普及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公众素养,行文注重逻辑性、准确性和严密性,在词汇、句子、篇章等层面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在此翻译实践中,笔者选取顺应论做为指导理论,探讨该文本的汉译策略。本报告阐述了此次翻译任务的背景意义、文本介绍与分析、翻译过程、案例分析以及译者在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在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指导下,结合科技文本的特点探讨了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角度对科技翻译的指导作用,并就具体难点进行分析。词汇层面主要难点在于词义的选择和表达,根据语境顺应原则将词汇还原到语境中,结合特定语境破译其真正意义。句子层面主要难点聚焦于长难句,在结构顺应的指导下,采用拆分法、倒装法以及转态法,并进行合理的增译和减译。篇章层面主要难点聚焦于衔接和连贯,在动态顺应和顺应中的意识凸显性的指导下,采取原词复现和信息重组的方式来增加译文的流畅度。笔者希望通过翻译此文本能为同类文本的翻译实践做一些有意义的尝试,也为专注于饮食营养学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也为国内关注饮食与营养方面的人们提供补充材料。
肖蒙蒙[4](2020)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和农业从业者大规模转移的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是缓解农业从业者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等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主要输出载体,也肩负着重要责任。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的培训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职业培训模式相比,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鉴于此,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及绩效评价的现状,并结合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绩效评价、培训评估模型等相关理论,进一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组合赋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利用基于灰色关联度改进的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培训组织绩效水平进行排序并判断关键影响因子,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的培训标准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基于此,本研究以青岛市10个培训组织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较高,但各培训组织之间培训绩效差异较大。其中,培训引领区仅有1个培训组织,培训示范区仅有4个培训组织,其余5个培训组织属于培训稳健区。进一步分析准则层得出,培训资源投入、培训产出是影响整体绩效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应重点关注。而在培训资源投入中,财力资源投入和物理资源投入绩效得分较低;在培训产出中,又以培训结果绩效得分较低。解析其背后的原因发现:培训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管理不完善;培训方式过于单一、培训创新性不足;培训内容设置老化、培训实用性较差;培训师资数量不足、培养机制不健全;培训考核机制欠缺、培训效果不到位;培训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思想固化严重;为此,本研究从政策层面、培训机构层面和农民层面提出对策,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持续开展。
董杰[5](2020)在《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园的重要材料,西方古典园林植物在应用过程中留下了诸多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优秀成果,研究西方古典园林植物开发与利用的历史及经验能让我们从中收获启发。本研究以西方古典园林植物的种类与运用情况为对象,通过对墓室壁画、墓室模型、碑文、地板画、容器绘画、浮雕、泥版雕刻、马赛克画、园林遗迹、古籍文字和手稿插图等考古资料的整理,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调查和对西方园林实例的分析,梳理出从西方古代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意大利、17世纪法国和18世纪英国的园林发展过程中植物应用的演变历程。通过整理归纳研究内容,得出古典西方园林植物运用过程中,植物选择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种植布局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应用形式从单一型到复合型、应用的品种从本土开发到外来引种、植物运用从分散观赏到集中展示的规律,以及园林植物能与自然条件相协调、与人的需求相吻合、与其他要素相呼应、植物文化与精神追求相适应的特点。这也启发我们要合理开发和保护园林植物资源、提高植物资源利用率、融合本民族文化特色、重视科学研究和培养专业人才等等。总之,希望通过本研究使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西方园林植物资源在选择、培育、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我国园林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提供有益的启发。
杨炜成[6](2020)在《广州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岭南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古代劳动者们为如何更好地利用这片土地进行了长久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农业基础。建国以来,在和平的经济建设环境下,人们又进行了如火如荼的现代农业建设,增城区即是广州现代农业的先行地,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我国开展“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分散的农户进行集中管理,聚合现代生产要素,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具体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解决农民就业、建设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基于产业聚集理论、生态平衡理论以及农业产业化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等进行相关研究。本文目的在于为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提供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的建议,因而将在分析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其他地区不同形式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状况,对增城区的困境与问题进行总结,进而提出建设性的参考意见。