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不是“第四权”

舆论监督不是“第四权”

一、舆论监督不是“第四种权力”(论文文献综述)

武文斌[1](2020)在《媒介与司法的博弈 ——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QCA定性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研究了社会事件中何种类型的事件容易诱发媒介审判,第二部分研究了媒介审判案件中,媒介诉求对司法审判的效果,即具备何种要素的案件使得媒体介入的效果较大,第三部分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媒介审判案例分析及媒体报道分析,提出媒体报道的改进策略。首先,在引发媒介审判的新闻事件类型研究中,研究发现当社会事件满足以下三条路径时,新闻事件容易诱发媒介审判:敏感身份信息+无强弱阶级对抗+特殊情节+事实清楚;政府事务+敏感身份信息+无阶级对抗+事实清楚;政府事务+敏感身份信息+无强弱阶级对抗+特殊情节。其中,敏感身份信息和特殊情节是关键因素。当社会事件满足以上三条路径时,政府应当及时进行舆情疏导,增加信息发布,对网络舆情和媒体进行适当管控,及时控制舆情演变发展。其次,在媒体诉求介入司法审判的效果研究中,研究发现当媒介审判案件满足以下三条路径时,媒体对司法施加较大影响:重罪倾向+政府事务;政府事务+犯案者强势群体;媒体关注犯案者+民间事务+受害者社会地位高。其中与政府相关的事务和涉及强弱阶层的案件,媒体对司法有较大影响,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最后,在媒介审判的典型案例研究中,从伦理道德、司法程序、涉官涉富、弱势群体受审案件、审判结果与民众预期悬殊案件五方面具体进行案例分析及媒体报道分析,发现媒介审判案件中的媒介报道呈现煽情化、过度推断、报道倾向明显等失范情况,并提出法制新闻中新闻报道的纠正。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传播者不再是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新闻机构,新媒体时代社会传播结构决定了媒介审判是不可避免的。本研究虽未证明权力的公开介入是司法顺从媒介的充分条件,但是,权力介入仍然会对司法审判产生影响,为了保持审判的公正性,外部权力应谨慎介入案件审判,避免其损害司法公正。当社会事件涉及到敏感身份信息和特殊情节时,政府加强舆情疏导。在媒体诉求介入司法审判的效果研究得出的覆盖率较高的路径中,与政府有关的事务和涉及社会阶层差异的事务是突出矛盾,也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流转机制也对司法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审判一直以来都是媒介与司法共同面对的难题,二者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最大化保证法治社会的有序发展。

张春林[2](2020)在《论制度反腐中舆论监督的权力凸显与报道转型》文中指出无论是西方"第四权力"与"第四等级"说,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三种权力"论,以及我国舆论监督长期作为政治权力延伸,都无法改变舆论监督本质上属于权利监督这一事实。把舆论监督作为权力监督不过是一种象征,通过法律对舆论监督确权,西方及我国舆论监督都实现了权利监督的本位回归。可是,在反腐败制度设计中,舆论监督权力属性又得到了凸显,并要求舆论监督报道相应转型。这一转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舆论监督对接权力监督成为必然,包括舆论监督线索与权力监督信息的对接、舆论监督选题与权力监督议程的对接、舆论监督报道与权力监督意见的对接;二是权力监督护航舆论监督成为常态,包括完善舆论监督的制度保障、构建舆论监督的容错机制、归拢舆论监督的评判权限;三是监督合力构筑中的合作模式创新,包括权力监督走进舆论监督和舆论监督走进权力监督。

