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尿路结石363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慧彬[1](2021)在《清瘀排石颗粒治疗下焦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清瘀排石颗粒对下焦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其安全性,促进清瘀排石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推广。方法:选取从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中医院结石科符合纳入标准的下焦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随机分配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予清瘀排石颗粒治疗,对照组予肾石通颗粒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结石排出率、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等,用PASW Statistics 18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并根据试验所得数据,做出初步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例在性别、年龄、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左右侧分布、输尿管上段结石大小、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等5个方面的比较结果都是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的结石排出率是50%,对照组的结石排出率是23.33%;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3.33%,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到93.33%,而对照组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3.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的比较结果是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清瘀排石颗粒每袋1.835元,1个疗程需77.07元;肾石通颗粒每袋2.50元,1个疗程需105元。结论:(1)清瘀排石颗粒和肾石通颗粒治疗下焦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均有疗效,清瘀排石颗粒的结石排出率高于肾石通颗粒,并且清瘀排石颗粒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到93.33%,而肾石通颗粒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6.67%,说明清瘀排石颗粒比肾石通颗粒的疗效更好。(2)清瘀排石颗粒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到93.33%,而肾石通颗粒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3.33%,说明清瘀排石颗粒比肾石通颗粒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的效果更好。(3)从清瘀排石颗粒和肾石通颗粒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率来看,二者差异不大,临床安全性都好,均可在临床上应用。(4)从价格方面来说,相比于肾石通颗粒,清瘀排石颗粒的费用较低,更能减轻患者负担。
刘田[2](2021)在《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客观评价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总结现有临床研究在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为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同时为今后更加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计算机检索词、检索式,检索各个数据库,同时合并手工检索,全面检索出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文献。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0年12月11日。所有检索到的文献导入Note Express软件中,先进行查重,剔除掉重复的文献,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用Excel表格记录纳入文献的基本资料及数据,并绘制成三线表格资料,同时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并绘制图形。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文献数据资料进行Meta分析,分析的结局指标主要有:有效率、Scr、BUN、血清Cys C、炎症指标(TNF-α、IL-2、IL-6)、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排石时间、复发率,对其结果用森林图表示,对于纳入文献在10个以上时,用漏斗图分析是否存在发表偏倚,最后对所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2篇文献进行分析,共包含2308例患者,治疗组有1156例,对照组有1152例。对22篇文献的8个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ESWL后加用中药复方的总体疗效优于无中药的对照组。(1)有效率:RR=1.2,95%CI[1.16,1.24],Z=10.2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cr:MD=-12.48,95%CI[-13.07,-11.88],Z=41.0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BUN:MD=-1.06,95%CI[-1.19,-0.93],Z=16.0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Cys C:SMD=-0.81,95%CI[-1.30,-0.32],Z=3.26,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TNF-α:MD=-0.66,95%CI[-0.75,-0.61],Z=18.4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MD=-1.76,95%CI[-1.87,-1.66],Z=31.8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6:MD=-1.97,95%CI[-2.44,-1.49],Z=8.1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CD3+:MD=5.11,95%CI[3.92,6.30],Z=8.4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MD=3.81,95%CI[2.76,4.86],Z=7.1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CD8+:MD=0.18,95%CI[0.12,0.24],Z=5.49,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MD=-0.19,95%CI[-0.88,0.50],Z=0.54,P(2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排石时间:SMD=-3.21,95%CI[-4.10,-2.32],Z=7.0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复发率:RR=0.33,95%CI[0.13,0.88],Z=2.22,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对22篇文献的中药复方分析,用药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中药有: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牛膝、甘草、石韦、车前子、黄芪、滑石。