增城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也可以通过整合该地区各种要素的形式,挖掘其独特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集聚效应,为传统农业输入现代技术与管理思想的新鲜血液,给农村农业发展提供强劲驱动力。这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前提要求。增城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广州市作为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科学的管理与行政的支持必然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活力,成为示范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国内其他从业者和政府提供宝贵的模式借鉴与管理经验。发现增城区具有与生俱来的农业优良传统和基础,广州增城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个,它们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先行探索,通过了解目前这三个产业园的发展状况,和横向对比国内外其他相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为增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更好的发挥新型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农村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广州增城农村农业的发展,为实现我省现代化经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农村脱贫致富提供政策建议。
于红玲[7](2020)在《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与研究 ——基于土壤修复基础下现代农业景观的营造》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持续恶化,人们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使得人们向往田园生活。但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峻,部分地区呈现出“寂静田园”的现象。土壤过度开垦使土壤退化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养分利用率低,植物生长不良,成景效果不佳。景观农业将景观生态学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是传统农业向农业景观发展的一种形式,是将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景观效果的引导下有机结合。土壤修复可以改善土壤性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景观营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当前该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故基于土壤修复基础下农业景观的营造是有必要的。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以土壤修复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景观营造的理论基础,并将其运用到实践案例国新天汇循环农业园项目中。通过参考、借鉴景观评价体系,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出基于土壤修复基础下农业景观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发现:(1)基于土壤修复基础下现代农业景观的营造,既可对当地受损的土壤进行修复,恢复其耕作性,将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增产增收,又可营造出适宜的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带来收益,促进其良性发展。(2)利用污泥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性;使用兼具观赏与固氮作用的油料、绿肥作物及园林植物来增加土壤的含氮量,能够提高农业景观的景观价值与经济价值,推动其综合效益的提升。(3)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和原理,进行指标的确定和权重分析,构建出适合该农业景观的评价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业景观进行综合评价,使农业景观的评价指标得到充分的量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王妍苏[8](2020)在《基于网络爬虫的农产品价格的可视化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现如今越来越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我国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网上购物作为一种经济、高效、低碳的购物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而重要的消费模式。而我国作为农产品大国,农产品的销售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商也成了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但其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多农户依旧采用比较传统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两个原因:(1)对互联网的认知程度不够以至于对农产品与互联网的结合无法很好地适应,(2)无法正确的在互联网上对农产品定价与定位。本文主要针对第二个问题对农产品在互联网上销售的种类及价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以便农户对网上销售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论文采用爬虫软件爬取现有最大网购平台——淘宝网中各个类别农产品的价格、产地和销量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清洗、映射及可视化,使数据直观清晰的展现出来,从而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其规律,并进一步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预测,帮助农商户了解在不同时间对农产品定价的意义。挖掘出热销的农产品品类,即可以为下一步判断进货品类、渠道等提供依据,又可以为农商户提出简单的未来的规划和建议。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和成果:(1)对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进展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对相关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分析农户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产生的误区并提出建议,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和支持。(2)对农产品进行了初步的定义与分类,对分类后的农产品数据进行了清洗、转换和整合,并将整合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一系列直观清晰的可视化图表。可从可视化图表中直观的看出农产品的价格与时间、产地等因素的关系。得出例如蔬菜的价格随月份增大而增长,茶类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价格较高等结论。(3)基于整合后的数据和可视化图表,利用社会经济现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主要包括农产品种类、产地、销售人群年龄特征等对价格的影响,进而得出能够对农户有指导性作用的结论。例如,农产品的价格与其销量关系不大,销量最高的水果类农产品的价格也很高,因此农户应销售更受欢迎的农产品种类。
