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浅孔爆破的断裂控制方法

岩石浅孔爆破的断裂控制方法

一、岩石浅孔爆破的断裂控制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非[1](2021)在《暮阳铅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文中指出采矿方法的优选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的非线性的系统工程。合理的采矿方法是矿山安全生产和资源最大化回收的前提。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回收率,保证采空区的稳定。本文以暮阳铅矿开采急倾斜薄矿体为研究背景,为了解决在开采急倾斜薄矿体时面临的诸多技术难题。针对采矿方法优选困难,考虑因素不全面等问题,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采矿方法进行优选。针对采场结构参数方案评价中指标复杂多样,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利用该评价模型对其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各个采场结构参数方案进行采场稳定性分析,模拟结果验证了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现场取样分析及结构面调查,对样本进行加工并进行室内力学试验,得出岩石力学参数。(2)以岩体体积节理数(?)值表征岩体完整性,以结构面条件因子值(?)值表征结构面条件,利用二者来量化GSI值。采用体积节理数(?)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GSI估算法,通过试验数据计算得到GSI值。两者相互验证,提出修正GSI值方法。(3)根据矿区地质、水文特征、矿岩体的岩体力学参数以及相关专家建议等因素,初选三种采矿方法。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采用博弈论综合优化的两方权重,构建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最后利用TOPSIS评价方法优选出最优采矿方法。(4)运用顶板四边固支力学模型和顶板四边简支力学模型分析计算采场结构参数,初选三个采场结构参数方案,采用本文建立的博弈论-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方案进行优选,选择出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方案,利用FLAC3D软件对各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与评价结果相互验证。确定最优采场结构参数方案。研究表明:该评价模型在采矿方法和采场结构参数优选中过程中,能够在多因素、多目标等复杂评价指标中优选出最优的采矿方法和采场结构参数,研究成果对类似矿山采矿方法优选和采场结构参数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恒[2](2021)在《煤矸组合结构破坏失稳的卸荷机制及前兆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冲击地压是一种典型的煤岩动力灾害,主要发生在断层、褶曲和煤层分岔等地质结构异常变化区域。其中,煤层分岔区域的冲击地压发生机理较为复杂。论文紧紧围绕煤矸组合结构破坏失稳的卸荷机制及前兆规律这一主题,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等手段,研究了卸荷路径下煤矸组合结构滑移与破碎失稳机理、影响因素及前兆信号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基于分岔区煤矸结构特征,构建了“煤-夹矸-煤”三元体串联结构模型,推导了煤矸接触面滑移的力学判据及触发条件。结果表明:接触面失稳形式包含上行滑移、稳定闭锁和下行滑移三种。三种失稳形式不仅受接触面倾角和内摩擦角影响,还受垂直及水平应力影响。借助三轴加卸载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卸荷路径下煤矸组合结构破坏形式和失稳特征。结果表明:破碎失稳形式下模型失稳强度和裂隙损伤程度较高;单一接触面滑移破碎失稳形式下模型扭转变形失稳特征更加明显;双接触面滑移破碎失稳形式下模型滑移失稳特征更加显着。卸荷路径下煤矸组合结构破坏失稳具有“低强度高释能”以及脆性增强、破碎现象更加明显的特征。基于实验室声发射监测数据,采用FFT频谱分析和HHT信号处理技术,探究了卸荷路径下煤矸组合结构破坏失稳的前兆信号特征。结果表明:接触面即将滑移时,声发射事件的最大振幅升高,主频相对较高,波形最大振幅段持续时间较短,能量集中在100~200 k Hz相对高频段。组合结构即将整体失稳时,声发射事件的最大振幅达到最大,主频降低,波形最大振幅段持续时间较长,能量集中在50~100 k Hz相对低频段。另外,无论是接触面滑动还是组合结构整体失稳,均会伴随着能量指数急剧下降、累计视体积的急剧上升和b值降低的现象。借助UDEC数值模拟技术再现了卸荷诱发含夹矸煤层巷道破坏失稳的演化过程,并研究了地质因素和开采技术因素对其破坏失稳的影响。结果表明:开采深度越深、侧压系数越大、卸荷速度越快、夹矸和煤矸接触面强度越高,巷道的冲击危险性越高。在对含夹矸煤层巷道支护形式进行选择时,应首选锚杆(索)和补砌两种支护形式。基于赵楼煤矿5310工作面微震监测数据,研究了含夹矸煤层巷道滑移和破碎耦合失稳的前兆信号特征,验证了室内实验及数值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针对性的提出了含夹矸煤层巷道破坏失稳诱发冲击灾害的防控方法,并在5304工作面进行了工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防冲卸压效果。该论文有图157幅,表16个,参考文献170篇。

龚原[3](2020)在《云锡塘子凹薄矿体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矿方法对于矿山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如果采矿方法不合理,轻则导致矿山经济效益的损失,重则影响矿山安全,产生地质灾害。有了合理的采矿方法,必须要进一步确定科学的采场结构参数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开采效率。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能够保证回采工作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为矿山带来良好的效益。本文以云锡风流山塘子凹34#矿群的矿床地质和赋存条件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薄矿体所选用的浅孔留矿法进行优化研究,结合采矿工艺以及矿体的赋存条件等实际情况,根据理论分析得到了采场中各结构参数的合理取值,并构建博弈论-改进TOPSIS综合评价模型对采场结构参数方案进行优选,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推选出针对采矿方法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矿山地质条件以及矿体赋存情况,针对顶柱以及矿柱的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并且引入薄板理论建立四边固支与四边简支顶板模型研究了矿房顶柱厚度以及采场边长的相互关系,通过理论得到采场顶柱厚度以及采场边长的合理取值范围。(2)以矿柱的稳定性系数作为评价指标进行5个水平6个因素的正交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将6个因素进行矿柱稳定性影响力的排序,得到了矿柱宽度(1.34)影响最大,其次是埋深(0.81)以及矿房跨度(0.62);进一步引入支撑理论计算间柱的合理尺寸。(3)对采场的结构参数方案进行了初步的选取,并建立博弈论-改进TOPSIS综合评价模型,从技术、经济、安全三个方面选取八个评价指标对三组优化方案进行分析评价,通过比较各方案与正理想解的垂面距离进一步得到方案三的贴进度最小,为0.056。(4)通过MIDAS建模软件分别对三组初选采场结构参数方案进行建模,并且导入FLAC3D进行模拟分析,再将模拟分为六个步骤分别进行应力、位移和塑性区的分析,通过每一组方案的应力、位移和塑性区对三组方案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并且与博弈论-改进TOPSIS的评价结果进行相互验证,最终得到方案三为最优采场结构参数方案。

