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I-154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组织血流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MCI-154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组织血流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一、MCI-154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组织血流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琳[1](2020)在《新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及休克性肝炎发生机制初探》文中认为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是一种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目前人们对于失血性休克的认识大部分来源于动物实验,所以建立一个标准化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本研究根据液压原理,用注射器设计的储血器血库装置构建了一种自动化出血模式的新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并通过监测各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压和心率、失血量、死亡率、动脉血气分析及海马神经元病理学损伤指标评价该模型;在此模型建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肝小叶坏死,检测肝功能传统的生化指标变化,检测肝组织能量代谢指标ATP的含量和线粒体损伤指标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变化,对失血休克后相关肝脏损伤-休克性肝炎的发生与潜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注射器血库建立的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可维持长时间的稳定低血压,能引起严重乳酸酸中毒。MAP可准确地维持在31-35 mm Hg左右,休克时间至少可维持3 h;乳酸含量在休克结束和复苏后显着升高(P<0.05);最大失血量及最终失血量数值非常相似,可达到总循环血量的60%,属于重度失血性休克;2.用注射器血库建立的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能引起可靠的组织损伤,并且该模型是可救治的。在大脑HE病理染色切片中观察到休克和复苏后均出现固缩的海马神经元;在经历休克3 h后,未复苏处理组(RN组)所有大鼠均在2 h内死去,复苏处理(自身血液复苏RB组和乳酸林格氏液复苏RR 组)的大鼠在3 h内均可存活;3.休克性肝炎发生在组织恢复灌注之后。HE染色结果显示,单纯休克3 h的HS组细胞水肿、空泡变性,未见坏死;复苏处理的两组,肝细胞肿胀,肝窦变窄或消失,胞浆变红,组织细胞大片坏死;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HS组胆功能指标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复苏处理(RB组和RR组)谷内转氨酶(ALT)与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显着升高(P<0.05),是正常状态水平的4倍以上,RR组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约是正常值的10倍;各组苹果酸脱氢酶(MDH)水平变化与LDH水平变化极其相似,其RR组水平也升高为正常值的10倍左右;4.休克性肝炎的发生伴有严重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和线粒体损伤。休克3 h后肝细胞ATP含量极显着下降(P<0.0001),复苏后虽有显着回升(P<0.05),但仍远远低于正常时的水平;与Sham组相比,MMP在休克后出现显着降低(P<0.05),其中RB组比值降低极显着(P<0.001);复苏后的RB组红绿荧光比值显着降低(P<0.05),RR组比值略有下降,差异不显着(P>0.05);与RB组相比,RR组比值略有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宁丽萍[2](2020)在《丙酮酸钠改善严重烫伤MODS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的全身性综合征,住院重症患者发生MODS后死亡率高。严重烫伤、烧烫伤MODS时,患者发生创伤后应激性高血糖现象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炎症反应,胰岛β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炎症细胞因子可以使胰岛β细胞凋亡,导致胰岛素分泌下降,血糖应激过度,也会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的发展,稳定血糖浓度在适当范围对MODS的预后十分重要。丙酮酸是一种活性氧(ROS)清除剂也是体内糖酵解的中间产物,是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核心纽带,丙酮酸钠是最常见的丙酮酸盐,在临床上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丙酮酸钠可通过腹腔注射防治器官功能障碍和(或)衰竭,丙酮酸钠直接腹腔复苏(IR)可使受损胰腺组织血流量增加57%。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在诱导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用抗氧化剂可以显着改善症状。研究表明丙酮酸钠具有改善休克细胞糖代谢,增强机体抗氧化和碱化的特性,可在无氧或严重缺氧下保护组织和器官。与氯化钠相比,丙酮酸钠可以更好地作为复苏溶液,临床上在抗休克及大手术后最常使用的0.9%氯化钠在单一使用过量时易导致高氯性酸中毒,加剧酸碱平衡紊乱,新配制的丙酮酸钠水溶液具有接近生理水平的钠含量,并且渗透压也非常稳定。大量研究表明丙酮酸钠具有保护器官的功能,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丙酮酸钠对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红细胞等组织细胞功能的保护上,鲜有针对丙酮酸钠保护严重烫伤MODS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在成功建立严重烫伤MODS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实验组以丙酮酸钠作为干预措施,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在伤后不同时间点取血,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EA)、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糖(GLU)和胰岛素(Insulin)指标,依据HOMA-β公式和病理形态学来评价小鼠的胰岛β细胞功能情况,探讨丙酮酸钠对胰腺胰岛β细胞的保护功能,为临床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调控糖代谢防治MODS提供实验参考依据和新思路。研究方法1.取6-8周龄无特殊病原体昆明小鼠140只。取其中120只小鼠随机分组,制作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严重烫伤MODS小鼠模型:固定小鼠四肢,腹腔注射3.3%水合氯醛(10mL/kg)麻醉后背部30%体表面积剪毛置于90℃电恒温水箱中烫10秒,2小时后腹腔注射内毒素(1.0mg/mL,5.0mL/kg),生理盐水抗休克,分为MODS生理盐水对照组60只(伤后1d、3d、5d各个时间段每组20只)和MODS丙酮酸钠治疗组60只(伤后1d、3d、5d各个时间段每组20只),20只健康组小鼠不做烫伤处理。2.MODS生理盐水对照组方案:60只小鼠使用0.9%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mL,再于烫伤后8小时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mL。3.MODS丙酮酸钠治疗组方案:60只小鼠使用2.5%丙酮酸钠液腹腔注射1mL,再于烫伤后8小时腹腔注射2.5%丙酮酸钠液1mL。4.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丙酮酸钠治疗组分别于伤后1d、3d和5d各时间点禁食12小时后心脏取血;健康组小鼠适应性喂养三天禁食12小时后心脏取血,各组离心取出血清放置在超低温冰箱内-80℃保存,统一冻融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CREA、CK-MB、GLU和SOD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IL-6和胰岛素水平;使用公式计算HOMA-β细胞功能指数=20×FINS/(FBG-3.5)。5.生理盐水对照组、丙酮酸钠治疗组和健康组小鼠心脏采血后于各时间点取腹部胰腺组织做HE染色病理切片分析。