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透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吴禹燕,何素兰,蔡燕飞,陈丹[1](2020)在《两种敷贴联合心理护理在深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两种敷贴联合心理护理在深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入住本院ICU的60例危重症患者,按简单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康惠尔透明贴组(实验组)和3M透明敷料组(对照组),干预4周。比较两组危重症患者的敷料松脱率、局部过敏率、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差异以及心理健康状况评分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敷料松脱率、局部过敏率、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与焦虑评分(SAS)和抑郁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深静脉置管中,采用康惠尔透明贴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3M透明敷料,不仅可以明显降低危重症患者的深静脉置管并发症,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同时也能够大大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余丹[2](2020)在《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对于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以及对使用移动医疗信息平台进行延续护理的态度和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的延续护理模式,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以期利用新兴移动信息技术,依托医联体区域内的卫生资源,为MHD患者提供全程、实时和专业化的延续护理服务,并为今后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服务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有关MHD患者延续护理相关文献资料,为平台模块内容构建提供理论来源。2.质性研究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1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以探索分析MHD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状况,同时探讨MHD患者对不同延续护理形式的偏好,获取患者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和使用建议。3.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在文献指南查阅、质性访谈研究、软件功能荟萃分析和课题组讨论等的基础之上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模块内容进行论证和修订。分别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肾病内科、血液净化中心、卫生信息学和社区卫生服务6个领域的专家,进行两轮问卷函询。第一轮和第二轮分别发出专家咨询问卷20份和18份,要求专家对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分并提出修改意见。4.统计分析方法:课题组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6.0统计分析两轮专家函询指标评分的均数、标准差、满分比、变异系数和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课题小组根据指标的筛选标准和专家意见,讨论确定两轮指标的增减或修改,最终确立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结果:1.通过质性研究剖析MHD患者的延续护理需求和平台使用态度、建议等,共得出6个主题:(1)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知识的需求;(2)健康指导需求;(3)医患沟通需求;(4)社会或家庭支持的需求;(5)延续护理方式需求多样化,以电话和网络方式为主;(6)对基于移动医疗的延续护理信息平台使用意愿较高,希望信息平台符合需求。2.在前期文献回顾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指南和相关成果对比以及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初步构建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77个。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最终确定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82个。两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0.00%、100%,给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6.67%和27.78%,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5;两轮函询后各级指标重要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1.22%,可行性变异系数波动在0.00%24.77%,kendal1和谐系数波动在0.3010.46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延续护理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需求,合理利用医院、社区等卫生资源,借助信息平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网络技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无缝隙式延续护理服务,以期延长MHD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2.本研究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了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模块内容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82项。函询专家具有较高的专业代表性和权威性,且专家积极性较好,专家意见也较为协调集中,由此构建的模块内容是科学可靠的,为下一步信息平台的开发和研发成果的推广提供了依据。
罗丽敏[3](2020)在《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医护患三方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证据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并进行初步实证研究,以期提供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的诊疗效果。方法1.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医护患进行质性研究,了解目前郑州市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管理现状及对管理的需求;2.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系统检索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有关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及相关文献,并对所得文献内容进行整合分析;3.依据“JBI证据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6版)”对上述证据进行整合分析,结合质性访谈研究结果,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在相同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相关专家组织专家会议,对构建的管理方案初稿进行完善,形成终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利用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对郑州市四家三级医院肾脏内科2019年5月入院的动脉瘤患者进行干预,并设置对照组,评价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医护人员动脉瘤知识掌握率、护理人员规范穿刺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指标。所得研究数据双人录入核对,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对12名肾脏内科医护人员的质性访谈,提炼出4方面的主题:重视不足,执行率低,知识缺乏及其他因素;通过对12名患者的质性访谈,提炼出3方面主题:动脉瘤管理及维护知识的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支持及建议。质性访谈的结果为下一步循证研究提供依据;2.通过成立方案小组成员对文献进行检索,最终汇总纳入25篇文献,包括8篇临床实践指南、1篇专家共识、4篇系统评价、7篇随机对照实验、3篇观察性研究及2篇类实验研究,对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分析,汇总有关血透患者动脉瘤的管理最佳证据;3.在质性访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检索文献最佳证据形成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初稿;4.邀请肾脏内科、血液净化、超声科、营养科等13名专家进行专家会议法对制定的方案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共修改内容删除4项,增加4项,形成最终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5.通过管理方案的应用,干预组评价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由56%提高到96.8%、医护人员动脉瘤管理知识由10.70±4.85分提高到19.85±1.28分、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有49%提高到94.5%、瘤体缩小率由5.6%提高到68.4%等均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目前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不理想,有必要开展对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的健康行为的干预和管理,观察动脉瘤的动态变化,改善动脉瘤临床结局。2.基于质性访谈、循证研究及专家会议成功构建适合临床现状及患者管理需求的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3.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医护人员对干预方案指标执行率、护理人员操作执行率、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结果登记率、瘤体缩小率等评价指标,为临床医护人员管理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理论和实践依据。