梁俊奇[4](2020)在《中高应变率下细砂岩破裂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精确控制超深孔扩裂爆破效果,提高采煤工作面通过大型构造时的工作效率,控制生产成本,对所在矿区构造中的岩样-细砂岩进行了动静力学实验,详细分析比较了细砂岩在静载荷和动载荷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对细砂岩在中高应变率下的破坏机理和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细砂岩在动载作用下抗压强度的应变率效应及其拉应力主导的破坏模式,结合已有的数值模拟结果对现场爆破方案进行了设计与优化,爆破结果达到了预期效果,验证了本文细砂岩力学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可以为超深孔爆破方案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有:(1)对现场进行调查,选取了具有控制作用的细砂岩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了细砂岩样本,按照实验要求对岩样进行加工,使用RMT实验系统对其进行静力学实验,并对细砂岩静载作用下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为单轴冲击压缩试验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2)选用大直径SHPB实验系统,对细砂岩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冲击试验,对其破裂模式和强度特性进行分析,得出了细砂岩在动载荷下的抗压强度以及动载作用下以拉应力主导的破坏模式,为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超深孔爆破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3)根据细砂岩在动载作用下破坏模式和强度特性的研究,结合已有的数值模拟结果,对现场超深孔爆破方案进行设计,采用超深孔爆破后,工作面采煤机单位截齿消耗量有了明显的减少,采煤效率明显提高,达到了预期实验效果,验证了理论研究结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该论文有图36幅,表15个,参考文献60篇。

邓云川[5](2020)在《急倾斜脉群钨矿开采过渡期围岩力学环境模拟及采矿方法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钨矿床成因类型为典型的岩浆期后中高温热液石英细脉带型,此类成矿模式的矿床具有的明显特征是:在水平方向上,一般以一组或多组平行的急倾斜脉状形态赋存,脉群矿体之间为厚度不一的夹石层(夹墙);在竖直方向上,矿体产状变化明显,厚度和形态多样,随着深度的增加由上部的细脉带过渡到细脉-大脉混合带,脉间距变大,合理的回采方式也由分条回采过渡为合并回采,浅孔留矿法将向其它适用于合并回采的采矿方法所转变。论文以过渡期细脉-大脉带矿体的阶段矿房法合并回采为出发点,选取某钨矿山上述典型形态矿体为工程背景,参考及分析矿山实际生产情况,采用工程调查、力学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方式,对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在急倾斜脉群矿体群钨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钻取矿区不同深度围岩定向岩芯,对岩样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和巴西圆盘劈裂试验,以获得基本力学参数。在试验过程中,利用声发射Kaiser效应开展原岩地应力测量,运用综合法识别Kaiser点,获得矿区不同深度的地应力水平。(2)通过细脉带矿体精细化建模,模拟了浅孔留矿法回采上部细脉带矿体过程中的应力、位移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回采后除接近地表围岩少量破坏外,井下采场能自稳。(3)基于中部细脉-大脉带矿体合并回采的要求,提出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脉群钨矿合并回采方案,并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回采过程中围岩能保持自稳,并且该方法一并回采脉间易失稳夹墙,避免了夹墙破坏带来的风险,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从围岩稳定性方面考虑技术上可行。(4)结合FLAC3D数值模拟技术和PCA-SVM机器学习方法,开展采场结构参数正向和反向优化。采用FLAC3D模拟各参数方案并得到相对应的稳定性评判指标值,将参数-评判值作为PCA-SVM输入数据样本,以建立PCA-SVM结构参数反向预测模型,得到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采场最优结构参数为:矿块长53 m、间柱宽2 m、顶柱高5 m。(5)开展矿体回采试验性设计,计算出采场的损失贫化率、生产能力等技术性指标,结果显示阶段矿房法合并回采贫化率增大10%,但生产能力大大增加,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年产效益与原留矿法的差值达三千多万元,证明了分段凿岩阶段矿房法用于脉群钨矿开采在技术经济上可行。

叶志超[6](2020)在《京张高铁隧道群钻爆施工减振机理及技术》文中认为在小间距隧道爆破施工中,邻近隧道的开挖会对先行隧道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故在爆破施工的过程中,通常要求采取一定的减振措施以保护先行隧道及其中间岩墙的稳点性。其中,使用电子雷管或在开挖隧道掌子面布设减震孔或减震沟是较为有效的减振方法。然而,布置不同参数的减震孔、减震沟或使用不同延时时间的电子雷管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减振效果。