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少儿电视节目的创作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程姗姗[1](2020)在《基于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节目策划研究 ——兼论个人策划案《来吧!研学夏令营》》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发展进步,儿童接触电视节目的用时增多,角色转变从最初的“观看者”到积极“参与者”。类型多样的儿童电视节目大放异彩,在不断吸收电视节目带来的新鲜、娱乐、有趣等“快感”的同时,儿童观看并开始逐步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真人秀节目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成为综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参加真人秀这种“半演出”的节目形式人数也越来越多。在儿童与电视节目之间的关系从“需求不够”到“需求过多”之间怎样取得平衡?如何让孩子不过分沉迷于电视,而是通过电视节目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教育知识?如何让孩子从电视节目的观看者到参与者再到获益者?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新媒体发展形态中,本文以儿童真人秀节目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类型、教育价值缺失与实现等不同的方面进行解析。本论文所涉及的节目界定为在儿童的阶段性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教育指引作用的真人秀共涉及四个部分。第一章: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初创期、探索期、成熟期发展变化以及真人秀节目“真”和“秀”两个方面的策划研究。第二章:《带我去远方》、《大冰小将》、《我们长大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真人秀个案分析。第三章:儿童真人秀节目中教育价值缺失和呈现,缺失如儿童隐私的暴露、儿童主体性消解、儿童成为文化消费品三个方面。第四章:针对个人策划案儿童教育观察类真人秀《来吧!研学夏令营》分析。本论文选取的案例更多的探讨2015年至2019年之间具有教育研究价值的儿童真人秀节目。
王凤洲[2](2020)在《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大众媒介与儿童发展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并且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引起广泛讨论的议题,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国内相关学者开始着手于电视对儿童的影响相关研究,其中就包括电视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近年来,具有新型节目形态的少儿真人秀节目在荧幕中异军突起,并凭借其独特的表达策略和审美模式吸引了大量儿童观众,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和媒介产品的新形态,它的出现不可避免地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了新的作用和新的影响。作为消费时代中的电视文化产品,当代少儿真人秀节目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儿童节目和成人真人秀节目的种种特征,另一方面也呈现出高度的商品化、消费化和娱乐化特质,作为当前的一道媒介奇观掀起了一场场“全民狂欢”,也引起了儿童受众普遍的持续关注和热情讨论。电视节目类型与形态的快速发展,促使我们不得不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持续性的审视电视媒介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同时鉴于少儿真人秀作为电视节目领域出现的新形态并对社会文化和儿童受众造成的新作用与新影响,使得我们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次系统性的论述与分析,并将其视为“拼图中的一块碎片”纳入到整个“大众媒介与儿童发展”领域中去审视。本文对“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这一议题的论述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少儿真人秀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第二章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电视媒介参与”,其目的是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即:现代儿童可以接触到电视媒介,并通过电视媒介接触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社会文化可以对儿童发挥作用,造成各种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包括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造成某种影响。第三章是“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的呈现及社会化介入”,其目的是划定研究文本,阐明少儿真人秀与儿童社会化的联系,并描述相关节目对儿童的呈现和使用现象及特征。第四章是“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的社会化干预效果”,其主要内容是阐述并论证少儿真人秀在儿童心理特征的成人化、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思想行为的现代化和职业价值观的多样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原因。第五章是“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特殊性及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通过其与传统儿童节目和成人真人秀节目的比较发现少儿真人秀对儿童社会化影响产生的特殊作用,并就相关节目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个人建议。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少儿真人秀节目在丰富了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节目形态,也由此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了一些新的、独特的影响,在对儿童产生正面引导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在审视少儿真人秀节目时应对其抱有一种客观理性的中立态度,并给予这类尚处于发展阶段的新型节目一定的宽容和耐心,期望它能成为既令儿童喜爱、又对儿童有益的媒介产品典范。
