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在淮安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琨[1](2021)在《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四十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及环境发生了转变,导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发病规律。全面搜集和整理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文献,从高发病种,发病率、高发地区、高危人群着手分析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剖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消化系统癌症的防治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全面搜集和整理我国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建立Excel表格,统计所有文献中出现的消化系统癌症病种,而后依据发病率及发病频次归纳总结出近四十年来的高发病种,对高发病种的高发地区、高发人群、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最终,利用对比分析法总结出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和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结果1.依据相关文献中排在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病频次可知,头十年食管癌出现12次、胃癌出现16次、肝癌出现26次;中期二十年食管癌出现82次、胃癌出现121次、肝癌出现81次;近十年食管癌出现110次、胃癌出现119次、肝癌出现57次。2.1978年~198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开始升高;1988年~2008年食管癌、胃癌、肝癌发病率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2008年~2020年食管癌发病率呈现下降的发病趋势,胃癌和肝癌发病率呈现继续升高的发病趋势。3.近四十年来的三个阶段,食管癌年龄发病特点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岁之后快速升高,60~80岁达到高峰,之后快速下降。同样,三个阶段的胃癌年龄发病特点也大致相同。40岁之前发病率较低,45~60岁明显增高,65~80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降低。而肝癌存在不同,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肝癌年龄发病特点是20~44岁开始上升,集中发病于30岁~60岁,60岁~84岁达发病高峰,85岁之后发病率下降。而第三阶段发病年龄稍有推迟,40岁之后开始上升。4.近四十年来食管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遗传因素;不同的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环境污染、职业及经济等因素。胃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饮食结构,遗传因素、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生活习惯及经济状况等因素。肝癌共有的危险因素是传染性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肝吸虫病)、霉菌污染、环境污染;不同的危险因素是基础性疾病及精神压力因素。结论1.通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相关文献研究发现,食管癌、胃癌、肝癌是高发病种,每个病种的各时期发病都各具特点。2.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近四十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发病状况;而胃癌和肝癌的发病率则呈现逐步升高的发病状况。3.对消化系统癌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三个高发病种在各个时期都高发于中年人和老年人,只有肝癌在早期和中期还高发于青壮年。4.通过深入分析近四十年来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的危险因素可知,头十年食管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饮食因素、营养因素;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饮食和营养因素,增加了生活习惯、职业、精神压力等因素。头十年胃癌主要危险因素是霉菌污染;中期及近期减少了霉菌污染,增加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生活习惯等因素。头十年肝癌主要危险因素是肝吸虫病;中期及近期减少了肝吸虫病,新增加了精神文化、代谢性疾病等因素。
马丽,蒯文霞,孙兴珍,卢新翠,张荣荣,袁玉芳[2](2020)在《幽门螺杆菌与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与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IT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50例因消化道症状在该院接受检查结果无异常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HP感染状况以及血小板水平,对合并Hp的ITP患儿实施抗Hp治疗,检测治疗后的血小板水平,检测两组HP患儿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CagA)和空泡细胞毒素A (VacA)抗体水平,对Hp菌株分型。结果对照组患儿Hp阳性表达率为26.00%,明显低于ITP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TP患儿中,感染Hp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未感染Hp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TP合并Hp患儿经抗Hp治疗4周后,Hp转归阴性患儿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未转归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3种Hp毒力亚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p感染者发生ITP的概率较高,两者存在密切关联性。
汪荃[3](2020)在《江苏省胃癌流行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江苏省胃癌的流行现况(发病情况、死亡情况及生存情况);了解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拟定胃癌临床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以及制定胃癌防控策略提供精准的依据。方法:1、利用江苏省疾病预防中心2006-2015年胃癌登记数据,计算2015年江苏省分城乡、性别及年龄组胃癌粗发病(死亡)率、中国人口年龄标化发病(死亡)率(中标率)、世界人口年龄标化发病(死亡)率(世标率)、累积发病(死亡)率(0-74岁)、截缩发病(死亡)率(35-64岁)等指标。结合江苏省2015年户籍人口资料,估算全省胃癌发病(死亡)例数。利用Joinpoint软件,分析2006-2015年江苏省胃癌中标发病(死亡)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并进行统计学检验。中标率和世标率分别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构成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进行推算。2、利用江苏省15个肿瘤登记处2010-2016年随访数据库中胃癌患者的随访信息,分城乡、性别、时期(2010-2012年,2013-2015年,2016-2017年)及年龄组分析胃癌相对生存率,其中2010-2012年相对生存率采用队列法,2013-2015年采用时期生存法,2016-2017年采用混合法。3、采用统一的信息摘录表,在江苏省11个项目点的13家主要负责肿瘤诊治的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病案系统中,摘录2016-2017年新发胃癌患者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各项目点和江苏省肿瘤随访登记系统,获取患者随访结局。采用Kaplan-Meire方法计算平均生存时间、1年和2年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总生存率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估算2015年江苏省胃癌新发病例32744例(男性22928例,女性9816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例数的14.05%,位居恶性肿瘤发病顺位第2位;估算胃癌死亡24663例(男性17085例,女性7578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例数的15.87%,位居恶性肿瘤死亡顺位第2位。江苏省胃癌发病率为42.97/10万,中标率为23.83/10万,世标率为23.67/10万,累积发病率(0-74岁)为2.95%;胃癌死亡率为32.37/10万,中标率为17.00/10万,世标率为16.68/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1.91%。