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信用革命”

中关村“信用革命”

一、中关村的“信用革命”(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1](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提出海政发[2021]8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3月22日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1月经海淀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徐中华[2](2020)在《以创新场域为导向的高铁科教新城空间建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郊区型高铁站数量多、范围广。为提高郊区型高铁站的交通可达性,并充分利用高铁的带动效应,绝大多数的沿线城市都会选择在郊区型高铁站周边建设新城。目前高铁新城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普遍采用金融或商务新城的定位。但对于绝大多数地县级城市而言,以商业或商务功能为主导的高铁新城并不具备很高的发展潜力。当下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疲软,欧美技术封锁紧迫,国内外疫情冲击严重的情况下,既要通过增加投入来拉动内需,同时又要保障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国家基建政策就要发挥好资源配置的导向性作用。本文研究的高铁科教新城模式,目的即在于探索引导国内资本进入第三循环的新路径,增加创新体系多样性,提高创新绩效,实现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因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国内外创新活跃地区分布的一般规律出发,首先研究了高铁站与科教集聚区的空间耦合现象和内在机制,并用经济学模型对其效应大小进行了测度,论证了高铁科教新城模式的可行性。然后,在深入解析创新场域建构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空间网络分析的方法,阐明了高铁科教新城内部各类创新空间协同运作的场域耦合机制。最后,在多智体仿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高铁科教新城的主要功能空间类型、设计要求、空间布局规律以及用地比例结构,指明了开发过程中需要采取保障性政策的稀缺性空间资本内容,系统地提出了高铁科教新城开发各环节的实操方法。本文的实证研究、理论分析和量化论证,丰富了站域空间的“节点—场所”规划理论,并且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形成新的以政治经济学方法为基础的城市空间设计学研究思路,提出的创新场域多位一体循环机制、“社会+空间”网络分析法、多智体仿真模型方法、空间资本分析框架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性。本文从增加高铁新城空间设计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出发,在原理和实践两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建构了高铁科教新城模式,具备相对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实践参考意义。

弋桂凤[3](2020)在《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文中指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工业进入“4.0”时代,创新成为各个国家占领经济发展前沿的重要竞争因素,并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大背景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凭借其较高的创新能力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必须把握机会,克服自身发展局限,充分发挥自身活力,为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北京市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提高首都创新能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等问题上承担着重要责任,而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解决融资问题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尚未健全,融资途径依然存在某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目前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方式单一,可质押资产不足;金融机构服务理念保守落后,偏好于向发展稳定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发放贷款;政府政策操作性不强,且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针对性不足及资本市场发展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等角度思考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融资困境的原因。在深入了解相关融资理论的基础上,探讨目前中国的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及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举措上存在的不足,并借鉴美国、日本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及政策支持、法律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选取企业知识产权融资,小额信贷,担保机构,孵化器,保险机构等多种指标分析中国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最后,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经营管理,金融机构改变传统观念,政府提出切实有效针对性政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多个角度提出解决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参考性对策,并为解决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供意见。

李英顺[4](2020)在《中韩创业生态环境比较研究 ——以中关村、板桥科技园及成都革新创新园为例》文中提出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全世界都在为创造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工作岗位而努力。中国在“新常态”的中速增长时代,为了改善经济结构,创造新增长动力及解决青年就业难问题,从2015年开始实行被称为“双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韩国也在电子,半导体等主力产业的衰退中迎来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为了振兴新兴产业,正在致力于建设创业国家。本文着眼于中韩两国把营造创业生态系统作为目标,分析两国创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和问题,并相互比较,提出改善创业生态系统的方案。在比较两国创业生态系统方面,试图通过案例比较和指标构建定量比较。本论文调查了被称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韩国硅谷的板桥谷、中国和韩国政府共同设立的成都革新创业园等三个事例。另外,为了构建两国间可比较的创业生态系统指标,对构成创业生态系统要素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并从市场、文化、金融、人才、政策、支持等六个领域选定了指标,对两国间的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通过创业生态案例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构成创业生态系统的创业市场、创业文化、创业金融、创业人才、创业政策和创业支持这6个要素之一,缺一不可,否则无法形成完整的创业生态体系。创业生态要发展壮大,需要六个要素相互配合与完善。另外,从两国创业生态系统的定性定量比较结果来看,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凭借丰富的资金和国内外优秀人才,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创业生态系统,但韩国正在效仿完备的创业法律,进行失败博览会和再创业支持。韩国为了建设创业国家,正在推进举办失败博览会等多种尝试,但有必要效仿中国优秀的创业人才政策、一贯的创业政策,创造创业政策的成果。

