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雯[1](2021)在《三花逍遥散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两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在治疗前后Kupperman症状积分、KP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性激素水平、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变化,观察三花逍遥散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该病提供临床思路,为临床实际运用提供理论证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符合纳入条件且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共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6例在原内分泌常规用药的基础上予口服逍遥颗粒(组成:柴胡、白芍、炒白术等,服法: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试验组36例在原内分泌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口服三花逍遥散(组成:玫瑰花、合欢花、佛手花等,服法:日1剂,陈小麦、大枣煎汤代水冲服诸药,早晚分服)。两组分别用药3个疗程(以月经周期为疗程,即3个月经周期,月经期间内停止用药,闭经及月经紊乱的患者,则服药28天,停药7天,共计3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指标及安全性指标,并对各个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内分泌药物的服用、既往治疗情况、Kupperman症状积分、KP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性激素水平、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具有可比性,具体分析如下:1.Kupperman症状积分:试验组Kupperman症状积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Kupperman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表明三花逍遥散能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2.KPS评分:试验组KP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提高(P<0.05),对照组KPS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三花逍遥散能通过改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症状,从而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中医证候评分: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临床缓解率为94.5%,对照组临床缓解率为30.6%,表明三花逍遥散治疗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疗效确切。4.性激素水平: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后FSH、LH、E2均无明显变化,表明三花逍遥散及逍遥颗粒均未影响乳腺癌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不会影响内分泌药物的治疗效果。5.不良反应:两组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在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表明两组方案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三花逍遥散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潮热及汗出、感觉障碍、失眠、易激动、抑郁及疑心、眩晕、疲乏、骨节疼痛、头痛、心悸、皮肤蚁走感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对性激素无明显影响,无显着的不良反应,可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李姗姗[2](2021)在《王氏更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王氏更年汤联合替勃龙片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稳定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联合用药提供新的且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方法将选取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晋中市中医院被诊断为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使用西药替勃龙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王氏更年汤治疗。在分组时保证各组患者年龄、病情、病程的平衡性,治疗时间为12周,停药后3月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前、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改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改良Kupperman积分、性激素水平(E2、FSH)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病情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轻中重各有6、20、4例;治疗12周后,治疗组轻中重各有30、0、0例,对照组轻中重各有27、3、0例;停药后3月,治疗组轻中重各有30、0、0例,对照组轻中重各有28、2、0例。经统计学检验,P<0.05,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综合临床疗效比较:经改良Kupperman总积分计算出王氏更年汤联合替勃龙片治疗有效率为96.67%,单纯使用替勃龙片治疗有效率为86.67%,两组数据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治疗组综合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根据中医证候总积分计算出王氏更年汤联合替勃龙片治疗有效率为93.33%,单纯使用替勃龙片治疗有效率为83.33%,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数据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同组与治疗前比较: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在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均比治疗前减少,且治疗组积分下降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期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改良kupperman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kupperman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停药后3月两组数据总积分虽较治疗12周后有所增加,但均不超过治疗前,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且同一时期组间相比均有差异(P<0.05)。6.主要症状的改良kupperman单项积分比较: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对于潮热汗出、失眠症状,治疗组分别在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对于感觉异常、泌尿感染症状,两组数据在治疗12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停药后3月,对照组积分回升,治疗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情绪波动症状,两组数据分别在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进行组内比较,对于潮热汗出、感觉异常、失眠、情绪波动和泌尿感染症状,在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药后3月与治疗12周后相比中,对照组在感觉异常、情绪波动及泌尿感染症状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主症积分比较:两组数据同一时期进行组间比较,分别在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中医主症积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单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同一时期治疗组疗效及稳定性优于对照组。单项症状组内比较,对于烘热汗出与腰膝酸软,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在治疗12周后、停药后3月,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数据在眩晕耳鸣症状中,治疗12周后积分均比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更明显,而在停药后3月,对照组积分较12周后升高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积分与治疗12周后相比升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数据在少寐多梦症状中,治疗组分别在治疗12周后、停药后3月,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停药后3月积分高于治疗1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性激素E2、FSH水平的比较:同组相比,两组患者血清E2水平分别在治疗12周后比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增高更明显;两组在停药后3月E2水平虽然均比治疗12周后下降,但仍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期两组数据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清FSH水平在治疗12周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经过王氏更年汤联合替勃龙片治疗后下调更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停药后3月FSH水平虽然均比治疗12周后升高,但仍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时期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9.