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张玉星教授(论文文献综述)
田鹏[1](2011)在《第二届全国红色梨产业发展协作暨现场观摩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文中研究说明由中国园艺学会梨分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共同主办,河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推广站和荥阳金地果树良种示范场联合承办的"第二届全国红色梨产业发展协作暨现场观摩研讨会",于2011年9月16—18日在郑州华云宾馆召开。来自全国15个省,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农林管理部门和生产、销售企业及专业户等146名代表参会。
王永博[2](2010)在《水杨酸诱导梨抗黑斑病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梨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树种常因黑斑病的危害而遭受严重损失。寻求一种绿色高效的防治梨黑斑病新方法是科研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以鸭梨(Pyrus bretschneider Kehd cv. Yali)、黄金梨(Pyrus pyrifolia cv. Hwangkumbae)5~10d叶龄的叶片为试验材料,讨论了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处理后接种梨黑斑病(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的诱抗效果,并测定与抗性有关的生理指标和形态指标的变化,最后利用Northern杂交的方法,检测了SA对鸭梨系统诱导抗性(SAR)相关基因——PR基因的诱导表达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A处理显着提高鸭梨、黄金梨叶片对梨黑斑病的抗性。接种前分别对鸭梨、黄金梨叶面喷施0.02mmol·L-1和0.2mmol·L-1SA,叶片的病情指数显着降低,诱导效果分别达到了63.9%和59.0%,并且诱导作用可持续10d以上。梨黑斑病的体外钝化试验验证了SA并非直接作用于病原菌,而是来源于其对植物的诱导抗病性作用。SA处理不同部位叶片诱导效果表明,SA不仅可以诱导梨叶片局部的抗性而且可以诱导其系统抗性。2.SA处理后SOD、POD、PPO、PAL四种保护酶活性增强,膜脂过氧化产物的含量降低。测定表明,0.02mmol·L-1 SA处理鸭梨2d可使四种保护酶的活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降低植株体内·O2-的含量;而MDA含量则在SA处理后显着降低。SA处理黄金梨叶片同样可使其抗性得到增强,而且这种诱导效果可传递到邻近未处理的叶片。通过石蜡切片可看出,SA处理可保护梨叶片表皮细胞完整性,维持叶绿体形态及数量,对于提高植株抵御梨黑斑病菌的入侵有促进作用。3.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SA能局部和系统地诱导鸭梨叶片PR-1、PR-5基因的表达。SA诱导PR基因的表达与喷施浓度及喷施时间有关。在0~2 mmol·L-1范围内,随SA处理浓度的增加,PR-1基因表达逐渐增强而后又降低,在0.02 mmol·L-1时PR-1基因的表达最强。0.02 mmol·L-1 SA处理鸭梨叶片后,PR基因在处理后1d开始表达,在5d表达最强烈,随后表达量逐渐减弱。对于同一枝条上未经SA直接处理的叶片,SA同样可以诱导其PR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SA能够通过诱导鸭梨、黄金梨叶片的局部和系统抗性对梨黑斑病产生抗性。SA诱导梨抗黑斑病的作用与抗性生理指标和SAR的建立有关。
王晓玲[3](2008)在《梨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水杨酸与多胺的互作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杨酸和多胺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内源信号分子,在植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多胺参与细胞分裂、胚胎发生、果实形成及成熟等生理过程;能稳定DNA,RNA结构,加快转录和蛋白质合成,与膜上阴离子基团结合,起稳定膜的作用。水杨酸也对植物的许多生理过程如植物开花、产热、膜通透性及离子的吸收等起调控作用,水杨酸还可提高植物的抗性。水杨酸、多胺对鸭梨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果实抗性起着一定的调控作用。二者在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过程中有着相似的作用,但二者在其调控果树生长发育的同时是否也调控者彼此的生物合成及效应的发挥,二者到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些问题还尚未清楚,国内外这方面报道鲜见,基于此,本试验以鸭梨为试材,研究水杨酸和多胺对彼此含量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水杨酸对多胺代谢的调控。通过研究,旨在深入揭示果树发育的生化机理,为在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水杨酸和多胺的信号转导途径奠定基础,同时,为人为调控果树发育的进程、改善果实品质等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1.苯甲酰化一紫外检测法最适宜的ADC提取液为略呈酸性(pH6.3)的50mmol/L磷酸盐缓冲液系统,测定ADC活性的反应系统则为pH7.5的Tris—HCI缓冲液。2.