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学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新闻学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袁丽媛,常志刚[1](2021)在《新闻学教材使用研究回顾及其对教材建设之启示》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建设发展之现实需要对高校教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闻学专业教材作为新闻基础知识及学科内容体系的呈现载体,直接影响着新闻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教材建设是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也成为推进新闻学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学专业教材使用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及总结归纳,对新闻学专业教材编写使用、满意度调查和教材评估,对新闻学教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王悦[2](2021)在《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研究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文中认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同时,一场信息疫情也在蔓延。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新闻伦理失范现象层出不穷,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遭受影响:部分媒体大量发布冲突性、刺激性、负面性报道博取眼球,增加公众焦虑感与恐惧情绪,这不利于舆论正向引导,也不利于疫情防控。面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如何进行新闻实践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建设性新闻无疑能为此提供一种思路。建设性新闻理论诞生于西方,最早出现于2008年。如何能够将西方的建设性新闻理论落地生根,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提供另外一种可供借鉴的思路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为建构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本文首先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新闻生产中国范式的理论基础、核心理念、实践基础及最终目标等,为建构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提供理论基础。在实践研究方面,本文主要通过个案研究法、深度访谈法、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选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武汉“封城”76天内的32条新闻报道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访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线记者,并且统计分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新闻1+1》节目的报道主题、消息来源、传播效果等。通过研究,本文总结梳理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新闻线索收集环节”、“新闻制作环节”、“新闻发布环节”的“建设性”表达特征,以此总结中国经验,打造中国样本,为我国的建设性新闻实践提供参考。除此之外,本文对建设性新闻生产中国范式的未来行动方向进行探究,主要提出建设性新闻与舆论监督、建设性新闻与社会治理、建设性新闻与讲好中国故事三个行动方向,并分别提出具体的实现途径。

张炳旭[3](2021)在《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研究》文中提出任白涛幼名洪涛,曾用笔名冷公、一碧,河南南阳人士,辛亥时期开始投身新闻事业,随后致力于新闻学术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实用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的着述者,也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论文以“新闻人”任白涛为中心,系统探讨了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活动、新闻学术活动、新闻思想以及抗日新闻宣传等内容,力求客观、全面地将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同时,希冀这番探索能够对民国新闻史尤其是新闻人物史研究有所补益。论文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内容主要涵盖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主要探讨任白涛的人生历程与社会环境。本章结合特定时代背景,以时间为轴线对“新闻人”任白涛的人生历程进行了总体概括。呈现了任白涛在南阳、开封、上海、东京、重庆、恩施等地的人生经历,着重揭示了任白涛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人生追求、理想信念以及促使他选择不同道路的内在动因。认为是在时代环境、家世背景、教育经历和个人性格特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任白涛才始终坚守着他的新闻人之路。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第二、三、四、五章,是从横向上对新闻人任白涛展开的研究,分别对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新闻学术活动、新闻思想观念以及抗日新闻宣传四个方面作出考察。其中第二章系统梳理了任白涛的新闻实践历程。本章将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活动划分为“在《民立报》时期”和“在《新湖北日报》时期”两个阶段。认为在辛亥革命前后,任白涛受到个人兴趣的驱使、民主自由社会风气的熏染及对军阀政府统治的不满,毅然投身新闻事业,期望通过“新闻”这一媒介来施展个人抱负并对社会进步有所助益。抗日战争期间,任白涛作为《新湖北日报》总编辑,在民族危亡时刻再次走上新闻职业工作,把担任《新湖北日报》总编辑作为践履其“新闻救国”理想的一种途径,这解释了他为何会以短暂的国民党体制内新闻人姿态出现在新闻界。第三章着重研究任白涛的新闻学术活动。本章从任白涛“在日本”和“在国内”两个层面对他的新闻学术活动进行展开,重点探究了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参加大日本新闻学会、创办中国新闻学社等重要活动,认为任白涛在力图构建一种体系化的新闻学,任白涛的新闻学术研究活动对中国早期新闻学科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第四章主要研究任白涛的新闻思想。本章主要从新闻业务思想、新闻教育思想、新闻伦理思想、新闻舆论思想四个方面对任白涛新闻思想展开重点考察,认为任白涛的新闻思想体现出了如下特征:一、中外结合,以本土化为追求;二、吸纳为起点,以立足体系创建为目标;三、强调记者责任,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任白涛的新闻思想既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熏染,又对西方新闻学理论和思想进行了借鉴和吸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中体西用”色彩。第五章是对任白涛抗日新闻宣传的研究。任白涛的抗日新闻宣传研究是作为“新闻人任白涛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本章首先考察了任白涛从事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历史背景。其次,对任白涛进行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内在动因作出探析,认为根本动因是为挽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直接动因是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侵略。再次,重点研究了任白涛关于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成果。在抗战期间,任白涛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新闻宣传政策及行为尤为关注,并进行了细致研究,在日本对华施加的新闻宣传政策、战时国际通讯社的机构及其作用、抗战期间的对日新闻宣传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并以此作为他在抗战期间从事新闻活动的基本准绳。第三部分即论文第六章,在前五章研究和阐述的基础上对任白涛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评价展开探讨,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任白涛一生钟情于新闻事业,既从事新闻学术研究,又投身于新闻实践活动。其中,从事新闻学术研究是任白涛人生当中的主要工作,在中国新闻学的一些领域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是民国时期追求新闻理想的典型新闻人之一。本章从政治与学术的视角出发对任白涛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历史贡献与地位作出阐述。与此同时,指出由于时代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任白涛的新闻实践、新闻学术以及新闻思想等也暴露出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以新闻人任白涛为镜,将历史经验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可为当前中国新闻理论建设与新闻学科发展提供镜鉴。

