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388例

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388例

一、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388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中浩[1](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文中认为背景:中风病与西方医学体系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科急危重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禁忌症、就医不及时等原因未能接受到这些治疗。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风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标准。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王永炎院士强调在中风病中应注意毒邪的致病作用,建议在治疗时加入解毒类方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水牛角和熊胆粉组成,长于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伴有肺部感染的中风病患者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不仅咳嗽、发热等症状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快。痰热清注射液的组方思路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因此,从毒邪致病的角度推测痰热清注射液解毒开窍的功效,可能对中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也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能够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对中风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截止到2021年1月1日收录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2.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收集痰热清注射液中的已检测到的化合物成分,计算这些化合物的QED值,选择其中大于0.18的做为潜在有效成分。检索PubChem中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物靶标。将这些靶标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已知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做交集,得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分析这些药物靶标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生物学注释。然后,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价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梗死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最后,使用WB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从网络药理学得出的apel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共纳入了 11篇文献,涉及9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降低中风病或伴肺部感染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5.45,95%CI:-10.82~-0.09。MD=-2.37,95%CI:-3.49~-1.26,P<0.05)。对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分(MD=14.90,95%CI:8.84~20.96,P<0.05)、肢体运动功能(MD=7.39,95%CI:2.74~12.04,P<0.05)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虽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12.95,95%CI:-1.02~26.92,P<0.05)。纳入研究的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痰热清注射液的81个有效成分共检索到663个药物靶标,在有效成分-药物靶标网络图中,度值最大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度值最大的药物靶标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其中有116个为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这116个药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重要的靶点有白蛋白、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靶点涉及胆汁分泌、药物代谢、化学致癌、肝病和apelin信号通路等227个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外来化学物质代谢和细胞对药物反应等3258个生物过程;核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反应、丝氨酸型肽酶活性等442个分子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突触后膜等222个细胞组分。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可见梗死部位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死亡。而腹腔注射液低剂量痰热清注射液(2.5ml/kg,每6小时1次)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APJ/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比例显着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LC3Ⅰ比例显着下降;NeuN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FAP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改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特别是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激活apelin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有关。但这些研究较为粗浅,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

付磊[2](2020)在《临床雾化药液渗透压、不溶性微粒检测及其对SD大鼠肺组织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临床常用雾化溶液的P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并用其给健康SD大鼠长期雾化,通过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及数据分析,以探讨非雾化剂型药物雾化的安全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查阅广泛用于临床雾化治疗的常用药液文献,按照报道的雾化药液品种和浓度配置生理盐水(0.9%氯化钠)、二氧化硅(40mg/m L)、定喘汤、丹参、双黄连、清开灵、痰热清、头孢曲松(200mg/m L)、庆大霉素(1.6万U/m L)、布地奈德(0.1mg/m L)、沙丁胺醇(1mg/m L)。分别检测各药液P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及其药液中所含不溶性微粒数目。将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12组,每组5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二氧化硅组、定喘汤组、丹参组、双黄连组、清开灵组、痰热清组、头孢曲松组、庆大霉素组、布地奈德组、沙丁胺醇组,浓度同上。