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天然的拱桥:贵州大方天然桥

世界上最天然的拱桥:贵州大方天然桥

一、世界天生拱桥之最:贵州大方天生桥(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康[1](2020)在《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影响力下的衢州江郎山乡村文旅空间营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旅游经济稳定增长,旅游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支柱产业。2010年,浙江省衢州市江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丹霞”系列之一,此后在世界自然遗产的影响力下打开知名度,发展旅游。世界自然遗产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逆转、脆弱的,随世界遗产地旅游热朝的发展,吸引着数以十万记的游客,旅游的发展和开发,对包含江郎山在内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必须要加强保护管理。因此,探索自然遗产地保护与旅游发展成为了研究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自然遗产地大多存在乡村环境中,根据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政策导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保护自然遗产是遗产地乡村发展的契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可能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协调自然遗产保护与遗产地乡村文化旅游,对实现自然遗产资源可持续、遗产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以浙江省衢州市江郎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地,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背景下,通过本学科及结合地理学、旅游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来研究理论,运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法研究从世界自然遗产影响力以及保护的视角出发,通过相关理论指导,为江郎山保护和自然遗产地旅游,即江郎山乡村文化旅游空间营造研究增加理论依据。展开自然遗产保护与周边乡村旅游发展关系的思考,找寻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科学合理的平衡点,形成自然资源保护与村庄旅游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最终达到自然遗产地保护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两者共荣共生。第一章笔者首先提出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与内容,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说明研究所应用的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二章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相关概念、价值、保护原则、相关理论等研究,寻求对江郎山自然遗产保护有益指导。对文化旅游融合理念进行概述,以及运用相关理论以乡村文旅空间形态为解析对象,阐明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的关系,世界自然遗产对乡村文化旅游的价值影响。第三章通过结合地格理论对江郎山和所在江山市地格进行分析,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对乡村文化进行整合,依据文化旅游空间理论,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区域维度三方面的演化路径,分析江郎山乡村文化旅游空间和现状SWOT、现存问题。第四章详细阐述江郎山整体保护策略、对江郎山乡村文化旅游空间营造理念和措施、目标定位与设计原则以及案例设计实践。第五章对全文提出总结。本文具有一定针对性研究,提出一个具有长期性和紧迫性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出了江郎山的保护措施和江郎山乡村文化旅游的设计实践,并在一定的程度论证了这些方法的适应性。

赵宽宏[2](2020)在《天生桥数黔地多》文中认为飞龙横天,长虹卧波,将两岸相隔的道给连接起来,成一条跨水行空的路,人们称之为"桥"。说文解字中有条注释:"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这样跨水行空的路,一般都是由人类工匠建造而成。然而还有一种桥,并非人力造就,而是未经人工雕琢的天生桥。名为"天生",自是不假人手而自然造化的桥了。

罗书文,陈伟海,杨桃,潘晓东,邓亚东,覃星铭[3](2019)在《大方清虚洞穴景观资源特征及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探测清虚洞发育特征及景观资源组成,研究清虚洞形成机理,为科学开发、保护提供参考。本文在探测清虚洞的基础上,根据清虚系统的洞道结构和空间展布特征,分析其资源构成及特征;分析区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对清虚洞形成的影响;以区域新构造演进为主线,讨论清虚洞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清虚洞洞穴系统属于大型洞穴系统,其洞道结构为"一桥、两坑、一窗、一支洞";(2)天生桥、天坑、天窗、洞内景观及边缘坡立谷等,是清虚洞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边缘坡立谷、清虚洞天生桥及云坛天坑构成了核心资源;(3)区内地形特征及下伏非碳酸岩夜郎组(T1y)地层,为外源水流入碳酸岩地层溶蚀成洞提供了隔水条件;(4)区内地下水不仅沿着构造节理和裂隙运移溶蚀,而且单斜构造条件也有利于地下水沿着层间裂隙溶蚀、侵蚀,是控制清虚洞成因之一;(5)清虚洞穴系统在形成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溶蚀期、崩塌期和下切3个时期。区内岩层空间展布和区域构造是清虚洞形成的前提条件,外源水是清虚洞形成的基本动力,在区内地文演进过程塑造了世界罕有的天生桥景观。

