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国有企业债转股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徐安安[1](2021)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呈逐年上涨态势,许多商业银行也存在着不良贷款额不断增加的情况,企业产能过剩的情形也日益严峻。而债转股恰好是能降低公司杠杆率的一种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加强企业的资本实力,能够使得财务成本得到下降,在公司治理方面,也促进了股权多元化的发展。国家陆陆续续推出了市场化债转股配套政策,无论是债转股的规模,还是范围都不断扩大。近年来,不仅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都纷纷投入了市场化债转股的浪潮,但国有企业仍然是债转股的主力军。本文选择了中国中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了中国中铁实施市场化债转股后的效果。首先,本文整理了债转股动因、经济效果等相关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并且界定了债转股的概念和债转股相关的理论,并对债转股进行理论分析。其次,结合中国中铁的情况,了解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原因,并介绍了其市场化债转股整体实施方案、实施机构、股权定价和退出机制,总结了中国中铁实施过程中的亮点。然后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市场对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反应,从偿债、营运、盈利和发展能力四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对自身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从股权结构和经营管理的方面探究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可能对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市场对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持积极态度,对其今后的发展较为看好;第二,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后,其偿债、盈利等四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第三,中国中铁在市场化债转股后,其股份构成更加丰富,公司的日常经营效率得到提升,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公司治理。最后根据中国中铁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为后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提供经验与参考:一是坚持“市场化”原则,引入社会资本,拓宽资金来源;二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保障实施机构股东地位;三是采取多项措施防止杠杆率再度上升。
李莹[2](2021)在《去杠杆背景下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安徽建工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面临非金融企业杠杆水平过高、财务负担过重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与质量,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供给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之一,去杠杆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2016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市场化债转股被提出。本轮债转股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促使企业降低杠杆水平、优化融资结构,从而充分激发资本市场活力。然而由于我国应用市场化债转股的时间较短,相关理论研究有限,缺乏实践指导,尤其是相关案例研究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和船舶行业,故本文选择建筑行业的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建工”),着重对其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和效果进行分析。本文首先通过挖掘去杠杆的原因、途径及效果,归纳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及进展,来对去杠杆及市场化债转股的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二者间的关系。然后,从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出发,研究其市场化债转股的方案,从操作步骤、标的企业、实施主体、定价主体、退出机制五方面详细分析,凸显本轮债转股的“市场化”特征。继而联系政策推进、行业转型及自身杠杆率情况,分析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之后借助相关理论,从财务状况分析其去杠杆效果,又从治理结构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对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从目前看来,安徽建工的市场化债转股取得初步成效,杠杆率呈现下降,债务困境逐渐化解,业务承接能力有效提升,治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最后,分析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面临的困境,从转股后的股权管理以及退出机制等方面对安徽建工未来市场化债转股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以安徽建工为例,以去杠杆政策为背景,分析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以及效果,丰富了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视角,完善了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建筑行业的特征,为后续建筑行业进行市场化债转股提供借鉴经验。