将各组大鼠用对应药液10m L雾化,每天2次,每次30分钟,持续时间56天。雾化结束后统一处死,切取左肺中叶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并统计尘细胞数目。将以上数据统计入库,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1.药液PH值检测:检测药物的PH值范围在4.3~7.9之间,其中最高为痰热清组,呈碱性;沙丁胺醇组最低,呈酸性。2.药液渗透压检测:检测药物的渗透压范围在138~1803mmol/L之间,其中痰热清组渗透压最高,定喘汤组最低。3.药液不溶性微粒(PM1.0~2.5;PM2.5~5.0;PM5.0~PM10;>PM10)检测:各组药物差异较大,其中沙丁胺醇组所含不溶性微粒在PM1.0~2.5、PM2.5~5.0、PM5.0~PM10、>PM10四个范围内均最少,而二氧化硅组所含不溶性微粒在各范围内不溶性粒子数最多,定喘汤以及布地奈德紧随其后,而定喘汤组在大于PM10以上数量较多,布地奈德组则在PM1.0-5.0范围表现明显。4.肺组织切片病理改变及尘细胞计数: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沙丁胺醇组及布地奈德组切片显示其肺组织生理结构完整,支气管管壁平滑肌厚度均一,肺间质未见或少见炎性细胞浸润;而抗生素类(庆大霉素组、头孢曲松组)和中药制剂类(定喘汤组、丹参组、双黄连组、清开灵组、痰热清组)均可见不同程度肺组织破坏,肺泡壁增厚,肺间质水肿并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和肺间质可见数量不等的尘细胞分布,其中定喘汤表现最为明显;二氧化硅组肺组织结构紊乱,肺间质厚度不一,部分肺泡充血,可见较多尘细胞及大量炎性细胞侵润。肺组织尘细胞二氧化硅上的最高,沙丁胺醇最低。5.统计分析:各组药液PH值、渗透压及不溶性微粒的差异有显着性,有统计学意义;PM1.0~2.5、PM2.5~5.0、PM5.0~10.0对尘细胞计数具有显着的正向相关关系。结论:长期雾化吸入生理盐水、沙丁胺醇、布地奈德未造成SD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抗生素类(庆大霉素组、头孢曲松组)、中药制剂类(定喘汤组、丹参组、双黄连组、清开灵组、痰热清组)及二氧化硅会不同程度的造成SD大鼠肺组织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与雾化药液的高渗透压、及高不溶性微粒有关;应该按照药物说明书规定的途径给药,在其安全性不明确时不建议使用非雾化剂型雾化吸入治疗。

汪作元[3](2020)在《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及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组成,采用现代制药工艺制成的水针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抑菌、抗炎、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头痛、发热等症状。阐明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成分,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于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双黄连注射液由多味药组成,化学成分复杂,其物质基础仍需进一步明确;双黄连注射液具有显着的抗炎活性,但双黄连注射液抗炎的活性物质有待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和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GC-MS)系统解析了双黄连注射液的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明确了其化学成分,为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实验聚焦于双黄连注射液中次生代谢产物,系统开展了双黄连注射液主要成分的抗炎活性的研究。1.实验建立了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根据1H-NMR谱图上质子信号峰的化学位移值和偶合裂分情况,进一步结合13C-NMR谱图信息,通过1H-1H COSY、HSQC、HMBC谱图验证和与对照品比对,对双黄连注射液中17个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包括8个初生代谢产物:1个氨基酸(缬氨酸)、3个单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1个二糖(蔗糖)、2个有机酸(甲酸、琥珀酸)、1个环烷烃(肌醇);9个次生代谢产物:4个苯丙酸(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3个苯乙醇苷(连翘酯苷A、异连翘酯苷A、连翘酯苷E)、1个黄酮(黄芩苷)、1个环烯醚萜(幼枝含断氧化马钱子苷),进一步明确了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成分。2.实验采用1H-NMR技术建立了双黄连注射液主要初生代谢产物的核磁定量分析方法,经系统的方法学验证,应用于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测定。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中缬氨酸、葡萄糖、果糖、甘露糖、蔗糖、琥珀酸、肌醇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338、1.5585、3.1405、0.1652、0.5127、0.0356、1.3999 mg/m L;不同批次的双黄连注射液初生代谢产物的总含量为5.5780-8.1840 mg/m L,平均总含量为6.8461mg/m L;通过对20批次双黄连注射液总固体量的测定,平均总固体量为27.504 mg/m L,初生代谢产物可测成分占总固体量的24.84%;双黄连注射液初生代谢产物中以单糖为主,其中果糖、葡萄糖的含量较高。3.实验采用GC×GC-MS技术分析了双黄连注射液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优选供试品制备方法和色谱、质谱条件对双黄连注射液挥发性成分进行全二维分析。通过计算机数据库检索,检测出正向和反向匹配度均大于800的化合物共29个,主要为有机酸和芳香族类化合物,其中以苯乙酮含量最高。4.实验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对双黄连注射液中9个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结构鉴定,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22个次生代谢产物(9个次生代谢产物与核磁鉴定结果一致)。实验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炎症模型,系统开展了双黄连注射液及22个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炎活性研究,以MTT法评价化合物的细胞活力,以Griess法检测其抗炎活性。初步研究表明,双黄连注射液具有抗炎作用;双黄连注射液中的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咖啡酸、断马钱子酸、幼枝断氧化马钱子苷、白杨素葡萄糖醛酸苷、连翘酯苷A、异连翘酯苷A、黄芩素、黄芩苷、金丝桃苷、连翘苷是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其中以白杨素葡萄糖醛酸苷和苯丙酸类成分抗炎活性较强。本研究采用NMR、GC×GC-MS技术对双黄连注射液的初生及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其化学物质基础;构建了基于1H-NMR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的定量分析方法,明确了双黄连注射液中24.84%的成分;通过对双黄连注射液及22个次生代谢产物的抗炎活性研究,共筛选了16个具有抗炎活性的化学成分,为双黄连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张倩[4](2019)在《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基础疾病合并多种并发症已成常态,多药治疗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模式。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多药治疗中十分常见,但因安全性问题,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关注品种,其临床联合用药的情况复杂,然而有关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基础却相对薄弱,给临床用药带来未知的效益或风险。