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污水回用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论文文献综述)
姚媛博[1](2020)在《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文中提出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不断加重,水资源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时再生水作为城市用水补给的替代水源,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还可以减少水体污染。目前再生水的回用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国内关于城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及效益的研究较少,且尚未形成统一的思路。由于再生水的水质有别于其他传统水源,需求量可能受限,一个城市对再生水的需求量究竟有多大,再生水回用可能产生的效益都将影响城市再生水回用的长远规划,需做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对西安市再生水的需求量进行预测,探究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再以生态效率值为衡量指标,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城市再生水回用产生的经济和环境等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西安市汉城湖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西安市再生水回用有很大的潜力。从技术上来看,西安市再生水回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相关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进一步完善;从对再生水需求量预测的供需平衡来看,西安市2020年对再生水的需求方面可能存在8131.79万立方米的缺口。(2)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景观水体存在着可观的综合效益。较传统水源而言,再生水的引入使西安市汉城湖的生态效率涨幅提高了三倍;(3)产业结构、游客接待量和管理水平正向影响生态效率,投资水平和环境政策反之。研究建议西安市应加大对再生水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管理监督体制,使再生水完全纳入水资源管理系统中;另外对于使用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企业或景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水平、扩大游客接待规模及规范环境政策等提高再生水回用后产生的生态效率。
臧颖[2](2020)在《零价铁强化浓缩污水厌氧消化产甲烷的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传统污废水好氧处理过程中节能降耗和资源能源回收的迫切需求,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因其具有的能耗低、污泥产量少且可回收甲烷气体等优点而获得广泛的研发应用。工程实践表明厌氧消化技术更适合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及固废,而对于非热带地区的低强度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不甚理想。据估算生活污水(COD<500 mg/L)的排放量占污废水排放总量的71.4%,如果能够有效地捕获污水中富含的有机物则有望通过厌氧消化技术回收可再生的生物能源。目前,各种物化法(例如膜分离技术)均能够实现污水中有机物的选择性分离浓缩,但是得到的生活污水浓缩液的性质、产甲烷性能及强化产能措施仍需要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膜分离法获取的浓缩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投加零价铁(ZVI)对其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零价铁强化产甲烷的机理,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浓缩生活污水的粒度分级实验和不同污泥负荷(F/M)下批式产甲烷潜力(BMP)实验,确定了浓缩生活污水的组成和可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浓缩生活污水属于中度可生物降解的基质,其中70%的COD粒径小于40μm且主要成分是多糖和蛋白质;约30%的COD粒径超过40μm且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少,限制了浓缩生活污水的水解。在0.2-1.0的F/M范围内,最适合浓缩生活污水厌氧消化的F/M是0.5,此时的最大产甲烷潜力为0.275 L CH4/g COD。浓缩生活污水是较为合适的处理基质,但是仍有必要提高其甲烷产量及缩短其厌氧消化过程的持续时间。(2)应用投加微米级零价铁(ZVI)强化厌氧消化技术,开展了一系列批式实验,探索了ZVI对浓缩生活污水厌氧消化产甲烷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F/M为0.5时,ZVI的最佳投加量为6 g/L,浓缩生活污水的BMP比对照组(不加ZVI时)提高了15.2%。为了揭示ZVI对厌氧消化不同阶段的影响,设计了产甲烷抑制实验和产甲烷活性实验。结果表明ZVI明显改善了水解过程,对酸化过程无显着影响,对乙酸产甲烷途径和氢气二氧化碳产甲烷途径都没有明显作用。综上,ZVI可以通过改善水解过程提高浓缩生活污水的BMP,但是需要进一步在连续运行的反应器中进行验证。(3)构建了小试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nDMBR)处理浓缩生活污水,开展连续工艺实验考察了ZVI对工艺性能的影响及相关机理。工艺实验结果表明:(1)投加ZVI后,出水COD降低了14.28%-25.51%,多糖、蛋白质含量降低了59%和78%,对TP和PO43-的去除率高达95%以上,产甲烷率提高了17.7%-37.1%。(2)投加ZVI后对浊度的去除率高于95%,但是TMP的平均增加速率升高至0.18kPa/d,这表明ZVI的添加对动态膜的过滤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3)由ZVI转化释放的铁离子尤其是Fe2+,可以充当絮凝剂和电子供体,从而能够去除更多的磷、COD等污染物,但也会造成膜的无机污染问题。(4)ZVI可以使氢营养型甲烷活性提高57%并使氢营养型产甲烷菌Methanolinea丰度提高从而提升甲烷产量,投加ZVI的AnDMBR形成更为致密的动态膜。通过对反应器污泥和动态膜物质形态、组成、微生物群落等分析初步揭示了ZVI影响AnDMBR工艺性能的机理。总之,ZVI在强化生物能源产生和资源回收方面具有应用潜力,但还应考虑优化ZVI用量以减轻膜污染。
