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进出口机电检验监管方法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倪永盟[1](2021)在《基层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J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安全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经济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伴随而来的则是科技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特种设备作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和生产水平的象征使用场景也愈加广泛,全国特种设备的登记数量急速增加,由此带来的安全监管的压力也在持续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高监管部门效能,提升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推进协同共治,进一步提升危险预警的信息化建设,从而确保特种设备安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海因西里法则及协同治理相关理论,根据青岛市J区特种设备监管现状,综合运用对照研究、实地调研和归纳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基层特种设备监管现行模式。我国基层特种设备监管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监管机构改革频繁、体制机制尚未理顺,检验检测机构改革不彻底、改革方向仍存争议,监管力量与特种设备数量矛盾突出,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责任险推广力度小、不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对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面的不同,对先进的监管经验进行比对,提出针对当前基层特种设备监管存在问题的建设性意见。一是从配齐配强执法力量、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坚持问题导向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基层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效能。二是从加大特种设备相关法律宣传、落实责任制度、提升职业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等方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三是从加强部门联动、加强行业自律、推进检验机构现代化改革、大力推广安全责任险等方面、推动协同共治局面形成。四是从完善特种设备信息化数据库、建立信息管理制度、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推特种设备风险信息化管理建设。
甘辛[2](2020)在《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低碳减排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已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随着工业领域能源政策的持续推进,其节能的边际效益将逐步递减,消费领域节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绿色消费逐渐成为我国实现低碳减排的重要着力点。由于我国的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并且起步较晚,绿色消费在我国走向成熟性发展仍需相对较长的时间,因此建立绿色消费模式更是难上加难。从社会建设的视角来看,推动绿色消费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需要社会监管措施的干预。实施绿色消费监管,是当前适应我国经济形势要求,符合消费市场发展,也是顺应绿色消费发展规律的一个选择。在已有的监管体系中,政府的监管手段一般分为命令,禁止,特许等强制性监管措施。然而,绿色消费3.0注重通过价值与信任等体系建设来促使生产端和消费端对绿色消费理念的情感认同,对各类主体自觉主动地实施绿色消费行为进行激励性监督与管理。这表明绿色消费3.0监管的监管体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领域的监管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认清我国绿色消费的演变规律和监管规律,厘清建立我国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和关键挑战,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所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现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绿色理念、环保意识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这也是我国国情的具体呈现。基于以上背景,构建具有原创性、本土性和科学性的新发展时代下的绿色消费3.0的新内涵,实现与未来绿色消费目标系统性要求之间的对接与匹配,进而系统建立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能为推行绿色消费实践提供有效的借鉴。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旨在解决以下问题:国际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绿色消费3.0的内涵是什么?当前我国绿色消费监管现状如何?主要监管问题和挑战是什么?国外在绿色消费监管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我国绿色消费3.0监管理念是什么?该如何构建我国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紧扣以上研究问题,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1)第一章:导论。本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等。(2)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回顾和梳理绿色消费概念范畴、绿色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监管相关研究和绿色消费监管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述评。(3)第三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本章利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外绿色消费发展沿革进行系统回顾,厘清国内外绿色消费发展的逻辑框架,界定了绿色消费3.0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本章结合相关理论分析了绿色消费监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建立政府主导并将生产端和消费端纳入到统一的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绿色消费3.0监管理念的构建、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的科学设定与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基础。(4)第四章:绿色消费监管现状分析。本章收集和整理了我国绿色消费监管方面的政策文件,并对这些政策进行了量化分析,以反映我国绿色消费监管政策的发展历程。此外,本章建立政策效力评估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绿色消费监管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从法律、体制、制度和社会四个角度分析我国当前绿色消费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章考察了世界上绿色消费发展较好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绿色消费监管经验,以为设计我国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的整体框架获得经验启发。最后,本章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绿色消费监管升级的现实挑战。(5)第五章:绿色消费3.0监管演化博弈分析。基于绿色消费监管升级的现实挑战,本章引入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政府—企业—消费者”绿色消费3.0监管博弈模型,阐明绿色消费3.0监管博弈系统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章基于数值仿真,探讨了政府监管方式(秩序监管和情感监管)对博弈主体的影响。(6)第六章: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的整体框架设计。基于绿色消费3.0监管演化博弈结论,本章从“秩序-情感”层面探究了我国绿色消费3.0监管理论和监管机制,并根据当前绿色消费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提出中国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的保障措施:建立高效的绿色消费监管体系的3.0运行模式、明确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的立法导向和法规建设、构建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的支持平台、以及明确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的文化导向。在此基础上,本章从整体上构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中国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7)第七章:研究结论、不足和展望。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总结本文研究结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该论文共有图54幅,表22个,参考文献266篇。
