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腔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斌,李丽昕,王增蕾,张宇,白瑛,于雁宾,孙艳玲,刘振文,王洪波[1](2020)在《5例误诊为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文中指出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尤其在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较为流行,我国属于包虫病高发地区之一。近年来,我中心对藏区包虫病患者开展了积极救治,本文通过对藏区包虫病患者救治期间发生的5例误诊病例进行总结,分析误诊原因,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非典型包虫病诊断的准确率。
德庆多吉[2](2020)在《巨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例》文中认为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是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的前驱病变,患者常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总体准确率不高,与我院所在地域高发腹腔巨大包虫病鉴别存在困难。患者总体预后较好,手术范围选择存在争议,现结合我院收治1例巨大卵巢浆液性囊腺性瘤临床资料、手术及病理,对其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简单讨论。
王月波,陈光文,蒲红[3](2019)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CT及MRI特点。结果:10例仅接受CT检查,4例仅接受MRI检查,4例同时接受CT及MRI检查。18例中胰头颈部5例,胰体尾部13例。13例肿瘤边缘规则,5例不规则。14例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块,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动脉期呈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增加并呈持续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均未见强化;5例肿瘤局部包膜不完整;5例出现颗粒状、点条状或蛋壳状钙化。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表现为囊实混合型肿块,其中4例肿瘤内可见出血,3例包膜不完整,1例压迫胆总管致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明显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影像学有助于SPTP的术前诊断。
阿斯古丽·热依木[4](2019)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至2017年0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4岁的152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儿的一般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表现、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152例患儿,其中肝内多发性包虫病52例,合并其他脏器包虫病26例,复发包虫病4例。病变部位多位于右半肝,多因右上腹痛、腹胀或体检时发现。治疗方式中手术治疗者149例,药物治疗者3例。其中行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者97例,行外囊完整剥离术者18例,行单纯内囊摘除术者34例。所有患儿治疗后随访1-2年,经手术治疗的患儿均获治愈,无复发,术后残腔积液19例,其中合并感染5例,后给予药物治疗后均治愈。药物治疗的患儿2例治疗6个月后均给予手术治疗,1例治疗后随访建议继续药物治疗。结论:小儿肝囊型包虫病发病多在无意中或体检中发现,早期表现为上腹部无痛性包块。小儿囊型包虫具有生长速度较快、易出现肝内多发包虫、多脏器包虫、包虫囊肿易破裂等特点,可经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等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式的选择、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前后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肝囊型包虫病根据包虫生长部位的不同,首选的手术方式不同。外生型囊型包虫病首选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单纯肝内型囊型包虫病首选单纯内囊摘除术。
