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涡切变对云南暴雨过程的影响分析

低涡切变对云南暴雨过程的影响分析

一、一次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大雨过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竞翔[1](2019)在《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的诊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根据2012-2017年中国气象局MICAPS历史天气图、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在月平均分析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数据、风云2号卫星红外云图和云南地面124个测站实测资料选取了3个高原低涡切变个例,将它们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它们影响云南地区强降水的特征与它们之间的区别,最后使用HYSPLIT模式进行聚类后向轨迹分析和WRF模式进行模拟验证。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当高原低涡和切变线位于高原东部时对云南中北部降水影响大,高原低涡和切变线位于高原西部时对云南降水影响小。云南最易受到高原低涡、切变线影响的区域为滇西北、滇中北部、滇东北。(1)环流形势上,南亚高压的加强和高原低涡切变上空200hPa位置处于西风急流内部这两个因素对高原低涡切变的发展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有可能使得高原低涡切变不会移动发展,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有很大可能高原低涡切变会移动发展,而没有东移发展到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原低涡切变对云南强降水影响较小,对于移动发展到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原低涡切变则有很大可能会对云南强降水造成影响。在影响云南强降水的过程中,引导北方青藏高原冷平流南下进入云南和正涡度平流向云南传输都是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的重要手段。并且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一般有其他天气系统相互配合。(2)影响云南强降水的高原低涡切变动力结构特征:具有强的正涡度中心且相对湿度中心位置与之重合,其涡旋内部层结不稳定的大气高度较高,水平上正涡度分布区域较大。垂直螺旋度在反应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的雨带分布较好。(3)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有三条路径:1、从孟加拉湾顺着偏西气流进入云南地区。2、南海地区水汽顺着西太平洋副高外围的偏东南气流进入云南地区。3、青藏高原的水汽从青藏高原下来进入云南地区。前面两个路径来的水汽占总水汽的比例较高,第三个路径水汽占比较少。(5)用WRF模式对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个例进行模拟表明,模式对强降水过程模拟较好。

郭荣芬,鲁亚斌,李华宏[2](2018)在《盛夏昆明两次致灾大暴雨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常规观测资料、FY-2D、2E卫星观测资料及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2013.07.19"和"2017.07.20"昆明两次大暴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出现在全省强降水过程大背景下,强降水时段均出现在盛夏7月的夜间,集中在北部和东部。2013年过程降水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洪峰水位较高,而2017年过程小时雨强和雷暴次数为最强,城市内涝范围和灾情影响程度较大;两次环流系统均是两高辐合、低涡切变配合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但2017年有明显的系统前倾,辐合更强;不稳定特征显示,高冷低暖,对流特征指数均体现为对流性不稳定,但2017年CAPE较大、高层冷平流较强,高低空强垂直切变明显,对流层高层干冷空气下侵增强了对流不稳定;滇中昆明均处在MPV 1<0、MPV 2>0的大气对称不稳定条件下强的对称不稳定区,2017年过程由于积聚了大量的较强不稳定能量,强对流天气剧烈但持续时间较短;整层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区分布基本一致,与降水区基本对应;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两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中尺度系统,但2017年云团强度更强,对流性特征更明显;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表现,2013年过程为带状混合型降水回波,持续少动,中尺度系统有暖平流、中尺度辐合区持续影响,回波顶高810 km,且最大回波强度46 d BZ,而2017年过程为团状、涡旋状对流性降水回波,回波强度强于2013年,小时雨强较大。

郭荣芬,戴敏,田永丽[3](2014)在《近54年南盘江流域强降水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南盘江流域19612013年云南省1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强降水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流域强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进行了分型研究,结果表明:强降水年际变化上,大雨站数总体趋势呈下降趋势,暴雨年际变化不大;年代际变化看,大雨、暴雨站次从1960年代到1970年代间呈现增多趋势,1970年代最多,随后缓慢递减;大雨各月均有分布,暴雨除1月没有出现外,其它各月均有;大、暴雨主要集中在雨季510月,峰值均出现在初夏6月;旬日分布上,大雨站次呈逐旬增多趋势,暴雨站次各旬差异不大,下旬略多,其中大暴雨上旬稍多,中旬最少,各日大雨、暴雨均有分布;86.6%的流域强降水过程与全省性强降水过程对应,仅2次是全省性过程刚结束第一天出现,其余均为同步开始;流域大、暴雨过程主要共6大类型。以低槽切变型最多,两高辐合型和西行台风型最少。

