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文心雕龙·物色》看魏晋人的自然审美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章启群[1](2019)在《论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古典形态的情感哲学——从历史与逻辑两个维度》文中研究说明相对于先秦两汉的中国思想和哲学,魏晋玄学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个转变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理性原则和哲学思辨方法的确立;二是新的自然哲学形成;三是情感理论的哲学建构。这三个标志相互关联,构成中国情感哲学的古典形态。出现在魏晋时期的"中国艺术自觉"是魏晋情感哲学的外化和佐证。
张康夫[2](2019)在《《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审美研究》文中提出《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包括绣像、文中插画和系列绘画三部分,用视觉语言诠释了大观园的园林意象、别墅意象以及诗意栖息的人物意象。作品跨越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创作语境多样,绘画内涵丰富,审美风格鲜明,这是三代画家对《红楼梦》审美理想的价值认同和视觉体现,更是中国近现代审美文化观念发展和嬗变的见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该论文聚焦《红楼梦》大观园主题插画的审美表现,综合运用美术学、图像学、美学和文化学等相关理论,深入论证插画的图像审美表现和视觉艺术特征。文章首先系统分析大观园“天仙宝镜”与“文人园林”的整合造景规律,梳理大观园审美意象的建构逻辑、诗画一体特点以及幻美意境;其次深入研究《红楼梦》插画的审美表现,包括卷首绣像、回目插画、系列插画三部分。其中,绣像部分以程本、双清仙馆本和广百宋斋刊本为主,探寻绣像的序列结构、主题设置、艺术语言特征、图像学意义等,探索卷首插画审美表现由家庭主线回归金钗序列的内在规律,分析大观园之美与金钗之美内在的关联。回目插图以王钊、戴敦邦等四本回目插图为研究内容,透过插图视觉表现提炼大观园审美的整体意象,剖析人格化主题景观与女性化、诗化审美形象的融合规律,理出经典主题、经典形象的审美特征及突破。系列绘画研究以“金陵十二钗”审美形象创造为中心,系统研究《红楼梦》绘画人物仕女化、文人化审美形象生成和发展的支撑,凝练“金陵十二钗”整体审美意象涵育化成的规律。第三部分采用比较视角研究《红楼梦》插画与其他书籍插画异同之处,指出《红楼梦》文本审美理想与观众审美接受的相对固化促成了《红楼梦》插画的品格和诗化倾向,这是其区别于其它文学插画的根本原因。《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既是对文本的视觉凝练和升华,又是画家在文本基础上的二次创造,并以鲜明的艺术形象、诗化审美的风格及独特的审美意境创造了中国文学插画的新高度。其在形、神、意、境等方面的创构经验和化合规律,对插画创作和工笔画创作都具有显着的借鉴价值。
陈虹岩[3](2017)在《刘宋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朝宋,又称刘宋,指从公元420年刘氏代晋、至公元479年萧齐建国的这段历史时期,为区别后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学家称南朝宋为“刘宋”。本文以刘宋文人及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刘宋文学进行宏观考量与微观探查,主要探讨刘宋皇族生活及文学的政治基础,家门氏族与刘宋文学的地理分布,刘宋文人的文学交游,文学创作及审美风格,文学观念及影响等问题。具体言之:第一章主要讨论刘宋皇族生活及文学的政治基础。本文第一次对刘宋皇族生活及其对刘宋文学繁荣的重要作用,予以具体的探讨。刘宋皇族以文士身份为荣,其习文尚文既是对文学的爱好,也是欲跻身风雅的姿态。宴游从驾,推动应制文学的创作;招聚文士,文义赏会,催生同题诗文的产生;设立文学部,因文才而选擢官员,使文才成为华族延誉、素族进入仕路的阶梯,促进社会评价体系中以文为尚尺度的形成。第二章主要探讨家门氏族与刘宋文人地理的分布。本文第一次对刘宋时期作者里贯地理文学的分布进行研究,指出家门氏族对刘宋文学地理分布的重要影响。