徐彤[4](2020)在《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态势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1991-2019年新闻学与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为样本,对项目的类别、所属系统、项目承担单位所属省市区等基本数据进行统计,从宏观角度了解学科发展情况,从数量上发现学科立项项目变化。在此基础上,从项目选题指涉学科方向、项目研究落点、项目节点划分及研究单位分布、项目来源、学科交叉性及项目知识分类分析六个维度对立项项目进行进一步质化研究,意在从内容上进行新探索,发现新闻学与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总体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社科基金新闻传播学类立项数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在20余个学科门类中占比逐年增大;从立项选题指涉学科方向看,传播学、新闻学仍为学科研究的两大支柱方向,有关新媒体与网络的研究于2010年后成为研究的热门领域;从项目研究内容的学科交叉性看,跨学科、跨领域占比逐年增多,但仍以新闻传播学领域知识为主要研究内容;从项目研究对象看,实务研究数量最大,超过理论与史学研究,形成项目研究应用型多于理论等基础性研究的局面,且项目研究领域国内多于国外;通过对项目来源分析,项目来源多元,但重要驱动力量来源于基于学科自身理论知识的研究及实践;将国家社科基金新闻传播学类立项项目按照国家政策提出的时间将1991-2019年划分为4个阶段,分析发现,各个阶段呈现出主题突出但整体持续性较差的特点,就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的主体中,形成了以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为首的南方高校成为主力,超过了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北大学等新闻传播学学科实力较强的北方院校;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分类理论将立项项目分类后发现,项目选题的编写更青睐于陈述性知识的表达,陈述性知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通过对陈述性知识选题抽样发现其呈现出就学科自身知识进行讨论且有明确的知识体现、有明显的描述性、介绍性词汇等共性,程序性知识选题则分为了题目直接给予对策和方法的显性程序性知识,以及以“预警”等为代表的隐性类程序性知识,为学科建设发展以及研究者题目拟定提供借鉴,也为信息管理者提供管理新思路。

刘炎飞[5](2020)在《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幻莫测的时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催生了媒体的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新的政治体制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媒介环境相对宽松,报纸结构比例开始发生变化,民营报纸逐渐超越官报和政党报纸,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二,民营报业和民营报人成为此时中国新闻业的主力军。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戈公振、林白水、胡政之、史量才、汪汉溪、黄天鹏、周孝庵为其代表人物。他们大都留学于欧美或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熏陶,也目睹了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反观中国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于是,他们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新闻事业,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在新闻实践、新闻学研究、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开启艰难的探索,撰写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着,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刊,开启了中国的新闻教育,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民营报人作为北洋政府时期新闻战线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中,十分注重对新闻学的探讨和总结,在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思想见解,为中国新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新的贡献。民营报人们首次提出报纸是社会的公共机关,应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强调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全面客观代表公众意见,在社会普遍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基础理论方面,民营报人最早构建了新闻学体系,提出了以事实为本源,读者为中心的新闻观,建立了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原则遵循。为保证报纸的“客观性”,民营报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道德规范,强调了记者道德修养和品性培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言论自由是报纸生存外在条件,独立自尊是记者的核心价值观,客观公正是记者恪守的报道原则。民营报人全面阐述了报纸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的操作原理与方法。提出了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方式,以读者为本位的编辑宗旨,事实与意见分离的新闻范式,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公正代表民意的评论写作要求等经典业务理论。报刊经营方面,他们提倡经济独立,主张在广告和印刷等经营活动中,不能唯利是图,而要义利兼顾。民营报人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的阐释、新闻业务操作规范的建立、新闻伦理道德的构想,以及报刊经营的思考,体现了公共性、客观性的新闻理念,折射出民营报人对新闻业职业化、专业化的追求。这些思想是民营报人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基于自身的角色立场,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中国新闻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使中国关于新闻“有学”还是“无学”之争,第一次得到正面肯定的回答,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现代化、职业化转型,创建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言[6](2020)在《基于国际话语权视角下体育传媒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在近代世界各国行使和构建其国际话语权力的过程中,体育传媒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各国体育话语权的外现形表现,又是贯穿整个世界权力格局的重要力量。作为权力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的功能又在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具体于体育权力而言,各国的体育制度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而延伸至世界体育传媒格局中。中美两国的传媒体制有着根本性差异。