研究结果1.120只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严重烫伤MODS小鼠伤后两组的死亡情况:60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各时间点1d、3d和5d的死亡率分别是35%、45%、50%;60只丙酮酸钠治疗组小鼠各时间点1d、3d和5d的死亡率分别是25%、30%、35%;20只健康组小鼠无意外死亡,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制作3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严重烫伤MODS小鼠模型后,无论是丙酮酸钠治疗组还是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都出现了颤栗,活动减少,萎靡不振,精神不佳等表现,与健康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存活率明显下降,尤其是生理盐水对照组,丙酮酸钠治疗组比生理盐水对照组降低了严重烫伤MODS小鼠的死亡率。3.丙酮酸钠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指标相比,丙酮酸钠治疗组小鼠伤后1d、3d、5d的血清ALT、Cr、CK-MB水平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时间点(P<0.01)。4.丙酮酸钠治疗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的炎症因子IL-6水平相比,丙酮酸钠治疗组伤后1d、3d、5d的IL-6水平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时间点(P<0.01)。5.丙酮酸钠治疗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两组SOD指标相比,丙酮酸钠治疗组1d的SOD水平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无显着性差异(P>0.05),丙酮酸钠治疗组小鼠伤后3d、5d血SOD水平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同时间点(P<0.01)。6.丙酮酸钠治疗组伤后1d、3d、5d的HOMA-β细胞功能指数水平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时间点(P<0.01),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时间点有改善。7.各组小鼠胰腺组织的HE染色结果:健康组小鼠的胰岛组织排列致密规则,细胞大小一致,细胞边界清晰;严重烫伤MODS小鼠生理盐水对照组1d、3d、5d的小鼠胰腺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细胞轮廓不清晰且伴浸润炎症细胞,3d组比1d和5d组更严重;严重烫伤MODS丙酮酸钠治疗组各时间点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时间点的胰腺组织形态均稍有改善。结论严重烫伤后MODS常会发生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出现创(烫)伤后高血糖及炎症反应,作为抗氧化和抗炎剂的丙酮酸钠,可能有助于对胰腺组织的保护作用,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

孙思磊[3](2019)在《SIRT1-FXR通路在胆汁酸保护失血性休克早期肝功能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首先探讨失血性休克后Sprague Dawley(SD)大鼠胆汁、血清及肝脏中的胆汁酸浓度变化,筛选出潜在的具有肝脏保护作用的特定类型胆汁酸。然后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该类型胆汁酸是否可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肝脏功能。最后阐明其机制是否与激活去乙酰化酶1(sirtuin1,SIRT1)-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通路调控肝脏细胞炎症、凋亡和增殖等有关。方法:通过股动脉放血法建立SD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收集休克后6 h、12 h、24 h组别与对照组别大鼠的胆汁、血清、肝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检测分析22种胆汁酸的浓度变化,通过胆汁酸浓度变化趋势结合文献报道分析筛选出潜在的具有保护作用的特定类型胆汁酸。体外低氧条件下培养人肝脏肿瘤细胞系Hep G2细胞,给予SIRT1激动剂SRT1720或牛磺熊脱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筛选出的特定类型胆汁酸)干预。在培养12 h、24 h、36 h后提取细胞蛋白质和m RNA,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ep G2细胞中SIRT1、FXR、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 cells,NF-κB)、乙酰化NF-κB(acetyl-NF-κB)、乙酰化p53(acetyl-p53)、肿瘤蛋白p53(tumor protein p53,p53)、叉头盒蛋白M1(Forkhead box protein M1,Fox M1)等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SIRT1和FXR的m 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e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e 1 beta,IL-1β)、白介素-10(interleukine10,IL-10)等水平。预先采用FXR抑制剂二烯甾酮Z-guggulsterone抑制FXR的表达,检测低氧条件培养的Hep G2在TUDCA干预后SIRT1和FXR及下游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TUDCA对低氧培养的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通过股动脉放血法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其中一组大鼠预先给予EX527抑制SIRT1,在复苏时给予TUDCA干预(50 mg/kg)。于复苏后24 h留取肝脏和血液标本,采用Western Blot定量肝脏中SIRT1、FXR、NF-κB、p53、acetyl-NF-κB、acetyl-p53和Fox M1等基因蛋白表达情况;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评估病理损伤;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d UTP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d 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法分析肝脏细胞凋亡状况;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 DU)染色及Ki67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肝细胞增殖情况;ELISA检测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AST、ALT)和炎症因子水平(n=6)。结果:胆汁酸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大鼠相比,失血性休克后大鼠胆汁、血清及肝脏内的胆汁酸在休克后6 h无显着变化,而在休克后12 h、24 h发生明显变化(p<0.05)。其中胆汁中牛磺酸结合型胆汁酸(taurine conjugated bile acids,T-BAs)减少,而甘氨酸结合型胆汁酸(glycine conjugated bile acids,G-BAs)比例增加(p<0.05)。在血清中,占主导地位的非结合型胆汁酸(unconjugated bile acids,un-BAs)减少,而G-BAs增加(p<0.05)。在肝脏中,un-BAs比例增加,而T-BAs和G-BAs明显减少(p<0.05)。在肝脏中,TUDCA的浓度变化趋势随着休克后时间延长呈显着递减趋势(p<0.05),结合检测结果和文献分析报道,我们推测,TUDCA是失血性休克早期具有肝脏保护作用的特定类型胆汁酸。Hep G2在低氧条件下培养后,SIRT1、FXR和Fox M1的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而NF-κB以及p53蛋白水平及乙酰化水平显着升高,与此同时肝脏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5)。应用SIRT1激动剂SRT1720或者TUDCA干预后,SIRT1和FXR的蛋白水平升高,同时Fox M1的蛋白水平升高,而NF-κB和p53的蛋白水平及乙酰化水平下降,肝脏细胞凋亡减少,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下降(p<0.05)。而采用Z-guggulsterone预先抑制FXR后,与TUDCA组相比,SIRT1、FXR及Fox M1等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NF-κB和p53的蛋白表达水平及乙酰化水平升高,肝脏细胞凋亡数目增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5)。失血性休克早期大鼠肝脏中SIRT1和FXR的蛋白表达减少,NF-κB及p53的蛋白水平和乙酰化水平升高,Fox M1蛋白表达减少(p<0.05)。