黄慧君,李庆红,高月忠,陈红玉,钟爱华[4](2014)在《云南省大理州区域性强降雨的影响系统及其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利用云南省大理州12个气象站19802008年29a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及MICAPS资料,根据天气学原理,分析统计出产生大理州区域性强降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切变线、西南低涡、两高辐合区、孟加拉湾风暴、南支槽和西行台风低压等,并统计出强降水过程影响系统的发生频率,在此基础上对各种影响系统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产生大理州区域性强降雨影响系统的主要环流特征和预报着眼点。

郁淑华,高文良,彭骏[5](2013)在《近13年青藏高原切变线活动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若干统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1998—2010年逐日08:00、20:00(北京时)500hPa高空图、日雨量和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分别对近13年冬、夏半年高原切变线的活动情况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天气诊断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夏半年高原切变线是以横切变线为主,且以东部切变线占绝大多数。冬半年高原切变线主要出现在3、4月,4月有五分之一能移出高原;夏半年高原切变线主要出现在5-9月,8-9月有五分之一能移出高原。冬半年,24h以上活动时间的高原横切变线与12h以上活动时间的竖切变线可造成高原中雪天气。夏半年,高原切变线随着活动时间的增长,影响高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降水范围和强度在增大,24h以上活动时间的高原竖切变线可造成高原暴雨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小雨以上的降水;还有一半以上年份,每年有1次可影响到中国中部并产生中雨到大暴雨。48h以上活动时间的高原横切变线在高原上可造成暴雨以上的降水,甘肃、四川盆地中雨以上的降水;绝大多数年份每年有13次移出高原的横切变线,可影响到中国西南部、中部产生暴雨以上的降水,有的可影响到华东、华南及华北产生暴雨或大暴雨。

周泓,尤红,李璠,蔡爱萍[6](2013)在《2012年初夏滇中首场暴雨过程诊断分析》文中认为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卫星云图TBB资料和NCEP 1°×1°分析资料,应用滤波和广义位涡理论,对2012年6月1—2日云南省中部的首场切变冷锋型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天气系统是该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原因,强降水均发生在云顶亮温等值线梯度较大一侧,回波强度空间分布不均匀,回波发展高度较低,但回波结构致密,低质心,以液态降水粒子为主,因此降水分布不均匀,但降水效率高;水汽源地为孟加拉湾;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带与冷锋、切变线、中尺度辐合线以及β中尺度低涡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700 hPa,850 hPa水汽通量强辐合区中心位置叠加时,其所在区域地面降水增强;强降水区域上空中低层广义湿位涡的正异常现象体现了降水区中低层高水汽集中特征;单站上空低层的广义湿位涡正异常增加时,地面降水强度增加,反之减小;800 hPa广义湿位涡正异常区对地面降水分布有一定指示作用,但暴雨中心与广义湿位涡强中心并不完全重合。

梁红丽,段旭,符睿,郭荣芬[7](2012)在《影响云南的西南低涡统计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利用1980—2008年逐日08:00(北京时,下同)和20:00 700hPa高空图和云南125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对影响云南的西南低涡移动路径、时间变化、维持时间和对应的降水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约1/8~1/7的西南低涡能够移出四川并影响到云南,但过去30年来其总趋势是减少的。影响云南的西南低涡初生涡源区主要集中在九龙和四川盆地,东南路径最多,西南和偏南路径次之,受地形影响西南低涡一般影响不到滇西边缘和滇西南地区。春末和夏季西南低涡移出影响云南的频数最多,秋末和冬季最少。西南低涡开始影响云南的时间表现出日变化特征,在白天的影响几率为61.54%,其生命史呈指数衰减,大多不超过1天。西南低涡移出源地后,约有13.5%的低涡会影响云南并出现全省性强降水过程。其中,偏南路径西南低涡造成的强降水主要分布在哀牢山以西地区,东南路径的主要暴雨中心位于滇中和滇东南,西南路径的强降水主要分布在滇东地区。西南路径大到暴雨的出现频率最高、强度最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东南路径虽然最多,但大到暴雨的出现频率和强度均低于平均值。