龚粤[3](2019)在《中国儿童电视节目城市化现状和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之下,儿童电视节目逐渐以城市儿童为目标受众,相对忽视农村儿童的媒介权利和现实需求,表现出一种较明显的的传播偏向——城市化倾向。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而儿童电视节目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影响着儿童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和现实行为。因此,分析儿童电视节目城市化倾向的现状,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影响,产生的原因,以及探究改变这种倾向的路径,都极具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当前的儿童电视节目有着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主要体现在节目录制场地选择偏向城市、节目资源享有城乡相差悬殊、节目参与人员优先城市儿童、节目内容主要宣扬城市文化。这种不平衡的传播倾向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就社会角度而言,这将扩大城乡知识鸿沟,加剧城乡之间的社会排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受众角度而言,可能造成农村儿童自我认同危机,导致农村儿童价值观念产生偏差,不利于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但也不能否认其在增加城市人口储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儿童知识学习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儿童电视节目的城市化倾向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一是市场逻辑主导下的儿童电视受到商业广告利益与节目制作成本的双重掣肘;二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强乡弱的文化格局,传媒生态环境向城市化演变;三是儿童节目制作者社会责任感缺失和对农村儿童的刻板印象;四是农村儿童自身媒介素养不足和偶像崇拜心理的影响。为了改变儿童电视节目严重的城市化倾向现状,社会各界应当积极作为:可以通过提升儿童电视节目的传播力量,加强少儿频道公共电视性质的建设,注重农村题材儿童节目的开发,提高农村儿童媒介素养等策略来平衡儿童电视节目,为城乡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创造一个均衡的媒介环境。
张娣[4](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江彦慧[5](2016)在《中国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角色规范研究》文中认为少年儿童是电视受众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时刻在接受少儿电视节目的影响,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直接传递节目信息的“形象代言人”,对于孩子是与非、善与恶等价值标准的建立,以及对他们的身心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名优秀的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致力于了解受众的生理、心理特征,尽可能地契合受众对主持人的角色期盼,包括外在形态、表达方式、底蕴素养的期待。准确的主持人媒介角色定位是决定少儿电视节目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少儿电视节目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缺陷,以情感策划的虚假性拆解着情感判断的真实性,以商业目的的直接功利性代替了少儿文化的个性、典型性,以享乐性、消遣性置换着少儿文化的启蒙性、奠基性。于是,节目互相模仿,没了个性,缺乏创新;主持人也开始在少儿电视节目中信口开河、随心所欲:有的穿着暴露怪异,有的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可以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考出“一甲”成绩,却在节目里故意操着生硬的港台腔;已近中年,硬是装出一副嗲模样,以为这才叫时尚和魅力。如此种种无不反映出主持人媒介角色失范的严重。因此,对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角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实例对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角色的失范进行分析,并针对如何塑造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角色,真正为他们提供积极健康、高品位的精神食粮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媒介角色以及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角色进行界定,并结合少年儿童特有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阐述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一媒介角色的重要性。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对儿童的认知、思维、审美的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多项调查表明,儿童最喜爱收看的是少儿电视节目,而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通过节目这一具体媒介形式影响着小受众,可以说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间接“重要他人”。第二部分从主持人话语形象、“脸谱化”、说教现象、前馈信息缺失、因“晕轮效应”而缺少反馈渠道、没有遵循“儿童本位”六个方面,并结合具体节目实例分析了当前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角色的失范。目前有些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单纯模仿、缺乏创新;特意操着港台腔,嗲声嗲气;对儿童缺乏耐心和尊重,丢失了应有的人文关怀等,少儿电视节目以享乐性、消遣性置换着少儿文化的启蒙性,在带来欢乐、便捷的同时,其暴露的缺陷值得关注。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了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角色的规范。当说话成为一种职业,当有声语言传播成为日常生活之所需时,主持人这一角色的专业性与特殊性就成为一种必然,换言之,它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专业属性与特点,更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专业标准与规范。