钟晓辉[5](2020)在《科技金融视角下地方经济动能转换问题研究 ——以江门市的产业转型路径为例》文中认为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可以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通过发展科技金融,改变现有的科技体制,可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随着各国与科技金融的不断摸索与实践,科技金融的内涵在不断延申,科技金融系统也在逐渐向多要素,多层面,多角度转变,目前已经存在的风险投资、科技贷款、创业板、科创板等平台,都很好的促进了科技成果转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进入体制改革,让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把科技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经济新常态以来,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现实问题。发展科技金融是缩小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手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地方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科技金融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科技金融的发展比较,围绕科技金融更好推动地方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这一出发点,以江门市为例,发现江门的科技金融发展较为迅速,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在科技金融机构、产品方面创新力度还不够大,科技金融政策环境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科技金融推动经济动能转换的效率不高。通过对江门科技金融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发现江门市科技金融发展具有极大的上升空间。在借鉴吸收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山等城市的科技金融发展经验,设计以科技金融为支撑的江门市经济动能转换路径。这将为江门的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越,田凯[6](2019)在《世界的中关村拥抱未来——2019中关村论坛记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中关村论坛的举办,为北京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按下了"快进键"。2019年10月16-18日,一年一度的中关村论坛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论坛以"前沿科技与未来产业"为主题,邀请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以色列、澳大利亚、日本等5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共同探讨全

龚耀星[7](2019)在《科技金融发展的问题研究 ——以北京中关村为例》文中认为在十九大报告里习总书记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通过这句话不难发现创新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已经成为了其长久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也将借助科技创新不断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开启从“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的征程。由于开展技术创新需要依赖于大量的资金同时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挑战,因此在这种局面下借助于科技金融的发展来为科技创新发展破冰,成为了近些年各地推动创新问题的重要议题。近年来,政府先后颁布多项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国家级创新区也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实践探索,但依然存在融资手段不够丰富、创投资本规模偏小等诸多问题,无法有力推动科技金融实践的健康发展。为此,分析科技金融的内涵和特性,研究国内外现阶段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并针对国内如今科技金融的主要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推动国内科技创新同科技金融二者间的协同合作与发展。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围绕科技金融发展模式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性探索。首先,分别从政府政策、风险投资等角度对国内外关于科技金融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梳理;其次,对科技金融、北京中关村科技金融的内涵及特征进行界定和分析;再次,对国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进行概括比较,并以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北京中关村为例,通过对其创新发展成果的研究,探讨其科技金融体系发展模式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在分析科技金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思考。

许超[8](2018)在《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实体企业融资及扩大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够更好的支撑经济的发展,如果说实体企业是经济的骨架,那么金融就是血液。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面临的国际环境越来越不确定,积极面对当前国际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提高企业社会的创新能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在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要更好的发挥金融的作用。科技技术与金融扶持的相互结合产生的作用已经获得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科技金融领域。国务院于2009年年末批准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全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被寄托为武汉市甚至与湖北省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包括高新技术,高端制造,生物医院等产业,这需要发挥金融产业的重要促进作用,建立整个园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本文通过细致研究国内外有关于金融科技体系文献,深度挖掘了国内科技园区科技金融体系运作的机制。立足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融资体系、政策体系、信用体系、中介体系、担保体系以及人才体系建设方面对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服务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和中关村示范区的比较研究进而发现东湖示范区的和不足之处,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拓宽科技金融融资渠道,构建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融资担保体系,完善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人才建设。

蔡锦贵[9](2018)在《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与完善 ——以深圳南山区为例》文中指出当今,科技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要素,金融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推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2011年,南山区成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之一。此后,南山区充分发挥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大力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由此形成了良好的科技金融发展态势。本文在阅读和梳理科技金融理论、生态学理论和金融生态理论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学者较少以“生态系统”的角度对科技金融进行研究,尚未提出统一的科技金融生态系统概念。对此,本文先对科技金融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理论分析,阐述其定义、构成、特征和功能,并尝试构建两个不同视角下的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南山区,搜寻和整理相关资料,从科技产业、金融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实践这三方面去介绍南山区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再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去构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然后,以南山区为例,对南山区科技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发现南山区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金融生态系统,而且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发展指数在2010-2016年间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南山区科技金融发展实力不断得到增强,但同时还存在着政府统筹能力欠缺、科技信贷产品覆盖率不足、多元化融资渠道不健全、信用与法律环境建设有待改善等问题。最后,针对南山区目前面临的难题,提出要通过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多融资渠道建设以及营造优越的生态环境来完善南山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

