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三级跳远练习伤害事故的预防

中学三级跳远练习伤害事故的预防

一、中学三级跳远练习受伤事故的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赵宝宝[1](2021)在《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运动损伤致因与防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教育以及体育竞技比赛越来越离不开人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家也加强了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视,颁发了多条有关体育方面的改革政策,为了不断的为社会及高校输入体育相关人才,体育高考成为了主要的方式之一,从高中教育阶段选拔体育人次不断的输入到高校进一步的培养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体育高考中主要的考试项目还是田径项目,是所占比分最高的项目,田径项目对人体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部分学生为了能够通过体育高考这个政策顺利进入到大学里面,就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这就极易发生运动损伤,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体育高考时的运动成绩。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三门峡市十所高中的田径项目考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损伤的致因及相关防范对策进行调查研究,从而进行有效的防范在体育高考中田径项目考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我国体育专业性人才的选拔与培养,通过研究总结出以下结论。1、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损伤率高达76%,跑步类、跳跃类、投掷类项目,各个项目的损伤人次比例为38.9%、36.7%、24.4%,总体损伤情况较高。2、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发生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小腿部位、脚踝部位、大腿肌肉群、膝关节、腰背部位、手腕部位、等部位,损伤比例依次为16.3%、13.7%、12.6%、11.6%、11.4%、11.2%。下肢部位的损伤比上肢部位的损伤率高,损伤主要以急性损伤为主(54.5%)慢性损伤发生较少(45.5%)且损伤程度主要以轻度损伤(63.2%)为主。3、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与运动年限相关,参与训练1年及以内的发生损伤率高达43%,随着训练年限的增加发生损伤率相对减少。在冬季的发生损伤率最高(41.3%)、其次是春季(23.9%)、秋季(21.6%)、夏季发生损伤率最低(13.2%)。4、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在发生损伤后有95.1%的人能够及时的通过西医(43%)、中医(26.2%)、按摩(11.9%)、拔罐(7.4%)、针灸(6.6%)等方法进行医疗恢复,但依然有部分没有进行就医(4.9%),并且损伤后的恢复时间大多集中在一周到两周之间(49.6%)与三周(35.4%)。5、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种类主要有肌肉拉伤(21.8%)、韧带拉伤(19.5%)、关节损伤(18.4%)、肌肉痉挛(12.3%)、擦伤(6.1%)、挫伤、(5.2%)等。6、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发生损伤致因主要有运动项目自身的因素,以及日常训练因素(31.33%)、技术因素(22.22%)、生理因素(20.23%)、心理因素(14.11%)、和其他的因素。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景超[3](2020)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初中生三级连续蛙跳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级连续蛙跳在田径运动中属于跳跃类项目,其主要发展核心力量、上肢躯干力量、下肢爆发力和身体协调性的田径项目。三级连续蛙跳是广东省体育中考跳跃类选考项目之一,对初中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与体能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直受到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视。近些年来由于初中生对智能化生活的依赖性日趋严重,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参与高质量体育活动的减少,造成其身体素质以及身体协调能力逐年下降,使大部分初中生在规定课程中未能很好的掌握三级连续蛙跳技术动作,从而导致很多学生三级连续蛙跳的成绩不达标。鉴于此,为了提高初中生的三级连续蛙跳成绩,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本研究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引入三级连续蛙跳教学中,其最终的目标就是想通过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初中生三级连续蛙跳成绩的影响进行详细探究,与此同时对三级连续蛙跳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创新,加强其教学的成效,以便于找到全新的三级连续蛙跳教学方式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初中生三级连续蛙跳成绩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从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的九年级一班、二班随机选取50名男生来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将他们分组为一班是实验组,二班是对照组。两组分别进行16周的教学实验之后,对他们的专项素质指标以及三级连续蛙跳成绩做出测试,对获取的数据汇总分析并进行总结,最后给出下面几点结论:1、经过16周常规的教学训练,对照组学生的专项素质成绩较实验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三级连续蛙跳成绩实验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常规的教学训练可以提升三级连续蛙跳的成绩。2、经过16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实验组学生的专项素质成绩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三级连续蛙跳成绩实验前后也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不仅有效提高四项专项素质成绩,也可以提高三级连续蛙跳的成绩。3、经过16周的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专项素质的后测成绩、三级连续蛙跳的后测成绩都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提高初中生四项专项素质成绩和三级连续蛙跳成绩的效果更佳。4、经过16周的教学实验后,92%的学生对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内容感兴趣,剩余8%的学生态度一般,说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方式方法十分多元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三级连续蛙跳技术课上的趣味性。