丹红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受到多个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专家共识的推荐,已经形成了《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但其在联合用药方面研究仍相对较少。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依据临床文献研究和通过临床数据挖掘,基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发感染的临床实际情况,及在这种情况下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临床高频联用的应用实际,且两者有较多体内共同转运蛋白靶点的研究报道,选择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作为代表性联合用药组合,从药动学和药效学相互作用等角度,评价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的相互作用特性及作用机制,以期发现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临床联合用药潜在的效益与风险,为后期完善丹红注射液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提供数据支持,并为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提供研究基础。一、文献研究本章通过文献检索总结了清热解毒类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联合用药的临床研究现状。进一步检索丹红注射液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临床联合用药现状,及各自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为设计临床数据挖掘和药物相互作用方案,发现药物相互作用特征和可能机制提供基础。(一)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的临床联合用药现状临床常与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是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用于治疗各种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等能够协同增效,但是两者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报道较少。常见临床报道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出现配伍禁忌,但是两者联合用药的临床应用报道较少。(二)丹红注射液及头孢菌素的药物相互作用文献研究1.目前只有少量关于丹红注射液与头孢菌素配伍禁忌的文献报道,但没有检索到两者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文献。丹红注射液和头孢菌素类有各自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基础:丹红注射液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性药动学相互作用,其主要酚酸类成分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体外能够显着抑制人肝微粒体9种CYP 450亚型酶和大鼠肝微粒体相应的亚型酶;在转运体方面,丹红注射液能够显着抑制肾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1、OAT3和肝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P1B1和OATP1B3。2.头孢菌素类的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主要在血浆蛋白和转运体两个方面:头孢曲松是蛋白结合率较高的代表药物;与头孢菌素类相关的摄取型转运体主要是肾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1和OAT3、肝脏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P1B1和OATP1B3,及肠道寡肽转运体PEPT1和PEPT2;有关的外排型转运体主要为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2、MRP4和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二、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分析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筛选出2013年~2015年使用丹红注射液患者7713例病案,建立丹红注射液临床联合用药数据库,共登记73653条有效用药记录,针对患者人口学特征、主要诊断及联合用药情况开展数据挖掘,为设计药物相互作用实验方案提供临床依据。(一)基于临床数据挖掘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的关联规则分析1.使用丹红注射液的患者年龄在60岁及以上占75.82%,临床主要诊断为高血压(72.29%)、脑梗塞(58.25%)、冠心病(40.94%)和糖尿病(27.28%),四大诊断关联密切,超过90.22%的患者有并发症。2.选取6935例四大诊断患者的有效用药信息66729条,按不同年份、性别和年龄段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丹红注射液与抗血小板药、调血脂药、脑血血管疾病用药及质子泵抑制剂联合用药频次逐年递增;女性患者更多见联合使用心血管疾病用药(最小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90%,最小提升度1.00),男性患者更多见联合使用脑血管疾病用药(最小支持度15%,最小置信度90%,最小提升度1.00);80岁以下患者多见联合使用抗血小板药和脑血管疾病用药,80岁以上患者多见联合使用心血管疾病用药和利尿药(最小支持度20%,最小置信度65%,最小提升度1.00)。(二)基于临床数据挖掘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规律分析1.患者年龄60岁及以上占86.27%,主要的并发感染诊断为肺部感染(25.05%)、尿路感染(9.19%)和肠胃炎(8.90%),出现频率最高关联密切的诊断为高血压和肺部感染(支持度25.05%)。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频次最高的抗菌药物是头孢菌素类(68.77%),其次喹诺酮类(32.01%),再次青霉素类(11.31%),其中联用频次最高的品种为头孢曲松。2.基于江苏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033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有10例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其中有8例是联合使用头孢类,但不能判断不良反应/事件与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必然相关。临床文献研究发现丹红注射液与头孢类抗菌药物可能存在配伍禁忌,且两者在体内的共同靶点相对较多,因此将联用频次最高的头孢曲松作为头孢类代表,与丹红注射液进行药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三、基于药动学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由于头孢曲松体内不被代谢,本章基于药物分布和排泄过程研究了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特征及作用机制。(一)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1.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过程中,单次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头孢曲松对丹红注射液体内过程的影响,联合用药导致p-香豆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血药浓度显着下降(P<0.05),丹红注射液对头孢曲松的体内药动学影响较小。2.多次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对头孢曲松体内过程的影响。多次联合用药7天,头孢曲松最高血药浓度降低,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没有显着性差异。先使用丹红注射液7天,再联合使用头孢曲松7d,显着降低头孢曲松的血药浓度和体内暴露量,丹红注射液中p-香豆酸、丹酚酸D、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显着增加。3.