侯梦龙[3](2019)在《石家庄海关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国际环境变幻莫测,国内外贸易形势错综复杂,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日益增长,中国海关作为进出境监管部门,一直承担着严峻的进出境风险防控任务。如何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海关风险管理模式,探索高效的风控措施,实现高效监管目标,一直是海关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石家庄海关作为直属海关,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以风险防控分局为中心的海关风险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风险管理体系始终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风险防控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前我国海关正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2020战略,这对海关风险管理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亟需找到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全面提升石家庄海关风险防控效能。本研究以石家庄海关风险防控工作开展情况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指出了其在组织构建,沟通机制,信息传递,防控模式,绩效考核,人员管理等方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入剖析了问题的成因。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最新风险管理理论,借鉴国内外海关风险管理先进经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解决方案,为石家庄海关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供了有效途径。本研究紧扣石家庄海关风险管理工作实际,对提高其风险防控能力,建立现代化海关风险防控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一定程度上为其他直属海关风险防控工作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白辉夺[4](2019)在《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像T企业这种向工程企业转型的总承包商亟需规范优化项目管理尤其是分包商的选择决策,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近年来,合作伙伴关系模式以其关键成功要素和突出优势成为新的项目管理模式。而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研究并不多,因此将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理念应用于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合作伙伴关系理论在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合作伙伴关系在分包商选择决策中的关键要素及特征,梳理分包商选择决策流程。在分析影响分包商选择的因素基础上,根据分包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建立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分包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另外,通过对比几种常用的决策方法,采用TOPSIS法作为决策方法,进而形成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模型。结合该决策模型,对T企业分包商选择决策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改进建议。经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表明,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理念可以有效应用于工程项目的分包商选择决策,并能发挥独特优势。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模型对T企业的优化改进具有科学性、简易性和可行性特点。采用TOPSIS法对T企业印尼B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的案例分析,也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在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优化改进上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乔丹[5](2019)在《我国与发达国家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关于请抓紧研编和编制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通知》(建标标函[2016]155号),组织开展《室外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研编工作。在研编过程中,需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给水技术规范,因而,对美国、日本、加拿大三个发达国家的给水技术规范进行研究,并与我国《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进行对比,通过比较研究,提出现行技术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外先进给水技术标准为我国即将颁布的《室外给水工程项目规范》提出条文修改建议。对我国现行供水法规以及技术规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进行介绍,对技术规范修订及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我国规范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与美国卫生部2012年颁布的《给水工程设计标准》(《Recommended Standard for Water Works》)进行对比,内容涉及规范结构、取水、泵房、输配水、水处理工艺、净水厂排泥水处理、检测与控制等方面;与日本卫生部2012年颁布的《水道施设设计指针》进行对比,内容涉及水务背景介绍、取水设施、储水设施、原水输送设施、水处理设施、给水设施、配水设施、机械、电气和仪表设备与水处理配件等方面;与加拿大现行给水设计规范《市政给水、排水和雨水排放系统的标准和方针》(《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Municipal Waterworks,Wastewater and Storm Drainage Systems》,对“指针”中水厂系统指南、饮用水处理指南、饮用水处理设施设计指南、水厂系统运行指南、饮用水处理化学品指南、废物处理和处置指南、输配水指南、水质监测指南、水质记录保存和报告指南、实验室数据记录指南、设施风险评估指南、设施分类及操作员认证指南、水厂设计指南、原水供应、水处理、输配水配电电源、饮用水存储、灌水点、水系统安全与保护和设施风险评估等内容进行研究;与英国供水标准《BS EN 805:2000 Water supply-Requirements for systems and components outside buildings》,对规划布局、水源地管理、取水许可、水质、水量、输配水管道铺设以及应急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存在的差异,提出加快规范更新频率、优化规范标准体系以及增加规范内容等方面的建议,为我国《室外给水工程项目规范》的颁布提供国外给水技术参考,对《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意见与建议,以此推进我国技术规范标准体系的发展。
