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户电力技术与暂态电能质量的改善(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璇[1](2021)在《计及用户满意度的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配电网进行电能质量评估时,一般将国家标准作为衡量电能质量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而忽视了电力用户对于电能质量的评价意见。配电网电能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用户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安全运行、工业生产是否能够高效开展,电力用户作为电力能源的使用主体,需要从用户电力需求的角度评估电能质量是否符合预期,所以,在评估配电网电能质量时,电力用户的评价意见是必不可少的。电力用户的评价意见主要反映在用户满意度上,因此,将用户满意度纳入电能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会使评估结果充分面向用户需求,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配电网的电能质量状况,为电能质量治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对于评估方法的理论研究,包括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评估指标权重和提出评估方法。首先建立涵盖谐波、三相不平衡、电压偏差等六种常见电能质量问题的国家标准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面向用户侧电力需求的用户满意度评估体系,共同构成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对各项评估指标的取值范围进行等级划分,将其作为后续评估的重要标准。然后,分别对两个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赋权,电能质量国家标准评估指标采用组合赋权法,主观赋权法选择G1法和优序图法,客观赋权法选择主成分分析法和交叉熵权法,组合原则是离差最大化;用户满意度评估指标采用G1法。最后,提出两种电能质量评估方法,分别是基于改进雷达图法的横向评估方法和基于优劣增量法的纵向评估方法,实现节点电能质量的横纵向综合评估,并提出确定电能质量薄弱点的方法。对于评估方法正确性的验证,通过对案例进行评估分析来实现。基于实际案例,利用蒙特卡罗法建立电能质量扰动的随机模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得到待评估节点的指标数据,并利用所提出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与分析,确定电能质量薄弱点。通过与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验证所提出的评估方法的正确性;与未计及用户满意度时所得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所提出的评估方法能够放大用户敏感电能质量问题对于总体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为用户提供更加贴合自身实际电能质量需求的评估结果,验证所提出的评估方法的合理性;与灰色综合评估法、TOPSIS评估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所提出的评估方法与两种常用评估方法所得电能质量排序基本一致,并且区分度更大,能够清晰地横向比较各节点的电能质量状况,验证所提出的评估方法的可行性。
胡文曦,肖先勇,汪颖,张文海,王杨[2](2021)在《现代电网电力扰动数据分析与主动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电网中反映供用电双方兼容性的电力扰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利用监测数据对于科学认知、理解和解决电力扰动相关难题以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与营商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不同于传统电能质量分析方法在扰动发生后被动采取补救性的分析和治理措施,文中提出在扰动发生、发展和影响之前主动挖掘电力扰动监测数据独特暂态信息以进行"感知-预警-诊断-服务"的主动应用框架。从这4个层面阐述了基于电力扰动数据分析进行敏感负荷辨识、风险预警、隐性故障诊断和优质电力运营模式等不同应用途径的研究价值、主要思路和关键难题。
朱成龙[3](2020)在《基于储能的微网电能质量改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系统是维持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基本保障,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解决众多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造成的不利影响,微电网的概念应运而生。