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当今体育教师的素养(论文文献综述)
朱兰兰[1](2021)在《南昌县幽兰镇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董霞[2](2021)在《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自身身体素养,同时更是影响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就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依旧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体育教育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基于此,本文针对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体育教育教师提供借鉴。
张信[3](2021)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和经济不断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体育教学在小学课程中越来越重要。体育是一门可以强健体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坚韧容忍精神的重要课程之一,它关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体育教学和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它教学的场地在室外,有很大的活动区间,可以很好地缓解学习压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地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基于此,文章就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提升小学体育教学展开了分析和探究,并提出了相关策略。
颜亮[4](2021)在《身体素养导向下的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办公厅一系列身体素养相关的学校体育发展政策、文件的密集颁布,身体素养逐步成为引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理论力量。然而,由于身体素养国际发展的多元化特点和学校体育的丰富内涵,为避免碎片化、教条化的形式比附,需要构建一个适切的视角去审视学校体育,并形成与身体素养核心品质相对应的研究框架,从而指引学校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身体观(主要就三个维度展开研究:作为表达的身体,作为体育教育的身体和作为个体与社会结构中介的身体)为全文的研究框架和主轴线,以国际与国内兼顾、历史与现状兼顾,理论与实践兼顾为原则,去探讨学校体育场域下,身体的内涵、价值、意义和变化规律等广泛主题,根据学校体育身体观的应然去反思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实然,重塑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教育的价值合法性,并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径的建议。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导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和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是对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发展的历史分析。在我国学校体育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身体历经考验和变革,其过程是动态、复杂和交错的。本章以身体观为视角,考察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等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身体观的生成、发展,以及不同身体观在学校体育发展、建构中的作用。第二章是身体素养理念的身体观进行解读。身体素养理念下的学校体育有助于实现从我有一个身体到我是身体的具体转变,身体不再是运动的前提和基础,而是运动本身。身体素养的培养在于可以不同程度地激活身体的潜力,从而悄无声息地改变身体的人格结构和价值取向。身体素养以一种对生活的信念和责任的方式打开了身体(学校体育)活动这个“东西”。身体素养是一种以人类繁荣作为最终旨趣的实践哲学,它对于人类繁荣是一种非自足的身体趋向,个人的身体是某种兼具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实体,既形塑社会,也被社会所形塑。第三章主要就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转变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分析。从感性思维的哲学本体到具身身体;从“贱体”实然到生活意义构建;从权力隐喻到人类繁荣。只有在历史考量的基础上,深刻审视身体对于个人与社会所意味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才能对学校体育身体观、以及学校体育的发展改革作出正确的判断。身体观的生成应该既是个人(生存)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可偏废;又是在传统身体观念上再生发和再诠释的结果。如果脱离这个规律,身体将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身体要么“造反”或“躺平”,要么被“改造”或“裹挟”。第四章探讨了身体素养导向下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路径。身体素养的导向对于我国学校体育而言是身体观的重构,是一种身体素养身体观主导下改造学校体育的愿望和方法。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高价值诉求是“真、善、美”的统一,这成为我们开展一切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和依据,本文也进而以此提出了学校体育发展改革的三个路径:求真——学校体育“具身身体”的主体回归:从结构上实现师生和谐共生,重构时空、解放主体意识,从我能向我要转变,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转变;向善——学校体育“生活意义”的价值追求:以情感体验为核心进行教育设计,在情境中构建可能的生活意义,超越原本的以健康为基础的模式,尊重、走向学生的生活并向学生传递生活的意义,形成学校体育的整体性经验;达美——学校体育“肉身实在”的审美超越:超越秩序化身体、规训主义和生命态身体、个人主义之间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以肉身实在的角度来将身体作为社会构成过程中的多维中介,即身体是社会的源泉,是社会结构的定位场所,也是个体借以定位于社会中的至关重要的手段。总之,身体观念的生成和变化为进一步理解、认识我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学校体育提供了一个重要且十分合适的视角,还为不同教育思想,特别是不同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搭建了可以对话与和解的平台,从而为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改革提供了路径。
仇祝红[5](2021)在《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素质教育在小学中的推广,作为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意识到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分析了体育游戏基础概念、设计原则以及作用,通过对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讨论,提出了相应的体育游戏运用策略。