吴亚辉[6](2018)在《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收政策执行研究 ——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我国现行的税收管理制度,所有的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尽管生产规模不大,资金有限,却一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研究现有税收政策的落实情况,有利于税务机关提高征管效率、保障税收公平。本文从介绍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政策入手,指出了小规模纳税人税收政策在菏泽的执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实际税负偏高、管理效率低下、征收成本居高不下、发票管理存在风险。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税收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其次,税务机关在税源管理和发票管理工作中遇到了新的问题;最后,税务机关本身税收征管水平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这些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作为增值税制度发展的“样本”国家,法国拥有完善的税率体系与健全的征管体系,对我国的税收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而在日本,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一般性的减免税收外,还注意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与集约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国税机关的角度提出了完善税收政策、提高征管水平的对策:在制度设计层面,提出要对现有的起征点政策进行调整,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扩大税收优惠覆盖面,提升征收管理效率;在发票管理层面上,提出要大力推进防伪税控装置运用,从源头上强化发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发票虚开与逃避缴纳税款的违法行为;在信息管理层面,提出加强外部税收信息的利用,加强与其他机关部门的合作交流,以及建立纳税人信用评价制度等。
张蕾[7](2018)在《黄土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充分运用系统脆弱性评价、知识管理等理论,研究了黄土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相关问题。分析了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及扰动因素,提出了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演变趋势。在开展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因素耦合关系分析后,本文建立基于突变理论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随后,设计基于“四化”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基本架构,并从基于脆弱性评价的安全管理系统进化、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分类识别与共享转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等方面对该架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提出基于“PDSA-SDCA循环”的安全风险管控优化流程,基于脆弱性评价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优化流程、基于SECI的知识漏斗转化模型和基于物联网感知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框架。最后结合黄土隧道工程实例进行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分析及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策略研究。(1)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扰动及演变趋势分析黄土地质条件特殊,黄土的垂直节理、结构性、湿陷性、水敏性等对隧道施工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并主要以导致坍塌事故的形式出现。抵御各类安全隐患的危害需要从安全管理系统上加以保障。本文将隧道施工的安全管理系统划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项目协同、安全组织、行为控制、场地与设施、安全技术和应急管理。在安全管理系统受到扰动的时候,安全隐患的破坏性将逐步体现。本文对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内外部扰动因素做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安全管理系统的演变趋势做了分析。首先是进行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数据分析,并结合控制图方法中的判异准则来明确当前安全管理系统的积极作用,以及当前安全管理系统效能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本文认为安全管理系统的管理效能将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及技术的发展等呈现有规律的安全管理效能曲线。该安全管理效能曲线的变化具有持续性、类同性和反复性。在当前形势下,安全管理系统性完善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安全管理升级工作将是安全管理效能提升的重要源动力。(2)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由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3个特征要素构成。本文基于AHV(Airlie-House-Vulnerability)模型框架的逻辑关系,提出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在各类扰动因素作用下的系统脆弱性递次演化分析模式。并认为脆弱性的三个特征要素在内外部扰动作用下递次呈现,并表现出非连续的变化过程,在达到临界状态时发生突变而使该环节失效,增加了隐患的事故诱发概率。本文对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六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脆弱性因素分析,得到27个隧道施工安全管理脆弱性关键因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建立链表式脆弱性要素关系表,发现强连通环路,建立并求解可达矩阵,获得隧道施工安全管理脆弱性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对该模型进行分析可知,施工方案合理性、安全人员配备、人员专业技能、安全意识调查和安全文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强连通的回路,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耦合,构成一个子系统;制度在系统脆弱性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基于突变理论的多准则评价方法,将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因素分类建立多层次评价模型,构成X-Y,Y-Z,Z-W三个评价层级。其中W层级指标的选取和重要性排序随不同类型隧道而有不同内容,黄土隧道因黄土地质特性及黄土地区的自然环境而体现出独特的W层指标。最后,本文提出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评价的流程及各层次的因素求值公式,并给出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指标体系。(3)黄土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优化设计安全风险管控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在提出其内涵的基础上认为现行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存在漏洞和薄弱点,使得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浮于原有安全管理系统的低效强化。随后,本文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优化的目标确定为认清安全管理系统的效能演变曲线,以基于脆弱性评价的安全管理系统系统性优化为基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点实现“四化”,即安全管理系统进化、安全风险管控流程优化、安全风险知识转化、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同时,还提出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的七项优化原则。本文构建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架构,以安全管理系统进化、安全风险知识转化、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和安全风险管控流程优化为安全风险管控体系高效运转的重要支撑,融合现行成熟的具体管控规则和方法,实施不断改进和标准化的管控工作。在安全风险管控流程优化方面,本文提出建立基于“PDSA-SDCA循环”的流程改进和标准化协同作用模型,持续提升安全风险管控高效能。在安全管理系统进化层面,重点强调基于脆弱性评价的安全管理系统流程优化和改进策略设计。在安全风险知识转化层面,本文对安全管控信息进行了细化分类,提出管控信息的获取障碍和获取方式,并建立基于SECI模型的知识漏斗转化模型,强化工程知识学习和转化工作,服务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随后,本文提出安全风险信息共享的五大模式。