外源水杨酸能够显着提高鸭梨叶片内源多胺的含量,但各多胺含量峰值出现时间不同。水杨酸处理首先增加了内源游离Put的含量,其次是Spd和Spm含量的积累。3.叶圆片试验中,处理叶片和对照ADC活性均比处理前显着升高,但是在处理后2小时处理叶片与对照并无显着差异,2小时后除20mmol/L与对照无差异外其余均显着高于对照。而对于ODC活性,则在处理后6小时高于对照,ADC比ODC的响应时间要提前。4.在田间试验中水杨酸显着提高了Put和Spd含量,但是水杨酸对Spm含量无显着影响。5.SA对ADC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ODC活性无明显影响,甚至有反作用。PAO活性在7月上旬之前还是比较低的,7月份以后活性上升很快,与之相对的多胺的含量便有下降趋势。6.随处理盐浓度的上升,叶片内催化Arg合成游离Put的关键酶ADC活性明显上升,盐浓度过高时(200、300nmol/L)酶活性不再上升。催化orn合成游离Put的ODC活性明显低于ADC,盐处理前后活性变化不明显。7.催化游离多胺向高分子结合态多胺转化的关键酶TGase活性随处理盐浓度的上升呈上升趋势,盐浓度过高时(200、300nmol/L)活性略有下降。多胺氧化酶活性在盐处理后明显被激活,盐浓度过高时(200、300nmol/L)活性略有下降。8.Put、Spd和末知多胺X则是在低浓度盐处理时含量明显上升,随盐浓度的进一步提高含量迅速下降,结合态多胺总量在低浓度盐处理时含量上升,盐浓度过高时明显下降。9.盐胁迫下SA的调节作用在于促进Put向SPd和PAx的转化,进而导致游离态f(Spd+PAx)/fPut的上升。
田景花[4](2008)在《核桃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及钙信使系统的适应性变化》文中提出核桃是喜温树种,寒害时有发生。本研究通过对核桃种质休眠期枝条和展叶期叶片的抗寒性评价,明确了种质之间的抗寒性差异,确定了简单实用的抗寒性筛选指标;利用展叶期抗寒性差异明显的三个品种,从低温胁迫下膜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Ca2+信使系统的适应性变化等方面研究了核桃的抗寒机理;利用Ca2+信使系统的促进剂和抑制剂处理叶片,研究了Ca2+信使系统在春季核桃抗寒性中的功能。旨在为筛选抗寒性强的核桃种质,明确核桃的抗寒机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不同核桃种质休眠期的抗寒性差异显着,尤其是种间差异大,抗寒性强弱依次为黑核桃>核桃楸≈河北核桃>普通核桃。电导法、枝条或芽褐变法以及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均可作为休眠期枝条抗寒性的鉴定指标;在接近大部分核桃种质LT50温度下测定的相对电导率可以较准确的反映休眠期枝条的抗寒性。皮层与木栓层在茎结构中所占比率可作为核桃休眠期枝条抗寒性鉴定的形态结构指标。2.电导法研究表明展叶期不同核桃种质间抗寒性差异较大,但种间抗寒性差异较小。在接近大部分核桃种质LT50的温度下测定相对电导率可以较准确的反映不同种质叶片的抗寒性。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总厚度可作为鉴定核桃叶片抗寒性的形态结构指标。核桃休眠期枝条和展叶期叶片的抗寒性不尽相同。3.低温胁迫前后核桃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趋势一致,抗寒性强的哈特雷叶片中两种酶的活性始终保持最高,超氧阴离子含量最低;而抗寒性差的晋龙二号叶片中SOD和POD活性下降速度最快,胁迫72h时,其超氧阴离子含量最高。SOD对低温反应敏感,是核桃叶片抗氧化酶系统中的核心酶;而POD活性的增加需要更低的温度诱导。低温胁迫过程中抗寒性强的品种比抗寒性差的品种具有更高的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4.核桃叶肉细胞中明显可见叶绿体融合现象,抗寒性差的品种细胞中叶绿体融合现象出现早而且较普遍,抗寒性强的品种出现晚且少。随着低温胁迫,线粒体数量增加。线粒体和细胞核的冷稳定性明显强于叶绿体和质膜。低温胁迫下,抗寒性强的品种叶片的超微结构明显比抗寒性差的品种稳定。5.展叶期核桃幼叶细胞中Ca2+主要分布于液泡和细胞间隙中,低温胁迫可以使叶肉细胞中Ca2+浓度迅速升高。叶绿体也起着细胞内临时钙库的作用;抗寒性强的品种中叶绿体吸收Ca2+的情况出现早,它的活性在低温胁迫下较稳定。线粒体在低温胁迫过程中也起到了钙库的作用,而且它吸收Ca2+速度快。核桃叶肉细胞中的钙调素(CaM)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叶绿体中;线粒体中也有一定量的CaM存在。低温胁迫初期叶肉细胞中CaM含量增加,后期抗寒性差的品种下降迅速。6.低温胁迫后期,不同处理核桃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以乙二醇双乙胺醚-N,N’-四乙酸(EGTA)处理的脯氨酸含量最高,水处理的次之,CaCl2处理的最低。CaCl2和水处理的展叶期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低,而抑制剂处理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低温胁迫下,Ca2+-CAM信使系统促进剂和抑制剂处理的核桃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均高于水处理的。7.核桃叶片的冷害症状与细胞中持续高浓度的游离Ca2+密切相关。适宜浓度的CaCl2溶液处理能够提高叶片的抗寒性,而各种Ca2+-CaM信使系统的抑制剂处理降低了叶片的抗寒性。8.核桃叶肉细胞中Ca2+-ATPase定位于质膜、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以质膜上活性最强。CaCl2和LaCl3溶液预处理增强了质膜上的Ca2+-ATPase活性;而三氟拉嗪(TFP)和EGTA处理对酶活性影响较小。低温胁迫下以CaCl2溶液处理的叶片中始终保持较高的Ca2+-ATPase活性。9.TFP溶液处理的叶片中CaM含量较少,增加速度慢。CaCl2和LaCl3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展叶期叶肉细胞中的CaM含量。胁迫过程中各处理的CaM含量均为前期增加、后期又略减少的趋势。
