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小鼠的Th免疫应答及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钟佑秀,陈敬,刘钰,汤重发,魏博,刘梅影[1](2019)在《BALB/c小鼠口服幽门螺杆菌裂解物配伍dmLT佐剂诱导黏膜局部及系统性免疫应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观察口服免疫幽门螺杆菌(Hp)裂解物配伍黏膜佐剂双突变大肠埃希菌热不稳定毒素(double mutant heat-labile toxin, dmLT)在BALB/c小鼠中诱导抗Hp免疫保护效果,分析相关免疫应答特点。方法 将SS1(Sydney strain 1)株Hp裂解物配伍佐剂dmLT经口服免疫BALB/c小鼠后,进行幽门螺杆菌胃部活菌接种。对照组小鼠给予口服生理盐水,每只200 μl。感染后6周检测幽门螺杆菌胃部定植量,采集血清、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小肠、盲肠、粪便等样本进行相关免疫应答分析。结果 抗原配伍佐剂免疫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较胃部幽门螺杆菌定植量降低;血清中检测到比对照组更强的特异性IgG抗体反应,IgG亚型主要以IgG1为主,且IgG1/IgG2a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小肠、盲肠、粪便中均检测到较高的sIgA,小肠中最为显着,而对照组中均未有明显sIgA反应;脾和肠系膜淋巴结中IL-17+CD4+ T比例与对照组相比较显着升高。结论 口服免疫Hp裂解物配伍佐剂dmLT诱导黏膜局部及系统性免疫应答,增强BALB/c小鼠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显着增强的Th17免疫应答,以及Th细胞中Th2的极化相关,该结果为进一步评价dmLT作为黏膜佐剂用于幽门螺杆菌重组蛋白疫苗提供了实验资料。
杨赟[2](2019)在《T细胞表位肽纳米乳疫苗鼻内接种的免疫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众多病原微生物是通过黏膜途径感染人体的,主要是经由人体的一些腔道如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生殖道。相对于系统免疫应答而言,在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即黏膜部位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尤其重要。大多数传统疫苗通过注射途径免疫不能诱导产生较强的黏膜免疫应答,而黏膜途径免疫可以激发较强的黏膜免疫反应。黏膜疫苗和传统注射接种疫苗一样,也可诱导系统性免疫的产生。黏膜疫苗接种途径多样,有口服接种、鼻内接种、口腔接种等等。其中鼻内接种具有诸多优势:由于鼻粘膜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其表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疫苗抗原成分的摄取;操作简单,可自行接种;能克服口服接种后抗原易被消化道降解的不足。虽然经鼻接种有上述优势,但是鼻内疫苗的开发目前仍是困难重重。由于人体的鼻黏膜表面具有多重天然的防御屏障,给疫苗递送造成很大阻碍,因此鼻内疫苗通常需要合适的递送系统来提高抗原的递送效率,减少抗原在鼻黏膜部位的降解与清除,从而增强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纳米乳(Nanoemulsion,NE)是一种热动学稳定的油水分散体系,可以运载疫苗成分递送于黏膜表面。根据制备工艺和材料的不同,NE的颗粒尺寸可以介于20至200纳米间,与病原体颗粒的尺寸接近,可以迅速被黏膜表面的细胞摄取并递送至抗原递呈细胞(APCs)。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以20-50nm左右的NE作为蛋白抗原的载体,通过鼻内接种可以显着增强抗原的黏膜免疫应答,同时促进Th1及Th17免疫应答。T细胞受体(TCR)所识别的表位主要是抗原经APCs加工递呈的肽段,CD4+T细胞被其表位肽激活后可分化为不同的辅助性T细胞(Th),CD8+T细胞被其表位肽激活后形成细胞毒性T细胞(CTL)。目前大多数疫苗主要是通过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来发挥抵御微生物感染的作用,然而一些针对病毒、胞内感染细菌以及肿瘤的研究显示,免疫优势的T细胞在宿主获得性免疫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保护作用。我们前期的研究也发现,用幽门螺杆菌HpaA蛋白的CD4+T细胞表位肽HpaA154-171(P22)对小鼠进行鼻内接种免疫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小鼠胃部的细菌定植量。由此说明聚焦一些保护性T细胞表位可能是预防或治疗感染及肿瘤的关键。研究目的:为了克服T细胞表位肽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易受机体清除等不足,本课题分别以幽门螺杆菌HpaA蛋白CD4+T细胞表位肽(HpaA154-171,P22)及卵清蛋白(OVA)CD8+T细胞表位肽(OVA257-264,OEP)为免疫原,以纳米乳为载体,制备T细胞表位肽纳米乳疫苗,并开展了其鼻内接种的免疫生物学效应及机制研究,为研制新型T细胞表位肽粘膜疫苗提供技术及理论支撑。研究方法:1.