与传统配电网相比,微电网运行方式灵活可变,包含了种类多样的分布式电源,具有复杂的动态运行特性,为了保证微电网高效可靠运行,满足工、企业各类用户对电能质量的要求,微电网电能质量控制技术成为微电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储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改善微电网电能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利用储能装置补偿微电网中的各类电能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微电网电能质量的产生机理,借助储能系统提出了微电网电能质量的改善方法,主要工作如下:针对微电网的组成结构和运行特点,分析了微电网系统级和微电源级的控制策略,建立了微电网孤岛-并网等效电路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微电网暂态冲击电能质量的产生原因,研究了微电网与配电网电能质量交互影响的产生机理。为了改善微电网运行方式切换出现的暂态冲击,根据微电网运行特点和储能变换器的工作原理,研究下垂控制单模式切换策略,提出一种改进功率外环的下垂控制。利用逐步逼近的思想,减小并网过程中电压和频率的误差,使微电网的并网电压和频率与配电网电压、频率保持一致,实现微电网运行方式的平滑切换。为了解决微电网与配电网电能质量交互影响问题,提出基于储能电源的微电网电能质量调节器。对电能质量调节器各部分控制策略深入研究,并根据储能系统的工作特性,提出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通过超级电容、微电源和负荷之间的协调控制,实现配电网和微电网之间的功率平衡,保证并网点电压水平的稳定性。为了验证微电网电能质量调节器对电能质量的改善作用,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相应的仿真模型,从配电网侧电压质量和微电网侧电流质量等方面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储能电源的微电网电能质量调节器可以有效的改善微电网与配电网电能质量交互影响问题。
王巧鸽[4](2020)在《面向配电网的分布式潮流控制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配电网结构愈发庞大、运行方式越发复杂,多种电能质量问题日益突出。为满足用户对电能的需求,保证电能质量,我国对配电网的潮流控制和电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潮流控制能力、改善电能质量,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而分布式潮流控制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柔性交流输电装置,在电力市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了分布式潮流控制器应用于配电网的控制技术,为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样机研制及实际工程应用奠定基础。首先,从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分布式柔性交流输电技术及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研究现状入手,对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针对基波网络和3次谐波网络分别研究了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能量交换原理和功率平衡关系,并分别建立了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并、串联侧数学模型。其次,根据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数学模型,针对配电网中的潮流控制和电压质量问题制定了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控制策略。以维持母线电压和公共直流电容电压为目标设计了并联侧三相变流器控制器,以3次谐波电流为控制目标设计了并联侧单相变流器控制器,并以线路潮流和直流电容电压为调控目标设计了串联侧控制器,并、串联侧控制器均采用脉宽调制技术。通过仿真,验证了分布式潮流控制器调控潮流和改善电压质量的能力。然后,为充分发挥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功能,提出了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系统级和装置级控制目标优化方案。根据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功率注入模型,以线路潮流和母线电压作为系统级优化目标,以并联侧电压控制器和串联侧潮流控制器参数作为装置级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人工免疫算法对两个多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完成了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系统级和装置级控制目标的优化。通过仿真对比优化前后的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最后,研究了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半实物仿真。在d SPACE中实现了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控制系统建模,利用光纤通迅及物理接口箱实现了小步长仿真装置与d SPACE装置的信息交换,形成了基于ADPSS服务器、小步长仿真装置以及d SPACE实时控制系统的半实物闭环试验平台。通过仿真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案的有效性,为分布式潮流控制器的实际装置研制奠定了基础。