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及停药后3月分别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妇科彩超、乳腺彩超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王氏更年汤联合替勃龙片在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病情程度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替勃龙片治疗。在改善中医主症方面长期疗效优于替勃龙片,并可有效调节性激素水平,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少玉[3](2021)在《磁珠耳穴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约占70%,患病人群基数大,内分泌治疗是该部分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且内分泌治疗病程长,约60%的患者在接受内分泌治疗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类围绝经期症状,加重患者身体与精神负担,影响患者治疗的积极性,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影响其预后与生存。临床上对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现代医学多结合患者症状参照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进行施治,疗效尚不明确且加重患者经济与精神负担,故寻找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十分必要。中医外治法是目前国家所提倡的无创治疗手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中医药的疗效也得到了进一步肯定,前期已有多项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口服或联合针灸、磁珠耳穴等中医外治法在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引起的潮热、汗出、失眠方面疗效确切,但部分患者拒绝口服中药或恐针晕针等不能接受中药或针灸治疗,磁珠耳穴贴压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易于接受、副作用小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内外科疾病。目的:客观评价磁珠耳穴贴压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本研究收集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山东省海阳市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门诊及病房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的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随机对照的原则按照1:1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磁珠耳穴贴压,对照组为空白对照。耳穴选用三焦、肝、乳腺、神门、交感为基础穴位,结合患者具体症状个体化加减取穴:潮热重加皮质下穴,心悸加心穴、降率穴,失眠加皮质下穴、神经衰弱点穴,烦躁易怒加枕小神经点穴,情绪低落加兴奋点穴,疼痛加神经点穴,头晕耳鸣加肾穴、内耳穴,腰背酸痛加肾穴、耳大神经点穴,疲乏加脾穴、口穴,伴有皮肤蚁行感者加肺穴、大肠穴,泌尿系症状加膀胱穴、肾穴,性生活困难及妇科症状加下焦穴、盆腔穴;每3-4天更换一次磁珠,两侧耳朵交替贴压,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4-5次,每次不少于1分钟,以感到酸痛、麻胀、发热为宜。分别于治疗第1天、第8天、第15天进行改良Kupperman量表及中医症状评分,最后使用SPSS20.0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具有组间可比性(P>0.05)。2、改良Kupperman评分:两组接受治疗后第8天及第15天治疗组KI值均低于对照组,其中第8天两组间K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0.05),第15天两组间K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前提高,治疗组第8天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0%vs0%);第15天治疗组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6.7%vs6.7%),两组间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症状方面,治疗组在改善潮热、汗出、失眠、感觉异常、易激动、头晕耳鸣、疲乏、腰背酸痛、心悸、皮肤蚁行感及性生活困难均有疗效(P<0.05),其中潮热、汗出、失眠、易激动、头晕耳鸣、腰背酸痛及疲乏改善明显(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评分:两组在接受治疗后第8天及第15天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第8天两组间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6>0.05),第15天两组间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明显(P=0.002<0.01);中医症候改善指数均较前明显上升,治疗后第8天治疗组高于对照组(26.67%vs0%),第15天治疗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vs3.3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项症状方面,治疗组在潮热汗出、失眠、头晕耳鸣、心烦易怒、心神不安、胸胁胀痛、尿少、阴部干涩方面疗效明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仅心烦易怒、心神不安、评分较前下降,同时各症状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段疗效:在接受治疗的第8天,治疗组各年龄段均有一定疗效,但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7>0.05),对照组各年龄段均未见疗效;在接受治疗第15天治疗组有效率较前有所增加,各组之间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928>0.05),对照组围绝经期组及绝经后组患者有效率较前有所增加,但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0.05)。治疗第8天两组间各年龄段患者治疗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15天两组患者中绝经前及围绝经期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5,P=0.001<0.05),绝经后组无统计学差异(P=0.173>0.05)。结论:磁珠耳穴贴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尤其在改善潮热、汗出、失眠、易激动、头晕耳鸣、腰背酸痛及疲乏方面临床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李娜[4](2021)在《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以导师张涛静主任医师治疗本病多年的临床经验为基础,以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患者立题进行研究。观察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服用双清固本汤后症状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探讨其治疗更年期的临床疗效,与坤泰胶囊组对照,以验证双清固本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上采用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提供新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患者均来自符合纳入标准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门诊的72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分别给予双清固本汤和坤泰胶囊治疗8周后,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国内改良Kuppen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HAMA评分及性激素(E2、FSH、LH)水平的变化情况。将量表评分及激素水平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有效性进行判定。研究结果:(1)本课题纳入72例患者,共脱落7例(试验组3例,对照组4例),共65例患者完成整个临床观察,总脱落率是9.72%。(2)治疗前患者的年龄、病程、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HAMA评分、MEN-QOL各维度评分、Kupperman各症状评分、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及性激素水平(E 2、FSH、LH)进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总体疗效:双清固本汤组33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者分别为3例、22例、6例、2例,总有效率是93.94%;对照组32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者分别为1例、4例、18例、9例,总有效率是71.87%。双清固本汤组和坤泰胶囊组进行组间比较,χ2=5.626,P=0.018<0.05,说明双清固本汤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Kupperman评分、中医证候评分、MEN-QOL各维度评分、HAMA评分均和本组治疗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上述评分方面均有效;且双清固本汤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坤泰胶囊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对更年期患者症状、中医证候、生活质量及焦虑状态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改良Kupperman各症状评分均和本组治疗前进行比较,所得的结果表明两组各症状评分较均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双清固本汤组和坤泰胶囊组相比,双清固本汤组在潮热出汗、感觉异常、失眠多梦、激动易怒、性交痛、泌尿系症状、头晕、疲倦乏力、关节肌肉四肢痛、心悸各症状方面优于坤泰胶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忧郁、头痛、皮肤蚁行感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单一症状:治疗后双清固本汤组的中医证候单一症状和对照组相比,心悸、口干咽燥症状明显改善(P<0.01);心烦易怒、便秘的症状的改善程度也优于对照组(P<0.05);余症状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7)两组经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可明显改善E2、FSH、L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双清固本汤组与坤泰胶囊组比较发现,双清固本汤组E2升高的程度较坤泰胶囊组明显(P<0.05),且FSH、LH显着降低(P<0.01)。