对中药类别进行统计,主要由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等几类组成,中药用药与临床上肾结石的中医治疗原则基本相符。结论: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相对于ESWL治疗在提高临床有效率、促进肾功能恢复(Scr、BUN、Cys C)、改善炎症(TNF-α、IL-2、IL-6)、保护免疫功能(CD3+、CD4+、CD4+/CD8+)、缩短排石时间、降低复发率等方面疗效更加显着。但考虑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偏低,导致本次Meta结果的有所偏倚,望日后能有更多高质量的RCT为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提供更准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于文晓[3](2021)在《头花蓼类中药对草酸钙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尿石症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和复发率居高不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困扰着众多的临床医生。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对其深入研究是必要且急迫的。骨桥蛋白(OPN)与尿石症的发生、PI3K-AKT通路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化和代谢是目前尿石症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骨桥蛋白作为一种有机大分子,被认为是结石形成的基质组分之一,在结石形成阶段必不可少,但针对骨桥蛋白作用通路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肾小管细胞损伤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学者所认同。同时,多项研究也表明PI3K-AKT通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化和代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清热利湿法被广泛应用于尿石症的治疗,众多研究表明苗药头花蓼治疗尿石症效果确切。本研究以头花蓼类中药对草酸钙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作为基础,探索骨桥蛋白与PI3K-AKT通路之间的关系,这或可成为尿石症机制研究新的突破口。目的:基于清热利湿法,探讨头花蓼类中药对草酸钙结石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为头花蓼类中药治疗尿石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第一部分: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选取尿石症患者7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克淋通胶囊联合坦索罗辛与坦索罗辛单药辅助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尿石症的疗效,观察克淋通胶囊在促进结石清除、减少二次碎石、减少肾绞痛发作、减少抗生素及止痛药使用等方面的作用。(2)第二部分:围绕PI3K-AKT与骨桥蛋白的关系,选用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克淋通组、枸橼酸组7组,当大鼠适应环境一周以后,采用乙二醇造模法诱导大鼠草酸钙结石形成,以头花蓼低、中、高剂量、克淋通进行干预,通过ELISA、HE染色、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大鼠24h尿液中尿素氮、肌酐、尿酸、尿钙、尿枸橼酸、草酸的变化、肾小管管腔内结石结晶情况、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及OPN蛋白变化情况,从而探讨头花蓼对大鼠草酸钙结石的作用机制。结果:(1)第一部分:从促进排石效果上看,克淋通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从第二次碎石率上看,克淋通组的二次碎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结石排净所需的天数上看,克淋通组的排石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天数上看,克淋通组的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从止痛药使用率上看,克淋通组的止痛药使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从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上看,克淋通组对腰腹部及会阴部疼痛、排尿情况、血尿、肾区叩击痛及输尿管行程压痛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从肾绞痛发作率上看,两组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从不良事件发生率上看,两组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2)第二部分:从大鼠一般状态上看,成石模型建立后大鼠体重降低,饮食量减少,体毛变稀疏,体毛光泽度降低,活动量减少,打斗现象减少,精神变差。从大鼠24小时尿液分析结果上看,低、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钙、草酸、肌酐、尿素氮、尿酸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枸橼酸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从HE染色结果上看,低、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结晶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和克淋通组。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上看,低、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PI3K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01);低、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AKT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P<0.0001);低、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OPN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P<0.0001)。