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诉群众 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诉群众 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告群众书(论文文献综述)

郭斓[1](2021)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探赜》文中研究说明

彭景涛,张文卓[2](2021)在《中央苏区交通邮政经费的筹措管理与苏区精神的作用》文中认为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中央苏区的交通邮政建设依然迅速形成网络并有序运转,保证了革命之所需。在物质资源相当紧张的环境中,能取得这一成果,是因为在经费筹措与管理的一系列措施中,精神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精神就是苏区精神。分析精神因素在中央苏区交通邮政的经费筹措与管理中的作用,能看到苏区精神是如何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形成并发挥作用的。

谭明[3](2021)在《湖南革命根据地货币汇考》文中指出土地革命时期,在毛泽东、彭德怀、贺龙等同志的领导下,湖南境内诞生了湘鄂赣、湘赣西、湘赣等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内从下而上、由小变大地建立了各级银行并印制发行货币,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政权建设、革命战争和各项事业。期间铸造发行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银元、"平江县苏维埃政府"银元,在中国银币史上第一次打出了"共产党旗号"。湖南革命根据地开创的货币事业改善了苏区人民的生活,恢复和发展了苏区经济,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政权建设和革命斗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何瑞[4](2021)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成功创建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后,中国革命中心由南向北转移,红二十五军在党的领导下,积极顺应革命形势的变化进行长征,最终决定在以商洛为中心的鄂豫陕边界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在鄂豫陕边界地区的统治裂缝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党的坚强领导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与发展的重要保证,省委、特委领导集体和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的正确决策,鄂豫陕边界地区良好的革命基础,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和地方革命武装的武装斗争,以及根据地群众的积极支持与配合等为根据地的成功创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同步开展了政权组织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根据地建设活动。根据地建设活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根据地的发展,还对鄂豫陕边界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影响。

肖小华[5](2020)在《中央苏区政治宣传工作探析》文中认为中央苏区时期,党因陋就简,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文字宣传、口头宣传、活动宣传等途径,加大了党的政治理论、政治理念、政治形象、政治形势、政治行为等方面宣传,以独特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了苏区军民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开创了战争背景下政治动员的新局面,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杰出的无产阶级宣传家、政治家,为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政治宣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加强和改进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肖小华[6](2020)在《中央苏区政治宣传的内容探析——以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苏区时期,党通过发行书籍、编印刊物以及演讲、标语、传单等许多途径加强党的政治宣传,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壮大了革命力量、推进了革命进程。其中,红色歌谣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开展政治宣传的重要途径,并发挥了独特的效果。以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为视角,可以多角度深化了解当时党开展政治宣传的主要内容。总结分析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政治宣传历史经验,对加强和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朱凡娇[7](2020)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研究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