杨兴[3](2019)在《西安市居民再生水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在全球水资源短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再生水作为水资源替代品,已经成为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危机的重要法宝。西安市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再生水回用对于解决西安市水资源问题极其重要,但是目前西安市再生水回用正处于初始推广阶段,政府为了保证再生水回用量往往对再生水定价偏低,造成再生水厂收支不平衡、运营后劲不足的现象。政府补贴是目前解决该问题的主要办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因此本文对再生水消费者即居民进行研究,分析居民的再生水支付意愿,挖掘显着影响支付意愿的因素,力图从提升居民再生水支付意愿的角度为解决再生水价格过低问题提供对策建议。为此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1)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工具,对我国再生水研究现状进行计量分析,挖掘再生水价格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成果缺乏实践性等不足,结合目前我国再生水回用进程中价格偏低问题,论述居民再生水支付意愿研究的必要性。此外,对论文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与“动机—认知—机会”模型,构建包含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动机因素、认知因素和机会因素的再生水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对居民支付意愿从购买意愿和支付水平两个维度进行研究,通过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获取相关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居民的再生水购买意愿和支付水平,挖掘显着影响居民购买意愿和支付水平的影响因素,寻找提升居民再生支付意愿的途径。(3)对西安市居民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超过80%的居民愿意购买使用再生水,但支付水平较低,平均支付水平为0.80元/m3;影响居民购买意愿和支付水平的因素不尽相同。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知识普及宣传和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居民支付意愿的对策建议。
俞开昌[4](2017)在《MBR-NF双膜法高品质再生水制备技术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城镇污水高品质再生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超滤(UF)/微滤(MF)-反渗透(RO)/纳滤(NF)等双膜技术是最被认可和广泛应用的高品质再生水制备技术。相比于活性污泥法后接膜过滤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出水有机物浓度更低,被认为更适合作为RO/NF膜的预处理技术。NF与RO相比,膜通量高,工作压力低,运行成本低,同时对痕量有机物(TrOCs)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NF技术可作为一种城镇污水深度处理的把关技术。本文旨在研发一套低压、低能耗和高水回收率的MBR-NF双膜技术,实现城镇污水治理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相结合,为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技术支撑。本文自主研发了DF30型NF膜,优选了NF膜的应用模型,探明了DF30型NF膜对不同价态离子的分离机理,建立了NF膜辅助设计软件。DF30型NF膜切割分子量400,其对HCO3-小于30%的低截留率为其实现高水回收率运行奠定了基础。开展了工程层面的MBR工艺强化脱氮研究,提出了以控制好氧池溶解氧临界值0.5 mg/L为核心的MBR工艺强化脱氮技术,TN去除率提高10%以上;开发了抗污泥淤堵的下开放槽式曝气膜组器和高低交互的膜曝气方式,相比传统膜池连续曝气降低能耗30%以上。提出了DF30型NF膜应用中临界水回收率的概念,建立了一套以控制CaSO4结垢耦合阻垢控制和酸碱化学清洗的DF30型NF膜稳定运行技术,实现了NF系统在90%水回收率下的稳定运行。开展了MBR-NF双膜技术工程应用研究,形成一套低压、低能耗的MBR-NF双膜法高品质再生水制备技术,产水水质稳定达到北京《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11/890-2012)》A标准,即地表水Ⅲ类标准(TN≤10 mg/L)。MBR-NF对TrOCs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综合去除率达86%。NF浓水用芬顿氧化处理后的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北京《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1/890-2012)》B标准,即地表水IV类标准。MBR-NF的直接运行成本1.86元/m3,总成本2.89元/m3。16座大型MBR工程应用了下开放槽式曝气膜组器,累计规模113.3万m3/d,平均能耗0.41 kWh/m3,与国家十二五水专项课题(2011ZX07317-02)2012年调查的0.63 kWh/m3相比,平均下降了34.9%。全国MBR-NF工艺累计应用规模9.9万m3/d。
王娟,郑雄,陈银广[5](2016)在《城市污水回用现状与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城市污水回用是解决当前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污水再生与回用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愈发成熟,引起了广泛关注。系统综述了城市污水回用发展的历程及国内外污水回用的现状与差异,分析了我国污水回用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而指出了未来污水回用的发展趋势,为我国污水回用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借鉴。
汪冬冬[6](2016)在《ZX水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的迅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近年来国内接连的水环境污染事件使得政府和民众对水环境的治理更加重视,新环保法和水十条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彰显国家对环保的重视和治理水环境的决心,PPP模式的推广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环保行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水务类企业正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ZX水务公司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当前也面临非常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合企业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战略,将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公司战略的制定对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ZX水务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述该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企业准确定位,提出发展战略,并对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和阐述。文章以ZX水务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和PEST等工具对该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ZX公司发展战略总体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实施步骤,论文还从组织机构的调整和完善、核心经营领域拓展、技术创新、合作共赢、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阐述了战略实施的相关策略。