幽门螺杆菌HpaA CD4+T细胞表位肽纳米乳疫苗(NE-P22纳米乳疫苗)设计、制备及表征研究(1)NE-P22纳米乳疫苗制剂处方研究方法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采用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油相、EL-35为表面活性剂、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的水包油型纳米乳体系,以粒径范围在20-50nm、Zeta电位范围在-30至30mV、包封率>80%为判断标准,通过不同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比例(Smix)及P22载药浓度的多因素匹配筛选,确定P22表位肽疫苗(NE-P22)的最佳处方。(2)NE-P22纳米乳疫苗制剂表征鉴定方法分别使用动态光散射粒径电位分析仪、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MALDI-TOF MS质谱及CCK8法检测NE-P22的粒径、Zeta电位、分散性、形态学、P22表位肽在递送系统中的稳定性、对BEAS-2B细胞及小鼠BMDC细胞毒性等特征。2.NE-P22纳米乳疫苗的鼻内免疫保护评价及机制研究(1)NE-P22疫苗鼻内接种免疫保护效果评价方法用NE-P22在0、7、14、21天4次鼻内接种免疫小鼠,末次免疫7天后对小鼠进行幽门螺杆菌灌胃感染,30天后检测其胃部幽门螺杆菌定植量,并对胃组织进行病理炎症评分,评价NE-P22鼻内接种免疫的保护效果。(2)NE-P22疫苗鼻内接种免疫保护机制研究方法分别使用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IVIS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ELISA、ELISPOT检测NE-P22的BEAS-2B细胞摄取效率、诱导BMDC成熟能力、小鼠鼻内滞留时间、鼻粘膜组织摄取效果、抗体水平、细胞因子水平、脾细胞中P22特异性的分泌IFN-γ细胞比例等指标。3.IKVAV-PA偶联OVA257–264 CD8+T细胞表位肽纳米疫苗(NE-IO/MPLA疫苗)设计、制备及表征研究(1)NE-IO/MPLA纳米乳疫苗制剂处方研究方法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采用角鲨烯为油相、Tween-80为表面活性剂的水包油型纳米乳体系,以粒径范围在20-50nm、Zeta电位在-30至30mV间、包封率>80%为标准,通过对IKVAV-PA偶联OVA257–264(IO)表位肽载药浓度的筛选,确定IKVAV-PA偶联OVA257–264 CD8+T细胞表位肽纳米乳鼻内疫苗(NE-IO/MPLA)的最佳处方。(2)NE-IO/MPLA纳米乳疫苗制剂表征鉴定方法分别使用动态光散射粒径电位分析仪、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及CCK8法检测NE-P22粒径大小、Zeta电位、分散性、形态学特征、黏蛋白存在下的稳定性、对BEAS-2B细胞的毒性等特征。4.NE-IO/MPLA纳米乳疫苗鼻内接种免疫保护评价及机制研究(1)NE-IO/MPLA疫苗鼻内接种免疫保护效果评价方法建立C57BL/6小鼠皮下E.G7细胞荷瘤模型,分别在植瘤前后使用NE-IO/MPLA鼻内接种免疫小鼠,根据肿瘤体积及小鼠生存率评价其预防性及治疗性保护效果。(2)NE-IO/MPLA疫苗鼻内接种免疫保护机制研究方法分别使用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ELISA、Bio-Plex液相悬浮芯片、T-Select H-2Kb OVA四聚体及体外CTL试验检测NE-IO/MPLA的BEAS-2B细胞摄取、整合素阻断对BEAS-2B细胞摄取率的影响、血清抗体水平、Th1及Th2型细胞因子水平、OEP特异性CD8+T细胞的比例及体外CTL清除E.G7效果等指标。研究结果:1.幽门螺杆菌HpaA CD4+T细胞表位肽的纳米乳鼻内递送系统设计、制备及表征研究优选出以Smix=4:1,载药浓度为1000μg/mL的处方,成功制备NE-P22鼻内疫苗,其平均粒径为22.84±0.01nm,Zeta电位为-5.168±1.687mV,PDI为0.1830±0.0026,包封率为96.13±0.81,分散性较好。通过TEM及AFM观察发现,NE-P22疫苗颗粒大小在20-30nm左右,呈表面光滑球状,无明显聚集。MALDI-TOF MS检测证实P22表位肽在NE-P22中稳定。此外,NE-P22稀释20倍后对BEAS-2B细胞及小鼠BMDC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2.幽门螺杆菌HpaA CD4+T细胞表位肽的纳米乳鼻内递送系统的免疫保护评价及机制研究NE-P22鼻内接种免疫小鼠能显着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部的定植量(P<0.05)以及炎症评分(P<0.01),显着增强了P22表位肽的免疫保护作用。NE-P22能增加BEAS-2B细胞对P22表位肽的摄取(P<0.01)并能促进DC细胞的成熟(P<0.05),延长P22表位肽在小鼠鼻腔内的滞留时间(P<0.05),提高鼻黏膜上皮及鼻黏膜中DC细胞对P22表位肽的摄取率(P<0.001)。NE-P22免疫后不产生特异性的Th2型免疫应答,但可以显着增强P22特异性的Th1型免疫应答,同时这种增强作用与CpG存在协同作用。3.IKVAV-PA偶联OVA257–264 CD8+T细胞表位肽的纳米乳鼻内递送系统设计、制备及表征研究研究发现,IO载药浓度为4mg/mL时制备的纳米乳疫苗粒径最小,平均粒径为22.61±0.71nm,Zeta电位为-16.67±1.76mV,包封率为84.07±7.59%,分散性较好,并且黏蛋白存在时其粒径及Zeta电位均未发生明显变化。通过透射电镜与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发现,NE-IO/MPLA疫苗颗粒呈表面光滑球形,大小均匀、分散性良好,无明显聚集。此外,NE-IO/MPLA稀释20倍后对BEAS-2B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4.IKVAV-PA偶联OVA257–264 CD8+T细胞表位肽的纳米乳鼻内递送系统免疫保护评价及机制研究对E.G7荷瘤小鼠,NE-IO/MPLA免疫能发挥有效的预防性及治疗性保护效果,可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并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NE-IO/MPLA能够促进BEAS-2B细胞对表位肽的摄取(P<0.001),且整合素阻断后其摄取率显着降低(P<0.01)。