从区域文人群落来看,作者较多的群落,是身份地位高且重视子弟文化修为培养的家门氏族。主要以新兴士族彭城刘氏、长盛士族琅邪临沂王氏、没落士族吴郡“四姓”等家门为典型。从区域内作品数量来看,仅仅依靠家门氏族的文化普及还不够,更多依靠的则是在家门文化普及基础上子弟对文义的爱好与禀赋。主要以“三谢”、鲍照、何承天、颜延之等文士为典型,论述其在陈郡、东海、琅邪成为作品数量大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第三章主要探讨刘宋时期文人的文学交游。本文第一次对刘宋时期文人的文学交游,予以整体关注。刘宋时期文学交游以赠答诗、连句诗、书、记、铭、诔等文体,最为常见,几种文体之中,又以赠答诗遗存最多。研究中关注文学交游背景的描述,比如颜延之、谢灵运的文学往还,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关;谢灵运、谢惠连的游处,与谢灵运的人生走向有所联络;谢灵运、范泰的交流,基于二人对佛理的钻研;鲍照与惠休的唱和,缘于同侪知音的关系。论述中还关注那些易于为人所忽略却又对文学交游产生影响的一些细节,尽量客观地剖析研究对象。比如文字往来的款密、双方称谓的变化、双方交游时间的存续,这些都可以投射出文人之间的交往程度,尤其,研究中还紧密联系历史地理予以考证,探究地理位置对作品创作、文学交游的影响。这些,常常是作品创作及文学交游发生、完成的决定因素。这,亦是本章的创新之处。第四章主要探讨刘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审美风格。刘宋文学的价值体现于其对前代的嬗变,后世的沾溉。首先,对山水娱情与刘宋山水文学的新境界予以阐发,指出山水是文人朝隐嘉遁的乐游所在,模山范水的天然境界是刘宋文学的新境界。其次,阐述趣尚唯美与刘宋文学的形式主义倾向,包括文辞华丽之美、声律和谐之美及文体创获之美。再次,阐述笃好风雅与《世说新语》的创作。第五章主要论述刘宋时期的文学观念及影响。阐释了刘宋文人在理论言说与创作实践中体现出的文体意识、尚古思想及后世对刘宋文学成就的宗尚与嬗变。要之,刘宋文学是南朝文学的滥觞,前承晋世,颇多发轫,后启梁陈唐宋,亦多沾溉。通观刘宋文学的发展,首先与皇族的关系密不可分,其次与魏晋南北朝家门氏族、门阀士族之间又有着血脉亲缘。刘宋时期的文学呈现出群体性特征,这表现于文学地理分布,亦关乎家门氏族的影响;文学的集团化,诸如皇族、僧侣、家门氏族等等皆有表现;文人生活上,药、酒、佛,都是文人生活的一部分,也对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产生着影响。刘宋文人有一些同题作品,连句诗,三月三诗,七夕诗,冬至诗,景阳楼诗,蒜山诗,过张良庙诗,华林园赋,北伐诗,等等,都有从驾同游或者文义赏会的痕迹,体现了刘宋文学创作上的群体性。刘宋时期文学的创作与审美皆有着嬗变,主要体现在山水文学、唯美追求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刘宋时期文学对唯美的追求及其形式主义与刘宋时期的豪奢之风密不可分。小说创作中,亦体现出对风雅的笃好。《世说新语》以对文人才学、容止、文学、风度等等的白描与记录,投射出对昔日文人风貌的追慕;《光世音记》等,主要辑录的是佛家故事,是刘宋文人重视佛理时尚的表现,亦是对当下文人风采的某种投射。刘宋文论,并没有系统的专门的篇章,所能窥之者只能求索于零散分布的文学作品,这是遗憾之处。
张玉春,杜军[4](2008)在《刘勰的偏爱与偏失——评《物色》篇和《时序》篇》文中提出从文学创作与现实关系的角度,更从文艺学主客体关系的角度,集中于《文心雕龙》的《物色》篇和《时序》篇,分析刘勰偏爱于对文学创作与自然物象的关系,而偏失于对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现象、原因,意图在提醒人们研究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论述时要加以注意,以免曲解误用。