于贞贞[4](2019)在《线性景观建筑的结构重构和形态再生设计手法研究 ——以南艺实验性人行桥设计为例》文中指出针对当前“休闲时代”的来临,为了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和视觉享受日益增长的需求,人行桥凭借其跨度相对较小、形态可塑性较强的特征,已逐渐成为城市建筑设计的焦点。但是当前我国桥梁设计工作主要着眼于大跨度桥梁,并且对于人行桥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桥梁结构,而缺乏对人行桥艺术形态和功能复合的追求。因此,本文试图从艺术视角对人行桥的设计形态及其空间进行深入地实验性研究。本文以人行桥的设计形态及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桥梁发展的历史进程着手,梳理了从天然桥直至近代以来桥梁的形态及功能的变化;其次通过对国内知名人行桥的实地调研,并搜集相关国外着名人行桥资料,以时间象限分析了它们在外部形态、空间功能、场所环境及城市影响等层面的差异。同时又亲身感知部分人行桥所具有的空间形态;接着以南京艺术学院实验性人行桥的设计成果为例,归纳了多维度线性重构、面域重构、线与面的复合型重构以及形态仿生和形式再造这四种基于艺术视角的有关人行桥设计的手法;最后以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运用相关设计手法为观者呈现了一个创新形态的实验性人行桥。

严进进[5](2019)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民族传统村寨发展问题研究 ——以侗寨彦洞为对象》文中研究说明发展(development),一般指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如经济的变迁、国家的发展、工业的开发与利用等,即指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实践历程。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我们国家正面临全面建设的新时期,作为相对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民族地区来讲,发展问题与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相行并进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始终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议题之一。而作为民族地区发展基础单元的民族村寨,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资源禀赋等原因,在发展的历程上可谓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如何在精准脱贫取得攻坚、决胜成果而又开启可持续精准扶贫,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际有必要就其中的传统村落的发展问题进行个案分析,以从中寻析经验,发挥问题服务发展实践。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本文以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民族传统村寨发展问题研究为题,开展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文章以位于清水江边,一个典型的北侗民族传统村寨彦洞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参与观察以及抽样调查等研究方法获得了大量的实证资料,并从民族经济学的角度对侗寨彦洞的文化、经济、生态、社会治理等多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彦洞村自解放初期以来其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逐步得到改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高,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打工热潮的开启,地方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精准扶贫过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另一个方面而言,从现在精准脱贫和已经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来讲,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种问题既有短期性的,也有长期性的。如地方生计方式单一,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信息闭塞、人口问题突出、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及精准可持续的能力脆弱等问题,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当地资源的匮乏、环境的制约、当地人的观念意识以及地方政府决策与工作中的缺位与偏差等原因起着制约性的作用。民族地区既是传统村落分布集中的区域,又是民族传统文化比较典型的社区,它们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对整个美丽乡村目标的实现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可忽视的,基于彦洞的实地分析,笔者认为,下一步决胜精准脱贫、精准可持续脱贫以及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中,应该注重地方发展的特殊性以及发展目标的可持续性。