郑文迪[4](2020)在《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的考生考训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各界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日益上升,体育高考是我国为高等院校从普通高中选拔体育后备力量而分设的高考制度,一直受到广大体育学子的高度重视。2019年广东教育考试院对广东省体育高考进行项目改革,将“原地双手前掷实心球”替换为“原地推铅球”,这一改革在后续数年间必定会对广东体育高考考生的考试、训练带来一定考验。本研究试图对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的考生考训现状进行探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提出优化路径建议,以帮助广东体育高考考生提高“原地推铅球”考试的成绩水平,全面发展铅球专项素质,为广东地区学校与教练的“原地推铅球”训练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综合分析法,以参加2019年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试的考生训练考试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广东省体育高考实行“原地推铅球”项目改革后,广东地区的学校体育高考训练队能做出一定的训练计划调整,但考生的考试成绩水平整体表现不佳,考生在考试中受到负面干扰的现象十分普遍。2、大量广东体育高考考生的铅球项目基础较薄弱,在“原地推铅球”训练中偏重身体练习,铅球理论认知、实考适应等专项能力素质未得到兼顾发展。3、广东考生在“原地推铅球”训练中的伤病发生水平较高,大量考生的运动防护意识与防护习惯存在不足。4、广东地区学校体育高考训练队教练的铅球专项教学素质水平参差,铅球训练教学技能的交流与再学习意识不高。5、广东地区较多学校在考生“原地推铅球”训练器械设施、营养补给、医疗配备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管理有欠缺。6、广东地区体育高考考生家长对考生训练与考试信息的获取普遍处于被动状态,家庭的协助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杨学坤[5](2018)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高中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顶岗实习学校丰宁县实验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力量素质是从事体育运动的基础,是获得优异运动成绩的保证。力量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三个类别,其中的快速力量是指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速度与力量的有机结合,也称之为爆发力。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属于超等长收缩训练,是肌肉被拉长后快速向心收缩,从而使肌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力量。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在于:(1)可以通过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提高肌肉兴奋性以及弹性势能,加大肌肉收缩力量。(2)长期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离心收缩阶段承受较大运动负荷的能力,并增加内侧副韧带和前十字交叉韧带的稳固性,使训练负荷强度与比赛时的负荷强度更接近,从而有效预防肌肉与关节损伤,最终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省市体育高考的项目还是100m、立定三级跳远、原地侧向推铅球和800米四个项目。下肢力量特别是爆发力对这4项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成绩都有重要影响。高中运动员正处于运动素质增长和运动技术提高的关键时期,加强其下肢爆发力的锻炼,将有助于学生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的提高和掌握,对寻求和探索发展下肢爆发力的有效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丰宁实验中学高二年级体育班30名男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对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法在高考体育训练中运用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经过2个多月的训练实验,通过对所得的数据对比分析,得出本研究的成果。从本研究经过9周的训练实验后得出的结论为:(1)100m项目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这说明高中运动员采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法发展下肢爆发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将立定三级跳远项目成绩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这说明在高中运动员运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法在提高立定三级跳远成绩上,取得了优良的效果。(3)在原地侧向推铅球项目上,实验组得出的实验数据和对照组得出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由此可以说明,高中运动员运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法来提高原地侧向推铅球成绩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800m项目两组受试者实验后成绩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法对耐力素质影响不大。(5)100m、立定三级跳远和原地侧向推铅球这三项运动都是以无氧供能形式为主的速度力量型项目,通过快速有力的收缩产生强大的爆发性力量,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就是通过加强运动员下肢爆发力,使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完成动作,因此运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爆发式运动项目(100m、立定三级跳远和原地侧向推铅球)效果比较好。其中这三种项目中,100m和立定三级跳远成绩效果最好,其次是原地侧向推铅球。

张磊磊[6](2018)在《四川省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成因及预防的研究》文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育高考正是我国选拔培养体育专业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正逐渐受到重视,关于如何有效预防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四川省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成因及预防进行研究。从体育高考生基本情况、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现状、体育高考生训练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较多学生因为文化课成绩差而选择加入体育高考生,训练时间短,在训练形式上多为校内教师组织训练的方式进行,未进行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较多体育高考生都有发生过运动损伤,但多为轻度急性损伤,损伤类型多为肌肉、韧带拉伤,关节损伤,骨膜炎;腰背部、下肢以及足踝部等关节部位的损伤所占比例较高。2、体育高考生总体身体基础薄弱,未有牢固的训练基础,对技术动作理解欠缺;在对待准备活动、放松练习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准备活动方面缺乏一般性与专项性结合力度,在放松练习中多为无监督的随意放松,导致身体机能恢复不彻底,造成疲劳堆积,并且心理能力较差。3、部分体育教师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有待继续,训练计划缺乏科学性,对理论知识讲解普及不到位,影响体育高考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及对运动损伤相关知识的了解;部分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较明显,缺乏对训练准备活动、放松练习的监督措施,对待训练积极性不高。4、日常训练场地器材设施不完善,营养补剂以及其他营养的摄入较缺乏,学校餐厅缺乏对体育高考生就餐问题的支持力度。5、体育教师应从思想上重视运动损伤,加强体育高考生运动基础能力,并针对体育高考生生长发育高峰期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实时做好保护措施;对易损伤部位兼顾力量柔韧训练,增大活动范围;重视准备活动以及放松练习,并做好实时监督工作,同时重视体育高考生心理能力训练。6、体育高考生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需具备自我监督及自我保护能力,积极做好准备活动及放松练习,同时加强多样化营养元素补充。7、学校管理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对体育高考生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视程度,及时对场地器械进行维护补充,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对学校餐厅加以改善,满足体育高考生日常就餐的需求。