(8)双清固本汤组33例,有1例复发,复发率是3.03%,坤泰胶囊组32例,有8例复发,复发率是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双清固本汤治疗更年期在降低复发率方面较坤泰胶囊有优势。(9)两组患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般情况(呼吸、血压、体温、心率)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未出现任何躯体及心理不适症状,无药物相关过敏反应及副作用。结论:双清固本汤可显着改善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月经紊乱、潮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等临床症状,能明显缓解更年期症状引发的不适,临床疗效明显,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HAMA评分、国内改良Kupperman评分及性激素三项(E 2、FSH、LH)方面比坤泰胶囊更具优势,改善患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有较好的安全性,复发率低,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王欣[5](2021)在《更年期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和临床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整理更年期女性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其患病年龄、Hp、胃镜结果、胃镜病理、发病诱因、心理与精神状况、库珀曼指数(Kupperman Index,KI)量表评分等指标因素,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收集210例更年期女性慢性胃炎患者,均为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就诊符合更年期综合征诊断的经胃镜病理确诊的患者。经中医四诊采集症状,辨别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填写KI量表、更年期女性慢性胃炎中医症状及胃镜观察表,整理研究对象胃镜下萎缩程度、胆汁反流、粘膜质地,是否有糜烂、异型增生、炎症等情况;根据数据统计结果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做出分析与判断。结果:1.更年期女性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胃气滞证为主,且此类患者中Hp感染、胃粘膜萎缩、糜烂、异型增生、活动性的人数最多;2.更年期女性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与发病诱因有统计学差异,发病诱因主要是情绪与精神状况欠佳;3.KI评分代表更年期女性患有更年期症状的严重程度,更年期女性慢性胃炎患者患有更年期症状且症状较重的中医证型为肝胃气滞证,其次是肝胃郁热证;4.KI量表和Hp、萎缩、炎症、肠化、活动性均有统计学意义,更年期症状越重,病情越重。结论:更年期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主要病机为肝胃不和,兼有肝肾阴虚、胆胃不和,治疗应从肝论治。更年期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发病诱因主要是情绪与精神状况欠佳,因此在治疗上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要配合适当的心理疏导以调畅情志。
王毓芳[6](2020)在《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中医药在各个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多,经断前后诸证(PMS)的相关文献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对近30年针刺治疗PMS相关文献与研究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一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研究,为往后开展针刺治疗PMS的相关研究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电子及手工检索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以及国外的数据库,收集由199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研究。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经筛选后提取资料并导入电子表格进行分析:?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根据Jadad评分表进一步对所纳入的RCTs进行质量评价,提取高质量(评分≥4分)的研究数据,利用Rev Man做进一步偏倚风险分析以及荟萃分析;进行异质性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并根据不同关注项目进行亚组分析,针对纳入篇数≥10的结局指标进行发表性偏倚分析,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进行讨论。?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modeler及SPSS statistics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根据病证症的分布、经络分布、腧穴特点等加以分类及分析处理,并运用中医理论及针灸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资料收集:运用相关检索词在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数据库进行资料收集,初步检索出文献1124篇,通过Note Express排除重复文献534篇,并根据纳入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450篇,初步纳入文献140篇,同时根据改良版Jadad评分表,排除低质量(评分1-3分)文献98篇,最后纳入42篇高质量(评分4-7分)文献,总计参与者共3886名,包括针刺治疗组共1902名,以及对照组共1984名。2.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纳入42篇高质量(Jadad评分4-7分)文献做进一步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2.1.总有效率:针刺组在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以及安慰针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2.更年期相关症状方面:针刺组在改善Kupperman(KI)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亦显示针刺组与西药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过针刺组与中药对照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的绝经症状评价量表(M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各维度分析发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提示针刺组在改善心理维度、躯体维度、泌尿生殖维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针刺组在改善自拟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以≤4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4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生活质量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更年期生存质量量表(MENQ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血清激素水平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的血清E2值、FSH值及L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情绪障碍方面:针刺组在改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组分析显示以>6w之针刺疗程为佳,当疗程>6w,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6.睡眠方面:针刺组在改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7.血管舒缩症状方面:针刺组与对照组在烘热积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偏倚风险分析结果:根据整体风险由最低依次分别为随机序列的产生(选择偏倚)、结果数据的完整性(失访偏倚)、选择性报告(报告偏倚)、其他偏倚、随机分配隐藏(选择偏倚)、评估者盲法(检测偏倚)、受试者与研究人员盲法(实施偏倚)。3.1.敏感性分析:结果发现分析模型的选择、数据集的选择等因素敏感性低,整体结果稳定性佳,证据可信度良好。3.2.发表性偏倚: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总有效率、KI评分、血清E值、血清FSH值、血清LH值、以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的篇数均≥10篇,做漏斗图分析,其中总有效率以及FSH存在发表性偏倚的可能性。4.频次分析结果: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1193次,共涉及穴位98个。4.1.穴位频次:根据穴位使用的总频次进行排序,从最高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根据辨治模式分析穴位的使用频次,辨病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关元、肾俞、百会、神门、足三里、内关、肝俞、天枢、子宫;辨证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太溪、神门、三阴交、太冲、肾俞、百会;辨症用穴频次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足三里、百会。4.2.经络频次:PMS的针刺治疗涵盖十二正经及任督二脉,针刺经脉频次最高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督脉、足阳明胃经。4.3.部位频次:选穴部位频次从最高依次为下肢部、腰背部、头面颈部、上肢部、胸腹部。4.4.特定穴频次:针刺治疗PMS有71穴为特定穴(72%),27穴为非特定穴(28%)。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类别,依次为交会穴、五输穴、原穴、背俞穴、募穴。而特定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5.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Modeler的Apriori算法,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提升度>1。5.1.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子宫-关元(94.44%),子宫-三阴交(94.44%),印堂-百会(94.44%)。5.2.