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认清儿童的认知方式及心理规律,与儿童建立平等的关系,才能获得自然的沟通和心灵的愉悦,同时主持人还要建立自己的个性特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准确地塑造这一媒介角色。最后一部分结合具体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分析这一媒介角色的外化。主持人要想准确地表情达意,仅靠口头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体态举止、表情、化妆、服饰等等。思想感情的表露十分微妙,主持人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眼波流转、神色变化,都能够传递信息,无不反映其内心活动。主持人外化的语言与有声语言相匹配,共同表情达意。面对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各种失范,我们只有全力以赴,正面解决,才能建立规范,塑造好主持人媒介角色。我们从不奢望让教育变得快乐,但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媒介让快乐变得有教育意义,这种快乐来自轻松幽默、真情实感,还有不被轻易否定。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肩负起爱护受众的责任,塑造好自身的媒介角色,让儿童在健康积极的媒介环境中有一个欢乐的童年。
刘晓鹏[6](2015)在《被窥视的童年—中国当代少儿真人秀节目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电视真人秀节目被引进入中国以来,在电视从业者的精心打造下,真人秀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市场不可或缺的主流节目形态之一。从节目的收视反映及节目的数量等方面来观察,电视真人秀的魅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结合多媒体的推广宣传方式,不断推陈出新的真人秀总能够成为被关注的宠儿。而近年来以表现少儿生活、少儿成长等为主题题材的真人秀节目一经推出便火爆荧屏。一时之间,各大门户网站主页、微博、视频网站等新媒体都被“萌娃乖宝”占据了一席之地。当下处于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具有广泛传播力的内容载体,电视节目在多媒介综合作用力下再一次拓展了传播广度和深度,儿童成了人们娱乐消费的影像商品。对于此社会现象而引发的涉及教育及电视制作等文化层面上的影响应当得到一定的重视。建立在对于近年来少儿真人秀节目受到追捧的热现象的观察之上,结合现有理论及节目文本,本文从对中国当代少儿真人秀节目做出界定开始,梳理中国少儿真人秀的发展,圈定所研究的文本范围;提出“童年处于被窥视的社会环境”的观点,在“展示”与“窥视”两个方面,分析构成此现象的原因、深层影响与行为主体,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由此提出对此社会现象的思考与担忧,希望在以少儿为表现主体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要尽量合理处理少儿真人秀中对于儿童影像构成来规避负面效果,促成观众、参与者、制作者的良性互动,净化收看环境,培养健康的收视习惯,注重对儿童的媒介素养的提高,保护好珍贵的童年生活。
刘亚萍[7](2012)在《电视台少儿频道企业化体制改革研究 ——以云南、天津两省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视传媒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业单位,承担着政府“喉舌”的重要作用。而随着国家发展规划的新形势、国内国际媒体发展的趋势和动态、收视群体构成及心理的变化,同时,作为体制改革的一种类型,国家重要的宣传机构——电视台的公司化改革成为党和国家及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走在电视媒体产业化改革最前沿的少儿频道自然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34个专业少儿频道,另外,还开办了两个少儿付费频道。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改革方案,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将少儿频道定位为半公司化运作的分众频道。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频道在保证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在公益性与商业性、艺术要求与收视压力、公众价值与市场价值、文化安全与产业竞争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使电视事业发展在改革中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能够更好的发挥着“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一管理方式的作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关于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化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结合我国实际,开始实行电视媒体企业化、产业化改革的并不多,因此本文通过以云南、天津少儿频道为主要范例,同时对全国部分少儿频道负责人和从业者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创新性的利用“钻石模型”针对少儿频道产业化后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少儿频道作为电视媒体行业中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它的改革方式、问题以及将来的发展都对其他媒体机构甚至是更多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阎建光[8](2011)在《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运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电视事业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就有了少儿电视节目。50多年来,我国的少儿电视历经了节目零散播出、栏目化播出、栏目集中播出、整频道播出的漫长发展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共有38个少儿/卡通专业频道,并有几百个各类电视频道零散播出少儿节目。虽然在业内有人称这已是“少儿电视发展的春天”,但是,仍然客观上存在着少儿节目质量、频道水准与运营水平参差不齐,政策缺失、措施偏差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少儿电视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了我国少儿频道运营的困境及其原因,并以央视少儿频道为例,对我国少儿频道的运营机制进行研究。同时分析了境外少儿频道的运营特点与经验,从少儿频道自身建设以及外部环境优化对策两个层面提出建议。