徐立军,王维庆[5](2013)在《用于改善暂态电能质量的用户电力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高新技术及信息化产业对暂态电能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研究了电力技术用于提高暂态电能质量的作用机理,概述了暂态电能质量问题的分类,介绍了用户电力技术的概念,并指出用户电力技术是解决暂态电能质量问题的有效手段;同时,较为全面地讨论了目前研究和使用最多的几种可提高暂态电能质量的用户电力技术,分析了各技术的工作原理、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最后对用户电力控制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括。
王芳,顾伟,袁晓冬,周赣,吴志,林德清[6](2012)在《面向智能电网的新一代电能质量管理平台》文中研究表明总结了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发展趋势,提出建立基于现有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电能质量管理平台。在电能质量评估功能基础上,加入了分级电能质量预警、谐波潮流计算、薄弱环节/扰动源识别、电能质量趋势预测、综合管理措施和动态仿真功能。采用异常数据挖掘技术,实现电能质量预警模块中超标和异常检测,并依据阈值设定的不同,提出了稳态和暂态电能质量指标的4级预警策略,并建立了相应预警特征事件库。平台引入电能质量水平趋势预测和动态仿真模块校核管理措施的策略。最后,提出将功能集成化的平台应用于优质供电园区电能质量管理和控制中的构想。该平台电能质量评估和预警模块已投入电网实际应用。
冯科沥[7](2010)在《汕尾电网电能质量的监测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汕尾地区电力负荷的种类越来越多,特别是非线性、冲击性负荷在容量上、数量上日益增大,另一方面,现代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工业电气设备以及众多基于计算机、微处理控制器的精密仪器和设备的大量使用,使用户对电能质量的标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对地区电网电能质量的监测和分析变得十分重要。电能质量由电压偏差、电压波动、电压闪变、频率偏差、电网谐波、三相不平衡度和暂态指标共七大指标组成,根据相应国标的定义和限值来评估地区电网的电能质量情况。电能质量污染源主要有变压器、发电机、电弧炉和荧光灯等传统的发电和用电设备及各种新型的电力电子装置,使得电网损耗增加、继电保护装置误动、通信干扰、人眼疲劳,甚至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导致生产线中断,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经济效益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根据汕尾地区电网的实际情况,引入两套在线式电能质量监测系统PQMS,在220kV桂竹站和220kV海丰站共四台主变的1 10kV和10kV母线装设了监测点。通过深入研究采集到的数据,发现220kV海丰变电站两台主变的变低10kV侧电压谐波畸变率(THD)的95%概率值超过国标要求;另外,220kV桂竹站和海丰站的所有的变中和变低侧均存在较严重的电压闪变问题;其它五个电能质量指标达到国标要求。并结合当地的电网架构及负荷情况推测:谐波部分可能是用户非线性负荷造成的;而用户使用的大功率、冲击性负荷造成了电压闪变超标。根据汕尾电网出现的电能质量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从抑制电压波动和闪变、谐波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解决措施。
程扬军[8](2009)在《暂态电能质量扰动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暂态电能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电力部门和用户共同关注的问题。传统的电能质量分析方法,不适合处理非平稳的暂态电能质量扰动信号,因此研究新的分析方法,快速准确地检测和识别暂态电能质量扰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顺序形态学和分形理论对暂态电能质量扰动进行消噪和检测。暂态扰动信号中往往含有大量的噪声,而噪声对暂态扰动检测的影响很大,所以对暂态扰动信号进行消噪是必要的。本文分析了多种暂态电能质量扰动信号消噪方法,提出一种利用自适应顺序形态滤波器对暂态扰动信号进行预处理的算法。通过采用最小平均绝对误差准则对顺序形态滤波中百分位值进行自适应处理,实现良好的消噪效果。该方法可同时滤除扰动信号中高斯白噪声和脉冲噪声,并且较好地保持了扰动信号中奇异点的有用信息。本文比较分析了常用的暂态扰动检测方法,指出各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不足。在对暂态扰动信号消噪之后,采用了网格分形对暂态电能质量扰动进行分析。根据暂态扰动信号的特点,并结合短时网格分形维数的定义,分析了暂态扰动信号网格数的变化规律,最终实现暂态扰动快速准确的定位。该检测方法计算简单,克服了以往检测方法的不足,同时可以实现暂态电能质量扰动的实时检测。