张正中[7](2015)在《中小学体育课程疾病及其诊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下世界是一个应该遭受质疑的世界,也许正因为此,人们的怀疑精神日益凸显。教育作为社会的核心要素,正遭受来外围致病因子的侵袭,教育系统中的每个元素都将可能被感染、被侵蚀,作为教育系统中一部分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也就难逃疾病的魔咒了。伴随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脉动,中小学体育课程蹒跚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百年学校体育课程的历史昭示了一个颠簸不破的事实,体育必定在学校中,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体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的“一育”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让学生成为具有健康体魄、生活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的人,这既是社会对于未来公民的期待,也是每个学生实现完美人生的内在需求。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课堂观察与个案研究等方法,从教育(学)病理学视角聚焦考察当下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在极度功利化的教育制度下,体育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和体育课程评价等都可能“患病”,并制约着体育课程功能和价值的实现,以至于体育课程中的学生和体育教师深受煎熬。文章由八个章节构成,前有绪论,后有结语,正文部分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绪论中主要包括研究选题的缘起与意义、关键词的界定、文献的综述和研究方法、思路等;第二章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疾病分类标准与方法;第三、四、五、六、七章是对五类课程疾病的研究。依照体育课程疾病判定的内在结构标准和外显功能标准,并通过现场观察、深度访谈和相关测量等方法,并结合长年从事中小学体育实践经验和思考,初步选定了体育课程目标达成度、体育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等维度进行分析,初步确定了五类体育课程疾病:体育课程目标偏离、体育课程班额超负、体育课程资源危机、体育课程结构畸形和体育课程评价异化。论文分五章对每一类课程疾病的诊断依据与发生机理、病症类型及表征、病因分析和预防与矫治的研究逻辑展开。虽然不同的课程疾病可能会产生相似的病症,但其典型的病症表征是各不相同的: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疾病集中表现为有“体”无“育”、弱动作技能和体育课程资源浪费等病症。过度的班额就会造成体育课程结构的病变和课程功能的损害,给体育教师和学生情感、体力带来伤害。体育课程班额超负会引发低运动负荷、体育课堂伤害和师生阻隔等病症。体育课程资源危机主要有三种类型:体育课程资源匮乏、体育课程梗阻和体育课程资源失衡。由于受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严重超载,导致课程结构畸形和体育课程功能的低弱。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畸形的主要症状为课程结构“学段性”断裂和课程结构“扁平化”。过度应试教育评价制度是造成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主导性因素,体育课程评价异化方面主要有课程评价理念偏失、课程评价过程“应试化”和评价制度障碍等病症。众多复杂的课程病症有其特定的病因,我们初步认为引发体育课程疾病的主要原因有四:第一、从课程外围环境来看,过分的功利意识使得教育严重异化,体育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体育课程失去了应有的社会认同价值,体育课程资源严重枯竭、失衡,造成体育课程的“贫血症”。第二、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单一、扁平等缺陷,导致学生失去课程选择的主动权,“多如牛毛”的体育课程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难以让学生形成体育专长和体育锻炼习惯。第三、体育教师群体的主观上“不为”与客观上“难为”的双重因素使得体育课程疾病加重。第四、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由于课程理念的偏失造成评价标准失真、评价指标体系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不强,课程外围环境弱化了课程评价的约束力,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教育评价制度的衔接不畅等原因导致体育课程评价发生病变。针对体育课程的各种疾病,整体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预防与诊治的基本策略:第一、优化顶层制度的设计。秉承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切实完善好考试评价制度,既要做好国家层面关于学校体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并保障政策平稳“落地”,同时,还应明晰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保障体育课程资源、精简班额规模等。第二、优化与统整体育课程模式。遵循“生本”理念,依托“校本”课程载体,整合“小学-初中-高中”学段,依照体育课程目标“身·心·美”(即“健身”、“强心”和“健美”)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整体构建具有“三·三·三一体化”体育课程结构的“基础课程+模块课程+项目课程”课程模式。第三、优化体育课程评价机制。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应回归到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层面、建立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课程评价一致的课程评价机制上。从学生的体育认知素养、运动技能素养和体育价值观素养等三个维度,构建和研制《中小学生体育素养等级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化解中小学体育课程评价中的种种病症。第四、优化体育教师选育、聘用机制:选拔和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师资。同时,还要依托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通过体育教师在职“混合式”培养模式,有效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曾显钱[8](2012)在《福建省高校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教学课运动损伤致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分析比较法、数理统计法的基础上对福建省9所体育院系的540名大三学生和45名田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走访数名运动损伤及田径方面的专家,根据所搜集的资料和数据,对福建省体育院系田径课运动损伤的现状、特征及致因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福建省各体育院系田径教学课运动损伤率高达82.5%,损伤部位主要集中于六个部位分别为小腿(15.4%)、脚踝(14.4%)、膝(11.3%)、大腿(12.5%)、腰背部(11.9%)、手腕部(11.1%):损伤性质主要以急性损伤(57.6%)为主,慢性损伤(42.4%)主要集中于下肢;受伤类型主要以关节、韧带损伤和软组织损伤为主;损伤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季(32.2%)和冬季(36.4%)。2.运动损伤与学生运动等级成负相关(P<0.01)表明运动水平越高,其受伤的次数就越少;运动损伤与学生的年龄、身高无关(P>0.05);运动损伤与学生体育高考成绩成负相关(P<0.01)这表明学生进大学时体育成绩越高,在田径课中受伤的次数就越少。3.造成田径教学课运动损伤的原因分为潜在原因和直接原因,潜在原因主要包括田径项目特点和学校考核标准;直接原因包括生理因素(23.7%):肌肉力量不足、柔韧性不足、灵敏性不足、身体过度疲劳、旧伤未愈;教学与训练因素(27.1%):准备活动不足、运动负荷过大、教学内容顺序安排不合理、学生没有按老师要求练习、田径课在时间上安排不合理;技术因素(20.3%):技术动作错误、缺乏自我保护动作、技术动作不熟练;心理因素(13.7%):上课或者锻炼时情绪低落、上课或者锻炼时兴奋性过高、注意力不集中或心不在焉、自我保护意识差;其它因素(15.2%):场地、器材原因、服装原因、天气原因、意外、突发事件、日常生活习惯(饮食、起居)。4.福建省各体育院系田径教学课在时间上安排不合理大大增加了田径运动损伤的概率。