最后文章从战略实施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角度出发,进行了风险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研究成果对ZX水务公司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相关同类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中华[7](2012)在《城市污水再生回用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人类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缺水已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淡水资源匮乏,解决水资源紧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污水资源化。本文分析了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方式及其技术经济性,对再生水的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和运行成本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组成的分析,综合考虑污水再生处理、污水收集和再生水输送系统的工程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以费用函数为依据,建立了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布局优化数学模型。用临界距离作为城市污水集中或分散处理再生回用布局的经济性判据,从费用角度确定城市再生水厂的座数及各自服务范围和处理规模,提高了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布局规划的经济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背景,进行了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实例研究。结合滨湖新区排水规划及现状,应用临界距离数学模型对滨湖新区污水再生回用系统的布局进行优化,提出了近期2015年和远期2020年滨湖新区污水再生回用规划方案,并对规划方案进行了效益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还对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回用事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宇鹏[8](2010)在《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导则的构建和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将规划环境评价作为战略环境评价的切入点。中国的规划种类繁多,在短时间内,对各种规划环境评价都进行研究和实践,技术水平、人力和物力不能胜任。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最高层次的规划之一,在内容上涵盖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各个方面,在功能上是政府调控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运行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其它规划,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更直接、广泛和深远。因此,把它作为规划环境评价的突破口,优先对它进行研究。一、目前,国内外没有专门用于指导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导则”,导致这类规划环境评价的质量良莠不齐。从提升战略环境评价的实施水平、增强国家环境保护力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高度融合、规范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现行导则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等多个角度论证了建立导则的必要性。本文参照已完成的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报告和现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构建了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包括评价适用范围、评价目的、评价研究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程序、评价数据、评价原则、评价平台、评价需要达到的最后结果、保障评价质量的措施等11项。二、对该导则中的三个关键问题进行研究:(1)分析、提炼各类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战略”或“意图”,以此论证了所列评价内容的必要性和充分性。(2)建立评价程序。把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过程分为制定规划目标、制定规划方案、制定规划措施三个阶段,并按规划制定的阶段性要求,分别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评价,由此设计政策导向型规划环境评价程序。规划目标评价包括:对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功能健全性、系统稳定性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性评价;与上层次战略的相符性评价。规划方案评价包括:环境压力与承载力关系、产业结构合理性、产业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与同层次战略的一致性评价。规划措施评价包括:资源供需关系、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关系评价。(3)评价方法的研究在生态足迹法中增加科技、环保投入提升的承载力,和消纳污染物造成的压力,改进了环境承载力和压力绝对值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计算相对环境承载力和压力的方法,相对环境承载力包括相对资源、相对环境容量、相对经济、相对技术四种,以实际人口总数为相对压力;建立了计算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功能健全性的模糊集对法;建立了计算水资源供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评价能源问题的完全分解模型。并用后面的实例证实这些方法的适用性。三、按构建的导则,对《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草案)》进行模拟环境评价,以证实所建导则的可行性。