张朋[5](2007)在《《世说新语》与魏晋文论》文中研究指明《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里有着不少反映魏晋文学理论批评状况的材料,内容涉及作家轶闻佚事、作家作品品评、文学审美观念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这些材料对于考察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即是试图从《世说新语》的文本出发,结合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士人心态、文学理论批评情况,重在研究“世说新语时代”的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理论批评,探讨一下这些思想、观念形成的原因、存在的状态以及发展流向,揭示《世说新语》在魏晋文论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意义。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关于《世说新语》文论研究的综述。旨在通过对近百年来《世说新语》文论研究的回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问题所在,为进一步研究《世说新语》的文论价值作必要的准备。本章也简要说明了本文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第二章“《世说新语》与魏晋文论之虚静观”,主要从《世说新语》的材料来看魏晋的审美观。本章首先介绍了魏晋文学理论批评在“虚静”问题上的研究现状,尤其是陆机“虚静”论和刘勰“虚静”论的研究成果,进而指出现今研究的一大不足之处就是对东晋文学“虚静”观关注较少。接着,本文从《世说新语》的材料出发分析了东晋文学虚静观的两个特色:一是强调虚静人格,一是强调怡山乐水的心态。前者的实质是强调作家的人格修养,后者的实质是强调超脱世俗的审美心态。这样一种审美心态更能使人们发现自然的审美意蕴,从而也更容易描绘出自然山水的意境。第三章“《世说新语》与魏晋文论之尚才观”,主要分析了两个问题:一是魏晋的尚才特质,一是魏晋的尚才观念在文学创作与批评领域的具体表现。通过对《世说新语》材料的分析,我们发现魏晋的尚才主要体现在对于人物才智、才情和个性之才的推崇上。而这种尚才观念在文学思想领域主要表现在重视创作速度的快捷、重视才藻和创作的个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声律也是才藻的一部分,所以本文把重声律放在了重才藻这一话题里论述。第四章“《世说新语》与魏晋文学功用观”。本章通过对《世说新语》材料的解读,揭示了魏晋人对于文学的社会功用和抒情功用的认识。魏晋人对于文学社会功用的认识,既继承了传统的政治教化观,也有展示魏晋时代特色的清谈品藻功用;而魏晋人对于文学抒情功用的认识也有着时代特色:一是十分重视作品陶冶性灵、治心养气的功用,往往能够从他人作品中“领悟”更深的哲理;一是展示了魏晋“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我们还能够看到魏晋人对于文学何以能产生如此功用的原因的认识——这种认识又是同文学的抒情特征、审美特征、审美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孙彦[6](2004)在《从《文心雕龙·物色》看魏晋人的自然审美意识》文中研究指明 魏晋以来,人们开始自觉地发现"美"的历程,这其中既有对人们自身品性才情之美的发现,也有对天地间自然万物之美的体悟。如果说前者的发现开启了起源于品题人物的魏晋清谈玄风,那么对后者的体悟则开创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山水田园诗歌以及山水画作从此兴起,历千年而不衰,山水自然之美亦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命之中。这里,笔者将以《文心雕龙·物色》篇为主,结合魏晋时期山水画论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自然审美意识做一勾勒与把握,并力图对其背后的审美思维及心理作一初步的论述。
二、从《文心雕龙·物色》看魏晋人的自然审美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文心雕龙·物色》看魏晋人的自然审美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论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古典形态的情感哲学——从历史与逻辑两个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之维:何谓“中国艺术自觉”? |
二、魏晋玄学确立的理性原则和哲学思辨方法 |
三、魏晋玄学关于“自然”的新阐释 |
四、魏晋玄学关于情感理论的哲学建构 |