张江红[5](2005)在《酚类物质对苹果的化感作用及重茬障碍影响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几年来我国苹果生产由数量型向稳定发展阶段过渡,多数优势苹果产区的果园进入盛果期或衰老期,苗圃地和老果园面临果园更新和品种换代的问题,由于我国苹果优势产区土地资源紧张,倒茬和轮作存在困难,重茬障碍是苹果生产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酚类物质的自毒作用是造成作物重茬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讨酚类物质在苹果重茬障碍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盆栽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在连作条件下幼苗的生长特性,测定不同苹果砧木根系分泌物和残茬浸提液的成分,分析多年生果园根际土自毒物质的动态变化,研究化感作用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和根系微域环境的影响,并探讨有机物料和轮作对连作的缓解作用,为未来的综合生物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HPLC确定了10种酚酸的色谱分离条件,在波长280nm,流动相乙腈和水,梯度洗脱,0~35min,乙腈从5%提高到35%,35~40min,乙腈保持35%, 40~42min,乙腈从35%下降到5%,具有良好的分离稳定性。适用于苹果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的定量检测。2不同果树的根系分泌物存在种间差异。苹果幼苗分泌物中酚类物质主要有间苯三酚、根皮素和根皮苷,占分泌量的80%以上,在其它树种未检测到。山桃分泌物中苯甲酸和咖啡酸含量高,占检测酚类的75%。樱桃的根系分泌物中肉桂酸是主要的酚类分泌物质,占80%。酸枣根系分泌物的酚类主要成分肉桂酸、绿原酸、咖啡酸,未检测到苯甲酸。苹果和山桃的分泌物中检测到的酚类总量大于樱桃和酸枣。3不同苹果砧木根系分泌的酚类物质种类和数量不同。4种砧木的分泌物中,间苯三酚是主要的分泌物质,在平邑甜茶分泌物中占63.7%,怀来海棠中占47.1%,新疆海棠中占65.7%,莱芜难咽中占71.8%。从检测到的酚类物质总量来看,怀来海棠的分泌量最多,新疆海棠和莱芜难咽次之,平邑甜茶最少。4多年生苹果果园根际土酚含量的动态变化与树体的生长具有一致性。在6月和9月根系生长高峰期,土壤中酚类物质的含量也出现高峰,分别达302.04μg/g土和2610.06μg/g土。根系分泌量大于茎叶水浸提液中的酚类物质含量。三种类型的根系水浸提液中酚含量顺序:中根〉粗根〉细根。距离树体越远,酚的含量越低,非根际土的含量小于根际土的含量。
李青云[6](2005)在《草莓对盐胁迫的反应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是盐敏感植物,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制约设施覃莓栽培的重要障碍因子,目前关于草莓盐胁迫及其调控的研究很少,本研究以草莓主栽品种达塞莱克特为试材,在无土栽培条件下,利用盆栽法分别研究了钙盐和钠盐对草莓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及施加不同种类钙、TFP、W7和腐胺对草莓盐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机理,还以丰香、达塞莱克特和全明星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品种及株龄草莓的耐盐性,目的在于揭示草莓耐盐机理及钙和腐胺与草莓耐盐性调控之间的关系,为提高草莓耐盐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NaCl胁迫抑制草莓生长,引起草莓膜透性增加,脯氨酸含量和叶绿素a/b增大,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减小,ABA含量增加,ZT、IAA和GA含量减少,各处理根系膜透性大于叶片,且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幅度比叶片小。在盐胁迫下,丰香生理活性最旺盛,生长势最强,盐害最轻,耐盐性最强,其次是达塞莱克特,全明星耐盐性最差。三个品种的2年生苗比1年生苗耐盐性强。 2.Ca(NO3)2和CaCl2等中性钙盐和碱性钙盐Ca(AC)2胁迫均引起草莓膜透性增加,叶片水分饱和亏增大,根冠比(R/S)增大,同时引起叶片含水量降低,保水力下降,叶绿素含量减少,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植株干鲜重降低,盐害指数增加。钙盐对草莓的胁迫作用大于NaCl,其中Ca(AC)2对草莓的胁迫作用最大,其次是Ca(NO3)2和CaCl2;同Na+和Ca2+相比,Cl-对草莓的伤害小得多。 3.低浓度Ca(NO3)2、CaCl2和Ca(AC)2作为外源钙均能减轻NaCl胁迫对草莓成株根系和叶片的膜伤害,提高叶片保水力和叶绿素含量,改善草莓的生长状况,提高生物产量。表明钙具有减轻草莓盐害的作用,其中Ca(NO3)2的作用较大。 4.在Ca(NO3)2、W7和TFP喷叶预处理促进或阻碍Ca2+·CaM信使系统传导后,发现Ca(NO3)2处理能减轻叶片的膜伤害,降低盐害指数,增加脯氨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根系和叶片中的ABA含量,增加ZT、IAA和GA含量和ZT/ABA比值;提高叶片和根系中的UFA含量、U/S比值和IUFA,降低根系和叶片中的SFA含量。这可能是Ca2+提高草莓耐盐性的生理基础,而钙调素拮抗剂TFP和W7处理所起的作用与Ca(NO3)2相反。表明钙信使系统直接参与了成龄草莓的耐盐性调控,W7对Ca2+·CaM复合体形成的抑制作用比TFP更大。 5.用Ca(NO3)2和TFP培养处理NaCl胁迫的草莓幼苗,发现TFP培养处理虽然不增加培养液的电导值,但明显抑制盐胁迫草莓幼苗的生长,增加了叶片膜透性,降低了叶片保水力,抑制作用随TFP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Ca(NO3)2处理虽然增加了培养液的电导值,但降低了幼苗叶片膜透性,提高了叶片保水力,因而减轻了NaCl
