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油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义[1](2021)在《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经磺化后的水溶性物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运用网状Meta分析系统评价丹参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网络药理、蛋白组学技术探究丹参酮ⅡA可能作用机制,并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和PC12神经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中对可能的靶点和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按照Jadad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TCMSP数据库检索丹参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GeneCards、NCBI和OMIM数据库中获取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并将药物和疾病交集后的靶点输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3.8.2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通过Bioconductor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3)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根据神经功能评分(Z-Longa)、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MCAO/R模型及药物疗效。(4)使用DIA定量蛋白组学分析各组大鼠脑缺血半影区蛋白表达的情况,根据|log2FC|≥0.58且p<0.05的标准筛选差异蛋白;利用R软件绘制火山图和差异蛋白聚类分析热图;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差异蛋白的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ClueGO等工具对差异蛋白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并用平行反应监测技术(PRM)的方法验证蛋白表达。(5)利用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系构建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型,同时给予不同浓度(1μM、5μM、10μM、20μM、40μM)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3h、6h、12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给药剂量和时间,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蛋白组学预测的可能靶点。结果:(1)共纳入160项研究,总样本量18079例,共纳入7种中药注射剂和8种治疗措施,包括丹红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H+CT)、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T)、丹参川芎嗪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DSCXQ+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联合常规治疗(DSDFS+CT)、复方丹参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FFDS+CT)、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常规治疗(SI+CT)、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剂联合常规治疗(STS+CT)和常规治疗(CT)。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DSDFS+CT(93.0%)>DH+CT(80.5%)>STS+CT(66.7%)>DSCXQ+CT(66.4%)>SI+CT(50.0%)>DS+CT(26.7%)>FFDS+CT(16.7%)>CT(0.1%)。在 NIHSS评分方面,累积概率排序为:STS+CT(95.5%)>DH+CT(80.9%)>DSCXQ+CT(70.1%)>SI+CT(64.7%)>DSDFS+CT(42.0%)>FFDS+CT(24.4%)>DS+CT(20.1%)>CT(2.4%)。在 Barthel 指数方面,DH+CT(76.2%)>DSCXQ+CT(74.3%)>STS+CT(64.1%)>DSDFS+CT(62.2%)>FFDS+CT(51.8%)>SI+CT(46.0%)>DS+CT(21.7%)>CT(3.8%)。(2)从丹参中共筛选出65个活性成分和108个对应靶点,以及缺血性卒中相关靶点2558个,取交集后获得靶点87个,其中度值大于50的靶点有6个,包括AKT1、IL6、FOS、VEGFA、MAPK1、EGFR,即本研究的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24个(p<0.05),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出134条信号通路(p<0.05),以PI3K/AKT、HIF-1信号通路所占靶点数目最多。构建的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显示,丹参酮ⅡA等活性化合物在整个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升高,TTC染色显示梗死范围扩大,HE染色显示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区域组织变性明显。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评分,缩小梗死面积,减轻空泡样改变及胞核皱缩等病变。(4)蛋白组学在大鼠脑组织中共鉴定出5880个蛋白,其中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差异蛋白为423个。经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共有285个差异蛋白。将三个组别进行整合分析,共有127个有表达趋势的差异蛋白,这些差异蛋白GO富集主要参与缺氧反应、神经元凋亡过程、钙离子转运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通路。PPI网络获得Alb、mTOR、Dync1h1、Stxbp1、Cltc、Sptan1等核心差异蛋白。mTOR、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是调控自噬的上游信号,将上述通路的关键靶点及自噬相关蛋白进行PRM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mTOR和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HIF-1α、LC3-Ⅱ/LC3-Ⅰ、PI3K和AKT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后,HIF1α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mTOR、PI3K和AKT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外研究中CCK-8结果显示,与OGD/R模型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1μM、5μM的给药浓度在3h、6h、12h等不同给药时间对细胞活力均无显着影响;而10μM、20μM和40μM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在各个给药时间均表现出对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且依赖给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梯度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GD/R模型组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多(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与OGD/R组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后HIF1α、Beclin1、LC3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减少(p<0.01),而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根据网状Meta分析结果,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改善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网络药理学筛选出丹参酮ⅡA可能是丹参主要活性化合物,并且经蛋白组学预测其磺化后可能作用于mTOR等核心靶点,参与调节PI3K/AKT、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细胞凋亡、抗炎、调节自噬等作用;体内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作用于mTOR等靶点,抑制细胞自噬,改善MCAO/R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减小脑梗死面积,减轻脑组织损伤;体外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HIF-1途径上调mTOR表达,抑制细胞自噬,发挥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李瑛[2](2020)在《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冠心病等心肌缺血类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作为一种活血化瘀的中药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由菊科植物抱茎苦荬菜(Ixeris sonchifolia Hance)经提取、精制而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冠心病、中风、脑梗塞等疾病。在临床使用中,苦碟子注射液常与不同溶媒和其他药物配伍合用,但临床配伍合用仍存在两个关键问题,第一,药物配伍合用是否具有可行性,不同药物之间是否存在配伍禁忌,是否会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二,药物配伍合用是否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而导致临床疗效降低。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从体外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体内配伍药效角度开展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以期为临床上安全合理合用药物提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及结论如下:(一)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基于药物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并模拟苦碟子注射液临床常用药物浓度,以0.9%氯化钠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为溶媒,考察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常用配伍药物(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4℃、室温、30℃环境下配伍溶液的外观、p H值、不溶性微粒、吸光度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上述两种溶媒及药物配伍后,配伍溶液在8h内未出现浑浊现象,p H值、吸光度与有效成分含量在配伍8h内均未发生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存在明显变化及超出药典规定范围的现象。