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头面颈部-下肢部(96.94%),腰背部-下肢部(96.77%),胸腹部-腰背部(96.08%)。5.3.特定穴配伍: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其中有5组置信度达到100%,分别为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其中最大置信度依序为肝俞-肾俞(90.57%)、关元-三阴交(90.16%)、合谷-三阴交(90.00%)。6.聚类分析结果:聚类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进行系统聚类,针对使用频次≥10次的腧穴进行分析,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与频次分析结果一致,为针刺治疗PMS的主要常用腧穴。另一类为配穴,包括辨证用穴、辨症用穴及经验用穴。辨证用穴如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辨症用穴如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经验用穴如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结论:1.对国内外1990-2019年针刺治疗PMS的RCT文献进行检索与文献评价,共纳入Jadad评分4-7分的高质量文献42篇做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组在改善总有效率、Kupperman(KI)评分、中医证候、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方面均显着优于对照组。2.对纳入文献所载之140条针刺处方数据进行穴位频次分析,穴位使用总频次的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肾俞、神门、足三里、百会、关元、肝俞、太溪。针刺治疗PMS有72%为特定穴,使用频次排序依次为三阴交、太冲、神门、肾俞、关元、足三里、百会、肝俞、太溪。3.腧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0条,包括子宫-关元,子宫-三阴交,印堂-百会等。针刺部位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12条,包括头面颈部-下肢部,腰背部-下肢部,胸腹部-腰背部等。特定穴分类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21条,包括络穴-交会穴、下合穴-五输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募穴-交会穴、原穴-五输穴。具体特定穴配伍共获得关联规则分析15条,包括肝俞-肾俞、关元-三阴交、合谷-三阴交。4.聚类分析结果得出主穴及配穴两大聚类。主穴包括太冲-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关元,配穴包括中脘-丰隆-风池、血海-膻中-安眠、百会-内关-太溪、神庭-本神-四神聪、肾俞-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膈俞等。
许咏思[7](2020)在《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近10年有关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随机临床研究文献,寻找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循证学依据。2:根据“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及Meta分析结果,以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浅刺头针配合体针、体针及中成药左归丸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型中的差异,探讨适合治疗本病的方法、针刺穴位、手法及刺激量,为“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理论指导临床提出依据,评价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文献研究(1)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近10年(2009~2019年)的中英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国外数据库有Pub Med、Science Direct、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所有检索时间由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2)筛选及评估: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阅读及筛选,并将经排除及最终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信息内容汇入至Excel软件中,建立数据库。根据Cochrane Handbook所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文献的发表偏倚风险。(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Cochrane所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版统计软件。根据检索策略所搜集的文献,初检文献共有278篇,其中中文文献272篇,英文文献6篇;通过详细的阅读、筛选、回访等过程后,最终纳入有29篇,其中期刊临床文献有19篇,学位研究生论文10篇,当中28篇为中文文献,1篇为英文文献,共报告患者2238例。(4)纳入研究特点:(i)研究对象:为围绝经期妇女,年龄主要为45-55。(ii)干预措施:治疗的手法为针刺,被纳入的文献中有25篇是普通的针刺,4篇是加电针针刺,对照组主要为口服药物,有一例是采用心理干预。(iii)测量指标:纳入的29篇中,有4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抑郁症状,有12篇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症状结果。测量指标有Kupperman评分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质量指数(PSQI)、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状疗效标准及植物神经平衡指数。2.临床研究(1)招募及分组:本研究的病人来自于康柏中医医疗中心,并通过中心的伦理审查(参考编号:2019FT01),本临床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信封法作随机分组。招募期由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利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96例数字放入,产生试验的随机号和分组结果,分为3组:第1组为中成药组;第2组为体针组;第3组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共96人,每组33人。(2)干预方法:(i)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取穴:头针取百会,四神聪及额旁3线配合体针取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快速进针深度至帽状腱膜下,轻微刮动针柄,手法柔和,不让病人感到痛感或轻微的痛感为度,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体针组:取穴:三阴交、太溪、血海、足三里、内关、关元、太冲,操作: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25mm毫针,体针采用捻转补泻作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5mins。(iii)中成药组:口服中成药左归丸,5g/次,2次/d。(3)治疗疗程:针刺组每周治疗2次,8周为1个疗程。中成药组治疗疗程同样为8周,每天服药。(4)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观察项目有Kupperman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观察表及MENQOL观察表。Kupperman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观察表均由医师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1周后,第3次于治疗第5周后,第4次于治疗第8周后(即疗程结束时作评估);MENQOL观察表由病人自己填写,检测时点:第1次于治疗前,第2次于治疗第8周后。(5)疗效评定标准:参考Kupperman评分标准将各症状评分相加得出Kupperman指数,治疗前后各记录1次指数,对比治疗前后指数以确定疗效标准。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则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并改良制定出计算公式对比治疗前后指数,疗程结束时填写安全性评价。(6)资料统计分析以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4.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怖,均数加减标准差以表示,方差齐时采用F检验,当数据呈正态分布时,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有效率等级数据用Ridit检验,定立以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P<0.01为有极显着性差异。结果1.文献研究: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共有29个,共治疗患者2238例,根据文献分析结果显示:(1)针刺对比其他的治疗手法(口服药物及心理宣教)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失眠和抑郁症状,其有效率均有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2)除HAMA外,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论以那一种指标观察(Kupperman Index、HAMD、PSQI或内分泌激素),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3)针刺选穴方面,针刺包含头针及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单纯的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其有效率均优于其他治疗手法,包含头针及体针的治疗手法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01,单纯的体针(不包含头针)统计学差异为P=0.0004;(4)针刺手法及刺激量方面,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来说普通的手法针刺是优于电针,体针的刺激量一般采取平补平泻的刺激量,但对头针刺激量并没有统一性;(5)三阴交为最常被选取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穴位,其次为百会、内关、神门、太冲、经外奇穴、四神聪穴、印堂、太溪、足三里、关元等;(6)针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不良反应比口服药物少。2.临床研究: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整体的有效率与系统评价分析的结果相当,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率较高。