李海权[7](2004)在《梨果实cDNA文库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开展和实施,带来了生物技术上的革命。一些相关的学科,例如生物信息学、比较基因组学、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应运而生。随着人类和一些重要模式生物测序任务的相继完成,其相应的研究任务已经由结构基因组学研究转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梨基因组研究在人类基因组和其他一些模式植物基因组计划的影响下,正在采用结构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并重的技术路线,不断完善遗传图谱饱和密度的同时,努力加强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梨的遗传改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果品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试验通过吸光比值分析和凝胶电泳比较了改进异硫氰酸胍法、热硼酸法、改良CTAB法和Qiagen Rneasy试剂盒四种提取总RNA的方法提取梨果实组织总RNA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改进异硫氰酸胍法获得的总RNA纯度高、完整性好。其吸光比值的比值OD260/OD280在1.7~2.0之间,OD260/OD230大于2。电泳检测显示28S、18SrRNA条带清晰,且28S亮度明显大于18S。其它方法提取的总RNA吸光比值OD260/OD280均小于1.7,OD260/OD230均小于2.0。说明产物中有不同程度的多糖、多酚和蛋白的污染。 利用M-MLV反转录酶把总RNA中的mRNA反转录成cDNA,并合成双链cDNA。然后用SPIN-400Column对cDNA进行分级分离,去除小于500bp的cDNA片段。在双连cDNA两端加上接头,与载体λgt11连接,用Gigapack Gold Ⅲ Packaging Extract包装。包装产物侵染Y1088后构建cDNA文库,最后进行文库扩增。该文库的滴度为1.192×106,文库克隆数为1.151×106。插入片断平均大小为1kb左右,蓝白斑筛选证实其重组率大于93%。完全符合cDNA文库的要求。
二、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张玉星教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张玉星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2)水杨酸诱导梨抗黑斑病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梨黑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
1.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 |
1.2.1 植物系统获得抗病性 |
1.2.2 SA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
1.3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2 水杨酸诱导梨抗黑斑病作用效果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SA对梨黑斑病原菌生长特性的影响 |
2.2.2 不同浓度SA对梨叶片抗梨黑斑病的影响 |
2.2.3 SA诱导梨抗黑斑病的最佳诱导期和持久期 |
2.2.4 SA对梨局部和系统性抗性的诱导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SA诱导梨抗黑斑病的生化机理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SA处理对梨叶片内SA含量的影响 |
3.2.2 SA处理对鸭梨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梨叶片经SA诱导后同工酶分析及显微结构观察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SA处理对梨叶片中POD同工酶的影响 |
4.2.2 SA处理对梨叶片中SOD同工酶的影响 |
4.2.3 SA处理对梨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鸭梨PR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总RNA的提取 |
5.2.2 PRs基因RT-PCR扩增 |
5.2.3 鸭梨PR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 |
5.2.4 PR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SA诱导梨PR基因的表达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浓度SA处理对PR基因表达的影响 |
6.2.2 SA处理不同部位鸭梨叶片对PR基因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录 |
(3)梨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水杨酸与多胺的互作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水杨酸对果树生长发育的生理学作用 |