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上看,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PI3K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P<0.0001);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AKT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P<0.0001);中、高剂量头花蓼组和克淋通组的OPN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P<0.0001)。结论:(1)克淋通胶囊辅助体外冲击波治疗尿石症(湿热瘀阻证)的排石疗效明显,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外碎石治疗后二次排石率和抗生素使用率,同时可缓解排石过程中出现的疼痛,对中医证候(腰腹部及会阴部疼痛、排尿情况、血尿、肾区叩击痛及输尿管行程压痛症状)改善明显;(2)头花蓼及头花蓼类中药可以降低草酸钙结石大鼠的尿草酸及钙浓度,增加尿枸橼酸浓度,减轻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损害,进而产生保护肾脏的作用;(3)头花蓼及头花蓼类中药防治草酸钙结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OPN表达相关;(4)头花蓼及头花蓼类中药减轻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损害,进而产生保护肾脏的作用,与上调PI3K、AKT的表达相关。
毕秋颖[4](2020)在《四子代茶饮对痰湿质泌尿系尿酸结石的体质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对比“四子代茶饮”与枸橼酸氢钾钠对泌尿系尿酸结石的泌尿系B超、血尿酸、尿PH的影响,明确其降血尿酸及保守治疗泌尿系尿酸结石等作用,探讨“四子代茶饮”在干预泌尿系尿酸结石体质中的作用,传承中医药辨治泌尿系尿酸结石的优势,以及发展中医体质学说在临床的应用。方法:选择西医诊断符合泌尿系尿酸结石诊断标准、中医体质具有痰湿质体质偏颇(中医体质判定为痰湿质转化分≥40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6例。其中治疗组给予“四子代茶饮”治疗,颗粒剂配500ml温水频服,对照组给予枸橼酸氢钾钠颗粒10g/天治疗,并给予两组患者合理的生活健康指导,嘱两组患者试验期间每次排尿时观察小便情况,并用滤网滤过尿液,疗程为8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中医体质判定中的痰湿质转化分的变化、结石位置变化、结石大小变化、结石数量变化、血尿酸变化、尿PH值变化,尿红细胞的变化,安全性指标(ALT、ALP、AST、Cr、BUN)变化。结果:1.试验期间共有受试者脱落3例,最终有效观察病例69例,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治疗前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痰湿体质转化分、结石情况(位置、数量、大小)、血尿酸、尿PH值、尿红细胞以及安全性指标(ALT、ALP、AST、Cr、BUN),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体质疗效为25.71%,对照组体质疗效为2.94%,两组体质疗效进行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痰湿质转化分进行对比(P<0.05),治疗组针对泌尿系尿酸结石痰湿体质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两组排石疗效比较,治疗组排石总有效率85.71%与对照组排石总有效率88.2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排石率分别为治疗组70.9%,对照组73.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能有效排石;5.治疗前后两组结石最大直径分别进行组内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结石最大直径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结石最大直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结石大小均有明显减小,但两组间结石最大直径减小程度无统计学差异。6.治疗后治疗组血尿酸均值为475.20±41.91(μmol/L),高于对照组的438.47±33.91(μmol/L),两组血尿酸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组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对照组优于治疗组。7.治疗前后两组尿PH值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尿PH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碱化尿液。8.治疗前后两组尿红细胞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尿红细胞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观察期间无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后安全性指标与治疗前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为出现不良事件。结论:“四子代茶饮”在促进泌尿系尿酸结石患者排石的基础上,不仅可以碱化尿液、有效降低血尿酸,对泌尿系尿酸结石的痰湿体质干预作用也是较为显着的。提示“四子代茶饮”对于保守治疗泌尿系尿酸结石、调节体质偏颇从而减少泌尿系尿酸结石的复发具有积极的研究意义,为进一步探索防治泌尿系尿酸结石提供了临床依据,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并推广于临床。
黎志辉[5](2020)在《尿石清合剂对孙氏镜碎石术后残石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对于直径1.0cm~2.5cm的上尿路结石常选择微创手术治疗,但术后可能有残石。术后≥4mm的残石经患侧输尿管排出,能引起该侧输尿管痉挛、尿路梗阻、尿路积水和感染;也能作为结石核心,导致结石再生长而复发,所以如何安全快速地促进术后残石的排出至关重要。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对人体伤害小,恢复迅速,常用于治疗≤2.0cm上尿路结石,也可见于>2.0cm的上尿路结石。尿石清合剂是本院制剂,在结石患者中应用广泛,但尚未有尿石清合剂对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残石排出疗效的相关研究。本课题旨在观察尿石清合剂对孙氏镜碎石术后残石的排出疗效,证明尿石清合剂能加快促进术后残石的排出。方法:本课题病例均来自从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外一科(泌尿外科)行孙氏镜钬激光碎石术后患者,选择符合要求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后服用尿石清合剂4周)55例和对照组(术后常规服用饮用水4周)55例。统计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结石大小、结石CT值(Hu)、术后残石的大小、残石个数、残石分侧、残石位置、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例数、住院总费用、术后第4周残石的个数、排石过程中VAS疼痛评分及血尿比色卡评分,记录4周内服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最后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统计的数据。