单次与多次联合用药都可降低头孢曲松在老年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二)基于药物分布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1.平衡透析法测定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显示原儿茶醛、p-香豆酸、丹酚酸D、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2.体外超滤法实验结果显示头孢曲松可与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竞争性结合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法实验结果显示,头孢曲松和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单体化合物与HSA结合方式以静态猝灭为主,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化合物可显着降低头孢曲松的静态猝灭结合参数,具体结合位点需进行分子对接考察。(三)基于药物排泄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1.多次联合用药显着增加头孢曲松的尿液排泄量和累积排泄分数,头孢曲松的胆汁排泄量有增加趋势,这可能是联合用药导致头孢曲松血药浓度降低的作用途径。2.多次联合用药有增加肾小球滤过的趋势,改善肾小球滤过功能可能是联合用药导致头孢曲松血药浓度降低的作用途径之一。3.联合用药对大鼠肾脏摄取型转运体rOat1、rOat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影响,对外排型转运体rB crp、rMrp4的基因表达也没有显着影响,但是能显着增加rMrp2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水平。丹红注射液可诱导HEK293细胞MRP2的基因表达,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向尿液中外排头孢曲松增加,导致头孢曲松尿液排泄量增加,血药浓度减少。4.联合用药显着增加迷迭香酸和丹酚酸D的尿液排泄量,原因可能是高浓度头孢曲松从胆汁排泄,抑制迷迭香酸和丹酚酸D从胆汁排泄,代偿性增加迷迭香酸和丹酚酸D尿液排泄量。临床意义在成年和老年大鼠体内联合用药能显着降低头孢曲松体内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且联合用药与单用组的头孢曲松Cmax和AUC不等效,说明联合用药会影响头孢曲松的生物等效性,建议继续考察不同给药方案对头孢曲松的药动学影响,临床联合用药时注意监测头孢曲松的血药浓度。四、基于药效学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研究药效学是药物相互作用关注的终点,本章基于两者的主要药效,研究了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效学相互作用。(一)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丹红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3593表现出较弱的抑菌作用,对临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抑菌作用,与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和头孢吡肟体外联合药敏主要表现为相加和协同作用。(二)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的影响1.在使用丹红注射液的过程中联合使用头孢曲松,能够显着增加成年大鼠体内国际化标准比值、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活化凝血酶时间,降低血清TxB2水平,但对抗血小板功能没有显着影响。2.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能够显着增强老年大鼠体内抗凝血功能、抗血栓和抗血小板功能,显着降低系统炎症因子水平,但与单用丹红注射液组或单用头孢曲松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临床意义在成年大鼠体内联合用药能显着增加丹红注射液酚酸类成分体内的血药浓度和暴露量,联合用药与单用丹红注射液组的Cmax和AUC不等效,药效学结果表明联合用药可增强丹红注射液在成年大鼠体内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因此临床联合用药时注意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但在老年大鼠体内联合用药不显着影响丹红注射液在老年大鼠的体内抗凝血、抗血栓、改善血流变等方面的作用。

房金玉[5](2019)在《α-2b干扰素雾化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雾化吸入α-2b干扰素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免疫学指标的考察研究,评价α-2b干扰素对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我院儿科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0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α-2b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的时间,流涎及咽痛消失时间,咽腭弓、悬雍垂、软腭弓等处疱疹及溃疡消退时间,患儿饮食状况,患儿精神状况,平均住院日,血清炎性介质(IL-6、IL-10、TNF-α),血清免疫功能指标(Ig G、Ig M、Ig A),总有效率的变化情况。对各结果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不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儿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时间比较发现,对照组1~3天内恢复至正常体温者31例,3天以上者69例,平均5.2±2.2天;观察组1~3天内恢复至正常体温者57例,3天以上者43例,平均3.1±1.7天;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体温的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3)对照组患儿流涎消失时间为2.55±0.97天,观察组为1.60±0.73天,观察组患儿流涎消失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对照组患儿咽痛消失时间为2.82±1.14天,观察组为1.91±0.81天,观察组患儿咽痛消失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对照组患儿疱疹消退时间为3.47±1.41天,观察组为2.32±0.83天,观察组患儿疱疹消退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对照组患儿3天内饮食恢复正常者为33%,观察组为57%,观察组患儿饮食恢复时间显着快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儿3天内精神状况恢复正常者为39%,观察组为65%,观察组患儿饮食恢复时间显着快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3天以下的患儿为25例,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在3天以下者为12例,住院时间为4~6天的患儿观察组为57例,对照组为39例,住院时间6天以上者对照组为49例,观察组住院时间为6天以上者为18例。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儿血清炎性介质(IL-6、IL-10、TNF-α)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炎性介质水平均较高,但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炎性介质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观察组患儿炎性介质水平降低更大,降低幅度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 G、Ig M、Ig A)水平比较发现,两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3种免疫球蛋白变化趋势均相同,均有所提升,且观察组3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7)两组患儿经治疗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7%,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3%,治疗组患儿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治愈人数和显效人数均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8)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显示对照组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共5例,其中3例为皮肤过敏,1例为恶心、1例为呕吐;观察组患儿有2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例表现为流鼻涕,1例表现为恶心。