(1)根据Kupperman评分针刺包括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方法较单纯的体针高,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有效率为97%,体针组有效率为93.3%,中成药组有效率为87%;根据中医症状评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有效率为94%,体针组有效率为76.6%,中成药组有效率为67%。MENQOL评分中,血管及社会心理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或体针组;躯体维度的结果为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效果优于中成药组,另外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相对体针组更加优胜;性维度结果3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2)总结本次的临床观察,潮热汗出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意义,而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易激动及眩晕症状方面,经5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状,经1、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头痛症状,从第1周开始,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及体针组有统计学意义,经5周及8周治疗后,其差异仍然有统计意义。心悸、失眠症状,经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有统计学差异意义。骨关节肌肉痛、疲乏及肌肉抽搐症症状,经5及8周治疗后,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及体针组对比中成药组均有统计学差异意义。(3)病程及病情对疗效影响方面,经过8周疗程后,病程≦3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低于病程为4-6个月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评分均值。而且在治疗有效率方面,病程≦3个月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而病程≦3个月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程为4-6以及病程≧7个月的病人侧需在第5周治疗后,才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此外,病程轻度及中度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病情重度的病人。而病情轻度及中度的病人其疗效在第1周疗程后便开始出现,病情重度的疗效虽然趋于向好,但并没有符合统计学差异的治疗效果。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的治疗效果在病情轻度及中度组群中较为显着。结论:根据本次的Meta系统文献分析及临床研究,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对于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提示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药品及心理宣教。头针配合体针的针刺治疗有效率亦优于单纯的体针治疗。(2)本研究以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对照组分别为体针组、中成药组。三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的整体治疗效果优于体针对照组及中成药组,尤其针对神志及镇痛方面的症状,如失眠、情绪病、头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效果更为显着。
张瑶瑶[8](2020)在《贾英杰教授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更年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乳腺癌发病率位于女性癌症第一位,死亡率位于女性癌症第二位,是危害全球女性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以手术切除为主,可联合放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姑息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方法。在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中,以激素受体阳性者居多,约占7075%,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是患者在长期服用内分泌药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规范治疗完成率,中医药在干预内分泌治疗类更年期综合征上有着明显优势和特色。贾英杰教授从事肿瘤病研究数十载,学验俱丰,在治疗乳腺癌相关疾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本研究旨在归纳总结贾英杰教授治疗乳腺癌类更年期的用药规律及经验,分析贾英杰教授的治疗用药思路,总结并传承其学术思想,能为中医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类更年期综合征提供临证思路和借鉴。目的:应用数字挖掘技术分析贾英杰教授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处方信息,总结贾英杰教授的临证核心思想和用药规律。方法:本课题全部病例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2012年至2019年贾英杰教授治疗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共107例,287处方。进行原始资料的保存、整理,将数据二进制处理后运用excell表建立数据库,用spss25.0软件对类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内分泌药使用情况以及中药、性味、归经、功效进行频数分析,并采用系统聚类对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患者发病年龄多集中在50-69岁(69例),符合类更年期综合征高发年龄特点。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居多,共计61例。其中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居多,共计63例。贾英杰教授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类更年期综合征所使用的中药共有240种,总频次5426次。240味中药中,使用频率频率>50%的中药有7味,分别是黄芪、鸡内金、枳壳、白花蛇舌草、猫爪草、川芎、姜黄。使用中药最多的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消食药等。寒性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温性药,苦味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甘味药。脾经药物使用最多。通过对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药对10组,药物组合5个,常用方5个。结论:归纳总结贾英杰教授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类更年期综合征的常用基础方剂、药对及加减用药,总结贾教授临证思想及治疗思路。贾英杰教授主张运用“动态辨治”理论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病情,通过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基础方加减用药,并贯穿患者整个病程的全过程;扶正与驱邪兼顾;注重脾胃后天之本;用药多选择平和之品,较少用药性峻猛、耗气伤阴之品。
高张敏[9](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辨证与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公开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的辨证规律及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绝经综合征提供更好的文献数据支持。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近10年(2009年-2018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提取文献中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规范处理后,利用Excel分析文献计量学特征、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常见证型及证素,用Python语言对药物与证型、药物与药物间进行关联分析,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从而总结出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辨证规律及用药规律。结果1.文献一般情况计量学分析:下载文献497篇,通过精读全文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191篇,病例数共计17785例,其中包括期刊论文126篇,学位论文65篇。期刊论文共涉及76种期刊,其中核心期刊32种,文献49篇,非核心期刊44种,文献77篇。获得基金支持的文献有36篇,共涉及32种基金。共涉及作者单位139家,以省市级医院为主;研究地区分布不均,涉及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30个。2.临床治疗情况:绝经综合征的患者年龄多集中于45-55岁之间;疗程以2-3月为主。191篇文献中对照组依次为西药、中药或中成药、空白对照组、西药联合中药(或中成药)以及其他疗法,其中以西药为对照组的文献有90篇(47.12%),使用频次最多的激素类药物为克龄蒙(戊酸雌二醇片/雌二醇环丙孕酮片),共计12篇(6.28%)。以中药或中成药为对照组的文献共89篇(46.60%),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为坤泰胶囊21篇(11.01%)。191篇文献共涉及3种疗效评价及11种实验室观察指标,其中126篇(65.97%)文献中使用改良Kupperman评分以评估治疗效果。3.辨证分型情况:在纳入191篇临床研究的文献中,经名称规范后共计28个证候,常见中医证型前五位分别为:肝肾阴虚证(30.37%)、肾阴虚证(23.56%)、阴虚火旺证(8.90%)、肝郁肾虚证(7.33%)和心肾不交证(6.28%)。将以上证型拆分后,病位类证素包括:肝、脾、肾、心,其中“肾”为出现频次最多的病位类证素(59.11%),其次是“肝”(31.6%)、“心”(6.32%),频次最少的是“脾”(2.97%)。病性类证素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滞、血瘀、火热等,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为“阴虚”(63.67%),其次为“气滞”(11.33%)。4.用药规律情况:在纳入191篇临床研究的文献中,共涉及151味中药,累计频次达2188次。对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计算临床使用率,其中使用率达10%以上的药物共计35味,高频药物前十味为:熟地黄、山茱萸、白芍、山药、茯苓、甘草、牡丹皮、当归、枸杞子、女贞子。