五、情感哲学与艺术自觉 |
(2)《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 关键概念分析 |
1.7 创新价值 |
第2章 《红楼梦》大观园的审美意象 |
2.1 大观园的“花园意象” |
2.1.1 整体“花园意象” |
2.1.2 时空链接逻辑 |
2.1.3 “悲”与“幻灭” |
2.2 诗意小筑的审美特征 |
2.2.1 人景合一的庭院设计 |
2.2.2 形神鲜活的意象塑造 |
2.3 青春乐园审美意象 |
2.3.1 青春乐园的逻辑支撑 |
2.3.2 纯真柔美的青春意象 |
2.4 双峰对峙审美典型 |
2.4.1 纤弱灵秀的诗化之美 |
2.4.2 稳重含蓄的比德之美 |
2.4.3 “兼美”与“完美” |
小结 |
第3章 《红楼梦》卷首插图的审美特征 |
3.1 概述 |
3.2 程本系统《红楼梦》绣像 |
3.2.1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结构 |
3.2.2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的图像学特征 |
3.2.3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的文化价值 |
3.2.4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的审美价值 |
3.2.5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的审美局限 |
3.2.6 程本《红楼梦》绣像系统及影响 |
3.3 “双清仙馆系”《红楼梦》绣像 |
3.3.1 概述 |
3.3.2 以“情”为主题的小像序列 |
3.3.3 “双清仙馆系”绣像的审美特征 |
3.3.4 “双清仙馆系”《红楼梦》绣像的审美评价 |
3.3.5 “双清仙馆系”《红楼梦》绣像的影响 |
3.4 石印《红楼梦》卷首插画 |
3.4.1 《增评补图石头记》卷首插画 |
3.4.2《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卷首插画 |
小结 |
第4章 《红楼梦》插图的审美特征 |
4.1 概述 |
4.2 回目插图中的审美意象 |
4.2.1 王钊插图中的大观园园林意象 |
4.2.2 《增评补图石头记》插画中的林黛玉意象 |
4.2.3 戴敦邦插图中的情感渲染 |
4.2.4 戴敦邦插图的审美价值 |
4.3 《红楼梦》系列插图的审美特征 |
4.3.1 综述 |
4.3.2 程十发《红楼梦》插画 |
4.3.3 戴敦邦《红楼梦》系列插画 |
4.3.4 刘旦宅《红楼梦》插图 |
小结 |
第5章 《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系列工笔画的审美特征 |
5.1 概论 |
5.2 改、费《红楼梦》系列工笔画 |
5.2.1 改琦《红楼梦》系列插画 |
5.2.2 费丹旭《红楼梦》系列插画 |
5.2.3 “改费模式” |
5.3 王墀《红楼梦》插画 |
5.3.1 白描仕女画 |
5.3.2 工笔淡彩绘画 |
5.4 清朝宫廷画家《红楼梦》系列绘画 |
5.4.1 焦秉贞 |
5.4.2 冷枚 |
5.5 清朝《红楼梦》仕女画的审美评价 |
5.6 现当代《红楼梦》系列工笔仕女画 |
5.6.1 京派 |
5.6.2 海派 |
小结 |
第6章 比较视野下《红楼梦》绘画 |
6.1 概述 |
6.2《红楼梦》绘画创作主题比较 |
6.2.1 叙事主题比较 |
6.2.2 闺阁主题比较 |
6.2.3 才情主题比较 |
6.3 《红楼梦》插画与其它插画的比较 |
6.3.1 与《西厢记》插画比较 |
6.3.2 与《金瓶梅》插图比较 |
6.4《红楼梦》绘画与雍正书房“十二美人”的比较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刘宋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的创新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一)诗歌研究 |
(二)辞赋研究 |
(三)小说研究 |
(四)作家研究 |
(五)比较研究 |
第一章 刘宋皇族生活及文学的政治基础 |
一、时主儒雅 笃好文章 |
(一)笃好文学 |
(二)跻身风雅 |
二、宴游聚会 诏令为文 |
(一)佳节、祥瑞与应诏文学 |
(二)从征、从游与文学创作 |
三、招聚文士 文学赏会 |
(一)文士伴驾的帝王 |