姚立明,冷兆亮,朱跃华[9](2011)在《有效发展学生三级跳远能力的教学技巧》文中研究表明三级跳远是高中阶段男生跳跃项目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是田径运动中技术较为复杂的一个项目,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掌握三级跳远的技术动作,主要是由于这部分学生的助跑速度慢、下肢及腰背力量差和三跳的节奏掌握不好,要达到三跳紧密衔接的熟练程度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尽快发展学生三级跳远能力,笔者经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简捷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与大家分享。

胡永红[10](2009)在《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有效体育教学是教师遵循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成功引起、激发、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既定教学效果的教学,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以及教学的效益。本研究对有效体育教学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构成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有: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适应性绩效理论、管理方格理论、权变理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需要理论、交往的需要与学习动机理论、心理学理论、系统论以及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二、有效体育教学的内涵有效体育教学含义包含“有效果”、“有效益”和“有效率”三方面。其中,“有效果”,主要从学生有无进步方面得到体现;“有效益”,指学生学到了东西或学生学得好;“有效率”,是单位教学投入内获得较多的教学产出。有效体育教学的内涵还包括:教与学相互依存、教学行为选择与目标的确立要立足于多学科、有效体育教学是一套策略。有效体育教学的理念包括: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宗旨;需要教师具备效益意识;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三、有效体育教学的特征。包括:充分的教学准备;教学组织科学:教学清晰明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能技能身体素质等多元发展;高效利用时间;教学内容的量度合适,有效内容量大;重视教学过程;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具有鲜明的现代化意识;关注学生身心成长的全面性;有效体育教学具有多样性。四、有效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包括体育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环境、现代体育教学手段、自然条件因素等6大方面。其中,体育教师因素包括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科教学知识、责任感、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学能力、体育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因素包括学生的体能技能基础、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教学内容因素包括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内容和无效内容、教学内容的数量、教学内容的度、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兴趣、教学有效内容量;体育教学环境因素包括体育教学的场馆器材充足情况、体育教学的人文环境、同场上课班级数量的多少。另外,影响有效体育教学的因素还包括现代体育教学手段以及自然条件因素。五、有效体育教学标准的研制。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向全国部分一线骨干体育教师、专家学者等进行了三轮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EXCEL软件和SPSS统计包等工具,制订了包括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44项三级指标的有效体育教学标准体系。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实地调查。对广东、湖南两省11所中学、20名体育教师、20个教学单元、70节体育课进行了现场课堂观察,对其课堂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体育教学的效果进行了城乡、两省、新熟手、示范性学校和非示范性学校等不同维度的统计对比。七、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包括: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内容量;增加学生有效练习时间,优化体育课堂时间管理;保持适宜的运动负荷;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保持合适的练习密度;增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量;保持良好的师生交往;保持合适的心理负荷;激发学生动机;优化课堂教学实际时间。