结论(1)应用α-2b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缓解患儿的各种临床症状。(2)应用α-2b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能够有效调节患儿体内炎性介质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从而达到较基础治疗更好的效果。(3)应用α-2b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能够缩短患儿的病程,提高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张稚鲲[6](2017)在《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文献是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经验与总结。在与疫病的长期抗争中,中医已认识到疫病可以通过食物、呼吸、接触等途径传染,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药物治疗经验尤其丰富,但中医诊疗信息多具有模糊性、非线性、非定量等复杂特征,利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在古今用药及配伍规律的对比中发现疫病处方用药特点,了解医家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为当代临床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在了解古今疫病(急性传染性病)治疗概况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临床文献,归纳、分析历代疫病方用药及配伍特点,比较古今异同,筛选常用中药,了解方剂组成中各药的适用范围,筛选常用的配伍结构,发现临床文献中的隐性信息,为现代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①文献调研。古代文献使用书目检索工具,现代文献主要运用布尔逻辑、截词、字段限定以及嵌套检索等检索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原始文献(既包括个案、医案,也包括大样本临床报道)。从每篇文献中摘取来源、年代、病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名、剂型、用药组成、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数据项。古今数据以1911年为分界点。②数据清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基础数据表格,根据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清理及规范。③数据挖掘。根据齐夫定律确定分析样本,通过启用Excel高级功能、VBA编程、调用相关函数等进行频次统计,筛选高频药,使用SPSSClementine12.0、Python正则表达式匹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了解疫病常用药对、药组及其配伍结构。[结论]①疫病用药的频次分析及古今用药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方药的实际使用情况,从用药的频次及比例了解疫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发现药味使用的变化,为筛选古今常用药及特色药,发现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提供线索与参考。②古今疫病总体用药有许多相似之处,祛湿药、补气药、理气药、化痰药、补血药、泻下药、消食药、补阴药的使用无太大差别,而在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等的使用方面差异较大。清热药现代方使用较古代方明显增多,而解表药古代方使用较现代方多,提示古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散”治疫,现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清”治疫。③疫病方配伍总体现代清、散、行、和的特点。“清”指清热泻火,疫病的最普遍病理特征为发热,清热为疫病治疗之要则。清热药甘寒之品常多味并用,苦寒之品常与甘寒同用。“散”“行”指药组中常配具有宣散、行滞特点的药味,提示疫毒壅滞为疫病的另一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和”指配伍中体现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的特点,比如,使用苦寒药时,常配以甘草等益脾缓中,使用补血药时常配以当归补血、行血并散血中之瘀毒,寓攻于补,寓补于攻。总体来看,古今在配伍原则上无太大差异,现代方配伍多以仲景方为基础。④对古今疫病用药的比较分析建立在疫病总体用药、病系用药、疾病用药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筛选具有不同普适作用的疫病用药提供了思路与参考。⑤为临床提供了疫病组方选药的结构式思路,即疫病方=疫病共性药+病系共性药+疾病个性药,以辅助提高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的处方用药质量,同时方便计算机分类处理,为建立疫病临床荐药系统提供思路与参考。

张旗[7](2014)在《双黄连粉针剂的致敏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双重作用,临床上用于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小儿肠炎、急性肾盂肾炎、婴幼儿肺炎、频发性室性前期收缩等,尤其对呼吸道疾病、病毒性肺炎及抗流感病毒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虽然疗效确切,但随着监控体系的建立,不良反应报道呈增多趋势,因此研究其不良反应的物质基础亟待解决。本论文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将HPLC特征图谱数据与致敏实验数据进行关联,进行双黄连粉针剂类过敏反应的谱-效相关性分析,初步阐明双黄连粉针的致敏成分组。论文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双黄连粉针剂的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类过敏反应的机制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包括课题整体技术路线、双黄连粉针的化学成分研究、双黄连粉针特征图谱的建立及色谱峰的归属、类过敏反应的类过敏实验研究、谱-效分析、致敏验证实验以及人体血清药物成分分析等6部分实验内容。双黄连粉针剂已报道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木脂素、酚酸、蒽醌以及其他类等成分。双黄连粉针剂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菌、抗病毒作用研究等方面。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道感染、轻型肺炎、扁桃体炎见上述症候者。近年来化学成分尚见报道,但双黄连粉针的致敏物质基础研究尚处初步阶段,致敏成分还不明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黄连粉针剂的质量控制、作用机理研究以及临床应用。因此采用一定的方法研究寻找双黄连粉针剂的致敏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选择性地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2,4,5,6,7和8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复方得到,化合物7和8在双黄连粉针的原料金银花、黄芩、连翘也未见报道。建立10批次双黄连粉针剂的HPLC图谱:各组图谱在化合物种类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对其350nm下的指纹峰通过HPLC及质谱裂解碎片进行指认。指认出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连翘酯苷A、木犀草苷、金丝桃苷、芦丁、异绿原酸C、黄芩苷、连翘苷、千层纸素-7-O-葡萄糖醛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白杨素-7-0-葡萄糖苷,Secologanicacid,Secologanosid,表松脂素-4’-β-D-葡萄糖苷和连翘苷。