姬明明[3](2021)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文中提出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深化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所在。其中国有企业作为实体支柱产业的主力军,长久以来都是企业改革的重点对象。债转股因其机制和效果能与国企混改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近几年学者们对如何运用债转股加速企业改革进程,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展开研究探索。而当2016年政府开始出台债转股相关政策和配套意见,将债转股再次纳入企业改革决策中,标志着新一轮的企业债转股正式开启。债转股发展至今,不少债转股签约项目已经实现从落地到退出的过程,本文就将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在市场化原则下债转股呈现的特点及变化和实施债转股对企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地方大型国有企业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进行分析,主要从实施债转股的动机、效果和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总结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债转股动因、风险和效果的研究成果;其次,对债转股和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定义、特征进行阐述,根据相关理论基础,分析债转股如何作用到企业混改当中,为本文的案例研究提供支撑依据;然后,通过对比两轮债转股不同之处,阐述近几年来企业运用债转股进行改革出现的变化和债转股模式演变,分析本文案例所运用的债转股模式的特点和案例选择原因;接着,详细介绍了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的进展情况,在分析债转股实施前经营状况时,发现企业在实施债转股之前存在流动负债攀升、营收增长利润水平却较低等问题。在债转股动机上,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业务模式发展困境进行分析;最后,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从经济效果、定价机制中的估值合理性、债转股期间投资机构分红收益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识别其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本文案例的研究,研究结论发现:从企业债转股动机来看,企业不仅是为了缓解短期债务压力,其自身发展需求和融资渠道创新可能是企业选择债转股的主要动力。关于债转股的模式变化,则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债转股市场化的特点,在之前发股还债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诸如“两步走”模式等诸多较为成熟的债转股方案。而在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方面,企业在业绩和股权结构方面变化尤为明显,而且后续的退出渠道能否让各方满意,实现投资机构顺利退出,关键在于估值定价是否公允合理。此外,在债转股方案中的关键步骤中,仍会存在不容忽视的经营和利益风险等,需要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更进一步防范市场化债转股带来的风险。最后,针对整个债转股过程出一些建议。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一是在整体层面把握当前债转股的发展趋势和新变化,以及研究债转股是如何与国有企业混改相结合作用到企业改革治理上的,以期能够为后续市场化债转股实践提供借鉴;二是聚焦到债转股项目各个关键点上,通过结果反观企业的行为逻辑是否合理,债转股是否真正实现了预期效果,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债转股的细节完善和风险防范提供一些思路。
韦亚男[4](2021)在《XX集团债转股动因及财务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普遍面临着负债规模过大、杠杆率偏高的问题,此时债转股作为降低杠杆、去库存的有效手段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本轮债转股与1999年中国实施的债转股完全不同,特点在于由商业银行主导,以合法性和市场化原则为基础。在目前我国债转股实施案例中,国有企业占据较重比例,但民营企业通过债转股方式降低杠杆率,寻求长远发展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本文选取首家民营企业XX集团债转股案例,对债转股是否改善其资本结构、改变融资能力以及提升企业价值三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总结了债转股的研究现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XX集团的债转股进行分析,阐述了XX集团债务成因、转股动因和债转股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资本结构、融资能力、企业价值三个方面探讨XX集团实施债转股对其财务短期及长期影响。主要研究结论为:债转股改善了XX集团股权资本结构和债权资本结构;XX集团债转股后扩大企业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信用品质从而增强XX集团融资能力;通过自由现金流量法测算XX集团债转股后企业价值,发现债转股能提升企业价值,有利于企业未来长远健康发展,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但整体风险可控。通过对XX集团案例的相关分析,可以了解银行与企业之间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商业银行选择目标企业进行债转股的原因、市场化债转股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和流程以及市场化债转股对民营企业的财务影响,对国内其他亟需债转股的民营企业有一定参考价值。尽管本轮以市场为导向的债转股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临一系列风险,本文基于XX集团债转股案例分析了当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书情[5](2020)在《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债转股是债务重组的一种特殊方式,即把债权人和债务人原有的债权关系转为股权关系。1999年,我国实施了首轮政策性债转股,由国家组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剥离坏账,同时帮助企业降低杠杆率,减轻经营负担,债权银行对企业的债权就此转化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2016年,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在新的政策背景下重启,旨在借助资本市场的决定性力量,辅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走出暂时性经营困境。A机床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机床企业,受市场环境和历史包袱的多重影响,陷入高杠杆的财务困境,论文以A机床集团债转股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整理了债转股的相关文献,梳理出国内外债转股的历史沿革,通过对比我国两轮债转股的实施情况突出本次市场化债转股的特点。