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文献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方法,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案例的论证。论文的中心是把我国少儿频道置于电视运营革新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是我国少儿频道发展概述以及频道运营面临的问题和成因分析。首先从少儿电视的功能出发,分析少儿电视节目频道化播出的背景,梳理我国少儿电视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以及少儿频道目前的布局状态,论述了少儿频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少儿频道的发展现状、生存环境及其特点,从外部环境限制、自身差距与不足两个大的方面,分析制约我国少儿频道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成因。第二部分(第三章)是对境外少儿频道发展与运营的分析。在概述境外少儿电视节目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境外少儿频道发展特性及频道运营特点,归纳其发展运营的成功经验,并总结对我国少儿频道事业发展的有益启示。主要包括:增强节目针对性;频道经营模式多样化;依托主频道极力扩张;健全制度促进持续发展;完善产业链;构建联播网、优化资源配置。第三部分(第四章)提出我国少儿频道运营的外部环境优化对策。针对我国少儿频道运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制约问题,结合境外少儿频道的相关成功做法与经验启示,从宏观政策层面、电视机构操作层面以及全国少儿电视资源优化整合三个大的方面提出我国少儿频道运营的外部环境优化对策。在这一章节,大胆提出了实施少儿频道发展新战略、合理调控少儿电视“频道”资源、打造全国少儿电视节目交换平台的构想,同时,站在电视机构操作层面,提出构建少儿频道产业链、审慎推进频道制改革的针对性建议。第四部分(第五章)提出我国少儿频道自身的运营对策。针对我国少儿频道运营中所存在的自身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境外少儿频道的相关成功做法与经验启示,从少儿频道的资源盘点、资源整体规划、资源掌控与拓展、品牌塑造与活动化生产、把握发展策略路径等几个方面,提出我国少儿频道自身的运营对策。在这一章节,针对性地提出了重视资源盘点与规划、强化对资源的掌控与拓展的重要性,提出了我国少儿频道的发展策略目标与发展路径,通过深入分析,并结合品牌塑造的重要性,探讨我国少儿频道发展自身完善的策略。本文重点笔墨是在第四章和第五章,探讨如何从我国少儿频道内部和频道外部环境入手,解决少儿频道运营中遇到的困境,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可行性对策。
庞娅男[9](2011)在《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电视已经成为我国儿童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媒介形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各省儿童频道建设的日益完善,儿童电视新闻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有助于儿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儿童的媒介素养能力。但由于我国儿童电视新闻发展较晚,节目建构还不成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儿童电视新闻是一种特殊的新闻节目。由于儿童受众的特殊性,使其除了具有新闻节目的一般特征,还有自身的特征。儿童在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时具有求新、求趣、渴望参与的心理特征,使节目制作者必须以儿童为本,尊重儿童受众的新闻接受心理。本文首先对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运用儿童心理学和受众理论,对儿童电视新闻接受心理进行分析。以《新闻袋袋裤》和开办的其他一些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为研究对象,从节目的受众定位、节目表现形式、主持人角色定位和节目时间安排等方面总结出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并运用传播学理论对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我国从1995年开办儿童电视新闻节目至今,发展较为缓慢,节目多集中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加之传播内容、传播技巧方面的局限,使节目的传播效果受到一定影响,表现出节目数量少、儿童参与度低、节目制播成人化等问题。本文从节目制作理念、节目编排方式以及节目内容选择、儿童网站建设等方面,指出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具体操作中的策略。
梅龙[10](2012)在《互联网对儿童收视习惯的影响研究 ——兼论我国儿童节目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央视少儿频道的节目构建”为着力点,分析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之下少儿频道的生存状况,并对少儿频道的构建和发展给出了一些的建议。研究表明,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收视习惯,主要包括影响了儿童收看电视的时间、时间段、收视偏好等等。以实证研究的结论为基础,在当前的儿童电视发展情势下,本文分别从节目内容构建、节目形式构建、传播渠道构建三个方面为我国的儿童电视节目编排提出建议,以求用更科学、合理的节目架构应对互联网分流儿童电视受众的影响。本文首次给“收视习惯”以明确清晰的定义,并对“收视习惯的评估维度”作了细致讨论。同时,研究者还从“人类社会化”的视角分析了影响收视习惯的主要因素,尝试着为今后的媒介使用研究拓开一个新的空间。
二、试析少儿电视节目的创作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少儿电视节目的创作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节目策划研究 ——兼论个人策划案《来吧!研学夏令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第一个方面:从电视节目对儿童教育的影响角度分析 |
1.1.2 第二个方面:儿童真人秀节目的负面影响 |
1.1.3 第三个方面:关于儿童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发展与策划 |
1.1 儿童真人秀节目的定义与发展 |
1.1.1 初创期:从“探索”到“创新” |
1.1.2 探索期:从“单一”到“多样” |
1.1.3 成熟期:从“娱乐”到“教育” |
1.2 儿童真人秀策划类型 |
1.2.1 亲子旅行类 |
1.2.2 角色互换类 |
1.2.3 才艺展示类 |
1.2.4 成长观察类 |
1.2.5 体育竞技类 |
第二章 儿童真人秀节目案例及教育价值分析 |
2.1 个案分析学前教育类《带我去远方》 |
2.1.1 形式上创新型游学教育模式 |
2.1.2 内容上“现实”与“梦幻”交替 |
2.2 个案分析体育竞技类《大冰小将》 |