NE-IO/MPLA免疫后小鼠血清中无特异性抗体产生,其脾细胞经OEP刺激后Th2型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但Th1型细胞因子水平显着升高,且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显着增高(P<0.01),体外CTL试验证实免疫后诱导产生的CTL能够对E.G7细胞进行有效地杀伤及清除(P<0.001)。研究结论:1.成功制备NE-P22及NE-IO/MPLA两种T细胞表位肽的纳米乳鼻内疫苗,这两种疫苗均具有良好的质量特征。2.这两种疫苗均能有效地增强相应的免疫保护效果,表明纳米乳适合作为T细胞表位肽的鼻内疫苗载体,是一种有效的递送系统设计策略。3.纳米乳能有效促进鼻黏膜对抗原的摄取,延长抗原在黏膜部位的滞留时间,同时促进APCs对抗原的递呈。4.这两种纳米乳载体均表现出一定的佐剂活性,并且其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效果与TLR激动剂CpG及MPLA存在协同作用。因此在设计纳米乳鼻内疫苗时,选择合适的TLR激动剂加以联合是理想的策略。5.本研究证实了T细胞表位肽纳米乳鼻内疫苗能有效诱导高水平的黏膜及系统免疫应答,对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
李滨[3](2017)在《幽门螺杆菌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保护机制及CD8+T细胞应答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为革兰阴性菌,螺旋杆状,感染后定植于人和多种动物胃粘膜局部,导致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等多种胃肠疾病。1994年,H.pylori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一类致癌因子。目前H.pylori全球平均感染率超过50%。针对H.pylori感染病人,临床医生多采用联合多种抗生素及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然而,由于抗生素滥用,耐药菌株逐年增多,加之抗生素疗法成本较高,且伴有不良反应,寻求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疫苗接种作为控制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方式,有望成为预防和抵抗H.pylori感染及相关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目前,多种H.pylori疫苗正在开发研究,如全菌灭活疫苗,全蛋白疫苗,亚单位疫苗及DNA疫苗等。多数疫苗接种后可诱导机体产生有效抗体应答,然而体液免疫应答在抗H.pylori感染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CD4+T细胞被证实在H.pylori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可有效清除局部H.pylori定植。因此,发展可有效诱导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的H.pylori疫苗成为目前H.pylori疫苗研究的关键。研究表明H.pylori感染后可诱导机体特异性Th1,Th2及Th17应答,然而何种CD4+T细胞应答在抗H.pylori感染过程中发挥保护性作用,目前尚不明确。尿素酶为H.pylori重要抗原成分,参与H.pylori在粘膜局部的感染,定植及存活过程。目前已广泛用于H.pylori疫苗的研究,尤其是其B亚单位(Urease subunit B,UreB)。研究表明Ure B接种后可诱导产生强烈的CD4+T细胞应答,并可有效降低粘膜H.pylori定植量。然而,整体抗原免疫后所产生的CD4+T细胞应答并非来源于抗原中所有肽段,而是主要由少数几个表位(肽)激发。同时,不同表位(肽)特异性应答的类型和免疫学功能也存在不同和多样性,所以基于表位水平来研究抗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作用和应答机制,将更加精准、客观和科学。因此,本课题选用H.pylori公认保护性抗原UreB作为模式抗原免疫小鼠,建立保护性小鼠模型,对UreB抗原中CD4+T细胞应答的优势抗原组分(即免疫优势表位)进行筛选和鉴定,明确表位特异性优势应答的免疫保护作用及其应答机制。本课题在研究保护性CD4+T细胞应答类型及其保护机制过程中,发现H.pylori感染后可诱导CD8+T细胞应答。H.pylori为胞外感染菌,主要引起CD4+T细胞而非CD8+T细胞应答。但已有研究观察发现:H.pylori可有效侵袭并定植于树突细胞,胃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内。另有研究报道表明,H.pylori感染猪后,粘膜局部可观察到明显的CD8+T细胞增殖反应。临床病人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H.pylori感染可诱导CD8+T细胞应答。然而对于H.pylori感染诱导的CD8+T细胞应答的免疫学特征及其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中,我们选用保护性抗原UreB作为模式抗原免疫小鼠,建立保护性小鼠模型,体外扩增培养抗原特异性T细胞,并对抗原特异性Th1,Th2,Th17及抗体功能进行研究。同时筛选鉴定了UreB抗原中的优势Th表位,并评价了优势应答表位的免疫保护效果。探讨了表位特异性Th1应答免疫保护机制。