张发明[6](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成立以来,基于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和测绘成果结合文献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在梁刘的带领下,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梁思成先生在他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首篇中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作为近代学者研究学问的第一要务即为“证据”的搜集,以古代建筑“实物”为“后盾”,中国古代建筑理论的研究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从中可以充分看出,客观的古代建筑遗存调查史料是支撑中国建筑史研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并受国外建筑史学者所瞩目的重要原因。笔者通过对近些年来中国建筑史相关方面研究的整理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或专注于对梁思成先生构筑中国建筑史过程的发掘及文献的考查之上,或基于最新的调查报告、考古发掘成果专注于单一案例的延伸论述上,而很少是在对中国古代建筑遗存进行时间维度上和某一时期空间维度上整体视角下进行研究的成果。随着近年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学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古代建筑和考古成果遗存不断被发掘涌现,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古代建筑遗存的系统的梳理与统计研究,笔者认为这样一次整体性观测,既是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的致敬,也能够在启示后辈学者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中国建筑遗存有所帮助。本论文以历史时期为经线,以建筑类型为纬线,以现有行政区划为空间坐标系统梳理统计“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所例举的基础案例,以一种直观方式作为表现手段,进行解读并试图以整体的视角结合独特地理空间线索去分析动态地描述中国古代建筑遗存现状。笔者采用书籍查找结合网络求证的方法将所有案例资料收集,在建立“中国古代建筑史”基础案例“档案库”的基础上进行梳理与统计研究,最终得到论文结论。本论文前后主要分为五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绪论叙述本文写作缘起和背景、目的及意义,写作对象、范围,国内外对于本题目相关研究的现状,论文中应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内容框架;第二部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基础案例释义和档案库的建立;第三部分基于档案库案例梳理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各建筑类型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数据特征解读研究;第四部分试结合多线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数据特征;第五部分得出结论。希望本论文对以后宏观观测中国古代建筑遗存方面能有参考价值。

刘雅慧[7](2015)在《中国古代拱桥的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拱桥的建造开始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中后期,至今全国各地仍存留着各种式样的古代拱桥。在拱券构造上,拱桥桥洞高敞,利于通航、泄洪,具备功能美;在外形上,它显着地表现出轻盈俊秀的形式美;在建桥技艺上,它凝结着历代能工巧匠精深的匠心独运;在表现装饰上,拱桥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优点使拱桥在我国建筑发展史中独领风骚。本文将拱桥的产生、流变放于古代桥梁历史进程中阐述,并辅以大量桥例概括出拱桥的形态特征、技艺特征、地理特征、功能作用,从而试图从这些特征之中能够些微归纳出拱桥的文化内涵。文章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国内外文献综述的前提下,论述课题来源、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和研究方法,确定本文的结构框架。第二部分由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构成。主要阐述拱桥的发展历史、分类及类型特点和建造技艺特色。第二章在中国古代桥梁建造史的背景下追溯拱桥的发展历史;第三章从四个方面分析拱桥的类型与形式构造特点;第四章从水文、地形、人文环境入手,揭示拱桥选址的区域特点,以及石、木拱桥的技术特点和美学特点。第三部分为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通过相关实例分析拱桥在交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第六章论述拱桥与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文学艺术的关系,凸显中国拱桥独特的美学与文化价值。最后即本文的第七章。从技术、艺术、文化三层面总结古代拱桥的非凡贡献,并对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进行思考。

张权[8](2014)在《桁式组合拱桥病害机理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桥梁已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以其受力合理,用料省,自重轻,施工工序少等优点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在此类桥梁的设计、施工和检查、检测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致使已建成的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出现了很多病害。对于已建成的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进行科学的病害调查与检测,对桥梁结构和运营现状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调查国内外大量混凝土桁式组合拱桥的现状,总结归纳出该桥型病害特征。然后以河北某大桥为背景,运用Midas Civil2012有限元程序建立模型,通过分析恒载、活载和收缩徐变下桁式组合拱桥与普通桁架拱桥各自的受力特点,得出桁式组合拱桥的特点。最后对该大桥的运营现状进行研究,重点对该桥的外观、混凝土强度、桥面线形进行试验测量,详细阐述了各个试验的原理、过程,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该桥的使用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桁式组合拱桥的病害主要存在于空、实腹交接段和双竖杆附近的下弦杆处。造成这些病害的原因除了有设计、施工、后期养护、超重车辆作用等方面的原因外,该桥型结构方面的缺陷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通过对河北某大桥的分析与试验检测,发现该桥总体运营状况良好,原有的病害情况无大的发展。并结合该桥的试验资料,对桁式组合拱桥在使用过程中的加固养护,给出一些有益的建议,供后期的桥梁管理工作使用。