张菁萍[3](2014)在《强化行政权力运行中的舆论监督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行政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舆论监督是行政权力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监督形式不同,是社会公众能够拥有和实现的一种有效督促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监督形式,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监督作用。本文在文献资料综述的基础上,对行政权力和舆论监督的内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分析了传统新闻媒体、新型网络媒体这两种最主要的舆论监督行政权力的形式,社会公众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或渠道发表意见和看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督促行政权力依法运行。在此基础上,笔者对舆论监督行政权力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舆论监督行政权力机制是保障行政权力合法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监督机制,既有利于行政决策科学民主制定,还有利于促进政务信息公开,遏制行政权力滥用,提升官员的道德水平和素质修养,拓宽民众参政议政的渠道。进而从行政权力的特性、舆论监督的优势性、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监督效果等方面看,舆论监督对保障行政权力的运行极其重要,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民主权利,是知情权、参与权的扩展和延伸,它所能达到的广泛的群众性是其他监督机制无法比拟的。在我国,舆论监督行政权力仍然面临着许多的现实困境,尚处在艰难的探索过程中。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舆论监督行政权力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舆论监督行政权力缺乏坚实的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二是社会公众各方面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三是存在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不配合等。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保障舆论监督对行政权力制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法制化建设,包括新闻舆论监督立法和网络舆论监督立法;二是要提高社会公众的监督素质,包括普通民众的素质和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三是要推进政务信息的全面公开,减少行政干预。

陈沭岸[4](2013)在《浅谈美国媒体如何成为第四权力》文中研究指明政治制衡原则在西方政治发展历程中有效地避免了独裁者的出现,减少了权力被滥用。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发现现有的政治体制中的制衡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制衡主体性质的单一性。因此,在媒介的影响力逐渐壮大的情况下,人民群众通过媒介监督相关的权力运行,反映自身的政治诉求,凝聚相关的舆论对政府形成一定的舆论。慢慢地,西方社会和国家机构把媒介的舆论监督当做除了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文章梳理了美国媒体成为第四权力的过程和原因,以期从中找出对提升我国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职能的经验和启示。

谷平[5](2013)在《新时期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探析》文中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腐败现象较计划经济时期严重,行政权力缺乏监督是这一状况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作为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重要的监督形式在监督行政权力,发现和治理腐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舆论监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本文第一章阐述了新时期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理论渊源及必要性。重点从政治学的角度阐释了行政权力和舆论监督的含义;明确了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主体和客体,为之后的分析研究确定了概念和对象。之后探讨了舆论监督的理论渊源,分别简要地概述了马克思主义舆论监督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监督理论以及西方舆论监督理论。分析了新时期我国进行舆论监督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有利于预防和治理行政权力腐败,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拓宽民众参政议政渠道,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第二章从梳理新时期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历史轨迹入手,将新时期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分为三个阶段,归纳出了新时期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取得的成就。第三章分析了当前一段时间我国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问题主要包括法律制度层面,舆论监督主体存在的问题,舆论监督客体的干预,公民的参与程度不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法律与制度不完善,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渠道不够畅通,舆论监督的失准、寻租与越权,舆论监督对行政权力的依赖性过强,公民参与舆论监督不够充分。第四章提出了解决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包括进一步完善专门的舆论监督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的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知情权,切实减少行政权力对于舆论监督的干预,优化舆论监督环境,监督舆论监督主体,严格规范舆论媒介运行。总之,本论文试从分析舆论监督的定义和理论渊源入手,梳理了新时期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历史轨迹,阐述了新时期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建议和措施,只有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面统筹才能使我国的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工作更上一层楼。