二、中学三级跳远练习受伤事故的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三级跳远练习受伤事故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运动损伤致因与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体育高考
        2.1.2 运动损伤
        2.1.3 运动损伤的分类
    2.2 国外相关研究
        2.2.1 国外关于田径运动损伤的研究
    2.3 国内关于田径运动损伤的研究
        2.3.1 关于田径运动损伤致因相关研究
        2.3.2 关于田径运动易发生损伤类型与部位相关研究
        2.3.3 关于跑步项目运动损伤的研究
        2.3.4 关于跳跃项目运动损伤的研究
        2.3.5 关于投掷项目运动损伤的研究
        2.3.6 田径项目中竞走项目的损伤特点
        2.3.7 关于田径运动损伤防范的研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基本现状
        4.1.1 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男女基本情况
        4.1.2 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年限
        4.1.3 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伤病率
        4.1.4 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不同项目发生的损伤情况
    4.2 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分布
    4.3 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程度
    4.4 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性质
    4.5 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时间
        4.5.1 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与参与体育训练年限
        4.5.2 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季节性关系
        4.5.3 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时期
    4.6 田径项目考生发生损伤后的医疗情况
        4.6.1 田径项目考生发生损伤后的就医情况
        4.6.2 田径项目考生发生损伤后的恢复时间
    4.7 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种类
    4.8 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致因
        4.8.1 体育高考田径项目的自身因素
        4.8.2 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间接性因素
    4.9 田径项目考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防范对策
        4.9.1 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知识教育
        4.9.2 作好训练前准备活动与训练后放松活动
        4.9.3 合理安排训练与比赛时运动量
        4.9.4 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4.9.5 加强对心理素质的培养
        4.9.6 加强医疗监督和损伤后的恢复
        4.9.7 加强训练场地和器材的维护与更新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运动损伤致因与防范研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二 《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运动损伤致因与防范研究》调查问卷教练员问卷
附录三 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四 专家访谈提纲
个人简介

(3)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初中生三级连续蛙跳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的相关概念界定
    2.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国外研究
    2.3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国内研究
    2.4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2.5 三级连续蛙跳的国内研究
    2.6 初中生体能及生理特点的相关综述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教学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技术流程
4 教学实验设计
    4.1 实验对象
        4.1.1 实验对象分组
    4.2 教学实验时间和实验地点
        4.2.1 教学实验时间
        4.2.2 教学实验地点
    4.3 教学实验器材
    4.4 实验测试指标选择
        4.4.1 专项素质指标选择
    4.5 实验组采用练习方法确定
    4.6 快速伸缩复合练习负荷强度影响因素与建议量
    4.7 教学实验步骤
        4.7.1 预实验阶段
        4.7.2 基础阶段
        4.7.3 提高阶段
        4.7.4 巩固阶段
    4.8 实验控制
5 结果与分析
    5.1 三级连续蛙跳的技术动作的分析
        5.1.1 三级连续蛙跳技术动作的概述
        5.1.2 三级连续蛙跳中四个基础动作分析
        5.1.3 整个三级连续蛙跳技术动作的分析
        5.1.4 实验班整个三级蛙跳教学实验各阶段采用的主要训练手段
    5.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专项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5.3 实验组实验前后各项评定指标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4 对照组实验前后各项评定指标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5 实验后两组实验人员的专项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5.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0m加速跑成绩对比分析
        5.5.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5.5.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纵跳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5.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抛实心球成绩对比分析
    5.6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三级连续蛙跳成绩对比分析
        5.6.1 实验组实验前后三级连续蛙跳成绩的对比分析
        5.6.2 对照组实验前后三级连续蛙跳成绩的对比分析
        5.6.3 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三级连续蛙跳成绩的对比分析
    5.7 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后主观感觉性调查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的考生考训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试的相关研究
    2.2 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生训练的相关研究
    2.3 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生管理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调查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综合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广东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项目的考生考试情况
        4.1.1 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项目考试的设置研究
        4.1.2 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试成绩概况
        4.1.3 广东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的考生考试成绩与训练水平对比
        4.1.4 广东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试中的考生影响因素调查
    4.2 广东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项目的考生基本情况
        4.2.1 广东考生参加体育高考的动因情况
        4.2.2 广东考生的铅球基础素质情况
    4.3 广东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项目的考生训练情况
        4.3.1 考生的系统训练年限
        4.3.2 考生的“原地推铅球”专门性力量训练进行情况
        4.3.3 考生的“原地推铅球”专项认知教育进行情况
        4.3.4 考生的“原地推铅球”实考适应能力训练进行情况
        4.3.5 考生对“原地推铅球”训练的负荷感受情况
        4.3.6 考生“原地推铅球”训练的运动损伤情况
        4.3.7 考生的“原地推铅球”专项准备与整理活动进行情况
        4.3.8 考生对“原地推铅球”专项训练后的营养补给情况
    4.4 广东省体育高考考生“原地推铅球”训练的影响因素
        4.4.1 教练的“原地推铅球”专项教学素质情况
        4.4.2 学校对“原地推铅球”训练的相关管理情况
        4.4.3 家长对考生“原地推铅球”训练的态度与认知
    4.5 广东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生现状的优化路径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2019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生情况调查表(考生卷)
    附录B 2019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考生情况调查表(教练卷)
    附件C 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件D 专家访谈稿
个人简历