结果:1.观察组脱落5例,最终完成4周试验的受试者观察组有50例,对照组有55例,两组受试者的性别比例、残石位置、残石分侧、年龄、体重指数、术前结石大小、结石CT值、住院总费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残石大小、残石个数等资料经统计学计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表2和表3)2.两组排石过程中VAS疼痛评分构成比,经统计学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表5提示两组血尿比色评分构成比,经统计学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5)3.术后4周观察组的结石清除率42%(21/50),对照组的结石清除率16%(9/55),经统计学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周,观察组需要行ESWL治疗4例,对照组13例,经统计学计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6)4.观察组受试者在服药4周研究周期内未出现过敏、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等不良反应。结论:尿石清合剂能促进孙氏镜碎石术后残石的排出,且服药过程中无毒副作用,其安全、有效。
彭颂[6](2019)在《“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观察对照组(普通针刺组)、试验组(“动留针术”组)对急性肾绞痛治疗后患者疼痛强度评分、伴随症状评分、镇痛起效时间、复发情况等临床指标,对比两组治疗急性肾绞痛的临床疗效差异,为本病提供简便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并推广“动留针术”的应用。方法:1.选择重庆市中医院急诊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急性肾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1例。2.对照组取患侧阿是穴、腰夹脊、足三里针刺得气后接电针,通电后留针约30min。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留针期间施行“胸胁咳气法”引申法。治疗后观察随访24小时。3.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分值差、伴随症状评分分值差、总体评分分值差、镇痛起效时间、复发情况,并统计镇痛疗效、总体疗效等指标,来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结石位置、结石平均直径、结石直径分类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强度评分、伴随症状评分、总体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强度评分、伴随症状评分、总体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分值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伴随症状评分分值差、总体评分分值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镇痛疗效总有效率93.33%,试验组96.67%,两组患者镇痛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照组总体疗效总有效率93.33%,试验组100.00%,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照组镇痛起效时间为6.77±4.52min,试验组为4.10±2.89min,两组患者镇痛起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对照组疼痛复发率20.00%,试验组13.33%,两组患者疼痛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照组和试验组对急性肾绞痛的疼痛强度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和总体评分的均有改善,而试验组对疼痛强度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对伴随症状评分和总体症状评分的改善作用基本相当。2.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急性肾绞痛的镇痛时间短,镇痛疗效、总体疗效显着;而试验组的镇痛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疗效与对照组基本相当,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陈超源[7](2019)在《消浊化石汤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以及动物实验,分析消浊化石汤对上尿路结石的溶石、排石作用,以明确临床疗效,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1.临床部分:本课题通过随机平行对照法,将符合为上尿路结石肾气亏虚或下焦湿热证型患者91例,随机分为消浊化石汤组(治疗组)45例、排石颗粒组(对照组)46例,治疗组服用消浊化石汤,对照组服用排石颗粒,以8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重、结石面积的大小与位置等疗效性指标变化以及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变化。2.实验部分:(1)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排石颗粒药物组、消浊化石汤药物组,每组10只。用0.75%乙二醇+1%氯化铵复制大鼠上尿路草酸钙结石模型,实验周期为4周,每周称量动物体重,同时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变化。实验结束时检测大鼠24h尿p H、尿草酸、尿钙、尿NAG、RBP以及血BUN、Cr各项指标;观察大鼠肾脏组织切片病理变化。(2)将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空白组、排石颗粒药物组、消浊化石汤药物组,每组5只。将大鼠麻醉后,用绝缘电极将输尿管连接于生理记录仪,空白组予以灌胃生理盐水3ml、排石颗粒组予以灌胃排石颗粒3ml、消浊化石汤组予以灌胃消浊化石汤3ml,通过生理记录仪将大鼠输尿管蠕动的频率记录下来,观察1小时,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各组动物给药或给水后输尿管蠕动波的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1)治疗组治疗后平均截面积缩小幅度(0.13±0.36)cm2,与对照组(0.09±0.36)cm2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缩小结石截面积的效果要好于对照组。(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75.6%,对照组的69.6%,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治疗下焦湿热型上尿路结石总有效率(85.7%)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8%)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各证型疗效比较,下焦湿热型上尿路结石总有效率(85.7%)高于肾气亏虚型(76.9%)、虚实夹杂型(5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对于下焦湿热型上尿路结石的治疗效果较好,并且优于对照组。(4)在改善“腰腹绞痛、腰腹隐痛、小便涩痛”症状方面,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P<0.05)。2.实验研究:(1)治疗组的利尿、排泄草酸、抑制尿液中草酸钙结晶形成的能力要优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输尿管蠕动频率变化更为明显(P<0.05)。结论:1.消浊化石汤对于缩小结石截面积有显着效果;患者治疗后的综合疗效要优于排石颗粒组;消浊化石汤对于下焦湿热型上尿路结石的疗效较好;消浊化石汤可以改善患者“腰腹绞痛、腰腹隐痛、小便涩痛”的临床症状,在临床治疗上尿路结石方面有非常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意义。2.通过对于尿液代谢的影响,消浊化石汤可以达到增加尿量的效果,同时降低结石成石的高危因素,减少尿液中草酸的浓度,以减少结石病的尿液代谢异常率。消浊化石汤可以减少草酸钙结晶的形成、减轻肾脏的损害。