为全面了解H.pylori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特征,揭示H.pylori持续定植感染机制,我们对H.pylori感染后CD8+T细胞尤其是粘膜局部浸润的CD8+T细胞表型特征及特异性细胞因子分泌情况进行初步探讨。目的:1.阐释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保护机制通过Ure B抗原免疫小鼠建立保护性小鼠模型,体外扩增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评价特异性T细胞在H.pylori感染中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筛选并鉴定UreB中的优势Th表位,确定其MHC限制性及自然递呈特性,评价优势应答表位的免疫保护效果,筛选可用于表位疫苗设计的候选表位,进一步探讨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保护机制。2.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CD8+T细胞免疫应答特征通过建立H.pylori感染小鼠模型,明确感染后CD8+T细胞尤其是粘膜局部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类型,增殖特性,特异性细胞因子分泌等免疫应答特征,以全面了解H.pylori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情况,并初步探讨H.pylori诱导CD8+T细胞应答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保护机制研究SPF级雌性BALB/c小鼠经Ure B抗原联合弗氏佐剂行四肢皮下注射免疫,建立抗原保护性小鼠模型;3H掺入实验及RT-PCR检测Ure B抗原免疫后小鼠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体外扩增后经流式检测特异性细胞因子表达谱;利用合成系列重叠肽,筛选Ure B抗原中的优势应答表位;MHC抗体特异性阻断细胞表面MHC分子,明确优势应答表位的MHC限制性;诱导骨髓源树突细胞(BM-DCs),负载抗原后与表位特异性T细胞共培养,评价优势表位自然递呈特性;通过比较筛选表位与预测表位免疫应答能力,评价筛选表位优势应答特性;优势表位与Cp G佐剂预混合后滴鼻免疫小鼠,行H.pylori灌胃感染,Real-time检测粘膜局部细菌定植量,评价优势应答表位免疫保护效果;通过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过继免疫实验及IL-17-/-小鼠,明确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保护功能;通过检测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表面归巢受体及趋化因子受体,并结合粘膜局部CD4+T细胞浸润情况,初步探讨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保护机制。2.幽门螺杆菌感染后CD8+T细胞免疫应答特征采用2×108 CFU H.pylori连续灌胃BALB/c小鼠,建立小鼠感染模型;通过EDTA,DTT处理感染后小鼠胃组织,提取粘膜局部浸润CD8+T细胞,流式检测H.pylori感染后粘膜CD8+T细胞的数量变化及表型特征;通过流式,CCK8及CFSE检测CD8+T细胞特异性增殖情况;通过UreB抗原体外刺激培养,扩增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明确H.pylori诱导CD8+T细胞应答中的交叉递呈途径;利用合成系列重叠肽,筛选UreB抗原中的优势应答表位;诱导骨髓源树突细胞(BM-DCs),负载抗原后与表位特异性CD8+T细胞共培养,评价优势表位自然感染下交叉递呈特性;通过ICS及FCM对粘膜CD8+T细胞细胞因子,归巢受体及趋化因子进行检测。结果1.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保护机制研究1.1 UreB抗原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Th1及Th17应答。从Ure B抗原中筛选到两个优势T细胞表位,UreB317-329和Ure B409-421。表位免疫后,可同时诱导产生强烈的Th1及Th17应答。1.2优势表位Ure B317-329和Ure B409-421可在自然状态下被抗原递呈细胞递呈至细胞表面。UreB409-421特异性Th1及Th17应答可被MHC-II(I-A)抗体特异性阻断。UreB317-329特异性Th1应答可被MHC-II(I-A)抗体阻断,而其特异性Th17应答可被MHC-II(I-A)和MHC-II(I-E)抗体所阻断。1.3表位Ure B317-329和UreB409-421较已发表的预测表位Ure B229-244,UreB237-251,UreB546-561可诱导更为强烈的Th1应答。且此两个表位难以通过生物学软件有效预测得到。1.4 UreB317-329和Ure B409-421免疫后可有效降低胃粘膜局部H.pylori定植量,并可降低局部炎症损伤程度。1.5 UreB317-329和Ure B409-421特异性T细胞TCRVb存在明显差异。同一表位特异性Th1及Th17细胞间Vb表达趋势一致。1.6细胞表面归巢受体及趋化因子受体,L-selectin及α4β7参与Th1细胞抗H.pylori保护性免疫应答过程。2.幽门螺杆菌感染后CD8+T细胞免疫应答特征2.1 H.pylori感染后,胃粘膜局部CD8+T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与CD4+T细胞相比,粘膜局部CD8+T细胞增殖更为明显。2.2胃粘膜局部浸润的CD8+T细胞为经典CD8+T细胞类型。表面TCR分子为TCRαβ+,且较少观察到CD8αα+T细胞及γδT细胞。2.3 H.pylori感染后,粘膜局部浸润的CD8+T细胞可针对H.pylori活菌及H.pylori超声上清抗原产生特异性增殖反应。