综合各项研究结果,苦碟子注射液与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上配伍使用时,应注意选择溶媒,尽早用完。研究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及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较为稳定,后续可进行体内相关研究。(二)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本实验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并给予药物,通过生化指标检测和心脏病理组织切片对比观察,发现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此外,采用UPLC-Q-TOF/MS技术进行无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经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得到17个心脏组织标志物和16个血浆标志物,其主要调控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亚麻酸代谢,甾类激素生物合成等通路。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用药,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可回调更多的代谢物,且代谢物水平变化倍数较大,表明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对代谢物回调程度明显,疗效突出。本研究从药效角度反映了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明显增强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探究其对心肌缺血的保护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前后的保护作用机制,以药效成分和回调的心肌缺血代谢物挖掘预测潜在的靶点,进一步整合构建“成分-作用靶点-疾病”调控网络,通过对潜在靶点的相关通路分析,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筛选出药效成分可以调节心肌缺血代谢紊乱的靶点蛋白110个,药物配伍既可作用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共有靶点Faah、Drd2等;同时也可作用于苦碟子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的作用靶蛋白,例如Ace、Kcnk2、Ccr1等;对比分析发现,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作用于更多的靶点和通路,如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环磷酸腺苷信号通路等,其药效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上述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而改善心肌缺血。本研究证实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配伍应用可共同发挥对心肌缺血的预防作用,可协同增效影响代谢物水平,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
林自进[3](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对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的住院病人60例。所有患者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集,经头颅MRI或者CT检查,证实为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的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依据脑梗死指南诊疗用药,在入院当天给予中风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150mg qd(生产厂家:Bayer Vital Gmb H;批准文号:H20130340)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托伐他汀钙20mg qn(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408)稳定斑块治疗,依达拉奉注射液30g(生产厂家: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992)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滴bid;脑水肿者予20%甘露醇注射液125ml(生产厂家: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3784)据脑水肿情况qd~q8h脱水治疗5-7天。治疗组在常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10ml X 2支(生产厂家:大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3021639),配入5%葡糖糖注射液250ml或9%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qd,14天/疗程)。结束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包括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I)评定量表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情况及脑血管经颅多普勒(以下简称TCD)的大脑前、中动脉的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与平均血流速率(Vm)变化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2周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治疗后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对于神经功能缺损具有改善作用。(2)BI评分:经2周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其中治疗后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醒脑静注射液可改善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3)中医证候评分:经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其中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醒脑静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具有显着作用。(4)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治疗后ACA、MCA的PI、RI的速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显着降低,Vs、Vm均较治疗前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治疗组有效患者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0.00%,对照组有效患者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达66.67%,治疗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加快ACA、MCA的血流速度,改善脑血流循环,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刘智美[4](2020)在《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通脑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量表、血清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选取的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合用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认真填写病例报告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及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四项HCY、hs-CRP水平,并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各项量表评分与实验室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后续的临床观察;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92.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80%,且2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治疗该病的临床与中医症候疗效优于脑心通胶囊;3.各项量表评分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ADL评分、FMA评分均升高,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组间进行比较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脑心通胶囊的效果更佳;4.实验室指标的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降低,血清HDL-C水平升高,治疗前后的2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HCY、hs-CRP水平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血脂四项水平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在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脂方面疗效相当,而在抗炎、抗氧化方面通脑丸优于脑心通胶囊。结论:通脑丸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各项量表评分;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HCY、hs-CRP水平,无明显毒副作用。