2.2.1 “亲情陪伴”潜移默化式教育 |
2.2.2 “体育竞技”精神培养 |
2.2.3 优秀导师专业化指导教育 |
2.3 个案分析二胎成长观察类《我们长大了》 |
2.3.1 多类型角色呈现 |
2.3.2 手足亲情的文化情感传达 |
2.3.3 “儿童本位”意识解读 |
第三章 儿童真人秀节目中教育价值的缺失及对策 |
3.1 真人秀节目中教育价值的缺失 |
3.1.1 儿童隐私的暴露 |
3.1.2 儿童主体性消解 |
3.1.3 儿童成为文化消费品 |
3.2 儿童真人秀节目教育价值应对思考 |
3.2.1 提高教育关注度 |
3.2.2 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
3.2.3 提升文化的传播内涵 |
第四章 《来吧!研学夏令营》策划案背景及其创新价值的分析 |
4.1 《来吧!研学夏令营》策划案背景 |
4.2 《来吧!研学夏令营》策划案创新价值的分析 |
4.2.1 教育价值 |
4.2.2 文化价值 |
4.2.3 娱乐价值 |
4.2.4 情感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策划案 《来吧!研学夏令营》节目策划案 |
附录2:单期节目预设1 |
附录3:单期节目预设2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2)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中西方关于电视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研究 |
1.2.2 近年来少儿真人秀节目与儿童发展的研究 |
1.3 “少儿真人秀节目”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2 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电视媒介参与 |
2.1 儿童的媒介需要与媒介选择 |
2.1.1 儿童是媒介的使用者 |
2.1.2 媒介是儿童满足需要的工具 |
2.1.3 收视行为:电视仍然是儿童的主要接触媒介 |
2.1.4 收视范围:电视让儿童“无所不看” |
2.2 交叉点与信息桥:电视媒介中的儿童与社会文化 |
2.2.1 儿童与电视的单向传播特性 |
2.2.2 交叉点:儿童与电视中的社会文化 |
2.2.3 信息桥:儿童对社会文化的获取 |
2.3 电视参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
2.3.1 “儿童社会化”的界定 |
2.3.2 现实环境对儿童社会化及媒介需求的影响 |
2.3.3 电视参与儿童的社会认知过程 |
3 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的呈现及社会化介入 |
3.1 典型文本划定及关联性分析 |
3.1.1 典型文本的划定及原因 |
3.1.2 少儿真人秀与儿童社会化的相关性 |
3.2 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群体的呈现与使用 |
3.2.1 儿童成为被观察对象 |
3.2.2 儿童形象的标签化 |
3.2.3 “表演者”:综艺产业的低龄劳工 |
3.2.4 节目对儿童主体性的消解 |
3.3 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的社会化介入 |
3.3.1 儿童受众的媒介信息接受特点 |
3.3.2 儿童受众对少儿真人秀的模仿内容 |
3.3.3 少儿真人秀模仿行为与儿童社会化 |
4 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的社会化干预效果 |
4.1 少儿真人秀节目与儿童心理特征的成人化 |
4.1.1 儿童在节目中的成人化预演 |
4.1.2 节目对儿童的成人化加工 |
4.1.3 节目对儿童受众日常情感及行为的成人化暗示与培养 |
4.2 少儿真人秀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
4.2.1 少儿真人秀节目中的性别角色定型内容 |
4.2.2 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性别角色定型的影响 |
4.2.3 少儿真人秀节目应帮助儿童建立现代社会性别观念 |
4.3 少儿真人秀与儿童思想行为的现代化 |
4.3.1 儿童自我意识的张扬 |
4.3.2 儿童开放意识的形成 |
4.3.3 儿童权利意识的增强 |
4.3.4 儿童价值观念的革新 |
4.4 少儿真人秀与儿童职业价值观的多样化 |
5 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特殊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
5.1 少儿真人秀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特殊性分析 |
5.1.1 与传统儿童节目对比 |
5.1.2 与成人真人秀节目对比 |
5.2 面向未来:建立少儿真人秀节目制作新理念 |
5.2.1 重塑媒介伦理 |
5.2.2 恢复儿童的主体性地位 |
5.2.3 寓教于乐:打造教育与娱乐并重的绿色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国儿童电视节目城市化现状和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儿童电视节目城市化倾向现象透视 |
第一节 儿童电视节目城市化倾向的总体表征 |
二、节目资源享有城乡相差悬殊 |
三、节目参与人员优先城市儿童 |
四、节目内容表达宣扬城市文化 |
第二节 儿童电视节目城市化倾向的具体分析 |
一、儿童新闻节目的城市化倾向 |
二、儿童综艺节目的城市化倾向 |
第二章 儿童电视节目城市化倾向的影响 |
第一节 儿童电视节目对农村儿童影响的实证调查 |
一、调查范围与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论及分析 |
第二节 儿童电视节目城市化倾向的负向影响 |
一、扩大城乡知识鸿沟 |
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
三、造成自我认同危机 |
四、导致价值观念偏差 |
第三节 儿童电视节目城市化倾向的正向影响 |
一、增加城市人口储备 |
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
三、促进儿童知识学习 |
第三章 儿童电视节目城市化倾向的成因 |
第一节 市场逻辑主导下的儿童电视生产 |
一、商业广告利益的驱动 |
二、节目制作成本的掣肘 |
第二节 传媒生态环境的城市化倾向 |
一、农村文化的式微 |
二、城市文化的主导 |
第三节 儿童节目制作者制作理念的偏差 |
一、儿童节目制作者的责任感缺失 |
二、儿童节目制作者的刻板印象 |
第四节 农村儿童媒介素养不足与心理诉求 |
一、媒介素养影响参与程度 |
二、偶像崇拜心理影响 |
第四章 儿童电视节目城市化倾向的改变路径 |
第一节 提升儿童电视节目传播力量 |
一、正确认识职业使命与责任 |
二、提升节目制作者专业素养 |
三、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
第二节 加强少儿频道公共电视性质的建设 |
一、坚持儿童媒介发展的两个原则 |
二、建设公共电视性质的少儿频道 |
三、建立长期有效的频道沟通机制 |
第三节 注重农村题材节目的开发 |
一、找准农村节目最佳切入点 |
二、聚焦农村儿童热点话题 |
三、更新制作观念与节目形式 |
第四节 提升农村儿童的媒介素养 |
一、家长积极参与媒介素养培训 |
二、学校开设多样媒介素养课程 |