评价得出结论如下:“十一五”期间,武汉市GDP和人口总量增长过快,虽然其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功能健全性、稳定性、协调性水平不断提高,但武汉市自身的承载力与压力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需要从外界大量输入承载力,而且主要是从湖北省省内其它地区输入承载力;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需要优化;“十一五”或未来更长时间内,重点开发的应该是蔡甸区、汉南区、青山区,对汉阳区、硚口区、江岸区和武昌区进行保护;水资源和能源能满足需求,但水资源的利用不可持续,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土地资源利用合理;环保投入不能保障污染物排放量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若要保证污染物排放量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2010年的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需要增加18.61亿元,环保投入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该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符合湖北省和全国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与其它评价实例相比,本环境评价更注重对社会-经济-环境系统整体的研究,尤其是计算了武汉市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功能的健全性、稳定性和协调性、计算出环境承载力和压力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定量划分主体功能区、计算出在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环境容量情况下的环保投入。因此,本环境评价能定量论证《规划纲要》给出的社会、经济目标的可达性,能对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等给出定量的控制结论。通过与现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的对比等,肯定了所构建导则的合理性。
李璨[9](2010)在《天津滨海新区再生水利用及市场化研究》文中指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天津市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160立方米,远远低于世界公认的缺水警戒线(1000立方米),而天津滨海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低,属于重度缺水区。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自然资源丰富,有大量开发成本低廉的荒地和滩涂,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原盐、地势、海洋资源等,同时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是国内外公认的发展现代化工业的理想区域。但是水资源短缺已经造成大量湿地萎缩,地表下沉,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为了破解以上难题,实现滨海新区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宜居生态新区,大力发展再生水利用是滨海新区的现实选择。本文首先从滨海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入手,运用市场营销的供求理论,分析了天津市及滨海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论证了再生水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分析了再生水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再生水消费者(用户)需求不足的原因。其次,提出实现再生水的市场化,建立完备的的市场竞争制度,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再生水投资不足问题。并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滨海新区实现再生水市场化的优势和劣势。另外,价格是实现市场化的关键,也是影响供需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市场均衡的角度,选取了成本价格模型,对滨海新区再生水价格进行了测算。最后,再生水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政府应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对再生水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激励,增加再生水的供给和需求,提高再生水的利用率。
刘艺[10](2009)在《城市中水回用发展问题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问题是关系到城市在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要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化城市与提高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和水资源息息相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4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4年中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实现了预期目标,中国总用水量达5 500亿m3较上年增长3.4%,全国79个城市缺水,超过230万人口、1300万头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今后乃至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的水资源将面临长期严峻的挑战。统计显示,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6%,但人均只有2200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是全球一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据预计,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届时用水总量将达到上限,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加强水资源管理、开源节流是实现水资源持续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也日益加深。但是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性及人类社会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出现了一方面用水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人类生产、生活使水资源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外部性已经使人们日益感到“水危机”不断逼近人类自身。因此,对中水的收集与利用进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所谓中水,即介于“上水”(自来水)和“下水”(排水管道排污水)之间一切可再利用的水。在城市中,主要是指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经过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使用的非饮用水。我国水资源短缺,但中水利用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人尚不了解中水及其利用价值,其建设还很少且落后。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几百座中水设施投入运行,并且主要集中在大型宾馆等少数单位,而广大工业企业、机关和城市居民还没有实现中水利用。机关单位往往是用水和浪费水的大户。但是,应该看到,中水利用潜力很大,前景广阔。