选用10批双黄连粉针剂刺激RBL-2H3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作为类过敏反应的实验,ELISA方法检测组胺的释放量,实验结果为10批双黄连粉针剂均能释放组胺,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批次1012115释放组胺量最多。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将10批双黄连粉针剂的HPLC特征图谱数据和致敏实验数据进行谱-效相关性分析,得到自变量X(特征图谱上的峰面积)关于因变量Y(组胺释放量)的回归系数,以与药效呈正相关的回归系数与相应的峰面积之积所占的百分比作为致敏贡献率,预测其中X12和X10这两个化合物致敏贡献率达到90.21%。从特征峰归属得知,X12和X10分别为黄芩苷和芦丁。致敏验证实验,选用致敏最强组双黄连粉针剂(批次:1012115)对其黄芩苷和芦丁含量进行测定,测得黄芩苷含量为31.59%,而芦丁含量为0.28%。根据这两个化合物在1012115批次双黄连粉针剂中的含量人工配制致敏成分组合物,进行致敏验证,组合物药效贡献率为87.72%,虽然稍低于预测值,但基本吻合。本研究实验结果双黄连粉针剂的致敏成分组可能为黄芩苷和芦丁。此外,通过采集10个血清样本其中正常组7个样本,致敏组3个样本,采用LC-MS方法人体血清药物成分情况。将人体空白血清、药物本身、正常组与过敏组血清进行成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为双黄连粉针剂进入人体后共有11个原型成分,分别为X1、X2、X3、X11、X12、X13、X14、X16、X17、X18和X19;同时产生2个代谢成分,即黄芩苷和黄芩素分别代谢为黄芩苷+1个葡萄糖醛酸和黄芩苷,而且发现过敏患者的血清成分中黄芩苷的峰值明显降低。

马明明[8](2012)在《PVC输液管对抗病毒中药注射剂及联合用药的吸附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考察抗病毒类中药注射剂(TCMI)中的痰热清注射液(TRQI)、双黄连注射液(SHLI)、清开灵注射液(QKLI)、炎琥宁注射液(PSDSI),分别与抗生素类的头孢他啶注射液(CI)、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LHI)、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液(ALI)、青霉素钠注射液(BSI)联合用药的稳定性;另外,对PVC输液管对以上药物及配伍试液,在输液的过程中是否有吸附作用进行考察研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痰热清注射液(TRQI)与头孢他啶注射液(CI),双黄连注射液(SHLI)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LHI),清开灵注射液(QKLI)与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液(ALI),炎琥宁注射液(PSDSI)与青霉素钠注射液(BSI)配伍后6h内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收度值,应用酸度计、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观察配伍液在pH值、外观颜色、紫外吸收图谱及含量的变化,观察配伍的稳定性;并在输液过程中检测PVC输液管对其有无吸附作用,通过模拟临床静脉给药的方法,用适量的溶媒进行冲洗PVC输液管,在0、1、5、10、20、30、60、120min的时间点在特定的波长下分别测定吸收度值,观察含量变化,判定PVC输液管对中药注射剂及配伍试液是否有吸附作用。[结果]通过紫外吸收图谱及含量测定,得出痰热清注射液(TRQI)与头孢他啶注射液(CI),双黄连注射液(SHLI)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LHI),清开灵注射液(QKLI)与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液(ALI),炎琥宁注射液(PSDSI)与青霉素钠注射液(BSI)配伍后6h内稳定,其外观颜色、pH值、紫外图谱、吸收度值及含量都没有太大变化,在临床6h可配伍使用;PVC输液管对于以上中药注射剂和试液在输液的过程中,药物的pH值和含量变化不大,经数据t检验p>0.05无显着性差异。[结论]痰热清注射液(TRQI)与头孢他啶注射液(CI),双黄连注射液(SHLI)与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LHI),清开灵注射液(QKLI)与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液(ALI),炎琥宁注射液(PSDSI)与青霉素钠注射液(BSI)在临床6h内配伍稳定,现用现配;在临床输液的过程中,PVC输液管对以上药物及其试液无吸附作用。

张国梁[9](2011)在《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实践研究及进展》文中指出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

张国梁,李泽庚,尚莉丽,童家兵,罗传灿,董莉莉,侯勇,黄宝驹[10](2011)在《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实践回顾性分析(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6中药注射剂6.1单味中药提取成分注射液6.1.1穿琥宁李桂花[170]、胡南红[171]均以穿琥宁为治疗组,以利巴韦林(病毒唑)为对照组观察穿琥宁疗效,结果两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95.7%和92.8%,两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9.8%和76.2%(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均较对照组快,表明穿琥宁注射液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缩短疗程。金顺福等[110]以自拟中药方(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扼子、薏苡仁

二、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38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388例(论文提纲范文)

(1)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风病中西医论治现状
        二、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三、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当代实践
        四、常用解毒类方药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宄
        五、总结和展望
        六、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成分、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一、痰热清注射液出自名家,历经考验,疗效确切
        二、痰热清注射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三、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四、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
        五、痰热清注射液从解毒切入治疗中风的研宄现状和展望
        六、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
    研究一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临床雾化药液渗透压、不溶性微粒检测及其对SD大鼠肺组织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SD大鼠肺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及尘细胞计数结果
    2.2 雾化药液PH值、渗透压及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
    2.3 各组药液的PH值、渗透压及所含不溶性微粒数与肺组织尘细胞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吸入疗法的现状
    3.2 药液渗透压与肺损伤
    3.3 药液PH值与肺损伤
    3.4 药液所含不溶性颗粒与肺损