对电压骤降等暂态电能质量扰动进行MATLAB数字仿真,验证了本文所提的滤波和检测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王优优[9](2007)在《电能质量污染减排理论及其监测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能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对电能质量指标进行监测和综合评估,是保障各级电力用户正常用电秩序和监督管理的前提。提高电能质量作为重要的电力市场辅助服务内容,不仅是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的技术问题,而且涉及到社会公正和资源配置等经济问题。电能质量污染减排理论为电能质量问题得到高效、合理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基于电磁环境经济学和外部不经济性理论,本文总结了电能质量污染减排理论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市场体系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设想;针对电磁污染管制问题,分析比较了不同的排放权初始分配形式,探讨了电磁污染总量计算方法,提出了排放权的同步拍卖方法,进行了博弈策略分析,并建立了基于期权理论的排放权再交易模型,系统地探讨了排放权交易的全部流程,实现对电磁环境损害的补偿及利用环境资源的价值回报;在实现电能质量服务市场化运作中,提出了基于双向拍卖模式的博弈模型,针对质量服务交易问题,建立了基于双向拍卖方式的博弈模型,分析了叠加保险费的定价方式,并提出了基于事故赔偿的监管机制,揭示出电能质量对于配电系统的真实价值,从而指导供电方做出正确的电能质量投资决策。基于对电能质量监测技术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基于WebGIS技术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网络的设计方案及软硬件组成。监测单元硬件方案是以DSP为核心器件,完成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及通信等功能;用户程序在DSP/BIOS的调度下按任务、中断的优先级排队等待执行。WEB单元集信息发布、GIS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为一体,便于查询及决策分析。
翁利民,靳建峰[10](2007)在《电能质量研究热点及改善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用户电力技术与暂态电能质量的改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户电力技术与暂态电能质量的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1)计及用户满意度的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指标数据的获取方法 |
1.2.2 电能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
1.2.3 电能质量指标赋权方法 |
1.2.4 电能质量评估方法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
2.1 电能质量国家标准评估体系 |
2.1.1 谐波 |
2.1.2 三相不平衡 |
2.1.3 电压偏差 |
2.1.4 电压波动与闪变 |
2.1.5 电压暂降 |
2.1.6 频率偏差 |
2.2 用户满意度评估体系 |
2.2.1 供电安全性 |
2.2.2 供电可靠性 |
2.2.3 电压质量 |
2.3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
2.4 电能质量评估指标的等级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指标赋权方法 |
3.1 电能质量国家标准评估指标赋权方法 |
3.1.1 G1法 |
3.1.2 优序图法 |
3.1.3 主成分分析法 |
3.1.4 交叉熵权法 |
3.1.5 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组合赋权法 |
3.2 用户满意度评估指标赋权方法 |
3.3 指标权重归一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 |
4.1 基于改进雷达图法的横向评估方法 |
4.1.1 雷达图法基本原理 |
4.1.2 改进雷达图法 |
4.2 基于优劣增量法的纵向评估方法 |
4.3 电能质量薄弱点 |
4.4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实例及评估结果分析 |
5.1 实例背景参数 |
5.2 基于蒙特卡罗法获取节点指标数据 |
5.2.1 谐波随机模型 |
5.2.2 三相不平衡随机模型 |
5.2.3 电压暂降随机模型 |
5.2.4 复合扰动随机模型 |
5.3 电能质量综合评估 |
5.3.1 评估指标数据整理 |
5.3.2 评估指标数据分级 |
5.3.3 评估指标赋权 |
5.3.4 基于改进雷达图法横向评估 |
5.3.5 基于优劣增量法纵向评估 |
5.3.6 电能质量薄弱点确定 |
5.4 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
5.4.1 与未计及用户满意度所得结果对比 |
5.4.2 与现有评估方法所得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2)现代电网电力扰动数据分析与主动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力扰动主动应用的基本思路 |