周星[8](2019)在《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尿石清合剂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并为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拓宽思路。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2017.4-2018.4在中山市中医院住院部就诊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我们纳入了 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尿石清合剂组及对照组,其中尿石清合剂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术后1周患者的临床症状(疼痛及血尿)、结石排出有效率来评价临床疗效,并记录4周内不良反应,最后通过SPSS16.0统计和分析收集的数据。结果:1.两组病例的基本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性别、年龄、结石位置及C T值等方面。2.在结石排出有效率情况方面,尿石清合剂组结石排出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尿情况方面,尿石清合剂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疼痛情况方面,尿石清合剂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周后是否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方面,尿石清合剂组行体外碎石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安全研究方面,尿石清合剂组是安全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结论:尿石清合剂是安全有效的,无副作用,能有效促进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结石排出,提高结石排出率,并能减少疼痛及血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刘菡[9](2019)在《中药改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背景:输尿管支架是一种中空的管形支架,以双端猪尾结构的双J管最为常见,在泌尿外科应用广泛。随着泌尿外科腔内手术的发展和普及,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用于治疗泌尿系上尿路结石已成为手术治疗的主流。而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是输尿管镜碎石术(URL)的重要部分,具有支撑、引流及提高结石清除率的作用。但随着双J管的留置,引起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等下尿路症状、腰腹部疼痛等疼痛症状、血尿在内的双J管留置症状,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西医已对双J管留置相关症状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改进改良支架管、服用口服药等措施改善相关症状,但仍未达成共识。中医药对泌尿系结石的治疗有独特优势。张耀圣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对泌尿系结石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认为结石术后双J管留置相关症状仍属“石淋”范畴,病机为湿热气滞血瘀,以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组方作为结石术后的辅助治疗。基于中医外科学对石淋的传统优势,结合在现代手术条件下对石淋病机演变的认识,将中医药与现代手术技术相结合,以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方向之一。目的:通过对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病人予以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组方中药,观察拔除双J管时的排尿情况和疼痛情况,评价其对双J管留置引起的排尿症状、疼痛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行输尿管镜激光碎石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术后均予抗炎止痛基本治疗,中药组术后予中药颗粒剂口服,每日一剂,共14天,对照组不予药物干预。两组均于术后14天拔除双J管。两组术前、术后、拔管时均完成输尿管支架症状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运用SPSS软件,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置管后与置管前相比,两组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置管2周后,拔除双J管时,中药组排尿症状、疼痛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具体评价,在排尿症状中,中药组的尿急、尿道灼热、尿不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尿频和血尿两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疼痛症状方面,中药组的VAS、排尿疼痛症状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活动时疼痛和排尿时腰痛症状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输尿管镜碎石术后留置双J管造成明显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根据双J管留置症状属石淋,其病机为湿热气滞血瘀的基本认识,运用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为基本治法组方的中药,能够改善双J管留置引起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输尿管支架留置症状是腔内碎石术存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对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中医药干预经行了初步观察,同时是中医药应用于泌尿系结石在腔内碎石术条件下的探索应用,证明现代微创手术条件下中医药仍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将中医药应用于泌尿系结石的输尿管镜手术治疗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并有进一步研究探索的价值。