为了获得最佳的减振效果,本文结合京张高铁长城站三洞分离段实际工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减震孔、减震沟以及电子雷管相关参数对减震效果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适合实际工程的最佳参数组合,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工程中,得到较好的降振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结合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段实际工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在开挖隧道掌子面上布置不同参数的减震孔对邻近先行隧道减震效果的影响,得出了减震孔的大小、间距、深度、排数及其与炮孔的距离对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适合实际工程的减振效果最好的减震孔参数组合。(2)与减震孔的研究类似,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在开挖隧道掌子面上布置不同参数的减震沟对邻近先行隧道减振效果的影响,得到减震沟的宽度和深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适合实际工程的减振效果最好的减震沟参数组合。(3)结合实际工程,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在实际工程围岩条件下单孔振动波周期,并通过对不同延时时间下的掏槽孔爆破减振效率进行对比,得出在实际工程围岩条件下掏槽孔的最佳延时时间间隔。(4)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并根据《爆破安全规程》,对在DK68+185~DK68+115范围内的正洞爆破施工时的先行隧道衬砌稳定性进行评估。(5)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在实际工程中布置最佳参数组合的减震孔、减震沟或者使用电子雷管时的减震效率,并将其中减振效率最高的减振措施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有效降低了隧道振动。最后,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王锴[7](2020)在《凌志达矿坚硬顶板工作面切顶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围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坚硬顶板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采用大煤柱护巷、煤炭资源损失严重、邻近工作面巷道维护困难、留巷坚硬顶板难垮落等难题,提出了弱化坚硬顶板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思路。即,弱化(破坏)坚硬顶板完整性,在矿山压力作用下覆岩冒落后的矸石对上位岩体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有效的降低了顶板旋转量,并且减弱了顶板突然断裂带来的冲击作用,起到主动卸压的作用,将顶板的断裂位置固定在充填体外侧,使顶板在侧向形成了短臂梁结构,缩短了悬臂的长度,极大的缓解了充填体的承受载荷,从而提高了留巷的稳定性和减少了巷道围岩的控制难度。(1)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坚硬顶板弱化与否的留巷围岩变形特征,研究了采空侧顶板预裂切顶卸压机制,建立了切顶条件下“围岩结构-巷旁支护体”力学模型,并给出相应的支护体阻力计算公式;然后研究了切顶条件下留巷围岩的稳定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得到了大采高工作面切顶巷旁充填留巷的围岩稳定机理。(2)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巷旁支护阻力对切顶留巷的围岩变形规律,得到了合理的巷旁支护力学性能;根据材料力学特性和留巷生产地质条件,设计了合理的巷旁支护参数和施工工艺;最后,提出了采用聚能预裂爆破采空侧顶板、巷旁充填及巷内单体液压支柱加强支护的综合围岩控制技术。(3)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凌志达煤矿15209工作面沿空留巷,通过留巷围岩变形量、锚杆(索)支护载荷、充填体受力与变形来评价围岩控制效果。现场应用表明:采用上述支护技术能有效控制大采高坚硬顶板沿空留巷围岩的强烈变形,围岩与充填体稳定,取得了较好的围岩控制效果。该论文有图52幅,表3个,参考文献82篇

程明[8](2020)在《金沙矿业108、402矿段爆破参数及逐孔起爆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爆破是目前我国金属矿山工程掘进和矿体回采的主要破岩手段,但爆破的动态扰动会对于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特别是居住地表房屋安全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减小和控制生产爆破振动,保证地表民房安全,同时又保障爆破效果与生产效率是必须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依托“永善县金沙矿业爆破参数优化及爆破振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矿区地表及井下对爆破进行监测,通过爆破漏斗试验确定井下采场爆破的基本孔网参数,对金沙矿402矿段及108矿段爆破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根据干扰降振原理和HHT法对延期时间进行了研究。根据利文斯顿爆破漏斗理论,在402矿段及108矿段分别进行了系列爆破漏斗试验,根据试验数据推荐402矿段孔径40mm炮孔的孔网参数为1×0.85m,单耗为0.8kg/m3,402矿段孔径40mm炮孔的孔网参数为1.1×0.8m,单耗为0.7kg/m3。在108、402矿段地表上,监测以民房为主,以其他矿体为辅作为测试参照物布置测点,分别对金沙矿区两个矿段日常井下生产爆破进行振动监测,并对矿体的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进行研究,通过萨道夫斯基公式回归,找出其衰减规律,确定矿山开采安全允许最大药量,划定出安全开采的范围。基于延期时间干扰降振原理,使用HHT法对爆破振动数据进行分析,通过ANSYS/LS-DYNA模拟爆破时不同孔间延期时间爆破振动的传播特性,并在井下进行不同排间和孔间延期时间对比试验,爆破后对测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沙矿业井下采场爆破振动周期约为60ms,推荐金沙矿业井下爆破孔间延期时间为25ms,排间延期时间选用为75ms,此时主振频率从20Hz提高到60Hz左右,爆破时能量分布更加均匀,爆破时间缩短,安全允许距离较普通雷管起爆扩大,在保证产量及生产效率的基础上更有效地保护井下及地表的构(建)筑物。