其次,介绍了A机床集团债转股的案例概况,A机床集团债转股前的经营情况、债务成因以及债转股的实施效果。之后加入多案例对A机床集团债转股方案进行比较,重点分析债转股的实施主体、资金性质和用途以及退出方式的特点,再从债转股的相关方的效应角度分析了债转股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对债转股企业来说,债转股可以在短期内直观的优化财务报表,缓解财务负担。对债权银行来说,债转股一方面可以减少不良资产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拓宽了业务范围增加收益。对于国资委来说,实施债转股既能推进地方去杠杆工作,也能实现国有资本的增值。最后,得出A机床集团债转股的案例启示,同类企业可借鉴此案例中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展债转股走出财务困境,灵活运用债转股资金,更多使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债转股虽然能在短期内使企业缓解财务重压,但是其作用有限,难以影响企业的后续经营,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要想真正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还需自身造血实现自救。
田川[6](2020)在《供给侧改革中煤炭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中国在全球煤炭供给格局中居于主导,同时也是最为主要的消费国,煤炭在本国能源消耗比仍接近60%,短期内该行业的企业在我国的能源核心地位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在“十三五”之前,诸如煤炭、钢铁等周期性大型企业长期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其普遍存在负担重、杠杆高、市场竞争力低下等诟病。正是在此情况下,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2019年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深化年,“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问题,并明确通过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等措施和手段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对比国内外数次债转股的经验,此轮国家提出的债转股战略突出了市场和法制两大核心概念。煤炭企业应当利用好此契机,实现减轻债务负担、完善投融资机制、推进煤炭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夯实我国煤炭供给基础,为本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前行保驾护航。本文以煤炭企业债转股为对象,总结并归纳现有的供给侧改革和债转股理论,结合煤炭行业债转股现状,对比此轮和上一轮债转股的异同,描述了供给侧改革下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的主要矛盾,分析在新形势下煤炭企业如何利用债转股这个工具实现产业升级与资源整合,并从规范法人治理结构、政府应发挥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引导优化资产结构、积极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四个方面,给出煤炭企业实施好债转股的具体建议。
黄蓉[7](2020)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的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正式进入新常态时期,面对不一样的经济环境,国家和政府号召社会各部门开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经济背景下,为了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一直存在的产能过剩和高杠杆等实际问题,助推国企成功完成改革任务,市场化债转股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被提出。本轮市场化债转股与1999年实施的政策性债转股不同,它强调在实施中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国企在市场化债转股出台后,陆续实施债转股解决自身债务问题,中国重工作为军工国企中第一个成功实施债转股项目的大型国企,其成功经验可为其他面临相同困境的国企提供借鉴与参考。本文首先对债转股的制度背景进行对比分析、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债转股形成了一个全面而基础的认知。然后,针对当前国企实施债转股的背景、国企实施债转股的动因、国企债转股的运作模式和国企债转股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文章选取中国重工债转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在案例分析部分,首先介绍案例公司并阐述债转股的具体方案,然后分析中国重工进行债转股的动因,并研究债转股的实施路径以及实施债转股对中国重工造成的财务效果和非财务效果。研究得出,通过实施债转股,中国重工解决了债务问题,成功完成“去杠杆”任务,在有效降低财务成本的情况下,债转股对提高中国重工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有积极作用,通过债转股资金的定向配置,帮助中国重工剥离低效产能,促进自身产业升级。中国重工债转股的“两步走”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一步走”模式,探索了一条新的债转股运作模式,该模式不仅保持了对标的公司的控制权,而且成功设置了股权的退出渠道,为后续其他准备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提供了新思路。最后,文章基于案例分析的内容,提出了合理建议,促进债转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的研究分析和经验总结可为陷入困境的国企提供一些参考。在市场化债转股中,要充分根据企业的现实状况和实际需求,选择专业性的实施机构;然后在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中,要保持对标的企业的控制力;最后要注意债转股完成后的股权退出问题。经过研究,市场化债转股在短期可以帮助企业去杠杆、去产能,但企业始终不能忘记科学的治理和有效的经营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
