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新型的税收决策支持系统——TDSS(论文文献综述)
周天皓,张友棠[1](2021)在《数字金融发展能抑制企业避税吗》文中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微观企业行为都具有巨大影响。基于2011~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18年),实证检验各省份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避税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抑制企业的避税行为;公司融资约束的降低是上述效应产生的重要渠道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与企业避税的负向关系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与高科技企业中,在市场化环境差的地区影响更加显着。
李黎明[2](2021)在《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文中研究指明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恐惧叠加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所产生的敌意,演变成为自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对中国最为严厉的遏制与打压。中国若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霸权问题,在理论上应当深入地探讨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霸权兴衰的规律,这样既可以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今日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霸权的实质,也可以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崛起提供经验。所谓霸权兴衰的规律,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霸权的定义、霸权国家的认定及其周期,以及霸权兴衰的动力。迄今为止,学术界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研究中都强调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获取资金的效率是影响霸权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学术界未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是,成功兴起的霸权国荷兰、英国和美国相对于挑战霸权失败的西班牙、法国,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根源是什么?债务有两个基本维度:利率与期限。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高的具体表现是,可以筹集到低利率、期限长的资金,而西班牙、法国则需在更短的期限内为债务付出更高水平的利率成本。同等金额的利息支出在不同利率和期限条件下对应的债务总额也不同,低利率、长期限相较于高利率、短期限,意味着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国家可以以更小的成本支出在争霸战争中获得更大规模的债务资金支持。深层次而言,影响债务利率与期限的一般因素是债务契约所规定的抵押物与债务人的信用,国家债务的特殊性在于要么债权人难以执行对抵押物的占有权,要么缺少抵押物,决定利率与期限水平的只能是国家作为债务人所表现出的信用。故荷兰、英国、美国相较于西班牙、法国在霸权兴衰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本文将国家信用的主要概念界定为:由国家实力、制度安排以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的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为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提供信用担保和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所发行的信用票据,因国家信用担保而受市场信任,并且在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内持续、稳定地发行、流通以及被偿付、贴现。因此,国家信用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受市场信任,进而获得巨大、稳定的信用融资能力。本文主要从国家信用的逻辑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荷兰、英国和美国霸权兴衰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当今美国霸权凭借国家信用,利用美元霸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进行债务融资、向全球分摊其霸权成本的行为实质,解释美国霸权现阶段是否真的衰落以及未来可能衰落的路径。在荷兰霸权兴起的过程中,荷兰、西班牙两国公债融资体制的绩效差异对双方战争、两国资本主义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荷兰的公债体制,可以有效地为争霸战争融资,刺激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西班牙则深陷于公债资金成本高昂—金银资本外漏—公债破产—战争失利的恶性循环。同时,西班牙的经济与金融市场在公债偿还与破产导致的金银资本外漏和税负不断加重的大环境下,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荷西公债绩效差异的根源,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荷兰国家信用的卓越,离不开荷兰的财富、联省自治政体、以间接税为主的财政体系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为荷兰公债的偿还与流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西班牙落后的经济发展、国王专制的政体、低效的税收体系以及被抑制的金融市场则对应着低劣的国家信用,使得其公债发行、偿还与流通格外困难。自17世纪晚期开始,荷兰因军事压力、税收改革受阻以及财政收入增长停滞等问题,导致偿债开支在财政开支中的比重过大,国家信用开始低落。伴随着荷兰公债体制筹集资金的能力下降,荷兰霸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英国霸权崛起的最重要阶段,应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至1763年英国历经七年战争战胜法国这一历史时期。18世纪后半期开启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英国工业实力的快速增长,只是巩固了其已经建立的霸权地位。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法国相较,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法霸权竞争的关键时段,英国实力没有绝对优势。英国之所以能够战胜法国并持续崛起,依靠的是特权垄断公司创造的财富、高效的国家化财政体系、制度化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海洋国家的战略安全性等因素所共同支撑形成的卓越国家信用。它确保英国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持续、稳定地为英国与法国近百年的争霸战争筹集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国债的大规模顺利发行和高水平的国家信用,还对英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效应,推动了金融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与英国不同的是,由于法国专制王权势力强大、财政改革迟滞以及中央银行缺位,其国家信用处于较低水平,法国依靠债务融资获取的资金成本过高,进而使得法国无法在长期战争中筹集到足够的所需资金。结果不仅导致争霸战争失败,而且因此出现的短时沉重的偿债负担以及为减债实施的人为通货膨胀性质的公开市场操作,严重滞后了法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至于英国霸权走向衰落的原因,同样可以从国家信用的视角找到根源。