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Q-Tc值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胡丹丹[1](2019)在《病毒性心肌炎的磁共振量化分析及其在中医证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心脏磁共振(CMR)能够显示急性心肌炎心肌组织的特征性变化,其临床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9年,JACC提出了《心肌炎CMR诊断标准建议》即路易斯湖标准,但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MR定量组织标记技术能够对受累心肌进行量化分析。因此,本文旨在探求CMR定量组织标记技术在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VMC)时的应用价值以及CMR能否一站式完成对VMC的心脏功能和心肌病理改变的量化评估。2.比较VMC热毒冲心证及热伤心阴证患者的心脏磁共振常规序列(路易斯湖诊断)和量化评估值的差异,以期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确诊为VMC的患者19例(试验组),其中包含热毒冲心证患者11例和热伤心阴证患者8例,和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3.0T超导磁共振机(Verio,德国西门子公司),对所有受试者行心脏核磁共振(CMR)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2WI序列、钆对比剂早期强化(EGE)和延迟强化(LGE)序列、初始和团注GD-DTPA后的T1-mapping、电影序列。采集层面包括左心室两腔心长轴、四腔心长轴、左心室短轴。获取CMR图像后进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每搏输出量(SV)、心室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测量每个节段初始的T1弛豫时间,团注GD-DTPA后的T1弛豫时间,通过绘制T1-mapping彩图测量细胞外容积分数(ECV)。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Origin2017软件作图。评价CMR定量组织标记技术对VMC的诊断价值,并比较热毒冲心证与热盛伤阴证各个参数之间的差别。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SV、EF、CO,初始的T1弛豫时间,团注GD-DTPA后的T1弛豫时间及ECV值在统计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2.VMC中热毒冲心证与热伤心阴证患者比较,T2WI、EGE及LGE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3.VMC中热毒冲心证与热伤心阴证比较,心功能SV、EF、CO,初始的T1弛豫时间,团注GD-DTPA后的T1弛豫时间,ECV值及中医量化分数方面在统计学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CMR作为一种无创伤无辐射的检查能够对VMC进行量化评估,CMR定量组织标记技术可以为VMC的诊断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和量化数据,且CMR能一站式完成对VMC的心脏功能和心肌病理改变的量化评估。2.VMC热毒冲心证与热伤心阴证的磁共振检查各参数间并无显着差异,因此,就本次试验结果来看,CMR对VMC患者证型区分尚未能提供客观化征象。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孙景辉,李小梅,杜军保,李奋,吴铁吉,陈新民,袁越,黄国英,程佩萱[2](2007)在《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文中认为
熊泽珍,敬琴珍,胡政[3](2007)在《病毒性心肌炎60例辅助检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提高基层医院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水平,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相关辅助检查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逐一分析。结果: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异常总阳性率为83%;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异常总阳性率为100%;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异常总阳性率为80%;心肌酶检查,心肌酶学异常总阳性率为90%。结论:建议对疑似病例均应进行综合检查,可以提高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率。
韦华,潘兴寿[4](2000)在《Q-Tc值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解Q -Tc值变化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 ,对 6 8例临床上确诊为心肌炎及 42例其它心脏病者和 5 0例非心脏病者的Q -Tc值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在心肌炎及其它心脏病组Q -Tc >44mm分别占 83.82 %及 75 % ;而非心脏病组仅占 18% ,且前两组与非心脏病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着性 (P <0 .0 1)。故认为Q -Tc值亦可视为心肌炎诊断的重要心电学指标
李润森,李萍[5](1998)在《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山西省儿童医院(030013)李润森山西省军区门诊部李萍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ECG)上各导联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的差值。由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所以又提出了校正的Q...