三、政府、媒体和社会力量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阐释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上篇 |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
下篇 |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中国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角色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 |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 |
一、媒介角色 |
二、少儿电视节目 |
三、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角色 |
第二节 少儿电视节目受众 |
一、年龄段界定 |
二、年龄段特点 |
第三节 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
一、儿童认知过程的间接“重要他人” |
二、儿童审美心理的建构者 |
三、儿童思维方式的引导者 |
第二章 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角色的失范 |
第一节 角色意识淡薄 |
一、前馈信息的缺失 |
二、话语形象的歪曲 |
三、“说教化”明显 |
四、有效反馈信息渠道的缺少 |
第二节 角色定位不准 |
一、主持人“脸谱化” |
二、“儿童本位”的遗失 |
第三节 角色外形乱象 |
第三章 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角色的内在建构 |
第一节 少儿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媒介形象 |
第二节 规范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角色 |
一、认清认知方式,遵循身心发展规律 |
二、与儿童建立“平等”关系 |
三、杜绝“脸谱化”现象 |
四、树立多元化的主持人角色 |
五、个性与共性相统一 |
六、提高自身素质 |
第四章 少儿节目主持人媒介角色的外化 |
第一节 少儿电视主持人的语言规范 |
一、规范的语言 |
二、驾驭语言的能力 |
三、即兴表达 |
第二节 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动作规范 |
一、内心话语的辅助——手势语 |
二、情感态度的流露——身姿语 |
三、内容表达的帮衬——道具 |
第三节 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表情规范 |
一、情感沟通的重要通道——眼神 |
二、内容表达的有力辅助——微笑 |
第四节 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外在形象规范 |
一、智与美的体现——服饰 |
二、内在的延伸——化妆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被窥视的童年—中国当代少儿真人秀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中国当代少儿真人秀节目概况 |
2.1 少儿真人秀节目的界定 |
2.1.1 电视真人秀的界定 |
2.1.2 中国当代少儿真人秀的界定 |
2.2 少儿真人秀节目发展与分类 |
2.2.1 少儿真人秀节目发展 |
2.2.2 少儿真人秀节目的分类 |
第三章 展示之“秀”——合谋下的童“真” |
3.1 展示者:自我与媒介 |
3.1.1 民众化转向 |
3.1.2 媒介的展现 |
3.2 展示内容:儿童影像材料的构建 |
3.2.1 节目材料的组合构成 |
3.2.2 材料组合的指向意味 |
3.2.3 个案分析《一年级》 |
3.3 展示下的呈现 |
3.3.1 明星级别的影视包装 |
3.3.2 批量生产同质化 |
3.3.3 多渠道的展示 |
第四章 窥视之“惑”——被消费的童年 |
4.1 被聚焦的童年 |
4.1.1“童年”引起注意 |
4.1.2 被挖掘的童年题材 |
4.1.3 全景敞视下的童年 |
4.2 窥视的主体:受众与媒介 |
4.2.1 受众的审美追逐 |
4.2.2 媒介参与的塑造与扭曲 |
4.3 窥视童年的不安后果 |
4.3.1 童年在娱乐中模糊 |
4.3.2 异化的童年景象 |
4.3.3 窥探下的狂欢 |
第五章 反思:以尊重童年为前提 |
5.1 尊重童年的创作理想 |
5.1.1 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上 |
5.1.2 细分受众,培养收视行为 |
5.1.3 影像“把关人” |
5.2 作为保护者的行动 |
5.2.1 取经西方构建健康媒介生态 |
5.2.2 倾听孩子开展儿童媒介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电视台少儿频道企业化体制改革研究 ——以云南、天津两省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 中国电视制度的变迁 |
(二) 中国电视企业化的动因 |
(三) 我国少儿频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二、概念界定 |
(一) 企业化 |
(二) 电视媒体的企业化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二、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三章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理论体系框架 |
一、电视产品的属性 |
(一) 公共产品的定义 |
(二) 电视产品的属性 |
(三)电视产品的提供和生产 |
二、电视事业发展中的政府失灵 |
(一) 政府失灵的定义 |
(二) 电视事业中政府失灵的表现 |
三、电视事业改革的必要性 |
(一) 事业单位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 |
(二) 事业单位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三)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努力发展非政府组织 |
第四章 云南和天津少儿频道企业化改革现状 |
一、云南电视台少儿频道的企业化改革情况 |
(一) 云南电视台少儿频道发展情况 |
(二) 云南电视台少儿频道改革的特点 |
二、天津电视台少儿频道企业化改革的情况 |
(一) 公益性与商业性共同推进 |
(二) 人事管理 |
(三) 制播分离的制度设计和管理 |
(四) 产业发展和经营管理 |
第五章 云南和天津少儿频道改革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分析 |
一、云南和天津少儿频道改革的经验总结 |
(一) 政策环境主导频道发展 |
(二) 地方经济文化环境影响频道节目发展和产业开发 |
(三) 领导者能力助推频道前进 |
(四)机制的灵活性和激励性刺激员工工作热情 |
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
(一) 公益宣传和舆论导向受到商业化影响 |
(二) 创收压力导致节目生产投入的紧缩 |
(三) 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
第六章 基于“钻石模型”分析少儿频道的企业竞争力 |
一、“钻石模型”基本理论综述 |
二、基于“钻石模型”分析少儿频道的企业竞争力 |
(一) 生产要素 |
(二) 需求条件 |
(三) 相关和支持产业 |