一战期间,为作战和支持俄国等盟国,英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主要债权人是美国)和英镑超发贬值,国家信用透支严重,导致英国经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开始受到制约。一战后,为勉强维持英国霸权秩序下的重要公共产品——金本位制,英国采取了财政赤字+货币投放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引发大量经常账户赤字+黄金外流。因此,二战前,英国的国家信用在经济衰退与债务膨胀的打击下已经逐渐弱于美国,资本流出严重,并大量转移至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作为一个人为设计出来的国家,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很早就认识到国债融资与国家信用对国家兴起的关键性作用。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于大陆会议在独立战争期间为筹集战争经费向国内和荷兰、法国等外国发行的债券。国家信用的初步确立则主要得益于时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对于国债及国家信用作用的认知与重视,他鼓励制造业发展、整理合并国债、设立美国第一银行等创举,初步奠定了美国国家信用的优良传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美国霸权崛起的关键阶段,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金融实力背后,均体现了国债与国家信用的重要提升效应: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为金融体系的形成与扩张奠定基础和提供刺激;为美国参与历次战争筹集军费。在现阶段,通过向世界发行美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融资的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的本质是国家信用的资本化,国家信用是美元霸权有效运转的根本支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本质上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及时向世界开放了国债市场,并通过包括提升美元资产价值及其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积累资本项目黑字等加强金融市场优势的举措,有效弥补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常项目赤字、黄金外流对国家信用的削弱,美国的国家信用再度强化。目前相对于其他大国,美国的国家信用依然强大,因而美元霸权与美国霸权难言衰落。但是,美国国内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分裂、政治极化等问题,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后和此次疫情冲击下美联储实施的无底线QE政策,反映以美联储独立性为重要象征的美国国家财政纪律显着弱化,其国家信用衰败的内部隐患正在日益积累。美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外部世界尚未出现一个国家信用强大到可以替代美国国家信用的国家,其表现在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就是当今世界尚无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可以同美国金融市场比肩,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信用担保与信用流转服务。因此,美国国家信用与霸权的衰落,在替代者缺位的背景下很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对比、检验,本文得出了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以及为其提供担保的国家信用的优劣,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霸权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具体机制是,相较于霸权竞争失败的国家,成功崛起的霸权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由于率先确立了卓越的国家信用,拥有了直接为争霸战争筹集充裕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和间接为经济发展激活金融市场的信用担保能力。相应地,霸权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霸权成本(军事开支或维持霸权体系的公共产品开支)导致霸权国过度的债务膨胀、挤压正常的财政开支空间,造成军事开支下降、经济发展受阻等连锁反应,最终其国家信用逐渐弱于后来崛起国家的国家信用,不再具备源源不断地为霸权成本筹集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的同时,丧失了在国际信用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霸权国本来拥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国债作为各国债券利率基准以及本币作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等地位和特权的丧失。第二,基于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与霸权兴衰的关系,可以认为出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大历史周期后,相继出现了三个信用—霸权周期:荷兰周期、英国周期与尚未终结的美国周期。霸权国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达到顶峰与衰落,新崛起国家信用周期的强化与上升阶段,对应着传统霸权国家信用周期的衰败阶段,两个国家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发生交替。第三,现阶段世界仍处于美国所主导的信用—霸权周期内,尽管美国霸权出现了诸多衰落的迹象,但是其国家信用尚未出现系统性的衰落;更重要的是,迄今没有出现一个国家具备优于美国的国家信用,可以替代美国在世界经济尤其是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美国仍然可以继续利用美元体系为其霸权成本融资,但是美国金融体系风险的不断累积和全球化共识的破裂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市场对于美元资产(美国对世界的债务)的需求严重下降,成为美国信用周期与霸权体系出现严重危机的发端。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启示在于:在美国信用—霸权周期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中,中国日益成为美国分散霸权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风险?依据国家信用逻辑下的历史经验,在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经济实力外,从完善与统一国债制度、深化与开放金融市场、维持与强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强化国家信用,对于中国规避未来美国信用—霸权周期可能出现的更大风险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助于中国的可持续性崛起。
王娟[3](2020)在《区块链技术驱动税收征管创新的路径与对策》文中指出基于区块链技术与税收征管活动的天然契合性,其适用于税收征管的多个领域。从企业入链后的工商登记到电子发票、纳税申报、出口退税、税收优惠的日常管理;从纳税评估、信用公示、税务稽查协查等税收治理活动,到利用大数据进行税收决策支持,都可以嵌入区块链技术。因此,应将区块链技术嵌入税收征收与治理流程,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税收征管模型,分析企业交易链、税收联盟链和税收治理链中税收征管的具体应用。此外,以区块链技术驱动税收征管创新应加强区块链数据隐私权保护、完善税收法律法规和统一规划技术应用等。