张晓悟[9](2020)在《浅埋缓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水力压裂预处理坚硬顶板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采煤工作面坚硬顶板的存在会导致工作面回采后,采空区顶板悬顶面积过大,进而在工作面四周形成较大的支承压力,不利于回采巷道维护。同时,坚硬顶板的大面积断裂垮落,尤其是坚硬顶板的大面积突然垮落,给工作面正常生产带来了冲击矿压隐患,严重影响威胁工作面安全生产。因此,本文借助数值模拟软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以潞宁煤业311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浅埋缓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水力压裂预处理坚硬顶板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潞宁煤矿31101工作面顶底板特征、原岩应力状态等采矿地质条件,提出坚硬顶板的特性是导致该工作面矿山压力较大、矿压显现明显的原因。(2)根据31101工作面工作面应力拱的影响因素分析,总结工作面采场顶板破断的模式,为后期水力压裂方案设计提供依据。利用FLAC3D模拟了31101工作面坚硬顶板条件下的工作面的采动应力场,分析出31101工作面应力场垂直原岩应力为5.43Mpa。由于工作面推进,工作面前后方围岩体内应力值增加,且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大,其应力集中系数从开采6m时的1.47上升到96m时的3.22;31101工作面前方10m以内为卸压区,1068m范围为应力集中区,超过68m为原岩应力区;当工作面推进24m时,应力集中区内地应力分布发生改变,此时最小水平应力为最小地应力。(3)通过分析采场裂隙带分布的基本规律,结合31101工作面顶板各岩层的岩性、厚度特征,确定31101工作面坚硬顶板的完全充填采空区所需要的垮落带高度,并以此为基础确定31101工作面水力压裂致裂最高高度为7.5m。结合FLAC3D软件,分析了31101工作面坚硬顶板在回采过程采场裂隙带分布规律。(4)研究了无预制切槽状态下,注水压力与水力裂纹扩展长度、主应力之间差值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了带有预制切槽的水力压裂钻孔研究模型,并探究了不同预制切槽状态下,水力裂纹扩展的规律。(5)通过对31101工作面坚硬顶板的应力场和裂隙场分析,结合水力压裂的技术特征,提出31101工作面坚硬顶板的水力压裂方案,并制定了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经过现场试验,成功的减小了31101工作面悬顶面积,缩短了31101周期来压步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论文共计图81幅,表19个,参考文献91篇。

孙宇超[10](2020)在《某矿山崩落法采矿对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某矿山原采用上、下双中段同时回采的下向水平分层胶结充填法进行采矿,后因采矿条件发生变化上部中段需改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下部中段继续沿用原胶结充填法,从而在井下形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与胶结充填法协同开采的复杂局面。上部中段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过程中,必然导致整个采区地应力场发生重新分布并可能对下部中段胶结充填采场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限于生产组织难度及产能压力,充填采场在回采过程中通常同时对若干条进路进行回采后再集中进行充填,因此充填采场会在一定时间段内出现成片的相邻非连续采空区,这种作业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充填采场的失稳风险。因此,研究上部中段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对下部胶结充填采场稳定性的影响、充填采场相邻非连续采空区的稳定性及其失稳风险防控措施,不仅对于实现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下部中段胶结充填采场的生产安全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更是确保矿山崩落法与充填法安全高效协同开采的重要基础。首先,对影响下部中段胶结充填采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进行了研究及排序,得出影响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分为4个大类共12个影响因素。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表明,4大类影响因素的权重分配为:采区地压B2>充填体性质B1>爆破振动影响B3>其他因素B4;12个因素排序结果为:崩落法开采诱发的应力重分布C4>充填体力学性质C3>充填采场顶板埋深C6>充填采场浅孔爆破振动C10>断层活动C11>充填采场采空进路数目C5>充填体内部缺陷C1>侧压系数C7>崩落法采场拉槽大爆破振动C8>充填体内部结构C2>充填时间C12>崩落法正排中深孔爆破振动C9。研究表明,上部中段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诱发的采场地应力重分布是影响下部充填采场稳定性最为关键的因素。针对这一结论,提出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如通过统筹协调崩落法与充填法的采矿顺序等减小二者采动压力叠加及爆破振动影响,以提升协同开采的安全性。其次,结合矿山实际开采情况,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矿区崩落法与充填法协同开采过程中的采区应力变化情况,揭示了上部中段崩落法采矿引发的采场地应力变化规律及其对下部充填采场稳定性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上部中段崩落法采矿起到了明显的卸压作用,显着降低了下部中段充填采场所承受的垂向荷载,崩落法采场四个分段回采结束后,下部胶结充填采场间柱的垂向压力降低了35%左右,这说明上部中段的崩落法采矿能够有效降低下部充填采场压力,有利于提升充填采场的稳定性。同时,在综合分析影响下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法采场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充填采场易出现成片相邻非连续采空区群的实际生产情况,提出一系列胶结充填法采场稳定性风险防控措施,如控制空区存留时间、实现即采即充、隔二采一以及加强监测等措施,以提高充填采场的作业安全性。最后,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对整个采区的稳定性进行了全面、动态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上部中段崩落法与下部中段充填法协同开采过程中,微震系统所收集到的强微地震事件主要发生在崩落法采空区顶板以上,表明崩落法开采引发采区应力发生重分布导致空区顶板围岩发生开裂与冒落,而下部充填采场附近未监测到任何强微震事件,表明上部崩落法采矿未对下部充填采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充填采场处于稳定状态,实现了崩落法与充填法的安全高效协同开采。理论研究与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所得结论用于指导生产实际有助于矿山实现崩落法与充填法的安全高效协同开采,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矿山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岩石浅孔爆破的断裂控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岩石浅孔爆破的断裂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暮阳铅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采矿方法优选的必要性