(四)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 |
(五) 政府作用 |
(六) 机遇作用 |
第七章 针对我国少儿频道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
一、保证公益性事业为前提与经营性产业即结合又相对分离 |
二、拓展除广告收入外的衍生产品开发 |
三、明确频道产权责任 |
四、取消单一的收视率考核标准 |
五、提高政府对给予少儿公益项目投入企业的奖励机制 |
六、整合资源、避免重复浪费 |
七、增加少儿频道工作人员培训 |
第八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问题与思路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四、境内外研究现状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我国少儿频道及其发展概述 |
第一节 少儿电视与青少年发展 |
一、少儿电视与青少年学习 |
二、少儿电视与少儿智力发育 |
三、对青少年个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少儿节目频道化播出背景 |
一、少儿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 |
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
三、电视媒介专业化的需要 |
第三节 少儿频道发展的三次机遇期 |
一、第一次发展机遇期(20世纪80年代) |
二、第二次发展机遇期(20世纪90年代) |
三、第三次发展机遇期(21世纪初以来) |
第四节 少儿频道的总体布局与概况 |
一、数量增多,形成一定规模 |
二、影响力增大,收视份额提升 |
三、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 |
四、央视少儿频道的频道制改革 |
第二章 我国少儿频道运营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外部环境的制约 |
一、经济角度:部分省份不具开办频道条件 |
二、覆盖层面:存在体制与技术双重障碍 |
三、主体责任:缺乏服务频道的有效规范 |
第二节 自身的差距与不足 |
一、传受关系:频道内容服务供需错位 |
二、资源配置:频道建设发展资源短缺 |
三、运营方式:公益性定位难以商业性经营 |
四、人员安置:“包袱”仍需背负 |
五、利益分配:缺乏公平制度 |
第三节 收视竞争加剧的异化格局 |
一、青少年收视特点素描 |
二、上星频道白热化竞争 |
三、少儿频道的地域竞争 |
第四节 面临问题的成因 |
一、制度与体制的原因 |
二、技术与水平的原因 |
三、资源与环境的原因 |
四、人员与观念的原因 |
第三章 境外少儿频道发展与运营分析 |
第一节 境外少儿频道发展概述 |
一、纷纷开办少儿频道 |
二、少儿节目制作经费增加 |
第二节 境外少儿频道发展特性 |
一、节目形态与形式多样化 |
二、少儿节目的合作与市场 |
三、动画片成为少儿节目主角 |
第三节 境外少儿频道运营特点 |
一、美国:世界第一个少儿频道Nickelodeon |
二、英国:少儿频道CBBC与婴幼儿频道Cbeebies |
三、台湾:东森电视集团亲子频道东森幼幼 |
第四节 境外少儿频道运营的经验与启示 |
一、锁定目标,使节目具有针对性 |
二、因地制宜,频道经营模式多样化 |
三、依托主频道,极力向全球扩张 |
四、健全制度,力促频道持续发展 |
五、完善产业链,推动良性发展 |
六、构建联播网,优化资源配置 |
第四章 我国少儿频道运营的外部环境优化对策 |
第一节 宏观政策层面的优化对策 |
一、实施少儿频道发展新战略 |
二、多角度推进频道可持续发展 |
三、合理调控少儿“频道”资源 |
四、加强少儿电视行业自律与管理 |
第二节 电视机构层面的优化对策 |
一、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推进制播分离 |
二、积极构建少儿节目产业链 |
三、审慎推进频道制改革 |
第三节 少儿电视资源优化对策 |
一、打造全国少儿电视节目交换平台 |
二、推进少儿电视拓展新媒体领域 |
三、精办国家网络电视台少儿频道 |
第五章 我国少儿频道自身的运营对策 |
第一节 频道的资源盘点 |
一、资源盘点的主要依据 |
二、动画片/剧类和学龄前节目的资源盘点 |
三、其他资源分类盘点 |
第二节 频道资源的整体规划 |
一、动画片/剧类资源的规划 |
二、非动画片/剧类资源的规划 |
三、央视少儿频道的版面规划 |
第三节 少儿频道资源掌控与拓展 |
一、动画资源:掌握话语权力推产业开发 |
二、影视剧资源:自主研发扩大资源效应 |
三、生活类资源:注重实用贴近性强 |
四、文艺运动类资源:提升娱乐性活动化促发展 |
五、科教类资源:寓教于乐对位传播打造精品 |
六、情感类资源:平等理解情节性强谨慎处理 |
七、社会类资源:提升品质突显内涵 |
第四节 品牌塑造与活动化生产 |
一、少儿频道的品牌化 |
二、少儿频道的活动化生产 |
三、层级策略目标:从专业化到品牌化 |
四、层级策略目标:从收视率到影响力 |
第五节 把握发展策略路径 |
一、调整频道定位:从受众定位到内容定位 |
二、转换运营主体:以频道为中心打造品牌节目 |
三、转变生产理念:从技巧导向到资源导向 |
四、转变生产模式:从自娱自乐到活动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价值 |
(二) 文献综述 |
1. 关于儿童电视新闻传播功能方面的论述 |
2. 关于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方面的论述 |
3. 关于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未来发展策略的论述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一、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
(一)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义 |
(二) 国外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
(三) 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发展概况 |
(四) 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观众需要 |
1. 儿童电视新闻观众的信息需要 |
2. 儿童电视新闻观众的社会化需要 |
3. 儿童电视新闻观众调剂生活的需要 |
二、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特征 |
(一) 受众定位明确 |
1. 年龄定位 |
2. 受众区域定位 |
(二) 表现形式活泼 |
1. 趣味化的报道 |
2. 快节奏大容量 |
3. 色彩的巧妙运用 |
(三) 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形式多样化 |
1. 同龄型 |
2. 卡通型 |
3. 伙伴型 |
4. 姐姐型 |
(四) 合理的节目时间安排 |
三、儿童电视新闻接受心理分析 |
(一) 儿童电视接收心理过程 |
1. 注意:儿童对电视新闻的瞬间反应 |
2. 感知:儿童对电视新闻的内心感受 |
3. 联想与想象:儿童对电视新闻的情景再现 |
4. 情感:儿童对电视新闻的情绪体验 |
(二) 儿童受众的新闻接受心理特征 |
1. 求新: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动向 |
2. 求趣:渴望轻松娱乐 |
3. 求参与:发出儿童的声音 |
四、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效果分析 |