张赪[6](2013)在《舆论监督对行政效能的作用探析》文中认为行政效能作为行政管理能力的主要表现,是衡量政府运转状况的基本指标。行政成本、行政效率、行政效果是判断行政效能高低的价值标准,追求高效能的政府是人类社会孜孜不倦的共同愿望。然而,由于现有制度的缺陷和人性的弱点,多年来,效能低下成为各个行政部门难以克服的顽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和网络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舆论监督作为“第四种权力”,在政治监督方面,日益发挥出其他监督机制难以企及的巨大的功效,成为提升行政效能的一剂良药。舆论监督因其报道及时、批评公开、辐射广泛、威慑强劲的特点,有力地揭露了行政机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对行政机关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批评监督。舆论监督通过外在的舆论压力,转变成行政机关提升行政效能的内在动力。“曝光——回应——执行——改进”模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动态过程:首先,媒体“曝光”行政效能低下的现象,引起行政部门的注意。行政人员调查情况后,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积极“回应”,然后制定解决方案,并妥善“执行”。最后,针对媒体所反映的问题和不足,找出根源,积极“改进”,并通过媒体反馈信息。从而使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达成行政效果,切实提高行政效能,真正做到“勤政高效”。然而,在现有的体制和新闻环境下,舆论监督在提升行政效能的这一动态过程中,往往陷入现实困境。在“曝光”阶段,一些行政部门面对舆论监督,“能捂就捂,能瞒就瞒”,造成媒体“失语”;而“瞒不了,遮不住”的,在“回应”阶段,一些行政机关就“走走过场”,应付了事;在“执行”阶段,一些行政部门善于做到表面工作,而内在问题难以解决和落实;即使一些行政机关切实解决、妥善处理舆论反映的问题,但在“改进”阶段,由于没有配套的保障机制,提升效能的结果也难以持久。然而,探求其根源,监督机制的不合理,法制保障的不健全,评估机制的不合理,公务员素质的低下,错误政绩观的影响,都成为提升行政效能的巨大阻碍,也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隐患。要走出舆论监督在提升行政效能中的困境,必须在提升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健全舆论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民主监督等多种监督渠道的功效,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同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摆正行政机关对舆论监督的态度,使其积极主动的接受监督,从而推动行政效能的逐步提高,实现“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目标,使权力更好的在阳光下运行。

钟丞[7](2012)在《地方行政执法与舆论监督关系浅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方行政执法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不可忽缺的强制性力量。但是,如果对其没有必要的和有效的监督制约,就会导致权力的异化和腐败。在我国,对地方行政执法的监督,除了国家权力机关、上级和同级司法机关之外,还有社团、公民和媒体的社会监督。而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体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舆论监督,越来越具有其他监督主体不可比拟的巨大作用。在当前,我国地方行政执法与舆论监督既存在着好的一面,又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探讨、解决。因此,研究当前我国的地方行政执法机关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互动作用,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着重大的现实价值。鉴于此,本文在第一部分,首先对地方行政执法与媒体舆论监督的现在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我国地方行政执法在执法体制、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监督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之处都非常突出,本文重点对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在舆论监督上,目前我国舆论监督特别是地方新闻舆论监督的机制还不健全,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论文重点对网络舆论的强大影响力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探讨了地方行政执法环境与舆论监督的现实关系。舆论监督既能促进地方行政执法环境的改善,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能放大行政执法的负面效应。一旦新闻舆论工作者感情表达失当,就能引发社会公众的非理性思维,恶化行政执法的环境,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第三部分,就构建地方行政执法环境与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地方行政机关要多管齐下,提高执法水平,改善执法形象。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完善舆论监督体系。地方行政执法机关要主动加强与各种媒体的互动沟通,改善行政执法环境,创建两者相互信任的关系。结论部分,回顾全文,从二者的态度、制度、资格、法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加深了题意。

郭道晖[8](2012)在《新闻媒体的公权利与社会权力》文中研究指明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是新闻媒体权利的主要构成要件。其中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参与权和监督权则是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新闻媒体拥有的公民权(公权利),也可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它是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力的合金。新闻自由是公民和媒体的宪法权利,包括媒体搜集、制作、发布、传播新闻和言论的自由,及公民个人收受新闻、通过媒体发表意见和言论的自由,均应受法律保护,也要受一定限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

杨智勇[9](2011)在《当代中国城市政府与媒体关系研究 ——以重庆市出租车罢运事件为例》文中指出媒体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成为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深受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领域理论思想的影响。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政府和政治形成了特殊的关系。当代中国城市政府是中央政府实现全面治理的基石,是扩大民主政治基层覆盖的支撑,是传达民意诉求的重要桥梁。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遵循市场化规律、产业化规律和自身发展规律,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体社会责任和功能的增强,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媒体的传统看法和认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正是基于城市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石地位、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分析当代中国城市政府与媒体间关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政府媒体规制和媒体舆论监督进行研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审视两者关系的变化,推敲发展的方向。在对已有研究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重新认识媒体(包括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监督、社会治理、文化传承和娱乐消费等方面的作用。在出租车罢运事件中,由于重庆市政府及时信息公开、深入调查、多方协作,主动与媒体进行良好互动,妥善地化解了危机,值得关注和反思。所以,文章以重庆市出租车罢运事件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重庆市政府在处理此次突发事件中创新举措,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基于重庆市出租车罢运事件的分析,对比我国政府与西方政府在媒体关系上的差异、对比我国城市政府与农村地区的差异,从侧而反映现阶段完善和发展城市政府与媒体关系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构建新时期我国城市政府与媒体间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构建和完善新时期中国城市政府与媒体间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我国,新闻媒体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我们要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实现媒体的自身发展,重视媒体的发展规律,不断完善新时期城市政府与媒体的关系。