    3.5 实验设计的局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吸入因素导致的肺损伤的病理生理及其相关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及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化合物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基于~1H-NMR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1H-NMR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中7个初生代谢产物的定量分析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联用技术的双黄连注射液挥发性成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双黄连注射液中抗炎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从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
    1 双黄连注射液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2 双黄连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 双黄连注射液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4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的临床联合应用现状
        一、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临床联合用药现状
        二、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与抗菌药物临床联合用药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丹红注射液及头孢菌素的药物相互作用文献研究
        一、丹红注射液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分析
    第一节 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一、基于临床数据挖掘丹红注射液联合用药规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规律分析
        一、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联合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二、基于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丹红注射液与抗菌药联合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药动学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一、单次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二、多次联合用药对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三、单次和多次联合用药对老年大鼠体内头孢曲松药物动力学过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基于药物分布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
        一、平衡透析法测定丹红注射液中主要酚酸类成分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
        二、头孢曲松与丹红注射液主要酚酸类成分竞争性结合人血清白蛋白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基于药物排泄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
        一、联合用药对头孢曲松尿液和胆汁排泄的影响
        二、联合用药对头孢曲松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的影响
        三、联合用药对头孢曲松肾小管分泌的影响
        四、联合用药对丹红注射液中酚酸类成分尿液排泄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药效学的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研究
    第一节 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抗菌作用的影响
        一、丹红注射液抗菌作用筛选
        二、丹红注射液与头孢类联用对临床MRSA体外联合药敏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联合用药对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的影响
        一、联合用药对成年大鼠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的影响
        二、联合用药对老年大鼠活血化瘀和抗炎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语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α-2b干扰素雾化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疱疹性咽峡炎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疫病探赜
    1. 疫病释义
    2. 疫病病因
    3. 疫病防治
        3.1 宋以前
        3.2 宋金元
        3.3 明清
第二部分 疫病的现代中医药治疗
    1. 建国以来我国法定急性传染性疾病回顾
    2. 常见疫病的中医药治疗
        2.1 病毒性肝炎
        2.2 细菌性痢疾
        2.3 流行性感冒
        2.4 流行性腮腺炎
        2.5 手足口病
第三部分 古今疫病方药数据挖掘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3. 数据挖掘结果
        3.1 疫病高频药挖掘
        3.1.1 疫病总体用药
        3.1.2 疫病病系用药
        3.1.3 疫病病种用药
        3.2 疫病用药古今对比数据挖掘
        3.2.1 古今总体用药
        3.2.2 古今病系用药
        3.2.3 古今病种用药
        3.3. 疫病方配伍规律挖掘结果
        3.3.1 疫病方总体配伍规律
        3.3.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
        3.3.3 疫病病种配伍规律
第四部分 讨论
    1. 疫病用药特点分析
        1.1 总述
        1.2 古今用药比较分析
        1.2.1 疫病总体用药
        1.2.2 古今病系用药
        1.2.3 古今病种用药
        1.3 疫病用药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分析
        1.3.1 细菌性痢疾
        1.3.1.1 古代方
        1.3.1.2 现代方
        1.3.1.3 小结
        1.3.2 病毒性肝炎
        1.3.2.1 古代方
        1.3.2.2 现代方
        1.3.2.3 小结
        1.3.3 流行性腮腺炎
        1.3.3.1 古代方
        1.3.3.2 现代方
        1.3.3.3 小结
        1.4 古今疫病用药特点总结
    2. 疫病方配伍特点分析
        2.1 古今疫病方总体配伍特点分析
        2.1.1 古代方
        2.1.2 现代方
        2.1.3 小结
        2.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特点分析
        2.2.1 Ⅰ类疫病
        2.2.1.1 古代方
        2.2.1.2 现代方
        2.2.1.3 小结
        2.2.2 Ⅱ类疫病
        2.2.2.1 古代方
        2.2.2.2 现代方
        2.2.2.3 小结
        2.2.3 Ⅲ类疫病
        2.2.3.1 古代方
        2.2.3.2 现代方
        2.2.3.3 小结
        2.3 疫病病种配伍特点分析
        2.3.1 细菌性痢疾
        2.3.1.1 古代方
        2.3.1.2 现代方
        2.3.1.3 小结