从药物的功效归类来看,补虚药使用最多(44.33%),其次为清热药(14.40%)、收涩药(9.60%)。从药性来看,寒性药物使用最多,共计55味(37.52%),其次为温性药物(27.38%)。对出现的151味药物的药味进行统计可知,甘味药最多(41.52%),其次是苦味药(21.98%)、辛味药(14.74%)。从药物归经的分布中可知,治疗本病的药物依次归肝(23.56%)、肾(21.98%)、心(16.06%)经,其次为肺(12.34%)、脾(12.31%)、胃(5.60%)经。治疗绝经综合征的常用药对有:牡丹皮与山茱萸、柴胡与白芍、黄柏与知母、龙骨与牡蛎。不同证型中常见药物如下:肝肾阴虚证:山茱萸、山药、白芍、枸杞子、女贞子;肾阴虚证:熟地黄、山茱萸、茯苓、牡丹皮、白芍;阴虚火旺证:熟地黄、山茱萸、浮小麦、生地黄、茯苓;肝郁肾虚证:柴胡、白芍、熟地黄、山药、当归;心肾不交证:酸枣仁、女贞子、牡蛎、茯神、百合;肾阴阳两虚证:淫羊藿、仙茅、巴戟天、黄柏、知母;肾阳虚证:淫羊藿、黄芪、仙茅、菟丝子、枸杞子。治疗绝经综合征的常见药物群如下:第一组:白芍、甘草、当归、柴胡、白术;第二组:茯苓、泽泻、牡丹皮、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第三组:龙骨、牡蛎;第四组:生地黄、知母、黄柏;第五组:枸杞子、菟丝子;第六组:女贞子、墨旱莲;第七组:酸枣仁、黄连、钩藤、莲子心。结论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数量较为稳定,质量不断提高,研究期刊分散,研究地区分布不均,以中南部及中部为主;作者单位以区县级以上医院及院校为主;由于缺乏基金支持,西部等偏远地区文献数量较少。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更为安全有效,其常见证型为:肝肾阴虚证、肾阴虚证、阴虚火旺证、肝郁肾虚证、心肾不交证等。常见证素为:病位类证素为:肾、肝、心、脾;病性类证素为:阴虚、气滞、火热、阳虚、气虚等。绝经综合征的治法以滋阴补肾为主,辅以阴阳同补、清热泻火、理气解郁。治疗药物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清热药、收涩药和安神药等。药性以寒、温、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味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肾、心经为主。在辨证用药过程中,注意阴阳兼顾,于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以达到机体阴阳平衡。
王娟[10](2020)在《绝经综合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患者血清FSH、LH、E2及β-Ep、CGRP的差异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对绝经综合征患者与围绝经正常女性、育龄期正常女性相关指标的检测比较,探究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及绝经综合征患者在血清FSH、LH、E2及β-Ep、CGRP的特异性;探究绝经综合征不同疾病程度及不同潮热汗出症状程度的患者血清FSH、LH、E2及β-Ep、CGRP特异性及相关性。(2)通过对绝经综合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患者相关指标的检测比较,探究绝经综合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患者之间血清FSH、LH、E2及β-Ep、CGRP的差异性,为绝经综合征的中医微观辨证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试验一:参照疾病诊断标准,纳入绝经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并与30例育龄期正常女性、30例围绝经期正常女性进行对照研究,对其血清FSH、LH、E2及β-Ep、CGRP进行检测,运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差异性。根据疾病程度评价标准(Kupperman评分表)及潮热汗出症状程度评价标准(潮热汗出评分表)对80例绝经综合征患者进行轻中重程度区分,分别对不同程度患者的血清指标进行比较。试验二:参照疾病和证候诊断标准,纳入绝经综合征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患者各30例,对其血清FSH、LH、E2及β-Ep、CGRP进行检测,运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绝经综合征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两个证候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试验一:绝经综合征患者血清FSH、LH、E2及β-Ep、CGRP水平的差异性研究(1)一般资料:依据Kupperman评分表将疾病程度进行轻中重程度区分,得到80例绝经综合征组患者分布在轻、中度水平,其中轻度52例,占比65%,中度28例,占比35%。根据潮热汗出评分表将潮热汗出症状进行轻中重程度区分,得到80例绝经综合征组患者的潮热汗出症状程度主要集中于中度,其中轻度14例,占比17%;中度56例,占比70%;重度10例,占比13%。(2)绝经综合征患者、围绝经期正常女性、育龄期女性血清FSH、LH、E2结果:(1)围绝经期正常组血清FSH(44.697±44.785)、LH(20.009±18.264)较育龄期正常组FSH(5.321±1.778)、LH(3.997±2.070)明显升高,E2(围绝经期正常组:56.279±53.982)较育龄期正常组(64.453±36.44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综合征组血清FSH(72.296±36.223)、LH(31.177±16.765)较围绝经期正常组FSH、LH明显升高,E2(绝经综合征组:33.559±15.624;围绝经期正常组:56.279±53.982)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疾病程度的绝经综合征患者血清FSH(轻度:69.464±31.377、中度:77.557±43.992)、E2(轻度:32.889±13.554、中度:34.804±19.098)随疾病程度加重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H(轻度:31.239±16.625、中度:31.063±17.328)变化不明显。经相关性分析得到绝经综合征疾病程度评分与患者血清FSH、LH、E2之间无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3)不同程度潮热汗出症状的绝经综合征患者血清FSH(轻度:69.557±34.045、中度:71.541±36.753、重度:80.360±38.741)、E2(轻度:31.821±13.703、中度:33.161±16.048、重度:36.060±17.269)随潮热汗出症状程度加重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H(轻度:31.098±18.573、中度:31.696±17.219、重度:28.380±12.106)变化不明显。且经相关性分析得到潮热汗评分与FSH、LH、E2之间无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3)绝经综合征患者、围绝经期正常女性、育龄期女性血清β-Ep、CGRP水平:(1)围绝经期正常组血清β-Ep(0.415±0.023)较育龄期正常组β-Ep(0.494±0.053)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正常组血清CGRP(0.420±0.023)较育龄期正常组CGRP(0.319±0.031)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绝经综合征组患者血清β-Ep(0.333±0.033)较围绝经期正常组β-Ep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绝经综合征组CGRP(0.498±0.048)较围绝经期正常组CGRP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疾病程度的绝经综合征患者血清β-Ep(轻度:0.334±0.030、中度:0.329±0.037)、CGRP(轻度:0.506±0.048、中度:0.484±0.044)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相关性分析得到绝经综合征疾病程度评分与患者血清β-Ep、CGRP之间无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3)不同程度潮热汗出症状的绝经综合征患者β-Ep(轻度:0.315±0.037、中度:0.336±0.032、重度:0.339±0.018)呈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RP(轻度:0.507±0.040、中度:0.499±0.049、重度:0.481±0.047)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相关性分析得到潮热汗出程度评分与血清β-Ep之间无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而潮热汗出程度评分与血清CGRP之间存在较弱的负相关(r=-0.259,p=0.02)。试验二:绝经综合征肾阳虚证与肾阴虚证患者血清FSH、LH、E2及β-Ep、CGRP水平的差异性研究(1)一般资料:肾阳虚组(45.93±2.98)与肾阴虚组(51.03±3.18)患者在年龄分布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入组的患者中,肾阳虚证患者排在前五位的症状分别是畏寒肢冷(93.33%)、健忘(93.33%)、性欲减退(90.00%)、关节冷痛(80%)、腰腹冷痛(70%)。肾阴虚证患者排在前五位的症状分别是健忘(96.67%)、心烦(80.00%)、失眠(76.67%)、口干咽燥(70%)、目涩(70%)。(2)肾阳虚组、肾阴虚组患者血清FSH、LH、E2结果:绝经综合征肾阳虚组患者血清FSH(69.070±40.473)、LH(27.379±14.616)较肾阴虚组FSH(72.260±35.118)、LH(33.465±19.130)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综合征肾阳虚组患者血清E2(34.523±18.909)与肾阴虚组E2(34.620±13.926)无明显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得到绝经综合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与血清FSH、LH、E2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3)肾阳虚组、肾阴虚组患者血清β-Ep、CGRP结果:绝经综合征肾阳虚组患者血清β-Ep(0.339±0.037)与肾阴虚组β-Ep(0.336±0.030)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阳虚组CGRP(0.499±0.046)较肾阴虚组CGRP(0.503±0.048)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得到绝经综合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与血清β-Ep、CGRP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试验一:FSH、LH、E2:围绝经期女性血清FSH、LH较育龄期明显升高,E2明显降低;绝经综合征患者血清FSH、LH较围绝经期正常女性明显升高,E2明显降低。绝经综合征患者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血清FSH、E2呈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H无明显变化;绝经综合征患者随着潮热汗出症状程度的加重,血清FSH、E2呈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H变化不明显。β-Ep、CGRP:围绝经期女性血清β-Ep较育龄期明显下降,CGRP上升;绝经综合征患者血清β-Ep较围绝经期正常女性明显下降,CGRP明显升高。绝经综合征患者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血清β-Ep、CGRP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绝经综合征患者随着潮热汗出症状的加重,血清β-Ep呈上升趋势,CGRP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绝经综合征患者血清CGRP与潮热汗出症状程度评分呈显着的弱向负相关关系。试验二:绝经综合征肾阳虚组、肾阴虚组患者血清肾阳虚组血清FSH、LH、E2较肾阴虚组低,肾阳虚组血清β-Ep较肾阴虚组低;肾阳虚组血清CGRP较肾阴虚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二、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三花逍遥散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观察项目 |