陈小彪,许志敏[10](2011)在《新闻监督的法治建构》文中提出在宪政语境下,新闻监督政府成为可能,新闻监督权不应界定为一种权力,而应界定为社会公共权利,介于权力与权利之间。新闻监督权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权利,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则。鉴于我国尚未制定较为权威的新闻监督法律,故需要根据新闻监督权的运行规则选择立法模式并制定科学的法律规范体系。

二、舆论监督不是“第四种权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舆论监督不是“第四种权力”(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与司法的博弈 ——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方法
        (一)QCA定性比较分析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文献分析法
第一章 媒介审判的理论研究
    1.1 舆论监督与媒介审判概念辨析
        1.1.1 舆论监督
        1.1.2 媒介审判
    1.2 案件审理中媒介与司法的权责辨析
        1.2.1 媒体权利与职责
        1.2.2 司法的权力与职责
    1.3 媒介审判热点议题
        1.3.1 媒介是否影响司法独立
        1.3.2 舆论监督是否等于媒介审判
第二章 媒介审判的事件类型研究
    2.1 研究设计
        2.1.1 研究方法
        2.1.2 2015-2019 热点社会事件案例
        2.1.3 媒介审判的影响因素
        2.1.4 媒介审判的衡量标准
    2.2 媒介审判的生成路径
        2.2.1 敏感身份信息+无强弱阶级对抗+特殊情节+事实清楚
        2.2.2 政府事务+敏感身份信息+无阶级对抗+事实清楚
        2.2.3 政府事务+敏感身份信息+无强弱阶级对抗+特殊情节
    2.3 舆情治理建议
        2.3.1 涉及敏感身份信息和特殊情节时,政府加强舆情疏导
        2.3.2 传统媒体坚守客观公正报道的立场,不做倾向性报道
        2.3.3 公众个人应当增强媒介与法律素养,保持理性判断
第三章 媒体诉求介入司法审判的效果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方法
        3.1.2 2000-2018 年媒介审判典型案例
        3.1.3 媒体介入司法效果的影响因素
        3.1.4 媒体介入司法效果的衡量
    3.2 媒介影响司法的路径
        3.2.1 重罪倾向+政府事务
        3.2.2 政府事务+犯案者强势群体
        3.2.3 媒体关注犯案者+民间事务+受害者社会地位高
    3.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3.1 外部权力减少对案件审理的不当介入
        3.3.2 案件涉及政府事务和社会阶层差异时,及时进行舆情疏导
        3.3.3 司法工作者提升职业素养,增强抗干扰能力
        3.3.4 媒体工作者加强自身素养,增强责任意识
第四章 媒介审判案例分析
    4.1 媒介审判典型案例分析
        4.1.1 于欢案:伦理道德案件
        4.1.2 聂树斌案:司法程序类案件
        4.1.3 刘涌案:涉黑、涉富、涉官案件
        4.1.4 邓玉娇案:弱势群体受审案件
        4.1.5 许霆案:审判结果与民众预期悬殊案件
    4.2 媒介审判案件中的媒体报道失范
        4.2.1 对案件情节过度推断
        4.2.2 过于关注敏感情节,煽情化新闻泛滥
        4.2.3 报道倾向性明显
    4.3 媒介审判案件中媒体报道的纠正
        4.3.1 秉持新闻专业主义,坚持客观报道
        4.3.2 在舆论监督范围内探讨,不对审判结果提前下定论
        4.3.3 媒体工作者加强行业自律,保证消息来源真实性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果
    5.2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论制度反腐中舆论监督的权力凸显与报道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舆论监督作为权力监督的象征意味
    (一)西方“第四权力”与“第四等级”说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三种权力”论
    (三)我国舆论监督作为政治权力延伸
    (四)我国学界对“第四权力”的批评
二、舆论监督作为权利监督的本位回归
    (一)西方对舆论监督的确权
    (二)我国对舆论监督的确权
三、舆论监督权力属性凸显的表现
    (一)透明国际国家廉政体系中的舆论监督
    (二)我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的舆论监督
四、舆论监督报道转型的思考
    (一)舆论监督对接权力监督成为必然
        1.对接权力监督是舆论监督的需要
        2.舆论监督对接权力监督的路径
    (二)权力监督护航舆论监督成为常态
        1.权力监督护航舆论监督的传统
        2.权力监督护航舆论监督的路径
    (三)监督合力构筑中的合作模式创新
        1.权力监督走进舆论监督
        2.舆论监督走进权力监督