焦松[6](2021)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 ——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核心素养不断深入人心,目前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已经成为我国培养人才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正符合这一点,也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从知识本位时代迈向核心素养时代。虽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不断深入,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与课程实践中仍然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应试教育之风仍然居高不下,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难以得到落实,如果高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很有可能会对教学质量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了解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改进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切入点,从而更好的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为高中体育教学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和经验。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宁波市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对14所学校的136名体育教师以及随机抽取400名学生展开调查,并得出以下结论:1.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师有一半以上,并认为有必要发展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但许多(56.6%)体育教师对课改感到担忧;绝大多数(80.8%)高中体育教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行为。2.体育教师的学历不同对学科核心素养的了解程度及提出的必要性的认知上存在很大差异。越是高学历越了解学科核心素养,也越认同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必要性。3.高中体育教师的课前准备行为中,不少体育教师(44.9%)认为备课时较难把握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多半教师都会提前布置场地器材且周密思考教学环节与教学手段;教学目标大多能从三维目标出发,但在实施过程中目标与现实相脱离;在选择教学内容方面多半还是从实际出发,选择以教学条件为主的人数最多(35.3%),其次是以学生兴趣为主的(30.9%),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最少(8.1%)。4.在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是合理的,并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肯定;虽然所采用的指导及练习方法多种多样,但方法的内容并不新颖;课堂上师生互动情况良好,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课后总结方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5.体育教师课后反思行为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仍存在差距,尽管大部分教师有自省意识,但教师的自省角度往往是独特的且偏单一,对教学反思还不够深入,还需要强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宁波市鄞州区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主要存在的问题为:一是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相较脱节;二是教师讲解与提示方式相对不规范;三是教学讨论与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四是反思行为较单一且形式化。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四个改进策略: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在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应该结合体育课大纲和进度及学生兴趣爱好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好整堂课的结构和方法;二是合理使用讲解和提示方式,体育教师的动作讲解和提示手势有明确目的,选择合适讲解位置,动作要保证准确、大方,速率要根据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选择,必要时通过对比错误动作与正确动作做进行讲解;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做到从终结性“赋分”走向展性“增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变为目的;四是注重多方位反思角度与频率,学校尽可能提供交流机会,让体育教师养成每课总结反思一次并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周维刚[7](2021)在《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文章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养的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分析研究初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为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成长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年轻的体育教师专业成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邢文倩[8](2021)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滨州市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验研究 ——以滨城区第八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教育部在2015年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后,国家对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愈来愈重视,并在核心素养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2017年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加入核心素养,而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并未得到普及。小学阶段可塑性强,抓住生长发育和心理建设的关键时期的同时又要抓住发展核心素养的黄金时期。因此本研究对核心素养框架下滨城区第八中学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教学过程进行探讨,并对滨城区第八中学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教学过程的优化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核心素养框架下体育课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优化方案进行实践教学实验,随机抽取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六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分别对两个班进行原有教学和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教学,并对教学前后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的效果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所得数据分析其原因。最终通过18周的实验研究得出结果如下:(1)在运动能力方面,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运动能力的协调、柔韧、灵敏速度、力量、反应时长纵向比较都有所提高,但是实验班的提高幅度更大,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横向比较上,实验班提高幅度更大,并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2)在健康行为方面,实验前后实验班在知识和理解、自信、动机三方面都有大幅度提高,对照班在知识和理解、自信方面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三个维度均具有显着性。优化后的教学方式对发展学生健康行为具有明显优势。(3)在体育品德方面,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在体育品德的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团队配合、正确胜负观四个维度上均具有显着性提高,而对照班仅在诚实守信这一维度上具有显着性提高。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积极进取、诚实守信两个维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核心素养框架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方案有助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培养。(2)体育核心素养是对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过程核心要素的优化,并在原有教材不变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文优化方案是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比较实用的优化方案。