颜士鹏[9](2019)在《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蔬菜产业是寿光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是促进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重要支撑。寿光蔬菜产业是一个包括了蔬菜生产、蔬菜加工、经营流通、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各领域的一个综合性概念。但是从目前蔬菜产业整个链条看,各种服务功能配套齐全、服务设施先进完善,其服务能力、水平和规模都远远超出了寿光蔬菜生产本身的需求,服务范围不仅面对寿光也面向全国。寿光蔬菜产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上,同时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生产、加工和流通等产业链和价值链将不断向农业融合。目前的问题在于寿光菜户想扩大再生产受到土地等因素的种种制约,放弃蔬菜生产农民又舍不得手中积累多年的技术。很多种植户处于一种欲干不能、欲舍不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据寿光市农业局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每年新建和改造的大棚只占总数量的3.6%左右。目前寿光蔬菜生产发展实际处于一种“僵局”状态,急需转型发展。本文针对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问题,在对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详细阐述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影响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后,提出了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论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寿光蔬菜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进行了介绍,提出了目前存在的组织化程度低、规划化程度低、销售管理分散不规范等问题,论证了转型发展的目的和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产业组织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介绍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历程,并从产业结构、产业地位、产业效益三方面对目前寿光蔬菜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产业经营体系建设、产业发展效益增收、产业行业监管、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方面分析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对寿光蔬菜产业转型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对桑家营子、东斟灌、屯田西三个村的蔬菜生产转型发展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全市工作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通过以上整体分析研究,结合寿光实际,明确了向园区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转型的思路,着重提出了转变发展理念、培育和发挥示范社的引领作用、强化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的五项具体措施和对策。希望通过本文能为抓好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蔬菜产业全面向规模化、标准化和提质增效方向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何山[10](2019)在《基于多源信息的耕地多功能评价与用途分区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造成耕地规模急剧下降,耕地质量受到威胁。这种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对于人多地少的大都市区来说尤为尖锐。并且随着城市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大都市区耕地生产-生态-景观文化多功能复合利用价值日益突显。因此,在我国严格实施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刚性”要求下,亟需发挥耕地的多功能性来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本文以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典型经济强市、资源弱市的杭州市为研究区,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充分挖掘多源农业大数据,对2010-2014年间杭州市耕地时空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分别围绕耕地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景观文化功能展开时空动态评价,尤其对大都市区尤为突显、现有研究却相对薄弱的耕地景观文化功能进行重点探索,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供需匹配性和协同-权衡关系两方面对耕地多功能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服务于杭州市耕地用途分区划定,并建立不同发展目标下各用途区内的耕地多功能协同优化策略和保护措施,最终实现耕地复合功能的合理使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耕地特征变化情况把握现存问题并提出差别化管护的必要性从耕地占用和补充角度看,2010-2014年间杭州市耕地总体呈现出“占水田,补旱地”、“占城市周边,补边远地区”的空间变化规律。从耕地形态学空间格局角度看,杭州市城区附近的耕地呈现破碎化趋势,核心类减少、孤岛类增加;而远离城市的地区,由于耕地大量补充,耕地核心类增加,但边缘类、穿孔类也同比增长,耕地地块形状规整度下降。可见杭州市优质耕地因与经济发达地区高度空间重叠而受到“侵蚀”,耕地占用与补充的过程都需要更加科学的指导与参考,耕地差别化管理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2)评价分析耕地各单项功能,全面了解耕地功能基本信息①构建生产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耕地生产功能时空格局本研究通过整合自然环境和社会利用因素构建耕地生产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对气候生产潜力进行系数修订的基础上,获得杭州市耕地综合生产潜力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杭州市耕地综合生产潜力以二级水平居多(占比44.68%),一级生产潜力耕地也有大量分布(占比35.83%),三级生产潜力耕地较少(占比19.49%)。