郁淑华,高文良,彭骏[8](2012)在《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对降水影响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1998—2004年逐日08:00(北京时,下同)和20:00 500hPa高空图、日雨量和青藏高原低涡(下称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资料,统计分析了冬、夏半年不同生命史的高原低涡对我国和四川盆地东、西部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夏半年高原低涡以东部涡占多数,6-10月有三分之一的东部涡能移出高原。冬半年高原低涡出现次数少,约占全年的五分之一,但也可造成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雨雪天气,特别是生命史超过36h以上的高原低涡有近半数可移出高原,造成高原区域暴雨雪,四川盆地中雨,半数可造成云南大雨雪或暴雨雪。夏半年,随着低涡生命史的增长,高原低涡影响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和我国其他地区的降水范围和强度在增大,生命史超过60h以上的高原低涡可造成高原暴雨、甘肃中雨以上、四川盆地暴雨或大暴雨及云南大部分地区大雨以上的降水,每年都有1~5次可影响到华中、华东地区产生大雨以上的降水。100°E以东的高原低涡,不论是否移出,均可造成四川盆地中雨以上的降水。影响四川盆地降水的高原低涡以偏东路径为主,但东南路径影响更强。

李江萍[9](2012)在《高原低涡的特征、环流形势及水汽轨迹研究》文中提出高原低涡(高原涡、西南涡和西北涡)是影响高原及其东部邻近地区强降水过程的重要天气系统,可造成高原上及周边地区夏秋季节严重的洪水灾害,甚至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加强高原低涡研究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又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可为该地区暴雨、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利用1980—2000年夏半年(5-9月)逐日08、20时(北京时)500hPa和700hPa历史天气图、2001—2010年探空资料及相应时期的NCEP资料,在分析了高原低涡的时空分布及环流形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高原低涡与其它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了高原低涡频发期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轨迹以及由低涡引发的强降水及其衍生灾害。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1)时间变化特征:1980—2010年期间,总体上三种高原低涡发生频数的逐年变化都呈下降趋势,其最大差异是三种低涡出现频数最多的月份有明显不同,虽然它们在5、6、7三个月发生频数都比较高,但高原涡7月发生频数最多,西南涡也是7月份,西北涡则是5月份发生频数最多。高原涡与西北涡夜间发生频数小于白天,而西南涡则是夜间发生频数大于白天。进一步分析高原低涡在1980—2010年期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发现西北涡在每个年代出现频数最多的月份与前述结果一致;而高原涡与西南涡的逐月分布有显着的年代际变化,说明它们比西北涡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更敏感。此外,高原涡的群发/间歇性特征显着,但是高原涡的群发期最明显的时间并不对应间歇期最明显的时间,并且高原涡群发性显着的年份不完全对应高原涡发生次数最多的年份。(2)空间分布特征:高原涡主要位于那曲、松潘,有两个集中区,且以那曲中心为主;西南涡最活跃的地区是四川盆地,小金次之,九龙最少;西北涡则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2.高原低涡的环流形势及与其它天气系统的关系(1)高原涡群发与间歇期的大气环流形势存在显着差异:群发期,200hPa上南亚高压(夏季位于青藏高原上空时也称其为青藏高压,下同)位置偏西,500hPa上天气系统的强度均比间歇期强。(2)东移西北涡的大气环流形势,200hPa以南亚高压的东部型为主,5500hPa上高空槽的强弱直接影响西北涡的东移发展。另外,东移西北涡与高原涡同时出现时的大气环流形势与东移西北涡的环流形势基本一致,说明高原涡与西北涡的同时出现也有利于西北涡的东移。总之,三类高原低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密切,同时有高原涡出现的西南涡与南亚高压的相对位置随时间有变化,且南亚高压以带状型为主,东部型次之;东移西北涡位于南亚高压的东北方向,南亚高压则以东部型为主,带状型次之。(3)三类高原低涡之间的关系:东移西北涡出现时产生高原涡的几率大于高原涡出现时有东移西北涡产生的几率,说明西北涡的东移会受到高原涡及其相关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的影响。3.高原低涡频发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轨迹后向轨迹模型可作为判断降水过程中水汽来源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运用此方法对高原低涡频发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轨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高原低涡,由于其水汽来源不同、移动方向也不同,可影响不同地区的降水。其中,西北涡向东北移动所影响的河套地区的强降水,其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印度洋;高原涡东移所影响的四川盆地的强降水,其水汽主要由东亚季风输送来的;西南涡向东南移所影响的华南地区的强降水,其水汽来源除了赤道西太平洋和南海外,可能还含有来自南半球的越赤道气流的输送。4.高原低涡的衍生灾害高原涡与西南涡的耦合作用,可引起相关地区的暴雨和大暴雨天气,进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西北涡一般不太可能与其它低涡发生作用。西南涡与西北涡产生的暴雨,通常是在其它天气系统(如冷锋活动、西南急流、偏南气流等)配合下完成的。