成唯[4](2019)在《衡阳部分地区血透用导管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衡阳部分地区血透用导管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为导管血流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01月起至2018年12月底这6年内接受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患者的资料和实验室数据。列出与血液透析导管血流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1.353例患者中,患者户口所在地以衡阳地区为主,具体分布:衡南县109例(30.9%),衡阳市区71例(20.1%),耒阳市64例(18.1%),衡阳县58例(16.4%),衡东县27例(7.6%),常宁县4例(1.1%),衡山县4例(1.1%),祁东县4例(1.1%),其他区县12例(3.4%)。性别分布:男185例(52.4%)、女168例(47.6%),男女比例1.1:1。年龄范围15至82岁,平均年龄(55.64±12.69)岁;原发病前5位的分别是:慢性肾炎111例(31.4%)、糖尿病肾病72例(20.4%)、梗阻性肾病49例(13.9%)、高血压肾损害39例(11%)、药物/毒物中毒34例(9.6%)。2.353例患者,感染组55例(15.6%),对照组298例(84.4%),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为15.6%(55/353)。外周血培养检测出55例病原菌:革兰阳性菌39例,占70.9%(39/55);革兰阴性菌15例,占27.3%(15/55);真菌1例,占1.8%(1/55)。感染组患者支付费别:农合41例(74.5%),医保14例(25.5%)。3.单因素卡方检验:性别、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清铁、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导管留置部位等因素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血清白蛋白<30g/L、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导管留置时间≥30天、导管类型、费别为农合等是HD患者导管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1.在衡阳部分地区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为15.6%,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70.9%)、革兰阴性菌(27.3%)。2.对于衡阳部分地区,年龄(≥60岁)、血清白蛋白值<30g/L、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留置时间≥30天、导管类型、费别为农合等是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和节约医疗支出。
张利华[5](2019)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液透析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血液透析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降低感染发生率、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肾脏科住院治疗并使用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治疗的ESRD患者共388例,按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8.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无统计学差异。2.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和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CRBSI的感染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患者不同置管部位、留置时间、置管次数感染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血液指标比较,白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铁蛋白、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钙、血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血清白蛋白水平、置管次数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糖尿病、置管次数增加、营养不良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危险因素。
郑书萍,杨清柏,郑丽花,黄佳萍,吴德花[6](2018)在《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作用。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8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患者为2015年1—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设为对照组。其余52例患者为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防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干预,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情况、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干预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行感染、局部感染和导管定植的总发生率分别为7.68%和2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6,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导管栓塞、局部出血、导管意外脱落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7.29%和2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36,P<0.05)。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分别为90.39%和7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1,P<0.05)。结论给予血液透析患者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可以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刘丹[7](2018)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护理进展》文中认为总结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导管的护理操作方法及常见并发症,提出护理措施。通过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对其归纳、分析、总结、概括。认为医护工作人员应不断加强导管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导管并发症的认识,使用得当合适的护理措施,维持良好的导管功能。
刘江华,迟少云,张丽华,冷晓丽[8](2018)在《维持性血析透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该科2017年1~5月收治维持性血透患者100例为观察组, 2016年8~12月收治的维持性血透10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置管感染发生情况、穿刺周围皮肤情况、护理用时、导管脱出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的置管感染率、导管脱出率、穿刺点周围皮肤阳性反应率低于对照组, 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 护理用时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置管舒适度、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长期置管患者预防性护理能够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延长患者的置管时间, 提高其置管舒适度。