吴金秀[5](2020)在《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病变,继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若延误治疗时机或治疗不当,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研究显示,缺血缺氧性刺激可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等生长因子表达增加,在各种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血管新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类新型脑保护剂,其主要活性成分是从芹菜籽中提取的消旋体,可通过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自由基释放,阻止神经细胞凋亡,但目前有关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脑血流灌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次研究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局部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04月至2020年01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4例,发病时间在48小时之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100ml作为安慰剂对照,均连续治疗14天。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80天行脑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检查,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血清中VEGF、bFGF的浓度。采用SPSS25.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基线血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史、吸烟史、饮酒史、空腹血糖、血脂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脑CT灌注成像参数的比较: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局部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达峰时间(transit time to the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ion time,MTT)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rCBF:t=1.547,P=0.125;rCBV:t=0.449,P=0.655;TTP:t=1.920,P=0.059;MTT:t=1.564,P=0.12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rCBF、rCBV、TTP、MTT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rCBF:t=2.091,P=0.039;rCBV:t=2.317,P=0.023;TTP:t=2.269,P=0.026;MTT:t=2.981,P=0.004);对照组患者的rCBF、TTP、MTT治疗后相比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rCBF:t=2.511,P=0.016;TTP:t=5.612,P=0.000;MTT:t=4.431,P=0.000),而rCBV治疗后相比治疗前稍缩短,但统计结果显示无显着性差异(t=0.611,P=0.544);观察组患者治疗后rCBF、rCBV均高于治疗前(rCBF:t=19.611,P=0.000;rCBV:t=4.197,P=0.000),而TTP、MTT均低于治疗前(TTP:t=16.184,P=0.000;MTT:t=14.549,P=0.000)。3.VEGF、bFGF水平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VEGF、bFGF水平相比无显着性差异(VEGF:t=1.700,P=0.093;bFGF:t=0.375,P=0.708);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bF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VEGF:t=2.416,P=0.018;bFGF:t=2.269,P=0.026);在对照组中,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bFGF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VEGF:t=1.830,P=0.074;bFGF:t=1.953,P=0.057);在观察组中,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t=1.801,P=0.078),而血清bFGF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t=7.188,P=0.000)。4.NIHSS评分、ADL评分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ADL评分无显着性差异(NIHSS:t=1.080,P=0.283;ADL:t=0.934,P=0.353);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2.038,P=0.044),ADL评分高于对照组(t=3.336,P=0.001);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t=2.029,P=0.048),而ADL评分相比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t=1.470,P=0.148);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t=6.301,P=0.000),ADL评分高于治疗前(t=9.737,P=0.000)。5.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2.34%,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7.4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99,P=0.048)。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bFGF表达水平,改善缺血区脑灌注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黄格朗[6](2019)在《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价灯盏细辛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卒中过程中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中药对患者康复功能、预后的影响;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 α)、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Ang-1)、Ang-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的调节作用,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与侧支循环形成之间的机制及对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对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查询文献,总结近年来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通过了解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意义及方法,并研究了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以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次,用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1次/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则用同规格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两组患者在入院后48小时内及第30天,分别行CTP检测评估患者脑血管侧支循环灌注情况;分别于入院后1天、14天、30天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清VEGF、HIF-1 α、Ang-1、Ang-2、IL-6、Hey 蛋白浓度;分别第 1 天、14 天、30 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 index(BI)、简易 Fugl-Meyer 评定(FMA)、通用 ICF 组合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综合能力等康复指标。结果:1.血液检验指标结果:治疗第14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高,HIF-1 α、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HIF-1 α、IL-6、Ang-1、Hey表达降低,其中Ang-2、HIF-1、IL-6、Ang-1、Hey表达的改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VEGF表达与治疗前增高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0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表达的仍能维持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Ang-1、Hey炎症反应因子表达则进一步降低;对照组患者血清VEGF、Ang-2、IL-6、Ang-1、Hey等因子表达较前均逐步下降。组间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血清VEGF、Ang-2表达增高、Ang-1表达下降在治疗第14天、30天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Hey表达下降,其中HIF-1 α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慢,IL-6、Hey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快,在治疗第14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像学指标结果:治疗前CTP检测提示患侧病灶感兴趣区域(ROI)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较健侧轻度降低,但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明显延长,治疗30天患者该区域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康复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30天康复评定进行组内比较,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比较,在治疗第14天、30天,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通过增加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及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的表达降低来实现,其中HIF-1 α在发病早期含量明显增高并到达高峰,并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但经灯盏细辛药物干预后,试验组HIF-1 α下降幅度和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慢,提示侧支循环的形成与HIF-1 α/VEGF信号通路关系密切。2.经CTP检测,根据CBF、CBV与TTP、MTT时间的变化,治疗30天患者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提示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较前丰富,考虑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恢复局部血供,与CTA可观察到的侧支循环对比,结果显示CTP在侧支循环的判断上有着较强的敏感性。3.NIHSS、BI、FMA、ICF康复量表评分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试验组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ICF评分,减轻神经功能残损,增加患者身体的参与能力,提高BI、FMA评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肢体功能恢复,其作用与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脑部血流的恢复有一定相关性,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则脑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行为能力恢复越好。