        2.3.2 病毒性肝炎
        2.3.2.1 古代方
        2.3.2.2 现代方
        2.3.2.3 小结
        2.3.3 流行性腮腺炎
        2.3.3.1 古代方
        2.3.3.2 现代方
        2.3.3.3 小结
        2.4 疫病方配伍特点总结
第五部分 结语
    1. 问题与思考
    2. 主要创新点
    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双黄连粉针剂的致敏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双黄连粉针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 复方成分研究
        2 中间体
    第二节 双黄连粉针剂的临床及药理作用
        1 临床应用
        2 药理作用
    第三节 双黄连粉针剂的不良反应研究
        1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2 过敏反应与类过敏反应
第三章 前言
第四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 技术路线
        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双黄连粉针剂化学成分的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第三节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指纹峰的指认
        1 仪器和试剂
        2 双黄连10批成品的指纹图谱
        3 指纹图谱色谱峰的归属
        4 LC-MS验证
        5 结果与讨论
    第四节 双黄连粉针剂类过敏反应实验
        1 实验原理
        2 仪器和试剂
        3 组胺释放实验
        4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谱效分析
        1 化学计量学与MATLAB
        2 偏最小二乘回归
        3 数据前处理
        4 谱-效分析
        5 统计与分析
        6 结果与讨论
    第六节 药效验证实验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七节 血清药物成分分析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液质条件
        4 统计与分析
        5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8)PVC输液管对抗病毒中药注射剂及联合用药的吸附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抗病毒类中药注射剂与各种抗生素药物配伍前的分析方法学的建立
    1 试剂与仪器
        1.1 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痰热清注射液(TRQI)的考察
        2.2 双黄连注射液(SHLI)的考察
        2.3 清开灵注射液(QKLI)的考察
        2.4 炎琥宁注射液(PSDSI)的考察
        2.5 头孢他啶注射液(CI)的考察
        2.6 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LHI)的考察
        2.7 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液(ALI)的考察
        2.8 青霉素钠注射液(BSI)的考察
第二章 抗病毒类中药注射剂与其相关抗生素药物配伍稳定性试验
    1 配伍液的制备
    2 配伍液A_1、A_2配伍稳定性考察
        2.1 配伍液的外观与pH值的变化
        2.2 配伍液的微粒考察
        2.3 配伍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的考察
        2.4 配伍液的稳定性考察
        2.5 配伍液吸收曲线的变化
    3 配伍液B_1、B_2配伍稳定性考察
        3.1 配伍液的外观与pH值的变化
        3.2 配伍液的微粒考察
        3.3 配伍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的考察
        3.4 配伍液的稳定性考察
        3.5 配伍液吸收曲线的变化
    4 配伍液C_1、C_2配伍稳定性考察
        4.1 配伍液的外观与pH值的变化
        4.2 配伍液的微粒考察
        4.3 配伍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的考察
        4.4 配伍液的稳定性考察
        4.5 配伍液吸收曲线的变化
    5 配伍液D_1、D_2配伍稳定性考察
        5.1 配伍液的外观与pH值的变化
        5.2 配伍液的微粒考察
        5.3 配伍液的紫外吸收光谱的考察
        5.4 配伍液的稳定性考察
        5.5 配伍液吸收曲线的变化
    6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PVC输液管对中药注射剂的吸附作用考察
    1 试液配制
    2 模拟临床静脉滴注PVC输液管吸附作用考察
        2.1 PVC输液管对试液E_1、E_2吸附作用考察
        2.2 PVC输液管对试液F_1、F_2吸附作用考察
        2.3 PVC输液管对试液G_1、G_2吸附作用考察
        2.4 PVC输液管对试液H_1、H_2吸附作用考察
    3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PVC输液管对中药注射剂与抗生素联合用药吸附作用考察
    1 试液配制
    2 模拟临床静脉滴注PVC输液管吸附作用考察
        2.1 PVC输液管对试液E_1、I_1及E_2、I_2吸附作用考察
        2.2 PVC输液管对试液F_1、J_1及F_2、J_2吸附作用考察
        2.3 PVC输液管对试液G_1、K_1及G_2、K_2吸附作用考察
        2.4 PVC输液管对试液H_1、L_1及H_2、L_2吸附作用考察
    3 结果与讨论
综合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38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D]. 李中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临床雾化药液渗透压、不溶性微粒检测及其对SD大鼠肺组织安全性研究[D]. 付磊.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3]双黄连注射液中主要初生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分析及抗炎活性成分筛选研究[D]. 汪作元.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丹红注射液与头孢曲松药物相互作用特征与机制研究[D]. 张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α-2b干扰素雾化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研究[D]. 房金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19
  • [6]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D]. 张稚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 [7]双黄连粉针剂的致敏物质基础研究[D]. 张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PVC输液管对抗病毒中药注射剂及联合用药的吸附性试验研究[D]. 马明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实践研究及进展[A]. 张国梁.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江西省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1
  • [10]手足口病中医药防治实践回顾性分析(三)[J]. 张国梁,李泽庚,尚莉丽,童家兵,罗传灿,董莉莉,侯勇,黄宝驹.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11)

标签:;  ;  ;  ;  ;  

双黄连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38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