平凡[9](2013)在《奢香故里》文中指出电视剧《奢香夫人》向人们传颂了水西彝族开创乌蒙文明的精彩故事,位于黔西北的大方,也由此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落脚河上崖对崖,威宁草海荞花盛开,谁把想说的话流成海。越过绵绵的高山,越过无尽的沧海,如果期待依然在,总是春暖到花开……"电视剧《奢香夫人》的歌曲向人们传颂了水西彝族开创乌蒙文明的精彩故事,位于黔西北的大方,也由此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周爱勇[10](2012)在《加强贵州多样性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构筑贵州精神高地》文中研究指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48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7个,如苗、布、侗等。贵州是古代苗瑶、百越、氐羌和濮人四大族系交汇的地方,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加之历史和地

二、世界天生拱桥之最:贵州大方天生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天生拱桥之最:贵州大方天生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影响力下的衢州江郎山乡村文旅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世界自然遗产相关研究
        1.4.2 文化旅游相关研究
        1.4.3 文化旅游空间相关研究
        1.4.4 世遗江郎山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乡村文旅发展相关理论
    2.1 世界自然遗产与保护理论概述
        2.1.1 世界自然遗产概述
        2.1.2 地格理论概述
    2.2 文旅融合理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2.2.1 定义
        2.2.2 特征
        2.2.3 构成要素
        2.2.4 文化生态学理论概述
    2.3 文化旅游空间理论概述
        2.3.1 文化旅游空间系统
        2.3.2 文化旅游空间演化机制
        2.3.3 文化旅游空间形态解析
        2.3.4 文化旅游空间理论在乡村文旅空间的运用
    2.4 世界自然遗产与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2.4.1 世界自然遗产与乡村的关系
        2.4.2 世界自然遗产对乡村文化旅游价值影响
        2.4.3 乡村文化旅游与文化生态学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江郎山与乡村文化旅游空间分析
    3.1 衢州市江山文脉资源禀赋
        3.1.1 历史文化沿革
        3.1.2 物质文化空间
        3.1.3 非物质文化空间
    3.2 江郎山地格分析
        3.2.1 地脉分析
        3.2.2 文脉分析
        3.2.3 价值分析
        3.2.4 景区现状
    3.3 乡村文化旅游分析
        3.3.1 文化现状与整合
        3.3.2 文化旅游空间分析
        3.3.3 文化旅游空间形态发展
    3.4 现状与问题分析
        3.4.1 现状SWOT分析
        3.4.2 现存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郎山乡村文旅空间营造案例实践设计
    4.1 江郎山乡村文旅空间营造目标与原则
        4.1.1 目标定位
        4.1.2 设计原则
    4.2 江郎山乡村文旅空间营造理念与措施
        4.2.1 营造理念
        4.2.2 营造措施
    4.3 江郎山整体保护策略
        4.3.1 保护为首
        4.3.2 培养意识
        4.3.3 科学管理
        4.3.4 产业重组
        4.3.5 空间重组
    4.4 江郎山乡村文旅空间营造设计实践
        4.4.1 整体规划布局
        4.4.2 建筑街巷更新
        4.4.3 标识标牌提升
    4.5 江郎山乡村民宿案例实践设计
        4.5.1 现状与定位
        4.5.2 整体功能布局
        4.5.3 建筑风貌提升
        4.5.4 室内庭院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大方清虚洞穴景观资源特征及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自然地理地质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区域地质概况
2 洞穴发育特征与景观资源
    2.1 清虚洞穴发育概况
    2.2 清虚洞景观资源特征
        2.2.1 资源构成
        2.2.2 核心资源特征
3 清虚洞形成演化机制
    3.1 洞穴发育影响因素
        3.1.1 岩石空间展布对洞穴形成的影响
        3.1.2 水化学条件对洞穴形成的影响
        3.1.3 裂隙及节理对洞穴形成的影响
        3.1.4 岩层产状对洞穴形成的影响
        3.1.5 地形对洞穴形成的影响
        3.1.6 新构造运动对洞穴形成的影响
    3.2 洞穴形成与演化过程
        3.2.1 洞穴形成机制
        3.2.2 洞穴演化过程
4 结论