魏婷婷[8](2020)在《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纵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坚持群众路线并深入动员群众,一直是我党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重要法宝。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群众动员?群众动员有何规律和方法?这些问题值得学界深入探讨。本文对中央苏区时期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问题的研究,正是基于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群众动员是以一定社会历史机缘为背景的。在一定的组织基础和动员条件下,通过组织领导并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为实现整体利益或满足群众生存和发展需要,实施一系列有目标、有组织、有宣传、有队伍的活动。中央苏区粮食运动是我党在革命重要关头发动的大规模的动员群众参与粮食生产、收集等系列农业生产活动。该运动也是我党审时度势,整合有利资源,有组织、有目标的运用动员方法和手段引导群众参与根据地建设以巩固革命政权为目的的活动。这一系列的群众动员对当时苏区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考察了粮食运动的具体过程,阐述了粮食运动和群众动员的历史意义;还借助社会动员理论对粮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问题做了全面分析。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动员理论虽然尚不完备,但在粮食运动中却表现出卓越的动员能力和领导能力。其在动员过程中塑造动员主体凝聚力和信服力、全方位动员群众等举措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了积极的经验。研究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问题,为我们今天做好群众工作提供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党为做好群众工作并有效地组织和动员群众就必须做到:注重动员主体的自身建设,增强动员的信服力和凝聚力;重视动员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完备的动员系统和组织架构;充分尊重动员客体,切实考虑动员客体的利益诉求;动员宣传要因客体而异;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动员客体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文芳[9](2020)在《《红色中华》推进中央苏区移风易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开辟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苏区政权顺利构建以及夺取反“围剿”军事胜利等重大考验。中央苏区根据地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中央苏区旧风陋俗将严重阻滞苏区社会秩序重构与苏区政权稳固。《红色中华》作为中共机关报,肩负着传播政治文化,提升政治社会化效能的重要使命,则成为辅助中共开展移风易俗工作,规范且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苏区政权建设以及助力中共执政合法化的有力武器。本文以《红色中华》辅助中央苏区移风易俗工作开展的内容、特点及启示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介绍本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本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介绍《红色中华》的创办背景和中央苏区移风易俗因由所在。苏区百姓生活贫苦、受教程度低,封建禁锢深重、迷信思想浓厚;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展开了数次“围剿”,同时采用“封锁”策略破坏苏区建设。中国共产党进入中央苏区后,意识到中央苏区的旧风陋俗不仅不利于了苏区社会稳定发展,而且严重危害了苏维埃社会、政治和经济建设,而破除旧风陋俗,推崇新风尚能够更好的顺应苏区社会变革,同时为苏区内部政权建设提供良好助力,因此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巩固苏区政权建设、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举。第三部分,以《红色中华》为具体文本内容,主要介绍《红色中华》在土地革命时期,关于中央苏区文明新风尚的宣传内容,其中主要涉及到民智启蒙宣传,普及科学及卫生知识,揭露封建禁锢下的妇女问题、力倡妇女解放,破除传统“参军”思想,禁止鸦片等内容。本文第四部分,深入探析《红色中华》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工作的特点及启示,该报刊通过推崇中央苏区新风尚,加快苏区政治社会化进程。《红色中华》在推进中央苏区移风易俗工作中,具有坚定正确政治立场和引导方向,报道内容贴近百姓、政治互动性强,富有政治情感与政治价值观等特点。当代党政媒体,在辅助政府和党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中,须时刻基于准确政治立场和引导方向之上,报道内容贴近群众、注重群众反馈意见,及时解答群众疑问,在相关报道中适当加注政治价值观与政治情感,通过对正反案例进行价值评价,具体规范民众实际行动,进而提升政治社会化效能。本文通过探究《红色中华》对中央苏区移风易俗工作的内容与特点,以期为当代党政媒体辅助政府和党开展移风易俗及相关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陈龙[10](2019)在《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文中认为五四以降,各种“主义”激荡角逐,孕育了以“共产主义”为旗帜的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报刊作为凝聚早期共产党人与共产主义组织的精神核心,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共报刊工作发源于城市,但1948年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提出“我们城市办报的经验还不多,望将经验与问题电告”,似乎忽视了建党以来中共在“城市办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聚焦1942年的《为改造党报的通知》和1948年的《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发布的前因后果,不难激发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整体转型的想象。这种转变的多次发生,揭示了中共办报模式主要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线性发展,而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振荡过程。现有研究表明,意识形态的变迁、地理环境的形塑、中心工作的转换、政党地位的演变是影响中共办报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报刊与党派的关系、报刊与受众的关系、报刊的技术形态、报刊的经营管理及其相互关联与影响的方式是中共办报模式的主要内核。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从“模式”的意涵出发,全面系统地对1921-1949年中共办报模式的演变历程进行研究,对中共办报模式作如下历史分期与类型划分:1921年至1927年是“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上海模式”;1928年至1937年是“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瑞金模式”;1938年至1949年是“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时期,形成了中共办报的“重庆模式”与“延安模式”。通过对以上模式的符号化描述发现,中共办报模式的发展轨迹基本是以“党报姓党”为中心线,以“城市办报”和“农村办报”为两级上下波动,其发展存在三种逻辑:作为党派工具的报刊、作为社会公器的报刊、作为生产事业的报刊。时代在变化,报刊的使命任务也应随之变化。《红旗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当前报刊的主要使命是“以建设为自任”而非“炫众以导乱”,报刊发展必须兼顾三种逻辑,不可偏废。要解决“在新形势下办报党报,在保持党性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党报的影响力”的问题,应当推动政治方向的引导、读者需求的满足、报刊事业的壮大的有机结合,这是中共办报模式在两级振荡中的曲折发展历程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指明了中共办报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告群众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告群众书(论文提纲范文)