李江涛,刘尼军,张华文,宁龙[5](2018)在《腹腔纱布瘤一例》文中研究说明患者,男,53岁,8年前无意间发现上腹部包块,无腹痛、腹胀,外院包块穿刺液呈淡黄色,未治疗,近3年来病灶逐渐增大,伴腹胀。既往史:8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腹部查体:右上腹竖形手术切口瘢痕,长约12 cm,愈合良好,上腹部饱满,可触及一包块,大小约10.0 cm×9.8 cm×8.0 cm,实质柔韧,边界不清,稍可活动;腹部柔软,无压痛,无肠型及蠕动波。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5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
邵军,王志鑫,李衍飞,阳丹才让,任利,侯立朝,周瀛,王海久,王虎,樊海宁[6](2018)在《1975年—2015年我国骨包虫病诊治状况的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搜集文献回顾性研究我国骨包虫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利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2000年—2015年中国骨包虫病的相关病例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2000年—2015年发表的相关文献21篇,共报道1975年—2015年收治的87例骨包虫病患者。骨包虫病的病例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广大畜牧区。诊断依据中,54例(62.1%)提及影像学检查,32例(36.8%)提及实验室检查,8例(9.2%)提及病理检查。治疗上以手术治疗为主,部分辅以联合化学药物治疗。44例有结局资料的患者中,复发26例(59.1%),治愈18例(40.9%);再次手术10例(22.7%),死亡2例(4.5%)。结论骨包虫病临床上较罕见,手术治疗仍是治疗骨包虫病的主要手段。骨包虫病的临床复发率相对较高,因此探索骨包虫病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马晓涓[7](2018)在《青海海北地区家畜棘球蚴病的调查及药物驱虫综合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海北藏族自治州作为环青海湖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畜牧业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通过掌握海北地区家畜棘球蚴病中间宿主(羊、牛、人)棘球蚴的感染情况和终末宿主犬的药物驱虫试验及羔羊免疫来切断病原循环链,从而达到防控包虫病的目的。通过试验发现牛羊棘球蚴感染率由2015年12月即防治之前的22.4%和12.84%下降到防治一年半后2017年7月的17.96%和5.48%;而犬粪检测更是由防治前(2015年12月)4.17%下降到全为阴性。因此,在本地区实施“犬犬投药、月月驱虫”和通过羊的免疫来切断棘球蚴和成虫在中间宿主(牛、羊等家畜)和终末宿主(犬)之间的传播的模式是可行的,研究为家畜棘球蚴病的防治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四川省包虫病诊疗专家组[8](2017)在《四川省肝包虫病诊治规范》文中提出1概述肝包虫病(hepatic hydatid disease)又称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of liver),由棘球蚴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或其他动物的脏器内引起,是一种由动物传染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感染棘球蚴后,其幼虫可寄生于全身多个脏器,但主要寄生在肝脏,约占总数的70%以上,其次好发于肺部,约占20%,也可以寄生在其他脏器如脑、心脏、肾脏、眼眶、骨髓腔等,约占10%[1-3]。肝包虫病主要分囊型和泡型两
郭梓腾[9](2017)在《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治疗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治疗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6月-2017年1月外科收治的43例病人的治疗情况,按照运用快速康复外科技术(A组)及传统技术(B组),对两组临床资料及各项数据进行分析与对比,观察指标:(1)应激状态评价:比较两组术前第1天及术后第l天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糖等生化指标;(2)术后情况评价: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3)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数据显示两组病例在年龄及性别构成及患者术后复发率等数据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糖,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肝泡型包虫病患者运用加速康复外科技术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可减轻患者应激状态,加快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减少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张瑞青[10](2017)在《纳秒脉冲消融细粒棘球蚴感染的体内外实验治疗学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纳秒脉冲电场(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led,nsPEF)消融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的体外和体内实验,开展新型非致热微创消融技术-纳秒脉冲针对E.g的治疗学评价。