江苏省胃癌发病和死亡中标率在2006-2015年间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发病中标率平均每年下降3.97%(95%CI:-4.9%~-3.0%),死亡中标率平均每年下降3.98%(95%CI:-5.0%~-3.0%)。2、2010-2012年、2013-2015年、2016-2017年江苏省登记地区胃癌5年标化相对生存率分别为35.0%、34.6%和38.4%,呈上升趋势,且不同时期的胃癌5年标化相对生存率均呈现城市高于农村的特征。胃癌5年相对生存率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其中45-54岁或55-64岁年龄组生存率最高,≥75岁患者生存率最低。1-5年胃癌标化相对生存率下降幅度随年份缩小,农村地区2010-2012年至2016-2017年的5年标化相对生存率增长幅度(4.7%)高于城市(2.2%)。3、本研究共收集并纳入江苏省项目点调查医院2016-2017年确诊胃癌病例2374例,1年、2年观察生存率分别为70.3%、54.7%,生存率呈随年龄增长而下降、45-54岁或55-64岁年龄组生存率较高的特征。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吸烟、饮酒、部位、分化程度、T(Tumor)分期、N(Lymph Node)分期、分期、分化程度和治疗方式与胃癌患者预后有关(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分化程度、N分期、分期和治疗方式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与未手术和化疗组相比,仅手术组和手术联合化疗组的胃癌死亡风险均明显降低,其风险比(HR)分别为0.32(95%CI:0.27~0.38)和0.28(95%CI:0.23~0.34);在III期胃癌患者中,与仅手术组相比,手术联合化疗组的死亡风险显着降低,HR为0.53(95%CI:0.34~0.82)。未见性别对胃癌生存率和预后有明显影响。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60岁以上年龄组、N3和III期的胃癌患者中,接受手术联合化疗组的死亡风险较仅手术组均明显降低,其HR分别为0.78(95%CI:0.64~0.94)、0.45(95%CI:0.27~0.75)和0.53(95%CI:0.34~0.82)。I期、II期和IV期的病例中,仅手术组和手术联合化疗组的胃癌患者死亡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按性别分层,在未手术和化疗组及仅手术组中,男、女性胃癌患者的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未手术和化疗组中,女性胃癌患者死亡风险高于男性,其HR为1.30(95%CI:1.05~1.62);在仅接受手术的胃癌患者中,相比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胃癌死亡风险减低,其HR为0.73(95%CI:0.58~0.91)。男、女性胃癌患者在不同年龄组、分化程度、N分期、分期的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1、江苏省2006-2015年胃癌中标发病率/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城乡发病、死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呈现发病率和死亡率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4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高发的特征,应针对性加强重点人群尤其是城市中老年人群的预防和控制。2、江苏省胃癌生存率随年龄而下降,其中45-54岁或55-64岁年龄组生存率较高;城市地区的胃癌生存率高于农村地区,应加强农村地区胃癌的防治工作。3、胃癌预后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年龄、N分期、分期、分化程度和治疗方式是其独立影响因素。手术依然是胃癌的标准治疗方法;在III期和60岁以上胃癌患者中,手术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在不同治疗方式中,性别与胃癌预后有关。
张月华[4](2020)在《基于炎性基因多态性的胃癌个体化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汇总近年来炎性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联研究,合并效应量分析筛选出与胃癌相关的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使用通过实验验证后的多态性位点,建立结合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和传统环境危险因素的胃癌个体化风险评估评分规则,并进行初步内部验证。方法1.基于meta分析的炎性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联研究及流行病学评价(1)将胃癌、炎性基因、多态性作为主题词并与自由词进行组合,收集在七大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数据库)上发表至今研究对象为中国汉族人群的文献研究资料。使用NOS量表进行研究的质量评价。(2)使用STATA 15.0软件对炎性相关基因的各多态性位点研究进行合并效应量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的计算及发表偏倚的检查。使用假阳性报告率(False positive report probability,FPRP)对其合并结果的真实关联性进行检验。(3)使用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 tributable Risk Percent,ARP)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roportion,PARP)对其效应进行流行病学评价。2.炎性多态性位点与胃癌易感性关联的实验验证(1)以660例病理学或组织学确诊的胃癌患者作为病例组,660例与其性别、年龄频数匹配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使用荧光多重酶连接反应基因分型技术进行实验基因分型,盲法判读分型结果。(2)通过拟合优度卡方检验方法检验对照人群中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遗传学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通过非条件逻辑回归方法分析炎性多态性位点与胃癌的关联性并确定位点的最佳拟合遗传模型。(3)使用Mantel-Haenszel方法进行环境因素的层间差异分析及比较。使用Cochran-Armitage检验方法评价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突变数目与胃癌发生风险的趋势性关联。3.胃癌发生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建立及验证(1)将实验验证确定的研究对象随机分组,2/3研究对象为训练组,1/3研究对象为验证组。训练组中分别基于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基于传统环境危险因素、结合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和传统环境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建立风险评价模型。比较三模型之间的评价指标后,选择最优模型作为胃癌风险个体化评估评分规则建立的基础。(2)通过受试工作者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Curve,AUC)、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Index,NRI)、Brier 分数(Brierscore,BS)、Hosmer-Lemeshow检验、灵敏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准确度(Accuracyrate,AR)、阳性预测值(Positive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LR)指标进行模型整体评价和模型间比较。(3)根据最优风险模型中的回归系数β值建立风险评估评分规则,并在验证组中进行内部验证。使用ROC及AUC评价比较其评分规则在训练组和对照组的预测效能。评分规则的表现性评价通过Sen、Spe、AR、PPV、NPV、+LR、-LR 指标进行评价。结果1.共纳入87篇文章,151个多态性位点研究,以进行合并效应量定量综合分析。高质量研究(NOS≥7分)占比为43.71%(66/151)。中高质量研究且两个以上遗传模型与胃癌有关联的位点共有7个,分别为Cox-2 rs20417、IL-10 rs1800896、IL-17F rs763780、IL-17A rs2275913、IL-17Ars8193036、TGF-BR2rs3773651 和 VDRrs731236。流行病学评价结果显示,一般人群PARP大小排名前三的位点模型分别为IL-17A rs2275913 GG vsAA(23.17%),IL-10rs1800896AAvs GG(12.13%),TGF-BR2 rs3773651 GG vsAA(8.63%)。2.实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Cox-2rs20417位点,IL-17Ars2275913位点,TGF-BR2 rs3773651位点,IL-17F rs763780位点和IL-17Ars8193036位点的共显性模型与胃癌发生有统计学关联。Cox-2rs20417位点风险等位基因为G,以CC基因型为参照,CG基因型使胃癌患病风险增加(OR=1.55,95%CI:1.10-2.19,P=0.012)。TGF-BR2 rs3773651位点风险等位基因为A,以AA基因型为参照,AG基因型使胃癌患病风险降低(OR=0.69,95%CI:0.51-0.93,P=0.015)。IL-17A rs2275913 位点风险等位基因为A,以GG基因型为参照,AA基因型使胃癌患病风险增加(OR=1.43,95%CI:1.05-1.93,P=0.022)。