随着我国体育传媒与新闻传媒融入世界,进一步的渐进式自由是大趋势,但在此过程中,作为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侵略的关键作用,体育传媒应与中国新闻传媒一道,树立“差异不等于差距”的媒介自信的同时,吸纳美国体育传媒对美国世界话语权力行使过程中起到的积极辅助作用,全面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体育话语权、国家话语权。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体育传媒业,运用逻辑思辨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科学的方法及其它相关的方法丰富体育传媒业与国际政治相关话语权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对体育传媒在提升国家话语权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进行剖析,为进一步研究国家话语权的全面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结论主要有:1.当体育传媒作为当下一种能够更快突破国家间文化壁垒的传播介质对所属国家的国家话语进行影响、传播时,对中国新闻业核心理念的继承与弘扬,不仅将内部有形的进行统一、整合,还将形成更多、更完善、更有效的对于国家话语权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而这一切的开端都在于将我国的体育传媒置于由中宣部统一领导的“亼”字结构的综合型传媒矩阵之中,承担起践行国家话语权力构建的历史使命。2.在国际竞争领域,我国的龙头体育传媒们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合作共赢,应该主动融入国家话语权的构建之中并承担相应责任,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行业内的竞争——话语权竞争,通过融合变化本身的发展态势,实现真正的以竞争促发展。3.合理运用好体育话语权的显性组成和隐形组成,实现国家话语格局层面由体育话语“隐性+显性”的互相转化。4.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开创一条属于我国自身的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体育传媒国际输出之路,实现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这一“中国模式”。

李月[7](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网络正在愈发展现出自己强大的魅力。在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新的新闻实践工作,以确保新闻工作始终走在正确的轨道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是世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实践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与理论的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种科学的新闻观不是一个封闭保守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创新的理论体系。它兼收并蓄,广采博取各种人类文明成果,并且不断用新的理论和实践对自身进行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一切工作的理论基础,作为引领我们不断前进的思想旗帜。在新闻领域,则始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奠基、列宁继承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指导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将其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系列新的成果。文章概括了新媒体的定义和特征,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快捷性、共享性和多样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形成的关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包括五大理论:新闻事业的阶级性党性、新闻事业的人民性社会性、新闻事业的真实性、新闻事业的舆论导向性和新闻事业的创新性。在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国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过程中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人民性和社会性得到了更好体现、舆论导向性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真实性得到了深层次巩固、创新性得到了持续发展。但是新媒体环境独有的特征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践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新媒体监管把关困难、主流媒体地位有待加强、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且权威性受到质疑等。探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现状可以对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新思路、新对策。在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信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活动、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与管理,严格把关新媒体内容、提升媒体人才队伍专业水平。

张兰[8](2019)在《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文中指出认同是个体在社会中形塑的、以自我为轴心展开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职业认同是认同在职业领域的反映。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社会,个体的职业认同危机问题日渐凸显。具体到我国的传媒行业,由于体制转轨和媒体转型以及技术赋权下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专业记者已经无法保持他们对这一职业的管辖权,新闻进入了“去专业化”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不少新闻从业者高调离职或转型,而在职的很多新闻从业者则自诩为“新闻民工”,职业认同危机严重。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不仅可能影响他们的新闻实践及报道风格,也可能影响媒体的社会功能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议题并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法国着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指导,分两大部分对这一议题进行研究。第一大部分由第2、3、4、5四章构成,主要从理论层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理论基础、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因缘与影响。第二大部分由第6、7、8三章构成。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开发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借助大样本数据分别对转型期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的现状、影响效应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建议。第9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的研究展望。新闻职业化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这是讨论职业认同的前提基础,论文从商业报刊的发展、专职记者的出现、职业团体的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和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等五大方面考察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与孤立地关注职业团体、伦理规范等职业组织形态问题不同的是,职业社会学强调每一个职业在这一领域中对某些工作的“管辖权”,职业化是在不同职业对管辖权边界的冲突中得以实现的。从职业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新闻职业的特性,包括:专业化程度不高、辐射面很广、对技术和信源的依赖性强等。新闻业的不景气导致新闻从业者待遇下滑、个人发展空间受限,新闻业的危机引起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从“无冕之王”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社会认同危机,多重角色冲突的个人认同危机以及从知识分子到“新闻民工”的自我认同危机。