(5)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高中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顶岗实习学校丰宁县实验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起源、内涵
        1.1.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起源
        1.1.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内涵
    1.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1.4 有关爆发力的研究
        1.4.1 爆发力的概念
        1.4.2 爆发力在高考体育项目中的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实验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后各项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3.1.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身体素质指标对比与分析
        3.1.2 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3.1.3 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3.1.4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3.2 高考四项体育测试成绩实验后对比分析
        3.2.1 实验组与对照组100m成绩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3.2.2 实验组与对照组800m成绩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3.2.3 实验组与对照组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3.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原地侧向推铅球成绩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3.3 运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法应遵循的训练学原则
    3.4 本实验的局限性
    3.5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相结合的探讨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6)四川省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成因及预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高考生
        2.1.2 运动损伤
    2.2 研究现状
        2.2.1 不同体育参与者运动损伤研究现状
        2.2.2 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现状研究
        2.2.3 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成因研究
        2.2.4 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预防研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高考生基本情况
        4.1.1 调查对象男女比例
        4.1.2 参加体育高考训练的原因
        4.1.3 参加体育训练前既往伤病或其他病史
        4.1.4 参加体育训练时间及形式
        4.1.5 参训前体育理论知识学习情况
        4.1.6 对运动损伤了解及来源途径调查
    4.2 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现状
        4.2.1 运动损伤发生现状
        4.2.2 运动损伤发生形式
        4.2.3 损伤后治疗方法的选择
        4.2.4 运动损伤后恢复的时间
        4.2.5 运动损伤发生的类型及部位
    4.3 体育高考生训练情况
        4.3.1 训练前准备活动情况调查
        4.3.2 指导教师监督训练情况调查
        4.3.3 训练后放松情况
    4.4 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的成因
        4.4.1 学生自身因素
        4.4.2 教师相关因素
        4.4.3 其他相关因素
    4.5 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的预防
        4.5.1 学生方面
        4.5.2 教师方面
        4.5.3 其他方面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件