2.4 H.pylori感染后,粘膜局部CD8+T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类型为IFN-γ及TNFα。结论1.本课题建立从抗原保护小鼠模型中扩增抗原特异性T细胞,并对抗原中优势应答表位进行筛选鉴定的方法。利用系统方法对UreB抗原中的优势应答表位进行了全面筛选及特性鉴定,并证实此方法得到的表位较预测法所得表位具有更强的免疫应答优势。鉴定得到两个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效果的优势应答表位,可用于后续表位疫苗的研发。本研究发现表位特异性Th1细胞介导了机体抗H.pylori的保护性免疫应答,Th17可能参与了H.pylori感染后的炎性损伤过程。归巢受体及趋化因子受体在表位特异性Th1细胞抗H.pylori免疫保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课题所得结果将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机体抗H.pylori保护性免疫应答反应,促进相关疫苗的研发。2.本课题证实H.pylori感染后除CD4+T细胞外同时可有效诱导粘膜局部CD8+T细胞应答。首次对H.pylori感染后胃粘膜局部浸润CD8+T细胞表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证实细胞表面归巢受体及趋化因子受体在H.pylori感染后粘膜CD8+T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尽管对H.pylori诱导CD8+T细胞应答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交叉递呈途径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课题所得结果将利于全面了解H.pylori感染后机体免疫应答特征。
王盖昊,于舒芃,于晓辉[4](2017)在《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幽门螺杆菌(Hp)长期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后会干扰正常上皮细胞活动从而引起胃黏膜组织炎症,甚至癌变。Hp是人类感染率最高的慢性致病菌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安全、有效疫苗的研发对于防治Hp感染具有重要意义。Hp自然感染虽然在宿主体内可引起较强烈的免疫反应,但这种免疫反应其实是一种不能清除Hp感染的无保护性免疫应答。Hp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从而有效抑制Hp定植和减轻胃部炎症。疫苗接种成为防治Hp感染最有前景的方法,但是其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主要介绍了Hp疫苗免疫保护机制与Th细胞和抗体二者介导的免疫保护应答有关的研究进展。
邹全明[5](2016)在《幽门螺杆菌疫苗》文中认为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子。中国胃病患者超过1亿,每年因胃癌死亡者达20万人。第三军医大学邹全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曾明和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合作研究,发明了"Hp分子内佐剂黏膜疫苗"设计原理和安全高效的首个人用分
黄桂柳,黄赞松,周喜汉[6](2016)在《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的主要病原菌。目前Hp的治疗方案主要是药物抗菌疗法,但此法存在复发率高、难以群体防治的不足,而Hp疫苗有望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尚未找到高效、安全的Hp疫苗。近年来Hp疫苗在实验研究、免疫机制、免疫佐剂与呈递系统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常艳萍[7](2013)在《Hp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重组Bb-vacA-hpaA疫苗的免疫保护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构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SPF级BALB/c小鼠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防治和疫苗研制提供基础。2.探讨重组Bb-vacA-hpaA疫苗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SPF级BALB/c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1.用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ATCC43504灌胃感染SPF级BALB/c小鼠,根据胃粘膜组织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检测确定感染模型的建立。2.随机将BALB/c小鼠分为四组:疫苗组、Bb组、PBS组和空白对照组。疫苗组用幽门螺杆菌重组Bb-vacA-hpaA疫苗灌胃免疫小鼠;Bb组用Bb菌液灌胃小鼠;PBS组用PBS液灌胃小鼠;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4w后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小鼠用幽门螺杆菌标准菌株ATCC43504灌胃攻击。3.