宋俐[10](2003)在《排石冲剂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研究排石冲剂治疗尿路结石(湿热下注型、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排石冲剂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 本组患者70例,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符合尿路结石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其中湿热下注型26例、气滞血瘀型24例;对照组20例,其中湿热下注型12例、气滞血瘀型8例。治疗组予以排石冲剂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尿石通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一个半月。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结石大小、部位、结石排出数目、时间等疗效性指标变化;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变化。 结果: 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优于对照组(70%),但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排石冲剂治疗尿路结石有较好疗效; 2.治疗组气滞血瘀型尿路结石有效率为91.7%与对照组(37.5%)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对气滞血瘀型尿路结石疗效优于对照组; 3.治疗组结石排出率为68%与对照组(40%)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结石排出率高于对照组; 4.治疗组结石排出时间为21.46±11.76天,与对照组(32.14±12.88天)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结石排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5.治疗组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排石率分别为77.8%、84.6%,与对照组(22.2%、20.0%)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的排石效果优于对照组; 6.直径大于等于0.6cm小于1.0cm的结石,治疗组有效率为95.5%与对照组(55.6%)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对于直径大于等于0.6cm小于1.0cm的结石疗效优于对照组; 7.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分差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尿路结石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8.治疗组尿常规脓尿、血尿好转率分别为91.7%、96.9%,与对照组(33.3%、25.0%)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脓尿、血尿效果优于对照组。 9.安全性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测均无明显异常变化,表明排石冲剂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 结论: 临床观察表明:排石冲剂治疗尿路结石(湿热下注型、气滞血瘀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排石冲剂能有效提高结石排出率,缩短结石排出时间,改善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是治疗尿路结石的一种有效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尿路结石363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尿路结石363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清瘀排石颗粒治疗下焦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采集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脱落、剔除、终止标准 |
6.1 病例脱落、剔除原则 |
6.2 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
7 试验设计 |
8 治疗方案 |
8.1 一般治疗 |
8.2 研究用药 |
9 观察指标 |
9.1 疗效性指标 |
9.2 安全性指标 |
9.3 副作用观察 |
9.4 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
10 疗效判定标准 |
10.1 西医临床疗效判定 |
10.2 中医疗效判定 |
10.3 安全性评价 |
11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结石左右侧比较 |
1.4 结石大小比较 |
1.5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 治疗结果的比较 |
2.1 结石排出率的比较 |
2.2 西医临床疗效的比较 |
2.3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
2.4 不良反应比较 |
3 两组药物价格的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西医对尿路结石的认识 |
1.1 概念 |
1.2 影响因素 |
1.3 发病机制学说 |
1.4 西医治疗 |
2 中医对石淋病的认识 |
2.1 概念 |
2.2 病因 |
2.3 古代中医病机认识 |
2.4 现代中医病机认识 |
2.5 中医治疗 |
3 导师对石淋病的认识 |
4 清瘀排石颗粒的方药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5 选择肾石通颗粒作为对照组的临床依据 |
6 结果 |
7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学对肾结石的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肾结石的认识 |
2.1 肾结石的流行病学 |
2.2 西医治疗 |
3 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6 统计分析方法 |
1.7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特征 |
2.3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与分析 |
3.1 ESWL后的并发症分析 |
3.2 肾损伤的生化指标 |
3.3 疗效性分析 |
3.4 中药用药规律分析 |
3.5 异质性来源分析 |
3.6 发表偏倚分析 |
3.7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头花蓼类中药对草酸钙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学对尿石症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二、现代医学对尿石症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克淋通胶囊治疗尿石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第二节 诊疗标准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二章 头花蓼对大鼠草酸钙结石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方案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四子代茶饮对痰湿质泌尿系尿酸结石的体质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观察时间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剔除与脱落标准 |