郁淑华,高文良,彭骏[10](2011)在《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1998~2004年逐日08、20时500hPa高空图、日雨量和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册,对我国冬半年、夏半年高原低涡的活动情况、不同生命史高原低涡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夏半年高原低涡活动对我国严重洪涝的影响,及高原低涡活动对盆地东、西部降水影响,进行了天气、统计分析。分析结果得出的如下:1、冬半年高原低涡出现次数少,但4月份高原低涡的活动要引起重视,有些年份可出现在4次以上,最多可出现9次,4月份的东部涡有四分之一能移出高原。2、冬半年高原低涡活动可造成青藏高原及高原周边省雨雪天气,特别是活动期较长的(36小时以上)高原低涡有近半数可移出高原,可造成的青藏高原区域中雨雪以上降水,多数为暴雨雪,并伴有四川盆地以中雨为主的降水,半数可造成云南大雨雪或暴雨雪。3、夏半年高原低涡以东部涡占多数,6-10月份的东部涡,它有三分之一能移出高原。尤其是9月份。4、夏半年高原低涡随着低涡活动时间的增长,影响高原与高原周边地区及我国其他地区的降水范围与强度在增大,活动时间较长(36<t≤48小时)的高原低涡可在青藏高原上造成暴雨;可造成甘肃小雨~中雨;四川盆地大雨以上的降水,其中半数可造成暴雨或大暴雨;半数可造成云南大雨以上的降水;每年都有1次到3次不等,可影响到贵州、湖北、陕西、重庆产生大雨、暴雨或大暴雨。活动时间在60小时以上的高原低涡可造成青藏高原上暴雨、甘肃中雨以上的降水、四川盆地暴雨或大暴雨及半数云南大雨以上的降水;每年都有1次到5次不等,可影响到重庆、贵州、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湖南产生大雨以上的降水。5、活动到100°E以东的高原低涡不论是移出与否,对四川盆地降水影响大,尤其是移出高原的低涡。高原低涡影响四川盆地降水以偏东移路径为主,但东南路径影响四川盆地的降水更强。6、高原低涡连续在川西高原及以东、30-35·N纬带活动对长江上中游洪涝影响大。高原低涡常在河套地区活动对黄淮河流域发生大水影响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一次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大雨过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次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大雨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影响高原低涡切变生成发展因素的研究进展
        1.2.2 高原低涡切变的结构特征
        1.2.3 高原低涡切变东移对下游地区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高原低涡切变的其他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主要方法
第三章 高原低涡切变对云南造成强降水个例环流场分析研究
    3.1 2016年7月5日-7日的一次高原低涡切变过程
    3.2 2017年6月29日-7月4日的一次高原低涡切变过程
    3.3 2017年7月10日-14日的一次高原低涡切变过程
    3.4 三个高原低涡切变个例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高原低涡切变对云南造成强降水个例的动力场特征
    4.1 2016年7月5日-7日高原低涡切变过程诊断分析
    4.2 2017年6月29日-7月4日高原低涡切变过程诊断分析
    4.3 2017年7月10日-14日高原低涡切变过程诊断分析
    4.4 三次高原低涡切变过程的物理量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水汽源地分析
    5.1 2016年7月5日-7日高原低涡切变过程后向轨迹分析
    5.2 2017年6月29日-7月4日高原低涡切变过程后向轨迹分析
    5.3 2017年7月10日-14日高原低涡切变过程后向轨迹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RF模式对高原涡影响云南降水的预报检验
第七章 结论分析与展望
    7.1 结论分析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盛夏昆明两次致灾大暴雨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过程概况与环流形势对比
    1.1 过程概况
    1.2 环流背景
2 形成机制对比分析
    2.1 大气稳定度分析
    2.2 湿位涡诊断分析
    2.3 水汽通量散度分析
3 卫星云图特征
    3.1“2013.7.19”昆明大暴雨云图特征
    3.2“2017.7.20”昆明大暴雨云图特征
4 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4.1“2013.7.19”昆明大暴雨回波分析
    4.2“2017.7.20”昆明大暴雨回波分析
5 结论