在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层面,本文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成果,加强以物联网感知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4)黄土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研究本文根据当前安全生产管理的最新政策指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安全生产规划目标的实现仍存在较大的现实障碍,具体有安全管理工程程式化问题突出、安全管理信息碎片化现象明显、现有安全管理系统下的效能下降等等。同时,本文指出当前隧道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的技术和应用现状,指出当前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存在技术同质化,实施形象化,管理缺标准,模块缺统筹,成本难测算,成效难衡量的具体问题。随后分析了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的趋势和核心技术。本文构建了基于物联网感知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框架,使用通信和感知技术对源数据加以采集和传递,建立基于SECI知识漏斗转化模型的知识库数据池,并通过安全管控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信息感知、交互、共享和应用,为项目相关方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安全管理信息,服务于更为精准和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同时,本文还结合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架构的“四化”支撑来改进了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流程,开展高效的隐患识别和科学的风险评价流程。(5)黄土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实例研究本文结合山西吕临专线铁路隧道施工项目安全管理工作开展调研和跟踪研究,搜集总包及分包单位安全管理相关文件并开展人员访谈。该项目具有本文分析的典型的安全管理程式化特征,安全文件齐备但安全隐患的识别效率低,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不完善,缺乏针对重大危险源的专项应急预案,对安全事故易发区域的监管不连续,对黄土地区施工的知识认知不统一。因此,该项目安全风险管控存在较大管控误区和盲区,安全管理效能掉低。本文根据该项目2016年雨季时期的两起安全事故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在该地区往年降雨规模不规律的情况下没能对影响施工最关键的降雨情况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处理,忽略了长时间、大规模降雨的危害,也没能及时调整隧道施工工艺。还缺乏事故发生后在应急处置上的协调与沟通,事故发生后的多方组织冲突迅速出现,整个项目安全管理系统的适应性降低。在基于系统脆弱性分析后的情况下,本文认为该项目的技术方案符合黄土隧道施工的特点,但在面向安全风险的相关工作上存在较多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脆弱性凸显,危险源识别效率和处理能力较低,从而使技术方案不能及时应对或应用于因人员、机械、材料、环境和管理等导致的变化,提高了安全风险发生的几率。最后,本文提出吕临专线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策略建议,包含提高基于脆弱性分析的安全风险辨识能力、完善基于危险源管理的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推进面向知识管理的安全风险信息共享等内容。该项目总包单位组织开展利用脆弱性分析方法推动了应急协同、信息共享、动态步距调整等举措,降低安全管理系统的敏感性,提高适应性,并在随后的冬季施工等环节中确保了施工安全。
高月[8](2017)在《施工质量管理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利工程建设难度较大,时有质量安全事故以及重特大事故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就要求加强相关工程质量的管理及安全监察部门的工作。近几年,水利工程迎来了新的投资高峰和建设高潮,加速了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汛工程、安全饮水、节水改建等工程,为确保水利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论文首先概述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包括施工质量管理的含义、施工质量控制的准则与方法、施工质量的监督以及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程序;然后阐述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国内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在动工破土阶段出现的常见难题加以剖析,并给出了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政策性的建议。最后,结合辽宁省汤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案例进行了验证性辨析。水利工程是一项关联着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重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手段和方式,能够确保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本文中研究尚粗浅,只是进行定性的分析,如何采用定量的方法对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进行分析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金翠云[9](2017)在《出口商品强制性清关认证中的政府监管研究》文中提出认证认可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期工业革命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变革和促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寻求质量保证的矛盾,第三方认证从此应运而生。认证在保证商品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政府也开始通过认证来保证进口商品的质量。在清关认证市场中,中国一直被视为“高风险”出口国。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的质量意识不高,采用低价竞争模式,联合不法中介以及认证机构人员伪造测试报告和证书,这不仅扰乱了清关认证市场,也给“中国制造”打上了“低劣”的标签。这种现状严重影响我国外贸发展,需要我国政府监管部门着手治理。本文从政府监管等角度入手,利用问卷、访谈等方法总结分析了我国出口商品清关认证政府监管的现状,参考了欧美等发达国家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模式的先进经验,提出完善清关认证的法律法规、建设强有力的清关认证监管机构以及有效的信息公开与宣传机制、加强对出口商品清关认证的监管、推动同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政府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和配合等一系列完善我国政府监管的建议,希望构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出口清关认证政府监管制度,为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提供帮助。
李峥[10](2017)在《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信用在当今社会各领域的作用日益突显,信用体系建立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标志着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可为守信企业提供便利,提高通关效率;对失信企业严加管理,增强监管成效;通过差异化管理手段,促使企业提高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因而,在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改进该项工作,既是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砖添瓦,又是为出入境检验检疫事业蓬勃发展增添动力。基于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及其不断快速发展的现状,选择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问题研究作为论文的选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选取业务量较大、业务范围广的大窑湾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作为研究对象,对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研究。问卷调查对象为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事企业信用管理的工作人员和被监管企业两类,对两类问卷调查对象分别发放两种不同的问卷,以期发现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工作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提出了不断优化信用信息采集条目,完善信用管理激励惩戒制度,丰富信用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三项措施;针对配套措施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信用管理系统建设,强化信用管理队伍建设,严抓信用管理风险防控三项措施;针对产生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了定制信用信息公开规划、重视创新信用宣传工作、营造企业自觉守信氛围三项措施。