武敏纯[8](2020)在《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非金融企业部门尤其是国企、央企杠杆率过高的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有效的降杠杆,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市场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着眼于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展开了如下研究: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一方面对我国开展的两轮债转股进行了梳理,明晰了本轮债转股的“市场化”特性、“两步走”债转股新模式,并对其实施现状展开了分析;另一方面总结了美国、波兰以及日本债转股的实践经验。二,采用案例研究法,首先梳理了中国中铁债转股项目的操作步骤。其次分析了各方的参与动因、中国中铁采用的转股定价策略以及项目成功落地的关键点等。最后,从市场反应、财务绩效、股权及治理结构等角度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之一是从债转股的模式选择来看,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表面看上去是分开进行的两步,但本质上其价值逻辑是机构投资者以货币资金购买中国中铁上市流通的股权。因此两步是同时进行且不可分割看待的,在分析过程中须将其看为合并的一步。二是中国中铁在短期内为投资者创造了短期收益,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都大幅提升,机构投资者的加入也使得中国中铁股权结构更加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合理化。三是中国中铁在参与主体的选择、转股定价和退出方式都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值得其他公司借鉴。
吴琼[9](2020)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着债务规模过大、财务杠杆升高以及盈利能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2008-2016年间,我国全社会杠杆率不断飙升,鉴于此,债转股必须以全新的面貌重返市场。2016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在新一轮债转股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轮债转股在企业选择、债权转让价格、股权退出方式等都应该充分体现市场化,而后国务院于2016年10月10日下发了两份重要文件,明确本轮债转股以市场化、法治化为基本原则,旨在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银行体系风险,同时促进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长远发展,第二轮市场化债转股正式启动。本文选取中央大型国有企业中国中铁的市场化债转股为案例,对其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案例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详细分类、归纳国内外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其次,对债转股的定义、主要模式、相关理论以及分析方法进行描述,并且比较分析了我国两轮债转股的异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再次,介绍和分析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具体阐述了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债转股实施的背景和目的,发现企业在实施债转股之前存在债务负担较重、盈利水平较低、现金流紧张等问题,并从实施对象、实施机构、定价机制和退出方式等方面对其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介绍,此外,通过债转股前后的各项财务及非财务指标的变化,从企业财务、企业价值、企业管理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四个维度对所选取的案例公司的债转股应用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实施债转股能够有效减轻企业财务负担,提升企业价值,对企业管理能力也有一定的改善,同时也需要防范实施机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和企业再度举债的风险;最后,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建议,并从中国中铁此次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过程中汲取经验,总结出一些启示,以期能够为后续国有企业债转股提供一定的借鉴。
马春晓[10](2020)在《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企。为了抓好去杠杆、调结构重点任务的决策部署,2016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以此为标志象征着最新一轮债转股的开启。历经三年多时间,市场化债转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当前仍然存在着项目落地少的问题。中国重工案例创新性地采取了增资还债、股权置换的“两步走”操作方式,为市场上首家实施该模式的公司,该案例具有一定的的参考意义,本文希望对该模式中关键问题和核心步骤进行深入分析,得到相关经验教训供后来的债转股企业参考。本文梳理了目前市场化债转股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首先阐述了参与各方基本情况、实施背景及实施过程,其次深入剖析了本次债转股的风险与收益、估值与定价以及实施效果,并总结了模式优缺点,最后提出了优化建议、实践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案例的成功经验可被应用到有降杠杆、摆脱财务困境需求的企业中;(2)中国重工本次采取了“两步走”模式顺利地解决了当前市场化债转股在估值定价、交易模式及退出方式上的难题;(3)通过债转股,中国重工成功实现了降杠杆目标,但受经济和行业景气度影响,短期内盈利和成长性并未改善;(4)本次市场化债转股具备时效快、退出具有保障、银行处置债务彻底、满足合规性操作要求等优点,也存在债权未进行细分定价、发行价格存在较大波动风险、缺乏债务融资约束等缺点。对未来的市场化债转股市场有以下启示:(1)引入债权包结构,分层进行市场化的债权定价;为防范发行价格严重波动,可设立发行价格调整机制;可约定融资限制条款,保障投资者利益;(2)债转股目标--既需融资,还需融智;谨慎选择实施对象,实行一企一策;坚持法制化、市场化的原则;推动创新发展,建立长效机制。
二、谈国有企业债转股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国有企业债转股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债转股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号传递理论 |
2.2.2 代理成本理论 |
2.2.3 MM理论 |
2.2.4 权衡理论 |
3 市场化债转股的理论分析 |
3.1 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 |
3.1.1 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不断提升 |
3.1.2 国家政策要求降低国企债务水平 |
3.1.3 国有企业提升经济效益与公司治理的需要 |
3.2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环节 |
3.2.1 市场化债转股的企业选择 |
3.2.2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机构 |
3.2.3 市场化债转股的股权定价 |
3.2.4 市场化债转股的退出机制 |