IL-17F rs763780位点风险等位基因为C,以TT基因型为参照,TC基因型使胃癌患病风险增加(OR=1.42,95%CI:1.09-1.85,P=0.010)。IL-17A rs8193036 位点风险等位基因为T,以CC基因型为参照,CT基因型使胃癌患病风险增加(OR=1.29,95%CI:1.03-1.63,P=0.027)。3.IL-17A rs2275913位点和IL-23R rs1884444位点的最佳拟合遗传模型是隐性,Cox-2 rs20417 位点、TGF-BR2 rs3773651 位点、IL-17A rs8193036 位点和 IL-17F rs763780位点的最佳拟合遗传模型是显性。经性别、年龄、胃癌家族史、吸烟、饮酒因素调整之后,随着位点突变数目的增加,胃癌的患病可能性增加(Ptrend=3.75×10-5)。4.结合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最佳拟合遗传模型和传统环境危险因素构建的胃癌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效果最好(AUC=0.724,校准度:0.986,BS=0.021,NRI=16.2%,Sen=77.06%,Spe=62.56%,AR=67.95%,PPV=67.6%,NPV=72.9%,+LR=2.06,-LR=0.37)。5.建立的胃癌发生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得分范围为[0,25],该规则预测胃癌发生风险的AUC为0.713(95%CI:0.682-0.743),P<0.0001,区分度中等。总得分的最佳临界值为10分,其预测胃癌发生的评价指标分别为:Spe=77.29%、Spe=61.40%、AR=68.30%、+LR=2.00、-LR=0.37、PPV=67.00%、NPV=72.70%。11-25 分高风险人群中胃癌患者占比为67.0%,显着高于0-10分低风险人群中胃癌患者占比27.3%,P<0.0001,区分度良好。验证集内部验证结果与训练集一致。结论1.Meta 分析结果表明 Cox-2rs20417、IL-10rs1800896、IL-17F rs763780、IL-17A rs2275913、IL-17A rs8193036、TGF-BR2 rs3773651 和 VDR rs731236 位点与胃癌发生可能存在真实关联。2.基因分型实验验证Cox-2rs20417、IL-17F rs763780、IL-17A rs2275913、IL-17A rs8193036、TGF-BR2 rs3773651和IL-23R rs1884444为胃癌的相关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3.炎性相关基因多态性位点纳入到传统环境危险因素胃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后所构建的综合胃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优化了传统环境危险因素模型的预测效能和校准度。4.以综合胃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为基础建立的风险评估评分规则区分度良好,内部验证结果一致。该评分规则对胃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以及个体化胃癌发病风险检测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尹晶晶[5](2020)在《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及生物信息学功能研究》文中提出胃癌是发病率及致死率极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影响全世界人群的健康。中国作为全球胃癌高发区之一,每年因胃癌所致的健康及经济负担极大。多数胃癌早期不易发现,严重影响胃癌病人的治疗及预后,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生理及精神痛苦。因此,研究胃癌的易感性是十分必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一类重要的突变,很多基因的SNPs与胃癌易感性相关,可以作为胃癌易感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炎症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而白细胞介素(白介素),是一类炎症相关的重要细胞因子。研究表明白介素(Interleukin,IL)基因的SNPs对胃癌的易感性也会产生影响。虽然已经发现多种ILs基因的SNPs与胃癌易感性相关,但现有的关于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的研究结果间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找出与胃癌易感性有关的IL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并对筛选出的SNPs在河南省汉族人群样本中进行实验,验证其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初步探索与胃癌易感性相关位点突变对生物学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1)基于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评价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找出与胃癌易感性相关的SNPs:使用NoteExpress软件整理检索后获得的以中国汉族人群为实验对象、研究内容为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通过获得不同遗传模型下(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模型)两者关系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对应置信区间(95%CI),找出四种模型下均与胃癌易感性相关的SNPs。(2)基因分型实验验证meta分析所得结果:在河南汉族人群中,对meta分析所得四种遗传模型下均与胃癌易感性相关的SNPs进行基因分型实验,检测是否与meta分析结果一致,并分析是否存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本研究依据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照组和病例组采用频数匹配的方式,对两组人群的性别及年龄(±2岁)进行匹配。样本量计算采用PASS 15.0软件,纳入胃癌病例和对照人群各660例。对meta分析结果确定的胃癌易感性相关SNPs,采用iMLDRTM多重SNP检测方法(Improved multiplex ligation detection reaction)在两组样本中进行基因分型实验。(3)对基因分型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后得到的胃癌易感性相关SNPs,基于生物信息学,利用3dSNP以及VarCards在线分析网站,探索突变可能导致的生物学功能改变。(4)统计分析方法:基于SPSS 21.0软件,依据样本类型使用t检验或χ2验,分析病例及对照组间差异。拟合优度χ2检验用于检测各SNP在对照人群中是否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不同SNPs与胃癌之间的易感性的关联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PARP(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用于评价SNPs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基因环境交互作用(SNPs与吸烟、饮酒等因素间)通过多因子降维法检验(MDR3.0软件)。结果(1)Meta分析所得不同遗传模型下与胃癌易感性有关的ILs基因及其SNP为:IL-1B基因rs1143627(隐性模型),IL-1B基因rs16944(共显性、显性、隐性模型),IL-6基因rs1800796(共显性模型),IL-8基因rs4073(共显性、显性、隐性模型),IL-10基因rs1800896(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模型),IL-1 7F基因rs763780(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模型)。四种遗传模型下关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rs1800896及rs763780进行后续基因分型实验。(2)分型实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L-17Frs763780与胃癌易感性密切相关:调整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共显性模型中rs763780 CT基因型、显性模型中(CT+CC)基因型以及超显性模型中CT基因型也都提高了胃癌的患病风险(OR=1.41,.95%CI:1.08-1.86;OR=1.41,95%CI:1.08-1.84;OR=1.40,95%CI:1.07-1.84)。rs763780 CT基因型在年龄≥60岁组人群中(OR=1.59,95%CI:1.06-2.38)、男性人群中(OR=1.44,95%CI:1.05-1.98)、不吸烟者(OR-1.43,95%CI:1.01-2.02)、饮酒人群(OR=1.96,95%CI:1.19-3.25)及无胃癌家族史者(OR=1.41,95%CI:1.07-1.85)中均提示为危险因素;rs763780显性模型中的突变基因型(CT+CC),在年龄≥60岁组人群中(OR=1.54,95%CI:1.04-2.30)、男性人群中(OR=1.42,95%CI:1.04-1.94)、不吸烟者(OR=1.45,95%CI:1.03-2.04)、饮酒人群(OR=2.04,95%CI:1.24-3.35)及无胃癌家族史者(OR=1.40,95%CI:1.07-1.84)中均为危险因素,提示相应基因型携带者更有可能患胃癌。而IL-10 rs1800896实验结果经统计分析后显示其与胃癌易感性无关。