董梦晗[4](2020)在《我国移动支付平台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以支付宝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与金融支付的深度融合以及手机用户的飞速增长,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彰显出巨大发展潜力。移动支付作为电子支付产业的新兴业态形式,目前已经渗透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国主要的交易结算方式。移动支付不仅颠覆传统交易结算方式,并且为线下商业平添新动力,促进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而移动支付平台是移动支付市场最为关键的参与主体,是资金流通的重要媒介。一方面,移动支付的迅速崛起推动我国商业模式升级转型,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税收征管带来巨大挑战。为了推动我国移动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完善相关税收征管刻不容缓。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指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其次,对于移动支付及涉税理论进行梳理,阐述移动支付的内涵、特点、基本流程以及分类。在对支付宝案例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我国移动支付平台发展现状与征管现状,进一步总结分析移动支付平台本身所面临的增值税与所得税征管难题,同时指出当前移动支付平台的税收价值尚未充分挖掘。虽然我国移动支付发展领跑全球,但是部分国家及国际组织关于移动支付税收征管的优秀经验也可以借鉴。最后,在总结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李伟[5](2020)在《呼伦贝尔市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经深入到社会管理的各个层面,税收征管信息化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各种税收信息资源,促进税收业务重组、流程再造和文化重塑的综合过程,是彰显新税收征管理念、践行以纳税人为中心、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做好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信息化工作,有利于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基层税收征管能力、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和提高纳税遵从。基层税务机关由于地区经济、基础设施、发展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原因,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还相对滞后,因此,对于基层税收征管信息化的研究,是不断完善税收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促进税收事业进步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文以呼伦贝尔市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信息化为研究主题,对基层税收征管信息化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完善基层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本文围绕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这一主题,以鄂伦春自治旗税务局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基层税务机关近年来在税收征管信息化领域进行的创新和建设,结合信息不对称、税收遵从、新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分析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征管业务流程、数据应用、信息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呼伦贝尔地域和民族特色,从统一规划、流程优化、信息整合、人才培养等不同方面提出进一步改进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建议和途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及归纳分析等方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的现实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在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力求建构出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强的全面提升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信息化的建议。
刘红兵[6](2020)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毒驾风险管控信息仪表盘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中国的吸毒驾驶现象越来越频繁,这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危害。国家针对这一现象出台了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各地有关部门和民警也在执法过程中积累了毒驾风险管控经验、形成了与经验密不可分的相关处理对策。但相对于毒驾导致的严重后果,目前的毒驾风险管控仍不到位,毒驾成本仍然过低,整体的管控效果不理想。为了提升毒驾风险管控效率、改善管控效果,各地公安部门制定了多种制度和巡查方案。但目前的各种管控措施仍大多基于主观经验或者历史被查处的毒驾案例处罚方案,遵循规定的动作,但毒驾本身具有复杂性,因此当前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控的针对性较弱;此外,在毒驾风险管控工作中,通过道路数据收集等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更未能在实际的决策中完全发挥作用。要充分利用这些大数据进行决策辅助,必须采用新兴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信息仪表盘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分析和可视化数据的工具,其优势还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和分析多源大数据、动态变化的数据,通过利用数据融合和互联互通技术,将未被有效利用的大数据进行分析。这能够进一步为毒驾风险管控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指导。本研究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综合信息科学、情报学以及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运用实证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对毒驾风险管控的体系进行了分析和信息仪表盘的设计与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和经典的可视化分析流程,归纳分析出毒驾风险管控信息仪表盘的设计框架。着重梳理毒驾风险管控的需求分析、原型设计与实现以及测试与评估三个环节所依赖的理论、数据、工具以及研究方法。以此为后面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可操作性初探。然后,在毒驾风险管控信息仪表盘设计框架的基础上,集成应用多种信息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基于甘肃省毒驾风险管控有关数据字段进行信息仪表盘的开发。具体而言,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毒驾风险管控工作有关信息需求的获取,并进一步对信息仪表盘的设计需求做出分析,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指导整个过程不断迭代。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得到的访谈结果记录了有关的毒驾风险管控数据字段,为信息仪表盘的开发提供实证数据来源;第二,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功能模块、静态原型并实现人机交互功能。