空间分布上,生产潜力较高的耕地主要聚集在杭州市余杭区、富阳区、萧山区以及桐庐县等地区,区域耕地土壤肥沃、地势平缓、水源丰富、交通便利且地块规整、连通性较高。生产潜力较低的耕地主要零星穿插分布在西北部、南部山地丘陵区,区内耕地土壤肥力较差、海拔较高、基础设施条件一般、地块形状不规则、连通性较差。时间变化上,杭州市2010-2014年间耕地综合生产潜力总体变化不大,区域变化差异主要由耕地面积变化而引起。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念,明晰耕地生态功能时空格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念,综合考虑功能的代表性、数据的可获取性、评估方法的科学性,选取土壤保持、生境维持、景观连通和环境健康四项子功能来综合表征耕地生态功能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杭州市耕地综合生态功能较弱,且优劣差异较大。其中生态功能一级区和二级区耕地分别占比7.82%和12.54%,主要零星分布在临安区、建德市和桐庐县等山地丘陵地区,区内耕地远离城市,人为干扰因素较少,周边林地环绕,耕地生境质量较高,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耕地生态功能相对较强。生态功能三级区耕地占比79.64%,主要分布在杭州市东北部主城区、余杭区、萧山区等平原地区,区域人口分布密集,建设开发强度极高,耕地生境质量较低、景观条件一般,耕地生态功能总体较弱。时间变化上,杭州市2010-2014年间耕地生态功能呈略微下降趋势,耕地生态保护任务依旧艰巨。③融合大数据和最大熵模型,探索耕地景观文化功能时空格局通过将休闲农业数据、乡村旅游人口数据、电子地图兴趣点等农业大数据,与最大熵模型、视野敏感度分析等进行融合,探索对耕地景观文化功能供应、需求和使用的空间量化与时空格局分析。结果显示,从供应角度看,耕地休闲游憩功能高度依赖人为因素,且主要集中在市中心附近;耕地景观美学功能与自然属性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耕地休闲游憩供应能力比景观美学增长快。从需求角度看,景观文化高需求耕地主要集中在市区及其附近常住人口和乡村旅游人口密集分布的地区。从使用角度看,耕地周边着名景点对其景观文化功能的使用具有积极的影响。研究还发现2010-2014年间耕地景观文化功能总体呈上升趋势。未来应保证人口稠密地区耕地的合理利用,在景观文化功能潜力区发展更适宜的农田,并且提高对景观文化利用率较低的耕地关注度,同时区域内的公共基础设施也需进一步完善。(3)围绕供需匹配性和协同-权衡关系开展耕地多功能综合评价首先采用常住人口、乡村旅游人口、GDP、绿地比例指标表征耕地各功能的需求水平,然后通过双变量Local Moran’s I指数分析各功能的供需空间匹配情况。结果显示,杭州市耕地生态功能供需错位较多,景观文化功能供需匹配性相对较高,耕地生产功能供需匹配和供需错位区面积持平。在供需分析基础上,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将杭州市耕地划分为四组类型区,分别为聚集在城市周边的高需求-景观功能主导区、位于城市郊区的较高需求-生产景观复合区、分布在农村地区的中需求-生产生态景观复合区、零星穿插在山地丘陵地区的低需求-生态功能主导区。此外,本研究还深入探索了耕地各功能间的协同-权衡关系。首先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进行耕地多功能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耕地生产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之间表现出较强的协同关系,耕地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间则主要表现为权衡关系。然后通过测算耦合协调度进行耕地多功能空间差异性分析,结果发现杭州市耕地多功能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势平缓地区,区域内各项功能协调发展;低值区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丘陵区和东北部的萧山区境内,区域内各项功能发展不均衡。(4)基于多功能评价结果进行耕地空间用途分区并提出优化管理建议通过将耕地多功能供需聚类得到的四组类型区与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进行叠加,将杭州市耕地进一步划分为六个用途区:(1)都市农业休闲区(占比8.32%),主要为城市周边的都市农田,城市居民对耕地各项功能都需求旺盛,建议耕地向多功能复合化、协同化方向发展;(2)绿色农业观光区(占比10.23%),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区的余杭区、萧山区、富阳区等平原地区,区内耕地主要承载粮食生产功能,鼓励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立体化的“绿色田园综合体”;(3)高效农业示范区(占比26.26%),主要分布在杭州近郊的萧山区、余杭区等地区,该部分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性一般,建议加强土壤环境污染治理和监管力度,发展科技型、生态型、劳动密集型农业;(4)景观农业生产区(占比9.98%),主要包括建德市、临安区、淳安县等境内的河谷平原耕地及成片分布的梯田,为农村地区的优质良田,建议依托其得天独厚的乡村山水田园风光及其周边分布的与历史古村、农耕文化密切相关的景区优势,促进耕地多功能整体性、协调性发展;(5)特色农业发展区(占比21.56%),主要分布在景观农业生产区周边,耕地景观较破碎,耕地多功能协调性一般,可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提升耕地连片性,并加强特色农产品的推广,打造乡村农业品牌;(6)生态农业储备区(占比23.65%),主要零星分布在临安区、建德市、淳安县等低山丘陵地带,建议将被森林等包围的孤岛适当退耕还林、还草,通过土地整治提高靠近其它功能区耕地的利用水平,作为优质生态良田的储备耕地。
二、科技型蔬菜受欢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型蔬菜受欢迎(论文提纲范文)
(1)《梦粱录》饮食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 《梦粱录》饮食词汇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梦粱录》饮品类词汇研究 |
第一节 茶 |
第二节 酒 |
第三节 养生汤剂 |
一 中药汤剂 |
二 药膳汤饮 |
第四节 其他饮料 |
小结 |
第二章 《梦粱录》食品类词语研究 |
第一节 主食 |
一 面 |
二 粥 |
第二节 点心 |
一 糕类 |
二 饼类 |
三 包类 |
四 团类 |
五 酥类 |
六 其它类 |
第三节 菜肴 |
一 炸制类 |
二 熝制类 |
三 煮制类 |
四 腌制糟制类 |
五 灌制类 |
六 酿制类 |
小结 |
第三章 《梦粱录》饮食词汇与文化研究 |
第一节 重视家庭的思想 |
一 家庭团聚 |
二 尊老爱幼 |
第二节 养生保健的思想 |
一 延年益寿 |
二 药食同源 |
第三节 趋吉避凶的思想 |
一 趋吉 |
二 避凶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与行为研究 ——基于河北省消费者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论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 |
1.5.2 购买意愿 |
1.5.3 消费行为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2.1 休闲食品行业 |
2.2 蔬菜加工业 |