事实表明,推广中水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淡水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应加紧城市小区中水系统的建设,并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城市中水供应使用系统。同时,必须尽快实施中水市场化,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运行机制,保障和促进中水系统的充分利用。中水利用是城市污水资源化的有效措施和解决水资源匮乏的有效手段,中水的利用还是保护环境、防治水污染的主要途径,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和模型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中水系统的处理流程、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目前制约我国中水系统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为中水回用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二、我国污水回用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污水回用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再生水回用的现状研究 |
1.2.2 城市再生水回用的需求量现状研究 |
1.2.3 生态效率的现状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
2.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再生水概念的界定 |
2.1.2 再生水回用潜力的内涵 |
2.1.3 生态效率概念的界定 |
2.2 灰色系统理论 |
2.2.1 灰色系统理论的简介 |
2.2.2 灰色系统模型 |
2.2.3 灰色预测理论 |
2.2.4 灰色系统GM(1,1)模型 |
2.3 生态效率理论 |
2.3.1 生态效率理论的简介 |
2.3.2 生态效率的评价研究 |
2.3.3 DEA模型 |
3.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 |
3.1 西安市概况 |
3.1.1 西安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
3.1.2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现状 |
3.1.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3.2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 |
3.2.1 再生水回用于城市各种用水的水质分析 |
3.2.2 再生水回用的技术支撑 |
3.2.3 再生水回用的政策支撑 |
3.3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 |
3.3.1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需求量分析 |
3.3.2 西安市再生水需求量预测 |
3.3.3 西安市再生水可供给量分析 |
3.3.4 西安市再生水的供需平衡分析 |
4.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生态效率评价 |
4.1 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SBM-DEA模型的构建 |
4.2 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4.2.1 影响因素选取的原则 |
4.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
5.实证分析 |
5.1 西安市汉城湖景区概况 |
5.2 西安市汉城湖生态效率评价 |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
5.2.2 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
5.2.3 投入与产出的冗余率分析 |
5.3 西安市汉城湖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5.3.1 影响因素的具体选择 |
5.3.2 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及分析 |
6.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一、学术论文 |
二、参与项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零价铁强化浓缩污水厌氧消化产甲烷的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城市污水处理的现状及技术需求 |
1.2 城市污水浓缩技术 |
1.2.1 城市污水浓缩技术及需求 |
1.2.2 污水浓缩液的性质 |
1.2.3 污水浓缩液的厌氧消化性能 |
1.3 污水资源化高效厌氧反应器研究进展 |
1.3.1 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 |
1.3.2 厌氧流化床(AFB) |
1.3.3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 |
1.3.4 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n DMBR) |
1.4 强化厌氧消化技术研究进展 |
1.4.1 外源介体投加 |
1.4.2 热处理 |
1.4.3 酸碱化学处理 |
1.4.4 其它 |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来源 |
1.5.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2.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浓缩生活污水 |
2.1.2 接种污泥 |
2.1.3 零价铁 |
2.2 浓缩污水厌氧消化批式实验设计 |
2.2.1 F/M实验 |
2.2.2 零价铁投加浓度实验 |
2.2.3 产甲烷抑制实验 |
2.2.4 零价铁对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
2.2.5 数据分析 |
2.3 浓缩污水An DMBR连续工艺实验 |
2.4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
2.5 其他指标分析方法 |
2.6 厌氧污泥与动态膜表征方法 |
2.6.1 污泥样品收集和预处理 |
2.6.2 EPS分析 |
2.6.3 PSD分析 |
2.6.4 SEM-EDX分析 |
2.6.5 3D-EEM分析 |
2.6.6 SMA分析 |
2.6.7 微生物群落分析 |
3.投加零价铁强化浓缩污水厌氧消化的批式实验研究 |
3.1 浓缩污水的可生物降解性 |
3.1.1 浓缩污水的物化性质 |
3.1.2 F/M对浓缩污水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
3.2 零价铁投加量对浓缩污水厌氧消化的影响 |
3.3 零价铁强化浓缩污水厌氧消化的机理解析 |
3.3.1 对浓缩污水水解酸化过程的影响 |
3.3.2 对浓缩污水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投加零价铁强化An DMBR处理浓缩污水的效能研究 |
4.1 零价铁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 |
4.1.1 跨膜压差及出水浊度的变化 |
4.1.2 零价铁释放产物的浓度变化 |
4.2 An DMBR处理浓缩污水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
4.2.1 COD及氮磷的去除效果 |
4.2.2 产甲烷效果 |
4.2.3 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4.3 污泥与动态膜性质对比分析 |