结合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论文主要从管理政策、经济、技术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分析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具体体现为:行业管理不断规范、专业技术更新迭代、传播主体日趋多元、经济压力难以纾解。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陷入重重危机,已有的新闻职业理念和新闻职业精神日益弱化,粗浅浮躁充斥着新闻生产过程,新闻品质下降:虚假新闻泛滥,新闻低俗化、娱乐化趋势明显;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行为失范现象严重,自诩为“新闻民工”的新闻记者受到商业化逻辑的侵蚀,职业道德和操守严重受到侵蚀,“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等新闻寻租现象屡禁不止;从业者对新闻职业的满意度急剧下降,“离职潮”时现。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文本资料,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先后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等编码方法,获取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相关条目,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经由预调研与正式调研,运用问卷调查获取一手研究数据,在SPSS与Amos软件平台上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开发了信效度均良好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量表由23个题项组成,是一个二阶五因子构成结构维度,五个维度分别为:职业情感、角色价值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和职业信念。以此量表检验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状况,发现其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低(3.10)。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受到性别、年龄、从业年限、收入水平、职务、编制性质、媒体属性、媒体类型等个体背景变量的影响,工作压力对其职业认同具有显着负影响,自我效能感对职业认同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与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正影响。新闻从业者职业压力对其离职意愿具有显着负影响,并通过职业认同间接影响离职意愿,职业认同是工作压力影响离职意愿的中介变量。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提升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提出了如下建议:再造新闻采编流程,减轻工作压力;提高人职匹配度,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实施差异化管理,注重新闻从业者职业发展。本研究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第一,深化了新闻传播主体的研究领域,拓展了职业认同研究的职业领域;第二,首次开发了适合我国新闻从业者的符合测量学要求的《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量表》;第三,实证研究了媒体转型期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揭示了我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在个体背景变量上的特点;第四,揭示了新闻从业者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职业认同、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机制,初步构建了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效应整合模型。

丁柏铨[9](2019)在《简论新中国70年来新闻理论研究主题的演变》文中认为新中国70年来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新闻理论研究较之新闻史研究,在感应时代变化方面反应灵敏。其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关于新闻舆论的论述,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新闻实践有着引领和指导作用,而且成为新闻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命题。其三,新闻理论研究的主题,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历史性变迁。主题演变主要表现在:一是话题变化,研究命题因时代变化而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起了许多原先所无的话题;二是同题深化,对同样主题,处于时间序列后端的研究比之处于时间序列前端的研究有所深化。

苗慧[10](2019)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部编本教材的问世和普遍使用,加之中考真题对新闻的考察愈加频繁,新闻教学的主要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阅读教学,而是越来越偏向于新闻写作的教学。所以,在部编本教材的使用背景下,新闻各类体裁的写作教学越来越成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下的初中语文实际教学在传统语文教学思维和方式的影响与束缚下,新闻的写作教学在很多一线教师眼中是作为依附存在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是可以替代甚至忽略不计的。这也就导致了一线教师对新闻的写作教学更加不以为意。这种现象,反映到一线教学中则是教师不重视提升自身的新闻素养,对新闻写作教学缺少思考,在备课环节不加探讨,对新闻写作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浅尝辄止,教学结束后,对于自身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不加反思。基于此现象,笔者在文中通过现实感知、问卷调查和对实际教学现状的探讨,分析了目前初中阶段语文新闻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试图增强广大一线教师对新闻写作教学意义的认识,从而为初中新闻的写作教学寻求一些可行的现实策略。本文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写作的选题缘由,说明了国内有关初中阶段新闻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并根据初中阶段新闻写作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研究意义与本文的创新之处。正文:本文从相关概念入手,通过对当下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总结了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教学策略。具体分为三章:一、明确了新闻的相关概念,简析了部编本新闻作品的编写特点和部编本教材与人教版中的新闻写作内容的变化,并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简要概述了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新闻教学。在现行教育环境下,分析了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的现状。二、通过对初中新闻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当下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而指出了初中阶段新闻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三、根据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正文的第三部分提出了新闻写作教学的相关策略,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思路。结语:进行全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在信息时代和部编本教材使用的背景下,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和新闻写作教学的必要性。最后,在本文的附录部分,笔者针对正文第三章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利用现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按照教案的思路进行了实际课堂实践,将之记录成文,形成了一篇教学实录。