检测幽门螺杆菌攻击后各组以及空白组小鼠胃粘膜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胃组织病理切片、血清中幽门螺杆菌相关抗体以及胃粘膜和肠粘液的SIgA抗体水平;攻击前后疫苗组、Bb组和PBS组胃粘膜内IFN-γ和IL-4含量。4.用MTT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增殖情况,并用脾脏、胸腺指数评价幽门螺杆菌重组Bb-vacA-hpaA疫苗对SPF级BALB/c小鼠的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结果:1.通过胃粘膜的HE染色、镀银染色和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显示:感染组的胃组织切片HE染色可见胃粘膜坏死、脱落、等典型炎性病变;镀银染色后胃粘膜内可见大量的Hp定植。成功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SPF级BALB/c鼠动物模型。2.免疫攻击后各组胃组织切片结果显示:疫苗组快速尿素酶检测阴性的小鼠胃组织HE染色后未见典型炎性病变,镀银染色后胃粘膜内未见幽门螺杆菌定植;Bb组和PBS组的小鼠胃组织HE染色后可见胃粘膜坏死、脱落、充血、炎细胞浸润等典型炎性病变,镀银染色后胃粘膜内可见大量的幽门螺杆菌定植。空白组小鼠胃粘膜未见异常。3. ELISA法检测攻击后各组小鼠胃粘膜组织匀浆上清和血清中幽门螺杆菌相关抗体以及肠粘液的SIgA抗体水平显示:疫苗组的小鼠体内抗体水平和胃黏膜内细胞因子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4.MTT法检测表明重组Bb-vacA-hpaA疫苗对幽门螺杆菌抗原刺激的脾细胞增殖水平显着高于未免疫组。结论:1.成功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SPF级BALB/c小鼠动物模型。2.重组Bb-vacA-hpaA疫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李海波[8](2013)在《基于多亚单位Th表位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在全球人口中的感染率超过50%,已被确定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菌,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关键部分,合理组合优势表位,可诱导出比原始抗原更为高效和特异的免疫应答。H. pylori感染导致机体对H. pylori自身天然抗原产生免疫耐受,选择H. pylori保护性抗原的优势表位来构建表位疫苗,有可能打破免疫耐受,从而达到免疫预防和清除H. pylori感染的目的。前期研究证实,特异性CD4+T细胞应答在抗H. pylori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中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构建H. pylori Th表位疫苗,采用先免疫后攻毒以及先感染后治疗两种方式,在动物模型上对疫苗的预防和清除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并探讨相应的免疫应答机制。主要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如下:1.幽门螺杆菌Th表位的筛选和疫苗的设计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并筛选H. pylori保护性抗原HpaA、CagA和UreB的优势Th表位,共筛选到17个表位肽。动力学模拟考察不同表位连接顺序所构成蛋白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型,确定以HpaA表位-CagA表位-UreB表位的连接顺序来构建Th表位疫苗Epivac。2.幽门螺杆菌Th表位疫苗的构建、表达和纯化构建疫苗蛋白的原核表达质粒pET30a-epivac,转化至BL21(DE3),经诱导表达和纯化,获得目的蛋白Epivac,HPLC分析蛋白纯度在90%以上。相同的技术方法制备含分子内佐剂的疫苗蛋白LTB-epivac。3.幽门螺杆菌Th表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及应答分析1)幽门螺杆菌Th表位疫苗免疫预防效果的评价及应答分析采用鼻腔滴注和皮下注射两种免疫途径,Epivac联用不同佐剂对BALB/c小鼠进行免疫,评价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结果显示,单用疫苗以及联用佐剂都可以有效预防H. pylori感染,且联用佐剂效果更优。此外,鼻腔滴注发挥保护作用的时间点要早于皮下注射。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IgG、IgA的产生;Real-time RT PCR和ELISA检测脾淋巴细胞和胃组织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的水平及其应答特征。结果提示疫苗的保护作用与抗体应答无关,而主要依赖于疫苗诱导的系统性和局部的Th1型CD4+T细胞应答。2)幽门螺杆菌Th表位疫苗免疫清除效果的评价及应答分析:利用BALB/c小鼠模型对表位疫苗的免疫清除效果进行评价。相对于未免疫组,疫苗免疫可以显着降低小鼠胃内H. pylori的定植量,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通过分析小鼠抗体应答的特征,推测疫苗的免疫清除作用可能与特异性Th1型细胞应答密切相关。4.幽门螺杆菌Th表位疫苗的初步安全性评价通过内毒素检测、急性毒性试验和豚鼠最大化试验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显示疫苗内毒素低于限量,且鼻腔滴注和皮下注射两种给药方式不会引起机体损伤和过敏反应,初步说明疫苗是安全无毒的。