(3)假阳性报告率分析结果显示,(CT/TT)或(CT+CC/TT)模型下,rs763780在全人群、年龄≥60岁、男性、非吸烟人群、饮酒者以及无胃癌家族史人群中的FPRP(False-positive report probability)值均小于预设值0.5,可以认为变异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有意义。(4)MDR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具有吸烟、饮酒史且携带有rs763780 C等位基因的人群胃癌的发病风险,是不含有这三项的人群的2.37倍(OR=2.37,95%CI:1.86-3.01)。(5)利用在线分析网站3dSNP以及VarCards对rs763780所导致的生物功能的可能影响进行预测,结果显示:rs763780的变异在染色体层面对其相关联的基因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影响他们所调控的生物学功能,但对其所在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功能等的影响程度较弱。结论(1)IL-17F rs763780(T>C)与胃癌易感性增加相关,而IL-10 rs1800896(T>C)暂未发现与胃癌易感性相关。(2)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吸烟、饮酒史且携带有rs763780 C等位基因的人群胃癌的发病风险更高,即存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3)rs763780的变异可能影响其在染色质环中相关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关于rs763780携带者胃癌易感性增加的具体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段富交[6](2020)在《胃癌危险因素的定量评估及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位居中国恶性肿瘤第二位。研究表明早期胃癌可获得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五年生存率可达90%,但胃癌的早期检出率不足10%,处于胃癌进展期患者,其五年生存率不足30%,目前仍缺乏有效的非侵入性的早期胃癌筛查的诊断方法。胃癌的发生发展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参与的过程,除Hpylori感染、吸烟、饮酒及高盐饮食等目前已确认的危险因素外,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长链非编码RNAs(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在胃癌中的广泛作用正逐步被披露。由于胃癌的复杂性与异质性,确定其潜在危险因素并通过模型进行风险预测已在高危人群的早期识别、精准预防以及个体化干预中广泛应用。然而,目前现有的风险预测模型中,未见将lncRNAs作为风险因子纳入评估,且在胃癌领域未见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s,PRS)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目的通过定量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明确Hpylori感染、环境等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对中国人群胃癌发生的影响及其流行病学意义:基于人群验证关联结果,构建胃癌风险预测模型,通过评价各模型间的预测能力,筛选出最优模型,为中国人群胃癌的早期诊断和精准预防提供可能的依据。方法1.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评价(1)利用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VIP和CBM数据库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对在中国人群中实施并探讨生物、行为、环境和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病相关的研究进行定量合并分析,并采用Venice标准对积累证据进行质量评价。(2)利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 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分析非遗传和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病关联强度,假阳性报告概率(False positive reporting probability,FPRP)评估显着性关联结果,并对关联显着的非遗传和遗传因素组合对胃癌发病风险贡献分别进行评价。(3)采用遗传分数(Genetic score)、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ARP)、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PARP)进行流行病学效应评价。2.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的胃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1)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胃癌中存在差异表达并与microRNAs(miRNAs)具有潜在结合位点的lncRNAs及其对应功能性SNPs;根据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策略筛选出具有遗传关联的SNPs,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领域性系统综述中中国人群相关联位点,对数据进行质控后纳入人群验证。(2)采用1:1频数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按性别和年龄(±2岁)进行个体匹配,收集66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胃癌患者和660例社区正常对照人群血液样本。分别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创造性酶切位点原理结合 PCR-RFLP 方法(Created restriction site-PCR-RFLP,CRS-PCR-RFLP)和荧光多重酶连接反应(Improved multiplex ligation detection reaction,iMLDRTM)对lncRNA SNPs和EBM筛选SNPs进行基因分型。(3)采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Chi square test of goodness of fit)评估对照人群的基因型分布是否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完成两部分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4)利用Plink进行关联性SNPs的数据质控、等位基因的关联分析及PRSice-2(Polygenic risk score software)基础数据集(Base dataset)和目标数据集(Target dataset)的生成;基于加权遗传风险评分(Weighted genetic risk scores,wGRS)和PRS,利用经EBM筛选关联验证后SNPs分别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将lncRNA SNPs作为危险因素的独立数据集纳入风险预测模型,并使用Empirical P-value进行模型内10,000次拟合以优化参数,构建最优模型。(5)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curve,AUC)评价不同模型对胃癌的识别度;采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ament,NRI)和整体鉴别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评估wGRS和PRS模型的预测能力;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评价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1.H.pylori感染、吸烟、饮酒、家族史、胃部疾病、高盐饮食、腌制食品、快速进食、不规律饮食、食用烫食、烟熏煎炸、辛辣饮食、精神抑郁和糖尿病与胃癌发病相关性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ylori感染率与胃癌发病率趋势基本一致。2.PSCA rs2976392、rs2294008,MUC1 rs4072037,MTHFR rs1801133,COX-2 rs20417,XRCC1 rs 1799782,rs25487,XRCC3 rs861539,NAT2 rs1799930、rs1799929,NAT2 Phenotype(Slow/Fast)、PLCE1 rs2274223、rs3765524,GSTM1,GSTT1,IL-17A rs2275913、rs8193036,PRKAA1 rs13361707,ERCC5 rs751402,TGFBR rs3773651,IL-10rs1800896 和VDR rs731236 与胃癌发生相关性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癌非遗传因素与遗传因素组合分布风险的累积频率分别与合并OR值及遗传分数高度相关,经对数变换后,累积频率对应的OR值和遗传分数均符合正态分布;对于非遗传因素,ARP的前三位分别为胃部疾病(66.33%)、腌制食品(54.34%)和烟熏煎炸(49.75%);PARP前三位分别为腌制食品(33.85%)、食用烫食(24.73%)和H.pylori感染(23.30%)。对于胃癌相关联的SNPs,ARP前三位的分别为NAT2,rs1799929(53.91%)、NAT2表型(53.05%)和1L-10 rs1800896(42.85%);对于PARP前三位的分别为 VDR rs731236(36.96%)、TGFBR2 rs3773651(25.58%)和 MUC1 rs4072037(20.56%)。4.