(3)近54年南盘江流域强降水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资料及方法
3 南盘江流域强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3.1 年际变化特征
    3.2 月际变化特征
    3.3 旬日变化特征
4 南盘江流域强降水的地域分布特征
5 南盘江流域强降水的极值特征
    5.1 暴雨极值
    5.2 季节最早和最迟暴雨日
    5.3 暴雨站次最多暴雨日和大暴雨最多暴雨日
6 南盘江流域强降水过程的气候特征
    6.1 时间分布特征
    6.2 流域强降水过程与全省性强降水过程的关系
    6.3 影响最广的强降水过程
7 流域强降水过程的影响系统和环流分型
    7.1冷锋切变型
    7.2 西南涡型(低涡切变型)
    7.3 低槽切变型
    7.4 孟湾风暴(低压)型
    7.5 两高辐合型
    7.6 西行台风型
8 小结

(4)云南省大理州区域性强降雨的影响系统及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定义及强降雨分型标准
2 区域性强降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和出现频率
3 主要影响系统的环流特征
    3.1 切变线
    3.2 两高辐合区
    3.3 西南低涡
    3.4 孟加拉湾风暴
    3.5 西行台风低压
    3.6 南支槽
4 结论与讨论

(5)近13年青藏高原切变线活动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若干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选取和相关定义
3 高原切变线的活动特征
    3.1 冬半年
    3.2 夏半年
4 高原竖切变线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4.1 冬半年
    4.2 夏半年
5 高原横切变线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5.1 冬半年
    5.2 夏半年
6 结论与讨论

(7)影响云南的西南低涡统计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选取及处理
3 影响云南的西南低涡频率
4 影响云南的西南低涡移动路径
5 影响云南的西南低涡年、 月际变化
    5.1 年际变化
    5.2 月际变化
    5.3 日变化特征
    5.4 影响云南的西南低涡维持时间特征
6 影响云南的西南低涡产生的降水
7 结论与讨论

(8)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对降水影响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选取
3 冬半年高原低涡对降水的影响
    3.1 高原低涡的活动情况
    3.2 高原低涡活动的降水情况
4 夏半年高原低涡对降水的影响
    4.1 高原低涡的活动情况
    4.2 高原低涡降水情况
5 夏半年高原低涡对四川盆地的影响
    5.1 高原东部涡对四川盆地东、西部天气的影响
    5.2 高原低涡路径对四川盆地天气的影响
6 结论