杨武晨,郭红[9](2011)在《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的疫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是一种定植在人胃和十二指肠的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螺旋弯曲菌。H.pylori是上消化道的主要致病菌,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和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几年的研究显示,H.pylori感染还与缺血性心脏病、
国敏,徐帆洪[10](2011)在《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全世界人群中广泛存在,能引起多种胃部疾病,包括胃癌。尽管抗生素治疗已经应用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疾病中,但是人们仍然认为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幽门螺杆菌疫苗在保护性抗原、佐剂、动物模型、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一下综述。
二、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小鼠的Th免疫应答及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小鼠的Th免疫应答及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T细胞表位肽纳米乳疫苗鼻内接种的免疫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幽门螺杆菌HpaA CD4~+T细胞表位肽的纳米乳疫苗(NE-P22疫苗)设计、制备及表征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NE-P22纳米乳疫苗鼻内接种免疫保护评价及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IKVAV-PA偶联OVA_(257–264)CD8~+T细胞表位肽纳米乳疫苗(NE-IO/MPLA纳米乳疫苗)设计、制备及表征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NE-IO/MPLA纳米乳疫苗鼻内接种免疫保护评价及机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黏膜疫苗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 |
致谢 |
(3)幽门螺杆菌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保护机制及CD8+T细胞应答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幽门螺杆菌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优势应答的保护机制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CD8+T细胞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过程中的应答特征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p自然感染和Hp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 |
2 Th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保护应答 |
2.1 Th1细胞的免疫保护作用 |
2.2 Th2细胞的免疫保护作用 |
2.3 Th1细胞/Th2细胞协同免疫应答的作用 |
2.4 Th17细胞的免疫保护作用 |
2.5 Th1细胞和Th17细胞的作用 |
3 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保护应答 |
3 期临床试验中也提到Hp疫苗的免疫保护可能与Ig G和Ig A抗体有关。 |
4 Hp疫苗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5)幽门螺杆菌疫苗(论文提纲范文)
1 幽门螺杆菌的病原学 |
1.1 生物学特性 |
1.1.1 形态学 |
1.1.2 培养特性 |
1.1.3 生化反应 |
1.1.4 抵抗力 |
1.1.5 耐药性 |
1.1.6 基因组及分型 |
1.2 主要抗原 |
1.2.1 尿素酶 |
1.2.2 黏附素 |
1.2.3 热休克蛋白 |
1.2.4 其他 |
1.3 流行病学 |
1.4 致病机制 |
1.4.1 致病因子及致病作用 |
1.4.2 致病机制 |
1.4.3 感染引起的免疫炎症反应及宿主基因多态性 |
1.5 检测与诊断 |
1.5.113C尿素呼气试验 |
1.5.2 细菌分离培养 |
1.5.3 组织切片染色法 |
1.5.4 快速尿素酶试验 |
1.5.5 ELISA检测血清抗体 |
1.5.6 Hp粪便抗原检测试验 |
1.5.7 常用Hp检测方法的比较 |
1.6 幽门螺杆菌疫苗 |
1.6.1 疫苗对预防和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引起的相关疾病的意义 |
1.6.2 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概述 |
1.6.3 国外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 |
1.6.3. 1 Hp全菌疫苗 |
1.6.3. 2 以沙门菌为载体的基因工程Hp疫苗 |
1.6.3. 3 以尿素酶作为抗原制备的Hp疫苗 |
1.6.4 国内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 |