(2)中央苏区交通邮政经费的筹措管理与苏区精神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央苏区交通邮政建设面临的形势
二、中央苏区时期交通邮政事业的经费筹措
    (一)交通邮政事业的经营收入
    (二)利用公田和经济建设公债筹措资金
    (三)通过动员民众捐款的方式筹措资金
三、中央苏区时期交通邮政事业的经费管理
    (一)交通事业的经费管理
        1.制定交通建设财务预算
        2.控制经费开支
    (二)邮政事业的经费管理
        1.制定邮政会计制度
        2.开展节省运动
        3.建立邮政经费审计制度
四、精神因素与交通邮政经费筹措与管理
五、结语

(3)湖南革命根据地货币汇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情况概述
    (一)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货币
    (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货币
    (三)湘赣革命根据地货币
    (四)中央苏区货币
    (五)抗日根据地货币
    (六)解放区货币
二、发行货币史实
    (一)“湖南省苏维埃政府”银元
        1. 铸造“镰刀斧头”银币
        2. 银元币材来源
    (二)平江县苏维埃货币
        1. 建立县工农银行
        2. 发行光洋兑换券
        3. 成功试铸银元
    (三)浏阳县苏维埃货币
        1. 建立工农兵银行
        2. 发行银洋券角币
        3. 铸造多品种银元
    (四)湘鄂赣省工农银行货币
        1. 湘鄂赣省工农银行建立
        2. 货币品种多样化
        3. 铸造银元力度较大
三、历史意义探索
    (一)人民呼唤货币革命
    (二)货币革命初心为民
    (三)人民货币信誉良好
    (四)货币革命意义永恒

(4)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旨趣
    二、选题意义
    三、创新点
    四、学术史回顾
第一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背景
    第一节 国民党反动统治强化与中国革命中心转移
    第二节 红二十五军长征与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决策的形成
第二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历程
    第一节 中共鄂豫陕省委领导下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
    第二节 中共鄂豫陕特委领导下根据地的恢复与继续发展
第三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成功创建并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 鄂豫陕边界地区良好的革命基础
    第二节 根据地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
第四章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中共革命历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在鄂豫陕边界地区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央苏区政治宣传工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央苏区政治宣传的历史轨迹
二、中央苏区政治宣传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理论宣传
    (二)政治理念宣传
    (三)政治形象宣传
    (四)政治形势宣传
    (五)政治行为宣传
    (六)分化敌军宣传
三、中央苏区政治宣传的主要方式
    (一)文字宣传
        1. 书报刊物。
        2. 标语、布告、壁报(又称时事简报)。
        3. 漫画。
    (二)口头宣传
        1. 演讲。
        2. 戏剧。
        3. 歌谣。
    (三)活动宣传
四、中央苏区政治宣传的主要启示

(6)中央苏区政治宣传的内容探析——以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央苏区政治宣传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理论宣传
    (二)政治理念宣传
    (三)政治形象宣传
        第一,宣传了党和党的领袖一心为民的光辉形象。
        第二,宣传了党、红军、苏区政府干部勤政廉洁的光辉形象。
        第三,宣传了党和红军英勇善战、机智顽强、勇于胜利的光辉形象。
        第四,宣传了党、红军、苏区干部严格自律的光辉形象。
        第五,宣传了根据地建设中的先进典型和模范。
        第六,宣传了根据地军民的美好生活。
    (四)政治形势宣传
    (五)政治行为宣传
    (六)分化瓦解敌军宣传
二、中央苏区政治宣传的经验启示