丁帅[10](2018)在《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适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之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仍旧未散。金融危机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的增速骤降,自持增长的新动力尚未形成。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科技创新正成为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优势。世界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需要我国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发展。党的十九大着重强调了“坚持新发展理念”,重点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当前环境下科技和经济正深度融合,要推动科技经济融通发展。创新驱动的环境下,高质量、融合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第一推动力。金融创新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扩散释放了金融资本的活力。科技和金融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作者通过对十九大报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精神的学习、领会与实践,认为科技金融领域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是一种双螺旋式上升的耦合发展。论文以科技金融、螺旋式系统、容量耦合等经济学、管理学、结构生物学、生态学、物理学等交叉科学理论、方法和模型为基础,实证研究了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发展程度。本文明确了科技金融的“技术—金融”本质。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是一种新的“技术—金融”的系统耦合范式,是通过政府、企业、科研、金融四个创新主体子系统将科学知识和技术专利通过金融资本的运作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创新系统活动,从而实现科学技术的财富创造和金融资本的增值过程。文章在梳理科技金融的螺旋式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基于集合论的方法判定得出科技金融应该是一种螺旋式系统模式。借鉴结构生物学的理论,论文首次建立了以DNA双螺旋结构为参考的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螺旋架构模型。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螺旋结构包括: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两条“核苷酸链”,政府、企业、科研和金融四大“碱基”子系统以及“氢键”要素。在尖塔战略、三螺旋层叠式创新以及PDSA循环理论的思考基础之上,论文解释了系统螺旋式发展的循环旋进动力。通过波士顿矩阵的运用,本文确定了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域,并分析了系统基于资本、风险和政策的耦合动因。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发展,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主要体现在基于“资本增长”和“资本供求”的耦合;外因则主要体现在基于“风险规避”和“政策引导”的耦合。文章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并借助Vensim软件,分析了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因果路径,而且阐明了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机制、竞合协同机制和动态平衡条件。结果显示,具有竞争关系的“碱基”系统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具有共生关系的“碱基”系统之间必须形成协作的创新网络;具有捕食关系的“碱基”系统之间嵌入性不宜过大,要保持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开放性;并识别了科技金融的原有风险和系统耦合的新增风险。依据协同学理论,在分析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序参量基础上,本文首次构建了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的GERF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者经过大量资料的查阅、实习调研并反复筛选和比较,最终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54项指标,其中政府和金融子系统各11项指标,企业和科研子系统各16项指标。借鉴物理学的容量耦合模型,论文首次建立了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发展度评价模型。耦合发展度评价模型综合考虑了“碱基”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以及“碱基”子系统自身的内聚发展程度。依据耦合发展度的评价标准,文章将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发展度分成四个阶段,并借助BP神经网络建立了耦合发展度的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北京市科技金融耦合发展的现状和案例,本文运用MATLAB编程在建立的耦合发展度模型基础上,对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研究,并借助EView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VAR方差分解,最后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对耦合发展度进行预测。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发展度对四个子系统有序度的脉冲响应在响应期内都呈现正向波动变化。预测10期时,政府、企业、科研和金融子系统有序度分别能解释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度波动的5.04%、5.32%、12.74%和49.50%。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发展度在2006-2016年总体处于上升的态势,其变动大致历经低度耦合、拮抗和磨合三个阶段,期间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滞后周期为2年),耦合发展度在2010年开始小幅下降,且预测2020年系统达到了高度耦合的发展状态。根据物理学的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本文构建了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运行模型,并依据运行规律的假设,实证分析了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其中,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向心推动力作用,有助于促进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发展;金融资本对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发展起到了加速度的作用;科研专利在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过程中充当了良好的中介作用。论文采用非线性规划的方法,基于耦合发展度的调控模型,对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2019年的耦合发展度进行调控。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调控的时滞周期步长2年,即当耦合发展的调整目标年份为2019年时,应从2017年就开始调整,并且文章求解了调控目标区域。最后,针对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的问题,本文给出了系统耦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并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系统耦合发展的政策建议。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存在以下问题:财政支持力度降低,国有资本引导不够;研发经费结构失衡,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科技成果转化不高,高技术产业化下降;科技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服务尚未健全。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该依据其所处的耦合发展程度。政府主导型耦合发展路径适用于低度耦合阶段和磨合阶段;过渡型耦合发展路径主要适用于拮抗阶段;市场主导型耦合发展路径适用于磨合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政府主导型耦合路径呈“U”型延伸,且在磨合阶段需注重政府和市场的协同发展作用。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的建议包括:健全科技金融法规,完善科技金融支撑;发挥财政资金效应,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创新金融产品种类,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多主体产业化发展;搭建科技金融平台,健全科技金融服务。论文的研究拟为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建立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稳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提供新的理论洞察和经验证据。