1.6.5 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 |
1.6.5. 1 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成分、性状、接种对象等 |
1.6.5. 2 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的I、II、III期临床试验有效性 |
1.6.5. 3 口服幽门螺杆菌疫苗接种的安全性 |
1.6.5. 4 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检定和质量控制 |
2 问题与展望 |
(6)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p疫苗的实验研究 |
1.1全菌疫苗 |
1.2亚单位疫苗 |
1.3核酸疫苗 |
1.4联合疫苗 |
2 Hp疫苗的免疫机制研究 |
2.1体液免疫 |
2.2细胞免疫 |
2.3宿主因素的影响 |
3 免疫佐剂与呈递系统 |
3.1免疫佐剂 |
3.2呈递系统 |
4 临床应用研究 |
5 小结 |
(7)Hp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重组Bb-vacA-hpaA疫苗的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Hp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重组幽门螺杆菌Bb-vacA-hpaA候选疫苗的免疫保护性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标本检测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多亚单位Th表位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幽门螺杆菌 Th 表位的筛选和疫苗设计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幽门螺杆菌 Th 表位疫苗的的构建、表达及纯化 |
3.1 幽门螺杆菌 Th 表位疫苗的构建和表达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2 幽门螺杆菌 Th 表位疫苗的发酵、纯化和蛋白特性分析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幽门螺杆菌 Th 表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与应答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幽门螺杆菌 Th 表位疫苗初步安全性评价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T 细胞表位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9)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的疫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概论 |
2 尿素酶B亚单位的主要特性 |
3 尿素酶B亚单位的疫苗研究进展 |
3.1 UreB的亚单位疫苗/多价疫苗 |
3.2 UreB的核酸疫苗 |
3.3 UreB的表位疫苗 |
4 展 望 |
四、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小鼠的Th免疫应答及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BALB/c小鼠口服幽门螺杆菌裂解物配伍dmLT佐剂诱导黏膜局部及系统性免疫应答[J]. 钟佑秀,陈敬,刘钰,汤重发,魏博,刘梅影.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19(04)
- [2]T细胞表位肽纳米乳疫苗鼻内接种的免疫效应及机制研究[D]. 杨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3]幽门螺杆菌表位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保护机制及CD8+T细胞应答特征研究[D]. 李滨.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1)
- [4]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 王盖昊,于舒芃,于晓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7(01)
- [5]幽门螺杆菌疫苗[J]. 邹全明. 科技导报, 2016(13)
- [6]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J]. 黄桂柳,黄赞松,周喜汉. 医学综述, 2016(05)
- [7]Hp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及重组Bb-vacA-hpaA疫苗的免疫保护性研究[D]. 常艳萍. 大理学院, 2013(S2)
- [8]基于多亚单位Th表位的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D]. 李海波. 第三军医大学, 2013(11)
- [9]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的疫苗研究进展[J]. 杨武晨,郭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12)
- [10]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进展[A]. 国敏,徐帆洪. 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