2.3 典型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销售企业现状 |
2.3.1 三只松鼠蔬菜类休闲食品销售情况 |
2.3.2 良品铺子蔬菜类休闲食品销售情况 |
2.3.3 百草味蔬菜类休闲食品销售情况 |
2.3.4 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销售对比情况 |
2.4 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
2.4.1 品种较少,产品单一 |
2.4.2 研发不足,缺乏创新 |
2.4.3 竞争力弱,品牌不响 |
2.4.4 宣传不足,认知率低 |
2.4.5 监管不严,安全难保障 |
2.5 本章小结 |
3 消费者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的认知分析 |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结构 |
3.1.1 调查目的 |
3.1.2 问卷设计 |
3.1.3 数据来源 |
3.1.4 样本特征 |
3.2 认知分析 |
3.2.1 了解程度 |
3.2.2 认知途径 |
3.2.3 综合评价 |
3.2.4 质量安全信任度 |
3.2.5 价格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消费者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的购买意愿与行为分析 |
4.1 购买意愿分析 |
4.1.1 蔬菜类与其他加工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对比 |
4.1.2 蔬菜类与水果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对比 |
4.1.3 蔬菜类加工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4.2 购买意愿偏好分析 |
4.2.1 品牌偏好 |
4.2.2 包装偏好 |
4.2.3 独袋重量偏好 |
4.2.4 品种偏好 |
4.2.5 组合偏好 |
4.3 购买行为分析 |
4.3.1 购买频率 |
4.3.2 购买对象 |
4.3.3 购买渠道 |
4.3.4 疫情期间购买量 |
4.3.5 购买行为动因分析 |
4.4 购买意愿与行为偏差分析 |
4.5 未来消费期望分析 |
4.5.1 品种期望 |
4.5.2 口味期望 |
4.5.3 口感期望 |
4.5.4 价格支付期望 |
4.5.5 分享推荐期望 |
4.6 本章小结 |
5 对策建议 |
5.1 加强宣传体验,增强消费者认知水平 |
5.2 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购买便利性 |
5.3 驱动品类创新,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
5.4 夯实品牌建设,做响特色名优品牌 |
5.5 完善监管体系,提高消费者信任度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消费者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食物与营养:人人须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项目描述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原文本介绍及分析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1.1 原文本的理解 |
2.1.2 平行文本的搜集和梳理 |
2.1.3 顺应论的确定 |
2.1.4 翻译工具的准备 |
2.1.5 术语表的建立 |
2.2 译中过程 |
2.2.1 顺应论的运用 |
2.2.2 翻译步骤 |
2.3 译后审校 |
2.3.1 自我校对 |
2.3.2 他人校对 |
第三章 顺应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
3.1 词汇翻译 |
3.1.1 纯科技词 |
3.1.2 半科技词 |
3.1.3 普通词汇 |
3.2 句子翻译 |
3.2.1 简单长句 |
3.2.2 并列句 |
3.2.3 复合句 |
3.3 语篇翻译 |
3.3.1 衔接及其翻译 |
3.3.2 连贯及其翻译 |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经验总结 |
4.2 翻译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
附录2 术语表 |
附录3 翻译辅助工具列表及平行文本列表 |
致谢 |
(4)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的研究 |
1.4.2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研究 |
1.4.3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绩效评价研究 |
1.4.4 现有研究存在不足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5.1 论文研究内容 |
1.5.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职业技能培训概述 |
2.1.1 职业技能培训的概念 |
2.1.2 职业技能培训的分类 |
2.1.3 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特征 |
2.2 绩效评价相关概述 |
2.2.1 绩效评价概念 |
2.2.2 绩效评价构成要素 |
2.2.3 绩效评价流程与方法 |
2.3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概述 |
2.3.1 新型职业农民内涵与职业特点 |
2.3.2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内涵与分类 |
2.3.3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绩效评价含义与基本功能 |
2.4 培训绩效评价模型 |
2.4.1 唐·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模型 |
2.4.2 沃尔、伯德和雷克汉姆的CIRO模型 |
2.4.3 斯塔弗尔比姆的CIPP模型 |
2.4.4 考夫曼的五级评估模型 |
2.4.5 菲利普斯的五级投资回报率模型 |
3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评价比较研究 |
3.1 国外职业技能培训及其绩效评价发展概况 |
3.1.1 国外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概况 |
3.1.2 国外职业技能培训绩效评价发展概况 |
3.1.3 国外职业技能培训绩效评价启示 |
3.2 国内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及其绩效评价发展概况 |
3.2.1 国内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发展概况 |
3.2.2 国内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绩效评价发展概况 |
3.2.3 国内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
4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
4.1 设计思路及原则 |
4.1.1 设计思路 |
4.1.2 设计原则 |
4.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确定依据 |
4.2.2 指标确定 |
4.2.3 指标解释 |
4.3 绩效评价方法的确定 |
4.3.1 数据预处理 |
4.3.2 指标权重获取方法选择 |
4.3.3 基于灰色关联的改进TOPSIS模型评价 |
5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评价—以青岛为例 |