二、改进出口机电检验监管方法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出口机电检验监管方法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J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行政许可 |
2.1.2 特种设备 |
2.1.3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
2.2 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
2.2.1 海因里希法则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青岛市J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现状概述 |
3.1 J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机构现状 |
3.2 J区特种设备情况 |
3.2.1 J区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和检测机构情况 |
3.2.2 J区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情况 |
3.2.3 特种设备监督检查情况 |
3.2.4 特种设备投诉及事故情况 |
3.3 J区特种设备监管模式及成效 |
3.3.1 J区特种设备监管模式 |
3.3.2 J区“属地管理”事项工作运行流程 |
3.3.3 J区特种设备监管成效 |
第四章 J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剖析 |
4.1 J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现存问题 |
4.1.1 监管力量与特种设备数量矛盾突出 |
4.1.2 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大量存在 |
4.1.3 特种设备监管政府承担“无限责任” |
4.1.4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监管电子信息化程度低 |
4.2 J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不足及原因 |
4.2.1 投入力度不足,监管服务效率较低 |
4.2.2 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淡薄 |
4.2.3 特种设备监管机制存在缺陷 |
4.2.4 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信息化进展遭遇瓶颈 |
第五章 国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模式经验借鉴 |
5.1 美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模式 |
5.2 德国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模式 |
5.3 日本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模式 |
5.4 发达国家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模式经验借鉴 |
第6章 完善基层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建议 |
6.1 进一步提高基层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效率 |
6.1.1 配齐配强执法力量 |
6.1.2 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
6.1.3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
6.1.4 科学设置考核指标 |
6.1.5 持续开展针对性隐患排查治理 |
6.2 进一步强化落实特种设备企业的主体责任 |
6.2.1 持续加大企业《特种设备安全法》培训和宣传 |
6.2.2 建立健全安全责任机制 |
6.2.3 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力量 |
6.2.4 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 |
6.3 推动特种设备监管协同型多元共治 |
6.3.1 加强部门联动提升监管协同效能 |
6.3.2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
6.3.3 进一步推进检验机构改革 |
6.3.4 大力推广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
6.4 推进特种设备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 |
6.4.1 建立完善特种设备信息化数据库 |
6.4.2 建立健全特种设备信息管理制度 |
6.4.3 提升大数据获取分析运用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J区市场监管所(队)特种设备监管执法工作访谈提纲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绿色消费概念范畴 |
2.2 绿色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2.3 绿色消费监管相关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3.1 绿色消费的演进趋势 |
3.2 绿色消费3.0监管的理论基础 |
3.3 本章小结 |
4 绿色消费监管现状分析 |
4.1 数据收集 |
4.2 绿色消费监管政策文本量化统计 |
4.3 绿色消费监管政策效力评估 |
4.4 绿色消费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
4.5 发达国家绿色消费监管实践考察及经验启发 |
4.6 绿色消费监管升级的现实挑战 |
4.7 本章小结 |
5 绿色消费3.0监管演化博弈分析 |
5.1 模型假设 |
5.2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
5.3 演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的构建 |
5.4 演化博弈的稳定性分析 |
5.5 数值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6 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的整体框架设计 |
6.1 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的路径选择 |
6.2 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的理论和机制研究 |
6.3 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的保障措施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不足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石家庄海关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海关风险管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海关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
2.1.1 风险和风险管理 |
2.1.2 海关风险和海关风险管理 |
2.2 海关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内部控制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家庄海关风险管理现状 |
3.1 石家庄海关概况 |
3.1.1 石家庄海关简介 |
3.1.2 石家庄海关业务现状 |
3.2 石家庄海关风险管理实施情况 |
3.2.1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
3.2.2 风险防控分局主要职责和运作情况 |
3.2.3 石家庄海关风险风控分局风险防控工作实效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石家庄海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石家庄海关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组织建构不完善 |
4.1.2 风险防控分局与业务部门缺乏沟通 |
4.1.3 风险信息碎片化 |
4.1.4 风险防控模式存在局限性 |
4.1.5 风险防控效能考核不到位 |
4.1.6 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