1.1 电力扰动监测数据的特点 |
1.2 电力扰动监测数据蕴含的信息 |
1.3 电力扰动主动应用场景 |
2 敏感用户电力扰动主动感知 |
2.1 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 |
2.2 电力扰动监测数据的时间间隔影响 |
2.3 电力扰动敏感负荷辨识方法 |
3 多源数据驱动的电力扰动风险主动预警 |
3.1 现代电网中的多源数据 |
3.2 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
3.3 电力扰动风险主动预警 |
4 电网设备元件隐性故障主动诊断 |
4.1 电网中的隐性故障 |
4.2 波形数据中的隐性故障特征 |
4.3 电网隐性故障主动诊断方法 |
5 优质供电主动服务商业模式 |
5.1 租赁与产权转移 |
5.2 以旧换新 |
5.3 电力扰动保险 |
6 结语 |
(3)基于储能的微网电能质量改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能质量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发展现状 |
1.2.1 微电网的发展现状 |
1.2.2 电能质量研究现状 |
1.2.3 储能在微电网中的应用现状 |
1.3 文章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电网的控制策略与电能质量分析 |
2.1 微电网的结构与控制策略 |
2.1.1 微电网的结构 |
2.1.2 微电网的整体控制策略 |
2.1.3 微电网逆变器接口控制策略 |
2.2 微电网暂态电能质量 |
2.2.1 微电网等效模型 |
2.2.2 暂态电能质量分析 |
2.3 微电网电能质量交互影响 |
2.3.1 配电网电能质量对微电网的作用 |
2.3.2 微电网电能质量对配电网的作用 |
2.3.3 多微网间电能质量的相互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储能的微网暂态电能质量改善方法 |
3.1 储能系统的工作原理 |
3.1.1 储能系统的拓扑结构 |
3.1.2 双向DC/DC变换器 |
3.1.3 双向DC/AC变换器 |
3.2 基于储能变换器的改进下垂控制 |
3.2.1 传统下垂控制策略 |
3.2.2 下垂控制单模式切换分析 |
3.2.3 并网转孤岛的切换控制 |
3.2.4 孤岛转并网的预同步控制 |
3.3 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储能电源的微电网电能质量调节器 |
4.1 基于电能质量调节器的微电网结构 |
4.1.1 采用电能质量调节器的微电网结构 |
4.1.2 电能质量调节器的数学模型 |
4.1.3 电能质量调节器的工作原理 |
4.2 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 |
4.2.1 储能系统的拓扑结构 |
4.2.2 电能质量补偿的局限性分析 |
4.2.3 储能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 |
4.3 储能系统的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电网电能质量调节器的控制策略 |
5.1 电能质量调节器串联侧控制策略 |
5.1.1 基于Park变换的电压检测法 |
5.1.2 指令信号跟踪控制策略 |
5.1.3 基于定时控制的滞环比较策略 |
5.2 电能质量调节器并联侧控制策略 |
5.2.1 瞬时功率理论 |
5.2.2 基于瞬时功率的电流检测法 |
5.2.3 电流信号跟踪控制策略 |
5.3 电能质量调节器改善电能质量的仿真研究 |
5.3.1 配电网出现电压骤升和跌落 |
5.3.2 配电网电压含有谐波分量 |
5.3.3 微电网带非线性负荷 |
5.3.4 微电网带不平衡负荷 |
5.4 本章小结 |
六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面向配电网的分布式潮流控制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FACTS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D-FACTS的研究现状 |
1.2.3 DPFC的研究现状 |
1.2.4 DPFC的控制与应用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DPFC的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 |
2.1 DPFC的基本结构 |
2.2 DPFC的功率特性 |
2.2.1 DPFC的基频功率控制特性 |
2.2.2 DPFC的3 次谐波控制特性 |
2.2.3 DPFC功率平衡分析 |
2.3 DPFC的数学模型 |
2.3.1 DPFC并联侧的数学模型 |
2.3.2 DPFC串联侧的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DPFC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及控制策略研究 |
3.1 配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1.1 配电网潮流控制问题 |
3.1.2 电压波动与闪变问题 |
3.2 DPFC解决配电网问题的作用原理 |
3.2.1 DPFC调控配电网潮流 |
3.2.2 DPFC改善电压波动与闪变 |
3.3 适用于配电网的DPFC控制策略 |
3.3.1 DPFC并联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
3.3.2 DPFC串联侧变流器控制策略 |