宋浩兵[9](2021)在《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振兴,依赖于教育;人才的培养,系于教育。教育已成为当代强国固本之根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依靠教育的力量推动,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也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农村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乎农村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事关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应优先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发展突出位置,从而推动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教师是推动农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时至今日,近百万的乡村教师、特岗教师坚守在祖国最边远、贫困、艰苦的农村地区;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长时间被世人所忽视,未得到公众的关注。近年来,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学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体育教师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是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者;并对学生直接施加潜移默化教育影响。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与发展。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着体育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还影响着农村体育教学质量的成效。因此,高度重视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是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群体,本文从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在职业中所遇到的困境入手,采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马斯洛层次需求、社会分层及教育均衡等理论,对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入职动机、经济收入情况、工作环境、日常工作量、职业压力、福利待遇满意度、职业认同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社会地位、专业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长期置身于农村场域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与城市地区的体育教师相比;其职业生存处境具有相对特殊性、复杂性。在变革的社会时代,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面临人生、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巨大的挑战,职业生存境遇不尽人意、令人堪忧。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呈现以下问题,教学任务繁重,日常工作量大;教学环境条件差,学校场地器材匮乏。薪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微,承担较大的职业压力、职业认同和满意度低。专业培训机遇少,培训效果欠佳等。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进一步分析影响职业生存状态的因素。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收入,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扩充体育教师数量,解决体育师资紧缺的问题;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实施人文关怀理念、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教师自身应转变价值观念,增强职业认同感;唤醒自我反思意识,促进专业成长。总之,需要国家政策、社会、学校及体育教师自身形成合力并举、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状态才能有效得到改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获得较好发展。
姚丕林[10](2021)在《“一体化”课程体系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研究 ——以汉台区城区初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文中提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2018年,国家社科重大基金项目正式启动了体育学科的一体化建设,研究团队逐渐完成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框架,未来学校体育的蓝图已然绘制,并在全国六个区进行了一体化教学的试验试点,效果较好。试点地区总会选择经济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但全面推广终究是要面向全国各地的学校。所以,在欠发达地区研究一体化教学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研究需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对体育课程一体化和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资料查找,用逻辑分析法进行分析总结,构建“一体化”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对汉台区城区初中一线体育教学的情况和学校体育硬软件条件进行调查,通过Excel表格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到本研究所需要的资料,以分析在体育课程一体化的体系框架下当前初中学校体育构建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视野下在汉台区城区初中构建出复合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整体来说是可行的,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支持;理论研究成熟;校领导、教师支持肯定;学生、家长接受支持;师资、场地设施基本满足等方面,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不足之处。针对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要扫清思想障碍;借助现代技术;加强学校体育管理的建设;开发校本课程;优化师资结构;优化学校场地设施等具体相关策略,以期“一体化”下的教学模式能够尽早构建实施。
二、论当今体育教师的素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当今体育教师的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
二、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
(一)教学理念落后 |
(二)课程设置不完善 |
(三)师资力量薄弱 |
(四)教学手段单一 |
三、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优化策略 |
(一)转变教学理念 |
(二)完善课程体制 |
(三)增强师资队伍的力量 |
(四)创新教学方式 |
(五)制定健全的考核评价 |
(六)丰富体育运动 |
四、结语 |
(3)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体育教学的价值 |
(一)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 |
(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
三、 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 |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
(二)教学内容不够细致 |
四、 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
(一)教师提高自我素养 |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三)基础教学,提高核心素养 |
五、 结语 |
(4)身体素养导向下的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身体素养研究 |
二、身体观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身体素养 |
二、身体观及其维度 |