(4)线性景观建筑的结构重构和形态再生设计手法研究 ——以南艺实验性人行桥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的确立
        一、研究课题的产生
        二、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对象的确立
    第二节 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人行桥梁的发展与国内外案例研究
    第一节 人行桥的发展进程
        一、人行桥的概念
        二、远古时期
        三、古代时期
        四、近现代时期
        五、当代时期
    第二节 人行桥对城市空间区域的作用
        一、人行桥与人
        二、人行桥与自然
        三、人行桥与文化
        四、南艺实验性人行桥与城市
    第三节 人行桥国内外对比研究
        一、历史积淀下的老桥
        二、折线形人行桥
        三、形态蜿蜒的景观桥
        四、城市里的人行桥
        五、参数化时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性人行桥结构重构与形态再生概念解析
    第一节 实验和实验性概念
        一、实验
        二、实验性
    第二节 实验性艺术与设计
        一、实验性艺术
        二、南京艺术学院实验性艺术与设计
        三、实验性桥梁的设计目标
    第三节 线性景观建筑及结构重构形态再生概念
        一、线性
        二、景观概念
        三、桥梁的景观建筑概念
        四、结构重构
        五、形态再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性人行桥的形态再生和结构重构设计手法
    第一节 实验性人行桥场地选址和分析
        一、场地选择
        二、场地分析
        三、南京艺术学院实验性人行桥的场地选择及初析
    第二节 设计手法I——多维度线性的重构
        一、多维度线性重构手法在建筑中的应用
        二、多维度线性重构下的南艺实验性人行桥
    第三节 设计手法II——面域的重构
        一、面域重构手法在建筑中的应用
        二、面域重构下的南艺实验性人行桥
    第四节 设计手法III——线与面的复合性重构
        一、线与面的复合性重构手法在建筑中的应用
        二、线与面复合性重构手法下的南艺实验性人行桥
    第五节 设计手法IV——形态仿生和形式再造
        一、仿生概念
        二、形态仿生在建筑及桥梁中的应用
        三、形态仿生手法下的南艺实验性人行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性人行桥的内部空间
    第一节 实验性人行桥空间功能界定
    第三节 实验性人行桥空间属性
        一、交通属性
        二、观赏属性
        三、休闲属性
        四、游戏体验属性
    第三节 实验性人行桥室内空间设计类型及手法
        一、多层次流线导向式体验空间
        二、人性化多功能复合性空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性人行桥的设计与建造
    第一节 课题与主题
        一、课题解读
        二、主题确立
    第二节 观念的确立
        一、源于“实验性”的观念
        二、源于“形式”的观念
    第三节 理念的表达
        一、场地的选择
        二、形态的发展
        三、空间的生成
    第四节 设计的呈现
        一、材料表现
        二、形式表现
        三、图纸表达
        四、效果图展示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民族传统村寨发展问题研究 ——以侗寨彦洞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传统村寨振兴的模式
        四、研究述评
第一章 彦洞:“九寨”之“司治”
    第一节 村寨史略
    第二节 彦洞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 彦洞的人文环境
第二章 侗寨彦洞发展概览
    第一节 升降起伏的人口变动
        一、人口数量
        二、人口结构
        三、人口质量
    第二节 特色鲜明的村容村貌
        一、生产生活场所
        二、公共场所及碑刻
        三、祭祀场所
        四、道路交通
    第三节 稳中有变的农耕经济
        一、稻杂并作:种植业
        二、个体经营:养殖业
        三、技艺传承:手工艺
        四、小本经营:商铺经济
        五、劳务输出:打工经济
    第四节 多姿多彩的文化图景
        一、生命“大事”之生命仪式
        二、生产“要事”之岁时节日
        三、人生“大事”之知识传授
    第五节 和谐民主的治理格局
        一、家族议事:家规族规
        二、民主治理:村规民约
    第六节 不断向好的民众生活
        一、生活环境显着改善
        二、家庭收入渐以较高
        三、生活质量不断向好
第三章 侗寨彦洞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第一节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计方式单一,产业基础薄弱
        二、交通、信息闭塞
        三、人口问题突出
        四、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五、产业兴旺难以找到突破口
        六、人民生活与全面小康、精准脱贫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第二节 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资源的匮乏
        二、环境的制约
        三、当地人的观念意识
        四、政府的决策与工作中的缺位与偏差
第四章 新时代民族村寨发展的目标、机遇及其路径思考
    第一节 发展的目标与机遇
        一、发展的目标
        二、发展的机遇
    第二节 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充分开发地方性知识的软实力价值
        三、激发、调动村民为主体的内生动力
        四、因地制宜、特色开发地方“物产”资源
        五、重视“连横”“合纵”的优势互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缘起和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概述“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基础案例“档案库”的建立
    2.1 本章引论
    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基础案例的确立
    2.3 以建筑功能类型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4 以时间阶段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5 以空间定位为依据引发的梳理概述
    2.6“档案库”的建立及使用说明
    2.7 本章小结
第3章“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各类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
    3.1 本章引论
    3.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宗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1 本节引论
        3.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2.1“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寺建筑梳理与统计
        3.2.2.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佛塔梳理与统计
        3.2.2.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石窟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2.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儒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道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5“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礼制建筑梳理与统计
        3.2.6“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陵寝墓葬建筑梳理与统计
        3.2.7“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伊斯兰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2.8 本节小结
    3.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非宗教建筑梳理与统计
        3.3.1 本节引论
        3.3.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古桥梳理与统计
        3.3.3“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标志建筑与戏台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3.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居住建筑与风景类建筑梳理与统计
        3.3.5“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商业手工业、衙署等公共建筑梳理与统计
        3.3.6 本节小结
    3.4“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古遗址、古聚落梳理与统计
        3.4.1 本节引论
        3.4.2“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各类古遗址、古聚落梳理与统计
        3.4.3 本节小结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试结合多线索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数据特征
    4.1 试结合“胡焕庸线”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一线”数据差异特征
    4.2 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云南、山西、江苏”三省数据差异特征
    4.3 试结合中国降水分布和地形浅析档案库所呈现的“四域”数据差异特征
结论、不足与未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历史年表及中国古代建筑梳理分期表
附录B “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档案库
致谢