筛选纳秒脉冲消融技术有效治疗参数,评估其应用于肝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门静脉注射E.g原头蚴,模拟自然感染途径,建成小鼠肝E.g模型,经调控门静脉注射原头蚴数量,优化模拟临床CE致病模型,重现小鼠门静脉到肝脏的感染路径和病程特征。采用纳秒脉冲消融仪对该模型病灶进行治疗与评价,在体外实验中筛选在固定脉宽、频率下,有效消融E.g的电场强度和脉冲个数,并在小鼠模型上验证其剂量效应,获得适宜治疗E.g的电极布局。方法:(1)采集临床B超和CT诊断为单囊型肝囊型包虫病CE,通过手术获取CE患者的原头蚴,经过1%浓度胃蛋白酶消化后判断原头蚴活性,配制浓度分别为2000个/100ul、200个/100ul、100个/100ul原头蚴混悬液,经C57BL/6小鼠门静脉主干注射后观察小鼠的死亡率,计算小鼠E.g的成囊率和分布,B超随访观察E.g囊肿的生长速率;(2)B超筛查C57BL/6小鼠肝E.g囊肿,观察固定脉宽350nm,频率1Hz/s,50脉冲数下,不同场强(21、14、7、0kV/cm)作用后1周、4周、8周肝E.g囊肿的大小、形态改变、囊壁结构改变判断纳秒脉冲对小鼠肝E.g囊肿的消融抑制效应。(3)观察固定脉宽350nm,频率1Hz/s下,不同场强(29、21、14、7、0kV/cm)和脉冲数(50、100)作用后第1、3、7天原头蚴的形态、活动度、完整性,判断纳秒脉冲对其的杀伤效应,HE染色观察原头蚴结构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原头蚴超微结构改变;采集临床B超和CT诊断为多子囊型CE患者,选取直径5-10mm、光亮透明,弹性好的CE囊肿,观察固定脉宽350nm,频率1Hz/s下,不同场强(29、21、14、0kV/cm)和不同脉冲数(50、100)作用后第1、3、7天E.g囊肿内层塌陷情况判断纳秒脉冲对其的杀伤效应,HE染色观察E.g囊肿壁结构的变化。结果:(1)建立门静脉接种原头蚴的小鼠模型:2000个/100ul、200个/100ul、100个/100ul原头蚴混悬液经门静脉主干注射后小鼠感染率分别为90%(9/10)、100%(10/10)、63.6%(7/11),成囊率分别为0.7%4.1%,0.6%1.9%,0.6%3.9%。病理切片显示注射后1周内,大部分原头蚴体积固缩,7天时原头蚴周围形成明显的炎症带,21天时可见存活的原头蚴发育出囊泡,42天时原头蚴细胞团消失,发育成一囊型病灶;(2)获得纳秒脉冲治疗小鼠肝脏原位e.g囊肿的有效剂量:小鼠e.g囊肿在纳秒脉冲治疗仪脉冲后21kv/cm脉冲组小鼠e.g直径的增长在脉冲后1、4、8周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呈缩小趋势,脉冲后1、4、8周的直径分别缩小1.4mm、1.2mm、1.7mm,肉眼观e.g囊肿壁增厚,透明度消失,而对照组小鼠e.g囊肿光滑透明,壁较薄、弹性较好,腔内囊液充盈清亮张力高,病理切片显示脉冲后8周e.g外纤维组织增厚,炎症反应带增宽明显;14kv/cm脉冲组小鼠e.g直径的增长在脉冲后8周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呈缩小趋势,脉冲后1、4、8周的直径增长分别为-0.4mm、0.4mm、-0.1mm;7kv/cm脉冲组小鼠e.g直径的增长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对照组在脉冲后1、4、8周的直径增长分别为0.2mm、1.3mm、4.3mm。(3)纳秒脉冲对体外培养的原头蚴和e.g囊肿的的杀灭存在剂量效应:脉冲后第1、3天,29、21kv/cm脉冲组的原头蚴的杀伤率与对照组存在差别(p<0.05),50脉冲数下29、21kv/cm脉冲组第1天杀伤率分别为16.5%、12.9%,第3天的杀伤率分别为19%、12.6%;脉冲后第7天,29、21、14kv/cm脉冲组的原头蚴的杀伤率与对照组存在差别(p<0.05),50脉冲数下29、21、14kv/cm脉冲组第7天杀伤率分别为71.7%、64.3%、48.3%。100脉冲数下29、21kv/cm脉冲组第1天杀伤率分别为32.3%、15.6%,第3天的杀伤率分别为32.3%、16.7%,100脉冲数下29、21、14kv/cm脉冲组第7天杀伤率分别为79.2%、68.7%、49.2%,透射电镜见脉冲后原头蚴体表完整性被破坏;脉冲处理后e.g囊肿第1天发生明显的内层塌陷,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脉冲场强越大,塌陷率越高,50脉冲数、29kv/cm场强下,1、3天的塌陷率分别为75%、100%,21kv/cm场强下,1、3、5天的塌陷率分别为50%、75%、100%,14kv/cm场强下,1、3、5、7天的塌陷率分别为25%、62.5%、75%、75%,100脉冲数、29kv/cm场强下,1、3、5、7天的塌陷率分别为62.5%、87.5%、87.5%、100%,21kv/cm场强下,1、3、5、7天的塌陷率分别为50%、75%、75%、100%,14kv/cm场强下,1、3、5、7天的塌陷率分别为75%、87.5%、87.5%、100%。结论:(1)经小鼠门静脉注射e.g原头蚴可以成功建立小鼠e.g感染模型,注射200个原头蚴可以得到较高的感染率和较合适的囊泡个数,囊泡生长个数约1-4个,可以较好的模拟临床ce;(2)21kv/cm场强可以明显消融小鼠e.g,棘球蚴囊肿壁增厚,透明度消失,14kv/cm场强可以明显抑制小鼠e.g的生长;7kv/cm场强对小鼠e.g的生长无抑制作用。纳秒脉冲对小鼠e.g囊肿具有剂量效应,需要优化治疗参数,只有在足够高的电场强度下才能获得消融及抑制生长作用。(3)固定脉宽350nm,频率1hz/s下,29、21kv/cm电场强度下对原头蚴的杀伤效应较明显;e.g单囊肿对纳秒脉冲的消融效应较敏感,固定脉宽350nm,频率1hz/s下,29、21、14kv/cm电场强度下脉冲后第1天内层塌陷明显,场强越高、脉冲越数则e.g囊肿内层塌陷越早,提示纳秒脉冲在包虫病的消融临床应用上需要分型施治,选择恰当的适应症,根据WHO分型选择合适病例,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