3.4 仿真验证 |
3.4.1 DPFC潮流调控仿真验证 |
3.4.2 DPFC改善电压波动与闪变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适用于配电网的DPFC参数优化 |
4.1 适用于配电网的DPFC系统级控制目标优化 |
4.1.1 DPFC功率注入模型 |
4.1.2 DPFC潮流控制目标函数 |
4.1.3 DPFC母线电压控制目标函数 |
4.1.4 DPFC的系统级控制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4.2 适用于配电网的DPFC控制器装置级参数优化 |
4.2.1 DPFC并、串联侧控制器的协调控制分析 |
4.2.2 DPFC并联侧控制器参数 |
4.2.3 DPFC串联侧控制器参数 |
4.2.4 DPFC装置级参数优化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4.3 DPFC多控制目标的求解方法 |
4.3.1 智能算法概述 |
4.3.2 人工免疫算法的实现过程 |
4.3.3 基于人工免疫算法的DPFC多目标求解 |
4.4 仿真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闭环仿真试验 |
5.1 闭环仿真试验系统结构 |
5.1.1 试验系统所需的软硬件介绍 |
5.1.2 闭环仿真试验的实现方案 |
5.2 基于dSPACE的 DPFC控制系统模型 |
5.3 闭环试验及结果分析 |
5.3.1 潮流调控试验结果 |
5.3.2 电压波动与闪变试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用于改善暂态电能质量的用户电力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暂态电能质量问题的分类 |
2 用户电力控制器的分类 |
3 CP控制器工作原理分析 |
3.1 配电系统静止无功补偿器 |
3.2 动态电力调节器 |
3.3 有源电力滤波器 |
3.4 统一电能质量调节器 |
3.5 超导储能及其能量变换技术 |
4 电力电子型CP控制器的新进展 |
4.1 轻型静态无功补偿器 |
4.2 可转换静止补偿器 |
4.3 电压源矩阵换流器 |
5 结束语 |
(6)面向智能电网的新一代电能质量管理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能质量智能管理平台 |
1.1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 平台建立的意义 |
2 电能质量智能管理平台架构 |
2.1 平台功能介绍 |
2.1.1 电能质量评估模块 |
2.1.2 电能质量预警模块 |
2.1.3 谐波潮流模块 |
2.1.4 薄弱环节/扰动源识别模块 |
2.1.5 电能质量趋势预测模块 |
2.1.6 综合管理措施模块 |
2.2 动态仿真模块 |
3 电能质量智能管理平台应用前景 |
3.1 优质供电区 |
3.2 平台与优质供电区结合 |
4 结论 |
(7)汕尾电网电能质量的监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能质量的定义 |
1.2 电能质量的分类 |
1.3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电能质量监测的研究现状 |
1.4.2 电能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
1.5 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变电站电能质量监测 |
2.1 电能质量监测的必要性 |
2.1.1. 影响电能质量的因素 |
2.1.2. 电能质量下降的危害 |
2.2 电能质量监测方法 |
2.3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的主要指标 |
2.3.1 电压偏差 |
2.3.2 电压波动 |
2.3.3 电压闪变 |
2.3.4 频率偏差 |
2.3.5 电网谐波 |
2.3.6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
2.3.7 暂态指标 |
第三章 汕尾电网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 |
3.1 汕尾电网结构及负荷现状 |
3.1.1 汕尾电网结构 |
3.1.2 主网现状 |
3.1.3 配网现状 |
3.1.4 负荷现状 |
3.2 汕尾电网电压合格率水平分忻 |
3.3 汕尾电网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结构 |
3.3.1 变电站监测单元 |
3.3.2 一台主站配置 |
3.3.3 在线监控软件 |
第四章 电能质量的监测及分析实例 |
4.1 汕尾电网电能质量监测结果 |
4.1.1 桂竹变电站监测结果 |
4.1.2 海丰变电站监测结果 |
4.2 汕尾电网电能质量问题的分忻 |
第五章 改善汕尾电网电能质量的策略 |
5.1 抑制电压波动与闪变的策略与措施 |
5.1.1 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
5.1.2 新型无功发生器 |
5.1.3 用户电力技术 |
5.2 谐波治理 |
5.2.1 无源电力滤波装置 |
5.2.2 有源电力滤波装置 |
5.3 管理策略 |
5.4 直用前景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暂态电能质量扰动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暂态电能质量概述 |
1.2.1 暂态电能质量定义 |
1.2.2 暂态电能质量分类 |