TUDCA干预后,SIRT1和FXR的m RNA和蛋白水平升高,NF-κB及p53的蛋白水平和乙酰化水平降低,Fox M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TUDCA干预后,与失血性休克组相比,Ki67阳性肝脏细胞数目增多,TUNEL阳性凋亡肝细胞数目减少,而且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转氨酶水平降低(p<0.05)。当预先使用EX527抑制SIRT1后,大鼠肝脏中SIRT1、FXR、Fox M1等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而NF-κB及p53的蛋白表达水平及乙酰化水平升高(p<0.05)。同时,Ki67阳性肝脏细胞数目减少,TUNEL阳性凋亡肝细胞数目增多,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转氨酶水平升高(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体内胆汁酸代谢紊乱,其肝脏中TUDCA显着减少,外源性TUDCA可保护失血性休克早期大鼠的肝脏功能。低氧和失血性休克抑制肝脏细胞SIRT1-FXR信号通路的而加重肝脏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抑制肝细胞再生,从而导致肝功能损害。TUDCA通过激活休克时SIRT1-FXR信号转导促进Fox M1蛋白表达同时抑制NF-κB以及p53的蛋白表达和乙酰化,从而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其炎症反应和凋亡,发挥保护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功能的作用。

金波[4](2019)在《MEMRI动态监测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细胞内Ca2+的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是低血容量休克的一种形式,短时间内快速而严重的失血会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导致重要脏器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及细胞水平输氧障碍,若救治不及时,最终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甚至死亡。肝脏是HS早期易受损靶器官,肝脏功能障碍将进一步加快病程进展、加重病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损伤导致在诸多类型细胞中触发细胞内Ca2+超载,Ca2+不仅可作为一个独立因子产生损伤作用,其它许多因子的损伤作用最终亦可通过它来完成。早期对HS肝脏功能进行准确的评估,有利于指导相关临床治疗、评估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由于血清学检查及常规影像学对HS早期肝功能障碍程度的评估均存在局限,因此亟待一种新的方法用于早期、活体、无创性评估HS肝脏功能。目前,细胞内Ca2+超载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但绝大部分检测方法仅应用于实验研究且属于有创操作;此外,这些方法均不能同时检测多器官损伤细胞内Ca2+超载的程度。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具有很高的空间及软组织分辨率,并已广泛用于临床工作及科学研究之中。Mn2+与Ca2+具有相似的理化特性,Lauterbur首次提出一种MRI新技术,即锰增强磁共振成像(manganese-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EMRI),目前多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解剖与功能、心肌缺血相关领域研究。基于Mn2+良好的生物学特性,Mn2+模拟Ca2+MRI离子示踪是目前最有可能在临床上实现活体早期检测脏器损伤细胞内Ca2+超载的一种新技术。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建立不同时间点HS大鼠模型,利用MEMRI技术获得肝脏纵向弛豫率变化量(δR1),并结合肝组织Mn2+含量变化量(δMn2+)及病理学结果,用以评估肝脏细胞内Ca2+超载及肝脏损伤程度,为定量评估肝脏功能提供无创性检测方法及可靠的影像学依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适于大鼠肝脏MEMRI的最佳MnCl2输注剂量及扫描延迟时间1.选取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健康雄性斯泼雷格·多雷(sprague dawley,SD)大鼠,采用腹主动脉采血的方法制备新鲜SD大鼠血清,用于配制含不同Mn2+浓度的SD大鼠血清样本。2.配制目标浓度为10mmol/L的MnCl2溶液及含不同Mn2+浓度的大鼠血清及生理盐水样本,各组样本中8种不同Mn2+浓度梯度依次为00.8mmol/L。3.采用7.0-T小动物MRI仪分次对大鼠血清及生理盐水样本进行扫描,获得样本的纵向弛豫时间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及纵向弛豫时间定量影像(T1-mapping),测量每个样本的T1值,再拟合得到大鼠血清及生理盐水样本中Mn2+浓度-MRI T1值及Mn2+浓度-纵向弛豫率关系图。4.分析并比较不同Mn2+浓度的大鼠血清和生理盐水样本T1WI信号强度、Mn2+浓度-MRI T1值及Mn2+浓度-纵向弛豫率的变化,进一步探讨Mn2+与大鼠血清内蛋白质的相互作用。5.对SD大鼠分别注射不同剂量MnCl2溶液,采用7.0-T小动物MRI仪于不同扫描延迟时间行T1-mapping成像,并定量测量T1值,获得肝脏Mn2+剂量-纵向弛豫率变化量(δR1)曲线图和Mn2+-时间清除曲线图。第二部分MEMRI评估失血性休克大鼠不同时间点肝细胞内Ca2+的变化1.SD大鼠经禁食不禁水12小时处理后,采用颈总动脉置管,快速放血的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不同时间点大鼠模型。2.采用7.0-T小动物磁共振成像仪于MnCl2注射前对SD大鼠上腹部进行T1-mapping扫描,测得肝脏基线T1值;经SD大鼠颈外静脉注射MnCl2后,再次进行T1-mapping扫描,测得肝脏增强T1值,计算可得肝脏纵向弛豫率变化量(δR1)。3.MRI扫描结束后,立即经心脏灌注固定获得SD大鼠肝组织,一部分肝组织用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测量肝组织内Mn2+含量,另一部分肝组织用于病理学检测。4.参照病理学结果,结合肝脏纵向弛豫率变化量(δR1)及对应Mn2+含量变化量(δMn2+),评价肝细胞内Ca2+超载及肝损伤程度。研究结果:第一部分适于大鼠肝脏MEMRI的最佳MnCl2输注剂量及扫描延迟时间1.Mn2+浓度为0时,生理盐水呈低信号,大鼠血清呈中等信号;随着Mn2+浓度的升高,生理盐水和大鼠血清的T1WI信号均逐渐增高,大鼠血清的T1WI信号上升更快。2.含相同Mn2+浓度的大鼠血清与生理盐水间,大鼠血清的T1值均小于生理盐水(P均<0.001)。大鼠血清和生理盐水中,不同Mn2+浓度样本间T1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随着Mn2+浓度增大,T1值均逐渐减小,且任何两个不同浓度样本间T1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3.大鼠血清及生理盐水中,Mn2+浓度与弛豫率呈近似线性关系。随着Mn2+浓度的增加,相应样本的弛豫率亦呈近似线性趋势增加。当环境温度22℃时,Mn2+在大鼠血清中的r为5.068mmol-1s-1,明显大于Mn2+在生理盐水中的r(3.863mmol-1s-1)。4.含不同Mn2+浓度的大鼠血清样本,相对于生理盐水,不同大鼠血清样本的弛豫率增强系数(ε*)均大于1。5.SD大鼠肝脏7.0-T MEMRI扫描MnCl2最佳输注剂量为10?mol/kg BW,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为5min。第二部分MEMRI评估失血性休克大鼠不同时间点肝细胞内Ca2+的变化1.采用MEMRI及T1-mapping对失血性休克大鼠不同时间点肝脏T1值测量,各组输注MnCl2溶液前,肝脏T1值未见明显差异(F=0.107,P=0.99)。随着失血性休克时间的延长,各组SD大鼠肝脏T1-mapping图颜色逐渐加深,肝脏T1值逐渐减小,各组大鼠肝脏T1值均有统计学差异(F=1156.102,P<0.001)。2.利用ICP-MS测得失血性休克大鼠不同时间点肝脏Mn2+含量,随着失血性休克时间的延长,肝脏Mn2+含量逐渐增加,各组间Mn2+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F=68.332,P<0.001)。3.在失血性休克不同时间点大鼠中,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大鼠肝脏纵向弛豫率改变量δR1及所对应肝脏Mn2+含量变化量δMn2+均呈增加趋势,经Pearson相关分析可得δR1与δMn2+呈线性正相关,相关性极强(r=0.958,P<0.001)。4.病理学结果显示,对照组、假手术组及HS-0min组均未见肝组织明显异常改变,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HS-30min组、HS-60min组及HS-90min组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肝小叶结构稍紊乱、肝窦闭塞及狭窄、肝细胞水肿样变性、空泡形成及间质炎细胞浸润,损伤程度逐渐加重。研究结论:1.Mn2+可缩短大鼠血清及生理盐水介质的T1值,且Mn2+浓度与纵向弛豫率呈线性关系。Mn2+在大鼠血清中的纵向驰豫效能明显大于生理盐水,Mn2+与血清中生物大分子(如白蛋白等)相互作用,能够引起生物大分子周围氢质子纵向弛豫时间明显缩短。2.采用7.0-T小动物MRI仪对SD大鼠进行肝脏MEMRI扫描时,MnCl2最佳输注剂量为10?mol/kg BW,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为5min。3.随着大鼠失血性休克时间的延长,肝脏T1值逐渐减小,其Mn2+含量逐渐增高,肝脏纵向弛豫率的变化量δR1及所对应肝脏含Mn2+变化量δMn2+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故δR1可作为评价失血性休克肝细胞Ca2+超载程度的定量指标。4.结合常规影像学、ICP-MS及组织病理学结果综合分析可知,MEMRI比常规病理学检查能更早发现肝损伤的证据,Mn2+模拟Ca2+MRI离子示踪能够实现活体早期检测脏器损伤细胞内Ca2+超载。