二、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闻学教材使用研究回顾及其对教材建设之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学专业教材使用研究文献概述
    (一)文献选取
    (二)综合述评
    (三)研究结果
二、对新闻学教材使用的思考
    (一)调查目的及思路
    (二)新闻学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的设计分析
三、对未来新闻学专业教材建设之启示
    (一)注重学科研究和教材编写的创新转化,建构新时期新闻学教材体系
    (二)重视新闻学基础知识共识性评价认同,完善新闻学教材的评价体系
    (三)加强新闻学课程教材研究,推动教材管理和教材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结 语

(2)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研究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建设性新闻
        二、中国范式
        三、新闻生产
        四、正面报道
        五、积极心理学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建设性新闻”研究综述
        二、“新闻生产”研究综述
        三、新闻传播学领域“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舆论学
        三、中国思想文化
    第二节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核心理念
        一、坚持党性原则
        二、坚持人民性原则
        三、解决问题导向,社会效益为首
        四、正面报道引导舆论
    第三节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实践基础
        一、正面报道的成就
        二、正面报道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最终目标
第三章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表达特征
    第一节 “新闻线索收集”环节的“建设性”
        一、搭建公共空间,组织公众对话
        二、拓宽线索来源,注重包容多样
        三、聚焦社会议题,关注公众需求
    第二节 “新闻制作”环节的“建设性”
        一、党性原则 人民立场
        二、正面宣传 积极情感
        三、多元视角 多方对话
        四、媒体公众 协同生产
    第三节 “新闻发布”环节的“建设性”
        一、公信力: 信任建构 增强粘性
        二、影响力: 全媒矩阵 融合互动
        三、传播力: 技术加持 创新手段
        四、引导力: 设置议程 舆论引导
第四章 建设性新闻中国范式的行动方向
    第一节 建设性新闻与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的内涵
        二、“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实现途径
    第二节 建设性新闻与社会治理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
        二、“建设性”参与社会治理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 建设性新闻与讲好中国故事
        一、中国故事的内涵
        二、“建设性”讲好中国故事的实现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深度访谈的具体内容
附录2: 相关疫情报道案例
附录3: 图表汇总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研究的理由
        (二)研究的意义
    二、现有研究述评
        (一)文献综述
        (二)文献评析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创新点及困难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困难
第一章 任白涛的人生历程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 家世与早年求学生涯
        一、家庭与家学
        二、从私塾到学堂
        三、上海问医兼求学
    第二节 涉足报界到东渡日本
        一、初入新闻界
        二、东渡日本留学
        三、与周恩来成为莫逆之交
        四、参与留日学生运动
    第三节 在杭州与上海间辗转
        一、置身版权纠纷
        二、投身左翼文化运动
    第四节 因抗战而逐流的年代
        一、赴重庆寻找党组织
        二、从事战时宣传工作
        三、抗战后的清贫生活
第二章 任白涛的新闻实践研究
    第一节 在《民立报》时期的新闻实践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新闻界
        二、任白涛《民立报》记者经历考证
        三、《民立报》上的“河南通信”
        四、任白涛新闻通信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在《新湖北日报》时期的新闻实践
        一、《新湖北日报》的创刊背景及过程
        二、《新湖北日报》的编务人员与栏目设置
        三、任白涛主编期间的《新湖北日报》言论分析
        四、毅然离开《新湖北日报》
    第三节 任白涛新闻实践的主要特征
        一、以兴趣支持事业
        二、将新闻用作武器
        三、为言论自由大声疾呼
        四、为民族解放坚守阵地
第三章 任白涛的新闻学研究
    第一节 任白涛从事新闻学研究的背景
        一、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环境
        二、20 世纪20 年代前后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任白涛在日本的新闻学研究
        一、参加“大日本新闻学会”
        二、着述《应用新闻学》
        三、《应用新闻学》的出版经历
    第三节 任白涛在国内的新闻学研究
        一、创办中国新闻学社
        二、《综合新闻学》的诞生
        三、与学术界同仁的交往
        四、进行体系化的新闻学研究与构建
    第四节 任白涛新闻学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以改善我国新闻事业为目标
        二、以指导实践为主要目的
        三、以构建体系化新闻学为追求
        四、以引领学术为意识
第四章 任白涛的新闻思想研究
    第一节 任白涛新闻思想的主要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熏染
        二、西方新闻学理论的影响
        三、自我新闻实践活动的提炼
    第二节 任白涛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任白涛的新闻业务思想
        二、任白涛的新闻教育思想
        三、任白涛的新闻伦理思想
        四、任白涛的新闻舆论思想
    第三节 任白涛新闻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中外结合,以本土化为追求
        二、吸纳为起点,以立足体系创建为目标
        三、强调记者责任,以服务公众为宗旨
第五章 任白涛的抗日新闻宣传研究
    第一节 任白涛从事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历史背景
        一、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新闻界的抗日新闻宣传热潮
        三、任白涛对日本新闻界的早期关注与研究
    第二节 任白涛从事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动因
        一、为挽救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局面
        二、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侵略
    第三节 任白涛对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关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宣传政策的认识
        二、关于日本对华新闻宣传工具侵略本质的揭示
        三、关于中国反对日本新闻侵略的主要原则
        四、关于中国对日新闻宣传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任白涛抗日新闻宣传研究的主要特征
        一、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
        二、注重新闻的宣传功用
        三、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
        四、将学术研究融入抗战实践
第六章 任白涛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评价