研究结果 |
1.基线资料分析 |
2.疗效分析 |
3.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立项依据 |
2.目前研究现状及分析 |
3.现代医学对类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 |
4.本研究选用逍遥颗粒作为对照组的理论依据 |
5.证型及组方确定 |
6.疗效分析 |
7.存在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综述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综述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
附表二 |
附表三 |
附表四 |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王氏更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绝经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磁珠耳穴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现状 |
1 内分泌治疗是受体阳性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
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类型及机制 |
3 不同时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
4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
5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进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状 |
1 中医对乳腺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认识 |
2 贾玫教授对乳腺癌及其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见解 |
3 中医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类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型的认识 |
4 疏利三焦、燮理阴阳为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
5 中医药改善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方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案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及病例数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脱落标准及处理 |
2.6 不良反应观察与分析 |
2.7 安全性指标 |
3 研究设计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周期及节点 |
3.3 主要观察指标 |
3.4 疗效判定 |
3.5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两组疗效分析与对比 |
4.3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
4.4 小结 |
讨论 |
1 理论基础 |
1.1 耳穴的中医理论基础 |
1.2 耳穴的现代医学理论基础 |
1.3 耳穴作用机制 |
2 选穴分析及加减取穴 |
2.1 三焦穴分析 |
2.2 肝、乳腺穴位分析 |
2.3 神门、交感穴位分析 |
2.4 加减取穴分析 |
3 本项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 |
3.1 研究设计 |
3.2 评价指标 |
3.3 研究样本量及研究时长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改良Kupperman评分 |
附录2 中医症候积分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综述 |
综述一、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文献综述 |
1、病名溯源 |
2、病因病机 |
3、中医治疗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更年期综合征的西医文献综述 |
1、概念及流行病学 |
2、病因及发病机制 |
3、实验室检查 |
4、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1、结果分析 |
2、双清固本汤临床应用的依据 |
3、对照组药物的选择 |
4、患者治疗时间的选择 |
5、研究不足与展望 |
6、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更年期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和临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
2.2 更年期综合征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4 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分析 |
7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更年期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证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定义与诊断 |
一、定义 |
二、流行病学 |
三、诊断标准 |
第二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临床表现 |
一、月经紊乱 |
二、血管舒缩症状 |
三、失眠症 |
四、情绪障碍 |
五、骨关节和肌肉痛 |
六、代谢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八、其他 |
第三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病因机理 |
一、中医病因病机 |
二、西医病因病理 |
第四节 经断前后诸证的治疗 |
一、中医治疗 |
二、西医治疗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针灸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临床研究进展 |
一、华人地区 |
二、国外地区 |
第二节 机制研究进展 |
一、调节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
二、调整神经递质含量 |
三、抗氧化作用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检索策略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资料的规范化 |
六、资料提取 |
七、质量评价 |
八、统计处理 |
九、偏倚风险评估 |
十、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筛选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四、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五、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一、临床研究的方法学 |
二、临床研究的标准化 |
三、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价值性 |
四、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限制性 |
五、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的证治规律研究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数据与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检索策略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资料的规范化 |
六、资料提取 |
七、统计处理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筛选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 |
三、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 |
四、频次分析 |
五、关联规则分析 |
六、聚类分析 |
第四节 讨论 |
一、辨治模式 |
二、三阴交为治疗要穴 |
三、重用足太阳膀胱经 |
四、重用特定穴 |
五、局部取穴直击病所 |
六、穴位相配阴阳皆调 |
七、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 |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定义 |
二、绝经期的分期 |
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四、围绝经期的临床症状 |
五、现代医学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进展 |
六、中医治疗绝经期综合征 |
七、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
八、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九、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十、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
十一、其他中医治疗 |
十二、围绝经期综合征评价量表 |
十三、小结 |
第二节 “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 |
一、“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基础 |
二、“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与经、带、胎、产的关系 |
三、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临床用药 |