5.1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简介 |
5.2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评价 |
5.2.1 样本选取 |
5.2.2 数据来源 |
5.2.3 指标数据预处理 |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5 绩效评价结果 |
5.3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5.3.1 TOPSIS评价结果分析 |
5.3.2 障碍度结果分析 |
5.3.3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5.3.4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5.4 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提升措施 |
5.4.1 政策层面 |
5.4.2 培训组织层面 |
5.4.3 农民层面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
(5)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4.1 演变历程 |
1.4.2 种植布局 |
1.4.3 应用形式 |
1.4.4 品种变化 |
1.4.5 应用实例 |
1.4.6 译名整理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阐述 |
2.1 西方园林 |
2.2 西方古典园林 |
2.3 园林植物 |
2.3.1 定义 |
2.3.2 分类 |
2.3.3 属性 |
2.4 植物园 |
2.4.1 定义 |
2.4.2 类型 |
2.5 植物研究 |
2.5.1 植物学 |
2.5.2 园艺学 |
2.5.3 植物品种 |
2.5.4 植物引种 |
2.6 植物应用 |
2.6.1 定义 |
2.6.2 应用形式 |
2.6.3 应用方法 |
3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起源阶段 |
3.1 古埃及 |
3.1.1 生产性园林 |
3.1.2 宗教性园林 |
3.1.3 观赏性园林 |
3.1.4 植物引种 |
3.2 古西亚地区 |
3.2.1 生产性园林 |
3.2.2 宗教性园林 |
3.2.3 观赏性园林 |
3.2.4 植物引种 |
3.3 古希腊 |
3.3.1 青铜时代的线索 |
3.3.2 生产性园林 |
3.3.3 祭祀性园林 |
3.3.4 观赏性园林 |
3.3.5 植物引种和植物学家 |
3.4 古罗马 |
3.4.1 祭祀性园林 |
3.4.2 生产性园林 |
3.4.3 观赏性园林 |
3.4.4 植物引种 |
3.5 本章小结 |
4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兴起阶段 |
4.1 中世纪植物的线索 |
4.1.1 文字中的植物 |
4.1.2 手稿插图中的植物 |
4.1.3 画作和挂毯中的植物 |
4.2 修道院园林 |
4.2.1 园林概况 |
4.2.2 应用形式 |
4.2.3 应用实例 |
4.3 城堡园林 |
4.3.1 园林概况 |
4.3.2 应用形式 |
4.3.3 应用实例 |
4.4 早期植物园 |
4.5 本章小结 |
5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发展阶段 |
5.1 意大利园林 |
5.1.1 起源与概况 |
5.1.2 种植布局 |
5.1.3 应用形式 |
5.1.4 应用实例 |
5.2 植物学和植物园 |
5.2.1 概况 |
5.2.2 植物学的兴起 |
5.2.3 植物园 |
5.3 本章小结 |
6 西方故园林植物运用的繁荣阶段 |
6.1 法国规则式园林 |
6.1.1 起源与概况 |
6.1.2 种植布局 |
6.1.3 应用形式 |
6.1.4 应用实例 |
6.2 英国风景式园林 |
6.2.1 起源与概况 |
6.2.2 种植布局 |
6.2.3 应用形式 |
6.2.4 应用实例 |
6.3 植物学和植物园 |
6.3.1 植物学的进步 |
6.3.2 植物引种和新品种培育 |
6.3.3 英国皇家植物园 |
6.4 本章小结 |
7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总结 |
7.1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规律 |
7.1.1 植物选择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的转变 |
7.1.2 种植布局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转变 |
7.1.3 应用形式从单一型到复合型的转变 |
7.1.4 植物品种从开发本土到外来引种的转变 |
7.1.5 植物应用从分散观赏到集中展示的转变 |
7.2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特点 |
7.2.1 与自然条件相协调 |
7.2.2 与人的需求相吻合 |
7.2.3 与园林要素相呼应 |
7.2.4 与精神需求相适应 |
7.3 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的启示 |
7.3.1 合理开发利用 |
7.3.2 融合文化特色 |
7.3.3 重视科学研究 |
7.3.4 培养专业人才 |
7.4 不足与展望 |
7.5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广州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现代农业 |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2.1.3 现代农业产业园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聚集理论 |
2.2.2 生态平衡理论 |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3 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状况 |
3.1 发展现状 |
3.1.1 发展概况 |
3.1.2 品牌建设 |
3.1.3 主要在建项目 |
3.2 发展基础 |
3.2.1 区位交通 |
3.2.2 气候条件 |
3.2.3 农业基础 |
3.2.4 社会经济 |
3.3 发展布局 |
3.3.1 现代种养区 |
3.3.2 加工物流区 |
3.3.3 休闲农业区 |
3.3.4 科技研发区 |
3.3.5 双创孵化区 |
3.4 发展特色 |
3.4.1 扶优扶强 |
3.4.2 全产业链推进 |
3.4.3 科技先行 |
4 案例分析 |
4.1 广州市正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4.1.1 发展状况 |
4.1.2 发展特点 |
4.2 广州友粮粮油实业有限公司 |
4.2.1 发展状况 |
4.2.2 发展特色 |
4.3 小结 |
5 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品种品牌规模化经营程度低 |
5.2 产品生产、加工、科研、营销全产业链开发程度建设不明显 |
5.3 品牌培育及标准化生产程度不够高 |
5.4 土地流转体制机制创新不明显 |
5.5 园区内实施主体对联农带农机制作用不突出 |
6 国内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经验借鉴 |
6.1 德国生态农业园区 |
6.2 美国家庭农场科技主导型园区 |
6.3 上海浦东孙桥镇现代农业园区 |
6.4 小结 |
7 增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加强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建设 |
7.2 发展壮大区域农产品品牌全产业链生产体系 |
7.3 构建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
7.4 加强农村土地新模式合作建设 |