3.3 市场化债转股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
3.3.1 对国有企业市场反应的影响 |
3.3.2 对国有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
3.3.3 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 |
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 |
4.1 中国中铁基本情况概述 |
4.1.1 中国中铁公司简介 |
4.1.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前财务概况 |
4.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分析 |
4.2.1 国家政策推动市场化债转股 |
4.2.2 基建行业形势严峻 |
4.2.3 公司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财务负担较重 |
4.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概况 |
4.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交易方案 |
4.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标的企业 |
4.3.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 |
4.3.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股票定价 |
4.3.5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退出途径 |
4.4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过程中的亮点 |
4.4.1 实施机构类型多样 |
4.4.2 现金增资增强企业经营能力 |
4.4.3 引入投资人参与子公司治理 |
4.4.4 “两步走”方式提供市场化退出渠道 |
5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5.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市场反应 |
5.1.1 选取事件日和事件窗口 |
5.1.2 计算超额收益率并判断市场反应 |
5.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财务绩效 |
5.2.1 偿债能力分析 |
5.2.2 营运能力分析 |
5.2.3 盈利能力分析 |
5.2.4 发展能力分析 |
5.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5.3.1 对中国中铁股权结构的影响 |
5.3.2 对中国中铁经营管理的影响 |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去杠杆背景下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安徽建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去杠杆问题的研究 |
1.2.2 关于市场化债转股问题的研究 |
1.2.3 关于去杠杆与市场化债转股的关系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3.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去杠杆的含义 |
2.1.2 债转股的含义 |
2.1.3 债转股的类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本结构理论 |
2.2.2 不完备契约理论 |
2.2.3 费雪债务周期理论 |
3 去杠杆下市场化债转股的现状分析 |
3.1 去杠杆现状分析 |
3.1.1 去杠杆的政策演进 |
3.1.2 去杠杆的途径分析 |
3.2 市场化债转股现状分析 |
3.2.1 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 |
3.2.2 市场化债转股的现状 |
3.3 市场化债转股对去杠杆的意义分析 |
3.3.1 市场化债转股是去杠杆的必然要求 |
3.3.2 市场化债转股推动去杠杆的实施 |
4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概况 |
4.1 安徽建工概况 |
4.2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历程 |
4.2.1 操作步骤 |
4.2.2 标的企业 |
4.2.3 实施主体 |
4.2.4 定价机制 |
4.2.5 退出机制 |
5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5.1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
5.1.1 市场化债转股政策的推动 |
5.1.2 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
5.1.3 安徽建工去杠杆降风险的需求 |
5.1.4 安徽建工改善盈利的需求 |
5.2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效果分析 |
5.2.1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去杠杆效果分析 |
5.2.2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财务效果分析 |
5.2.3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对治理结构的影响分析 |
5.2.4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对参与主体的影响分析 |
5.3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
5.3.1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困境 |
5.3.2 安徽建工市场化债转股的改进对策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债转股动因研究 |
1.3.2 债转股风险研究 |
1.3.3 债转股效果研究 |
1.3.4 债转股模式与路径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概念及特征 |
2.1.1 债转股定义 |
2.1.2 债转股的行为动机 |
2.1.3 债转股的潜在风险 |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及方式 |
2.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 |
2.2.2 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 |
2.3 理论基础与分析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契约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2.3.4 资本结构理论 |
2.3.5 债转股相关理论分析 |
3.我国债转股发展与案例选择 |
3.1 市场化债转股背景介绍 |
3.1.1 两轮债转股对比 |
3.1.2 债转股实施模式转变 |
3.2 我国企业债转股现状 |