    第一节 新闻人任白涛的历史定位
        一、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始终怀揣强烈责任感的新闻人
        二、对中国早期新闻学建构有开创性贡献的新闻学者
        三、对抗日宣传做出一定贡献的新闻斗士
    第二节 新闻人任白涛的历史局限性
        一、过分地看重新闻事业的力量和作用
        二、未能充分地将自己的新闻主张贯彻于实践
    第三节 新闻人任白涛的现实启示
        一、新闻人应当具有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新闻学术研究应与当下时代需要相结合
        三、应当理性看待西方新闻学理论和思想
结语
附录:新闻人任白涛生平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4)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及分析维度
    2.1 问题的提出
        2.1.1 新闻传播学立项项目的数量变化
        2.1.2 立项项目选题研究方向变化
        2.1.3 立项项目选题的研究主体及动力
        2.1.4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变化发展趋势
        2.1.5 项目选题反映的研究偏向
    2.2 分析维度
        2.2.1 关键词指涉的学科方向
        2.2.2 课题学术研究落点
        2.2.3 项目节点划分及研究单位分布
        2.2.4 项目来源
        2.2.5 学科交叉分析
        2.2.6 知识分类分析
第三章 样本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其清洗
        3.1.1 数据获取
        3.1.2 数据加工
    3.2 数据统计基本情况
        3.2.1 各类别项目情况
        3.2.2 项目所属省市区情况
        3.2.3 年度立项数及高校项目承担数量
        3.2.4 所属系统情况
    3.3 分析维度数据统计
        3.3.1 关键词指涉的学科方向
        3.3.2 课题学术研究落点分析
        3.3.3 节点划分及研究单位分布
        3.3.4 项目来源
        3.3.5 学科交叉分析
        3.3.6 知识分类统计
第四章 结论与探讨
    4.1 结论
        4.1.1 项目数量增多,比重增大,总体呈增长态势
        4.1.2 2010年后新媒体与网络成为研究的热门领域
        4.1.3 应用型研究多于理论研究
        4.1.4 国家政策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中南方高校成为主力
        4.1.5 项目来源中学科驱动因素占比较大
        4.1.6 项目选题设定倾向于陈述性知识表达
    4.2 发现问题及讨论
        4.2.1 项目研究成果适用理论滞后,理论创新贡献不显着
        4.2.2 项目研究持续性弱,表现为不断中止的阶段性较强
        4.2.3 推进学术前沿性课题立项,重视基础性研究
        4.2.4 鼓励项目跨阶段研究,增强项目研究的整体性
        4.2.5 加强跨学科的对话与研究,鼓励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附录 1991-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新闻传播学类项目选题列表
致谢

(5)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过往研究的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业的发展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一节 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环境
    第二节 新闻业发展的政策空间
    第三节 新闻业的发展
    第四节 民营报人大量涌现的原因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二章 民营报人对报纸功能的阐释
    第一节 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
    第二节 报纸以服务公众为目的
    第三节 报纸以代表公共意见为己任
    第四节 报纸是公众接受教育的机关
第三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新闻”与“报纸”的解释
    第二节 对“新闻”起源问题的探究
    第三节 对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
    第四节 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第四章 民营报人新闻伦理思想
    第一节 道德品格:记者的首要资格
    第二节 独立自尊:记者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言论自由:记者的追求与向往
    第四节 客观公正:记者的报道原则
第五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新闻采集思想
    第二节 新闻编辑思想
    第三节 报刊评论写作思想
第六章 民营报人的报刊经营理念
    第一节 报纸商业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义利兼顾的经营方针
    第三节 以广告为本位的经营理念
第七章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新闻事业的需要
    二、中西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
    第二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历史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代表性民营报人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后记

(6)基于国际话语权视角下体育传媒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难点
    1.5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传媒业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体育传媒业的狭义与广义范畴界定
        2.1.2 体育赛事与体育传媒业共生关系的研究
        2.1.3 体育传媒业依附于新闻传媒业的研究
        2.1.4 国家对外传播政策对体育传媒业的影响
    2.2 国家话语权的研究概况
    2.3 中国体育话语权的研究概况
        2.3.1 体育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3.2 体育软实力的核心是体育价值观
        2.3.3 增强体育国际话语权有利于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
        2.3.4 中国体育话语权薄弱的原因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体育传媒业的发展概况
    3.1 体育传媒业依附于新闻传媒业的影响与问题分析
        3.1.1 体育传媒业依附于新闻传媒业的影响
        3.1.2 体育传媒业依附于新闻传媒业的问题分析
    3.2 我国“井”字结构的传媒业布局对体育传媒业的影响
        3.2.1 “井”字结构传媒业布局的由来
        3.2.2 “伞形”与“井”字结构并存对体育传媒业的影响
        3.2.3 向“亼”字结构转型期体育传媒业的机遇与挑战
    3.3 我国体育传媒业的发展问题分析
        3.3.1 网络传播时代对我国体育传媒业的冲击与影响
        3.3.2 缺乏国际影响力的职业赛事对我国体育传媒业发展的制约
        3.3.3 缺乏世界级明星效应与我国体育传媒业发展滞后的关系
        3.3.4 缺乏世界级传播媒体对我国体育传媒业发展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与发展体育传媒业的关系
    4.1 体育话语权对于提升国家话语权的意义
        4.1.1 体育大国决定体育话语权的表相
        4.1.2 体育强国决定体育话语权的内核
        4.1.3 体育话语权的隐性形态与显性形态
        4.1.4 体育话语权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4.1.5 后冷战时期国家的体育话语权就是国家的世界话语权
    4.2 发展体育传媒业对提升国家话语权的影响分析
        4.2.1 提升国家话语权是发展体育传媒业的最终目标
        4.2.2 “体育传媒寡头”加重话语霸权的影响
    4.3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是中国体育传媒业的战略任务
        4.3.1 发达的体育传媒业是中国话语权提升的显性表现
        4.3.2 体育传媒业对社会流体层的形变作用
        4.3.3 体育传媒业对新闻传媒业的继承与发展
        4.3.4 体育传媒业对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