基于等位基因、突变杂合、突变纯合、显性和隐性五种遗传模型,根据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和胃癌家族史调整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 21 个胃癌相关 lncRNA SNPs 中,14 个 SNPs(rs1859168、rs4784659、rs579501、rs77628730、rs7816475、rs6470502、rs1518338、rs2867837、rs12494960、rs7818137、rs3825071、rs7943779、rs911157 和 rs16981280)与胃癌发病风险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BM筛选并验证后的20个SNPs与胃癌发病风险相关性分析表明,15 个 SNPs(rs2294008、rs25487、rs751402、rs1801133、rs1799782、rs763780、rs8193036、rs4072037、rs2274223、rs2275913、rs20417、rs13361707、rs3773651、rs1799930和GSTM1)与胃癌发病风险具有统计学关联(P<0.05)。5.对lncRNA SNPs和EBM筛选SNPs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分别进行wGRS,其病例组的wGRS均值均高于对照组。对两种来源的SNPs,根据wGRS评分分布进行分组,以0-1分组人群为参照,随着分数组的增加,胃癌发病风险显着增加,PRS与wGRS分布及分组比较结果趋势一致。6.将EBM筛选并经关联验证SNPs的PRS分为十分位,以40-60%分位为参照,结果表明,随着分位的降低,个体发病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分位增高,胃癌发病风险呈显着的增加趋势;其中,处于最低10%的十分位风险评分的个体发病风险比一般人群低47%(OR=0.53,95%CI:0.34,0.83);PRS处于最高10%的十分位个体胃癌发生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24倍(OR=3.24,95%CI:2.07,5.06)。7.利用NRI和IDI,对增加一种或多种新的危险因素后模型的预测效果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同种因素或条件下,PRS模型均优于wGRS模型且胃癌相关lncRNA SNPs作为独立数据集可有效提高模型的识别度。根据纳入不同危险因素构建模型的ROC曲线,结合不同因素对wGRS和PRS模型的AIC和BIC影响的比较,筛选出拟合优度最佳者。结果显示,在PRS基础上引入lncRNA SNPs、吸烟、饮酒及H.pylori感染具有最佳的拟合优度和预测能力(AUC:0.78(0.68,0.88),AIC=117.23,BIC=122.31)。结论1.胃癌非遗传因素与遗传因素组合分布的累积频率和其发病风险均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随人群累积频率的减小,胃癌发病风险显着增加。2.H.pylori感染、腌制食品和食用烫食,VDR rs731236、TGFBR2 rs3773651和MUC1 rs4072037在人群中的暴露对胃癌的发生贡献较大。3.胃癌关联性SNPs与其lncRNA SNPs存在显着的联合作用,在同种因素或条件下,PRS模型优于wGRS模型且引入胃癌相关lncRNA SNPs可显着提高模型的识别度。4.PRS联合lncRNA SNPs、吸烟、饮酒及H.pylori感染的模型对胃癌发病风险具有最优预测能力,有助于区分胃癌高风险和低风险人群。
罗辉[7](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认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姬瑞[8](2018)在《武威自然人群队列胃癌筛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据中国胃癌高发区武威大规模自然人群队列的流行病学调查、胃镜筛查及病理诊断资料等横断面基线数据,探讨高发区胃癌及癌前疾病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高发区胃癌防控体系建立与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胃癌高发区甘肃省武威市,针对武威自然人群队列所获取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资料,描述性分析队列人群年龄、性别、职业等构成情况;分析队列人群基于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胃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疾病筛检情况;通过分析胃癌及癌前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人口学、生活方式、相关临床体检数据之间的关系,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差异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结果:1.武威队列人群总数为24,115人,平均年龄50.67±7.77岁,男性占47.50%,女性占52.50%,汉族为99.86%,人群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数的93.68%),教育程度以高中前教育为主。2.队列中确诊包括胃癌和食管癌在内的上消化道癌总数为351例(包括3例胃、食管多部位癌),总检出率1.59%,其中食管癌110例,检出率0.50%;胃癌检出244例,检出率1.10%。早期胃癌诊断率72.50%(177例),早期食管癌诊断率88.20%(97例)。3.胃镜筛查22,114例中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15,680例(70.90%);慢性非萎缩性胃炎5,462例(24.69%);胃溃疡606例(2.74%),十二指肠溃疡364例(1.64%),二者之比为1.66;息肉1,848例(8.35%)。病理检查11,155例中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694例(15.18%),癌前病变7,577例(67.92%)。癌前病变中慢性萎缩性胃炎3,202例(28.70%),肠上皮化生1,990例(17.8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385例(21.38%)。4.22,060例采用14C-呼气试验检测(14C-UBT)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为53.04%。胃十二指肠疾病中,胃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息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49.87%、46.59%、55.41%、66.90%、54.27%。病理诊断11,155例中,胃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47.74%、45.46%、54.17%、56.50%、58.48%,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升高(P<0.05)。5.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家庭收入、BMI、消化不良症候群以及消化性溃疡症候群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口数、吸烟、运动、烫食、幽门螺杆菌感染、高血压、既往消化性溃疡史及消化不良症候群为胃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武威自然人群队列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患病率较高,提示癌前疾病高患病率是当地胃癌高发的疾病基础。2.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升高,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3.性别、年龄、家庭收入、BMI、消化不良症候群以及消化性溃疡症候群可能为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口数、吸烟、运动、烫食、幽门螺杆菌感染、高血压、既往消化性溃疡史及消化不良症候群可能为胃癌前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4.武威自然人群队列通过胃镜筛查,早期胃癌诊断率为72.50%,表明在胃癌高发区进行胃镜筛查是发现和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的有效手段。
刘同丰[9](2018)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患者中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三联疗法所产生的效果。方法将64例确诊为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所采用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划分在不同的组别,其中将仅采用三联疗法的32例患者划分在对照组,将联合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三联疗法的32例患者划分在研究组,对比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疗效、Hp根除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Hp根除率也比对照组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患者中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三联疗法所产生的效果优于单一应用三联疗法所取得的效果,更利于Hp根除率的提高,且应用具有安全性,值得应用和推广。