二、中关村的“信用革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关村的“信用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目录
第一章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历史性跨越的五年
    第二节把握战略机遇期
    第三节科学谋划新发展
        一、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二、指导思想
        三、基本要求
        四、“十四五”发展目标
第二章高标准服务国家和首都大局
    第一节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一、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二、增强重点区域功能承载力
        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功能性平台
    第二节着力提升三山五园首都功能
        一、增强政治中心功能保障能力
        二、打造首都文化中心功能金名片
        三、提高国际交往服务保障能力
        四、服务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第三节纵深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
        一、系统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
        二、有序推进存量空间资源再利用
        三、着力打造极具魅力的城市活力中心
    第四节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
        二、加强“三城一区”及周边城区对接协作
        三、构建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
第三章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第一节加快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一、加强基础前沿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
        二、培育和集聚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
    第二节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二、充分释放首都高校院所活力
        三、深入实施“创新合伙人”计划
    第三节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高地
        一、造就国际一流的人才梯队
        二、全面激发人才发展活力
        三、营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第四节加快建设科创金融试验区
        一、完善全创新链金融服务体系
        二、完善金融改革创新政策体系
        三、全力打造金融科技创新高地
    第五节全面升级创新雨林生态
        一、提高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能力
        二、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效能
        三、增强高品质专业化服务供给
    第六节建设科技创新治理试验区
        一、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二、创新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三、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四、探索开放创新体制机制
第四章着力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节加速发展数字经济
        一、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力
        二、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三、超前布局数字经济新基建
        四、加强新场景应用项目建设
        五、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第二节加快培育医药健康产业
        一、打造生物医药研发竞争优势
        二、加快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三、积极培育健康服务新业态
    第三节积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做强做优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前瞻性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三、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第四节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
        一、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二、激活消费经济新动能
    第五节培育壮大高精尖产业主体
        一、打造世界一流的头部企业和总部企业
        二、支持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做大做强
        三、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第六节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一、加强科学城南北区域联动发展
        二、打造专业化特色产业集聚区
        三、加快多节点融合型创新功能载体建设
第五章加快构建高品质新型城市形态
    第一节高质量推进分区规划实施
        一、强化全域国土空间管控
        二、探索减量发展路径
        三、打造新型城市形态典范区域
    第二节高标准建设科学城北区
        一、高标准配置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二、打造一批功能复合的现代园区
        三、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功能协同
    第三节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一、分级分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二、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三、健全城市更新工作机制
    第四节推动乡村振兴融入科学城发展
        一、深入推进高水平新型城镇化
        二、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推动美丽乡村与科学城功能融合
第六章全面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建设“智慧海淀”
        一、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动“城市大脑”建设升级
        三、加快推进“数字政务”建设
        四、着力推进“经济大脑”建设
        五、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转型
    第二节建设“畅通海淀”
        一、构建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改善重点区域的交通通达性
        三、完善静态交通和绿色出行系统
        四、提高智能交通治理能力
    第三节建设“平安海淀”
        一、维护政治安全社会稳定
        二、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三、建设可信安全基础设施
        四、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
    第四节建设“和谐海淀”
        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建设
        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三、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第五节建设“法治海淀”
        一、深化法治政府建设
        二、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第七章全力打造高颜值生态环境
    第一节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二、深化大气污染多领域治理
        三、完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机制
    第二节推进水生态系统建设
        一、强化水资源保护利用
        二、加大水环境建设力度
        三、构建水生态格局
        四、建设水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节深化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
        一、持续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
        二、不断深化土壤环境风险防控
        三、大力提升固体废物治理水平
    第四节持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一、加快森林城市建设
        二、以科技提升生态品质
        三、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第五节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
        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第八章全方位提升社会民生福祉
    第一节统筹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
        一、强化人口规模调控与结构优化
        二、提升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
    第二节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区
        一、提升教育发展支撑能力
        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三、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第三节深化“健康海淀”建设
        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健全“大健康”发展格局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四节健全就业社保体系
        一、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促进为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九章着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文化强区
    第一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
        二、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一、擦亮“三山五园”金名片
        二、加强“两带”保护利用
        三、留住独特的城市记忆
    第三节深度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
        一、大力培育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
        二、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发展
    第四节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持续办好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
    第五节建设世界级历史文化旅游胜地
        一、促进“三山五园”旅游融合发展
        二、挖掘文化遗产赋能高品质旅游
第十章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第一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二、探索土地供给制度改革
        三、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五、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第二节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一、加快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建设
        二、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
        三、依托“三平台”推进更高水平开放
    第三节积极深化区域合作
        一、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体系
        二、扎实推进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第十一章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强化组织实施保障
        一、加强规划统筹协调
        二、做好规划衔接落实
        三、健全央地协同机制
        四、多渠道动员公众参与
    第三节强化重大项目支持
        一、争取国家和北京市重大项目落地
        二、建立区级重大项目储备库
    第四节做好规划体检评估
        一、建立规划体检评估机制
        二、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考核