二、腹腔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5例误诊为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
1.1 病史及临床表现 |
1.2 体格检查 |
1.3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
1.4 诊治经过 |
1.5 随访情况 |
2 讨论 |
(2)巨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3)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CT扫描方法 |
1.3 MR扫描方法 |
1.4 图像分析 |
2 结果 |
2.1 病变部位、大小、形态 |
2.2 CT表现 |
2.3 MRI表现 |
3 讨论 |
3.1 SPTP的临床特点 |
3.2 SPTP的病理基础与影像学特点 |
3.3 SPTP的鉴别诊断 |
(4)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师评阅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7)青海海北地区家畜棘球蚴病的调查及药物驱虫综合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综述 |
1 棘球蚴病简介 |
1.1 棘球蚴病的生物学 |
1.1.1 病原及形态特征 |
1.1.2 生活史 |
1.2 流行病学 |
1.3 棘球蚴病的临床表现 |
1.4 包虫病的诊断 |
1.4.1 血清试验 |
1.4.2 血象 |
1.4.3 影像诊断 |
1.4.4 皮内试验 |
1.5 测试地区、自然社会环境概况 |
1.6 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研究 |
1.6.1 脂质体苯并咪唑类药物 |
1.6.2 非苯并咪唑类药物 |
1.6.3 联合用药 |
1.7 棘球蚴病的疫苗研制进展 |
1.7.1 传统疫苗 |
1.7.2 分子疫苗 |
1.8 棘球蚴病的综合防控技术 |
2 细粒棘球绦虫诊断方法 |
2.1 中间宿主棘球蚴病的诊断 |
2.2 终末宿主棘球绦虫成虫的诊断 |
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海北地区家畜棘球蚴病中间宿主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2.0 材料和方法 |
2.0.0 主要器械 |
2.0.1 采样地点 |
2.0.2 采样时间 |
2.0.3 对羊和牛的采样调查方法 |
2.0.3.1 棘球绦虫感染调查 |
2.0.3.2 棘球蚴的判断标准 |
2.0.4 对人的采样调查方法 |
2.0.4.1 B超检测 |
2.0.4.2 抗体检测 |
2.1 结果与分析 |
2.1.1 中间宿主羊包虫病的调查结果 |
2.1.2 中间宿主牛的调查结果 |
2.1.3 棘球蚴在中间宿主人群中的感染情况调查 |
2.2 讨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海北地区棘球蚴病的药物驱虫及综合防治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仪器 |
3.1.2 终末宿主犬的药物驱虫实验 |
3.1.2.1 采样地点 |
3.1.2.2 犬的登记及驱虫 |
3.1.3 棘球蚴犬粪抗原检测 |
3.2 羔羊免疫及牛的预防 |
3.2.1 新生羔羊免疫 |
3.2.2 牛棘球蚴的预防 |
3.3 结果 |
3.3.1 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 |
3.3.2 防治后羊棘球蚴病感染率调查 |
3.3.3 防治后牛棘球蚴病感染率调查 |
3.3.4 羊包虫病免疫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四川省肝包虫病诊治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诊断[4] |
2.1 诊断依据 |
2.1.1 流行病学史 |
2.1.2 临床表现 |
2.1.3 影像学检查 |
2.1.4 实验室检查 |
2.1.5 病理学检查 |
2.2 诊断原则 |
2.3 诊断标准 |
2.3.1 疑似病例 |
2.3.2临床诊断病例 |
2.3.3 确诊病例 |
3 治疗[5-8] |
3.1 治疗方法 |
3.1.1 囊性肝包虫病的手术方法 |
3.1.2 泡型肝包虫病的手术方法 |
3.2 治疗原则 |
3.3 药物治疗 |
3.3.1 药物剂型和剂量 |
3.3.2 适应证 |
3.3.3 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
3.3.4 疗效判定 |
3.3.4. 1 治愈 |
3.3.4. 2 有效 |
3.3.4. 3 无效 |