党杨杰[5](2017)在《高氧富氢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因大量失血引起。当血容量不足,失代偿时就会出现休克综合征。机体进而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调节机制引起周围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心率(Heart rate,HR)加快等,最终造成组织器官病变及功能不全,严重时可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失血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是及时补充血容量以及阻断继续失血失液。但是液体复苏再灌注时机体会产生大量细胞毒性物质如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等,加重由失血性休克引起的细胞损伤。因此,当血液制品不可用或者出血控制延迟时,用于复苏的液体种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液体有等渗晶体、胶体、高渗溶液、人工氧载体和血液代用品,目前尚没有一种在失血性休克时既能辅助供氧和补液,又能改善再灌注所致的自由基损伤的液体。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常发生肺、胃肠道、肝、肾、脑、心等内脏器官损害。其中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损伤是临床常见危重急症,常继发于肺、胃肠道损伤后。如若发生了严重的肝损伤,因缺乏直接有效的防治措施,患者死亡率几乎可达100%。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损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根本原因是失血性休克引起的肝能量代谢障碍、清除功能障碍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以及再灌注损伤引起的难以控制和改善的失控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切实有效的改善缺氧,对降低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损害的病死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自2007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分子氢能够选择性的清除强活性自由基、及时调控自由基、减轻早期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以及对抗细胞凋亡。此外,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高氧液(Hyperoxygenated solution,HOS)可以通过非呼吸道辅助供氧,临床大样本分析证实HOS是目前缓解严重失血性休克后肺弥散功能障碍性缺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中,我们率先制备溶解氢含量≥0.50mmol/L、氧含量≥20mg/L的高氧富氢液(Hyperoxygenated hydrogen rich solution,HHOS),参考改良Wigger法,构建大鼠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由股动脉放血,使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降至3040mm Hg,通过放血或自体血回输维持MAP在3040mm Hg,持续60min,随后进行复苏。于股静脉分别注射乳酸林格液(Ringer’s solution,LRS)、HOS、富氢液(Hydrogen-rich solution,HHS)以及HHOS,分别于开始复苏后2h、6h取血液和肝组织标本,检测肝功能、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凋亡等指标,探究HHOS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损害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结果显示:与LRS复苏相比,HOS、HHS及HHOS复苏后均能显着降低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Serum alanin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肝组织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增加肝组织IL-10阳性细胞数目;升高肝组织总过氧化物歧化酶(Total-superoxide dismutase,T-SOD)的含量;H&E染色结果显示:大鼠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空泡样变性显着减少;肝小叶中央静脉和肝血窦淤血明显减轻;中央静脉及汇管区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减少;caspase-3及TUNEL阳性细胞数目减少。其中,HHOS的上述保护作用强于HOS及HHS。上述研究结果提示,HHOS为机体提供有效氧供的同时还减轻了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所致的自由基损伤,为治疗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损害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HHOS能够恢复失血性休克肝组织的氧供和灌注,清除再灌注后产生的强活性自由基及炎性介质等,能够发挥分子氢和分子氧的协同或相加的药理作用,成为失血性休克后复苏的理想液体,并为HHOS的转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第一部分高氧富氢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功能影响的研究目的:1.明确HHOS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功能的作用。2.探索HHOS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1.SPF级健康SD大鼠,68周龄,体重280320 g。采用随机数法分为5组,每组6只,SHAM组给予假手术处理,乳酸林格液组(LRS组)、高氧液组(HOS组)、富氢液组(HHS组)和HHOS组(HHOS组)在大鼠休克1h后,分别用LRS、HOS、HHS和HHOS进行复苏,在复苏2h及6h时取材。2.采用自动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和AST的浓度。3.组织切片后,通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在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1.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2h及6h血清ALT和AST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LRS组、HOS组和HHS组在复苏后2h,6h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P<0.05),HHOS组在复苏后6h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P<0.05)。与LRS组和HOS组比较,HHOS组在复苏后2h,6h血清ALT和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HHS组比较,HHOS组在复苏后2h血清ALT水平明显降低(P<0.05),复苏后6h血清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2.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2h及6h肝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大鼠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学改变,具体表现在:肝小叶排列紊乱;肝细胞出现空泡样改变、脂肪变性及点状坏死;中央静脉及汇管区周围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而HHOS组这些组织病理学改变显着轻于LRS组、HOS组和HHS组,尤其是空泡样改变显着减少。3.