4.3.1 污泥与动态膜的形态和组分 |
4.3.2 EPS特性分析 |
4.3.3 颗粒粒径分布分析 |
4.4 零价铁对厌氧污泥活性(SMA)的影响 |
4.4.1 浓缩污水为基质时污泥的SMA |
4.4.2 VFAs为基质时污泥的SMA |
4.4.3 氢气/二氧化碳为基质时污泥的SMA |
4.5 零价铁对厌氧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4.5.1 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
4.5.2 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本人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3)西安市居民再生水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2 概念界定、发展现状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再生水 |
2.1.2 支付意愿 |
2.1.3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 |
2.2 再生水回用发展现状 |
2.2.1 我国再生水回用发展现状 |
2.2.2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现状 |
2.3 相关理论支撑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计划行为理论 |
2.3.3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居民再生水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 |
3.1 理论框架的构建目的及原则 |
3.1.1 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目的 |
3.1.2 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原则 |
3.2 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3.2.1 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
3.2.2 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类 |
3.3 居民再生水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理论框架 |
3.4 居民再生水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假设研究 |
3.4.1 居民再生水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假设研究 |
3.4.2 居民再生水支付水平影响因素假设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问卷设计及样本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1.1 问卷组成设计 |
4.1.2 问卷有效性控制 |
4.2 数据来源 |
4.3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4.3.1 个人及家庭特征信息 |
4.3.2 购买意愿及支付水平 |
4.3.3 居民再生水认知水平 |
4.3.4 居民环保意识、节水意识水平 |
4.3.5 其他相关信息描述 |
4.4 本章小结 |
5 居民再生水支付意愿模型构建 |
5.1 居民再生水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5.1.1 变量定义 |
5.1.2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 |
5.1.3 模型对购买意愿的解释 |
5.2 居民再生水支付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5.2.1 稳健Tobit回归模型建立 |
5.2.2 模型对支付水平解释 |
5.3 结果分析及相关对策 |
5.3.1 结果分析 |
5.3.2 支付意愿提升途径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4)MBR-NF双膜法高品质再生水制备技术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品质再生水的科技需求和目标水质 |
1.1.1 水污染严重与水资源短缺 |
1.1.2 城镇污水高品质再生处理的科技需求 |
1.1.3 高品质再生水的目标水质 |
1.2 城镇污水双膜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1 UF/MF-NF/RO双膜技术 |
1.2.2 MBR-NF/RO双膜技术 |
1.3 NF膜材料与膜污染控制 |
1.3.1 NF膜材料 |
1.3.2 NF膜污染控制 |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NF膜材料开发与性能评价 |
2.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2.1.1 NF膜制备方法 |
2.1.2 NF膜性能评价方法 |
2.2 微孔基膜与NF膜产品 |
2.2.1 微孔基膜及其性能参数 |
2.2.2 NF膜产品 |
2.3 NF膜实验室性能评价 |
2.3.1 基本性质 |
2.3.2 有机物分离性能 |
2.3.3 无机盐分离性能 |
2.3.4 NF膜的比选和确定 |
2.4 NF膜应用性能评价与分离机理解析 |
2.4.1 NF分离机理 |
2.4.2 NF分离模型介绍与比选 |
2.4.3 NF膜应用性能参数测定与分离机理解析 |
2.5 黑箱模拟计算模型的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MBR工艺强化脱氮与节能降耗工程研究与应用示范 |
3.1 试验依托工程概况 |
3.1.1 翠湖新水源厂工程概况 |
3.1.2 门头沟再生水厂工程概况 |
3.2 MBR工艺强化脱氮工程研究 |
3.2.1 进水水质及试验分析方法 |
3.2.2 AAO-MBR工艺与AAOA-MBR工艺运行比较 |
3.2.3 AAOA-MBR工艺强化脱氮 |
3.2.4 小结 |
3.3 MBR膜组器节能降耗工程研究 |
3.3.1 下开放槽式曝气膜组器 |
3.3.2 高低交互曝气及其控制 |
3.3.3 膜组器性能评价 |
3.3.4 小结 |
3.4 MBR强化脱氮与膜组器节能降耗工程应用示范 |
3.4.1 仙林污水处理厂工程概况 |
3.4.2 仙林污水处理厂强化脱氮优化运行 |
3.4.3 仙林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 |
3.4.4 小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MBR-NF双膜法处理城镇污水的中试研究 |
4.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4.1.1 MBR-NF中试装置 |
4.1.2 试验方法 |
4.2 NF浓水外排对双膜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1 不同水回收率下NF膜系统运行情况 |
4.2.2 进、出水水质与处理效果 |
4.2.3 结垢分析 |
4.3 NF浓水回流对双膜系统性能的影响 |
4.3.1 100%水回收率运行情况 |
4.3.2 95%水回收率运行情况 |
4.4 NF浓水处理 |
4.4.1 浓水水质与处理技术 |
4.4.2 浓水处理效果 |
4.4.3 浓水处理成本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MBR-NF双膜法处理城镇污水的工程研究与推广应用 |
5.1 MBR-NF双膜法工程应用研究 |
5.1.1 翠湖新水源厂NF段工程概况 |
5.1.2 NF对常规水质的处理效果 |
5.1.3 MBR-NF对TrOCs的处理效果 |
5.1.4 NF工程的运行情况 |
5.1.5 MBR-NF工程的技术经济分析 |
5.2 产业化推广应用 |