(7)中国古代拱桥的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范畴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范畴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古代拱桥的发展历史
    2.1 桥的起源与发展
        2.1.1 桥的产生
        2.1.2 人类造桥历史
    2.2 拱桥的历史追溯
    2.3 小结
第三章 古代拱桥的形态特征
    3.1 古代拱桥的分类及类型特征
        3.1.1 建造材料
        3.1.2 技术成就
        3.1.3 拱券造型
    3.2 小结
第四章 古代拱桥的技艺特征
    4.1 拱桥设计的地方化特征
        4.1.1 桥址选择与水文环境
        4.1.2 桥址选择与地形环境
        4.1.3 桥址选择与人文环境
    4.2 古代拱桥的技术特征
        4.2.1 石拱桥
        4.2.2 木拱桥
    4.3 古代拱桥的艺术特征
        4.3.1 拱桥建筑的美学特征
        4.3.2 拱桥的装饰特点
    4.4 小结
第五章 古代拱桥的功能作用
    5.1 交通经济功能
        5.1.1 交通功能
        5.1.2 经济功能
    5.2 政治军事功能
    5.3 泄洪分水功能
    5.4 社会文化功能
        5.4.1 休闲娱乐功能
        5.4.2 艺术审美功能
    5.5 小结
第六章 古代拱桥的文化内涵
    6.1 古代拱桥与宗教信仰
        6.1.1 民间故事与宗教信仰
        6.1.2 释家文化与宗教信仰
        6.1.3 建桥过程与宗教信仰
    6.2 古代拱桥与社会习俗
        6.2.1 风水祭祀
        6.2.2 公众教化
        6.2.3 民俗游乐
    6.3 古代拱桥与文学艺术
        6.3.1 拱桥与诗文典故
        6.3.2 拱桥与桥名碑记
        6.3.3 拱桥与音乐绘画
    6.4 小结
第七章 古代拱桥的保护与发展
    7.1 古代拱桥的非凡贡献
    7.2 古代拱桥的保护与发展
    7.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平江图》
致谢