董凯艳[10](2018)在《基于定量系统评估的中国汉族人群胃癌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文中认为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世界恶性肿瘤的第五位和第三位。中国是世界上胃癌的高发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处于非常高的水平,对个人健康、社会医疗乃至国家发展造成严重负担,因此阻止胃癌的发生发展对于中国的长足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由于早期胃癌发现和诊断的困难性,预防和治疗是缓解甚至解决胃癌负担的首要方针,这就需要了解个体在遗传基础、生产环境、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对胃癌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胃癌的发生由多种因素经过多个阶段发展而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是目前已确认的胃癌危险因子,另外其他疾病、遗传等都会对个体胃癌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国内外的学者将多种通路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作为重点的遗传性因素来研究。因此,以中国汉族人群为基础,全面汇总分析胃癌危险因素来构建胃癌个体风险预测模型,预测个体胃癌的发病风险,继而为实施个体化干预奠定基础,最终达到减少胃癌发生、提高早期诊断、阻止胃癌发展、减轻疾病负担的目的。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汇总量化中国汉族人群胃癌的生物、环境和遗传易感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分数及胃癌发病概率,构建适用于中国汉族人群的胃癌发病风险个体化预测模型。方法(1)应用NoteExpress软件收集在2006-2017年,发表在相关数据库的以中国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的胃癌生物、环境、遗传因素的研究资料,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获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应用Stata 14.0软件评价发表偏倚。(2)参考Demchuk构建的多基因联合风险模型,评价多个基因对疾病风险的组合贡献;将汇总分析中得到的胃癌各危险因素的合并OR值作为危险度,确定基准发病比例和危险分数,最后再合并为组合危险分数。应用PowerBuilder 9.0软件的DataWindow功能实现胃癌发病风险的个体预测的简单操作。(3)以405例经医院确诊的胃癌病人为病例组,405例经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为对照组作病例对照研究,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分析法(PCR-RFLP)对ERCC5 rs751402和ERCC5 rs17655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拟合优度检验对对照人群的基因型分布进行哈温平衡检验,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完成两个SNP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联性分析,以上分析均在SPSS 21.0软件上进行操作。结果(1)胃癌生物危险因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环境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胃癌家族史、食用腌制食品、不规律饮食、食用烫食、高盐饮食、食用烟熏煎炸食品、胃部疾病史、精神压抑;而遗传易感因素包括PSCA(rs2294008)CT、PSCA(rs2976392)AG、PRKAA1(rs13361707)CT+CC、PLCE1(rs2274223)GG+AG、GSTT1缺失型、GSTM1缺失型、NAT2M1 CT、MTHFR 677 CT、TNF-β-252 AG、ERCC2-312(rs1799793)AA、IL-1β-511 TT、IL10-1082 AG、XRCC1-194(rs1799782)CT+TT、COX-2 765(rs20417)CG、COX-2 1195 AA、mir-146a(rs2910164)GG、CDH1 160 CA、ADPRT 762 CC、IL17(rs2275913)AA+AG等19个基因型。(2)多基因联合风险模型显示,多种易感基因组合后,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和危险度与各单个基因在人群中的频率和危险度密切相关。基因组合数目越多,组合危险度越高,而发生的频率越低。根据meta分析得到的各危险因素的汇总OR值以及在人群中的频率,计算出各危险因素的危险分数以及组合危险分数,利用PowerBuilder软件结合组合危险分数的计算方法,构建并生成操作简单的适用于中国汉族人群的胃癌个体风险预测模型。(3)SNPs基因分型结果显示ERCC5 rs17655位点与胃癌密切相关,与野生纯合基因型CC相比,突变基因型GG能显着增加胃癌发病风险(OR调整:1.80,95%CI:1.20-2.7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ERCC5 rs751402的杂合基因型在年龄不超过50岁(OR调整:1.95,95%CI:1.09-3.49)的人群中能够增加患胃癌的风险。rs17655的野生基因型在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OR调整:2.21,95%CI:1.35-3.61),男性(OR调整:1.78,95%CI:1.10-2.87),吸烟者(OR调整:2.13,95%CI:1.19-3.84),饮酒者(OR调整:2.78,95%CI:1.37-5.65)以及无肿瘤家族史(OR调整:1.81,95%CI:1.15-2.86)的人群中患胃癌的风险都会增加。结论(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吸烟、饮酒、胃癌家族史、食用腌制食品、不规律饮食、食用烫食、高盐饮食、食用烟熏煎炸食品、胃部疾病史、精神压抑;PSCA(rs2294008)CT、PSCA(rs2976392)AG,PRKAA1(rs13361707)CT+CC、PLCE1(rs2274223)GG+AG、GSTT1缺失型、GSTM1缺失型、NAT2M1 CT、MTHFR 677 CT、TNF-β-252 AG、ERCC2-312(rs1799793)AA、IL-1β-511 TT、IL10-1082 AG、XRCC1-194(rs1799782)CT+TT、COX-2 765(rs20417)CG、COX-2 1195 AA、mir-146a(rs2910164)GG、CDH1 160 CA、ADPRT 762 CC、IL17(rs2275913)AA+AG等是中国汉族人群胃癌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纳入共30个胃癌的生物、环境、遗传各通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适合中国人使用的胃癌个体风险评估模型,预测具有不同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病的风险,有利于进行胃癌高危人群的筛选和胃癌的早期诊断。(3)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rs751402和rs17655两个位点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为进一步完善以上风险预测模型提供基础。
二、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在淮安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在淮安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重点 |
四、数据来源及文献利用说明 |
五、研究方法 |
六、概念界定 |
七、消化系统癌症发展分期说明 |
第一章 头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
一、发病率分析 |
二、频次分析 |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
一、年龄分析 |
二、性别分析 |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
一、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
二、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
三、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
第二章 中期二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
一、发病率分析 |
二、频次分析 |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
一、年龄分析 |
二、性别分析 |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近十年我国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状况概述 |
第一节 发病率及频次分析 |
一、发病率分析 |
二、频次分析 |
第二节 高发病种高发地区分析 |
一、高发病种地域分析 |
二、高发病种城乡差异分析 |
第三节 高发人群分析 |
一、年龄分析 |
二、性别分析 |
第四节 高发病种危险因素分析 |
一、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
二、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
三、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分析 |
第一节 食管癌发病状况分析 |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