(2)以创新场域为导向的高铁科教新城空间建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1.4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高铁科教新城
        1.2.2 创新场域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高铁效应与高铁站区研究综述
        2.1.1 高铁效应研究
        2.1.2 高铁站区规划理论研究
    2.2 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视野
    2.3 社会资本理论视野
        2.3.1 概念缘起
        2.3.2 概念内涵
        2.3.3 应用领域
    2.4 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视野
    2.5 创新网络理论视野
        2.5.1 基本概念
        2.5.2 文化多样性与创新网络
        2.5.3 大学与创新网络
    2.6 空间经济学理论视野
        2.6.1 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2.6.2 城市最优规模理论
        2.6.3 科教增长极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站与科教集聚区的空间耦合效应研究
    3.1 世界范围内科技园区、大学和客运枢纽的地理邻近性研究
    3.2 国内外高铁网络对沿线科教集聚区积极影响的典型案例研究
        3.2.1 法国南部的科技园案例
        3.2.2 京都研究园、播磨、北九州科学公园都市和筑波科学城案例
        3.2.3 韩国大德案例
        3.2.4 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与珠海北站科技园区案例
    3.3 我国高铁网络中资源流动的基本特征研究
        3.3.1 我国高铁网络中资源流动的能级与尺度分析
        3.3.2 我国高铁网络中资源流动的总体趋势分析
    3.4 我国高铁站与科教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耦合作用机制分析
        3.4.1 决定高铁网络中资源流向的动力类型分析
        3.4.2 高铁科技客流对隐性知识扩散与合作网络重整的场效应分析
        3.4.3 从网络势差到节点流量之间的复杂适应性机制分析
        3.4.4 高铁站与科教集聚区空间耦合机制的实证研究
    3.5 高铁站与科教集聚区之间的空间耦合效应评估
        3.5.1 高铁知识可达性对科教集聚区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评估
        3.5.2 科教集聚区对高铁站客流结构的影响效应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创新场域为导向的高铁科教新城空间组合模式研究
    4.1 科教资源集聚区的创新场域构型模式研究
        4.1.1 技术人才流动、创新效率与创新博弈
        4.1.2 科技人才循环流动链的构建
        4.1.3 创新场域空间拓扑构型研究
        4.1.4 国内外代表性科教创新集聚区的创新场域演进历程分析
    4.2 创新场域视角下高铁科教新城的基础空间类型与设计原则解析
        4.2.1 大学教育空间与知识社区空间
        4.2.2 对外客运交通枢纽空间
        4.2.3 研究园、孵化器、科技公司总部空间
        4.2.4 风险投资空间
        4.2.5 文化艺术空间
    4.3 高铁科教新城的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4.3.1 创新空间组团展开尺度预测
        4.3.2 空间布局权衡
        4.3.3 理想的空间布局模式
    4.4 高铁科教新城总体空间布局的多智体仿真模拟
        4.4.1 多智体模型方法概述
        4.4.2 模型建构
        4.4.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创新场域为导向的高铁科教新城空间开发模式研究
    5.1 高铁科教新城的用地比例结构与开发指标研究
        5.1.1 用地比例结构研究
        5.1.2 开发指标研究
    5.2 高铁科教新城建设时序与每期用地配置组合探讨
        5.2.1 开发时序探讨
        5.2.2 基于投资与创新场域效率的分期用地配置组合研究
    5.3 保障高铁科教新城核心功能的空间供给体制构想
        5.3.1 城市空间商品化的限度
        5.3.2 空间资本化与空间商品化的分析框架
        5.3.3 我国城市空间供给模式的类型及其问题
        5.3.4 高铁科教新城应当保障的稀缺性空间资本要素识别
        5.3.5 高铁科教新城多样均衡的精细化空间供给体系建构研究
    5.4 高铁新城开发模式的适用性探讨
        5.4.1 适用于我国科教资源短缺地区
        5.4.2 适用于大都市群的边缘圈层
        5.4.3 适用于过度极化发展省份的低等级城市
        5.4.4 不宜布置于超大城市的近郊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01 高铁乘客问卷调查
    附表A-02 城市创新创业情况问卷调查
    附表B-01 大学知识社会调查
    附表B-02 空间感知调查
    附表C 高科技企业问卷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融资市场概况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概况
三、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困境分析
    (一)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方式
    (二)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三)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四、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有效性实证分析
    (一)融资有效性的模型构建
    (二)综合性结论
五、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借鉴
    (一)美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借鉴
    (二)日本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借鉴
六、化解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自身的硬实力
    (二)创新金融机构的服务方式
    (三)优化政府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
    (四)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韩创业生态环境比较研究 ——以中关村、板桥科技园及成都革新创新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创业企业(start-up)
        2.1.2 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2.1.3 规模增长(scale-up)
        2.1.4 海外市场进入
    2.2 相关理论
        2.2.1 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2.2.2 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