这个过程借助Tableau可视化工具、并充分发挥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通过不断的“设计——寻求反馈”迭代,充分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第三,将最终的信息仪表盘人机交互原型提供给用户使用,用户按照实际的使用体验,就本研究设计好的有关题项进行打分,打分结果旨在反映信息仪表盘是否满足了用户的最终需求。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文设计了能够满足用户使用需求的信息仪表盘原型,以提升毒驾风险管控工作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海量数据在数据库中的闲置现状,提高了有关信息的共享性和利用率。毒驾风险管控作为整体毒驾管控的关口前移举措,其工作效率的提升也使得整体的毒驾管控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引入信息仪表盘以实现海量毒驾相关数据的有效利用,进而辅助毒驾风险管控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决策。第二,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进行信息仪表盘的设计,这保证了用户的最终需求能够得到最大化的满足。第三,在需求分析阶段,先运用活动理论进行信息需求分析,获取到毒驾风险管控有关工作人员工作中的信息需求,以此为指导再进行常规的系统需求分析。最后,整体脉络按照“框架构建——实证研究”的流程,实现从理论和工具开发两个层面解决本文涉及的关键研究问题。
李宗伦[7](2018)在《办税服务厅个人绩效考核系统的开发设计》文中提出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政府都掀起了一场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运动。绩效的评估对改进政府部门的绩效,实现部门要求的目标,提升干部的管理水平还有完善人事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都非常的重要。目前来说,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的同时实施有效率的绩效管理,是各个政府部门改革的大趋势,也成为公共管理的主题。税务机关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的建设服务型税收组织。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天比一天新奇,在互联网加的大背景下,绩效管理也从传统的纸质考核到现在的数据入网,所有的数据都不会丢失,而且方便了管理。税务局的办税服务厅是税务局面向纳税人的窗口,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给纳税人办理各种业务。为了提高国税部门的服务质量,杜绝业务办理人员至今相互推诿、效率低下、动作迟缓的现象,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相关人员经过分析,找到了突破口,就是引入绩效管理考核的理念,开发出绩效管理的软件。本文根据税务系统的设计要求,利用面向对象的语言Java并且借助于Eclipse工具进行开发。数据库的设计和使用时利用MySql进行开发设计。体系结构是依赖于C/S架构,客户端采用IE浏览器设计,使得开发以及日后的维护和使用都很便捷。此外采用了MVC的开发模式,使软件日后便于维护,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MD5加密,使数据更加的安全。这个系统在对税务局绩效考核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将数据进行收纳、整理和分析,给管理层进行分析和决策。本文研究的是办税厅的绩效考核系统,采用Web技术进行开发这样实现跨平台访问,从而提高用户界面的交互性,信息的共享性。运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可以满足办税厅系统绩效考核管理工作需要,提高了绩效考核对象为纳税人办理业务时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进一步优化部门考核工作的流程,使绩效考核能进行持续性的改进。
李剑鸣[8](2015)在《从代表制到代表制政体——再论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文中提出关于代表制与民主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政体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民主,思想界和学术界长期存在激烈的争论。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可信的解释,必须回到把代表制嫁接到民主之上的历史语境中。美国革命时期形成的代表制虽然源自中世纪中后期,但它不再是英国那种以地域和等级为基础的代表制,而是贯彻到政府所有分支的"人民的代表制",是体现或落实人民主权的基本机制,因而被革命一代理解成一种具有民主属性的新型政体。不过,革命一代对于这种代表制政体的民主属性并没有一致的看法。精英主义者强调代表制民主之优越于"纯粹的民主"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把人民排除在政府之外;而民众主义者则坚持只有受到人民直接控制的代表制政体,才是真正的民主。美国革命时期出现的代表制民主虽然存在许多缺陷,但是预示了一条不同于君主制和贵族制的治理现代化国家的新道路,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郝朝信[9](2014)在《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税人权利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基于自然法层面,系指纳税人依据自然法所享有的适度纳税、平等纳税,以及要求国家遵循自然法适度征税、平等征税、合理用税的权利;基于国家法层面,系指纳税人依据税收法律规范所享有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各种税之利益的总和。因此,可从自然权利和法律权利两个层面重构纳税人权利体系,前者为纳税人最具基本性的权利,具有指引、评价法律权利的功能;后者为纳税人依据实定法所享有的权利,应当体现自然权利意旨。近代历史上纳税人自然权利向法律权利的转化,逐渐孕育出法治基因,纳税人权利保护开始法治化进程。当代西方国家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法治化水平大幅提升,一是制定专门的纳税人权利法案或宣言,使纳税人权利从理论概念上升到法律概念;二是税收征用立法比较完善,国家税权的行使受到严格制约;三是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实现纳税人财产权对国家财政权的反向牵制;四是随着福利国家的兴起,纳税人权利保护重心由税收征收阶段向税收使用阶段转移。但与此同时,税收征收和使用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之间存在差异,其形式合法性尚难以与实质的正当性完全契合,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法治化应当注意形式合法与实质正当的一致性。在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下,清末《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开启了中国纳税人权利的法律化进程,此后历代政府纷纷制定宪法确认并发展纳税人法律权利。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法治建设的展开,中国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法治化进路重新开启。当前,纳税人权利、税收法治、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债权债务关系说、公共财政等理念或主张已广为接受,税收立法的民主性日益加强,税收征收倡导纳税服务、实行纳税申报,税收使用渐趋合理,纳税人权利大力张扬,税权受到一定制约。但总的来看,中国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法治化水平并不高,尚有许多困境亟待突破,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理论上缺乏勾连税收征收与税收使用的纳税人权利保障原则;立法上税收征收与税收使用的法律约束不健全,纳税人的参与权、监督权、救济权渠道不畅通;实践中执法者法治思维缺乏,税法执行存在偏差。