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急求余华《兄弟》的故事概要。纯粹只要情节介绍,不要读后感等。详细一点,不少于2600个字。
- 答:说倒叙着开场。中年李光头坐在金漆马桶上做着太空梦,并回忆起年少时偷窥女人却获得全镇男人羡慕的眼光,因为他亲眼见过镇上第一美女林红的屁股。余华花了整整两章节的浓墨,通过56碗三鲜面的交易,将这个俗不可耐的细节一而再再而三地描绘,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空虚的灵魂对于性的焦渴。
接下来小说转入李兰(李光头的母亲)的回忆里,我们看到了李光头的生父刘山峰的死因,明白“有其父必有其子”。刘山峰的死成就了李兰与宋凡平的结合,她找到爱与尊严。小说自此有了温情的味道。
文革来了!文章突然峰回路转,宋凡平因为地主出身,从旗手变成阶下囚。他巧妙地为两兄弟解说政治运动下发生的暴行,以爱的名义编谎。为了信守对妻子的诺言,他企图逃跑,遭到“十一个红袖章”一轮又一轮的围攻直至血肉模糊,尸首见地。文字就像催泪瓦斯一样蔓延,越到后面越让人情不自禁地意识到,那不是“惨烈”两个字足以形容的时代,小说里非正常死亡的背后是人性遭受剿灭。
宋凡平的死只是开场。文革还在继续。李兰以地主婆的身份继承着宋凡平未完成的批斗,李光头短暂的朋友孙伟一家人也先后凄惨死去。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饱受迫害的孙伟父亲选择的死法——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用砖头把两寸长钉钉入脑门。《兄弟》上部接近尾声,李兰的生命也接近尾声,这个女人坚持7年不洗头以纪念丈夫,安排好兄弟俩的生活她才放心离开人间,死前终于洗头,骤然间成了白发老妇。 - 答:讲述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从“文革”至今的跌宕人生。《兄弟(上)》讲的是“文革”中的故事,通过两兄弟的家庭在劫难中的崩溃,缩写了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展示了个人命运与权力意志之间不可抗衡的灾难性景象,也凸显了人性之爱与活着之间的坚实关系。《兄弟(下)》通过两兄弟的“裂变”展示了伦理颠覆、浮躁纵欲的现代生活。两兄弟的命运与两个时代一样天翻地覆,他们最终走向了命运的两端,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问:鲁迅的作品《兄弟》的主要内容
- 答:1925年冬鲁迅写的《兄弟》,取材于1917年周作人(鲁迅的二弟)刚到北京治病时的情形,无情地嘲讽了兄弟的手足之情.起因是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在八道湾的兄弟反目,本文所影射的正是他的二弟周作人,两人反目之后一直到死都没有互相原谅,甚至都没有再见过一面.这一段公案在文坛历史上颇为有名,反目的原因据说跟二弟的日本媳妇羽太信子有直接关系.具体这段历史前因后果可以查询得到.所以不必以为鲁迅在任何一篇文章里都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和历史背景,更无须动辄就以民族大义的角度去考虑.其实说穿了就是家庭矛盾引发的激愤和不平,才动笔写的这篇文章.
《兄弟》写一种心境:深深掩藏在“兄弟怡怡”背后的自私与社会压力.这实际也是对“礼教”与人情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延续了思想革命的主题.北洋军阀统治下死水一样的政府官署作为故事的社会背景写得穷形尽相.
问:关于时代的无奈—浅析余华《兄弟》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入手去写,主要是提纲怎么去列拜托各位大虾,帮帮忙,
- 答:我说一下我简单的看法吧。下面是我写的随笔。
再后来是余华的《兄弟》,这部书我看得很慢,它很长,我也看了很久,分为上下两部,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纵欲浮躁和众生万象的时代。一直以来我都原谅文革中的狂热民众,尽管他们残害无辜人民,破坏历史文物,使社会经济、秩序陷于混乱瘫痪,但毕竟他们自己也是不幸的,他们受到了蛊惑,产生精神狂热,再加上民众原本愚昧麻木,其实很多时候愚昧麻木和残热嗜血是相通的,窃以为。我总是这么理解,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全国上下都难辞其咎,可是我们也不能以牙还牙,毕竟死的人已经够多了。唯一能做的只有默哀。可是看余华作品的时候,我的观念一再受到冲击,这帮所谓的红色队伍不单是精神狂热,而且失去了理性,人性,残忍嗜血,如野兽一般,还不受任何约束。其实这时候我认为是果断需要军队镇压的,也说明了法制的不健全封建思维的限制和领袖崇拜等种种问题。至于后面的故事不想细说,人物还是李光头和赵刚。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小说看多了会对现代社会彻底失去希望,有个很奇怪的想法,如果再来一次大洪水毁灭这个世界再重新回到原始,让文明从刀耕火种重新发展,但这样似乎又不见得有什么好处,现代社会相对来说怎么都还是文明程度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