        1.1.2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重要性
    1.2 采矿方法优选研究现状
        1.2.1 主观优先方法
        1.2.2 客观优先方法
        1.2.3 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
        1.2.4 多目标决策权重
    1.3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3.1 经验类比法
        1.3.2 力学理论计算法
        1.3.3 数值模拟法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区概况
    2.1 矿区位置与交通
    2.2 矿区开采现状
    2.3 矿区地质特征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矿床地质特征
        2.3.4 矿体赋存情况
    2.4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4.1 水文地质
        2.4.2 工程地质
        2.4.3 环境地质
第三章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
    3.1 岩石力学性质实验
    3.2 试验结果分析
    3.3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
        3.3.1 Hoek-Brown强度准则
        3.3.2 围岩GSI值的定量化方法
        3.3.3 H-B准则中相关参数的确定
        3.3.4 岩体力学参数折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的采矿方法优选
    4.1 采矿方法初选及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4.1.1 采矿方法初选
        4.1.2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4.1.3 定量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4.1.4 定性指标隶属度矩阵确定
    4.2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设计
        4.2.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4.2.2 熵权法基本原理
        4.2.3 博弈论集结模型
        4.2.4 改进TOPSIS的评判模型
    4.3 采矿方法优选工程应用
        4.3.1 运用AHP法计算各指标主观权重
        4.3.2 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客观权重
        4.3.3 博弈论集结权重
        4.3.4 改进TOPSIS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
    5.1 采场稳定性分析及主要参数计算
        5.1.1 顶板四边固支力学模型
        5.1.2 顶板四边简支力学模型
        5.1.3 间柱尺寸计算
    5.2 采场结构参数综合优化
        5.2.1 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计算
        5.2.2 改进TOPSIS评价优选
    5.3 数值模拟分析
        5.3.1 模型建立
        5.3.2 地应力场拟合
        5.3.3 判断采场失稳的方法
        5.3.4 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B 矿区构造纲要图

(2)煤矸组合结构破坏失稳的卸荷机制及前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煤矸组合结构破坏失稳试验研究
    2.1 试验系统、方案及目的
    2.2 加荷路径下组合结构破坏失稳特征
    2.3 卸荷路径下组合结构破坏失稳特征
    2.4 加荷路径下组合结构破坏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2.5 卸荷路径下组合结构破坏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2.6 不同应力路径下组合结构失稳特征对比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煤矸组合结构破坏失稳机理研究
    3.1 “煤-夹矸-煤”三元体串联结构模型
    3.2 组合结构滑移失稳机理
    3.3 组合结构破碎失稳机理
    3.4 组合结构滑移与破碎耦合失稳机制
    3.5 组合结构压缩-扭转变形失稳机理
    3.6 组合结构破坏失稳能量耗散机制
    3.7 本章小结
4 煤矸组合结构破坏失稳数值试验研究
    4.1 UDEC数值原理
    4.2 裂隙损伤评价体系的构建
    4.3 微观力学参数校准
    4.4 数值模型及试验方案
    4.5 卸荷路径下组合结构破坏失稳形式
    4.6 不同破坏失稳形式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含夹矸煤层巷道破坏失稳影响机制研究
    5.1 数值模型及参数选取
    5.2 数值实验方案
    5.3 含夹矸煤层巷道破坏失稳过程
    5.4 含夹矸煤层巷道破坏失稳影响因素分析
    5.5 数值模拟与现场冲击事故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含夹矸煤层巷道破坏失稳现场实测及防治方法
    6.1 含夹矸煤层巷道破坏失稳现场实测
    6.2 含夹矸煤层巷道破坏失稳防治方法探讨
    6.3 含夹矸煤层巷道破坏失稳防治方法实践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云锡塘子凹薄矿体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工程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浅孔留矿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采场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矿区概况及开采现状
    2.1 矿区位置
    2.2 矿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矿床地质特征
        2.2.4 矿体赋存情况
    2.3 矿床开采技术
        2.3.1 水文地质
        2.3.2 工程地质
        2.3.3 环境地质
    2.4 矿山开采现状
        2.4.1 矿山试验采场现状
        2.4.2 浅孔留矿法
第三章 采场稳定性理论分析
    3.1 采场的失稳机理
        3.1.1 围岩变形特点
        3.1.2 采场失稳模式
    3.2 顶板力学稳定性分析
        3.2.1 顶板四边固支力学模型
        3.2.2 顶板四边简支力学模型
    3.3 间柱力学稳定性分析