三、身体观与学校体育、身体素养的关系 |
第一章 历史追溯: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的发展演变 |
第一节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身体观 |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
二、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特点 |
三、我国古代学校体育身体观的内涵 |
四、我国古代学校体育身体观的解读 |
第二节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身体观 |
一、军国民教育的身体改造 |
二、公民教育的身体改造 |
三、训政教育的身体改造 |
四、我国近代学校体育身体观的解读 |
第三节 我国现代学校体育身体观 |
一、社会主义革命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身体观 |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视野下的学校体育身体观 |
第二章 综合考量:身体素养理念的身体观 |
第一节 理论解读:身体素养的哲学基础和概念内涵 |
一、身体素养的哲学基础 |
二、身体素养的概念内涵 |
第二节 实践考究:身体素养理念的多元发展 |
一、身体素养理念已经成为国际组织的关注热点 |
二、身体素养理念在发达国家的发展 |
三、身体素养的国际发展与全球性身体观念变革 |
第三节 身体素养理念的身体观解读 |
一、具身性身体 |
二、构建生活意义的身体 |
三、实现人类繁荣的身体 |
第三章 内涵审视:身体素养导向下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的转捩 |
第一节 作为表达的身体:从感性思维到具身身体 |
一、前现代性与感性思维 |
二、理性主义与身心二元 |
三、身体教育与具身身体 |
第二节 作为体育教育的身体:从“贱体”实然到生活意义 |
一、哲学主体与贱体实然 |
二、体力崇拜与健康中心 |
三、素养之旅与生活意义 |
第三节 作为个体与社会结构中介的身体:从权力隐喻到人类繁荣 |
一、礼仪教育与权力隐喻 |
二、身体纪律与国民改造 |
三、相互形塑与人类繁荣 |
第四章 改革路径:身体素养导向下我国学校体育的身体观重构 |
第一节 求真,学校体育“具身身体”的主体回归 |
一、当代学校体育的“祛身”形态 |
二、学校体育应然的身体存在样式 |
三、超越自然肉身,向具身化学校体育转变 |
第二节 向善,学校体育“生活意义”的价值追求 |
一、我国学校体育的“祛生活”与“回归” |
二、学校体育中的身体与生活意义 |
三、深植生活世界,构建整体性的学校体育 |
第三节 达美,学校体育“肉身实在”的审美超越 |
一、秩序化身体与规训主义 |
二、生命态身体与个人主义 |
三、构建实在身体,成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多维中介 |
结语 |
一、本研究主要结论 |
二、本研究待完善之处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后记 |
(5)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育游戏基础概念分析 |
二、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
(一)提升学生兴趣原则 |
(二)提高游戏实效原则 |
(三)重视游戏参与原则 |
(四)游戏安全教育原则 |
三、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
(一)提升小学生认知能力 |
(二)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 |
(三)锻炼小学生道德素养 |
四、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现状 |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
(二)教学缺乏条理性 |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
五、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
(一)做好准备工作,调动学生热情 |
(二)重视基础部分,提升学生兴趣 |
六、结束语 |
(6)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 ——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核心素养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
1.1.2 当今时代体育新课改面临的挑战 |
1.1.3 体育教师能力提升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2.1.2 教学行为 |
2.1.3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核心素养研究 |
2.2.2 教学行为研究 |
2.3 国内研究综述 |
2.3.1 学科核心素养研究 |
2.3.2 教学行为研究 |
2.3.3 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研究 |
2.4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考察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鄞州区高中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
4.1.1 性别结构 |
4.1.2 教龄结构 |
4.1.3 学历结构 |
4.1.4 职称结构 |
4.1.5 职位结构 |
4.2 鄞州区高中体育教师对课程改革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 |
4.2.1 高中体育教师对宁波市近年来体育课程改革的看法 |
4.2.2 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了解程度 |
4.2.3 高中体育教师了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
4.2.4 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 |
4.2.5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影响 |
4.3 鄞州区高中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与学科核心素养认知的差异分析 |
4.3.1 不同性别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
4.3.2 不同学历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了解程度及必要性的差异性分析 |
4.3.3 不同职位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了解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
4.3.4 不同教龄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了解程度之间的比较 |
4.3.5 不同类型学校高中体育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了解程度的差异性分析 |
4.4 鄞州区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现状特征 |
4.4.1 高中体育教师课前准备行为 |
4.4.2 高中体育教师教学实施行为 |
4.4.3 高中体育教师课后反思行为 |
4.5 鄞州区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 |
4.5.1 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相较脱节 |
4.5.2 教师讲解和指导方式相对不规范 |
4.5.3 教学讨论与评价方式相对单一 |
4.5.4 反思行为较单一且形式化 |
4.6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策略 |
4.6.1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
4.6.2 合理使用讲解示范和提示方式 |
4.6.3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4.6.4 注重多方位反思角度与频率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素养 |
二、 体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
(一)体育教师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 |
(二)初中体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讲解和示范能力 |
三、 初中体育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
(一)认真学习和研读《课程标准》 |
(二)全面的了解教材内容 |
(三)精心的教学设计,巧妙的布置场地器材 |
(四)用“爱”关注每一个学生 |
四、 初中体育教师要有撰写总结、论文和科研能力的素养 |
五、 初中体育教师要具有信息收集和整理素养 |
六、 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组织和协调活动的素养 |
(8)核心素养框架下滨州市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验研究 ——以滨城区第八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素养 |