(二)招集文人的宗亲 |
小结 |
第二章 家门氏族与刘宋文学的地理分布 |
一、对刘宋时期文学地理分布的统计 |
二、高门士族在刘宋的地位 |
三、家门氏族与文学区域差异 |
(一)刘氏与彭城 |
(二)王氏与琅邪 |
(三)“四姓”与吴郡 |
四、“蓝田生玉”与作品区域差异 |
(一) “三谢”与陈郡 |
(二)鲍、何与东海 |
(三)延之与琅邪 |
小结 |
第三章 刘宋文人的文学交游 |
一、贵胄才子的赠答 |
(一)王僧达与颜延之 |
(二)张邵与颜延之 |
(三)谢灵运与颜延之 |
(四)王僧达与鲍照 |
二、兄弟叔侄的唱和 |
(一)谢瞻与谢灵运 |
(二)谢灵运与谢惠连 |
(三)谢灵运与谢弘微 |
(四)谢晦与谢世基 |
三、僧俗之间的赏会 |
(一)鲍照与惠休 |
(二)慧义与范泰 |
(三)慧琳与皇族 |
小结 |
第四章 刘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与审美风格 |
一、山水娱情与刘宋山水文学的新境界 |
(一)朝隐嘉遁的乐游所在 |
(二)模山范水的天然境界 |
二、趣尚唯美与刘宋文学的形式主义倾向 |
(一)文辞华丽之美 |
(二)声律和谐之美 |
(三)文体创获之美 |
三、笃好风雅与《世说新语》的创作 |
(一)《世说新语》的作者 |
(二)德行风范 |
(三)容止风神 |
(四)才学风流 |
第五章 刘宋时期的文学观念与影响 |
一、刘宋文人的文体意识 |
(一)颜、范的文笔之辨 |
(二)谢灵运的文学主张 |
(三)鲍照的七言歌行 |
二、刘宋文人的尚古思想 |
(一)拟古诗:拟古而不泥古 |
(二)文学的功用 |
三、“师范宋集”:刘宋的诗歌成就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刘宋僧人文学创作一览 |
附录:刘宋时期女性作家文学创作一览 |
附录:刘宋时期家门氏族文学创作一览 |
附录:刘宋文学存目一览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世说新语》与魏晋文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世说新语》文论研究综述 |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方法 |
第二章 《世说新语》与魏晋文论之“虚静”观 |
第一节 魏晋文艺之“虚静”观概述 |
第二节 从《世说新语》看东晋的“虚静”观 |
第三章 《世说新语》与魏晋文论之“尚才”观 |
第一节 魏晋文论之“尚才”观概述 |
第二节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的“尚才”特质 |
第三节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学领域的“尚才”观 |
第四章 《世说新语》与魏晋文学功用观 |
第一节 魏晋文学功用观概述 |
第二节 从《世说新语》看文学的社会功用 |
第三节 从《世说新语》看文学的抒情功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世说新语》研究论着索引 |
(6)从《文心雕龙·物色》看魏晋人的自然审美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与情 |
(二)“兴”情、“比”德与“味”象 |
(三)知时与生命情调 |
四、从《文心雕龙·物色》看魏晋人的自然审美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古典形态的情感哲学——从历史与逻辑两个维度[J]. 章启群.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9(04)
- [2]《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审美研究[D]. 张康夫. 天津大学, 2019(06)
- [3]刘宋文学研究[D]. 陈虹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4]刘勰的偏爱与偏失——评《物色》篇和《时序》篇[J]. 张玉春,杜军. 作家, 2008(08)
- [5]《世说新语》与魏晋文论[D]. 张朋. 中央民族大学, 2007(02)
- [6]从《文心雕龙·物色》看魏晋人的自然审美意识[J]. 孙彦. 古典文学知识,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