4.2 造成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部门定位模糊限制了风险管理工作开展 |
4.2.2 风险管理结构失衡影响部门间协作 |
4.2.3 信息系统分散导致数据碎片化 |
4.2.4 关检融合影响风控模式发展 |
4.2.5 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制约考核效果 |
4.2.6 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人员素质提升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高石家庄海关风险管理效能的对策 |
5.1 明确部门定位 |
5.1.1 明确风险防控分局职责定位 |
5.1.2 与总署风控局错位发展 |
5.2 构建联合风险防控机制 |
5.2.1 加强同职能部门和现场的协同作业 |
5.2.2 加强与总署风控局及兄弟海关的协同防控 |
5.2.3 加强与其他口岸部门的协同防控 |
5.3 通过整合信息系统打破数据孤岛 |
5.3.1 通过加大数据协同共享解决数据信息碎片化问题 |
5.3.2 探索构建新型海关风险信息管理体系 |
5.3.3 风险信息系统构建案例分析 |
5.4 打造完整的供应链安全监管体系 |
5.4.1 向前推进顺势监管 |
5.4.2 强化事后环节风险防控 |
5.4.3 推进多元共治 |
5.5 建立统一标准的评价考核体系 |
5.5.1 构建统一的风险防控规则标准 |
5.5.2 完善绩效考核和评估报告制度 |
5.6 加强风险管理队伍能力建设 |
5.6.1 注重人才培养 |
5.6.2 加强内控管理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1.3 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合作伙伴关系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综述 |
1.2.2 分包商选择决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述评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 |
2.1 分包管理理论综述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价值链理论 |
2.1.3 交易成本理论 |
2.1.4 合作伙伴关系理论 |
2.2 合作伙伴关系理论在分包商选择决策中的应用分析 |
2.2.1 合作伙伴关系在分包商选择决策中的关键要素 |
2.2.2 合作伙伴关系在分包商选择决策中的特征 |
2.2.3 合作伙伴关系在分包商选择决策中的优势 |
2.3 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分包商选择决策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影响因素 |
3.1 分包商选择的影响因素 |
3.1.1 分包商内部因素 |
3.1.2 企业外部环境因素 |
3.1.3 互动关系因素 |
3.2 分包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分包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2 分包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模型 |
4.1 分包商选择决策方法的确定 |
4.1.1 常用的分包商选择决策方法 |
4.1.2 分包商选择决策方法对比及确定 |
4.2 分包商选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 分包商选择决策模型的构建 |
4.3.1 基于TOPSIS法的分包商选择决策计算模型 |
4.3.2 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TOPSIS法分包商选择决策应用模型 |
4.4 T企业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的优化 |
4.4.1 T 企业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现状问题 |
4.4.2 T企业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优化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T企业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实证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案例分析 |
5.3 效果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T企业《分包商准入和评价管理规定》 |
附录 B:T企业《分包工程招投标管理程序》 |
附录 C:T企业《分包商(□年度/□总体)评价表》 |
附录 D:欧洲工程项目合作伙伴关系协议样本 |
附录 E:美国工程项目合作伙伴关系协议样本 |
致谢 |
(5)我国与发达国家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我国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概述 |
2.1 我国供水法规和规范发展历程 |
2.2 我国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概述 |
2.2.1 我国供水法规概述 |
2.2.2 我国给水技术规范概述 |
3 中美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研究 |
3.1 美国供水法规及技术规范体系概述 |
3.1.1 美国供水法规概述 |
3.1.2 美国给水设计规范概述 |
3.2 中美设计规范对比研究分析 |
3.2.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结构对比 |
3.2.2 取水 |
3.2.3 泵房 |
3.2.4 输配水 |
3.2.5 水厂总体设计 |
3.2.6 水处理工艺 |
3.2.7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 |
3.2.8 检测与控制 |
3.3 小结 |
4. 中日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研究 |
4.1 日本供水法规及技术规范体系概述 |
4.1.1 日本供水法规概述 |
4.1.2 日本给水设计规范概述 |
4.2 中日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分析 |
4.2.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结构对比 |
4.2.2 设计水量 |
4.2.3 取水 |
4.2.4 泵房 |
4.2.5 输配水 |
4.2.6 水厂总体设计 |
4.2.7 水处理工艺 |
4.2.8 检测与控制 |
4.2.9 应急 |
4.3 小结 |
5. 中加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研究 |
5.1 加拿大供水法规及技术规范概述 |
5.1.1 加拿大供水法规概述 |
5.1.2 加拿大给水设计规范概述 |
5.2 中加拿大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分析 |
5.2.1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结构对比 |
5.2.2 水质标准 |
5.2.3 泵房 |
5.2.4 输配水 |
5.2.5 水处理工艺 |
5.2.6 净水厂排泥水处理 |
5.2.7 监测与控制 |
5.2.8 设施风险评估 |
5.3 小结 |
6. 中英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体系比较研究 |
6.1 英国供水法规及技术规范概述 |
6.1.1 英国供水法规概述 |
6.1.2 英国给水设计规范概述 |
6.2 中英给水设计规范对比研究分析 |
6.2.1 规划布局 |
6.2.2 水源地管理 |
6.2.3 取水许可 |
6.2.4 水质 |
6.2.5 水量 |
6.2.6 输配水管道铺设 |
6.2.7 应急 |
6.3 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室外给水项目工程规范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收政策执行研究 ——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评析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小规模纳税人税收政策概述 |
2.1 小规模纳税人的概念 |
2.2 小规模纳税人税收政策综述 |
2.2.1 基本内容 |
2.2.2 发展演变 |
2.2.3 调整背景 |
2.2.4 政策目标 |
2.3 小结 |
3. 菏泽小规模纳税人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及分析 |
3.1 政策执行情况 |
3.1.1 信息采集 |
3.1.2 核对信息 |
3.1.3 申报管理 |
3.1.4 政策宣传 |
3.2 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3.2.1 税源涵养作用不明显 |
3.2.2 人力资源占用问题突出 |
3.2.3 征收成本整体较高 |
3.2.4 发票管理存在风险 |
3.3 问题原因分析 |
3.3.1 税收政策本身存在的欠缺 |
3.3.2 纳税人群体纳税意识有待加强 |
3.3.3 税务机关管理效率有待提升 |
3.3.4 税收环境趋于复杂 |
3.4 小结 |
4. 国外的经验和启示 |
4.1 法国:完善高效的税收征管制度 |
4.1.1 法国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与税率 |
4.1.2 法国对小规模纳税人的优惠 |
4.1.3 法国为落实税收政策采取的措施 |
4.2 日本: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