(8)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群众动员
        1.5.2 中央苏区
        1.5.3 粮食运动
第二章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的历史前提
    2.1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的时代背景
        2.1.1 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并存
        2.1.2 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的新阶段
        2.1.3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2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的客观因素
        2.2.1 地理环境和人口状况
        2.2.2 社会经济状况
        2.2.3 政治文化状况
    2.3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3.2 中国共产党早期群众动员理论
第三章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具体开展
    3.1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三个阶段的动员
        3.1.1 准备阶段的动员
        3.1.2 具体实施阶段的动员
        3.1.3 后期阶段的动员
    3.2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出现的问题
        3.2.1 劳动力不足
        3.2.2 政策宣传不到位
        3.2.3 机会主义屡禁不止
        3.2.4 部分领导干部工作懈怠
        3.2.5 查田运动的影响
    3.3 中国共产党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3.3.1 全方位动员人民
        3.3.2 加大宣传力度和强度
        3.3.3 创新群众教育模式
        3.3.4 加强干部培训
        3.3.5 正确引导查田运动
    3.4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的历史作用
        3.4.1 引导苏区群众大兴建设,改善农业发展条件
        3.4.2 凝聚苏区群众民心,保障革命后援
        3.4.3 打破资源封锁,储备战斗物资
第四章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综合分析
    4.1 从动员主体的动员能力角度分析
        4.1.1 动员主体的动员理论
        4.1.2 动员主体的动员实践
        4.1.3 动员主体的组织性和权威性
    4.2 从动员客体的响应度角度分析
        4.2.1 动员客体的利益导向
        4.2.2 动员客体的性格导向
        4.2.3 动员客体的心理状态
    4.3 从动员模式、动员方法和动员规律角度分析
        4.3.1 垂直动员模式和辐射动员模式的初步运用
        4.3.2 组织动员和实践动员等多种动员方法的配合
        4.3.3 利益联动规律和实践强化律的融合
    4.4 从动员阶段的运作系统角度分析
        4.4.1 宣传与土地革命——准备阶段
        4.4.2 组织与互助——实施阶段
        4.4.3 巩固与扩大影响力——反馈阶段
第五章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历史作用、经验和启示
    5.1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历史作用
        5.1.1 改善苏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凝聚苏区群众民心
        5.1.2 夯实苏区根据地经济基础,提供战斗物资
        5.1.3 唤醒苏区群众阶级意识,点燃革命火种
    5.2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经验
        5.2.1 重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5.2.2 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5.2.3 重视党的自身建设
        5.2.4 重视组织机构建设
        5.2.5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5.3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启示
        5.3.1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5.3.2 健全舆论宣传体系
        5.3.3 继续做好党建工作
        5.3.4 完善组织机构
        5.3.5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红色中华》推进中央苏区移风易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红色中华》的研究现状
        1.2.2 中央苏区移风易俗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红色中华》创刊背景与办报宗旨
    2.1 《红色中华》创刊背景
        2.1.1 赣南、闽西农村面貌——积贫积弱
        2.1.2 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与“封锁”
    2.2 《红色中华》办报宗旨
第3章 中央苏区移风易俗因由分析
    3.1 中央苏区旧风陋俗的危害性
    3.2 顺应中央苏区社会变革
    3.3 满足苏区内部政权建设需要
第4章 《红色中华》关于中央苏区文明风尚宣传内容
    4.1 《红色中华》对中央苏区民智启蒙的宣传
        4.1.1 抨击官僚主义作风
        4.1.2 提倡人人平等,铲除封建等级观念
        4.1.3 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破除封建思想
    4.2 《红色中华》对科学、卫生知识的普及
        4.2.1 破除迷信、倡导科学
        4.2.2 普及卫生、防疫知识
    4.3 推进落实妇女解放工作
        4.3.1 披露封建禁锢下导致的女性问题
        4.3.2 《红色中华》倡导妇女解放
    4.4 力破传统“参军”思想,积极提倡扩红
    4.5 积极提倡新节日
    4.6 倡导禁吸鸦片
第5章 《红色中华》移风易俗报道的特点与启示
    5.1 《红色中华》移风易俗报道基于政治定位与引导
        5.1.1 政治立场明确
        5.1.2 政治引导精准
        5.1.3 启示
    5.2 《红色中华》移风易俗报道平民化、互动性强
        5.2.1 报道通俗易懂
        5.2.2 政治互动性强
        5.2.3 启示
    5.3 《红色中华》移风易俗报道富有政治情感与价值观
        5.3.1 报道加注政治情感
        5.3.2 案例加注政治价值观
        5.3.3 启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回顾与梳理
        一、国外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中共宣传工作研究的关键词及启示
        (二)有关办报模式与中共整体转型的研究
        二、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梳理
        (一)对于中共办报模式演变的两种认知