为此,理论上应当拓展税收法定主义和税收债权债务关系说的内涵,链接税收征收与税收使用;制度上应当加强纳税人权利宪法保护,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完善税收征收程序,细化税收使用公开,实行纳税人公益诉讼等。实践上应当以税收法治思维取代税收行政思维、以依法征税取代税收行政计划、以追究法律责任取代追究非法律责任等。本论文除导论和结论外,在逻辑结构层面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纳税人权利基本理论进行诠释,界定纳税人权利的涵义,分析纳税人权利的理论基础,构建纳税人权利体系。第二章以历史视角对西方发达国家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的缘起进行梳理分析,探究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的生成。第三章以比较法的维度,分析考察英国、美国、法国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的现状,梳理归纳当前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的新发展、新特点及新问题。第四章转向中国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问题的分析研究,探究究中国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的开端,梳理中国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的现实样态,指出存在的理论困境、现实问题并提出进路或方案。
许艺[10](2013)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零散税收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以及国际上的学者在税收及数据挖掘领域方面的已有很多研究,数据挖掘在税收领域方面应用也日渐广泛。零散税收是日常税收的一部分,一般是指个体或者集体的临时性经营,包括个人提供的劳务等带来的税收收入等。零散税源单笔税收较小的特点,使得其在过往的研究中并未得到重视,数据挖掘各类分析方法零散税收方面的应用研究也十分少。但是,零散户户管数量大,一般占税务局户管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且存在分布广、规范性差的特点,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加强征管,因此切实发挥信息化优势作用、科学利用历史数据发现知识和规律,提高零散税收的征管效率意义重大。数据挖掘是一种知识被发现的应用方面技术,是从不完善的、相对模糊的、有干扰的、海量的、随机的原始数据里,抽取实现并不知道、隐藏在内的、但具有可信性、有效的内容和信息的过程。预测型知识的挖掘指的是根据不同的数据源系统中或外来数据源中的已有数据,主要是历史数据,运用一定的数据挖掘方法从中发现数据规律并由此预测数据趋势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根据已有数据的特征、趋势挖掘判断下一阶段数据的走向。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建立较好的零散税收预测模型。文章在对零散税收、数据挖掘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零散税收的流程、征管特点出发,分析了零散税收与一般税收的不同之处,构建了能够支撑税收预测分析的零散税收分析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零散税收预测建模拟采用的两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比较,进一步提出了税收预测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最后,根据H局的数据和信息,对预测模型进行了实际运用。主要创新点:1、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在零散税收的预测分析中,并构建了零散税收分析预测指标体系。国内暂时没有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零散税收中的研究,本文在一般税收分析体系的基础上,根据零散税收的经营、征管以及会计核算特点,建立了对零散税收针对性较强的预测指标体系。2、将零散税收中的个体税收与自然人税收分开建模。指出了个体户税收与自然人税收业务、数据特点与不同,根据各自的特征选择最合适的模型,然后进行组合,得到了较好的零散税收预测模型。
二、一种新型的税收决策支持系统——TDS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的税收决策支持系统——TDSS(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金融发展能抑制企业避税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一)数字金融发展的经济后果研究 |
(二)企业避税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数字金融与企业避税 |
(二)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 |
四、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1. 模型构建。 |
2. 变量定义。 |
五、实证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内生性检验 |
(六)进一步研究 |
1. 产权性质。 |
2. 技术水平。 |
3. 市场环境。 |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1. 政府应当积极推动数字金融发展,构建监管机构和金融主体之间的沟通机制。 |
2. 政府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数字金融企业的监管。 |
3. 构建数字金融与税务部门的数据共享综合云端平台,加强数字金融企业与税务机构的联系。 |
(2)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经典霸权理论回顾 |
1.2.2 债务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
1.2.3 信用理论的演化发展 |
1.2.4 民族国家与财政国家的概念构建 |
1.2.5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理论基础及历史背景 |
2.1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 |
2.1.1 国家信用的传统定义及其局限 |
2.1.2 国家信用系统的三角结构:实力、制度以及金融市场 |
2.1.3 优良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霸权兴起的促进作用 |
2.2 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下的信用内涵 |
2.2.1 西方经济学的信用内涵 |
2.2.2 马克思对信用的界定及其形式的划分 |
2.2.3 社会学的信用内涵 |
2.3 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诞生 |
2.3.1 欧洲近代国家公共财政的矛盾与惯性 |
2.3.2 国家举债推动下的欧洲金融市场发展 |
2.3.3 财政与债务问题牵引下的国家转型 |
第3章 荷兰公债成败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
3.1 荷兰霸权兴衰的轨迹、理论以及公债信用的意义 |
3.1.1 荷兰霸权兴衰的历史轨迹 |
3.1.2 荷兰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
3.1.3 国家信用担保的公债体制对荷兰霸权兴衰的意义 |
3.2 荷西争霸期间两国公债体制的绩效比较及其影响 |
3.2.1 荷西公债体制的绩效差异:利率、期限以及额度 |
3.2.2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争霸战争结果的影响机制 |
3.2.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
3.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的根源: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 |
3.3.1 荷兰优良国家信用的来源:财富、自治政体、税收改革、公债市场化与稳定的金融市场 |
3.3.2 西班牙国家信用低劣的根源:经济落后、王室专权、税制混乱 |
3.3.3 荷兰霸权衰落的公债及国家信用逻辑:军事压力与财政改革迟缓 |