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2h及6h肝组织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大鼠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超微结构的损伤,具体表现在:肝细胞内出现空泡样变;此外可见大量自噬小体;核固缩变小或异染色质聚集;线粒体高度肿胀、变形、嵴减少、排列紊乱、甚至崩解、空泡形成等;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明显扩张,呈空泡样结构;毛细胆管内微绒毛减少等。而HHOS组这些超微结构改变显着轻于LRS组、HOS组和HHS组,尤其是空泡样改变显着减少。结论:本部分实验通过构建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证实了HHOS能够减轻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损害,提高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功能,并且减轻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损伤,为HHOS作为失血性休克后复苏的理想液体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也进一步明确了HHOS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中的作用机制。第二部分高氧富氢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脏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1.探索HHOS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组织内促炎因子的作用。2.探究HHOS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组织内抑炎因子的作用。方法:1.动物选择及分组,HOS、HHS及HHOS制备及保存及复苏方法,实验标本的采集及相关指标的检测方法同第一部分实验。2.按照大鼠IL-6 ELISA试剂盒及大鼠TNF-αELIS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IL-6及TNF-α的改变。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2h及6h肝组织IL-6和TNF-α的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LRS组和HOS组在复苏后2h肝组织IL-6、TNF-α水平增高(P<0.05),LRS组、HOS组和HHS组在复苏后6h肝组织IL-6、TNF-α水平增高(P<0.05)。与LRS组和HOS组比较,HHOS组在复苏后2h肝组织IL-6、TNF-α水平降低(P<0.05)。与LRS组、HOS组和HHS组比较,HHOS组在复苏后6h肝组织IL-6、TNF-α水平降低(P<0.05)。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LRS组、HOS组和HHS组在复苏后2h,6h肝组织IL-10阳性细胞数目减少。与LRS组、HOS组和HHS组比较,HHOS组在复苏后2h,6h肝组织IL-10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结论:本部分实验通过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IL-6及TNF-α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IL-10的表达水平,明确了HHOS可以降低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组织内促炎因子的水平,增加抑炎因子的水平,提示HHOS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可能与HHOS抑制炎症反应有关。进一步揭示了HHOS在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发挥保肝作用的新机制,也为HHOS的临床转化应用奠定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第三部分高氧富氢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脏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目的:1.探明HHOS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脏氧化应激反应的作用。方法:1.动物选择及分组,HOS、HHS及HHOS制备及保存及复苏方法,实验标本的采集及相关指标的检测方法同第一部分实验。2.按照大鼠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试剂盒,MDA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T-SOD及MDA的改变。结果: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2h及6h肝组织MDA及T-SOD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LRS组、HOS组和HHS组在复苏后2h,6h肝组织MDA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T-SOD水平降低(P<0.05);HHOS组在复苏后2h,6h肝组织T-SOD水平降低(P<0.05)。与LRS组、HOS和HHS组比较,HHOS组在复苏后2h,6h肝组织MDA水平降低(P<0.05),肝组织T-SOD水平增高(P<0.05)。结论:本部分实验通过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T-SOD及MDA的改变,明确了HHOS能够抑制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发挥肝保护作用。该部分结果提示HHOS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可能与HHOS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有关,揭示了HHOS对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损害的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也为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第四部分高氧富氢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细胞凋亡反应影响的研究目的:1.明确HHOS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动物选择及分组,HOS、HHS及HHOS制备及保存及复苏方法,实验标本的采集及相关指标的检测方法同第一部分实验。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caspase-3的表达情况。3.TUNEL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细胞凋亡状况。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LRS组、HOS组和HHS组在复苏后2h,6h肝组织caspase-3阳性细胞数目显着增加(P<0.05)。与LRS组、HOS组和HHS组比较,HHOS组在复苏后2h,6h肝组织caspase-3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减少(P<0.05)。2.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较,LRS组、HOS组、HHS组和HHOS组在复苏后2h,6h肝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目显着增加。与LRS组、HOS组和HHS组比较,HHOS组在复苏后2h,6h肝组织TUNEL阳性细胞数目显着减少。结论:本部分实验通过检测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细胞凋亡水平,明确HHOS可以减轻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细胞凋亡数量,提示HHOS可通过减轻凋亡反应发挥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保护作用,为下一步研究HHOS的肝保护机制奠定基础,也为HHO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孙贺伟[6](2017)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改善失血休克大鼠心肌收缩功能的作用与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心肌收缩功能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流中起着主要作用。失血性休克时,因有效循环血量降低,直接引起低血压,导致胃肠道的缺血缺氧,细菌及内毒素等有害物质经过肠淋巴系统进入血液,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心肌的损伤,最终导致心肌功能障碍。因此,休克救治的关键环节是如何改善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恢复心泵功能。可见,深入探索休克后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对于寻找心肌干预措施、防治重症休克及其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作为一种营养素以及细胞膜成分之一,除了参与脂类介质合成外,还参与了炎症因子的生成与释放过程,进而调控炎症反应,影响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同样还发挥着改善肠屏障功能的作用。