(3)强化行政权力运行中的舆论监督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行政权力运行中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
    2.1 行政权力运行当中舆论监督的不可替代性
        2.1.1 行政权力运行的基本特征
        2.1.2 舆论监督的不可替代性
    2.2 行政权力运行中舆论监督的现实必要性
        2.2.1 有利于提高公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2.2.2 有利于提高行政工作透明化
        2.2.3 有利于提高行政主体的道德素质
3. 行政权力运行中舆论监督的现实困境分析
    3.1 舆论监督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3.1.1 新闻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3.1.2 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不健全
    3.2 缺乏对舆论监督者的监督
        3.2.1 存在滥用舆论监督权的现象
        3.2.2 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素质
    3.3 存在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不配合
        3.3.1 行政权力运行不公开
        3.3.2 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过多
4. 加强行政权力运行中舆论监督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完善舆论监督的法制环境
        4.1.1 加快新闻舆论监督立法
        4.1.2 加快网络舆论监督立法
    4.2 提高社会公众监督的整体素质
        4.2.1 提高普通社会公众监督的素质
        4.2.2 提高新闻工作者监督的素质
    4.3 保障舆论监督的相对独立性
        4.3.1 进一步推进政府政务信息公开
        4.3.2 减少政府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浅谈美国媒体如何成为第四权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媒体与“第四权力”
    1.“第四权力”产生的前提:三权分立机制
    2.“第四权力”产生的过程
    3. 美国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的作用
二、美国媒体为何能够成为“第四权力”
    1. 有效的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是“第四权力”形成的基础
    2. 媒体的属性:私有制
    3. 公民拥有广泛的政治参与意识
    4. 传媒的自律和责任
三、启示