张静,杜军保,李军[6](1997)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Q—T间期离散度分析》文中指出 关于病毒性心肌炎对小儿心肌复极的影响还缺乏实验室研究。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近来研究表明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现通过对2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12例正常小儿Q—Td变化的分析,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复极的改变并对其临
牟俊,王頔,刘新峰,杨艳,王荣品,刘江勇[7](2020)在《心脏磁共振T2-mapping技术在急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急性心肌炎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心肌T2值,探讨心脏磁共振(CMR)T2-mapping对急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心肌炎的36例患者,招募2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行CMR常规检查、延迟增强和T2-mapping序列成像。根据延迟强化(LGE)结果将心肌炎患者分为LGE阳性组和LGE阴性组,测量对照组、LGE阳性组和LGE阴性组T2值,在LGE阳性组强化区域同一层面测量强化区域和远离强化区域的T2值。对照组与LGE阳性组和LGE阴性组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 T3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心肌炎组和对照组、LGE阳性组强化区域和远离强化区心肌的T2值,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心肌炎组T2值[(75.46±8.05) ms]明显高于对照组[(65.21±11.78)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GE阳性组[(76.96±8.41)ms]、LGE阴性组[(70.23±3.71)ms]平均T2值均大于对照组[(65.21±11.78)ms],LGE阳性组平均T2值大于LGE阴性组,LGE阳性组同一层面强化区平均T2值[(78.00±3.44)ms]高于LGE阳性组非强化区平均T2值[(72.03±4.89)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炎患者T2值升高,CMR T2-mapping能够通过测量心肌组织的T2值来定量评价心肌水肿的范围和损伤程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赵鹏飞[8](2020)在《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体质辨识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但中医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和客观化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限制了体质学说的应用和推广。从常规体检项目中挖掘判定体质的实验室指标,可辅助实现体质判定的客观化。既往研究表明,不同体质人群在免疫、代谢等功能方面存在差异。免疫组库技术是一个重大的开创性技术突破,本研究旨在将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应用于中医体质研究中,以期发现不同体质人群适应性免疫基因重排的不同表达模式和特异性标记。血浆蛋白质在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约占血浆蛋白总量的20%,血浆蛋白质图谱的改变与中医体质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从血浆蛋白质中筛选出体质的血清生物标记物组合,对体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入组标准纳入9种体质健康受试者157例,进行常规体检,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及晨尿样本。1.收集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等临床数据,并对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分析等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危险因素的判定价值。以OR值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分值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评估其预测体质效能。2.选取8种体质共34名年龄匹配女性受试者,针对外周血T细胞受体(TCR)β链的的互补决定区(CDR3)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体质人群TCR组库多样性差异及免疫图谱特征,包括多样性指数、CDR3长度分布、V区、J区基因亚家族使用频率和V-J组合的多样性、特异性CDR3序列,寻找高频CDR3氨基酸序列,基于V-J组合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绘制ROC曲线。3.以数据非依赖采集(DIA)技术进行血浆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表并对其进行功能(GO功能注释)及富集通路(和KEGG富集通路富集分析),寻找血浆蛋白表达改变及其相关功能及通路与9种体质发生之间的关系,探究9种体质在蛋白质层面的调控机制及潜在的血清蛋白生物标志物。结果:1.与平和质组相比,偏颇体质健康人常规体检结果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其中阳虚质组身体质量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NC)、碱性磷酸酶、尿酸、血浆白蛋白占比(ALB%)偏低,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载脂蛋白A1偏高;阴虚质血钙(CA)、血小板相对淋巴细胞比值(PLR)偏低,而NC、血钾(K)、血磷偏高;气虚质的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偏低;气郁质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偏低;痰湿质的体重、BMI、TC偏高;湿热质K、α-HBDH偏低;特禀质ALB%、LDH偏高,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积、血清总蛋白、PLR、CA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筛选的指标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平和质组、阳虚质组、阴虚质组、气虚质组、气郁质组、痰湿质组、湿热质组、特禀质组的 AUC 值依次为:0.698、0.881、0.840、0.716、0.856、0.769、0.760、0.894。2.测序获得TCRCDR3特异克隆型2.86±1.63万种。分析免疫组库多样性,平和质组的 D50 指数、DI 指数、香农指数分别为:13.40±5.32、23.52±53.97、11.95±0.68,痰湿质组分别为:2.60±2.52、13.63±6.76、9.45±1.32,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相比D50值、DI指数、香农指数显着降低,其他各组与平和质组相比无显着差异。