        3.3.1 间柱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3.2 间柱尺寸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博弈论-改进TOPSIS的采场结构参数方案优选
    4.1 采场结构参数方案的初选
    4.2 博弈论-改进TOPSIS模型
    4.3 工程应用
        4.3.1 AHP法确定主观权重
        4.3.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3.3 博弈论集结模型
        4.3.4 改进TOPSIS评价优选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5.1 确定矿岩物理力学参数
        5.1.1 确定抗拉、抗压强度
        5.1.2 确定抗剪强度
        5.1.3 确定弹性模量
    5.2 软件介绍
        5.2.1 MIDAS模型建立
        5.2.2 FLAC3D数值分析
    5.3 模拟方案设计(步骤)
        5.3.1 模拟步骤
        5.3.2 模拟的基本假设
        5.3.3 采场结构参数模拟方案
        5.3.4 方案的计算步骤
        5.3.5 模型的范围确定
        5.3.6 模型的构建
        5.3.7 计算区域内地应力拟合
    5.4 判断采场失稳的方法
        5.4.1 岩石强度破坏准则
        5.4.2 允许极限位移量
        5.4.3 塑性区判断依据
    5.5 模拟结果分析
        5.5.1 方案a模拟结果
        5.5.2 方案b模拟结果
        5.5.3 方案c模拟结果
        5.5.4 各方案塑性区分布
        5.5.5 各方案应力位移监测分析
    5.6 方案确定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4)中高应变率下细砂岩破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砂岩静力学实验研究
    2.1 概述(Introduction)
    2.2 岩石试样的加工
    2.3 试样密度测试
    2.4 细砂岩静力学参数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细砂岩单轴冲击压缩实验
    3.1 概述
    3.2 SHPB实验系统
    3.3 SHPB实验原理
    3.4 大直径SHPB实验装置
    3.5 实验的准备
    3.6 实验过程
    3.7 实验结果和强度分析
    3.8 细砂岩单轴冲击破裂模式研究
    3.9 本章小结
4 超深孔爆破现场试验
    4.1 概述
    4.2 项目背景
    4.3 工程概况
    4.4 试验方案
    4.5 试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急倾斜脉群钨矿开采过渡期围岩力学环境模拟及采矿方法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围岩力学环境研究现状
        1.2.2 急倾斜脉群矿体开采研究现状
        1.2.3 脉群钨矿开采方法研究现状
        1.2.4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过渡期开采中段围岩基本物理力学参数及地应力场估测
    2.1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2.2 岩石抗拉强度的巴西劈裂试验
    2.3 岩石声发射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
        2.3.1 声发射测地应力方法的选择
        2.3.2 试样加工及试验
        2.3.3 Kaiser效应点及地应力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部细脉带浅孔留矿法开采围岩力学环境模拟试验
    3.1 数值模型建立及所需参数
        3.1.1 物理模型
        3.1.2 数值模型
        3.1.3 矿岩力学参数
    3.2 上部中段回采后围岩力学环境分析
        3.2.1 采场稳定性分析
        3.2.2 夹墙稳定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部细脉-大脉混合带阶段矿房法开采围岩力学环境对比模拟试验
    4.1 阶段矿房法细脉-大脉带阶段矿房法合并回采
    4.2 阶段矿房法和留矿法回采稳定性对比分析
        4.2.1 主应力情况对比
        4.2.2 位移情况对比
        4.2.3 塑性区情况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部细脉-大脉混合带阶段矿房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5.1 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结构参数优化
        5.1.1 结构参数优化数值计算模型
        5.1.2 结构参数方案设计
        5.1.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2 与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的PCA-SVM结构参数优化方法
        5.2.1 PCA-SVM方法原理
        5.2.2 PCA-SVM结构参数优化模型构建
        5.2.3 采场结构参数反预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部细脉-大脉混合带阶段矿房法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6.1 细脉-大脉混合带阶段矿房法开采技术参数
        6.1.1 试验地点选择
        6.1.2 阶段矿房法开采设计
    6.2 细脉-大脉混合带阶段矿房法开采技术经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京张高铁隧道群钻爆施工减振机理及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从爆源处进行减振处理技术研究
        1.2.2 从爆破地震波传播路径上减振技术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方法
    1.4 研究路线图
2 爆破地震效应及控制
    2.1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
        2.1.1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
        2.1.2 爆破地震波与天然地震波的区别
    2.2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
        2.2.1 爆破地震波的类型
        2.2.2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过程
    2.3 影响爆破地震效应的主要因素
        2.3.1 装药量
        2.3.2 岩体性质
        2.3.3 地形变化
        2.3.4 自由面个数