(7)中小学体育课程疾病及其诊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关键词的界定
        一、中小学体育
        二、体育课程疾病
        三、预防与诊治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社会病”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病理”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成果的创新
        三、研究素材渠道的创新
第二章 中小学体育课程疾病的判定与分类
    第一节 体育课程疾病的定义与判定
        一、体育课程疾病的定义
        二、体育课程疾病的判定标准
        三、体育课程疾病的判定方法
    第二节 体育课程疾病的分类
        一、体育课程疾病的分类标准
        二、体育课程疾病的分类
第三章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
    第一节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的诊断依据
        一、现实依据
        二、理论依据
    第二节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的病症类型及表征
        一、有“体”无“育”
        二、弱动作技能
        三、体育人才浪费
    第三节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的病因分析
        一、体育课程目标设定的模糊性
        二、体育教师课程执行走偏
        三、体育课程实施评价的制约
    第四节 体育课程目标偏离矫治策略
        一、明晰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三、优化体育课程评价环境
第四章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
    第一节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的诊断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第二节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的病症及其表征
        一、体育课程资源匮乏
        二、体育课程资源“梗阻”
        三、体育课程资源失衡
    第三节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的病因分析
        一、体育学科地位弱势造成课程资源整体性不足
        二、政策法规制度滞后造成体育课程资源“梗阻”
        三、体育教师培养制度的缺失造成体育师资的低迷
    第四节 体育课程资源危机化解的基本策略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课程人文环境
        二、开发与整合体育课程硬资源
        三、优化体育课程软资源
        四、反向补偿促进体育课程资源均衡化
第五章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
    第一节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诊断依据
        一、教育社会学依据
        二、教育政策文件依据
        三、管理学的依据
    第二节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病症与表征
        一、低运动负荷
        二、体育课堂伤害
        三、师生阻隔
    第三节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病因分析
        一、政策刚性不足: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二、班级结构性的失衡:教与学的冲突与脱节
    第四节 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预防与矫治
        一、让政策“落地”:破解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必然选择
        二、良师培养:缓解体育课程班额超负的可能路径
        三、资源重组:学生体育需求的暂时满足
第六章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
    第一节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诊断依据
        一、现实性依据
        二、理论性依据
    第二节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的病症及其表征
        一、体育课程结构“学段性”断裂
        二、体育课程结构“扁平化”
    第三节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的病因分析
        一、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偏差造成体育课程内容繁杂
        二、体育课程设计的偏失造成课程学段间分割
        三、体育课程外在力量的挤压造成体育课程结构变型
    第四节 体育课程结构畸形的预防与矫治
        一、凸显“生本”体育课程价值观
        二、“生本”体育课程模式构建
        三、“校本”体育课程的创新实施
第七章 体育课程评价阻抗
    第一节 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诊断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第二节 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病症及其表征
        一、重技轻人
        二、过度应试
        三、评价制度障碍
    第三节 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病因分析
        一、体育课程自身致病因子造成课程评价缺乏科学性
        二、体育课程环境造成了体育课程评价的约束力不足
    第四节 体育课程评价异常的预防与诊治
        一、评价理念的回归:厘清体育课程评价的价值
        二、评价工具的研制:《中小学生体育素养等级评价标准》
第八章 结语
    一、中小学体育课程的今天
    二、未来体育课程疾病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后记

(8)福建省高校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教学课运动损伤致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运动损伤的概念、分类
        1.2.2 国外关于田径运动损伤的研究
        1.2.3 国内关于田径运动损伤的研究
        1.2.4 有关田径运动损伤产生机制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1.2.5 关于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课运动损伤的研究
        1.2.6 福建省内关于田径运动损伤的研究
    小结: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专家访谈法
        1.2.4 逻辑分析法
        1.2.5 数理统计法
        1.2.6 分析比较法
第二章 福建省体育院系田径教学课学生运动损伤现状
    2.1 运动损伤的损伤率
    2.2 运动损伤的部位分布
    2.3 运动损伤的程度
    2.4 运动损伤的性质
    2.5 运动损伤的时间特点
        2.5.1 运动损伤出现的上课时段特征
        2.5.2 运动损伤出现的季节特征
    2.6 运动损伤与学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2.7 运动损伤与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关系密切
第三章 福建省各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教学课运动损伤的主要致因分析
    3.1 福建省各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教学课运动损伤的内在原因
    3.2 福建省各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教学课运动损伤的外在原因
第四章 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教学课运动损伤的预防对策
    4.1 加强思想和运动损伤方面知识教育
    4.2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4.3 加强体能训练和易伤部位的力量和柔韧性训练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4.4 合理安排田径课教学和运动负荷
    4.5 加强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改进
    4.6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注意膳食营养
    4.7 加强医务监督以及对学生服装的严格要求,做好对场地器材设备的安全检查、管理、监督
    4.8 田径课在时间安排上更加合理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有效发展学生三级跳远能力的教学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二、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1. 根据三级跳远的技术特点, 采用针对性的手段, 发展学生三级跳远的专项素质。
    2. 采用诱导辅助练习, 通过分解教学掌握各环节的技能技巧, 再以
三、教学形式
四、练习形式
五、教学步骤及学练方法
    1. 加强速度、下肢及腰背力量
    2. 让学生一手扶肋木侧向站
    3. 让学生从跳箱盖上向下跨,
    4. 短距离助跑, 起跳后用起跳脚
    5. 短距离助跑单足跳, 越过放
    6. 短距离助跑, 沿着已经划定
    7. 将跳箱盖纵放在第二跳的落
    8. 短距离助跑, 跨步跳上跳箱
    9. 短距离助跑三级跳远, 第
    1 0. 中距离助跑的单足跳练习,
    1 1. 全程助跑的完整三级跳远练
六、教学建议