2.1.2 核心素养 |
2.1.3 学科核心素养 |
2.1.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2.1.5 小学高年级 |
2.1.6 体育课堂教学 |
2.1.7 教学过程 |
2.2 体育课堂教学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体育课堂教学的国内研究 |
2.2.2 体育课堂教学的国外研究 |
2.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国内外相关研究 |
2.3.1 在小学开展体育核心素养教学必然性的相关研究 |
2.3.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国内相关研究 |
2.3.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国外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与实验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滨州市第八中学小学高年级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优化方案的确定 |
4.1 教学目标的优化方案 |
4.1.1 原有教学目标的不足 |
4.1.2 教学目标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
4.1.3 教学目标优化的具体措施 |
4.2 教学内容的优化方案 |
4.2.1 原有教学内容的不足 |
4.2.2 教学内容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
4.2.3 教学内容优化的具体优化措施 |
4.3 教学方法的优化方案 |
4.3.1 原有教学方法的不足 |
4.3.2 教学方法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
4.3.3 教学方法优化的具体优化措施 |
4.4 教学评价的优化方案 |
4.4.1 原有教学评价的不足 |
4.4.2 教学评价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
4.4.3 教学评价优化的具体优化措施 |
4.5 教学环境的优化方案 |
4.5.1 原有教学环境的不足 |
4.5.2 教学环境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
4.5.3 教学环境优化的具体优化措施 |
4.6 实验班对照班教学方案基本比较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数据差异分析 |
5.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数据差异分析 |
5.2.1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运动能力差异分析 |
5.2.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健康行为差异分析 |
5.2.3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育品德差异分析 |
5.3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数据差异分析 |
5.3.1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运动能力差异分析 |
5.3.2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健康行为差异分析 |
5.3.3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育品德差异分析 |
5.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数据差异分析 |
5.4.1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运动能力差异分析 |
5.4.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健康行为差异分析 |
5.4.3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品德差异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关于体育品德的问卷调查 |
附件B 关于健康行为的调查问卷 |
附件C 实验班学期教学计划 |
附件D 对照班学期教学计划 |
附录E 教学设计对比 |
附件F 访谈提纲 |
附件G 部分教学图片 |
致谢 |
(9)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教育政策——引发农村教师关注 |
1.1.2 职业生存——农村体育教师现实困窘与诉求 |
1.1.3 乡土情怀——职业情感触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许昌地区 |
2.1.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 |
2.1.3 生存状态 |
2.1.4 教师职业生存状态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关于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 |
2.2.2 关于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 |
2.2.3 文献述评 |
2.3 研究理论基础 |
2.3.1 层次需求理论 |
2.3.2 教育均衡理论 |
2.3.3 社会分层理论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问卷调查法 |
3.2.1 问卷设计 |
3.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3 质性研究 |
3.3.1 访谈法 |
3.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4.1 研究思路 |
4.2 创新点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农村初级体育教师职业特征辨析 |
5.2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内涵及其结构 |
5.2.1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内涵 |
5.2.2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结构 |
5.3 从事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归因分析 |
5.4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
5.4.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性别、年龄结构分析 |
5.4.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教龄及职称情况分析 |
5.5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解读 |
5.5.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总体审视 |
5.5.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物质状态 |
5.5.2.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 |
5.5.2.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 |
5.5.2.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度 |
5.5.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精神状态 |
5.5.3.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 |
5.5.3.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 |
5.5.3.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待遇满意度 |
5.5.4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状态 |
5.5.4.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
5.5.4.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方面 |
5.5.4.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 |
5.5.4.4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
5.6 影响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因素分析 |
5.6.1 经费投入不足,政策失真 |
5.6.2 重文轻武观念对体育学科的冲击 |
5.6.3 学校评价制度不全面 |
5.6.4 经济收入低,缺乏物质保障 |
5.6.5 日常事务繁琐,压力不堪重负 |
5.6.6 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匮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