CDR3长度分布特征:一般由5-21个氨基酸组成的17种不同长度肽段序列构成,其中由9-15个氨基酸组成的7类多肽占总类的95%。健康人TCRβ链CDR3长度呈正态分布,不同体质CDR3长度分布存在差异。痰湿质组的短链CDR3占比增多,其中:9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6.58±1.8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4.95±0.58)%,其他组平均占比(5.22±0.94)%;10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3.35±2.85)%,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0.75±0.83)%,其他组平均占比(11.11±1.48)。痰湿质组长链CDR3占比减少,其中:13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19.05±2.13)%,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21.05±0.2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20.69±1.28)%;14AA长度CDR3在痰湿质组平均占比(9.45±1.52)%,在平和质组平均占比(11.17±0.65)%,在其他组平均占比(10.91±1.10)%。其他各组无显着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V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其中痰湿质组变化最显着。阳虚质组V7-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阴虚质组无显着变化;气虚质组V6-3、V6-5、V6-6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4-1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气郁质组V11-2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3-1、V4-1基因使用频率升高趋势;痰湿质组V9、V29-1、V30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7-9、V10-3、V12-5、V20-1、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2、V6-4基因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湿热质组V5-1、V18基因使用频率升高,V12-5、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V7-2使用频率有下降趋势;特禀质组V27、V28基因使用频率下降。与平和质组相比,7组偏颇体质者J基因片段使用频率存在差异。与平和质组相比,气虚质J1-4、J1-5、J1-6使用率下降;痰湿质组J2-1基因片段使用率升高。不同体质对不同J基因亚型使用率有不同的趋势。气郁质J1-1使用率有下降趋势,J2-3使用率有升高趋势;气虚质J2-5、J2-6使用率降低,J2-7使用率升高,气郁质与之有相反趋势。平和质组有享表位肽序列为ASSLSYEQY、ASSLTGNTEAF,未鉴定出偏颇体质明确独有的CDR3共有序列。与平和质组对比,应用随机森林(ROC)分类器对7种偏颇体质类型进行识别,计算ROC的曲线下面积:阳虚质组AUC:1,阴虚质组AUC:1,气虚质组AUC:0.778,气郁质组:0.772,痰湿质组:0.833,湿热质组0.944,特禀质组0.444。3.血浆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组相比,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DEPs)共 16 个(上调 6 个,下调 10 个),Keratin,type Ⅱ cytoskeletal 2 epidermal、Transgelin-2、Talin-1等3个蛋白仅在阳虚质组差异表达,阴虚质组共201个DEPs(上调 70 个,下调 131 个),IGKV4-1、HSPA8、NCAM1、ANPEP、ORM2、OGN、FLT4、SH3BGRL3、PROCR等10个蛋白仅在阴虚质组差异表达,气虚质DEPs共195个(上调70个,下调125个),IGLV2-8、MMP2、LGALS3BP等3个蛋白仅在气虚质组差异表达,气郁质DEPs共11个(上调3个,下调9个),ATP2A1、HIST1H2BK、APCS、MYH7等4个蛋白仅在气郁质组差异表达,痰湿质组DEPs共171个(上调65个,下调106个),TXN、PZP、COLEC11等3个蛋白仅在痰湿质组差异表达,湿热质组 DEPs 共 185 个(上调 65 个,下调 120 个),S100A9、KRT10、CRTAC1、FCGBP 等4个蛋白仅在湿热质组差异表达,血瘀质组共检测到显着性差异蛋白(DEPs)185个(上调66个,下调119个),B2M、IL1RAP蛋白仅在血瘀质组差异表达,特禀质组DEPs共168个(上调65个,下调103个),LCAT、PON1蛋白仅在特禀质组差异表达。KEGG分析表明,补体和凝血级联、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糖胺维生素结合蛋白、磷脂酶D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免疫及代谢信号通路是8种体质共有显着变化的信号通路。阳虚质组以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的显着性富集为其与其他体质区分的关键机制等。结论:常规体检项目有潜力用于客观判别体质类型。不同体质人群免疫功能存在差异。痰湿体质的免疫组库多样性下降,CDR3长度分布有倾斜。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可以区分体质类型,尚未发现不同体质人群的特异性CDR3,不同体质人群免疫组库差异可能表现在V-J组合丰度上。偏颇体质的血浆蛋白表达存在改变。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NF-κB信号通路等免疫相关信号通路中 C9、IGHG3、AQR、SOD1、TF、CD44、APOL1、APOC2、TUBB1 蛋白表达的改变可能是8种偏颇体质所共有的变化,提示偏颇体质均有以补体和凝血级联为代表的免疫机能的降低。Transgelin-2、HSPA8、ATP2A1、TXN、S100A9分别是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的潜在分子标记。客观判定体质类型可能需要从多个维度分析,需要使用一组生物标记物共同构建判别模型。
李倩倩[9](2020)在《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检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的变化,以探讨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从而从心脏电生理角度对该手术方式的安全性进行佐证。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就诊并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的100例单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常规检查,排除合并其他心脏畸形、右向左分流、双向分流、肺动脉高压以及可能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有入组患儿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天、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得出心率减速力(DC)与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指标(包括正常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全程记录中每5分钟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并进行对比分析以及研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DC与HRV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符合本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儿共10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53例,年龄3月-7岁,体重11.23±4.69kg,室间隔缺损大小7.41±2.54mm。