        2.2.3 生态系统理论
3 中国创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创业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
        3.1.1 巨大的创业市场
        3.1.2 活跃的创业文化
        3.1.3 丰富的创业金融
        3.1.4 特殊的创业人才
        3.1.5 持续的创业政策
        3.1.6 优质的创业支持
    3.2 中国创业生态环境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3.2.1 低效率的破产制度
        3.2.2 不足的早期创业教育
        3.2.3 创业贷款难
        3.2.4 创新性减少
4 韩国创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
    4.1 韩国创业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
        4.1.1 对外贸易为主的持续发展的创业市场
        4.1.2 强化了创业文化教育
        4.1.3 以政策型资金为主的创业金融
        4.1.4 多方位培育创业人才
        4.1.5 健全的创业政策
        4.1.6 继续发展的创业支持
    4.2 韩国创业生态环境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4.2.1 韩国创业企业的海外市场进入不充分
        4.2.2 企业家精神较低
        4.2.3 风险投资不足
        4.2.4 创业支持的质量水平较低
5 中韩创业生态环境综合比较分析
    5.1 比较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对创业生态系统监测指标研究综述考察
        5.1.2 创业生态系统各要素监测指标的构建
    5.2 单项指标比较结果发现
        5.2.1 数据的获取
        5.2.2 比较结论
6 中韩创业生态环境案例分析
    6.1 中关村案例
        6.1.1 高科技创业市场
        6.1.2 繁荣的创业文化
        6.1.3 丰富的创业金融
        6.1.4 优秀的创业人才
        6.1.5 悠久的创业政策
        6.1.6 强有力的创业支持
    6.2 韩国的板桥科技园
        6.2.1 信息技术企业为主的创业市场
        6.2.2 继续发展的创业文化
        6.2.3 不足的创业金融
        6.2.4 年轻的创业人才
        6.2.5 .不足的创业政策
        6.2.6 持续发展的创业支持
    6.3 成都中韩革新创新园
        6.3.1 欠发达的创业市场
        6.3.2 没有形成的创业文化
        6.3.3 持续增加的创业金融
        6.3.4 丰富的创业人才
        6.3.5 持续出台的创业政策
        6.3.6 专门的创业支持
    6.4 总结
7 中韩创业生态环境的相互借鉴研究
    7.1 创业市场的相互借鉴
        7.1.1 中国应该借鉴韩国的企业破产制度和再创业支持
        7.1.2 韩国应该借鉴中国的独角兽培养支持以及国际创新峰会
    7.2 创业文化的相互借鉴
        7.2.1 中国应该借鉴韩国的失败博览会活动和企业家精神正规教育
        7.2.2 韩国应该借鉴中国的民间主导企业家精神教育和清华大学的创业文化
    7.3 创业金融的相互借鉴
        7.3.1 中国应该借鉴韩国的技术评价系统
        7.3.2 韩国应该借鉴中国的企业型风险资本
    7.4 创业人才的相互借鉴
        7.4.1 中国应该借鉴韩国的女性创业政策
        7.4.2 韩国应该借鉴中国的高级人才引进政策
    7.5 创业政策的相互借鉴
        7.5.1 中国应该借鉴韩国的完善创业法律体系
        7.5.2 韩国应该借鉴中国的先改革后补充式政策方向
    7.6 创业支持的相互借鉴
        7.6.1 中国应该借鉴韩国的民间投资主导型技术创业孵化器事业
        7.6.2 韩国应该借鉴中国众创空间的发展和大企业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5)科技金融视角下地方经济动能转换问题研究 ——以江门市的产业转型路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科技金融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经济动能转换的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科技金融与经济动能转换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科技金融
        2.1.2 经济动能转换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创新理论
        2.2.2 R&D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3 产业革命理论
第3章 国内外科技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3.1 国际科技金融发展经验
        3.1.1 美国
        3.1.2 日本
        3.1.3 德国
        3.1.4 国外科技金融发展的总体评价
    3.2 国内科技金融发展经验
        3.2.1 北京中关村
        3.2.2 上海张江
        3.2.3 深圳南山
        3.2.4 国内科技金融发展的总体评价
    3.3 国内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比较
第4章 江门经济发展动能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江门经济发展动能的现状
        4.1.1 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换
        4.1.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4.1.3 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
    4.2 江门经济动能转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2.1 江门工业经济增长动能不足
        4.2.2 江门经济发展量小质弱
        4.2.3 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4.2.4 科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足
第5章 科技金融推动江门经济动能转换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5.1.1 数据说明与指标选取
        5.1.2 模型构建
    5.2 实证分析
    5.3 实证结果分析
第6章 以科技金融为支撑的江门经济动能转换的路径设计
    6.1 江门经济动能转换方案设计——以农业产业链重构为例
        6.1.1 江门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6.1.2 江门农业产业链重构的科技金融创新设计
    6.2 促进江门经济动能转换的科技金融建议
        6.2.1 建立科技金融基础服务平台
        6.2.2 建设统一的企业评级体系
        6.2.3 引进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
        6.2.4 推动科技信贷产品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世界的中关村拥抱未来——2019中关村论坛记事(论文提纲范文)