    4.4 本章小结
5 中美体育传媒业对于提升本国国际话语权的比较分析
    5.1 美国体育传媒业对国家话语权构建的影响
        5.1.1 美国国家传媒政策与体育传媒业发展现状
        5.1.2 美国体育传媒业对美国国家话语权构建的意义
    5.2 中美体育传媒业对比
        5.2.1 美国ESPN对美国国家话语权的作用分析
        5.2.2 央视体育与腾讯体育对中国国家话语权的作用分析
        5.2.3 中美体育传媒业的异同对比分析
    5.3 美国体育传媒业对我国体育传媒业的启示
        5.3.1 体育赛事是刺激体育传媒业发展的原动力
        5.3.2 平等、多元价值观中所包含的话语霸权
        5.3.3 体育传媒业对国家话语议程的两次“伪装”
        5.3.4 树立“差异不等于差距”的媒介自信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体育传媒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中国体育传媒业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6.2 我国体育传媒业应立足国际视野采取融合竞争
    6.3 通过体育传媒业的发展反思中国体育赛事的发展方向
    6.4 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明星效应为新的增长极核
    6.5 争做体育传媒业的国际标准输出国
    6.6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历史发展进程研究
        1.3.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内涵研究
        1.3.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代价值研究
        1.3.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践行路径研究
    1.4 国外研究现状
        1.4.1 西方新闻观理念研究
        1.4.2 政府与新闻行业关系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新媒体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理论概述
    2.1 新媒体的含义及特征
        2.1.1 新媒体含义
        2.1.2 新媒体特征
    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
        2.2.1 联系的普遍性
        2.2.2 存在决定意识
        2.2.3 对立统一
        2.2.4 唯物史观
        2.2.5 马克思关于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2.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2.3.1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2.3.2 新闻事业的党性
        2.3.3 新闻事业的人民性
        2.3.4 新闻事业的社会性
        2.3.5 新闻事业的真实性
        2.3.6 新闻事业的舆论导向性
        2.3.7 新闻事业的创新性
    2.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继承与发展历程
        2.4.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时期
        2.4.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时期
        2.4.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时期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意义
    3.1 有利于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3.2 有利于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
    3.3 有利于筑牢新闻舆论阵地
    3.4 有利于提升我国传媒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3.5 有利于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3.6 有利于担负起唱响时代主旋律的重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状
    4.1 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取得的成效
        4.1.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
        4.1.2 人民性社会性得到了更好体现
        4.1.3 舆论导向性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4.1.4 真实性得到了深层次巩固
        4.1.5 创新性得到了持续性发展
    4.2 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临的挑战
        4.2.1 新媒体监管面临新课题
        4.2.2 主流媒体地位有待加强
        4.2.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4.2.4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4.2.5 新媒体时代出现把关困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对策
    5.1 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与管理
        5.1.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5.1.2 设置社会调控的基本道德底线
        5.1.3 普及公众媒体素养教育
    5.2 提升媒体人才队伍专业水平
        5.2.1 深化媒体工作者政治理论教育
        5.2.2 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培训工作
        5.2.3 发挥主流媒体正面宣传和典型宣传的引领作用
    5.3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信仰
        5.3.1 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的统一
        5.3.2 巩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指导性地位
        5.3.3 坚持新闻行业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性
    5.4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指导新闻实践活动
        5.4.1 促进经典文献理论与教学应用实践结合
        5.4.2 推动理论实践创新
        5.4.3 开展新闻实践教育活动
    5.5 强化对于新媒体虚拟环境的把关
        5.5.1 加强对新媒体虚拟环境的监测
        5.5.2 培养新媒体的把关人
        5.5.3 制定恰当的把关标准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本文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1.4.1 可能遇到的困难
        1.4.2 解决措施
    1.5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1.5.1 论文结构
        1.5.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2.1.1 研究对象
        2.1.2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
    2.2 研究相关理论阐释
        2.2.1 场域理论
        2.2.2 建构主义理论
第3章 新闻职业化的建构
    3.1 我国新闻职业化的萌芽
        3.1.1 商业报刊的发展
        3.1.2 专职记者的出现
        3.1.3 职业团体的组建
        3.1.4 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
        3.1.5 新闻专业教育的萌生
    3.2 职业社会学视角下的新闻职业化
        3.2.1 职业的概念与职业化
        3.2.2 新闻职业的特性
第4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及其症候
    4.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4.1.1 “认同”的概念
        4.1.2 “职业认同”的内涵
        4.1.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概念