2.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结果:VSD患儿术前DC值为3.617±0.865ms,83%的患儿DC值小于4.5ms。术前SDNN和rMSSD均值分别为87.49±15.14ms、29.93±5.18ms。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术后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1)与术前1天对比,术后3天的DC、SDNN、SDNN Index、rMSSD、LF、HF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01),术后1个月的DC升高、SDNN、SDNN Index下降,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rMSSD、LF、HF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SDNN Index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DC、SDNN、rMSSD、LF、HF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的DC、SDNN、SNDD Index、rMSSD、LF、HF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与术后3天对比,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DC、SDNN、rMSSD、LF、HF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3个月的SDNN Index升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SDNN Index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与术后1个月对比,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DC、SDNN、SDNN Index、rMSSD、LF、HF明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与术后3个月对比,术后6个月的DC、SDNN、SDNN Index、rMSSD、LF、HF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4.DC与SDNN、SDNN Index、rMSSD、LF及HF的相关性:DC与SDNN、SDNN Index、rMSSD、LF、HF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900,P<0.001;r=0.743,P<0.001;r=0.753,P<0.00;r=0.661,P<0.001;r=0.688,P<0.001)。结论室间隔缺损患儿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心率减速力和心率变异性均能反映室间隔缺损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状况,可用于早期识别患儿存在的自主神经功能损伤及程度,对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室间隔缺损患儿自主神经功能术后早期虽然较前下降,但术后很快改善,无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等并发症,从心电生理角度佐证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证;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在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前及接受经胸微创封堵术后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估方面具有正相关性。
汪苍[10](2018)在《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评估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磁共振T1 mapping、T2 mapping和BOLD对大鼠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目的比较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纵向弛豫时间成像(T1mapping)、横向弛豫时间成像(T2 mapping)、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imaging,BOLD)对大鼠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以及分期评估价值。材料和方法60只健康雄性大鼠经背部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橄榄油溶剂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MRI T1 mapping、T2 mapping、BOLD成像,测量肝实质的T1值(ms)、T2值(ms)和R2*值(Hz),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根据病理学分期将大鼠分为S0-S4组,对不同组别之间的T1值、T2值及R2*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三者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五组大鼠肝脏T1值、T2值及R2*值与病理纤维化分期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比较三者与肝纤维化各期的相关性。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造模期间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均无死亡,在进行MRI扫描时因腹带捆绑过紧导致窒息死亡7只,共53只完成实验。大鼠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分布:无纤维化S0期(n=6,均为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S1期(n=10)、S2期(n=19)、S3期(n=11)、S4期(n=7)。(2)5组大鼠肝脏的T1值、T2值和R2*值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T1值在无肝纤维化(S0期)与肝纤维化各期(S1-4期)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肝纤维化(S1-2期)与重度肝纤维化(S3-4期)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肝纤维化S1期和S2期、重度肝纤维化S3期和S4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T1值、T2值和R2*值在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比较中,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大小分别为T2值>T1值>R2*值。