二、地域分析 |
三、人群分析 |
第二节 胃癌发病状况分析 |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
二、地域分析 |
三、人群分析 |
第三节 肝癌发病状况分析 |
一、发病率、频次分析 |
二、地域分析 |
三、人群分析 |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发病状况总结 |
一、消化系统癌症高发病种 |
二、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发地区 |
三、消化系统高发癌症的高危人群 |
第五章 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分析 |
第一节 食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
第二节 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
第三节 肝癌危险因素分析 |
第四节 消化系统高发癌症危险因素总结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幽门螺杆菌与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检查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Hp感染状况 |
2.2 ITP感染者和未感染者血小板水平对比 |
2.3 ITP合并Hp患儿经抗Hp治疗4周后血小板水平 |
2.4 不同类型Hp在观察组和对照组Hp患儿中的分布状况 |
3 讨论 |
(3)江苏省胃癌流行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胃癌发病死亡和趋势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质量控制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胃癌发病情况 |
3.2 年龄别发病率 |
3.3 胃癌死亡情况 |
3.4 年龄别死亡率 |
3.5 2006-2015 年胃癌发病率/死亡中标率变化趋势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江苏省2010-2016 年胃癌生存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和数据收集 |
2.2 质量控制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时期别生存率 |
3.3 年龄别生存率 |
3.4 1 年、3 年和5 年生存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胃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和研究对象 |
2.2 胃癌病例信息收集方式和变量分组 |
2.2.1 病例诊治信息登记表情况 |
2.2.2 数据收集方式 |
2.2.3 变量分组与定义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数据库基本情况 |
3.1.1 2016-2017 年各项目点医院纳入胃癌病例分布及生存情况 |
3.1.2 2016-2017 年胃癌病例关键变量基本情况 |
3.1.3 2016-2017 年胃癌住院患者整体生存情况 |
3.2 预后分析 |
3.2.1 单因素分析 |
3.2.2 多因素生存分析 |
3.3 分层分析 |
3.3.1 是否联合化疗与胃癌术后死亡风险关系 |
3.3.2 性别与胃癌死亡风险关系 |
4 讨论 |
4.1 、总体胃癌生存率 |
4.2 、相关因素与胃癌生存和预后 |
4.2.1 、年龄、性别与胃癌预后关系 |
4.2.2 、T分期、N分期和分期与胃癌预后关系 |
4.2.3 、组织分化与胃癌预后关系 |
4.2.4 、治疗方式与胃癌预后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国胃癌发病、死亡和生存流行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4)基于炎性基因多态性的胃癌个体化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材料方法 |
2.1 胃癌相关炎性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Meta分析 |
2.1.1 文献的检索和收集 |
2.1.2 文献质量评价 |
2.1.3 统计学分析 |
2.2 炎性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关联的实验验证 |
2.2.1 生物学实验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统计学分析 |
2.2.4 质量控制 |
2.3 基于胃癌相关炎性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危险因素的胃癌发生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建立及验证 |
2.3.1 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研究变量 |
2.3.2 风险评估模型及评分规则的构建、验证及评价 |
2.3.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于meta分析的炎性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联研究及流行病学评价 |
3.1.1 入选文献研究的筛选流程 |
3.1.2 入选文献研究的基本特征 |
3.1.3 Meta分析合并效应值计算 |
3.1.4 异质性检验及假阳性率分析 |
3.1.5 流行病学评价 |
3.1.6 发表偏倚的检查 |
3.2 实验验证炎性多态性位点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 |
3.2.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
3.2.2 炎性多态性位点分型结果 |
3.2.3 多态性位点哈温平衡检验 |
3.2.4 质量控制结果 |
3.2.5 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胃癌关联分析 |
3.2.6 炎性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关联分析 |
3.2.7 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胃癌关联研究的分层分析 |
3.2.8 炎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突变数目与胃癌的关联分析 |
3.3 基于胃癌相关炎性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危险因素的胃癌发生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建立及验证 |
3.3.1 胃癌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3.3.2 胃癌发生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建立及验证 |
4 讨论 |
4.1 胃癌相关炎性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Meta分析 |
4.2 炎性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关联的实验验证 |
4.3 风险评估评分规则的建立及初步验证 |
4.4 本研究优点及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炎性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及生物信息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研究的meta分析 |
2.1.1 文献检索与收集 |
2.1.2 文献纳入 |
2.1.3 文献资料分析、质量评价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生物学实验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2.3 溶液的配制 |
2.2.4 研究方法 |
2.2.5 统计学分析 |
2.3 基因分型实验验证后胃癌易感性相关SNPs的生物学功能初探 |
3 结果 |
3.1 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的meta分析 |
3.1.1 文献检索结果 |
3.1.2 ILs基因SNPs及相应文献的基本信息 |
3.1.3 Meta分析结果 |
3.1.4 敏感性分析 |
3.1.5 发表偏倚分析 |
3.2 基因分型实验结果分析 |
3.2.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
3.2.2 SNPs的分型结果 |
3.2.3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3.2.4 两个SNPs和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
3.2.5 两个SNPs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分层分析 |
3.2.6 假阳性报告率分析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评估 |
3.2.7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
3.3 rs763780的生物学功能初探 |
3.3.1 rs763780三维染色质环作用关系 |
3.3.2 rs763780所致蛋白质功能影响预测 |
4 讨论 |
4.1 本研究概述 |
4.2 IL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 |
4.3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胃癌的影响 |