细胞自噬在各种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病理生理意义,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样,细胞自噬在失血性休克后器官损伤的发病学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ω-3PUFAs是否能改善失血性休克后的心肌收缩功能,其作用机制是否与细胞自噬有关?未见报道。为此,本实验在观察ω-3PUFAs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存活时间与生存率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ω-3PUFAs及自噬工具药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组织损伤、收缩功能、细胞自噬的作用,并从肠损伤角度探讨其相关机制,以期为防治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提供一定的实验资料。首先,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将健康雄性大鼠放入美国MATRX动物麻醉机的塑料盒中吸入3%异氟烷诱导麻醉,氧流量控制在11.5 L/min,13 min进入手术需要的麻醉状态,将大鼠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并连接大鼠专用无创氧气面罩,转入1.5%异氟烷维持麻醉状态。然后,实施双侧股动脉及单侧股静脉插管,备放血及肝素抗凝。手术结束后,稳定30 min,大鼠在清醒状态下,10 min内匀速放出大鼠全身血量的40%、维持低血压1 h后进行液体复苏,建立清醒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将12只健康雄性大鼠分成两个组,分别是休克组(shock)、Shock+ω-3PuFAs组,观察ω-3PuFAs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存活时间与存活率的作用;结果显示,Shock组的6只大鼠在30 h内死亡,Shock+ω-3PuFAs治疗组3只大鼠的存活时间均超过了50 h,其余3只在30h内死亡。研究结果提示ω-3PuFAs对失血性休克具有良好的干预作用。为进一步验证ω-3PUFAs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肌收缩功能的作用,取12只健康大鼠常规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液体复苏后行肠淋巴管插管,留取休克肠淋巴液(PHSML),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然后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假手术组(Sham)、Sham+ω-3PuFAs组、Shock组、Shock+ω-3PuFAs组、Shock+PHSML+ω-3PuFAs组、Shock+3-甲基腺嘌呤(3-MA)组、Shock+ω-3PUFAs+雷帕霉素(RAPA)组,Shock+ω-3PUFAs+3-MA+PHSML组,每组6只。其中,Shock组、Shock+ω-3PuFAs组、Shock+PHSML+ω-3PuFAs组、Shock+3-MA组、Shock+ω-3PUFAs+RAPA组、Shock+ω-3PUFAs+PHSML+3-MA组按前述方法建立清醒失血性休克模型,维持低血压60 min后行液体复苏:Shock组输入放出全血加等量复方氯化钠液;Shock+ω-3Pu FAs组输入放出全血加含有ω-3PuFAs(0.2 g/kg)等量复方氯化钠液;Shock+ω-3PuFAs+PHSML组输入放出全血及含有ω-3PuFAs(0.2g/kg)、PHSML(1 ml/kg)等量复方氯化钠液;Shock+RAPA+ω-3PUFAs组在输入放出全血及含有ω-3PuFAs(0.2 g/kg)等量复方氯化钠液的同时,腹腔注射RAPA(10 mg/kg);Shock+ω-3PUFAs+PHSML+3-MA组输入放出全血及含有ω-3PuFAs(0.2 g/kg)、3-MA(30 mg/kg)、PHSML(1 ml/kg)等量复方氯化钠液;Shock+3-MA组输入放出全血及包含3-MA(30 mg/kg)的等量复方氯化钠液。Sham组、Sham+ω-3PuFAs组大鼠实施与休克组同样手术、但不放血;在与Shock组进行液体复苏相同的时间内,Sham组静脉输入等血量复方氯化钠液、Sham+ω-3PuFAs组静脉输入含有ω-3Pu FAs(0.2 g/kg)的等量复方氯化钠液。在液体复苏结束后3 h或相应时间点,行胸、腹部手术,经腹主动脉穿刺留取全血标本,制备血浆,用于检测生化指标;然后,快速剪下心脏测定离体心脏收缩功能,待离体心脏灌流之后留取心室一部分置于4%的多聚甲醛中,用于观察组织形态学以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细胞自噬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 II)表达,其它心脏组织冻存于低温冰箱中;同时,留取肠组织(回盲部10 cm),取2 cm测肠湿重,烤干后测干重,计算湿/干比,取2 cm肠固定于4%多聚甲醛中,用于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CK-MB、LDH-L活性均显着高于Sham与Sham+ω-3 PUFAs组;ω-3 PUFAs治疗降低了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CK-MB、LDH-L活性,3-MA治疗对二者无明显作用;静脉输入休克肠淋巴液废除了ω-3 PUFAs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CK-MB、LDH-L活性的作用;RAPA抑制了ω-3 PUFAs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CK-MB、LDH-L活性的作用;3-MA治疗却进一步提高了静脉输入休克肠淋巴液对提高大鼠血浆CK-MB的负性作用。此外,失血性休克引起了大鼠心肌组织肌丝断裂、水肿,增加了LC3-II表达;ω-3 PUFAs及3-MA治疗可明显改善心肌细胞损伤,降低LC3-II表达;静脉输入PHSML及RAPA治疗均抑制了ω-3 PUFAs的有利作用;3-MA治疗对静脉输入PHSML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离体心脏功能结果显示,失血性休克大鼠离体心脏的±dP/dt max以及LVSP均显着低于Sham与Sham+ω-3 PUFAs组,HR与LVEDP未见统计学差异;ω-3 PUFAs治疗提高了失血性休克大鼠离体心脏的±d P/dt max以及LVSP;此外,静脉输入休克肠淋巴液废除了ω-3PUFAs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离体心脏的有利作用,表现在显着降低了±d P/dt max以及LVSP水平。自噬特异性抑制剂3-MA提高了失血性休克大鼠离体心脏的±dP/dt max以及LVSP,对HR与LVEDP无明显作用;自噬激活剂RAPA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经ω-3 PUFAs治疗后离体心脏的±dP/dt max、LVSP、HR与LVEDP均无明显作用;3-MA治疗进一步抑制了静脉输入休克肠淋巴液对大鼠离体心脏的负性作用,表现在显着提高±dP/dt max以及LVSP、降低LVEDP水平。针对肠损伤研究的指标显示,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组织评分、湿干比值均显着高于Sham与Sham+ω-3 PUFAs组;ω-3 PUFAs与3-MA治疗降低了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组织评分、湿干比值;静脉输入PHSML废除了ω-3 PUFAs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组织评分、湿干比值的作用;3-MA治疗进一步抑制了静脉输入PHSML对提高大鼠肠组织评分、湿干比值的负性作用。同时,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D-LA、I-FABP水平均显着高于Sham与Sham+ω-3 PUFAs组;ω-3 PUFAs与3-MA治疗降低了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D-LA、I-FABP水平;静脉输入休克肠淋巴液废除了ω-3 PUFAs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D-LA水平的作用,对I-FABP无明显作用;3-MA治疗却进一步提高了静脉输入休克肠淋巴液对提高大鼠血浆D-LA、I-FABP的负性作用。上述研究表明,ω-3PUFAs提高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存活时间,改善大鼠休克后心肌收缩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自噬以及PHSML回流有关;同时,ω-3PUFAs也减轻了肠组织损伤,这可能是ω-3PUFAs减轻心肌损伤与功能障碍的又一机制。研究结果提示,ω-3PUFAs治疗可能成为防治重症失血性休克后心肌损伤的一个新措施。