(4)T1值与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呈正相关。T2值和R2*值与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相关性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1 mapping、T2 mapping在诊断大鼠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较BOLD高,而T1mapping在评估大鼠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较BOLD和T2 mapping高。第二部分磁共振T1 mapping对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及与血清标志物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磁共振T1 mapping对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以及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相互关系。材料和方法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进行MRI T1 mapping成像和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测量肝实质T1值(ms)和检测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Ⅲpeptide,PⅢP)、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C-Ⅳ)和层黏连蛋白(laminin,LN)的含量(μg/L),根据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将大鼠划分为无肝纤维化组(S0期)、轻度肝纤维化组(S1S2期)和重度肝纤维化组(S3S4期),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组间的T1值和血清标志物含量进行两两比较,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T1值和血清标志物对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T1值和血清标志物在肝纤维化分期中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0只大鼠在造模过程中未见死亡,在进行MRI扫描时因腹带捆绑过紧导致窒息死亡7只,53只完成磁共振扫描和采血,其中19例血液样本出现溶血,实际可用数据为34例。大鼠肝纤维化病理分期分布:无纤维化S0期(n=5,均为对照组大鼠),肝纤维化S1期(n=6)、S2期(n=12)、S3期(n=6)、S4期(n=5)。(2)肝实质T1值在轻度肝纤维化组与重度肝纤维化组之间以及在无肝纤维化组与重度肝纤维化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无肝纤维化组与轻度肝纤维化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标志物HA、C-Ⅳ含量在轻度肝纤维化与重度肝纤维化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无肝纤维化和轻度肝纤维化之间以及在无肝纤维化与重度肝纤维化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ⅢP和LN在不同组别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判断有无肝纤维化中ROC曲线下面积(AUC)大小依次为T1+HA+PⅢP(0.85)>T1(0.72)>PⅢP(0.68)>HA(0.61)>C-Ⅳ(0.58)>LN(0.46),在区分轻、重度肝纤维化中ROC曲线下面积(AUC)大小依次为T1+HA+PⅢP(0.93)>T1(0.87)>C-Ⅳ(0.75)>PⅢP(0.70)>HA(0.67)>LN(0.57)。(4)T1值和血清标志物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T1值与HA具有一定相关性(r=0.412,p<0.05),与C-Ⅳ、PⅢP和LN无相关性(p>0.05)。结论磁共振T1mapping在判断有无肝纤维化和区分轻、重度肝纤维化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与血清标志物相结合则诊断价值更高。
二、Q-Tc值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Q-Tc值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病毒性心肌炎的磁共振量化分析及其在中医证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病毒性心肌炎及其辅助检查 |
1. 病毒性心肌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 |
1.2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 |
2. 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
2.1 实验室检查 |
2.2 心电图 |
2.3 心脏超声 |
2.4 心内膜心肌活检 |
2.5 心脏核磁共振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1. 病因病机 |
1.1 古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研究 |
1.2 当代中医学者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研究 |
2. 辨证论治 |
2.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
2.2 中医辨证分期治疗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数及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方法 |
1.6 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成像设备 |
2.2 检查方法 |
2.3 图像及数据处理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 |
3.2 病毒性心肌炎热毒冲心证与热伤心阴证的比较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CMR序列陈述及结果分析 |
2. 病毒性心肌炎热毒冲心证与热伤心阴证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3.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心脏磁共振T2-mapping技术在急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MRI扫描方案 |
3.图像分析 |
4.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讨 论 |
(8)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现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体质学与免疫学关系的理论探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免疫组库测序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9种体质受试者常规体检项目的差异研究 |