(9)高原低涡的特征、环流形势及水汽轨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简要回顾
    1.2 高原低涡
        1.2.1 青藏高原主体地区的低涡—高原涡
        1.2.2 青藏高原东侧的低涡—西南涡
        1.2.3 柴达木盆地的低涡—西北涡
    1.3 高原低涡的研究现状
        1.3.1 高原涡
        1.3.2 西南涡
        1.3.3 西北涡
    1.4 高原低涡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
    2.1 引言
    2.2 资料与关键技术
        2.2.1 资料
        2.2.2 低涡的关键技术
    2.3 1980—2000年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
        2.3.1 高原涡
        2.3.2 西南涡
        2.3.3 西北涡
    2.4 2001—2010年高原低涡的气候特征
    2.5 1980—2010年夏半年高原低涡的逐月变化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原低涡的环流形势
    3.1 引言
    3.2 资料
    3.3 高原涡的环流背景
        3.3.1 高原涡群发/间歇期合成平均的环流背景
        3.3.2 高原涡群发/间歇期逐月的环流背景
        3.3.3 东移高原涡的环流背景
    3.4 西南涡的环流背景
        3.4.1 西南涡影响华南地区的环流形势
        3.4.2 西南涡影响华北地区的环流形势
        3.4.3 西南涡影响长江地区的环流形势
    3.5 西北涡的环流背景
        3.5.1 西北涡的200hPa环流形势
        3.5.2 东移西北涡的环流形势
        3.5.3 东移西北涡与高原涡同时出现的环流形势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原低涡与其它天气系统的关系
    4.1 引言
    4.2 资料
    4.3 高原低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4.3.1 高原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4.3.2 西南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4.3.3 西北涡与南亚高压的关系
    4.4 高原低涡之间的关系
        4.4.1 高原涡与西南涡的耦合
        4.4.2 西北涡与高原涡的关系
    4.5 高原低涡与其它天气系统的关系
        4.5.1 大气低频振荡与高原涡活动的关系
        4.5.2 西南涡与热带气旋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利用HYSPLIT轨迹模式分析高原低涡频发期的水汽轨迹
    5.1 前言
    5.2 HYSPLIT轨迹模式简介
    5.3 HYSPLIT轨迹模式的应用
        5.3.1 西北暴雨典型个例的水汽输送轨迹
        5.3.2 玛曲地区强降水的水汽输送轨迹
    5.4 不同影响方式下高原低涡诱发降水的水汽轨迹
        5.4.1 高原涡诱发西南涡
        5.4.2 西南涡的东移
        5.4.3 西北涡与冷空气相互作用
    5.5 高原低涡频发期的水汽输送轨迹分析
        5.5.1 高原涡强降水典型个例的水汽输送轨迹分析
        5.5.2 西南涡强降水典型个例的水汽输送轨迹分析
        5.5.3 西北涡强降水典型个例的水汽输送轨迹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高原低涡引发的强降水及其衍生灾害
    6.1 引言
    6.2 高原低涡引发的强降水及其衍生灾害的典型个例分析
        6.2.1 高原涡与西南涡的耦合个例分析
        6.2.2 西北涡引发的强降水个例分析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7.3 讨论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一次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大雨过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的诊断研究[D]. 高竞翔. 云南大学, 2019(03)
  • [2]盛夏昆明两次致灾大暴雨对比分析[J]. 郭荣芬,鲁亚斌,李华宏. 灾害学, 2018(04)
  • [3]近54年南盘江流域强降水气候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A]. 郭荣芬,戴敏,田永丽.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 第四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提高水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 2014
  • [4]云南省大理州区域性强降雨的影响系统及其特征分析[J]. 黄慧君,李庆红,高月忠,陈红玉,钟爱华.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03)
  • [5]近13年青藏高原切变线活动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若干统计[J]. 郁淑华,高文良,彭骏. 高原气象, 2013(06)
  • [6]2012年初夏滇中首场暴雨过程诊断分析[J]. 周泓,尤红,李璠,蔡爱萍. 应用气象学报, 2013(06)
  • [7]影响云南的西南低涡统计特征[J]. 梁红丽,段旭,符睿,郭荣芬. 高原气象, 2012(04)
  • [8]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对降水影响的统计分析[J]. 郁淑华,高文良,彭骏. 高原气象, 2012(03)
  • [9]高原低涡的特征、环流形势及水汽轨迹研究[D]. 李江萍. 兰州大学, 2012(10)
  • [10]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分析[A]. 郁淑华,高文良,彭骏. 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 2011

标签:;  ;  ;  ;  ;  

低涡切变对云南暴雨过程的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