1.2.3 用户电力技术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1.3.1 暂态扰动信号的消噪 |
1.3.2 暂态扰动信号的检测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暂态电能质量分析方法 |
2.1 暂态扰动数学模型 |
2.2 有效值计算法 |
2.3 差分计算法 |
2.4 小波变换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暂态扰动信号消噪 |
3.1 数学形态学概述 |
3.1.1 数学形态学的发展 |
3.1.2 数学形态学基本运算 |
3.1.3 结构元素 |
3.2 数学形态学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3.3 基于自适应顺序形态学的扰动信号滤波方法 |
3.3.1 顺序形态滤波定义 |
3.3.2 百分位值的自适应算法 |
3.3.3 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分形理论的暂态电能质量扰动检测 |
4.1 分形理论概述 |
4.1.1 分形理论的发展 |
4.1.2 分形的定义和特点 |
4.1.3 典型的分形图形 |
4.1.4 分形维数 |
4.2 网格分形检测电能质量扰动的原理 |
4.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电能质量污染减排理论及其监测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能质量污染减排理论的基本问题 |
2.1 引言 |
2.2 电能质量污染减排理论的提出 |
2.3 理论基础 |
2.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5 研究方法 |
2.6 本章小节 |
第3章 电能质量污染减排市场体系研究 |
3.1 引言 |
3.2 电磁污染排放权交易市场 |
3.3 定制电力市场 |
3.4 电能质量科技市场 |
3.5 备用电源交易市场 |
3.6 监管机构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磁污染排放权分配机制设计 |
4.1 引言 |
4.2 排污总量控制 |
4.3 排放权初始分配问题 |
4.4 基于同步拍卖模式的排放权初始分配 |
4.5 结合期权理论的排放权再交易模型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电能质量服务交易分析 |
5.1 引言 |
5.2 双向拍卖博弈模型 |
5.3 叠加电能质量保险的交易价格形成机制 |
5.4 基于事故赔偿的监管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电能质量监测网络 |
6.1 引言 |
6.2 电能质量国家标准 |
6.3 电能质量监测的目的 |
6.4 监测的主要内容 |
6.5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6.6 电能质量分析及监测技术展望 |
6.7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电能质量研究热点及改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能质量研究热点及其特征 |
1.1 暂态电能质量 |
1.2 短持续时间的电能质量 |
1.3 波形畸变 |
2 基于D-FACTS的改善方法 |
3 基于用户电力技术的改善方法 |
3.1 静止无功发生器 (D-STATCOM) |
3.2 有源滤波器 (APF) |
3.3 固态断路器 (SSCB) |
4 电压骤降与电压中断的抑制对策 |
4.1 动态电压恢复器 |
4.2 统一电能质量控制器 (UPQC) |
4.3 超导磁能 (SMES) |
4.4 动态电压跌落矫正器 (DSC) |
4.5 不间断供电系统 (UPS) |
5 结束语 |
四、用户电力技术与暂态电能质量的改善(论文参考文献)
- [1]计及用户满意度的配电网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方法[D]. 王艺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现代电网电力扰动数据分析与主动应用[J]. 胡文曦,肖先勇,汪颖,张文海,王杨.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21(04)
- [3]基于储能的微网电能质量改善方法研究[D]. 朱成龙.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4]面向配电网的分布式潮流控制器控制技术研究[D]. 王巧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5]用于改善暂态电能质量的用户电力技术的研究[J]. 徐立军,王维庆. 自动化仪表, 2013(09)
- [6]面向智能电网的新一代电能质量管理平台[J]. 王芳,顾伟,袁晓冬,周赣,吴志,林德清.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2(07)
- [7]汕尾电网电能质量的监测及分析[D]. 冯科沥.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7)
- [8]暂态电能质量扰动检测方法研究[D]. 程扬军. 湖南大学, 2009(01)
- [9]电能质量污染减排理论及其监测网络研究[D]. 王优优. 湖南大学, 2007(05)
- [10]电能质量研究热点及改善方法[J]. 翁利民,靳建峰. 大众用电,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