        2.3.5 爆破类型
        2.3.6 装药方式
    2.4 常用的爆破减振处理技术及机理
        2.4.1 从爆源处进行减振处理技术
        2.4.2 从爆破地震波传播路径上进行减振处理技术
    2.5 小结
3 减震孔及减震沟减振效果研究
    3.1 工程概述
        3.1.1 项目简介
        3.1.2 自然地理特征
    3.2 ANSYS/LS-DYNA软件介绍
        3.2.1 ANSYS/LS-DYNA软件功能特点
        3.2.2 ANSYS/LS-DYNA软件的计算方法
    3.3 模型及参数
        3.3.1 对照模型的建立
        3.3.2 参数的选取
        3.3.3 应力波传播过程分析
        3.3.4 对照模型计算结果
        3.3.5 研究思路
    3.4 减震孔不同参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3.4.1 减震孔孔径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3.4.2 减震孔间距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3.4.3 减震孔深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3.4.4 减震孔与炮孔间距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3.4.5 减震孔排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3.5 减振沟不同参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3.5.1 减振沟宽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3.5.2 减振沟深度对减振效果的影响
    3.6 小结
4 微差爆破减振研究
    4.1 电子雷管概述
    4.2 微差爆破减振原理
    4.3 微差爆破作用时间选取原则
    4.4 八达岭长城站三洞分离段合理间隔时间模拟
    4.5 总结
5 长城站三洞分离段爆破方案优化
    5.1 工程特点
    5.2 监测方案
        5.2.1 监测位置
        5.2.2 监测仪器及其使用
        5.2.3 爆破振动安全控制标准
        5.2.4 监测结果
    5.3 优化方案研究
        5.3.1 研究思路
        5.3.2 建立对照模型
        5.3.3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的对比
    5.4 三种减振方法降振效果模拟评估
        5.4.1 减震孔降振效果模拟评估
        5.4.2 减震沟降振效果模拟评估
        5.4.3 微差爆破降振效果模拟评估
    5.5 微差爆破降振法的现场使用
    5.6 总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凌志达矿坚硬顶板工作面切顶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围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坚硬顶板切顶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围岩机理分析
    2.1 15209工作面生产地质条件
    2.2 坚硬顶板弱化机理分析
    2.3 沿空留巷顶板运动特征及围岩结构力学模型
    2.4 爆破切顶卸压机制
    2.5 本章小结
3 坚硬顶板切顶巷旁充填留巷围岩技术分析
    3.1 不同切顶高度下围岩应力分析
    3.2 不同切顶角度对留巷的影响
    3.3 聚能预裂爆破技术
    3.4 巷旁支护阻力对对切顶留巷围岩变形的影响
    3.5 巷内支护技术
    3.6 本章小结
4 工业性试验
    4.1 巷道围岩控制方案
    4.2 巷道围岩监测方案
    4.3 巷道围岩监测结果
    4.4 巷旁施工及效果图
    4.5 本章小结
5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金沙矿业108、402矿段爆破参数及逐孔起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爆破振动传播衰减规律及预测
        1.3.2 爆破漏斗试验研究
        1.3.3 基于减震目标的逐孔起爆延期时间试验研究
        1.3.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金沙矿业工程概况
    2.1 永善金沙矿业有限公司概况
    2.2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与开采现状
第三章 爆破漏斗试验研究
    3.1 爆破漏斗试验基本理论
    3.2 试验方案
        3.2.1 108矿段试验方案
        3.2.2 402矿段试验方案
    3.3 试验数据分析
        3.3.1 108矿段爆破漏斗试验
        3.3.2 108矿段爆破参数推荐
        3.3.3 402矿段爆破漏斗试验
        3.3.4 402矿段爆破参数推荐
    3.4 爆破漏斗爆堆块度分布模型预测
        3.4.1 块度分布理论
        3.4.2 爆堆块度的统计
        3.4.3 爆堆预测公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爆破振动监测
    4.1 工程地质条件
    4.2 爆破振动监测方案
        4.2.1 测试依据
        4.2.2 爆破振动传播特征及测试原理
        4.2.3 爆破振动测试系统
        4.2.4 爆破振动监测方案
    4.3 108矿段爆破振动监测结果分析
        4.3.1 爆破方案
        4.3.2 测点布置
        4.3.3 测试结果
        4.3.4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回归分析
        4.3.5 监测结论及建议
    4.4 402矿段爆破振动监测结果分析
        4.4.1 爆破方案
        4.4.2 测点布置
        4.4.3 测试结果
        4.4.4 爆破振动传播规律回归分析
        4.4.5 监测结论及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精确延时逐孔起爆试验研究
    5.1 精确延时逐孔起爆数值仿真研究
        5.1.1 材料本构模型及参数
        5.1.2 三维模型的构建及计算方案和结果分析
    5.2 逐孔起爆试验
        5.2.1 毫秒延期时间干扰降振原理
        5.2.2 爆破参数设计
        5.2.3 108矿段逐孔起爆现场生产试验
        5.2.4 402矿段逐孔起爆现场生产试验
        5.2.5 爆破效果对比
    5.3 爆破振动波频谱能量分析
        5.3.1 逐孔起爆振动波频谱能量分析
        5.3.2 逐孔起爆与普通爆破作业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9)浅埋缓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水力压裂预处理坚硬顶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31101工作面采矿地质条件