把握全球创新大势紧扣创新创业主体脉搏
探索前沿产业汇聚创新合力
促进科技成果共享推动全球创新事业

(7)科技金融发展的问题研究 ——以北京中关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探索现状
        1.2.3 中外研究探索现状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探索方法
    1.4 可能存在的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定义和理论概述
    2.1 科技金融的概念与特点
        2.1.1 关于科技金融内涵的研究
        2.1.2 科技金融的特征审视
    2.2 金融发展理论
        2.2.1 区域科技创新理论
        2.2.2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2.3 博弈论以及信息不对称
        2.2.4 MM理论
第3章 国内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概述
    3.1 国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概述
        3.1.1 美国科技金融实践的经验分析
        3.1.2 日本科技金融实践的经验分析
        3.1.3 印度科技金融实践的经验分析
        3.1.4 国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3.2 北京中关村科技金融的内涵和特征
        3.2.1 北京中关村科技金融内涵
        3.2.2 北京中关村科技金融特征
    3.3 北京中关村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3.3.1 北京中关村科技金融发展概况
        3.3.2 北京中关村发展科技金融的模式
    3.4 科技金融创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案例分析-以供应链融资为例
        3.4.1 样本选择背景
        3.4.2 公司财务及经营状况分析
        3.4.3 供应链融资方式选择分析
        3.4.4 供应链融资对A企业融资的影响
        3.4.5 案例分析总结
第4章 中关村科技金融存在问题分析
    4.1 科创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有待拓宽
        4.1.1 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主体仍显单一
        4.1.2 银企信息不对称
        4.1.3 信用担保发展不成熟
        4.1.4 金融监管空白
    4.2 中关村科技金融过于专注金融业务本身
    4.3 法律制度保障不够完善
    4.4 科技金融高端人才匮乏且金融创新乏力
第5章 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建议
    5.1 进一步拓宽金融渠道
        5.1.1 拓宽风险投资来源主体
        5.1.2 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5.1.3 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信用担保体系
        5.1.4 实施良好的金融监管
    5.2 推动高新区创新管理方式
    5.3 进一步加强金融技术创新
        5.3.1 推动高新区营造金融与高新技术企业有效结合的制度环境
        5.3.2 推动高新区建立金融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的机制
        5.3.3 推动高新区构建金融与高新技术企业结合的支撑体系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未来展望
        6.2.1 启发
        6.2.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含义及理论概述
    2.1 科技金融的含义
    2.2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
    2.3 科技金融理论
        2.3.1 创新理论
        2.3.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3.3 R&D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第3章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3.1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经济基础
        3.1.1 东湖示范区经济总量大、地位重
        3.1.2 东湖示范区产业结构先进,科技因素影响大
        3.1.3 东湖示范区科技创新蓬勃发展
    3.2 融资体系初步建立
        3.2.1 科技金融融资机制丰富
        3.2.2 科技金融组织机构较为多样
    3.3 科技金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3.4 科技金融支撑环境体系开始探索
        3.4.1 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3.4.2 逐渐探索担保体系的构建
        3.4.3 初步构建中介机构体系
    3.5 积极推动人才的引进与落实工作
第4章 东湖示范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融资渠道单一,信贷产品缺乏创新
        4.1.1 信用贷款渠道较窄
        4.1.2 创业投资运用不足,融资作用有限
    4.2 资本市场融资总量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
    4.3 科技金融支撑环境体系不健全
        4.3.1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4.3.2 示范区企业担保体系亟需优化升级
        4.3.3 示范区中介体系专业性不足
    4.4 政策工具较为单一,政策体系不完善
    4.5 人才政策体系建设速度慢,部门协同性低
第5章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5.1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
        5.1.1 充分利用各类银行机构,积极扩大信贷资金投入
        5.1.2 积极促进创业投资的发展
    5.2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科技金融市场建设
    5.3 构建科技金融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5.4 完善东湖示范区科技金融支撑环境体系建设
        5.4.1 推动东湖示范区信用体系建设
        5.4.2 建设示范区融资担保体系
        5.4.3 完善示范区中介机构服务体系
    5.5 加速科技金融人才体系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与完善 ——以深圳南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及分析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2.1.2 科技金融理论
        2.1.3 生态学理论
        2.1.4 金融生态系统理论
    2.2 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
        2.2.1 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定义
        2.2.2 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组成
        2.2.3 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特征
        2.2.4 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功能
        2.2.5 基于两个视角下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构建
3 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方法
    3.1 定性评价方法
        3.1.1 北京中关村的成功经验
        3.1.2 张江高新区的成功经验
        3.1.3 东湖高新区的成功经验
        3.1.4 定性评价体系框架
    3.2 定量评价方法
        3.2.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3.2.2 定量评价体系框架
4 南山区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
    4.1 南山区科技产业发展概况
        4.1.1 科技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
        4.1.2 区域创新成果显着
        4.1.3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4.1.4 创新载体集聚,人才不断增多
        4.1.5 众多的科技服务机构
    4.2 南山区金融业发展概况
        4.2.1 金融业逐渐成为核心产业
        4.2.2 金融深化程度高
        4.2.3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
    4.3 南山区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实践
        4.3.1 科技财力
        4.3.2 科技信贷
        4.3.3 创业投资
        4.3.4 科技资本市场
        4.3.5 科技保险
        4.3.6 金融生态环境
5 南山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
    5.1 南山区科技金融评价结果分析
        5.1.1 定性评价结果分析
        5.1.2 定量评价结果分析
    5.2 南山区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1 政府统筹能力有待提高
        5.2.2 信贷产品支持力度不足
        5.2.3 科技保险有待发展
        5.2.4 直接融资支持力度不够
        5.2.5 多融资渠道尚未健全
        5.2.6 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6 完善南山区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议
    6.1 政府加强引导作用