李青[7](2019)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0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符合标准的住院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药组(40例)、丁苯酞组(40例)、常规组(40例)。常规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针药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丁苯酞组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及西医常规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治疗前的三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的三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三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针药组与丁苯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05);针药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丁苯酞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1)。(3)治疗前后各组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药组:P<0.01;丁苯酞组:P<0.01;常规组:P<0.01)。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1)治疗前的三组Barthel指数(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1>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的三组Barthel指数(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三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针药组与丁苯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05);针药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5);丁苯酞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3)治疗前后各组Barthel指数(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药组:P<0.01;丁苯酞组:P<0.01;常规组:P<0.01)。3.中医临床证候积分(1)治疗前的三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3>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的三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三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针药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针药组与丁苯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0.05);丁苯酞组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7>0.05)。(3)治疗前后的各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药组:P<0.01;丁苯酞组:P<0.01;常规组:P<0.01)。4.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治疗后针药组有效率为90%,丁苯酞组有效率为87.5%,常规组有效率为60%,三组不同方案神经功能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三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针药组与丁苯酞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0.05);针药组与常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1);丁苯酞组与常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5.中医临床疗效治疗后针药组有效率为92.5%,丁苯酞组有效率为77.5%,常规组有效率为60%,三组中医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进一步两两比较,针药组与丁苯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0.05);针药组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丁苯酞组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能改善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中医临床证候,临床疗效显着。
杜忠剑[8](2019)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长谷川智能量表(HD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按患者静脉推注;而后45 mL加入到体重计算,0.9mg/kg体重(最大剂量为90mg),总剂量的10%先静脉推入,剩余剂量在随后60 min内静脉滴注,1次/d,只给予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介入醒脑开窍针刺法,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相关炎症因子以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NIHSS评分,HDS评分,Barthel指数,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2、IL-16和肿瘤坏死因子a,出现梗死后出血、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使用抗焦虑药物患者例数方面对比,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梗死后不良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包仲明[9](2019)在《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旨在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拓宽思路及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入组的所有患者均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2014年)“卒中单元模式”予基础治疗,同时参照美国神经重症协会和德国神经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协会共同发布的《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指南》(2015)的指导意见进行处理。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的控制,对照组采用甘露醇治疗,治疗组接受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的第1、3、7日记录痰热腑实证症候变化、NIHSS评分变化、脑水肿体积及定量脑电图DTABR比率、血hs-CRP的变化。统计分析,评价中西医联合治疗对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对比:治疗后1d时,两组患者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d、7d时的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后1d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水肿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显效为19例,有效为9例,无效为4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为11例,有效为10例,无效为1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65.63%。从数据分析,可发现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变化、痰热腑实证症候评分变化:治疗后1d时,两组患者评分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d、7d时的NIHSS评分及痰热腑实证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后1d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评分和神经功能疗效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可以显着降低脑水肿体积、DTABR及hs-CRP水平,治疗脑水肿效果显着;(2)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可以显着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中医症候积分,NIH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治疗有效率显着提高。