5.2.1 MBR低能耗膜组器产业化推广应用 |
5.2.2 洛龙河污水处理厂MBR-NF双膜法推广应用 |
5.2.3 MBR-NF双膜法产业化推广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城市污水回用现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外污水回用发展历程 |
1.1 国外污水再回用发展历程 |
1.1.1 美国 |
1.1.2 日本 |
1.1.3 欧盟 |
1.1.4 其他国家 |
1.2 我国再生水利用现状 |
1.3 国内外污水再生与回用现状对比 |
2 国内外再生水的应用途径 |
2.1 再生水的农业利用 |
2.1.1 国外污水回用于农业灌溉的情况 |
2.1.2 我国污水回用于农业灌溉的情况 |
2.2 再生水的工业利用 |
2.2.1 国外再生水的工业利用情况 |
2.2.2 我国再生水的工业利用情况 |
2.3 再生水的娱乐景观利用 |
2.3.1 国外再生水的娱乐景观利用情况 |
2.3.2 国内再生水的娱乐景观利用情况 |
2.4 再生水用于地下水回灌 |
2.4.1 国外再生水用于地下水回灌的情况 |
2.4.2 国内再生水用于地下水回灌的情况 |
3 我国污水再生与回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3.1 污水再生与回用中存在的问题 |
3.2 污水再生与回用的发展趋势 |
4 小结 |
(6)ZX水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水务行业特点概述 |
1.2 ZX水务公司简介 |
1.3 研究背景与主要思路 |
1.3.1 研究背景 |
1.3.2 主要思路 |
第2章 战略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内涵 |
2.2 战略管理主要分析方法 |
2.2.1 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 |
2.2.2 战略管理主要分析方法 |
2.2.3 战略管理理论相关文献 |
2.3 启示 |
第3章 ZX水务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政治 |
3.1.2 社会 |
3.1.3 法律 |
3.1.4 技术 |
3.1.5 行业竞争态势 |
3.2 内部因素分析 |
3.2.1 企业的历史和现状 |
3.2.2 核心竞争力 |
3.2.3 示范项目带动效应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与劣势 |
3.3.2 机会与挑战 |
第4章 ZX水务公司发展战略总体规划 |
4.1 战略目标 |
4.2 战略重点 |
4.3 战略实施阶段和步骤 |
第5章 ZX水务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策略研究 |
5.1 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完善 |
5.2 核心经营领域的拓展 |
5.3 技术创新 |
5.4 合作共赢 |
5.5 人力资源配置 |
5.5.1 人力资源管理权限设置 |
5.5.2 人力资源配置 |
5.6 绩效管理 |
5.7 PDCA |
第6章 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和风险管理研究 |
6.1 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风险 |
6.1.1 投资风险 |
6.1.2 运营风险 |
6.1.3 整合风险 |
6.2 风险管理研究 |
6.2.1 投资风险对策研究 |
6.2.2 运营风险对策研究 |
6.2.3 整合风险对策研究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城市污水再生回用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污水再生回用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现状 |
1.3.2 国内外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布局优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概述 |
2.1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的概念 |
2.2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规划流程及基本原则 |
2.3 污水再生回用对象 |
2.3.1 农业灌溉用水 |
2.3.2 工业用水 |
2.3.3 景观环境用水 |
2.3.4 城市杂用 |
2.3.5 地下水补给 |
2.4 污水再生回用水质标准 |
2.5 污水再生回用处理技术与工艺 |
2.5.1 污水再生处理技术 |
2.5.2 污水再生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
2.5.3 污水再生回用的主要处理工艺 |
2.6 再生水回用管网布置 |
第三章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方式及技术经济分析 |
3.1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方式 |
3.1.1 集中式污水再生回用 |
3.1.2 分散式污水再生回用 |
3.1.3 集中分散混合式污水再生回用 |
3.2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技术经济分析 |
3.2.1 再生水制水成本模型及其影响因素 |
3.2.2 分散式污水再生回用技术经济分析 |
3.2.3 集中式污水再生回用技术经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分析与布局优化 |
4.1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的分析 |
4.2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布局优化 |
4.2.1 临界距离数学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 |
4.2.2 临界距离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3 临界距离的影响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合肥市滨湖新区污水再生回用实例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滨湖新区污水再生回用水量平衡分析 |
5.2.1 再生水水源量分析 |
5.2.2 再生水需求量分析 |
5.2.3 滨湖新区再生水处理规模 |
5.2.4 滨湖新区污水再生回用系统水量平衡 |
5.3 滨湖新区污水再生回用设施布局优化 |
5.3.1 滨湖新区污水再生回用现状分析 |
5.3.2 滨湖新区污水再生回用设施布局优化 |
5.3.3 滨湖新区污水再生回用率 |
5.4 滨湖新区污水再生回用系统效益分析 |
5.5 合肥市污水再生回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 |
6.1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6.2 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 |
6.2.1 技术政策 |
6.2.2 经济政策 |
6.2.3 管理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导则的构建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
绪论 1.1 |
研究背景 1.2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突破口 1.3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评价实践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1.4 |