黄飞兰,林丽娟[9](2018)在《透明敷贴应用于尿毒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深静脉置管护理的利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深静脉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而尿毒症患者需要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治疗,有深静脉置管的患者占很大比例。由于尿毒症患者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发现在深静脉置管护理操作中,常规应用透明敷贴贴敷,部分患者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过敏等不良反应。该文就透明敷贴应用于深静脉置管护理中的优点及不良反应做统计学分析。对今后的护理操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3月间该院长期应用深静脉置管规律血透患者46例,按照护理方法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4组,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过敏、感染、脱管等做统计学分析。结果4组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无菌纱布,局部皮肤瘙痒和过敏的发生率较应用透明敷贴组明显降低(P<0.05)。脱管的发生率,应用透明敷贴或纱布固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合并糖尿病患者,过敏,皮肤瘙痒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观察认为,在尿毒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本身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皮肤病变,应用透明敷贴贴敷保护增加了患者的瘙痒等不适感,同时存在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皮肤过敏,反复抓挠后出现皮肤感染,人为脱管等严重结果,但如果无任何固定措施,脱管发生率高。所以该研究认为,在尿毒症患者深静脉护理中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可以采用无菌纱布敷贴覆盖保护的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林秀梅[10](2016)在《护理管理改进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护理管理改进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31日前进行置管的血透患者8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7月1日起本科实施护理管理改进措施,根据病例对照匹配的原则,选择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相匹配的82例血透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置管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深静脉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1个月时,深静脉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2个月、3个月、6个月的深静脉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改进有利于降低血透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二、血透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透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敷贴联合心理护理在深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敷料松脱率、局部过敏率、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比较 |
2.2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2)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的研究现状 |
1.2.2 移动医疗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
1.2.3 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相关概念 |
1.3.1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 |
1.3.2 延续护理(Transitional Care,TC) |
1.3.3 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续护理模式 |
1.3.4 移动医疗(Mobile Health,m-Health) |
1.3.5 信息平台(Information Platform) |
1.4 理论依据 |
1.4.1 奥马哈系统(Omaha System) |
1.4.2 慢性病保健模型(Chronic Care Model,CCM) |
1.4.3 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 |
1.4.4 信息论 |
第2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2.1 成立课题小组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2.3.2 访谈结果 |
2.4 讨论 |
2.4.1 加强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和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2.4.2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建立医院-社区-家庭护理模式 |
2.4.3 增强家庭、社会支持力度,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
2.4.4 对构建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启示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 |
3.1 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初步形成 |
3.1.1 前期研究结果分析 |
3.1.2 理论应用 |
3.1.3 相关指南参考 |
3.1.4 软件功能荟萃 |
3.1.5 小组讨论法 |
3.2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
3.2.1 选择函询专家 |
3.2.2 编制函询问卷 |
3.2.3 专家函询流程 |
3.2.4 模块指标筛选标准 |
3.2.5 统计分析方法 |
3.3 偏倚及质量控制 |
3.3.1 研究设计阶段 |
3.3.2 研究实施阶段 |
3.3.3 数据处理阶段 |
3.4 研究结果 |
3.4.1 专家基本情况 |
3.4.2 专家积极性 |
3.4.3 专家权威程度 |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4.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3.4.6 指标的筛选与修改结果 |
3.4.7 基于移动医疗的MHD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的最终确立 |
3.5 讨论 |
3.5.1 研究方法的评价 |
3.5.2 专家构成分析 |
3.5.3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3.5.4 平台模块修订说明 |
3.5.5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必要性 |
3.5.6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可行性 |
3.5.7 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的意义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的创新性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动静脉内瘘在慢性肾病血液透析的作用 |
1.2 动脉瘤是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 |
1.3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管理现状 |
1.4 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目前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存在的管理问题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 |
4 理论基础 |
4.1 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 |
4.2 循证医学“6S”金字塔证据模式 |
5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
1 管理实践现状质性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访谈资料结果 |
1.2.2 提炼主题 |
1.3 讨论 |
1.3.1 医护人员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相关知识及健康教育有待改善 |
1.3.2 加强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监测操作执行 |
1.3.3 明确医护人员在动脉瘤患者管理中的职责,保障人力配置 |
1.3.4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瘦合并动脉瘤管理方案来指导临床实践 |
2 管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访谈资料结果 |
2.2.2 提炼主题 |
2.3 讨论 |
2.3.1 关注血透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患者及家属需求 |
2.3.2 满足患者及家属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健康教育 |
2.4 访谈小结 |
3 文献分析 |
3.1 成立管理方案构建小组 |
3.2 证据资源检索 |
3.2.1 文献检索策略 |