王国慧[7](2017)在《高原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猪丙泊酚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猪体内丙泊酚药代动力学的特点。方法:24头健康长白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休克组(HS组)、对照组(C组)、晶体液复苏组(JR组)、胶体液复苏组(HR组),每组6头。HS组、JR组及HR组在20min内由右侧股动脉放出总血量的30%血液,建立高原(海拔4120米)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稳定30min后,HR组在30min内输入等失血量的羟乙基淀粉;JR组在30min内输入等失血量的复方氯化钠;液体输注结束后时间点四组均静脉泵入丙泊酚150μg·Kg-1·min-1共10min。在开始泵注丙泊酚的1、2、3、4min,停止泵注丙泊酚时,停止泵注丙泊酚后1、2、4、8、15、25、35、50、70、90、120、150和180min抽取动脉血样2ml,采用高效液相-紫外线法(UPLC-UV)测定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根据测定的血药浓度计算丙泊酚的消除半衰期(t1/2)、血浆-效应室平衡速率常数(Ke0)、药时曲线面积(AUC)及平均驻留时间(MRT)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与C组相比,HS组和JR组各时间点丙泊酚血浆浓度高于C组(P<0.05)。HR组丙泊酚血浆浓度在输注开始1min、输注结束4min和输注结束25min有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无明显差异(P>0.05);HS和JR组Cmax显着增高(P<0.01),HR组Cmax无明显差异(P>0.05);HS组和JR组t1/2显着延长(P<0.01),HR组无明显变化(P>0.05)。C组t1/2为39.91±5.52min,HS组t1/2为74.59±8.61min,较C组延长约1.8倍。与C组相比,HS组和JR组Ke0显着增大(P<0.05),HR组无明显差异(P>0.05);HS组和JR组AUC显着增大(P<0.05),HR组略增大,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S组和JR组MRT显着延长(P<0.01),HR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高原环境下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猪体内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是其在体内清除和排泄时间大大延长,血浆-效应室平衡速率常数(Ke0)和药时曲线面积(AUC)增大,药物消除半衰期(t1/2)和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延长。等量晶体液复苏不足以改善低血容量情况,致使丙泊酚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加,而等量胶体液可以逆转丙泊酚代谢动力学的改变。

孙振威[8](2016)在《冰冻血小板输注对小鼠失血性休克组织炎性损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血小板常规储存于22℃震荡条件下,鉴于储存损伤和细菌污染的风险,其有效期被严格限定于5天以内。苛刻的储存条件和较短的储存期限共同导致血小板的长期供应不足,同时也不利于血小板制品向偏远地区、灾害现场、军事冲突区域的及时供应。冰冻储存血小板(Cryopreserved platelets,CPPs)细菌污染风险小,有效期长达2年,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血小板供应不足、运输不便的问题。虽然CPPs输注后体内复苏率仅约为新鲜血小板的50%,在提高血小板计数方面作用有限,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CPPs具有显着的即刻止血功能,特别适合于战、创伤失血与术中出血的止血治疗。CPPs因其突出的储运优势和止血功能在战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的救治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美国、荷兰军方及德国的保罗埃尔利希研究所已将CPPs列入战时血液储备计划,然而除了法国政府批准于民用外,尚未有其它国家或地区主管部门批准其作为正式的血液制品应用于临床。在我国,CPPs也未被列入标准血液产品目录,仅用于自体血小板输注治疗和少数基层医院的血液保障。CPPs没有获得国家批准的主要原因在于对CPPs输入后的不良反应监测不全,临床应用风险评估不足。众所周知,血小板除了发挥止血功能外,还介导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临床研究表明,输注常规储存血小板比输注其他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浆)更易引起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IL)的发生。同时,血小板在多种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肝脏缺血早期,血小板与枯否细胞(Kuffer cell,KC)发生粘附,迅速在肝内聚集,并通过活化KC促使其释放溶酶体酶、诱导肝血窦内皮细胞凋亡、介导中性粒细胞粘附聚集等方式加重肝损伤。因此,CPPs输入后也可能引起组织的炎性损伤,特别是大量失血后输注,会加重对机体的二次打击损伤。CPPs输注后对机体炎性损伤的影响未见报道,安全性数据的缺失严重制约了CPPs的推广和应用。本研究选用繁殖能力强、对外来刺激敏感、适合免疫学与分子机制研究的BALB/C小鼠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模拟临床条件进行CPPs输注实验,通过血清肝肾功能生化指标、组织炎性因子检测,免疫组化与病理分析等方法对CPPs输注后组织炎性损伤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为CPPs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考察及其不良反应防治奠定实验基础。第一章:小鼠血小板提取与储存方法的建立建立稳定的小鼠血小板提取与储存方法是进行CPPs体内输注实验,全面考察其对失血性休克组织炎性损伤影响的前提。根据文献调研结果,我们采用BALB/C小鼠呼吸机给氧条件下心脏穿刺取血,14%的枸橼酸磷酸葡萄糖腺嘌呤-1(Citrate phosphate dextrose adenine-1,CPDA-1)抗凝,X30型滤器过滤去除全血中的白细胞,300g离心8min的方法获取上层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按照常规方法和荷兰军方的方法进行小鼠血小板的22℃震荡储存和-80℃冰冻储存。根据小鼠血小板在体内外的生存特点,定义22℃震荡储存1h以内的血小板为新鲜血小板(Fresh platelets,FPs),22℃震荡储存16h的血小板为液态储存血小板(Liquid-preserved platelets,LPPs),-80℃冰冻储存48h的血小板为冰冻血小板(Cryopreserved platelets,CPPs)。通过血细胞计数、血气分析和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检测评价提取与储存过程血小板的质量变化。结果表明:小鼠呼吸机给氧条件下心脏穿刺取血成功率达93.6%,平均每只小鼠取血1ml。14%CPDA-1抗凝效果良好,未见凝血现象发生。小鼠抗凝全血过滤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滤除率可达(85.15±6.06)%,且对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结果无影响。离心后WBC、RBC总体残余率分别为(5.14±2.78)%、(0.15±0.05)%,PLT提取率为(79.42±14.92)%,计数值为(479.75±61.22)×109/L,可满足储存、输注实验要求。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小鼠PRP经22℃震荡储存16h后WBC、RBC、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均无显着差异,未出现细胞聚集或破裂现象;TEG检测中R、MA、Angle无明显差异,凝血状态正常;血气分析中酸碱度(p H)、碱剩余(BE)、碳酸氢根浓度(c HCO3-)降低,血乳酸浓度(c Lac)升高,符合血小板储存过程中能量消耗、乳酸堆积、p H下降的变化趋势,能够代表22℃震荡储存血小板的代谢特点。经-80℃冰冻储存48小时后PLT无显着差异,WBC、RBC、MPV显着升高,可能与复溶血浆中混有少量WBC、RBC细胞及DMSO对血小板的胞内扩容作用有关;p H、BE、c HCO3-无显着变化,与血小板代谢活动在低温环境受到抑制有关;TEG检测中R、MA、Angle均明显降低,提示促凝活性升高,血凝块强度减弱。小结:建立了稳定的小鼠血小板提取与储存方法,22℃震荡储存16h和-80℃冰冻储存48h的血小板在血细胞计数、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变化等方面能够代表两种方式储存血小板的特点,满足下一步输注实验要求。第二章:冰冻血小板输注对失血性休克小鼠组织炎性损伤影响的研究小鼠30%失血性休克模型血流动力学变化过程接近临床,适于失血性休克后代谢情况、病理生理、存活情况及治疗策略的研究。我们通过股动脉插管技术建立BALA/C小鼠30%失血性休克模型。实验分为三组:Fresh组、Old组和Frozen组,稳定1h后分别输注等失血量的FPs、LPPs和CPPs,通过检测输注前和输注6h后血清肝肾生化指标及输注6h后肝、肺、肾病理改变,考察三种血小板输注对失血性休克小鼠组织炎性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小鼠输注血小板前,三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血肌酐(Creatinine,CREA)含量没有显着差异。