4.2.1 科学制定税收政策 |
4.2.2 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
4.2.3 健全企业信用制度 |
4.3 国外做法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4.3.1 做好顶层设计 |
4.3.2 加强信息建设 |
4.3.3 培养纳税意识 |
4.4 小结 |
5. 完善小规模纳税人政策执行的具体措施 |
5.1 优化制度设计 |
5.1.1 减少边际税负差异 |
5.1.2 提高纳税人积极性 |
5.1.3 完善动态调整机制 |
5.2 强化税收管理 |
5.2.1 加强发票管理 |
5.2.2 强化信息采集 |
5.3 提高纳税意识 |
5.3.1 完善信用管理 |
5.3.2 厘清纳税义务 |
5.3.3 强化政策宣传 |
5.3.4 优化纳税服务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黄土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 |
1.2.2 安全风险管理系统脆弱性 |
1.2.3 项目隐性知识发现与共享 |
1.2.4 项目管理信息化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扰动及演变趋势分析 |
2.1 黄土隧道施工特点分析 |
2.1.1 黄土的基本工程特性 |
2.1.2 黄土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
2.2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组成要素分析 |
2.2.1 黄土隧道施工项目协同因素分析 |
2.2.2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组织因素分析 |
2.2.3 黄土隧道施工行为控制因素分析 |
2.2.4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
2.2.5 黄土隧道施工场地与设施因素分析 |
2.2.6 黄土隧道施工应急管理因素分析 |
2.3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扰动因素分析 |
2.3.1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外部扰动因素分析 |
2.3.2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内部扰动因素分析 |
2.4 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数据与安全管理系统演变趋势分析 |
2.4.1 现行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内容与特点 |
2.4.2 基于控制图判断的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数据分析 |
2.4.3 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演变趋势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 |
3.1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的分析模式 |
3.1.1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特征要素分析 |
3.1.2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分析模型 |
3.2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脆弱性因素分析 |
3.2.1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脆弱性因素遴选 |
3.2.2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因素耦合关系分析 |
3.3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评价模型构建 |
3.3.1 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 |
3.3.2 基于突变理论的分层递进模型构建 |
3.3.3 基于突变理论的黄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优化设计 |
4.1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问题分析与架构设计 |
4.1.1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问题分析 |
4.1.2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优化目标与原则 |
4.1.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架构设计 |
4.2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进化分析 |
4.2.1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的薄弱点分析 |
4.2.2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流程优化 |
4.2.3 基于脆弱性评价的安全管理系统改进策略 |
4.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知识转化与共享分析 |
4.3.1 安全风险管控信息的分类 |
4.3.2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的获取 |
4.3.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的共享 |
4.4 本章小结 |
5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研究 |
5.1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现状及趋势分析 |
5.1.1 安全生产政策的总体指向和现实障碍分析 |
5.1.2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现状及趋势分析 |
5.1.3 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核心技术分析 |
5.2 基于物联网感知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 |
5.2.1 基于物联网感知的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框架设计 |
5.2.2 基于物联网感知的施工安全管理信息化功能模块分析 |
5.2.3 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流程分析 |
5.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化的保障措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黄土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实例研究 |
6.1 吕临专线隧道施工工程概述 |
6.1.1 工程简介 |
6.1.2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实务分析 |
6.2 吕临专线隧道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及事故分析 |
6.2.1 吕临专线隧道施工安全隐患分析 |
6.2.2 吕临专线隧道施工事故分析 |
6.2.3 吕临专线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系统脆弱性分析 |
6.3 吕临专线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策略建议 |
6.3.1 提高基于脆弱性分析的安全风险辨识能力 |
6.3.2 完善基于危险源管理的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
6.3.3 推进面向知识管理的安全风险信息共享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8)施工质量管理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
2.1 施工质量管理的概念 |
2.1.1 施工质量 |
2.1.2 施工质量管理的定义 |
2.2 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
2.3 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内容及方法 |
2.3.1 施工质量控制原则 |
2.3.2 施工质量控制内容 |
2.3.3 施工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法 |
2.4 施工质量监督 |
2.4.1 监理单位对施工质量监督 |
2.4.2 政府对施工质量监督 |
2.5 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
2.6 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程序 |
第3章 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概述 |
3.1 水利工程项目的概念 |
3.1.1 水利工程项目的定义 |
3.1.2 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内容 |
3.2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 |
3.2.1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内容 |