研究方法 |
(一)试验方法 |
(二)观察指标 |
(三)统计方法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研究结果 |
1 试验入组情况 |
2 治疗前两组受试者一般情况对比 |
3 研究结果 |
4 治疗削后安全性指标评估 |
讨论与分析 |
1 导师干预泌尿系结石痰湿体质的学术思想 |
2 “取象比类”思想中“以核治核”理论为选方提供理论依据 |
3 “四子”现代药理研究 |
4 临床疗效分析 |
5 安全性指标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一 |
文献综述 泌尿系尿酸结石的中医体质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泌尿系尿酸结石的认识 |
2 泌尿系尿酸结石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3 中医体质学说渊源及发展现状 |
4 体质与石淋相关性及其应用的临床研究 |
5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二 |
附录 |
临床观察表 |
四子代茶饮临床试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
致谢 |
(5)尿石清合剂对孙氏镜碎石术后残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的认识 |
1.1.1 泌尿系结石的流行病学 |
1.1.2 泌尿系结石的成因 |
1.1.3 泌尿系结石的诊疗 |
1.2 中国传统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的认识 |
1.2.1 中国传统医学对尿石症的认识 |
1.2.2 中国传统医学治疗尿石症的方法 |
1.2.3 尿石清合剂在尿石症方面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收集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及分组 |
2.2.2 治疗方法 |
2.2.3 观察指标(内容) |
2.2.4 统计处理 |
2.3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3.1 两组基本资料情况 |
2.3.2 排石过程中VAS疼痛评分构成比情况 |
2.3.3 两组排石过程中血尿比色卡评分构成比情况 |
2.3.4 访视二(术后4周)两组结石排出及行ESWL治疗情况 |
2.3.5 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2.4.1 孙氏镜碎石术后残石处理的重要性 |
2.4.2 研究结果及分析评价 |
2.4.3 尿石清合剂的理论依据 |
2.4.4 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分析 |
2.4.5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 试验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1.1 西医诊断标准 |
2.1.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 研究仪器、设备 |
1.1 毫针 |
1.2 电针 |
2 入组方法 |
3 治疗方法 |
3.1 针灸取穴 |
3.2 对照组 |
3.3 试验组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判定标准 |
5.1 治疗前后评分分值差评定标准 |
5.2 镇痛疗效的评定标准 |
5.3 总体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年龄比较 |
1.3 两组结石位置比较 |
1.4 两组结石直径分类比较及结石直径比较 |
2 两组治疗前评分比较 |
3 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 |
4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分值差比较 |
5 两组镇痛疗效比较 |
6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7 两组镇痛起效时间比较 |
8 两组疼痛复发比较 |
9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中医对急性肾绞痛的认识 |
1 急性肾绞痛的中医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二、西医对急性肾绞痛的认识 |
1 急性肾绞痛的概述 |
2 病因病理 |
3 流行病学 |
4 西医治疗 |
三、针刺治疗急性肾绞痛的镇痛探讨 |
1 针刺镇痛原理 |
2 针刺选穴 |
四、“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的镇痛探讨 |
1 导引 |
2 “动留针术”镇痛原理 |
第四部分 结论 |
不足及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
附录2 临床研究病例报告 |
附录3 “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知情告知页 |
知情同意书签字页 |
附录4 针灸治疗肾绞痛概述 |
参考文献 |
(7)消浊化石汤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一、现代医学对上尿路结石的认识及治疗 |
1 西医对上尿路结石的认识 |
1.1 上尿路结石的分型 |
1.2 西医对上尿路结石形成机制的认识 |
2 西医对上尿路结石的治疗 |
二、祖国医学对上尿路结石的认识及治疗 |
1 中医对上尿路结石病因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2 中医对上尿路结石的治疗 |
第二部分 消浊化石汤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1.4.1 纳入标准 |
1.4.2 排除标准 |
1.4.3 剔除标准 |
1.5 治疗方案 |
1.5.1 治疗组 |
1.5.2 对照组 |
1.6 观察指标 |
1.6.1 实验室指标 |
1.6.2 安全性指标 |
1.7 疗效判定标准 |
1.7.1 疗效评定标准 |
1.7.2 主要症状及体征疗效评定 |
1.8 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记录 |
1.9 统计学方法 |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一般情况分析 |
2.2 患者治疗前后结石截面积的平均水平比较 |
2.3 患者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的比较 |
2.4 患者治疗前后各证型疗效的比较 |
2.5 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变化的比较 |
2.6 结果 |
2.7 结论 |
3 分析与讨论 |
第三部分 消浊化石汤治疗上尿路结石机制的实验研究 |
一、消浊化石汤对上尿路草酸钙结石SD大鼠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动物场所、实验所用试剂 |
1.1.1 动物以及动物实验场所 |
1.1.2 主要仪器、实验所用试剂 |
1.1.2.1 主要仪器 |
1.1.2.2 主要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