(8)桁式组合拱桥病害机理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混凝土桁式拱桥国内外的发展
    1.2 我国桁式组合拱桥的运营现状
    1.3 桁式组合拱桥共性病害及原因概述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桁式组合拱桥病害调查与结构分析
    2.1 概述
    2.2 国内外桁式组合拱桥的病害调查
        2.2.1 国内桁式组合拱桥
        2.2.2 国外混凝土拱桥
    2.3 桁式组合拱桥结构分析
        2.3.1 实腹段构造分析
        2.3.2 双竖杆处构造分析
        2.3.3 其他构造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桁式组合拱桥受力特点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受力特点
    3.3 有限元模型分析
        3.3.1 恒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
        3.3.2 活载作用下的受力特点
        3.3.3 收缩徐变下的受力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桁式组合拱桥外观检查与分析
    4.1 外观检查概述
    4.2 河北某大桥外观检查
        4.2.1 主拱圈(左幅)
        4.2.2 主拱圈(右幅)
        4.2.3 拱上建筑(右幅)
        4.2.4 拱上建筑(左幅)
        4.2.5 宣化侧桥台侧墙裂缝
    4.3 小结
第五章 桁式组合拱桥定期检测与结果分析
    5.1 概述
    5.2 混凝土强度检测过程与结果分析
    5.3 桥面线形测量与结果分析
        5.3.1 桥面线形测量过程
        5.3.2 测量结果分析
    5.4 模态测试与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奢香故里(论文提纲范文)

奢香故里Shexiang’s Hometown
画廊与遗址The Gallery and the Relics
天籁之音Sounds of Nature
彝乡风情Customs of Yi Native Place

四、世界天生拱桥之最:贵州大方天生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影响力下的衢州江郎山乡村文旅空间营造研究[D]. 王维康.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2]天生桥数黔地多[J]. 赵宽宏. 保健医苑, 2020(04)
  • [3]大方清虚洞穴景观资源特征及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J]. 罗书文,陈伟海,杨桃,潘晓东,邓亚东,覃星铭. 广西科学, 2019(04)
  • [4]线性景观建筑的结构重构和形态再生设计手法研究 ——以南艺实验性人行桥设计为例[D]. 于贞贞.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5]乡村振兴视域下贵州民族传统村寨发展问题研究 ——以侗寨彦洞为对象[D]. 严进进. 贵州大学, 2019(12)
  • [6]“中国古代建筑史”所例举的基础案例的梳理与统计研究[D]. 张发明.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7]中国古代拱桥的功能及其文化内涵研究[D]. 刘雅慧.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8]桁式组合拱桥病害机理分析与研究[D]. 张权. 长安大学, 2014(03)
  • [9]奢香故里[J]. 平凡. 今日重庆, 2013(08)
  • [10]加强贵州多样性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构筑贵州精神高地[A]. 周爱勇. “构筑‘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精神高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12

标签:;  ;  ;  ;  ;  

世界上最天然的拱桥:贵州大方天然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