导致存在问题的原因 1.5 |
研究目标 1.6 |
研究内容 1.7 |
研究思路 1.8 |
主要创新点 1.9 |
研究方法 2 |
构建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导则的必要性 2.1 |
提升战略环境评价的实施水平的需要 2.2 |
增强国家环境保护力量、实施经济与环境高度融合的需要 2.3 |
规范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需要 2.4 |
现行导则不能满足实践需求 2.5 |
本章小结 3 |
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导则的构建 3.1 |
需要开展评价的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范围 3.2 |
评价目的 3.3 |
评价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开放复杂巨系统 3.4 |
评价内容 3.5 |
评价方法 3.6 |
评价的数据 3.7 |
评价程序 3.8 |
评价手段与平台 3.9 |
评价的原则 3.10 |
评价需要达到的最后结果 3.11 |
保障评价质量的措施 3.12 |
本章小结 4 |
导则中几个关键问题的研究 4.1 |
确定评价内容的必要性及充分性 4.2 |
几个关键概念间的关系 4.3 |
评价方法 4.4 |
政策导向型评价程序的必要性和充分性 4.5 |
导则的完备性 4.6 |
本章小结 5 |
实例 5.1 |
评价对象 5.2 |
评价目的 5.3 |
评价重点 5.4 |
评价范围 5.5 |
评价流程 5.6 |
第一评价层次 5.7 |
第二评价层次 5.8 |
第三评价层次 5.9 |
评价结论与建议 5.10 |
本章小结 6 |
与南开大学所作评价的比较与分析 6.1 |
南开大学所做评价的简介 6.2 |
本评价与南开大学所做评价的对比 6.3 |
分析 6.4 |
本章小结 7 |
总结与展望 7.1 |
导则的合理性分析 7.2 |
本文的创新及思想源泉 7.3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7.4 |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附录2 |
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功能健全性评价方法 附录3 |
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稳定性计算与预测模型及思路 附录4 |
协调性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附录5 |
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压力计算模型 附录6 |
完全分解模型 附录7 |
生态服务价值概念及计算公式 附录8 |
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 附录9 |
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及参数值 附录10 |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及参数值 附录11 |
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思路 附录12 |
评价需要收集的资料 附录13 |
《规划纲要》简介 附录14 |
南开大学所作评价的简介 附录15 |
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立法提案 |
(9)天津滨海新区再生水利用及市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2 国内外再生水回用的概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准自然垄断理论 |
2.2 政府管制理论 |
2.3 公共物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 |
2.4 环境先导理论 |
2.5 再生水价值理论 |
第三章 滨海新区再生水利用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
3.1 天津市及滨海新区水资源概况 |
3.2 滨海新区再生水利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3.3 滨海新区再生水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四章 滨海新区再生水利用的市场化研究 |
4.1 污水回用行业的市场化状况 |
4.2 滨海新区再生水市场化改革的对策研究 |
4.3 滨海新区再生水价格的制定 |
第五章 鼓励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探讨 |
5.1 行政性政策 |
5.2 经济性政策 |
5.3 技术性政策 |
第六章 结论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城市中水回用发展问题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 |
2 城市中水回用相关理论 |
2.1 城市中水回用概念、类型及用途 |
2.2 中水回用的水质要求 |
2.3 城市中水回用的一般途径 |
2.4 中水利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2.5 城市中水系统的组成 |
2.6 城市中水系统最优化原理 |
3 我国发展中水回用可行性分析 |
3.1 中水回用技术可行性分析 |
3.2 中水回用经济可行性分析 |
3.3 政策可行性分析 |
3.4 以泰安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中水项目为例进行可行性分析 |
4 泰安市城市中水回用现状分析 |
4.1 泰安市区水资源形势 |
4.2 在中水回用方面存在的认识误区 |
4.3 中水回用存在的问题 |
5 中水回用的国际经验 |
5.1 中水回用的国际经验 |
5.2 国外水循环再利用的启示 |
6 关于中水回用发展建议 |
6.1 中水回用规划设计 |
6.2 中水规划实施对策 |
6.3 中水回收在中国的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污水回用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D]. 姚媛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零价铁强化浓缩污水厌氧消化产甲烷的性能与机理研究[D]. 臧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西安市居民再生水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杨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MBR-NF双膜法高品质再生水制备技术与工程应用[D]. 俞开昌. 清华大学, 2017(04)
- [5]城市污水回用现状与应用进展[J]. 王娟,郑雄,陈银广. 给水排水, 2016(S1)
- [6]ZX水务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汪冬冬.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7]城市污水再生回用优化研究[D]. 王中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3)
- [8]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导则的构建和研究[D]. 宇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9]天津滨海新区再生水利用及市场化研究[D]. 李璨. 天津理工大学, 2010(03)
- [10]城市中水回用发展问题研究 ——以泰安市为例[D]. 刘艺.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