(一) 传播者:主持人的语言运用 |
1. 主持人有声语言的运用 |
2. 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 |
(二) 传播内容:节目内容的贴近性 |
(三) 传播技巧 |
1. 故事化、情节化的运用 |
2. 节目内容提要的设计 |
五、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存在问题 |
(一) 节目数量较少,重视程度不够 |
(二) 儿童在节目中参与程度低 |
(三) 过分强调教育作用、“教”多“乐”少 |
(四) 儿童新闻节目制播“成人化” |
1. 成人化语言导致收视率降低 |
2. 成人化非语言符号不符合儿童收看行为的养成 |
3. 节目编排缺乏灵活性 |
(五) 儿童电视新闻报道内容缺乏对农村儿童的关注 |
六、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策略 |
(一) 坚持以儿童为本位的理念制作新闻 |
(二) 扩大报道范围,尝试把儿童新闻做“深” |
(三) 改进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方式 |
1. 画面编辑直观生动 |
2. 声音编辑真实自然 |
3. 节目编排形式多样 |
(四) 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
(五) 加强儿童新闻网站建设,扩大节目影响力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互联网对儿童收视习惯的影响研究 ——兼论我国儿童节目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
一、现实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
一、国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与成果 |
二、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与成果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的理论 |
第四节 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
第一章 互联网与中国儿童的媒介近用 |
第一节 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
第二节 互联网对电视媒体的冲击 |
一、分流受众 |
二、分流广告 |
三、改变受众的信息接触习惯 |
第三节 互联网生态下儿童的媒介近用 |
一、儿童身处崭新的媒介环境生态 |
二、中国儿童的互联网近用情况 |
第二章 儿童收视习惯及其评估维度 |
第一节 什么是儿童收视习惯 |
一、儿童的定义 |
二、“儿童”的概念是一种社会产物 |
三、电视、互联网与儿童社会化 |
四、儿童收视习惯 |
第二节 评估儿童收视习惯基本维度 |
一、儿童收视习惯研究的切入点 |
二、儿童收视习惯研究的基本维度 |
第三章 互联网生态下儿童收视习惯调查 |
第一节 研究样本的选择 |
一、样本选择基本情况 |
二、样本选择具体情况 |
第二节 儿童的收视习惯调查一(不接触互联网) |
一、儿童每天平均看电视的时长 |
二、儿童每周平均看电视的天数 |
三、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段(分为周1-5和双休日两类) |
四、儿童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 |
第三节 儿童的收视习惯调查二(接触互联网) |
一、接触过互联网的儿童每天平均看电视的时长 |
二、接触过互联网的儿童每周平均看电视的天数 |
三、接触过互联网的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段 |
四、接触过互联网的儿童收看的电视节目类型 |
第四节 互联网对中国儿童收视习惯的影响 |
一、影响儿童收视习惯的因素 |
二、互联网如何影响儿童收视习惯 |
二、接触过互联网的儿童对网络的具体近用情况 |
三、互联网对儿童收视习惯的影响 |
第四章 互联网生态下的儿童节目构建 |
第一节 互联网与儿童节目构建 |
一、儿童节目构建的历史和现状 |
二、儿童节目构建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互联网生态下儿童节目构建面临的挑战 |
一、互联网生态下儿童节目内容的挑战 |
二、互联网生态下儿童节目形式的挑战 |
三、互联网生态下儿童节目传播渠道的挑战 |
第三节 互联网生态下中国儿童节目构建的评估——以CCTV少儿频道为例 |
一、CCTV少儿频道的基本情况 |
二、对CCTV少儿频道构建的评估 |
第五章 互联网生态下儿童节目构建的策略和建议 |
第一节 互联网生态下节目构建理念方面的调整 |
一、传统电视节目构建总体上存在的问题 |
二、电视节目构建在理念上的调整 |
第二节 互联网生态下节目构建内容方面的调整 |
一、内容调整的宗旨:以儿童为本位 |
二、儿童对内容的需求 |
三、节目内容调整原则 |
四、节目内容如何调整 |
第三节 互联网生态下节目构建形式方面的调整 |
一、互联网时代节目构建形式上存在的问题 |
二、节目构建形式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
三、儿童电视节目形式构建具体调整的方法 |
第四节 互联网生态下节目构建时间方面的调整 |
一、儿童收视时间:一个待调整的重要面向 |
二、儿童收视时间调整需要坚持的原则 |
三、儿童收视时间调整的方法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四、试析少儿电视节目的创作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节目策划研究 ——兼论个人策划案《来吧!研学夏令营》[D]. 程姗姗.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2]少儿真人秀节目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 王凤洲.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3]中国儿童电视节目城市化现状和影响研究[D]. 龚粤.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4]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5]中国少儿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角色规范研究[D]. 江彦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6]被窥视的童年—中国当代少儿真人秀节目研究[D]. 刘晓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3)
- [7]电视台少儿频道企业化体制改革研究 ——以云南、天津两省电视台少儿频道为例[D]. 刘亚萍. 云南大学, 2012(01)
- [8]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运营研究[D]. 阎建光. 武汉大学, 2011(04)
- [9]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研究[D]. 庞娅男. 河南大学, 2011(08)
- [10]互联网对儿童收视习惯的影响研究 ——兼论我国儿童节目构建[D]. 梅龙. 武汉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