1.3.1 一般状况观察 |
1.3.2 生化检测 |
1.3.3 肾组织病理 |
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一般状况的比较 |
3.2 各组大鼠 24h 尿量及尿草酸、尿钙、pH值的比较 |
3.3 各组大鼠尿NAG、尿RBP的比较 |
3.4 各组大鼠血尿素氮、肌酐的比较 |
3.5 四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的比较 |
二、消浊化石汤对输尿管蠕动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药物与制剂 |
1.1.3 仪器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1 造模对于实验的影响 |
2 消浊化石汤对实验大鼠的影响 |
2.1 消浊化石汤对大鼠24H尿量、尿草酸、尿NAG、尿RBP的影响 |
2.2 消浊化石汤对实验大鼠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
2.3 消浊化石汤对实验大鼠肾脏组织的影响 |
2.4 消浊化石汤对实验大鼠输尿管蠕动作用的影响 |
四、小结 |
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附录二 临床病例报表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
(8)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学对尿石症的认识 |
1、西医病因 |
2、临床表现 |
3、体征 |
4、泌尿系结石分型 |
5、西医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石淋的认识 |
1、中医病因病机 |
2、中医辨证分型 |
3、中医治疗方法 |
第三节 文献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病例脱落标准 |
6、观察指标 |
7、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8、治疗方法 |
9、观察方法 |
10、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观察结果及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立法基础 |
2、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选方基础 |
3、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机理探讨 |
4、尿石清合剂的临床应用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中药改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输尿管支架相关并发症西医研究进展 |
1 输尿管支架简介 |
2 输尿管相关并发症的表现及机制 |
3 输尿管支架相关并发症治疗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石淋辨证治疗及围手术期处理研究进展 |
1 石淋病机及辨证 |
2 石淋治疗 |
3 中医药在石淋围手术期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入组病例基本情况 |
3.2 两组置管前症状比较 |
3.3 置管前后症状比较 |
3.4 两组置管后症状比较 |
3.5 两组拔管时症状比较 |
3.6 两组拔管时具体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比较 |
4 研究结论 |
4.1 结论一 |
4.2 结论二 |
4.3 结论三 |
结语 |
1 本研究总体评价及讨论 |
1.1 研究选题设计讨论 |
1.2 利湿清热、理气化瘀法治疗双J管留置并发症的理论来源 |
1.3 研究结果讨论 |
2 双J管相关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展望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排石冲剂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医药治疗尿路结石的研究进展(综述)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3 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排除标准 |
5 治疗方法 |
5.1 药物来源 |
5.2 药物及服用方法 |
5.3 观察方法 |
6 主要观察指标 |
6.1 安全性观察 |
6.2 疗效性观察 |
6.3 不良反应观察 |
7 疗效标准 |
7.1 疗效评定标准 |
7.2 主要症状体征疗效评定 |
8 统计处理方法 |
结果 |
1 两组病例总疗效比较 |
2 两组病例不同中医证型疗效比较 |
3 两组病例结石排出情况比较 |
4 两组病例不同部位尿路结石排石率比较 |
5 两组病例不同大小尿路结石疗效比较 |
6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主要症状阳性体征疗效比较 |
7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尿常规结果比较 |
8 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
9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1.1 尿路结石的成因 |
1.2 组方原则 |
2 疗效性分析 |
3 安全性分析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尿路结石363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清瘀排石颗粒治疗下焦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慧彬.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复方联合ESWL治疗肾结石的临床评价研究[D]. 刘田.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头花蓼类中药对草酸钙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研究[D]. 于文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四子代茶饮对痰湿质泌尿系尿酸结石的体质干预研究[D]. 毕秋颖.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尿石清合剂对孙氏镜碎石术后残石的临床观察[D]. 黎志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动留针术”治疗急性肾绞痛临床疗效观察[D]. 彭颂.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消浊化石汤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D]. 陈超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尿石清合剂联合ESWL治疗气血瘀滞型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观察[D]. 周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中药改善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双J管症状的临床观察[D]. 刘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排石冲剂治疗尿路结石的临床观察[D]. 宋俐. 湖北中医学院,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