第4章 英国国债、金融革命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
4.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理论与国债信用的意义 |
4.1.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逻辑 |
4.1.2 英国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
4.1.3 以国债及国家信用视角研究英国霸权兴衰的意义 |
4.2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及其绩效差异对两国霸权竞争的影响 |
4.2.1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起源与差异 |
4.2.2 英法百年争霸战争过程中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绩效差异 |
4.2.3 英法国家债务的市场化操作对金融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
4.3 英法国家信用优劣差异的根源 |
4.3.1 英国卓越国家信用的来源:特权垄断公司、国家安全、财政集中度、国债市场制度化与独立中央银行的监督 |
4.3.2 法国国家信用不良的根源:财政改革受限、中央银行缺位及王权绝对专制 |
4.3.3 英国国家信用先于且导致霸权衰落的逻辑:经济衰退、一战、金本位制与资本流出 |
第5章 美国国债、国家信用的起源和完善及其对霸权崛起的影响 |
5.1 美国霸权的快速崛起、国债的起源与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 |
5.1.1 美国霸权崛起的历程 |
5.1.2 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贷款处票据与外债 |
5.1.3 美国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汉密尔顿的国债信用思想 |
5.2 美国国家信用初步完善所依托的六大支柱 |
5.2.1 实力因素:制造业驱动经济增长 |
5.2.2 制度因素:集中度更高的联邦制、以间接税为主的联邦税收体系 |
5.2.3 金融市场因素:统一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货币体系 |
5.3 美国霸权崛起期国债与国家信用对实力的提升效应 |
5.3.1 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 |
5.3.2 为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
5.3.3 为美国参与的重大战争筹集军费 |
第6章 透视美国霸权现状及其未来的国家信用逻辑 |
6.1 美元危机的本质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
6.1.1 关于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讨论 |
6.1.2 美国货币权力的演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
6.1.3 美元危机出现与美元霸权确立的国家信用逻辑 |
6.2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隐患以及替代者缺失 |
6.2.1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与优势 |
6.2.2 美国国家信用衰落的内部隐患:国债主动违约风险、无底线量化宽松、财政纪律松弛 |
6.2.3 欧元作为美元潜在替代者的国家信用缺陷 |
6.3 美日英德法的国家信用测度 |
6.3.1 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 |
6.3.2 熵值法赋权 |
6.3.3 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1500 年以来的信用—霸权周期演进 |
7.1.1 荷兰的信用—霸权周期 |
7.1.2 英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
7.1.3 美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
7.2 美国信用—霸权周期的未来 |
7.2.1 美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累积 |
7.2.2 全球化的分裂 |
7.3 疫情后的中国选择 |
7.3.1 中国的国债市场化道路、差距与对策 |
7.3.2 央行独立性与财政纪律 |
7.3.3 金融市场深化与开放 |
7.3.4 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夯实国家信用之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区块链技术驱动税收征管创新的路径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区块链技术与税收征管的契合性分析 |
(一)传统税收征管模式的不足 |
1.信息共享不透明。 |
2.信息查验不及时。 |
3.税款清算不及时。 |
4.征管技术不完善。 |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
1.去中心化。 |
2.数据可追溯且不可篡改。 |
3.高安全性。 |
4.合约执行自动化。 |
(三)区块链技术与税收征管的契合点 |
1.税收征管现代化的多方合作理念与区块链高度匹配。 |
2.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和纳税申报的可靠性得到保证。 |
3.智能合约可有效降低征纳成本,提升征管效率。 |
三、区块链技术在税收征管领域的主要应用场景 |
(一)发票管理 |
(二)出口退税识别 |
(三)税收优惠管理 |
(四)纳税信用评定 |
(五)大数据税收决策支持 |
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税收征管模型构建 |
(一)企业交易链 |
(二)税收联盟链 |
(三)税收治理链 |
五、区块链技术驱动税收征管创新的对策建议 |
(一)加强区块链数据的隐私保护 |
(二)完善税收法律法规 |
(三)统一规划技术应用 |
(4)我国移动支付平台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以支付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移动支付概述及涉税理论分析 |
2.1 移动支付概述 |
2.1.1 移动支付的内涵及特点 |
2.1.2 移动支付的基本流程 |
2.1.3 移动支付的分类 |
2.2 移动支付的涉税理论分析 |
2.2.1 税收法定原则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税收征管理论 |
第3章 我国移动支付平台税收征管问题分析 |
3.1 我国移动支付平台发展现状 |
3.2 我国移动支付平台税收征管现状 |
3.2.1 增值税征管现状 |
3.2.2 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 |
3.2.3 移动支付平台成为税收征管的重要工具 |
3.3 我国移动支付平台税收征管问题 |
3.3.1 移动支付平台增值税征管问题 |
3.3.2 移动支付平台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 |
3.3.3 移动支付平台的税收功能尚未充分挖掘 |
3.4 移动支付平台税收征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税收征管法律制度滞后 |
3.4.2 税源监控困难导致信息不对称 |
3.4.3 税收征管不力 |
3.4.4 相应配套措施不完善 |
第4章 案例分析 |
4.1 案例平台介绍 |
4.1.1 支付宝简介 |
4.1.2 支付宝主要业务模式 |
4.2 支付宝税收征管现状 |
4.2.1 主要税种与税收优惠 |
4.2.2 相关政策及批文 |
4.2.3 纳税情况 |
4.3 支付宝税收征管问题 |
4.3.1 增值税征管问题 |
4.3.2 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 |
第5章 移动支付税收征管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新加坡关于移动支付的税收征管经验 |
5.2 WTO关于移动支付的税收征管经验 |
5.3 BEPS行动计划关于移动支付的税收征管经验 |
5.4 对我国的启示 |
第6章 加强我国移动支付平台税收征管的政策建议 |
6.1 移动支付平台增值税征管建议 |
6.1.1 根据收入性质确定征税税目 |
6.1.2 科学确定纳税依据 |
6.2 移动支付平台企业所得税征管建议 |