3.3 山东路桥案例选择原因 |
4.山东路桥债转股案例介绍 |
4.1 山东路桥基本情况 |
4.1.1 公司概况 |
4.1.2 债转股前经营情况 |
4.2 行业基本情况 |
4.3 山东路桥债转股方案 |
4.3.1 山东路桥债转股动机 |
4.3.2 山东路桥债转股具体方案 |
4.3.3 具体实施进程 |
4.3.4 退出机制 |
5.债转股对山东路桥企业改革的应用效果分析 |
5.1 债转股在山东路桥企业改革中的经济效果分析 |
5.1.1 偿债能力分析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5.1.3 盈利能力分析 |
5.1.4 发展能力分析 |
5.2 债转股在山东路桥企业改革中的操作合理性分析 |
5.2.1 估值逻辑和合理性分析 |
5.2.2 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分析 |
5.2.3 退出渠道分析 |
5.3 山东路桥实施债转股的潜在风险与风险规避措施 |
5.3.1 经营风险 |
5.3.2 投资风险 |
5.3.3 利益输送风险 |
5.3.4 风险规避措施 |
6.结论、建议与不足之处 |
6.1 山东路桥市场化债转股研究结论 |
6.1.1 市场化债转股在企业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变化 |
6.1.2 市场化债转股推动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6.2 相关建议 |
6.2.1 坚持债转股市场化与法制化“双管齐下” |
6.2.2 建立多元化股权退出机制 |
6.2.3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风险控制体系 |
6.3 本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XX集团债转股动因及财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债转股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权衡理论 |
2.1.3 相机治理理论 |
2.2 相关概念和制度背景 |
2.1.1 债转股定义 |
2.1.2 两轮债转股比较 |
3 XX集团债转股动因及实施方案 |
3.1 XX集团基本情况 |
3.1.1 XX集团简介 |
3.1.2 债转股前经营情况 |
3.1.3 债转股前债务成因分析 |
3.2 XX集团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缓解债务压力 |
3.2.2 提升再融资能力 |
3.2.3 实现产业升级 |
3.2.4 引入战略投资者 |
3.3 XX集团债转股方案和实施 |
3.3.1 债转股基本情况 |
3.3.2 债转股方案分析 |
4 XX集团债转股的财务影响分析 |
4.1 XX集团债转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
4.1.1 XX集团债转股对股权结构影响 |
4.1.2 XX集团债转股对债权结构影响 |
4.2 XX集团债转股对融资能力的影响 |
4.2.1 扩大融资规模 |
4.2.2 降低融资成本 |
4.2.3 提升信用品质 |
4.3 XX集团债转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
4.3.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4.3.2 未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模拟估值 |
4.3.3 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估值 |
4.4 XX集团债转股风险分析 |
4.4.1 股权转换阶段 |
4.4.2 股权管理阶段 |
4.4.3 股权退出阶段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启示 |
5.2.1 遵循市场原则,注重管理重组 |
5.2.2 加强基金管理,完善退出方式 |
5.2.3 防范转股风险,探索新转股方式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5)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债转股的相关理论和历史沿革 |
2.1 债转股的概述 |
2.1.1 债转股的定义 |
2.1.2 债转股的分类 |
2.1.3 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权衡理论 |
2.2.2 代理理论 |
2.2.3 信号传递理论 |
2.3 债转股的历史沿革 |
2.3.1 国外债转股的历史沿革 |
2.3.2 国内债转股的历史沿革 |
2.3.3 我国两轮债转股的比较分析 |
第3章 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介绍 |
3.1 A机床集团的基本情况 |
3.1.1 A机床集团简介 |
3.1.2 A机床集团的发展历程 |
3.1.3 A机床集团的经营情况 |
3.1.4 A机床集团的债务成因 |
3.2 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方案 |
3.2.1 操作步骤 |
3.2.2 实施主体 |
3.2.3 资金来源 |
3.2.4 定价机制 |
3.2.5 退出方式 |
3.3 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 |
3.3.1 利用债转股资金实施资产重组 |
3.3.2 实现扭亏为盈撤销退市风险 |
第4章 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分析 |
4.1 债转股的方案设计分析 |
4.1.1 债转股的实施主体分析 |
4.1.2 债转股的资金性质和用途分析 |
4.1.3 债转股的退出方式分析 |
4.1.4 交易标的的选择分析 |
4.2 债转股相关方—A机床集团效应分析 |
4.2.1 财务绩效分析 |
4.2.2 业务结构分析 |
4.2.3 战略规划分析 |
4.3 债转股相关方—建设银行效应分析 |
4.3.1 降低建行不良贷款率 |
4.3.2 拓宽业务范围增加收益 |
4.4 债转股相关方—国资委效应分析 |
4.4.1 推进地方去杠杆工作 |
4.4.2 实现国有资本增值 |
4.5 债转股成功签订的因素分析 |
4.5.1 政策支持 |
4.5.2 市场环境 |
4.5.3 内在需求 |
4.6 债转股的局限性 |
4.6.1 债转股难以影响企业的后续经营 |
4.6.2 银行难以影响企业的决策经营 |
4.6.3 国企一股独大问题突出影响了企业的治理 |
第5章 案例的启示和借鉴 |
5.1 基金模式债转股更容易吸引社会资本 |
5.2 企业应选择优质资产作为债转股标的 |
5.3 债转股资金的灵活运用能有效缓解财务压力 |
5.4 企业债转股应更多使用股权投资方式 |
5.5 债转股的作用有限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供给侧改革中煤炭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 |
2.1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 |
2.2 债转股的理论 |
2.2.1 债转股的定义 |
2.2.2 债转股的三种运作模式 |
2.2.3 债转股的主要业务方式 |
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煤炭企业债转股现状 |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煤炭企业现状 |
3.2 供给侧改革对煤炭行业的深远影响 |