四、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针灸临床 |
五、“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理论治疗妇科疾病 |
六、小结 |
第三节 头针及针刺量效研究概况 |
一、头针研究概况 |
二、针刺激量的研究 |
第二章 文献系统分析 近10 年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ta系统分析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文献检索结果 |
三、纳入研究特点 |
四、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五、有效率比较 |
六、纳入文献中有关针刺手法及刺激量的分析 |
七、辨证分型对针刺疗效分析 |
八、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穴位选择 |
九、针刺与对照组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不良反应率 |
十、结果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设计类型及研究步骤 |
四、病例选择 |
五、研究方法 |
六、观察项目与检测时点 |
七、疗效评定标准 |
八、不良事件的观察及病例追踪 |
九、统计学处理 |
十、结果 |
(一)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潮热汗出症状的结果 |
(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失眠症状的结果 |
(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易激动症状的结果 |
(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抑郁症状的结果 |
(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眩晕症状的结果 |
(六)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头痛症状的结果 |
(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心悸症状的结果 |
(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症Kupperman Index骨关节及肌肉痛症状的结果 |
(九)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Kupperman Index征肌肉抽搐症状的结果 |
(十)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 Index疲乏症状的结果 |
(十一)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评分结果 |
(十二)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血管维度评分结果 |
(十三)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社会心理维度评分结果 |
(十四)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躯体维度评分结果 |
(十五)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 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MENQOL性维度评分结果 |
(十六) 不同治疗时间段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十七)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程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十八) 浅刺头针配合体针组、体针组及中成药组对治疗不同病情轻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结果 |
(十九) 安全性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一、 Meta文献分析 |
二、 临床疗效分析 |
三、 穴位作用分析 |
四、 中成药左归丸作用分析 |
五、 针刺刺激量分析 |
六、 副作用及安全性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风险评价 |
附录:(二) 症状评估 |
附录:(三) 针刺安全性评价 |
附录:(四)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五) SPSS数字随机分组表 |
附录:(六)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附件 |
(8)贾英杰教授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更年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西医诊断标准 |
1.2.4 中医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信息采集 |
2.2 数据录入 |
2.3 数据规范 |
2.4 数据统计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中药相关信息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更年期综合征的西医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词 |
个人简历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辨证与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1.5 文献筛选与整理 |
1.6 建立数据库 |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
1.8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一般情况分析 |
2.2 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
2.3 辨证情况分析 |
2.4 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
3 讨论 |
3.1 文献特征分析与讨论 |
3.2 绝经综合征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
3.3 绝经综合征辨证分型情况分析 |
3.4 中医治疗绝经综合征用药规律分析 |
3.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4 结论 |
4.1 文献一般情况分析 |
4.2 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
4.3 辨证分型情况分析 |
4.4 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绝经综合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患者血清FSH、LH、E2及β-Ep、CGRP的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试验一、绝经综合征患者血清 FSH、LH、E_2 及β-Ep、CGRP 水平的差异性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3 检测指标 |
1.4 试验试剂及设备 |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试验结果 |
试验二、绝经综合征肾阳虚证与肾阴虚证患者血清 FSH、LH、E_2及β-Ep、CGRP 水平的差异性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3 检测指标 |
1.4 试验试剂及设备 |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试验结果 |
讨论 |
1.中医对绝经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2.西医对绝经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 |
2.1 性激素 |
2.2 β-内啡肽 |
2.3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
2.4 其他 |
3.对中医证型的客观性研究现状 |
4.对本次研究结果的讨论 |
4.1 绝经综合征患者、围绝经期正常女性、育龄期女性血清FSH、LH、E_2水平 |
4.2 绝经综合征患者、围绝经期正常女性、育龄期女性血清β-Ep、CGRP水平 |
4.3 绝经综合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患者血清FSH、LH、E2、β-Ep、CGRP水平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绝经综合征患者信息采集表 |
附表2.围绝经期正常组信息采集表 |
附表3.育龄期正常组信息采集表 |
综述 中西医对更年期潮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花逍遥散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郁脾虚型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张静雯.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王氏更年汤治疗绝经综合征(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D]. 李姗姗.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磁珠耳穴改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D]. 刘少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双清固本汤治疗心肝热盛、肾阴亏虚型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李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更年期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和临床特征研究[D]. 王欣.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近30年针刺治疗经断前后诸证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与证治规律研究[D]. 王毓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浅刺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阴虚证文献及临床研究[D]. 许咏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贾英杰教授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相关类更年期综合征的用药规律研究[D]. 张瑶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辨证与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D]. 高张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10]绝经综合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患者血清FSH、LH、E2及β-Ep、CGRP的差异性研究[D]. 王娟.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