    4.2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认同危机
        4.2.1 职业认同危机的界定
        4.2.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症候
第5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与影响
    5.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因缘
        5.1.1 行业管理不断规范
        5.1.2 专业技术更新迭代
        5.1.3 传播主体日趋多元
        5.1.4 经济压力难以纾解
    5.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危机的影响
        5.2.1 新闻品质下降
        5.2.2 职业失范频发
        5.2.3 “离职潮”时现
第6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结构维度研究与量表开发
    6.1 职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及其测量
    6.2 预备性研究
        6.2.1 深度访谈法
        6.2.2 扎根理论
    6.3 实证检验
        6.3.1 被试及样本特征
        6.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6.3.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3.4 信度与效度检验
第7章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7.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研究假设
        7.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7.1.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作用效应
        7.1.3 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
    7.2 变量的测量
        7.2.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的测量
        7.2.2 职业认同前因变量的测量
        7.2.3 离职意愿的测量
        7.2.4 控制变量的设置
第8章 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
    8.1 数据分析
        8.1.1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现状
        8.1.2 人口学变量和媒体变量的影响
    8.2 研究假设检验
        8.2.1 相关分析
        8.2.2 影响效应的结构方程模式分析
    8.3 管理建议
        8.3.1 再造新闻采编流程
        8.3.2 提升职业自我效能感
        8.3.3 实施差异化管理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期刊论文
    二、中文着作(含译作)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文献
    五、其他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一、对新闻从业者的访谈
        二、对专家的访谈
    附录2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初始问卷
    附录3 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正式问卷
    附录4 工作压力量表
    附录5 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6 离职意愿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简论新中国70年来新闻理论研究主题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上篇:新闻理论同题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一、对新闻和新闻学的研究:通过论争探寻真理性认知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观研究:从非常态到常态
    三、新闻产品具有商品的属性:命题从被否定到被肯定
    四、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研究:理论探讨的前行轨迹
    五、舆论:从“既一律又不一律”到舆论引导再到举旗引领导向
    六、新闻改革研究:与新闻改革实践同行
下篇:因时而生的新闻理论重大研究主题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新闻媒体在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
    二、新媒体及传播高科技:新闻理论研究中持续的重点和热点
    三、作为国家战略的媒体融合:近年来业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命题
    四、新闻法治研究:始终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
    五、新闻传播规律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的一项研究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闻与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闻的内涵与特征
        (二)新闻的体裁与分类
    二、核心素养下的新闻写作教学
        (一)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二)核心素养下的新闻写作教学
第二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现状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二)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部编本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缺乏新闻素养,学生缺乏系统性培训
        (二)新闻写作教学存在格式化、套路化倾向
        (三)受“快餐文化”影响较大
第三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策略
    一、新闻消息体裁
        (一)按特征写标题
        (二)按功能写导语
        (三)借鉴文学手法写正文
    二、新闻特写体裁
        (一)提炼题材中的深刻主题
        (二)找准剖面,局部放大
        (三)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
        (四)情景交融,感染读者
    三、新闻通讯体裁
        (一)人物通讯
        (二)事件通讯
    四、部编本八年上册新闻写作教案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部编本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实录
致谢

四、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闻学教材使用研究回顾及其对教材建设之启示[J]. 袁丽媛,常志刚. 阴山学刊, 2021(06)
  • [2]建设性新闻生产的中国范式研究 ——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D]. 王悦. 山东大学, 2021(12)
  • [3]民国时期新闻人任白涛研究[D]. 张炳旭.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态势分析[D]. 徐彤. 河北大学, 2020(08)
  • [5]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D]. 刘炎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国际话语权视角下体育传媒业发展研究[D]. 郑言.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8)
  • [7]新媒体环境下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D]. 李月.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8]媒体转型期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D]. 张兰. 南昌大学, 2019(01)
  • [9]简论新中国70年来新闻理论研究主题的演变[J]. 丁柏铨. 新闻大学, 2019(10)
  • [10]部编本初中语文新闻写作教学研究[D]. 苗慧. 河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新闻学研究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