1.1 水杨酸与开花和成花 |
1.2 水杨酸对果实生长 |
1.3 水杨酸对果树抗性 |
1.4 水杨酸与果实衰老 |
2 多胺对果树生长发育的生理学作用 |
3 水杨酸与抗性诱导 |
3.1 水杨酸与植物的抗旱诱导 |
3.2 水杨酸与植物的抗盐诱导 |
3.3 水杨酸与植物的抗冷诱导 |
4 高等植物体内多胺代谢及其与逆境关系的研究 |
4.1 游离态多胺代谢及其与逆境的关系 |
第二章 水杨酸对鸭梨叶片多胺代谢的调节 |
第一节 几种酶活性测定方法的改进 |
第二节 叶圆片试验中水杨酸对多胺的调节 |
第三节 水杨酸对生长期内多胺代谢的影响 |
第三章 多胺对鸭梨叶片内水杨酸代谢的影响 |
第一节 叶圆片试验中多胺对水杨酸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二节 叶圆片试验中多胺对内源多胺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三节 多胺对多胺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四章 NaCI处理下水杨酸对多胺代谢的调节 |
第一节 不同浓度NaCI处理对多胺代谢的影响 |
第二节 水杨酸对NaCI处理下多胺的调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发表论文 |
(4)核桃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及钙信使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目的 |
1.2 果树抗寒性的鉴定 |
1.2.1 低温处理下组织的相对电导率与果树抗寒性的关系 |
1.2.2 低温处理后枝条组织活力、褐变情况、生长恢复情况与果树抗寒性 |
1.2.3 低温处理下细胞抽提物的pH值与抗寒性 |
1.2.4 枝条组织结构与种质抗寒性 |
1.2.5 叶片细胞结构紧密度与种质抗寒性 |
1.2.6 果树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
1.3 果树抗寒机理研究 |
1.3.1 低温胁迫下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变化与膜脂过氧化与果树抗寒性的关系 |
1.3.2 低温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变化与果树抗寒性的关系 |
1.3.3 低温胁迫下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与果树抗寒性的关系 |
1.3.4 低温胁迫下超微结构的变化与果树抗寒性的关系 |
1.3.5 低温胁迫下Ca~(2+)和钙调素等的动态变化与植物抗寒性的关系 |
1.4 Ca~(2+)信使系统在植物抗逆性中的功能 |
1.4.1 Ca~(2+)信使系统功能的研究方法 |
1.4.2 Ca~(2+)信使系统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功能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休眠期核桃种质间抗寒性差异的比较及抗寒指标的确定 |
2.1.1 低温下核桃枝条相对电导率的测定及其低温半致死温度的确定 |
2.1.2 采用TTC染色法、褐变法及恢复生长法等确定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 |
2.1.3 枝条组织结构的测定 |
2.1.4 细胞抽提物pH值的测定 |
2.2 展叶期核桃种质间抗寒性差异的比较 |
2.2.1 低温下核桃叶片相对电导率的测定及低温半致死温度的确定 |
2.2.2 叶片组织结构观察 |
2.3 核桃抗寒机理的研究 |
2.3.1 主要化学试剂 |
2.3.2 膜保护酶活性及膜质过氧化产物等含量的测定 |
2.3.3 渗透调节物质和淀粉含量以及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2.3.4 核桃幼叶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
2.3.5 核桃幼叶细胞中Ca~(2+)的细胞化学定位 |
2.3.6 核桃幼叶细胞中Ca~(2+)-ATPase的细胞化学定位 |
2.3.7 核桃幼叶细胞中钙调素的免疫胶体金细胞化学定位 |
2.4 Ca~(2+)信使系统在核桃抗寒性中的功能研究 |
2.4.1 不同试剂处理后低温下Ca~(2+)、Ca~(2+)-ATPase和CaM的细胞化学定位 |
2.4.2 不同试剂处理后低温下叶片细胞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
2.4.3 不同试剂处理后低温胁迫下叶片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休眠期核桃种质间抗寒性差异的比较及抗寒指标的确定 |
3.1.1 梯度低温下枝条相对电导率的测定及其低温半致死温度的确定 |
3.1.2 采用TTC染色法确定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 |
3.1.3 采用枝条和芽褐变法确定枝条和芽低温半致死温度 |
3.1.4 细胞抽提物的pH值与核桃种质的抗寒性 |
3.1.5 不同核桃种质一年生枝条抗寒性的差异 |
3.1.6 枝条组织结构与核桃种质抗寒性的关系 |
3.2 展叶期核桃种质间抗寒性差异的比较 |
3.2.1 梯度低温下核桃叶片相对电导率的测定及其LT_(50)的确定 |
3.2.2 叶片组织结构与核桃种质抗寒性的关系 |
3.3 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及钙信使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
3.3.1 低温胁迫下膜保护酶活性及超氧阴离子产生与核桃抗寒性的关系 |
3.3.2 低温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与核桃抗寒性的关系 |