谭迪[10](2018)在《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量研究表明,银杏类注射剂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显着,然而面对多种注射剂,临床工作者在甄别最优的治疗措施时尚缺少可靠证据,因此本研究应用传统Meta分析、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多种银杏类注射剂治疗不同种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展开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目的应用传统Meta分析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银杏类注射剂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关银杏类注射剂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对相关灰色文献网站作为补充检索。纳入文献质量评价方面,本研究采用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0推荐的风险评价表对纳入RCT进行质量评价。在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时,应用RevMan 5.3进行传统Meta分析的数据处理,网状Meta分析应用WinBUGS 1.4.3和Stata13.0分别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可视化。结果(1)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95个,累计受试者10107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舒血宁注射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剂分别辅助治疗脑梗死,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其次,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还可改善血浆粘度的好转程度。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多种干预措施中,联用银杏内酯注射剂为临床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指标的最优干预措施。(2)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62个,累计受试者6358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舒血宁注射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剂分别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提高心绞痛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次,联用舒血宁注射剂还可改善血脂指标。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心绞痛总有效率、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方面,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心电图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2个结局指标方面,疗效排序最佳的干预措施分别为杏芎氯化钠注射剂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在高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联用舒血宁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3)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47个,累计受试者4122例。对照组为常规用药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4个头颅TCD检查指标和全血低切粘度指标方面,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其余三个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联用舒血宁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对照组为丹参类注射剂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方面,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其他2个头颅TCD检查指标方联用杏芎氯化钠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4)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其他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在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中,共纳入研究30个,累计受试者2045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在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糖指标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在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评价研究中,共纳入研究13个,累计受试者1274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在临床总有效率和耳鸣总有效率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在治疗脑梗死中,联用银杏内酯注射剂较其余干预措施有较大优势;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较其他干预措施有较大优势;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中显示,最优干预措施分别为银杏达莫注射剂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
二、甘油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油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和自噬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丹参脂溶性成分及其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研究一 丹参类中药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网状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脑缺血再灌注的药效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基于DIA和PRM技术丹参酮ⅡA磺酸钠干预MCAO/R模型大鼠缺血半影区蛋白组学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五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PC12细胞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效应及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常用药物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一 苦碟子注射液与两种溶媒及头孢替安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二 苦碟子注射液与盐酸川芎嗪注射液配伍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代谢组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
一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心脏代谢组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二 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苦碟子注射液配伍盐酸川芎嗪预防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注射液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醒脑静注射液对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风病分期标准 |
1.2.4 中风症候分型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病例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观察指标 |
1.7.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临床疗效 |
1.7.2 Barthel指数(BI)评分 |
1.7.3 中医证候评分 |
1.7.4 经颅多普勒血管流速的检测 |
1.8 疗效评定标准 |
1.9 不良反应观察指标 |
1.10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大脑前、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2.6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2.7 用药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3.1.1 脑梗死的病因学研究 |
3.1.2 脑梗死临床分型标准[11] |
3.1.3 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 |
3.2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起源及临床运用 |
3.2.1 脑血管检查的优缺点对比 |
3.3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3.3.1 中风病的起源 |
3.3.2 “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发展历史 |
3.3.3 中风病以“五脏”辩证论治 |
3.3.4 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
3.3.5 中药治疗对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3.4 醒脑静注射液 |
3.4.1 醒脑静注射液的组方分析 |
3.4.2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药理研究 |
3.4.3 醒脑静注射液临床治疗效果 |
4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 |
5 疗效分析 |
6 结论 |
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s Scale,NIHSS) |
附录2 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 |
附录3 中医证候评分表 |
综述 脑梗死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相关文献记载 |
2.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的中医治疗 |
2.1 汤药治疗 |
2.2 中成药治疗 |
2.3 针灸治疗 |
2.4 针药合用 |
2.5 穴位贴敷治疗 |
3.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研究记录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础资料表述 |
3.2 治疗前2组基础资料比较 |
3.3 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刘国安教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学术思想 |
4.2 通脑丸的处方组成及方药解析 |
4.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4.4 对照药物的选择 |
4.5 疗效观测指标的选择 |
4.6 通脑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缺血性卒中现代医学认识 |
1.1.1 缺血性卒中治疗现状 |
1.1.2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 |