7.5 构建和完善联农助农的体制机制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7)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与研究 ——基于土壤修复基础下现代农业景观的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土壤修复在农业景观规划中的应用途径 |
2.1 土壤修复的方法 |
2.1.1 物理修复 |
2.1.2 化学修复 |
2.1.3 生物修复技术 |
2.2 土壤修复与农业景观的结合 |
2.2.1 生物炭土的使用 |
2.2.2 油料作物的使用 |
2.2.3 绿肥作物的使用 |
2.2.4 园林植物的使用 |
3 农业景观案例研究 |
3.1 大别山生态高值农业科技示范园 |
3.1.1 基本概况 |
3.1.2 项目特点 |
3.1.3 借鉴与不足之处 |
3.2 黄山生态农业观光园 |
3.2.1 项目简介 |
3.2.2 项目特点 |
3.2.3 借鉴与不足之处 |
3.3 岸上草原——都市田园景观的改造规划 |
3.3.1 项目简介 |
3.3.2 项目特点 |
3.3.3 借鉴与不足之处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土壤修复基础下农业景观营造的规划研究 |
4.1 规划的原则 |
4.1.1 因地制宜原则 |
4.1.2 多样性原则 |
4.1.3 生态性原则 |
4.1.4 景观性原则 |
4.2 规划的目标 |
4.2.1 农业景观的营造 |
4.2.2 对土壤进行修复以提升土壤肥力 |
4.2.3 农业园区示范作用的塑造 |
4.3 规划的内容 |
4.3.1 农业景观 |
4.3.2 植物景观 |
4.3.3 其他景观 |
4.3.4 土壤修复 |
4.4 本章小结 |
5 国新天汇循环农业园的规划实践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区位分析 |
5.1.3 现状分析 |
5.2 项目规划定位 |
5.2.1 功能定位 |
5.2.2 产业定位 |
5.2.3 市场定位 |
5.3 规划与设计 |
5.3.1 总体规划布局 |
5.3.2 道路交通布局 |
5.3.3 功能布局 |
5.3.4 植物规划 |
5.3.5 土壤修复规划 |
6 基于土壤修复基础下农业景观评价体系研究 |
6.1 农业景观评价方法 |
6.1.1 层次分析法 |
6.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6.2 农业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3 AHP法测定各级指标权重 |
6.4 评价指标权重值分析 |
6.4.1 相对于A总目标层,B准则层之间相对重要性对比分析 |
6.4.2 相对于A总目标层,C指标层之间相对重要性对比分析 |
6.4.3 相对于A总目标层,D子指标层之间相对重要性对比分析 |
6.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6.6 评价结果分析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基于网络爬虫的农产品价格的可视化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农产品数据采集相关技术 |
2.1 数据来源 |
2.2 数据采集相关技术 |
2.2.1 网络爬虫技术 |
2.2.2 XPath定位器概述 |
2.2.3 基于XPath路径定位的爬虫应用 |
2.2.4 正则表达式概述 |
2.2.5 正则工具在数据清洗上的运用 |
2.3 农产品数据采集技术 |
2.3.1 农产品数据的抓取 |
2.3.2 农产品数据抓取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农产品数据的整合设计 |
3.1 数据需求分析 |
3.2 数据库建设 |
3.2.1 数据导入 |
3.2.2 数据库设计 |
3.3 数据的清洗与转换 |
3.3.1 数据的清洗 |
3.3.2 数据的转换 |
3.4 本章小结 |
4 农产品数据的可视化与分析 |
4.1 农产品大类可视化 |
4.1.1 销量可视化 |
4.1.2 产地可视化 |
4.1.3 价格时间顺序走势可视化 |
4.1.4 同产地价格比较可视化 |
4.1.5 不同产地价格比较可视化 |
4.2 农产品小类可视化 |
4.2.1 销量可视化 |
4.2.2 平均价格走势可视化 |
4.2.3 产地销量可视化 |
4.3 查询平台设计 |
4.3.1 数据查询平台设计 |
4.3.2 可视化图表平台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影响农产品价格相关因素的分析 |
5.1 农产品种类对价格的影响分析 |
5.2 其他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数据矩阵分析调查问卷 |
致谢 |
(9)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蔬菜产业 |
2.1.2 产业转型 |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
3.1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历程 |
3.1.1 起步阶段 |
3.1.2 快速发展阶段 |
3.1.3 转型发展阶段 |
3.2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3.2.1 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
3.2.2 产业地位和优势情况分析 |
3.2.3 产业效益状况分析 |
3.2.4 产业服务保障体系状况分析 |
3.3 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3.1 产业经营体系建设方面 |
3.3.2 产业发展效益增收方面 |
3.3.3 产业行业监管方面 |
3.3.4 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
4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分析 |
4.1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
4.2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
4.2.1 产业发展结构优化 |
4.2.2 产业发展政策优良 |
4.2.3 产业发展组织有力 |
4.2.4 产业安全质量保障有力 |
4.2.5 产业文化悠久 |
4.2.6 人力资源充足 |
4.3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4.3.1 菜农思想观念落后 |
4.3.2 劳动力素质有待提升 |
4.3.3 科学技术支撑不足 |
5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
5.1 案例一: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农业园区经营型蔬菜产业转型发展 |
5.2 案例二: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合作社领办型蔬菜产业转型发展 |
5.3 案例三:洛城街道屯田西村“飞地经济”型蔬菜产业转型发展 |
6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目标、思路与对策分析 |
6.1 寿光蔬菜产业升级的目标 |
6.2 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 |
6.2.1 蔬菜产业向园区农业转型 |
6.2.2 蔬菜产业向绿色农业转型 |
6.2.3 蔬菜产业向品牌农业转型 |
6.2.4 蔬菜产业向科技型农业转型 |
6.3 促进寿光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
6.3.1 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
6.3.2 要培育和发挥示范社的引领作用 |
6.3.3 强化人才培育体系建设 |
6.3.4 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