3.2.2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法 |
第4章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
4.1 国内水利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没有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 |
4.1.2 水利工程施工工序影响质量 |
4.1.3 工程施工材料管理中存在问题 |
4.2 保证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措施 |
4.2.1 确立科学合理的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
4.2.2 加强工序的质量控制 |
4.2.3 加强材料的质量管控 |
第5章 辽宁省汤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案例 |
5.1 工程概况 |
5.1.1 项目概述 |
5.1.2 总体施工方案 |
5.2 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及措施 |
5.2.1 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
5.2.2 工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及质量监督 |
5.2.3 工程项目划分 |
5.2.4 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
5.2.5 施工质量对原料的控制 |
5.2.6 质量等级评定 |
5.3 提高工程质量的制度及措施 |
5.4 质量控制及检验标准 |
5.5 质量保证计划大纲 |
5.6 案例总结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出口商品强制性清关认证中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对清关认证的研究 |
二、对政府监管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清关认证的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认证认可的定义 |
二、清关认证的概念、实例与流程 |
三、认证咨询机构和认证中介公司的概念 |
第二节 理论概述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政府监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出口商品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问题与分析 |
第一节 国内清关认证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出口商品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的问卷调查与访谈 |
第三节 出口商品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的案例 |
一、检测机构政府监管案例——以D公司为例 |
二、认证机构政府监管案例——以T公司为例 |
三、中介公司政府监管案例——以Z公司为例 |
第四节 清关认证的政府监管现状 |
一、政府监管没能有效制止实验室虚假测试、出具假报告等现象 |
二、我国政府对出口产品清关认证业务缺乏直接监管 |
三、我国政府对中介公司的各种乱象缺少监管 |
四、政府没有对企业伪造测试报告和证书等现象进行有效惩罚 |
第五节 出口商品清关认证政府监管的主要问题 |
一、政府没有严格执行商品检测机构人员资质管理相关规定 |
二、部分认证机构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
三、中介公司没有相关监管制度规范与约束 |
四、企业质量意识不高 |
第六节 出口商品清关认证政府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我国没有针对出口商品清关认证的系统性法律法规 |
二、我国缺乏强有力的出口清关认证监管机构以及有效的法制引导和信息提供 |
三、我国政府没有对出口商品清关认证市场进行有效监管 |
四、当今社会没有重视质量的氛围,没有对商品质量的自我约束 |
五、目的国对质量的管理不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欧美等发达国家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清关认证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欧美等发达国家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模式 |
一、美国清关认证监管模式 |
二、欧盟清关认证监管模式 |
三、其它发达国家清关认证监管模式 |
第三节 欧美等发达国家清关认证政府监管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
一、认证行业有健全的法律法规 |
二、认证行业设立了有力的监管机构 |
三、三位一体的市场自我约束能力 |
四、行业协会深入参与监管 |
五、信息公开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出口商品清关认证市场政府监管的建议 |
一、健全出口商品清关认证的法律法规 |
二、建设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及有效的信息公开与宣传机制 |
三、加强对出口商品清关认证行业的政府监管 |
四、促进行业协会的建设,营造市场中商品质量自发约束氛围 |
五、推动同出口目的国清关认证监管机构的信息交流和配合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文调查问卷与访谈纲要 |
附录2 英文调查问卷与访谈纲要 |
致谢 |
(10)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综述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四) 本文创新点 |
二、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理论 |
(一) 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的基本概念 |
(二) 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论支撑 |
(三) 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
三、大窑湾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企业信用管理现状 |
(一) 大窑湾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概况 |
(二) 大窑湾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企业信用管理概况 |
(三) 大窑湾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现实状况 |
四、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 |
(二) 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配套措施不完善 |
(三) 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产生效果不理想 |
五、完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信用管理工作对策建议 |
(一) 建立健全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体系 |
(二) 强化完善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保障措施 |
(三) 有效提升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改进出口机电检验监管方法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J区为例[D]. 倪永盟. 山东大学, 2021
- [2]绿色消费3.0监管体系研究[D]. 甘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石家庄海关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侯梦龙. 燕山大学, 2019(06)
- [4]基于合作伙伴关系的工程项目分包商选择决策研究[D]. 白辉夺. 天津大学, 2019(01)
- [5]我国与发达国家供水法规和技术规范比较研究[D]. 乔丹.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税收政策执行研究 ——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D]. 吴亚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7]黄土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控体系研究[D]. 张蕾.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05)
- [8]施工质量管理在水利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 高月.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6)
- [9]出口商品强制性清关认证中的政府监管研究[D]. 金翠云. 华东政法大学, 2017(07)
- [10]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研究[D]. 李峥.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