6.2.1 进一步明确移动支付平台平台经营范围 |
6.2.2 纳税地点确定标准 |
6.2.3 跨境移动支付中常设机构认定标准 |
6.3 充分发挥移动支付平台税收价值 |
6.3.1 通过移动支付平台实现涉税信息共享 |
6.3.2 让移动支付平台成为税收缴库的补充方式 |
6.4 针对移动支付平台整体的征管建议 |
6.4.1 对我国移动支付的税收法律制度修正与完善 |
6.4.2 以区块链技术为依托实现税源分级管理 |
6.4.3 构建以资金流控制为核心的税收征管体系 |
6.4.4 完善相应配套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呼伦贝尔市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息化 |
2.1.2 税收征管 |
2.1.3 税收征管信息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税收遵从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 呼伦贝尔市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3.1 基层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目前所采取的举措与成效 |
3.1.1 所采取的举措 |
3.1.2 取得的成效 |
3.2 基层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 |
3.2.2 征管业务流程未统一 |
3.2.3 数据开发利用率低 |
3.2.4 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不高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建设规划及保障机制不健全 |
3.3.2 业务流程与机构设置不完善 |
3.3.3 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不顺畅 |
3.3.4 基层信息化人才匮乏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概况 |
4.1.1 德国:提供多种申报客户端软件 |
4.1.2 美国:建立第三方涉税信息平台 |
4.1.3 澳大利亚:有效地采集和应用涉税信息 |
4.2 国内其它地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概况 |
4.2.1 厦门:打造“四化”涉税咨询平台 |
4.2.2 无锡:探索信息化治税 |
4.2.3 深圳:建设电子税务局、移动税务局和微信税务局 |
4.3 经验借鉴 |
4.3.1 明确信息化发展目标 |
4.3.2 加强涉税信息的采集、整合和共享 |
4.3.3 完善涉税平台建设 |
4.3.4 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 |
5 进一步加强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
5.1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5.1.1 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规划 |
5.1.2 建立信息化领导机构 |
5.1.3 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备 |
5.2 优化业务流程及管理模式 |
5.2.1 完善业务流程和部门职责 |
5.2.2 建立完善的系统运行维护机制 |
5.2.3 优化税收征管模式 |
5.3 加快涉税信息资源整合 |
5.3.1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
5.3.2 制定科学合理的数据管理制度 |
5.3.3 深化大数据分析应用 |
5.4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
5.4.1 培养复合型人才 |
5.4.2 加大培训力度 |
5.4.3 优化考核制度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以用户为中心的毒驾风险管控信息仪表盘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回顾 |
2.1 相关概念 |
2.1.1 信息仪表盘 |
2.1.2 毒驾 |
2.1.3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
2.1.4 小结 |
2.2 文献回顾 |
2.2.1 数据可视化分析相关研究 |
2.2.2 信息仪表盘设计相关研究 |
2.2.3 公共安全风险相关研究 |
2.2.4 基于数据的毒驾风险管控相关研究 |
2.2.5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用户为中心的毒驾风险管控信息仪表盘设计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1.1 活动理论 |
3.1.2 格式塔理论 |
3.1.3 行为分析理论 |
3.1.4 系统测试理论 |
3.1.5 小结 |
3.2 设计目标和原则 |
3.2.1 设计目标 |
3.2.2 设计原则 |
3.3 设计流程 |
3.3.1 需求分析 |
3.3.2 原型设计与实现 |
3.3.3 测试与评估 |
3.3.4 小结 |
第四章 毒驾风险管控信息仪表盘的需求分析 |
4.1 信息需求分析 |
4.1.1 活动识别与活动系统构建 |
4.1.2 针对单个活动的数据收集 |
4.1.3 数据分析与信息需求识别 |
4.2 功能需求分析 |
4.2.1 现状分析 |
4.2.2 业务场景和功能需求 |
4.3 用例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毒驾风险管控信息仪表盘原型的设计与实现 |
5.1 技术工具选择与展示设计 |
5.1.1 Tableau Desktop简介 |
5.1.2 仪表盘界面设计 |
5.1.3 仪表盘图形图表设计 |
5.2 毒驾风险管控信息仪表盘功能模块的设计 |
5.2.1 功能模块选择 |
5.2.2 功能模块实现 |
5.3 毒驾风险管控信息仪表盘静态原型的设计 |
5.3.1 信息仪表盘静态原型一 |
5.3.2 信息仪表盘静态原型二 |
5.4 毒驾风险管控信息仪表盘原型的人机交互实现 |
5.4.1 原型一的人机交互实现 |
5.4.2 原型二的人机交互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毒驾风险管控信息仪表盘的测试与评估 |
6.1 可用性测试 |
6.2 使用效果评估 |
6.2.1 评价指标及量表构建 |
6.2.2 实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 A 需求分析访谈提纲 |
附录 B 效果评估调查问卷 |
致谢 |
(7)办税服务厅个人绩效考核系统的开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篇章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
2.1 个人绩效管理相关概念 |
2.1.1 绩效与绩效管理 |
2.1.2 绩效管理体系 |
2.1.3 税务机关绩效管理体系 |
2.1.4 个人绩效 |
2.2 系统体系结构 |
2.2.1 C/S结构 |
2.2.2 B/S结构 |
2.3 JAVA技术和J2EE技术研究 |
2.3.1 JAVA技术 |
2.3.2 J2EE分层体系架构 |
2.3.4 J2EE的应用程序组件 |
2.3.5 事务管理 |
2.3.6 MVC模式 |
2.3.7 Struts2架构 |
2.4 MySql数据库平台 |
2.4.1 MySQL概述 |
2.4.2 MySQL数据库适用范围 |
2.5 系统开发有关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和需求分析 |
3.1 省税务各业务系统应用现状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总体需求描述 |
3.2.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系统用户功能分析 |
3.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5 考核指标 |
3.5.1 办件数量 |
3.5.2 办件时长 |
3.5.3 纳税人满意度 |
3.5.4 作废数量 |
3.5.5 业务量占比 |
3.5.6 手动加减分 |
3.5.7 考核加减分 |
3.6 绩效考核公式 |
3.6.1 单项业务分数 |
3.6.2 业务基础分值 |
3.6.3 绩效考核分数 |
3.6.4 业务权重调整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系统登录功能设计 |
4.2.2 用户中心模块设计 |
4.2.3 大厅管理模块设计 |
4.2.4 绩效管理模块设计 |
4.2.5 统计报表 |