(10)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 有效体育教学的涵义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有效体育教学的内涵
        一、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二、教与学互相依存
        三、教学行为的选择与目标的确立要立足于多学科依据
        四、有效体育教学是一套策略
    第二节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念
        一、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二、有效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宗旨
        三、有效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效益意识
        四、有效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Teach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Theory)
    第二节 适应性绩效理论(Adaptive Performance Theory)
    第三节 管理方格理论(Management Grid Theory)
    第四节 权变理论(Contingent Theory)
    第五节 信息理论(Information Theory)
    第六节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第七节 成就需要理论(Theory of Achievement Need)
    第八节 交往的需要(Need of Intercourse)与学习动机理论
    第九节 心理学理论(Psychology Theory)
        一、合理期望理论(Theory of Reasonable Expectancy)
        二、社会心理学的归因(attribution)理论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第十节 系统论(System Theory)
    第十一节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Nondirective teaching Theory)
    第十二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效体育教学的特征
    第一节 充分的教学准备
        一、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述清晰明了,操作性强
        二、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因地制宜
        三、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
        四、认真准备教学用具
        五、主要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拘一格
    第二节 教学组织科学
    第三节 教学清晰明了
    第四节 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能、技能、身体素质等多元发展
    第五节 高效利用时间
    第六节 教学内容的量度合适,有效内容量大
        一、教学难度合适
        二、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量
        三、处理好教学内容的量和难度的关系
    第七节 重视教学过程
    第八节 关注学生身心成长的全面性
    第九节 有效体育教学的多样性
        一、在教学的很多方面有效
        二、在某些方面有效,而在另一些方面一般
        三、在多方面有效,而在某一方面比较差
    第十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效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体育教师因素
        一、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
        二、体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三、体育教师的责任感
        四、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五、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二节 学生因素
        一、体能、技能基础
        二、学习策略
        三、学习动机
        四、学习兴趣
        五、参与程度
        六、参与方式
    第三节 教学内容
        一、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内容和无效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数量(多少)
        三、教学内容的度(难易度,时新度)
        四、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五、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兴趣
        六、教学有效内容量
    第四节 体育教学环境
        一、体育教学的场馆器材充足情况
        二、体育教学的人文环境
        三、同场上课班级数量的多少
    第五节 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手段
    第六节 自然条件因素
        一、地域因素
        二、气候因素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效体育教学标准的研制
    第一节 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可操作性原则
        四、体现学科特点原则
        五、体现体育新课程理念的原则
        六、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七、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的筛选方法
        一、经验选择法
        二、德尔菲法
    第三节 有效体育教学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初步建立有效体育教学标准指标体系
        二、指标的筛选
        三、有效体育教学标准指标权重确定
        四、有效体育教学标准构成指标释义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体育课堂观察暨有效体育教学标准的验证
    第一节 体育课堂观察的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一、体育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
        二、体育课堂观察的类型
        三、课堂观察的一致性
    第二节 体育课堂观察样本学校的选择
    第三节 体育课堂观察具体结果及分析
        一、体育课堂观察具体结果
        二、对体育课堂观察结果的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第一节 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策略
        一、选择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
        二、选择具有实效性的教学内容
        三、选择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
        四、选择具有较强时代性的教学内容
        五、选择具有科学性的教学内容
        六、根据场地器材的条件选择教学内容
        七、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第二节 优化体育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一、坚持时间效益观,尽可能减少时间的无谓损耗
        二、把握最佳时域,适时施教,优化教学过程
        三、保持适度信息量,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四、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增加学生的体育学术学习时间
    第三节 安排运动负荷策略
        一、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二、合理调节运动负荷
    第四节 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策略
    第五节 安排练习密度策略
    第六节 增加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策略
    第七节 促进师生交往策略
    第八节 安排心理负荷策略
    第九节 激发学生动机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动机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第十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痛并快乐着——代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学三级跳远练习受伤事故的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门峡市体育高考田径项目考生运动损伤致因与防范研究[D]. 赵宝宝.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初中生三级连续蛙跳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景超.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广东省体育高考“原地推铅球”的考生考训现状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D]. 郑文迪.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5]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高中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顶岗实习学校丰宁县实验中学为例[D]. 杨学坤.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6]四川省体育高考生运动损伤成因及预防的研究[D]. 张磊磊. 成都体育学院, 2018(12)
  • [7]中小学体育课程疾病及其诊治研究[D]. 张正中.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3)
  • [8]福建省高校体育院系学生田径教学课运动损伤致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D]. 曾显钱.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9]有效发展学生三级跳远能力的教学技巧[J]. 姚立明,冷兆亮,朱跃华. 体育教学, 2011(01)
  • [10]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胡永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09(11)

标签:;  ;  

中学三级跳远练习伤害事故的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