6.3.5 增强蔬菜生产者队伍力量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多源信息的耕地多功能评价与用途分区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都市区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 |
1.1.2 新时代耕地多功能研究的机遇 |
1.1.3 杭州市耕地多功能研究的典型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耕地多功能内涵解读 |
1.3.2 耕地多功能类型划分 |
1.3.3 耕地多功能量化方法 |
1.3.4 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资料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2 数据介绍及处理 |
2.2.1 数据介绍 |
2.2.2 数据预处理 |
3 耕地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
3.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2 基于“占补”角度的耕地数量变化分析 |
3.2.1 耕地占用和补充的数量平衡 |
3.2.2 耕地占用和补充的用地类型 |
3.3 基于“MSPA”角度的耕地形态变化分析 |
3.3.1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 |
3.3.2 耕地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
3.4 小结 |
4 耕地生产功能评价—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1 综合生产潜力评价方法 |
4.2 气候生产潜力 |
4.2.1 评价方法 |
4.2.2 评价结果 |
4.3 综合生产潜力-综合系数修订气候生产潜力 |
4.3.1 指标体系构建 |
4.3.2 指标权重量化 |
4.3.3 综合生产潜力计算 |
4.3.4 耕地综合生产潜力时空动态分析 |
4.4 小结 |
5 耕地生态功能评价—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
5.1 耕地土壤保持功能 |
5.1.1 土壤流失方程 |
5.1.2 测算结果 |
5.2 耕地生境维持功能 |
5.2.1 InVEST模型 |
5.2.2 测算结果 |
5.3 耕地景观连通功能 |
5.3.1 电路理论模型 |
5.3.2 测算结果 |
5.4 耕地环境健康评价 |
5.4.1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4.2 测算结果 |
5.5 耕地综合生态功能时空动态分析 |
5.5.1 耕地综合生态功能测算 |
5.5.2 耕地综合生态功能时空变化分析 |
5.6 小结 |
6 耕地景观文化功能评价—基于多源数据与最大熵模型 |
6.1 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研究框架 |
6.1.1 概念内涵 |
6.1.2 研究思路 |
6.1.3 地图兴趣点 |
6.2 耕地景观文化供应能力及环境变量影响机制 |
6.2.1 最大熵模型 |
6.2.2 典型样本点与辅助变量准备 |
6.2.3 模型结果与精度验证 |
6.2.4 环境变量响应机制分析 |
6.2.5 耕地景观美学功能供应水平 |
6.2.6 耕地休闲游憩功能供应水平 |
6.2.7 耕地景观文化整体供应水平 |
6.3 耕地景观文化需求水平 |
6.3.1 基于受益人群分布的评价方法 |
6.3.2 评价结果 |
6.4 耕地景观文化使用情况 |
6.4.1 基于喜爱度和视野分析的评价方法 |
6.4.2 评价结果 |
6.5 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综合分析 |
6.5.1 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景观文化功能增长 |
6.5.2 基于供应、需求、使用的聚类分析 |
6.6 小结 |
7 耕地多功能综合评价—基于供需匹配视角 |
7.1 耕地单功能供需匹配分析 |
7.1.1 需求评价方法 |
7.1.2 需求水平空间格局 |
7.1.3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 |
7.1.4 耕地单功能供需匹配格局 |
7.2 耕地多功能供需聚类分析 |
7.2.1 K-means聚类分析法 |
7.2.2 基于供应与需求的聚类结果 |
7.3 耕地多功能协同与权衡分析 |
7.3.1 基于Spearman秩分析法的功能相关性研究 |
7.3.2 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功能空间差异性研究 |
7.4 小结 |
8.基于多功能综合评价的耕地用途分区及优化措施 |
8.1 分区依据 |
8.1.1 系统理论 |
8.1.2 因地制宜理论 |
8.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8.2 分区方法 |
8.3 分区结果及优化措施 |
8.3.1 都市农业休闲区 |
8.3.2 绿色农业观光区 |
8.3.3 高效农业示范区 |
8.3.4 景观农业生产区 |
8.3.5 特色农业发展区 |
8.3.6 生态农业储备区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耕地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 |
9.1.2 耕地综合生产潜力空间评价与变化分析 |
9.1.3 耕地整体生态功能空间评价与变化分析 |
9.1.4 耕地景观文化功能空间评价与变化分析 |
9.1.5 围绕供需匹配与协同权衡分析的耕地多功能综合评价 |
9.1.6 基于耕地多功能综合评价的耕地功能分区及优化措施 |
9.2 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科技型蔬菜受欢迎(论文参考文献)
- [1]《梦粱录》饮食词汇研究[D]. 庞飞扬.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蔬菜加工类休闲食品购买意愿与行为研究 ——基于河北省消费者调查[D]. 宋奕颖.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食物与营养:人人须知》(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黄喧. 湘潭大学, 2020(02)
- [4]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组织绩效评价研究[D]. 肖蒙蒙.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西方古典园林植物运用研究[D]. 董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6]广州增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D]. 杨炜成.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7]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与研究 ——基于土壤修复基础下现代农业景观的营造[D]. 于红玲.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基于网络爬虫的农产品价格的可视化与分析[D]. 王妍苏.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9]寿光市蔬菜产业转型发展研究[D]. 颜士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3)
- [10]基于多源信息的耕地多功能评价与用途分区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D]. 何山. 浙江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