3.3.3 低温胁迫下淀粉含量与淀粉酶活性的变化与核桃抗寒性的关系 |
3.3.4 低温胁迫对不同抗寒性核桃品种幼叶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3.3.5 低温胁迫对不同抗寒性核桃品种幼叶细胞中Ca~(2+)分布的影响 |
3.3.6 低温胁迫对不同抗寒性核桃品种幼叶细胞中CaM定位和含量的影响 |
3.4 Ca~(2+)在核桃抗寒性中的功能 |
3.4.1 Ca~(2+)信使促进剂或抑制剂处理对低温胁迫72h时叶片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
3.4.2 Ca~(2+)信使促进剂或抑制剂对低温下膜保护酶活性以及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影响 |
3.4.3 Ca~(2+)信使促进剂或抑制剂处理对低温下叶片中渗调物质含量的影响 |
3.4.4 Ca~(2+)信使促进剂或抑制剂对低温下叶片中淀粉含量与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4.5 Ca~(2+)信使促进剂或抑制剂处理对低温下叶肉细胞中Ca~(2+)分布的影响 |
3.4.6 Ca~(2+)信使促进剂或抑制剂处理对低温下叶肉细胞中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
3.4.7 Ca~(2+)信使促进剂或抑制剂处理对低温下叶肉细胞中CaM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核桃种质的抗寒性评价 |
4.1.1 核桃休眠期枝条的抗寒性差异 |
4.1.2 展叶期核桃叶片的抗寒性差异 |
4.2 核桃的抗寒机理 |
4.2.1 低温胁迫下膜保护酶系统的活性与核桃抗寒性的关系 |
4.2.2 低温胁迫下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与核桃抗寒性的关系 |
4.2.3 低温胁迫下淀粉含量、淀粉酶活性与核桃抗寒性的关系 |
4.2.4 低温胁迫下叶片超微结构变化与核桃抗寒性的关系 |
4.2.5 低温胁迫下叶肉细胞中Ca~(2+)的动态变化与核桃抗寒性 |
4.2.6 低温胁迫下叶肉细胞中CaM的动态变化与核桃抗寒性 |
4.2.7 核桃品种抗寒性鉴定的适宜生理生化指标 |
4.3 Ca~(2+)信使系统在核桃叶片低温信号传导中的功能 |
4.3.1 Ca~(2+)信使系统对核桃叶片抗寒性的影响 |
4.3.2 Ca~(2+)信使系统对核桃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3 Ca~(2+)信使系统对核桃叶片中超氧阴离子和MDA含量的影响 |
4.3.4 Ca~(2+)信使系统对核桃叶片中脯氨酸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3.5 Ca~(2+)信使系统对核桃叶片中淀粉和可溶性糖代谢的影响 |
4.3.6 Ca~(2+)信使系统对核桃叶片中Ca~(2+)动态分布的调控 |
4.3.7 Ca~(2+)信使系统对核桃叶片中Ca~(2+)-ATPase活性的调控 |
4.3.8 Ca~(2+)信使系统对核桃叶片中CaM动态分布的调控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版说明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5)酚类物质对苹果的化感作用及重茬障碍影响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目录 |
文献综述 |
1 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
2 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
2.1 化感作用的机理研究 |
2.2 化感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3 酚类物质与自毒作用 |
3.1 酚酸的来源 |
3.2 酚酸的测定 |
3.3 酚酸的作用机理 |
3.4 酚类物质化感作用的生物测定 |
4 酚与连作障碍的关系 |
4.1 酚是连作障碍的主导因素 |
4.2 土壤类型与酚的化感作用 |
5 克服自毒的措施 |
6 酚类物质与苹果的连作 |
7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
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果树根系分泌物、残茬浸提液、根际土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标准溶液的配置 |
1.3 试验材料 |
1.4 水培条件下根系分泌物的收集 |
1.5 苹果果园根际土酚的收集 |
1.6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
2.2 线性范围 |
2.3 不同苹果砧木根系分泌酚类物质的差异 |
2.4 不同果树种类根系分泌酚类物质的差异 |
2.5 多年生苹果果园土壤和根系浸提液酚含量 |
3 讨论 |
3.1 色谱分离条件的筛选 |
3.2 水溶性酚类物质的提取 |
3.3 土壤中酚类物质的动态变化 |
3.4 酚类物质的含量与植物种类和品种的关系 |
第二章 苹果砧木平邑甜茶根系分泌物、浸提液、腐解物的自毒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土壤 |
1.2 试验材料 |
1.3 测定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重茬对苹果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根系浸提液对胚根和胚芽生长的影响 |
2.3 根系腐解液的化感作用 |
2.4 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 |