(5)新时期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新时期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理论渊源及必要性
    (一) 舆论监督的内涵
        1、舆论监督的概念
        2、舆论监督的主体和客体
        3、舆论监督的特征
    (二) 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舆论监督理论
        2、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监督理论
        3、西方的舆论监督理论
    (三) 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1、有利于预防和治理行政权力腐败
        2、有利于强化政府责任意识,提高执政能力
        3、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4、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二、新时期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历史沿革和取得的成就
    (一) 新时期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历史沿革
        1、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兴起阶段(1978-1988年)
        2、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制度化阶段(1989-2001年)
        3、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深化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二) 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取得的成就
        1、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工作深入人心
        2、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法律和制度基本建立
        3、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形式不断丰富
        4、行政权力舆论监督有效预防和揭露了腐败
三、新时期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1、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法律与制度不完善
        2、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渠道不够畅通
        3、舆论监督的失准、寻租与越权
        4、舆论监督对行政权力的依赖性过强
        5、公民参与舆论监督不够充分
    (二) 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法律与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
        2、行政权力的干预
        3、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等监督结合度不够
        4、舆论监督主体的意识与能力亟待提高
        5、网络舆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双重效用
        6、缺乏对公民的知情权的保障
四、新时期完善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对策
    (一) 健全舆论监督法律,完善舆论监督制度
        1、健全舆论监督法律
        2、完善舆论监督制度
    (二) 减少行政权力干预,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1、减少行政权力干预
        2、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三) 监督舆论监督主体,规范舆论媒介运行
        1、监督舆论监督主体
        2、规范舆论媒介运行
    (四) 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发挥网络舆论优势
        1、加强政府信息公开
        2、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6)舆论监督对行政效能的作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关于行政效能的研究
        1.2.2 关于舆论监督的研究
        1.2.3 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舆论监督和行政效能的理论阐述
    2.1 舆论监督的内涵
        2.1.1 舆论监督的概念
        2.1.2 舆论监督的种类
        2.1.3 舆论监督的特点
    2.2 行政效能的内涵
        2.2.1 行政效能的概念
        2.2.2 行政效能的评价标准
        2.2.3 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意义
    2.3 舆论监督与行政效能的双向互动关系
    2.4 对行政效能进行舆论监督的必要性分析
        2.4.1 从规范官员行政行为的角度分析
        2.4.2 从转变政府职能的角度分析
        2.4.3 从监督方式选择的角度分析
第3章 舆论监督对行政效能的作用方式及积极作用
    3.1 舆论监督对行政效能的作用方式
    3.2 舆论监督对行政效能的积极作用
        3.2.1 舆论监督有利于控制行政成本
        3.2.2 舆论监督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
        3.2.3 舆论监督有利于达成行政效果
第4章 舆论监督在提升行政效能中遭遇的困境及其原因
    4.1 “曝光”阶段——敢怒不敢言,媒体“失语”或“胡言乱语”
        4.1.1 媒体与行政部门的隶属关系造成监督无力
        4.1.2 媒体难以保持客观性和独立性
        4.1.3 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舆论导致信息失真
    4.2 “回应”阶段——只说不做,“回应”变“应付”
        4.2.1 行政部门对舆论监督存在天然敌意
        4.2.2 应付监督“走过场”,治标不治本
        4.2.3 消极应对,构成事实上的行政不作为
    4.3 “执行”阶段——说一套、做一套,监督结果难落实
        4.3.1 舆论压力影响决策独立性
        4.3.2 舆论监督引导行政部门偏好,导致舍本逐末
        4.3.3 权责不明造成监督失效
    4.4 “改进”阶段——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能提升难持久
        4.4.1 绩效考核机制合理性欠缺
        4.4.2 法制保障不健全
        4.4.3 舆论监督重事后追惩,难以防患于未然
第5章 走出困境的可行路径
    5.1 树立对舆论监督的正确认识
    5.2 提高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自身素质
    5.3 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
    5.4 建立健全舆论监督的法律规范
    5.5 畅通多种监督方式,形成监督合力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局限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地方行政执法与舆论监督关系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 媒体舆论监督的现状问题及意义
        2. 网络舆论监督尤为受关注
        3. 舆论监督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 研究现状分析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地方行政执法与媒体舆论监督的现状
    (一) 地方行政执法环境的现状
        1. 执法主体方面
        2. 执法体制方面
        3. 执法程序方面
        4. 执法监督方面
    (二) 舆论监督的现状
        1. 我国舆论监督的发展历程
        2. 新时期媒体舆论监督发展的瓶颈
二、地方行政执法环境与舆论监督的现实关系
    (一) 舆论监督促进行政执法环境的改善
        1. 舆论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2. 舆论监督促进行政执法环境的改善
        3. 舆论监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守法氛围
        4. 网络舆情的积极影响
    (二) 舆论监督放大行政执法的负面形象
        1. 新闻舆论工作者感情表达失当
        2. 网民的非理性思维
三、构建地方行政执法环境与舆论监督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一) 提高执法水平,改善执法形象
        1. 地方新闻媒体要正确对待舆论监督
        2. 行政执法机关要提高执法水平,改善执法理念
        3. 完善行政执法机制,规范政府执法方式
        4. 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5. 利用网络舆情监督提升自身素质
    (二) 加强新闻媒体建设,完善舆论监督体系
        1. 完善地方舆论监督体制
        2. 坚持原则,做好舆论
        3. 营造良好地方舆论监督法制氛围
        4. 将舆论监督和监督舆论结合起来,防止“媒体审判”
    (三)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改善行政执法环境
        1. 积极主动开展交流与合作
        2. 努力创建两者相互信任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新闻媒体的公权利与社会权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媒体的巨大的政治影响力
二、新闻媒体权力的性质
    (一) 权利与权力的交融
    (二) 新闻媒体拥有的社会权力
三、新闻自由的意义与作用
    (一) 新闻自由的含义
    (二) 新闻自由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四、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义务
五、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名誉权诉讼
六、司法机关要作舆论监督的后盾