        6.1.1 以科技金融生态视角加强顶层设计
        6.1.2 加强基础研究投入
    6.2 加强多融资渠道建设
        6.2.1 提高科技信贷覆盖面
        6.2.2 拓宽企业新型融资渠道
        6.2.3 推动科技保险的发展
    6.3 营造优越的生态环境
        6.3.1 推动科技型人才的培养
        6.3.2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6.3.3 推进金融环境诚信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10)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科技金融的经典理论
        2.1.1 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2.1.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1.3 R&D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1.4 金融发展理论
    2.2 科技金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2.2.1 国外研究回顾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螺旋式系统方法论的研究
    2.4 耦合理论在科技金融领域的应用
    2.5 研究现状述评
    2.6 本章小结
3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螺旋架构的建立
    3.1 科技金融的本质、历史演进与系统模式
        3.1.1 科技金融的“技术—金融”本质
        3.1.2 科技金融的螺旋式历史演进
        3.1.3 基于集合论的系统模式判定
    3.2 DNA的概念及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确立
        3.2.1 DNA的概念及模型来源
        3.2.2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3.2.3 DNA双螺旋模型的确立
    3.3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结构设计
        3.3.1 “碱基”和“氢键”的单元构成
        3.3.2 基于DNA双螺旋结构的系统模式
        3.3.3 基于螺旋式发展的循环旋进动力
    3.4 本章小结
4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机理与风险识别
    4.1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关系
        4.1.1 波士顿矩阵的耦合域象限确定
        4.1.2 资本、风险和政策的耦合动因
        4.1.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耦合因果路径
    4.2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耦合机制
        4.2.1 基于耦合动力模型的自组织机制
        4.2.2 基于逻辑斯谛和捕食模型的竞合协同机制
        4.2.3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动态平衡条件
    4.3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风险的识别
        4.3.1 系统耦合风险的类型
        4.3.2 耦合风险的作用机理
        4.3.3 耦合风险的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评价模型与预测方法
    5.1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序参量分析
        5.1.1 “碱基”子系统序参量
        5.1.2 序参量指标选择的原则
        5.1.3 GERF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2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的评价模型
        5.2.1 基于物理容量耦合的评价模型
        5.2.2 耦合发展程度的评价标准
    5.3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度预测方法
        5.3.1 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
        5.3.2 BP神经网络的结构原理
        5.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度评价与预测
    6.1 北京市科技金融耦合发展现状
        6.1.1 北京市科技创新的发展
        6.1.2 北京市金融创新的发展
        6.1.3 基于不同层面的北京市科技金融耦合发展
        6.1.4 北京市科技金融耦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6.2 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评价
        6.2.1 数据的输入及归一化处理
        6.2.2 指标权重的计算
        6.2.3 子系统有序度的计算
        6.2.4 耦合发展度的计算
        6.2.5 耦合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6.3 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预测
        6.3.1 基于MATLAB的BP网络模型选择
        6.3.2 基于TRAINLM训练函数的参数设定
        6.3.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及收敛
        6.3.4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运行调控分析
    7.1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的运行机制
        7.1.1 物理学的螺旋线运动规律
        7.1.2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的运行规律
        7.1.3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运行规律的假设
        7.1.4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运行的模型设定
    7.2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的调控机制
        7.2.1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调控方法
        7.2.2 耦合发展的调控对象及思路
        7.2.3 基于耦合发展度的调控模型
    7.3 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运行调控的实证分析
        7.3.1 基于EViews的运行机制分析
        7.3.2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调控机制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的路径及建议
    8.1 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的问题
        8.1.1 财政支持力度降低,国有资本引导不够
        8.1.2 研发经费结构失衡,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8.1.3 科技成果转化不高,高技术产业化下降
        8.1.4 科技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服务尚未健全
    8.2 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的路径
        8.2.1 政府主导型耦合发展路径
        8.2.2 过渡型耦合发展路径
        8.2.3 市场主导型耦合发展路径
    8.3 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的建议
        8.3.1 健全科技金融法规,完善科技金融支撑
        8.3.2 发挥财政资金效应,设立政府引导基金
        8.3.3 创新金融产品种类,发挥市场配置作用
        8.3.4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多主体产业化发展
        8.3.5 搭建科技金融平台,健全科技金融服务
    8.4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四、中关村的“信用革命”(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2)
  • [2]以创新场域为导向的高铁科教新城空间建构模式研究[D]. 徐中华. 天津大学, 2020(01)
  • [3]中关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究[D]. 弋桂凤.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2020(08)
  • [4]中韩创业生态环境比较研究 ——以中关村、板桥科技园及成都革新创新园为例[D]. 李英顺.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科技金融视角下地方经济动能转换问题研究 ——以江门市的产业转型路径为例[D]. 钟晓辉.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世界的中关村拥抱未来——2019中关村论坛记事[J]. 张越,田凯. 中关村, 2019(11)
  • [7]科技金融发展的问题研究 ——以北京中关村为例[D]. 龚耀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8]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 许超. 武汉工程大学, 2018(09)
  • [9]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与完善 ——以深圳南山区为例[D]. 蔡锦贵.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7)
  • [10]北京市科技金融双螺旋创新系统耦合发展研究[D]. 丁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8(12)

标签:;  ;  ;  ;  ;  

中关村“信用革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