4.2.6 后台管理模块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E-R图设计 |
4.3.2 数据库表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介绍 |
5.2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系统登录界面实现 |
5.2.2 用户中心模块的实现 |
5.2.3 大厅管理模块实现 |
5.2.4 绩效管理模块实现 |
5.2.5 统计报表实现 |
5.2.6 绩效考核结果模块过程实现 |
5.2.7 后台管理模块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软件测试方法 |
6.2 软件测试目的 |
6.3 功能测试用例 |
6.4 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从代表制到代表制政体——再论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代表制的起源和演变 |
二、所有官员都是“人民的代表” |
三、新型的代表制政体 |
(9)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纳税人权利基本理论诠释 |
一、纳税人权利含义的双重解读 |
(一) 权利概说 |
(二) 基于自然法意义上的纳税人权利含义 |
(三) 基于国家法层面上的纳税人权利含义 |
二、纳税人权利的理论基础 |
(一) 人权理论 |
(二) 公共财政理论 |
(三) 人民主权理论 |
(四) 权利本位理论 |
三、纳税人权利体系的重构 |
(一) 纳税人的自然权利 |
(二) 纳税人的法律权利 |
第二章 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历史缘起 |
一、英国早期的纳税人法律权利 |
(一) 中世纪时期的英国税制: 国王的有限征税权 |
(二) 《大宪章》: 国王须经全国公意许可才能征税 |
(三) 议会主权与法律至上:税收契约的法治保障 |
二、北美大陆早期的纳税人法律权利 |
(一) 北美殖民地自治契约 |
(二) “未经同意的税收”与殖民地税收革命 |
(三) 美国纳税人权利的法治保障 |
三、法国早期的纳税人法律权利 |
(一) 封建税收制度及其弊端 |
(二) “同意课税”与量能课税的法律化 |
(三) 法治的初步形成与纳税人的用税监督权 |
四、从人治到法治: 纳税人权利保护方式的历史流变 |
(一) 统治者的良心: 古代社会纳税人权利保护的基本方式 |
(二) 为权利而革命: 古代社会纳税人的自救之道 |
(三) 税收法治化: 纳税人权利保护方式的历史选择 |
第三章 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比较法分析 |
一、法治理论与税收法治 |
(一) 法治的基本内涵 |
(二) 法治的基本价值 |
(三) 税收法治与纳税人权利保护 |
二、英、美、法等国家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的现状 |
(一) 纳税人权利专门法律文本宣示 |
(二) 税收立法权的法律控制 |
(三) 税收征收权的法律控制 |
(四) 税收使用权的法律控制 |
三、英、美、法等国家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的现状评述 |
(一) 纳税人权利概念法律化 |
(二) 国家税权约束制度化 |
(三) 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权对国家财政权反向牵制 |
(四) 纳税人权利保护重心由约束征税权向监督用税权转移 |
(五) 税权形式合法性与实质合理性存在一定的背离问题 |
第四章 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国内法考察 |
一、中国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的肇始 |
(一) 国家征税权与纳税人权利 |
(二) 清末法治观念的形成与纳税人法律权利的确立 |
二、中国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的现状 |
(一) 纳税人法律权利及其宣示 |
(二) 税收立法法律制度 |
(三) 税收征收法律制度 |
(四) 税收使用法律制度 |
三、中国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的困境 |
(一) 理论困境:税收征收与税收使用缺乏基础理论统制 |
(二) 税收立法权限制困境 |
(三) 税收征收权限制困境 |
(四) 税收使用权限制困境 |
(五) 税收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缺位 |
四、中国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的进路 |
(一) 统制税收征收与税收使用的基础理论构造 |
(二) 税收立法权的法律规制 |
(三) 税收征收权的法律规制 |
(四) 税收使用权的法律规制 |
(五) 税收法治思维方式培养与依法问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学术成果简介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零散税收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据挖掘研究现状 |
1.2.2 我国个体零散税收现状 |
1.2.3 税收征管管理信息化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章 数据挖掘相关理论 |
2.1 数据挖掘基本概念 |
2.2 数据挖掘的特点 |
2.3 预测型知识挖掘 |
2.4 税收数据挖掘的目标及流程 |
2.4.1 税收数据挖掘的目标 |
2.4.2 税收数据挖掘的流程 |
第3章 零散税收分析指标研究 |
3.1 零散税收特点及流程 |
3.1.1 零散税收组成 |
3.1.2 零散税收特征 |
3.1.3 零散户申报流程 |
3.2 指标体系度量目标 |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思路 |
3.3.2 零散税收分析指标 |
第4章 零散税收收入预测模型的构建 |
4.1 基本步骤 |
4.2 样本的选取和预处理 |
4.2.1 数据的异常值处理 |
4.2.2 数据的精简处理 |
4.3 算法的选择 |
4.3.1 回归分析法 |
4.3.2 时间序列分析法 |
4.4 预测模型的确定 |
4.5 模型的解释和评估 |
第5章 H局零散税收收入预测模型的实现 |
5.1 数据源 |
5.2 个体税收预测模型的实现 |
5.2.1 数据预处理 |
5.2.2 模型的建立与选择 |
5.2.3 个体工商户税收预测 |
5.3 自然人税收预测模型的实现 |
5.3.1 数据预处理 |
5.3.2 模型的建立 |
5.3.3 自然人税收预测 |
5.4 零散户税收预测模型的实现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一种新型的税收决策支持系统——TDSS(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金融发展能抑制企业避税吗[J]. 周天皓,张友棠. 财会月刊, 2021(18)
- [2]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D]. 李黎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3]区块链技术驱动税收征管创新的路径与对策[J]. 王娟. 税务与经济, 2020(06)
- [4]我国移动支付平台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 ——以支付宝为例[D]. 董梦晗. 上海海关学院, 2020(07)
- [5]呼伦贝尔市基层税务机关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研究[D]. 李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6]以用户为中心的毒驾风险管控信息仪表盘设计研究[D]. 刘红兵. 兰州大学, 2020(01)
- [7]办税服务厅个人绩效考核系统的开发设计[D]. 李宗伦.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3)
- [8]从代表制到代表制政体——再论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J]. 李剑鸣.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 [9]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研究[D]. 郝朝信. 南京大学, 2014(05)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零散税收预测研究[D]. 许艺.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