1 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伦理批准 |
2.2 样本 |
2.3 样本采集 |
3 仪器与方法 |
3.1 仪器 |
3.2 检测项目与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 |
5.1 体质分布情况调查 |
5.2 体质指数分析 |
5.3 全血细胞结果分析 |
5.4 尿常规结果分析 |
5.5 生化全项结果分析 |
5.6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评估常规体检指标对体质判定的预测价值 |
6 讨论 |
6.1 中医体质分布研究 |
6.2 体型与体质分型 |
6.3 全血细胞分析与体质分型 |
6.4 尿常规分析与体质分型 |
6.5 生化检验与与体质分型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8种体质受试者TCR免疫组库特征研究 |
1 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伦理批准 |
2.2 样本 |
2.3 试剂和材料 |
2.4 仪器 |
2.5 方法 |
3 结果 |
3.1 8组受试者TCRB CDR3组库测序结果总结 |
3.2 8组受试者TCR多样性分析 |
3.3 8组受试者TCRB CDR3长度分布 |
3.4 8组受试者V、J区基因的使用频率差异 |
3.5 8组受试者V-J片段组合类型差异 |
3.6 8组受试者TCRB CDR3频率分布热图 |
3.7 8组体质人群共享表位肽序列情况 |
3.8 基于V-J组合丰度的主成分分析 |
3.9 基于V-J组合丰度绘制ROC曲线 |
4 小结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基于DIA质谱技术的不同体质人群血浆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 |
1 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伦理批准 |
2.2 样本 |
2.3 试剂和材料 |
2.4 仪器 |
2.5 方法 |
3 结果与质控 |
3.1 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
3.2 SDS-PAGE电泳 |
3.3 蛋白鉴定结果表 |
4 8种偏颇体质差异蛋白表达分析 |
4.1 阳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
4.2 阴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
4.3 气虚质差异表达蛋白 |
4.4 气郁质差异表达蛋白 |
4.5 痰湿质差异表达蛋白 |
4.6 湿热质差异表达蛋白 |
4.7 血瘀质差异表达蛋白 |
4.8 特禀质差异表达蛋白 |
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1 阳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2 阴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3 气虚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4 气郁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5 痰湿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6 湿热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7 血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5.8 特禀质组上下调差异蛋白功能分析 |
6 小结 |
7 讨论 |
7.1 阳虚质、阳虚质差异蛋白讨论 |
7.2 气虚质、气郁质差异蛋白讨论 |
7.3 痰湿质、湿热质差异蛋白讨论 |
7.4 血瘀质、特禀质差异蛋白讨论 |
参考文献 |
创新性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件 |
附件1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附表2 血常规检测各项正常范围、单位 |
附表3 血生化检测各项目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单位 |
附表4 免疫组库测序样本信息表 |
附表5 人血浆DIA定量蛋白组分析样本信息表 |
(9)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率减速力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评估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汉简略词索引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磁共振T1 mapping、T2 mapping和BOLD对大鼠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磁共振T1 mapping对大鼠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及与血清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基金项目 |
致谢 |
四、Q-Tc值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病毒性心肌炎的磁共振量化分析及其在中医证型中的应用[D]. 胡丹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2]小儿神经相关性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 张乾忠,马沛然,于宪一,王成,田杰,孙景辉,李小梅,杜军保,李奋,吴铁吉,陈新民,袁越,黄国英,程佩萱.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7(10)
- [3]病毒性心肌炎60例辅助检查结果分析[J]. 熊泽珍,敬琴珍,胡政.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11)
- [4]Q-Tc值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J]. 韦华,潘兴寿.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0(06)
- [5]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 李润森,李萍. 山西医药杂志, 1998(02)
- [6]病毒性心肌炎患儿Q—T间期离散度分析[J]. 张静,杜军保,李军.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1997(04)
- [7]心脏磁共振T2-mapping技术在急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价值[J]. 牟俊,王頔,刘新峰,杨艳,王荣品,刘江勇. 放射学实践, 2020(11)
- [8]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 赵鹏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研究[D]. 李倩倩.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10]磁共振纵向弛豫时间评估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 汪苍.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