    2.1 工作面概况
    2.2 顶底板条件
    2.3 工作面及两巷支护
    2.4 工作面原岩地应力
    2.5 工作面矿压显现
    2.6 地质构造
    2.7 水文地质条件
    2.8 瓦斯及自燃发火情况
3 31101工作面坚硬顶板采动应力场分析
    3.1 工作面采动应力场理论分析
    3.2 采场顶板破断模式及判断依据
    3.3 31101工作面不同开采阶段模型的应力场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31101工作面坚硬顶板采场裂隙带影响分析
    4.1 采场裂隙带分布的基本特征
    4.2 采场垮落带高度分析
    4.3 31101工作面开采不同阶段模型裂隙带状态分布
    4.4 31101工作面回采过程裂隙场整体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31101工作面水力压裂裂隙扩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水力压裂裂隙扩展的研究方法
    5.2 钻孔水力压裂分析
    5.3 定向切槽钻孔水力压裂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31101工作面水力压裂坚硬顶板工业性试验
    6.1 31101工作面水力压裂坚硬顶板方案设计
    6.2 31101工作面观测孔布置方案
    6.3 31101工作面压裂效果预测
    6.4 31101工作面水力压裂坚硬顶板施工工艺及设备
    6.5 31101工作面水力压裂坚硬顶板效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某矿山崩落法采矿对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2.2 国内外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1.2.3 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2 矿山生产及地质概况
    2.1 矿山地质条件
        2.1.1 矿山工程地质条件
        2.1.2 矿山水文地质条件
        2.1.3 矿床地质条件
        2.1.4 矿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2.2 矿山开采现状
    2.3 矿山地应力分布特征
    2.4 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下部胶结充填法采场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权重分析
    3.1 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现状分析
    3.2 影响因素的选取
    3.3 各影响因素的特点及理论分析
        3.3.1 充填体力学性质及结构特征
        3.3.2 采区地压
        3.3.3 爆破振动影响
        3.3.4 其他因素分析
    3.4 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3.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3.4.2 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3.5 协同开采过程中充填采场稳定性控制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崩落法开采对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模型的建立
    4.2 模拟工况及初始条件的确定
        4.2.1 模拟工况的设定
        4.2.2 初始条件的设定
    4.3 监测点的布置
    4.4 下部胶结充填采场间柱强度的确定
    4.5 下部胶结充填体最大主应力分析
    4.6 下部胶结充填体最小主应力分析
    4.7 下部胶结充填体垂直应力分析
    4.8 下部胶结充填体水平应力分析
    4.9 非连续采空区间柱受力分析
    4.10 本章小结
5 下向胶结充填法采场稳定性风险防控措施
    5.1 下向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采矿方法的安全隐患
    5.2 影响胶结充填采矿法采场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5.2.1 采场压力
        5.2.2 胶结充填体强度及稳定性
        5.2.3 采场空间状态
    5.3 下部胶结充填体及非连续采空区的状态分析
    5.4 下向胶结充填法采场稳定性风险防控
        5.4.1 采场胶结充填体的状态分析
        5.4.2 采场稳定性风险防控
    5.5 本章小结
6 采场稳定性的微地震监测研究
    6.1 微震监测设备的现场安装
    6.2 微地震监测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岩石浅孔爆破的断裂控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暮阳铅矿采矿方法优选及采场结构参数优化[D]. 胡建非.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煤矸组合结构破坏失稳的卸荷机制及前兆规律研究[D]. 张恒.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云锡塘子凹薄矿体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 龚原.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4]中高应变率下细砂岩破裂特性研究[D]. 梁俊奇.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5]急倾斜脉群钨矿开采过渡期围岩力学环境模拟及采矿方法适应性研究[D]. 邓云川.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6]京张高铁隧道群钻爆施工减振机理及技术[D]. 叶志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凌志达矿坚硬顶板工作面切顶巷旁充填沿空留巷围岩控制研究[D]. 王锴.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金沙矿业108、402矿段爆破参数及逐孔起爆优化研究[D]. 程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9]浅埋缓倾斜煤层综采工作面水力压裂预处理坚硬顶板技术研究[D]. 张晓悟.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某矿山崩落法采矿对下部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孙宇超.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岩石浅孔爆破的断裂控制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