3.3 煤炭行业债转股实施情况 |
3.3.1 债转股实施的情况 |
3.3.2 本轮债转股实施原则 |
3.3.3 煤炭企业债转股对供给侧改革的影响 |
3.4 .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的必要性分析 |
4 煤炭行业实施债转股问题分析 |
4.1 煤炭企业债转股落地难 |
4.2 标的企业筛选标准不明确 |
4.3 地方政府与市场对债转股定位不一致 |
4.4 退出煤矿的资产清算难度大 |
4.5 市场资金来源有限 |
4.6 没有明确的退出机制 |
5 煤炭企业实施债转股的政策建议 |
5.1 政府在煤炭企业供给侧改革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
5.2 严格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
5.3 加强政府引导优化资产结构 |
5.4 积极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的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与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不完备的契约理论 |
2.1.2 费雪债务周期理论 |
2.1.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2 债转股制度背景 |
2.2.1 债转股概念界定 |
2.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 |
2.2.3 两轮债转股对比 |
2.3 文献综述 |
2.3.1 债转股研究概况 |
2.3.2 企业债转股动因 |
2.3.3 企业债转股模式 |
2.3.4 企业债转股效果 |
2.3.5 企业债转股风险研究 |
2.3.6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国企债转股机理分析 |
3.1 国企债转股制度背景分析 |
3.1.1 国企债务现状分析 |
3.1.2 国企债务成因分析 |
3.1.3 国企债转股现状及趋势分析 |
3.2 国企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国企角度动因分析 |
3.2.2 银行角度动因分析 |
3.3 国企债转股运作模式分析 |
3.3.1 发股还债模式 |
3.3.2 永续债模式 |
3.3.3 定向增发模式 |
3.3.4 直接转股模式 |
3.3.5 资本公积转股模式 |
3.4 国企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3.4.1 国企实施债转股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3.4.2 国企实施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
3.4.3 国企实施债转股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
第四章 中国重工债转股案例介绍 |
4.1 案例选择原因 |
4.2 案例公司概况 |
4.2.1 公司简介 |
4.2.2 中国重工股权结构 |
4.2.3 中国重工经营状况 |
4.3 中国重工债转股方案设计 |
4.3.1 参与主体达成意向 |
4.3.2 中介机构展开尽职调查 |
4.3.3 明确债转股方案并开始实施 |
4.3.4 实现股权退出 |
第五章 中国重工债转股动因及运作模式分析 |
5.1 债转股动因分析 |
5.1.1 中国重工债转股动因 |
5.1.2 中船财务债转股动因 |
5.2 中国重工债转股模式分析 |
5.2.1 中国重工子公司债转股 |
5.2.2 中国重工发股回购 |
5.2.3 中国重工债转股模式优点 |
5.2.4 中国重工债转股模式缺点 |
第六章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
6.1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的财务效果分析 |
6.1.1 中国重工偿债能力分析 |
6.1.2 中国重工盈利能力分析 |
6.1.3 中国重工营运能力分析 |
6.1.4 中国重工成长能力分析 |
6.2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的非财务效果分析 |
6.2.1 中国重工实施债转股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
6.2.2 中国重工实施债转股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
6.2.3 中国重工实施债转股对股权及治理结构的影响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债转股对象企业的选择应符合指导意见要求 |
7.1.2 实施债转股可帮助国企推动改革 |
7.1.3 中国重工债转股运作模式有借鉴意义 |
7.2 研究建议 |
7.2.1 市场化债转股方案优化设计 |
7.2.2 实施债转股须合理审慎地选择对象企业 |
7.2.3 实施债转股须服务供给侧改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代理成本理论 |
2.1.2 MM理论 |
2.1.3 权衡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债转股动因 |
2.2.2 债转股效果 |
2.2.3 债转股风险 |
2.2.4 债转股国外经验 |
2.2.5 文献评述 |
3 案例介绍 |
3.1 市场化债转股背景介绍 |
3.1.1 债转股定义 |
3.1.2 我国两轮债转股对比 |
3.1.3 我国债转股模式 |
3.2 行业基本概况 |
3.3 中国中铁概况 |
3.4 九家交易对方概况 |
3.5 “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方案 |
3.5.1 机构投资者以现金或债权对中国中铁子公司增资 |
3.5.2 母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4 案例分析 |
4.1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动因分析 |
4.1.1 降杠杆,减轻财务重负 |
4.1.2 通过引入机构投资者促进公司发展 |
4.1.3 绕开监管审批,实现快速落地 |
4.2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分析 |
4.2.1 参与主体分析 |
4.2.2 资金来源和用途分析 |
4.2.3 估值逻辑和定价策略分析 |
4.2.4 退出方式分析 |
4.3 中国中铁“两步走”市场化债转股效果分析 |
4.3.1 市场反应 |
4.3.2 财务绩效 |
4.3.3 股权和治理结构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风险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应用效果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债转股概述 |
2.1.1 债转股的定义 |
2.1.2 债转股的主要模式 |
2.2 债转股相关理论 |
2.2.1 代理成本理论 |
2.2.2 权衡理论 |
2.3 债转股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 |
2.3.1 财务比率分析法 |
2.3.2 雷达图分析法 |
2.3.3 企业价值评估法 |
2.4 我国两轮债转股的比较分析 |
2.4.1 债转股的背景及目的不同 |
2.4.2 债转股的实施对象及机构不同 |