1.1.3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 |
1.1.4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意义 |
1.1.5 小结 |
1.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风证型分类 |
1.2.3 中医药治疗 |
1.2.4 小结 |
1.3 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 |
1.3.1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与改善 |
1.3.2 康复训练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
1.3.3 缺血性卒中预后 |
1.3.4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病例纳入标准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2.1.5 病例脱落标准 |
2.1.6 治疗师入选标准 |
2.1.7 试验中止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随机分组方法 |
2.2.3 随机的隐藏 |
2.2.4 盲法的控制 |
2.2.5 研究方案 |
2.2.6 指标检测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研究结果 |
2.4.1 患者一般资料 |
2.4.2 血液检验结果指标 |
2.4.3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
2.4.4 两组患者康复评定结果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3.1 缺血性卒中与细胞因子 |
3.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
3.1.2 血管生成素和白介素-6 |
3.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
3.2.1 病因病机 |
3.2.2 中医药治疗 |
3.3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3.3.1 灯盏细辛的化学结构 |
3.3.2 灯盏细辛的药理作用及多学科应用 |
3.3.3 野黄芩苷及其药理作用 |
3.3.4 总咖啡酸酯及其药理作用 |
3.4 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治疗作用 |
3.5 灯盏细辛与缺血性卒中的辨证分型 |
3.6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分析 |
3.7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康复预后的影响 |
3.8 灯盏细辛注射液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脑卒中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灯盏细辛主要有效成分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附件 |
(7)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采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1.7 针刺意外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研究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 |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基础资料 |
3.2 观测指标 |
3.3 安全性评价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4.1 AIS的西医认识 |
4.1.1 AIS的西医病理机制 |
4.1.2 AIS的西医内科治疗 |
4.1.3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认识及应用 |
4.2 AIS的中医认识 |
4.2.1 AIS的中医病因病机 |
4.2.2 气虚血瘀证是AIS主要证型 |
4.2.3 加味补阳还五汤的配伍 |
4.2.4 补阳还五汤的现代研究 |
4.2.5 补阳还五汤在AIS中的临床应用 |
4.2.6 缺血性脑卒中针刺治疗的时机选择 |
4.2.7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AIS的研究及临床应用 |
4.2.8 针药结合的选择 |
4.3 结果分析 |
4.4 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录2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
附录3 :中风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 |
附录4 :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
附录5 :文献综述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6 :发表综述摘要 |
(8)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
3 炎症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和脱落病例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分析处理 |
6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概述 |
2 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
3 选穴上的创新 |
4 针刺运用手法上的改革 |
5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问题展望 |
结论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针灸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1 针灸疗法治疗急性脑卒中功能障碍研究概况 |
1.1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改善 |
1.2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语言功能障碍的改善 |
1.3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睡眠障碍的改善 |
1.4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 |
1.5 针灸对急性脑卒中病患抑郁症状的改善 |
2 治疗急性脑卒中的常见针灸方式 |
2.1 单纯性针灸治疗 |
2.2 电针治疗 |
2.3 温针灸法 |
2.4 多种针法结合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现代中医药治疗脑梗死 |
二、西医治疗脑梗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2 脑水肿治疗效果 |
3.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临床疗效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疗效比较 |
3.5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证、治衍变 |
4.1.1 痰热腑实证的病机溯源 |
4.1.2 化痰通腑法的临床运用 |
4.2 大面积脑梗死引发脑水肿的机制与治疗 |
4.2.1 脑水肿的产生 |
4.2.2 脑水肿的治疗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1 |
附录2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候评价量表 |
综述 中风病脑水肿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银杏类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 |
一、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评价研究 |
(一) 舒血宁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
(二)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
(三)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
(四)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
二、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评价研究 |
(一) 舒血宁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
(二)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
(三)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
(四)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
三、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评价研究 |
(一)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
(二) 银杏类注射剂对比丹参/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
四、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其他疾病的评价研究 |
(一)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 |
(二)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系统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甘油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酮ⅡA磺酸钠调控HIF1α/mTOR介导细胞自噬干预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研究[D]. 王哲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苦碟子注射液与临床常用药物配伍应用的可行性研究[D]. 李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醒脑静注射液对前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研究[D]. 林自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刘智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D]. 吴金秀.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6]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D]. 黄格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青.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杜忠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星蒌承气汤联合甘露醇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D]. 包仲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D]. 谭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