5.6.7 公众偏见,社会地位低下 |
5.6.8 体育科研能力弱,研究意识淡薄 |
5.6.9 职业认同感低 |
5.6.10 培训机遇少,专业发展受阻 |
5.7 改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策略 |
5.7.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工资水平 |
5.7.2 创新农村体育教师补充机制,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
5.7.3 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由偏见走向尊重 |
5.7.4 实施人文关怀理念,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
5.7.5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
5.7.6 完善学校体育安全风险制度 |
5.7.7 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
5.7.8 培养体育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
5.7.9 力求做到有为才有位 |
5.7.10 转变价值观念,增强职业身份认同感 |
5.7.11 唤醒自我反思意识,促进专业成长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附录三:访谈、实地考察部分实录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一体化”课程体系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研究 ——以汉台区城区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选题依据 |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理论意义 |
应用价值 |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一体化体育课程 |
1.1.2 体育教学模式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逻辑分析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当前汉台区城区初中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
3.1.1 汉台区城区初中学校体育开展情况 |
3.1.2 体育教师教学情况 |
3.1.3 学生学习情况 |
3.2 “一体化”体系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先进性 |
3.2.1 教学指导思想的全面性 |
3.2.2 教学目标的系统性 |
3.2.3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
3.2.4 教学组织与评价的科学性 |
3.2.5 “一体化”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
3.3 “一体化”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
3.3.1 对学生体质健康精准干预 |
3.3.2 “一体化”体系下体育课程的价值回归 |
3.3.3 高中阶段教学模式构建的先决条件 |
3.3.4 推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
3.4 “一体化”体系下汉台区城区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 |
3.4.1 国家政策导向 |
3.4.2 学术理论研究的成果 |
3.4.3 校领导的支持度调查 |
3.4.4 体育教师的认知和态度调查 |
3.4.5 学生的意愿和态度调查 |
3.4.6 家长的支持度调查 |
3.4.7 教学管理系统组建调查 |
3.4.8 师资配备情况的调查 |
3.4.9 场地设施条件的调查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一体化”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契合国家政策 |
4.1.2 学术界对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理论研究成熟 |
4.1.3 校领导对“一体化”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持支持态度 |
4.1.4 体育教师对“一体化”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态度积极 |
4.1.5 学生普遍接受“一体化”初中体育的教学模式 |
4.1.6 家长普遍支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
4.1.7 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基本完善 |
4.1.8 师资力量基本满足“一体化”模式教学 |
4.1.9 场地设施基本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 |
4.2 建议 |
4.2.1 提高认识,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
4.2.2 加强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保障一体化改革顺利进行 |
4.2.3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丰富一体化课程体系 |
4.2.4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规避不利因素 |
4.2.5 对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
4.2.6 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
4.2.7 建设“流动制”教师岗位,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
4.2.8 提高体育教师薪资待遇,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
4.2.9 优化学校场地设施,保障运动项目正常开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一体化”课程体系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研究——以汉台区城区初中为例》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2 《“一体化”课程体系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研究——以汉台区城区初中为例》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3 对学校领导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问卷效度检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论当今体育教师的素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昌县幽兰镇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 朱兰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 董霞. 体育风尚, 2021(10)
- [3]核心素养视角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分析[J]. 张信. 考试周刊, 2021(73)
- [4]身体素养导向下的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研究[D]. 颜亮.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5]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 仇祝红.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1(07)
- [6]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调查研究 ——以宁波市鄞州区为例[D]. 焦松.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7]初中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 周维刚. 考试周刊, 2021(45)
- [8]核心素养框架下滨州市小学高年级体育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验研究 ——以滨城区第八中学为例[D]. 邢文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9]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宋浩兵.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一体化”课程体系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可行性研究 ——以汉台区城区初中为例[D]. 姚丕林.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