3.2.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3 文献的质量评价及证据等级的划分 |
3.2.4 文献质量的评价过程 |
3.3 结果 |
3.3.1 文献的筛选流程 |
3.3.2 纳入指南证据的一般情况 |
3.3.3 纳入系统评价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
3.3.4 纳入文献研究的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
3.4 小结 |
4 构建方案 |
4.1 研究方法 |
4.1.1 成立构建方案研究小组 |
4.1.2 明确拟解决的临床问题 |
4.1.3 评审方案 |
4.1.4 构建方案初稿 |
4.1.5 方案修订 |
4.1.6 资料分析 |
4.2 结果 |
4.2.1 专家的基本资料 |
4.2.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4.2.3 专家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患者管理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
4.3 讨论 |
4.3.1 管理方案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
4.3.2 有必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 |
4.3.3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可行性 |
4.3.4 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科学性 |
4.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应用研究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 |
2.4 研究对象及分组 |
2.5 干预内容 |
2.6 评价指标 |
2.7 统计学处理 |
2.8 质量控制 |
2.9 研究遵循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医护人员层面 |
3.3 患者层面 |
4 讨论 |
4.1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医护人员执行力的影响 |
4.2 管理方案的实施对动脉瘤复查监测评估率的影响 |
4.3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代偿率的影响 |
4.4 管理方案对动脉瘤瘤体及血管通路安全性的影响 |
4.5 管理方案对增强患者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小结 |
结论 |
研究结论 |
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体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衡阳部分地区血透用导管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内容 |
2.2.1 患者的基本情况 |
2.2.2 患者的临床特征 |
2.2.3 血液透析导管 |
2.2.4 导管品牌及类型 |
2.3 病例选择 |
2.3.1 我院留置导管的应用范围 |
2.3.2 CRBSI的诊断 |
2.3.3 我院中心静脉导管的置入部位选择 |
2.4 时间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结果 |
3.1 患者的基本情况 |
3.2 患者的性别构成情况 |
3.3 支付费别及户口所在地 |
3.4 年龄分布情况 |
3.5 患者的原发病情况 |
3.6 实验室数据 |
3.7 导管类型及留置部位的选择 |
3.8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基本情况 |
3.9 CRBSI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
3.10 CRBSI的单因素分析 |
3.1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分析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主要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5)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液透析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CRBSI的诊断标准 |
3. 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 |
4. 置管方法 |
5. 资料收集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2. 患者置管部位、留置时间、置管次数比较 |
3. 患者相关血液指标对比 |
4. 血液透析患者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1. 年龄、性别、原发病与CRBSI的关系 |
2. 合并糖尿病与CRBSI的关系 |
3. 置管部位与CRBSI的关系 |
4. 导管留置时间与CRBSI的关系 |
5. 置管次数与CRBSI的关系 |
6. 患者相关血液指标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
致谢 |
(6)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包括健康宣教、心理干预、术后并发症护理等。 |
1.2.2 观察组 (1) 透析前: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比较 |
2.2 导管相关并发症比较 |
2.3 干预满意度比较 |
3 讨论 |
(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 |
2 护理操作方法 |
2.1 换药流程 |
2.2 上机流程 |
2.3 下机流程 |
2.4 导管封管技术 |
3 常见并发症及判断 |
3.1 导管感染 |
3.1.1 出口感染: |
3.1.2 隧道感染: |
3.1.3 CRBSI: |
3.1.4 导管细菌定植: |
3.1.5 导管感染的因素 |
3.2导管功能不良 |
3.3 血栓的形成 |
3.4 出血 |
3.5 导管脱落 |
4 护理 |
4.1 加强血透室的管理 |
4.2 心理护理 |
4.3 透析中的护理 |
4.4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
4.4.1 预防感染的护理 |
4.4.2 导管感染的护理 |
4.4.3 导管功能不良的护理 |
4.4.4 血流不畅的护理 |
4.4.5 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 |
4.4.6 血栓形成的护理 |
4.4.7 出血的护理 |
4.4.8 导管脱落的护理 |
4.5 置管周围皮肤的护理 |
4.6 卫生宣教及自我护理 |
5 小结 |
(9)透明敷贴应用于尿毒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深静脉置管护理的利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分组 |
1.4 方法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10)护理管理改进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0.05),具有可比性。'>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 年6 月31 日前进行置管的血透患者82 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48 例,女34 例,年龄35 ~ 63 岁;2011年7月1日起本科实施护理管理改进措施,根据病例对照匹配的原则,选择与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相匹配的82例血透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51例,女31例,年龄32~5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1.2 干预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四、血透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敷贴联合心理护理在深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体会[J]. 吴禹燕,何素兰,蔡燕飞,陈丹. 心理月刊, 2020(19)
- [2]基于移动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延续护理信息平台模块内容的构建[D]. 余丹. 南昌大学, 2020(08)
- [3]基于循证构建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合并动脉瘤的管理方案及应用研究[D]. 罗丽敏. 郑州大学, 2020(02)
- [4]衡阳部分地区血透用导管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D]. 成唯.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液透析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张利华. 苏州大学, 2019(04)
- [6]护理干预在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作用研究[J]. 郑书萍,杨清柏,郑丽花,黄佳萍,吴德花. 中外医疗, 2018(25)
- [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的护理进展[J]. 刘丹.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8(08)
- [8]维持性血析透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效果观察[J]. 刘江华,迟少云,张丽华,冷晓丽.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12)
- [9]透明敷贴应用于尿毒症合并糖尿病患者深静脉置管护理的利弊分析[J]. 黄飞兰,林丽娟. 糖尿病新世界, 2018(10)
- [10]护理管理改进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率的影响[J]. 林秀梅.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