4.4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rs763780生物学功能初探 |
4.5 本研究优点及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白细胞介素:胃癌相关信号通路的重要调控因子 |
1 白细胞介素简介 |
2 白细胞介素与常见恶性肿瘤的关系 |
3 常见胃癌相关信号通路 |
4 白细胞介素参与影响胃癌发生、发展等过程的信号通路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胃癌危险因素的定量评估及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及流行病学评价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胃癌危险因素的检索 |
2.2 数据提取 |
2.3 积累证据的质量评估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定量系统评估文献识别 |
3.2 纳入研究基线特征 |
3.3 定量合并结果 |
3.4 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评价 |
4 讨论 |
4.1 非遗传因素 |
4.2 遗传因素 |
4.3 流行病学评价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多基因风险评分的胃癌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生物信息学筛选胃癌相关lncRNAs |
2.2 风险预测模型相关SNPs的选取 |
2.3 生物学实验 |
2.4 研究方法 |
2.5 胃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
2.6 质量控制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
3.2 基因分型结果 |
3.3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检验 |
3.4 胃癌与遗传易感性关联 |
3.5 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3.6 风险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
4 讨论 |
4.1 风险预测模型与肿瘤 |
4.2 遗传关联与胃癌 |
4.3 胃癌风险模型的构建 |
4.4 模型参数优化与拟合 |
4.5 拟合优度与模型评价 |
4.6 小结 |
创新性和局限性 |
创新性 |
局限性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1 13维危险因素组合程序 |
1.2 22维风险基因组合程序 |
1.3 PRS主程序 |
1.4 NRI和IDI程序 |
1.5 遗传和非遗传因素与胃癌的发病风险及流行病学评价纳入参考文献列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基因风险评分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武威自然人群队列胃癌筛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胃癌的流行现状和趋势 |
1.2 胃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1.2.1 性别 |
1.2.2 年龄 |
1.2.3 种族 |
1.2.4 幽门螺杆菌感染 |
1.2.5 遗传因素 |
1.2.6 精神心理因素 |
1.2.7 生活习惯及饮食因素 |
1.2.8 体重指数 |
1.2.9 其它 |
1.3 胃癌队列研究进展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武威自然人群队列胃癌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筛查结果 |
3.1.1 基线信息特征 |
3.1.2 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胃镜筛检情况 |
3.1.3 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情况 |
3.1.4 胃癌、食管癌确诊情况 |
3.1.5 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与性别及年龄关系 |
3.2 武威自然人群队列胃十二指肠疾病与H.pylori感染关系 |
3.2.1 队列人群H.pylori感染状况 |
3.2.2 不同胃十二指肠疾病H.pylori感染状况 |
3.2.3 胃癌及癌前病变H.pylori感染情况 |
3.3 武威自然人群队列H.pylori感染状态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病情况 |
3.3.1 H.pylori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患病情况 |
3.3.2 H.pylori感染状态下胃癌及癌前病变患病情况 |
3.3.3 H.pylori感染状态下早期及进展期胃癌患病情况 |
3.4 胃癌及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
3.4.1 胃癌危险因素分析 |
3.4.2 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研究组 |
1.3 效果观察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基于定量系统评估的中国汉族人群胃癌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材料方法 |
2.1 中国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的胃癌危险因素筛选与定量系统评价 |
2.1.1 胃癌危险因素的检索与收集 |
2.1.2 文献资料分析 |
2.1.3 统计学分析 |
2.2 胃癌个体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
2.2.1 风险预测模型的纳入变量 |
2.2.2 多基因联合危险度分析模型 |
2.2.3 胃癌个体风险评估模型 |
2.3 两个易感基因SNPs的实验验证 |
2.3.1 实验仪器 |
2.3.2 实验试剂 |
2.3.3 溶液的配制 |
2.3.4 研究方法 |
2.3.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胃癌危险因素的定量系统评价 |
3.1.1 定量系统评价文献筛选结果 |
3.1.2 meta分析结果 |
3.1.3 敏感性分析 |
3.1.4 发表偏倚 |
3.2 胃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3.2.1 纳入风险预测模型中的因素变量 |
3.2.2 单个基因/位点的危险度评价 |
3.2.3 多基因联合危险度评价 |
3.2.4 胃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
3.3 ERCC5 rs751402和rs17655位点与胃癌发病风险关联的研究 |
3.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3.2 基因型结果判定 |
3.3.3 对照组Hardy-Weinberg平衡的检验 |
3.3.4 两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胃癌易感性关联分析 |
3.3.5 两个位点与胃癌易感性关联分层分析 |
4 讨论 |
4.1 胃癌的危险因素 |
4.2 胃癌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 |
4.2.1 多基因联合作用模型 |
4.2.2 胃癌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 |
4.3 ERCC5两个SNPs与胃癌关系的分析 |
4.4 本研究的优缺点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1 风险预测模型的概述 |
2 肿瘤风险预测模型 |
2.1 肺癌预测模型 |
2.2 乳腺癌预测模型 |
2.3 前列腺癌预测模型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在淮安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四十年来我国消化系统癌症的发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 孙晓琨.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2]幽门螺杆菌与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研究[J]. 马丽,蒯文霞,孙兴珍,卢新翠,张荣荣,袁玉芳. 中国妇幼保健, 2020(21)
- [3]江苏省胃癌流行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汪荃. 东南大学, 2020
- [4]基于炎性基因多态性的胃癌个体化风险评估[D]. 张月华. 郑州大学, 2020(02)
- [5]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及生物信息学功能研究[D]. 尹晶晶. 郑州大学, 2020(02)
- [6]胃癌危险因素的定量评估及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D]. 段富交. 郑州大学, 2020(02)
- [7]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武威自然人群队列胃癌筛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姬瑞. 兰州大学, 2018(02)
- [9]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观察[J]. 刘同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71)
- [10]基于定量系统评估的中国汉族人群胃癌个体化风险预测模型构建[D]. 董凯艳. 郑州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