(9)当代中国城市政府与媒体关系研究 ——以重庆市出租车罢运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四、论文主要框架
第二章 当代中国城市政府与媒体关系的理论回顾
    一、城市政府对媒体的规制
    二、媒体对城市政府的舆论监督
    三、城市政府与媒体关系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当代中国城市政府与媒体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的始末
    二、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的原因分析
    三、重庆市政府与媒体在罢运事件中的关系
第四章 当代中国城市政府与媒体关系的特性及问题
    一、中国城市政府与媒体关系的特性
    二、城市政府与媒体关系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完善当代中国城市政府与媒体关系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推动政府与媒体关系的法制化建设
    二、重新认识媒体,政府须借助媒体提高执政能力
    三、转变政府观念,善待、善管、善用媒体
    四、提升媒体自身素养和职业道德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新闻监督的法治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监督权法律属性探索
    (一) 新闻监督权法律属性之理论争鸣
    (二) 权利与权力之间:新闻监督权法律属性之定位
        1. 新闻监督对权力的偏离。
        2. 新闻监督权界定为权利的局限。
        3. 新闻监督的法律定位:
二、新闻监督之运行规则探析
    (一) 新闻监督的权利 (力) 主体:谁来监督?
    (二) 新闻监督的客体:监督谁?
        1. 公权力监督范围之界定
        2. 公共利益之法律界定
        3. 合理保持与个人私权利之间的距离
    (三) 新闻监督的规则:如何监督?
三、新闻监督之立法构建
    (一) 新闻监督之立法原则
        1. 新闻自由及新闻党性原则
        2. 新闻监督“保障”与“约束”并重原则
        3. 民主公开原则
        4. 法制统一原则
    (二) 新闻监督之立法模式
        1. 英美新闻监督的立法模式
        2. 大陆法系新闻监督的立法模式
    (三) 新闻监督之立法框架
        1. 新闻监督的功能及范围、对象
        2. 新闻监督的原则
        3. 新闻监督方式界定
        4. 新闻媒体和记者权利与义务
        5. 新闻侵权与妨碍新闻监督权责任与责任承担方式

四、舆论监督不是“第四种权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与司法的博弈 ——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研究[D]. 武文斌. 吉林大学, 2020(08)
  • [2]论制度反腐中舆论监督的权力凸显与报道转型[J]. 张春林.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3]强化行政权力运行中的舆论监督作用研究[D]. 张菁萍. 江西财经大学, 2014(04)
  • [4]浅谈美国媒体如何成为第四权力[J]. 陈沭岸. 理论界, 2013(06)
  • [5]新时期我国行政权力舆论监督探析[D]. 谷平. 首都师范大学, 2013(01)
  • [6]舆论监督对行政效能的作用探析[D]. 张赪.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 [7]地方行政执法与舆论监督关系浅探[D]. 钟丞.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6)
  • [8]新闻媒体的公权利与社会权力[J]. 郭道晖. 河北法学, 2012(01)
  • [9]当代中国城市政府与媒体关系研究 ——以重庆市出租车罢运事件为例[D]. 杨智勇.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10]新闻监督的法治建构[J]. 陈小彪,许志敏. 东南传播, 2011(02)

标签:;  ;  ;  ;  ;  

舆论监督不是“第四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