3.3.5 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
3.3.5. 1 分级 |
3.3.5. 2 处理 |
3.3.6 督导服药和复查 |
3.3.6. 1 督导服药 |
3.3.6. 2 随访 |
3.3.7 停药条件 |
3.4 手术治疗 |
3.4.1 肝囊型包虫病的手术治疗 |
3.4.1. 1 手术方法的选择 |
3.4.1. 2 肝囊型包虫病的分型 |
3.4.1. 3 肝囊型包虫病内囊摘除术 |
3.4.1. 3. 1 手术适应证 |
3.4.1. 3. 2 手术禁忌证 |
3.4.1. 3. 3 手术方法 |
3.4.1. 3. 4 注意事项 |
3.4.1. 4 外囊完整剥除术 |
3.4.1. 4. 1 手术适应证 |
3.4.1. 4. 2 禁忌证 |
3.4.1.4.3手术方法 |
3.4.1.4.4注意事项 |
3.4.1. 5 肝切除术 |
3.4.1. 5. 1 适应证 |
3.4.1. 5. 2 禁忌证 |
3.4.1. 5. 3 手术方法 |
3.4.1. 5. 4 注意事项 |
3.4.1. 6 肝囊型包虫病经皮穿刺引流囊液术 |
3.4.1. 7 腹腔镜肝囊型包虫病切除或剥除术 |
3.4.2 肝泡型包虫病的外科治疗 |
3.4.2. 1 治疗方法 |
3.4.2. 2 泡型包虫病的分期 |
3.4.2. 3 根治性肝切除术 |
3.4.2. 3. 1 手术适应征 |
3.4.2. 3. 2 手术禁忌征 |
3.4.2. 3. 3 手术方法 |
3.4.2. 3. 4 注意事项 |
3.4.2. 4 姑息性切除术 |
3.4.2. 4. 1 姑息性切除术的原则 |
3.4.2. 4. 2 适应证 |
3.4.2.4.3手术方法 |
3.4.2. 5 穿刺引流术 |
3.4.2. 5. 1 手术适应证 |
3.4.2. 5. 2 手术方法 |
3.4.2. 5. 3 注意事项 |
3.4.2. 6 肝脏移植术[9-12] |
3.4.2.7离体切除联合自体移植术 |
3.4.3 术前及术后辅助用药及随访 |
3.4.3. 1 术前辅助用药 |
3.4.3.2术后辅助用药 |
3.4.3. 3 随访 |
3.5 肝包虫病治疗流程图 |
(9)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治疗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10)纳秒脉冲消融细粒棘球蚴感染的体内外实验治疗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经门静脉注射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小鼠肝脏细粒棘球蚴模型的建立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纳秒脉冲消融小鼠肝脏细粒棘球蚴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纳秒脉冲体外消融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和细粒棘球蚴囊肿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脉冲电场及细粒棘球蚴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腹腔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5例误诊为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J]. 张佳斌,李丽昕,王增蕾,张宇,白瑛,于雁宾,孙艳玲,刘振文,王洪波. 传染病信息, 2020(05)
- [2]巨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例[J]. 德庆多吉. 西藏科技, 2020(02)
- [3]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分析[J]. 王月波,陈光文,蒲红.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9(03)
- [4]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D]. 阿斯古丽·热依木.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5]腹腔纱布瘤一例[J]. 李江涛,刘尼军,张华文,宁龙.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8(06)
- [6]1975年—2015年我国骨包虫病诊治状况的文献复习[J]. 邵军,王志鑫,李衍飞,阳丹才让,任利,侯立朝,周瀛,王海久,王虎,樊海宁. 华西医学, 2018(09)
- [7]青海海北地区家畜棘球蚴病的调查及药物驱虫综合防治[D]. 马晓涓.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1)
- [8]四川省肝包虫病诊治规范[J]. 四川省包虫病诊疗专家组.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7(07)
- [9]加速康复外科技术在治疗肝泡型包虫病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D]. 郭梓腾.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0)
- [10]纳秒脉冲消融细粒棘球蚴感染的体内外实验治疗学评价[D]. 张瑞青.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