2.5 浸提液和腐解液对幼苗超微结构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外源酚类物质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转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土壤 |
1.2 所用试剂 |
1.3 实验设计 |
1.4 水溶性酚和复合态酚含量的测定 |
1.5 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土壤中水溶性酚的动态变化 |
2.2 不同处理土壤中全酚含量的动态变化 |
2.3 四种酚在土壤中的滞留 |
2.4 连作土与根系浸提液对土壤水溶性酚和全酚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酚类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 |
3.2 有机质与酚类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 |
3.3 果树栽培措施与酚类物质的分解 |
第四章 酚类物质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植物激素标样和仪器 |
1.3 种子萌发试验 |
1.4 酚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 |
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酚对平邑甜茶种子的生物测定 |
2.2 对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2.3 根皮苷对保护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的影响 |
2.4 根皮苷对苹果幼苗超微结构的影响 |
2.5 根皮苷处理对幼苗叶片和根系激素含量的影响 |
2.6 根皮苷处理对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酚类影响幼苗生长的生理生化机制 |
3.2 酚类的自毒作用临界浓度的探讨 |
第五章 有机物料与轮作减轻连作障碍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材与处理 |
1.2 测定项目 |
1.3 土壤的理化指标 |
1.4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有机物料与轮作对连作苹果幼苗的生长的影响 |
2.2 有机物料与轮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3 有机物料与轮作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草莓对盐胁迫的反应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处理 |
2.1.1 钠盐胁迫对不同品种及株龄草莓的影响 |
2.1.2 钙盐胁迫对草莓的影响 |
2.1.3 不同钙对草莓盐胁迫的调节作用 |
2.1.4 硝酸钙对草莓成株盐胁迫的调节作用 |
2.1.5 硝酸钙对草莓幼苗盐胁迫的调节作用 |
2.1.6 腐胺对草莓盐胁迫的调节作用 |
2.2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2.2.1 盐害指数 |
2.2.2 含水量和生物产量 |
2.2.3 质膜透性 |
2.2.4 叶绿素含量 |
2.2.5 脯氨酸含量 |
2.2.6 植物内源激素ABA、GA_3、IAA和ZT |
2.2.7 无机离子含量 |
2.2.8 膜脂脂肪酸含量 |
2.2.9 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钠盐胁迫对不同品种及株龄草莓的影响 |
3.1.1 钠盐胁迫对不同品种及株龄草莓质膜透性的影响 |
3.1.2 钠盐胁迫对不同品种及株龄草莓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1.3 钠盐胁迫对不同品种及株龄草莓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4 钠盐胁迫对不同品种及株龄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 |
3.1.5 NaCl胁迫对不同和品种株龄草莓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1.6 NaCl胁迫对不同株龄草莓生长的影响 |
3.2 钙盐胁迫对草莓的影响 |
3.2.1 钙盐对草莓膜透性的影响 |
3.2.2 钙盐对草莓叶片保水力的影响 |
3.2.3 钙盐对草莓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钙盐对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 |
3.2.5 钙盐对草莓生长的影响 |
3.3 不同钙对草莓盐胁迫的调节作用 |
3.3.1 不同钙对草莓质膜透性的影响 |
3.3.2 不同钙对盐胁迫草莓叶片保水力的影响 |
3.3.3 不同钙对盐胁迫草莓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4 不同钙对盐胁迫草莓生长量的影响 |
3.4 硝酸钙对成龄草莓盐胁迫的调节作用 |
3.4.1 硝酸钙对盐胁迫草莓质膜透性的影响 |
3.4.2 硝酸钙对盐胁迫草莓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4.3 硝酸钙对盐胁迫草莓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4 硝酸钙对盐胁迫草莓光合作用的影响 |
3.4.5 硝酸钙对盐胁迫草莓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4.6 硝酸钙对盐胁迫草莓膜脂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4.7 硝酸钙对盐胁迫草莓生长的影响 |