        (二)对于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主流观念
        (三)对于中共领袖办报思想的充分总结
        (四)对于中共办报模式内涵的初步归纳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界定
        一、模式的基本概念
        二、模式的主要功能
        三、模式的思维缺陷
        四、中共办报模式的概念阐释
    第四节 基本思路与框架
        一、勾连学术网络、形成想象空间
        二、引入多学科的视角与研究方法
        三、进行历史分期,凸显模式差异
        四、明晰构成要素,描绘模式全景
        五、形成研究问题,彰显研究意义
    第五节 章节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报为机关:中共办报模式的初步探索(1921-1927)
    第一节 中共办报实践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轮廓
        一、陈独秀: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奠基者
        二、机关论:早期中共党报理论的主核心
        (一)党管党报
        (二)全党办报
        (三)上层宣传、下层鼓动
    第三节 中共办报“上海模式”的探索
        一、《新青年》:中共报刊的初始范本
        (一)报为主业,宣传建党
        (二)生产符号权力的报刊
        (三)凝聚政党组织的报刊
        二、“上海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党性原则:“一人之报”到“一党之报”
        (二)内容策略:“知识气质”与“两级传播”
        (三)技术形态:“编印分离”与“全党办报”
        (四)经营管理:拨款制对报刊经济属性的消解
    第四节 “上海模式”的开创意义与不足
第二章 报为工具:中共办报模式的基本成型(1928-1937)
    第一节 中国革命环境的剧烈变化
        (一)中共组织遭受严重破坏
        (二)领导层进入不稳定时期
        (三)党内路线斗争接连不断
    第二节 中共党报思想的体系建构
        一、继承与突破:瞿秋白之于陈独秀的党报思想
        二、向上走与向下走:中共党报理论的发展趋向
        (一)向上走:“党报姓党”与“全党办报”
        (二)向下走:“群众办报”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中共办报“瑞金模式”的形成
        一、党性原则:党报与党“同频共振”
        二、内容策略:斗争性与建设性并存
        (一)“工具论”催生“斗争性”
        (二)执政党办报孕育“建设性”
        三、技术形态:公开刊物“内刊化”
        四、经营管理:普遍采取战时拨款制
    第四节 “瑞金模式”的历史贡献与不足
第三章 城乡互动:中共办报模式的多元发展(1938-1949)
    第一节 中共办报内外环境的变化
        (一)国共两党的相互形塑
        (二)白区与红区路线之争
    第二节 中共党报理论的基本成熟
        一、一以贯之:毛泽东办报思想的深厚积淀
        (一)求学时期:我所愿做的工作是新闻记者
        (二)大革命时期:报刊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工具
        (三)土地革命时期:报刊内容应“由远及近”
        (四)抗日战争时期: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
        二、定于一尊:中共党报理论的内涵深化
        (一)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路线确立
        (二)推动全党办报的组织化运作
        (三)明晰报刊的基本内容与策略
    第三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分化并立
        一、夹缝生长:中共办报“重庆模式”另辟蹊径
        (一)党性原则:坚守阵地与增强党性相统一
        (二)内容策略: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技术形态:以独立面目开展合法斗争
        (四)经营管理: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铺开
        二、重庆模式”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三、完全党报:中共办报“延安模式”推向全党
        (一)党性原则:党对报刊的高度控制
        (二)内容策略:联系群众的改版路径
        (三)技术特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
        (四)经营管理:“工具论”下力求自给
        四、“延安模式”的重要地位与历史缺陷
第四章 两极分化:中共办报模式的差异根源
    第一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环境差异
        (一)办报业态的差异
        (二)传播对象的差异
        (三)经济来源的差异
    第二节 中共办报模式的路径差异
        (一)“农村办报”的发展路径
        (二)“城市办报”的发展路径
余论
    (一)“工具论”决定了中共报刊面貌
    (二)“工具论”存在以我为主的缺陷
    (三)报刊发展的三种逻辑不可偏废
    (四)推动报刊发展逻辑的殊途同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向导》篇目一览表
    附录2 :《布尔塞维克》篇目一览表
    附录3 :《红旗周报》篇目一览表
在学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告群众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探赜[D]. 郭斓.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2]中央苏区交通邮政经费的筹措管理与苏区精神的作用[J]. 彭景涛,张文卓.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1(04)
  • [3]湖南革命根据地货币汇考[J]. 谭明. 金融经济, 2021(06)
  • [4]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研究[D]. 何瑞.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5]中央苏区政治宣传工作探析[J]. 肖小华. 探求, 2020(06)
  • [6]中央苏区政治宣传的内容探析——以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为视角[J]. 肖小华. 红色文化学刊, 2020(03)
  • [7]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研究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D]. 朱凡娇.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8]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研究[D]. 魏婷婷.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9]《红色中华》推进中央苏区移风易俗研究[D]. 文芳. 南昌大学, 2020(01)
  • [10]中共办报模式演变史研究(1921-1949)[D]. 陈龙. 暨南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诉群众 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