2.4.3 债转股实施的市场化程度不同 |
第3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介绍 |
3.1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市场化债转股之前的财务状况 |
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背景和目的 |
3.2.1 市场化债转股的背景 |
3.2.2 市场化债转股的目的 |
3.3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运作模式及过程 |
3.3.1 市场化债转股方案介绍 |
3.3.2 标的企业 |
3.3.3 实施机构 |
3.3.4 定价机制 |
3.3.5 退出方式 |
第4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应用效果分析 |
4.1 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
4.1.1 财务比率分析 |
4.1.2 基于雷达图分析法的财务后果分析 |
4.2 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 |
4.2.1 企业价值估值方法的选择 |
4.2.2 净利润的预测 |
4.2.3 营运资本增加额的预测 |
4.2.4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预测 |
4.2.5 自由现金流量的预测 |
4.3 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
4.3.1 利于债务融资管理 |
4.3.2 经营管理改善有限 |
4.4 可能面临的风险分析 |
4.4.1 实施机构股东权益难以保障的风险 |
4.4.2 中国中铁再度举债的风险 |
第5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启示 |
5.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总结 |
5.2 关于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的启示 |
5.2.1 坚决遵循“法治化、市场化”原则 |
5.2.2 严格筛选债转股标的企业 |
5.2.3 建立多元化退出机制 |
5.2.4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风控长效机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 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债转股的动因 |
2.1.2 债转股的风险收益 |
2.1.3 债转股的估值定价 |
2.1.4 债转股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
2.1.5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MM理论和权衡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2.3 代理成本理论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概述 |
2.3.1 实施主体及资金来源 |
2.3.2 目标企业及可转债权范围 |
2.3.3 定价方式及退出方式 |
3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介绍 |
3.1 相关主体基本情况 |
3.1.1 中国重工 |
3.1.2 大连船舶、武昌船舶 |
3.1.3 中船财务公司 |
3.1.4 八家机构投资者 |
3.2 中国重工债转股背景 |
3.2.1 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面临困境 |
3.2.2 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机构获利驱动 |
3.2.3 船舶行业面临周期性调整 |
3.2.4 中国重工盈利能力差、杠杆率高、现金流压力大 |
3.3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过程 |
3.3.1 中国重工债转股实施过程概述 |
3.3.2 子公司债转股:购债转股、增资偿债 |
3.3.3 中国重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4 中国重工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
4.1 收益与风险分析 |
4.1.1 利益诉求 |
4.1.2 风险分析 |
4.2 估值与定价分析 |
4.2.1 估值分析 |
4.2.2 定价分析 |
4.3 实施效应分析 |
4.3.1 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分析 |
4.3.2 盈利能力分析 |
4.3.3 成长能力分析 |
4.4 方案评价及建议 |
4.4.1 方案优点 |
4.4.2 模式不足 |
4.4.3 方案优化建议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2 实践启示 |
参考文献 |
四、谈国有企业债转股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研究[D]. 徐安安.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去杠杆背景下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以安徽建工为例[D]. 李莹.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2021(12)
- [3]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动机、效果和风险管理研究 ——以山东路桥为例[D]. 姬明明.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XX集团债转股动因及财务影响研究[D]. 韦亚男.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5]A机床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案例研究[D]. 赵书情.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6]供给侧改革中煤炭企业债转股问题研究[D]. 田川.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7]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企债转股的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D]. 黄蓉. 苏州大学, 2020(03)
- [8]国有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模式和效果分析 ——以中国中铁为例[D]. 武敏纯. 暨南大学, 2020(04)
- [9]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应用效果研究[D]. 吴琼. 南昌大学, 2020(01)
- [10]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马春晓.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