3.5 硝酸钙对草莓幼苗盐胁迫的调节作用 |
3.5.1 硝酸钙对盐胁迫草莓幼苗质膜透性的影响 |
3.5.2 硝酸钙对盐胁迫草莓幼苗叶片保水力的影响 |
3.5.3 硝酸钙对盐胁迫草莓幼苗吸收NaCl的影响 |
3.5.4 硝酸钙对盐胁迫草莓幼苗培养液电导值的影响 |
3.6 腐胺对草莓盐胁迫的调节作用 |
3.6.1 腐胺对盐胁迫草莓质膜透性的影响 |
3.6.2 腐胺对盐胁迫草莓含水量和叶片保水力的影响 |
3.6.3 腐胺对盐胁迫草莓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6.4 腐胺对盐胁迫草莓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6.5 腐胺对盐胁迫草莓光合作用及蒸腾速率的影响 |
3.6.6 腐胺对盐胁迫草莓离子吸收的影响 |
3.6.7 腐胺对盐胁迫草莓膜脂脂肪酸的影响 |
3.6.8 腐胺对盐胁迫草莓内源激素的影响 |
3.6.9 腐胺对盐胁迫草莓生长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盐胁迫下钙和钙调素拮抗剂的生理作用 |
4.2 盐胁迫下钙与细胞膜稳定性的关系 |
4.3 盐胁迫下脂肪酸组分变化与耐盐性的关系 |
4.4 多胺与草莓耐盐性的关系 |
4.5 内源激素与钙信号的关系 |
4.6 K~+和Na~+平衡与草莓耐盐性的关系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 作者简历 |
9 致谢 |
附录: |
日光温室草莓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糖、酸和Vc变化动态的研究 |
盐胁迫下钙对草莓叶片脂肪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
(7)梨果实cDNA文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2.1.3 菌株与载体 |
2.1.4 所用主要仪器 |
2.1.5 仪器与药品预处理 |
2.1.5.1 玻璃制品、塑料制品和电泳槽 |
2.1.5.2 试剂及处理 |
2.2 试验方法 |
2.2.1 梨果组织总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2.2.1.1 改良异硫氰酸胍法 |
2.2.1.2 热硼酸法 |
2.2.1.3 改良CTAB法 |
2.2.1.4 Qiagen Rneasy植物试剂盒 |
2.2.1.5 总RNA质量检测 |
2.2.2 mRNA分离纯化 |
2.2.3 cDNA的合成 |
2.2.3.1 RNA样品的预处理 |
2.2.3.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2.2.3.3 cDNA第二链的合成 |
2.2.3.4 末端平滑化 |
2.2.3.5 合成cDNA的纯化精制 |
2.2.4 用SPIN-400Column按以下步骤对cDNA按大小进行分级分离 |
2.2.5 cDNA文库构建 |
2.2.5.1 cDNA的载体连接 |
2.2.5.2 准备宿主菌 |
2.2.5.3 用Gigapack Gold Ⅲ Packing Extract包装连接产物 |
2.2.5.4 铺平板和滴度的测定 |
2.2.6 cDNA文库的鉴定 |
2.2.6.1 用PCR方法鉴定文库cDNA片段大小 |
2.2.6.2 初级cDNA文库的扩增 |
2.2.6.3 扩增文库滴度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总R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3.1.1 总RNA的完整性检测 |
3.1.2 总RNA的纯度和产率评价 |
3.2 MRNA的质量分析 |
3.3 双链cDNA鉴定 |
3.4 cDNA文库的质量分析 |
3.4.1 cDNA文库滴度测定 |
3.4.2 cDNA文库插入片断的PCR鉴定 |
3.4.3 扩增cDNA文库的滴度、重组率分析 |
3.4.4 cDNA文库的代表性 |
4 讨论 |
4.1 cDNA文库构建材料的选择 |
4.2 几种方法提取梨果RNA方法的比较 |
4.3 MRNA的分离 |
4.4 cDNA合成引物选择与分级分离 |
4.5 克隆载体的选择 |
4.6 cDNA文库的质量 |
4.7 cDNA文库构建后续工作展望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8 作者简历 |
9 致谢 |
四、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张玉星教授(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二届全国红色梨产业发展协作暨现场观摩研讨会在郑州召开[J]. 田鹏. 果农之友, 2011(12)
- [2]水杨酸诱导梨抗黑斑病作用机制研究[D]. 王永博.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3]梨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水杨酸与多胺的互作关系研究[D]. 王晓玲.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4]核桃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及钙信使系统的适应性变化[D]. 田景花.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9)
- [5]酚类物质对苹果的化感作用及重茬障碍影响机理的研究[D]. 张江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05(12)
- [6]草莓对盐胁迫的反应及调控研究[D]. 李青云. 河北农业大学, 2005(06)
- [7]梨果实cDNA文库的构建[D]. 李海权. 河北农业大学, 2004(04)
标签:核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