输注血小板6小时后,三组ALT、AST含量均明显升高,BUN、CREA含量均明显降低;Frozen组ALT、AST含量显着高于Old组。三组间BUN、CREA含量没有显着差异。肝组织病理分析显示,Fresh组以窦隙中少量散在炎症细胞浸润为主;Old组以窦隙中散在炎症细胞浸润,局部肝组织窦隙扩张,孤立性炎症病灶出现为主;Frozen组以窦隙中散在炎症细胞浸润,局部肝组织窦隙扩张,孤立性炎症病灶或肝细胞点状坏死灶出现,坏死肝细胞为炎症细胞代替为主。三组肝组织病理学评分差异显着,Frozen组肝组织损伤最重。肺组织病理分析显示,Fresh组以肺组织结构清晰,未见异常为主;Old组以肺组织间质散在炎症细胞浸润,局部肺泡间隔轻度增厚为主;Frozen组以肺组织间质散在炎症细胞浸润,局部肺泡间隔增厚,肺泡腔轻度缩小,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三组肺组织病理学评分差异显着,Frozen组肺组织损伤最重。肾组织病理分析显示,Fresh组以肾组织结构清晰,未见异常为主;Old、Frozen组以局部肾组织间质散在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三组肾组织病理学评分无显着差异。小结:相对于FPs和LPPs,CPPs能够加重肝、肺组织的炎性损伤;三种血小板致肾脏损伤作用均不明显;提示不同组织对血小板炎性损伤的敏感性不同。第三章:冰冻血小板输注加重失血性休克小鼠肝损伤的机制探讨通过测定肝脏组织匀浆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巨噬细胞趋化因子-2(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2,MIP-2))表达、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含量,及肝组织石蜡切片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F4/8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探讨CPPs加重肝组织炎性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Frozen组F4/80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多于Fresh组和Old组,Old组F4/80阳性细胞数量也多于Fresh组;Frozen组TNF-α、IL-1β、IL-6、MIP-2含量均高于Fresh组,Frozen组TNF-α含量显着高于Old组,Old组IL-6含量显着高于Fresh组。说明相对于Fresh组,Frozen组和Old组KC数量更多、活化程度更高,以Frozen组最为明显。KC的聚集活化与肝脏的病理损伤程度一致。Frozen组MPO含量显着高于Fresh组和Old组,Fresh组与Old组之间MPO含量无显着差异,说明相对于Fresh、Old两组,Frozen组中性粒细胞在肝脏粘附聚集增多。小结:相对于FPs和LPPs,CPPs促进了肝脏中KC的聚集活化和中性粒细胞的粘附聚集;CPPs加重失血性休克小鼠肝损伤的机制可能与KC和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有关。第四章:冰冻血小板输注加重失血性休克小鼠肺损伤的机制探讨通过测定肝脏组织匀浆炎性因子和趋化因子(TNF-α、IL-1β、IL-6、MIP-2)表达、MPO含量,及肺组织石蜡切片巨噬细胞特异性抗体F4/80和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Ly-6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探讨CPPs加重肺组织炎性损伤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Frozen组Ly-6G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多于Fresh组和Old组,Old组Ly-6G阳性细胞数量也多于Fresh组;Frozen组MPO含量显着高于Fresh组和Old组,Fresh组与Old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相对于Fresh组,Frozen组和Old组中性粒细胞数量更多,活化情况更高,以Frozen组最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与肺的病理损伤程度一致。Frozen组与Old组之间F4/80阳性细胞数量无显着差异,均多于Fresh组;Frozen组TNF-α、IL-1β、IL-6含量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Old组IL-1β含量高于Fresh组。说明对于Fresh组,Frozen组和Old组巨噬细胞数量增多,但Frozen组巨噬细胞活性可能较低。小结:相对于FPs和LPPs,CPPs促进了肺部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与肺部病理损伤程度一致,提示CPPs致肺损伤可能与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相对于FPs,LPPs和CPPs促进了巨噬细胞在肺部的聚集。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血小板制备和储存的技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血小板制品(新鲜血小板、22℃震荡储存血小板和-80℃冰冻储存血小板)输入失血性休克小鼠体内对小鼠组织炎性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新鲜和22℃震荡储存血小板相比,-80℃冰冻储存血小板输注后,不加重肾组织损伤,但明显加重肝、肺组织炎性损伤,提示不同组织对血小板所致炎性损伤的敏感性不同。(2)-80℃冰冻储存血小板致肝、肺组织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已知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引起组织炎性损伤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80℃冰冻储存血小板输入后,介导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可能是引起肺损伤的关键因素,而介导巨噬细胞在肝脏聚集在肝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可以针对-80℃冰冻储存血小板致肝、肺组织炎性损伤不同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应的防治措施。

宋孟锜[9](2014)在《补体C3对失血性休克相关病理生理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据统计有1/3的创伤所致死亡是由失血性休克引起,尽管目前关于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已有很多,但难以避免的急性失血性休克后继机体级联损伤的存在,使我们意识到其生理病理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藉此寻找新的有效药物靶标和诊断治疗手段。本研究应用蛋白质组学高通量技术筛选创伤性休克的特异性蛋白,探讨失血性休克特异性蛋白C3在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机制,以进一步阐明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检测失血性休克进展和机体损伤程度的有效指标,探索改善预后的有效治疗标靶。方法采用颈动脉放血法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记录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留取血浆和肝脏样本。应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筛选分析失血性休克血浆差异蛋白。应用ELISA验证差异蛋白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浆中的表达情况。通过ELISA、 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免疫荧光、HE染色法检测C3在失血性休克大鼠体内的表达分布;通过ELISA、NBT法、化学方法等技术检测C3耗竭的失血性休克模型血浆中ALT、AST、SOD、MDA、MT-1、NO和血管中CX43的表达水平,与血浆中C3表达水平比较,分析C3对失血性休克后血管舒缩性反应性、血管通透性、机体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肝脏、血管损伤的影响。进一步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失血性休克大鼠注入sCR1抑制C3激活,ELISA检测上述指标,MPO法检测肝脏中白细胞浸润程度,石蜡切片HE染色法和TUNEL实验观察肝脏和血管损伤凋亡情况,以评估C3抑制后对血管舒缩性反应性、血管通透性、机体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组织器官损伤的影响。结果(1)失血性血浆蛋白质组学筛选共发现10个有意义差异蛋白点,鉴定出6个高表达蛋白(α-白蛋白、补体C3、血色素结合蛋白、纤维蛋白原γ链、F2凝血酶、角蛋白1)和2个低表达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A5亚基1、角蛋白6A)。发现大鼠发生失血性休克时,血浆中α-白蛋白、补体C3、血色素结合蛋白、凝血酶F2明显高表达(P<0.05)。(2)失血性休克发生时补体C3在肝脏和大血管组织的表达含量明显升高;广泛分布位于肝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在肝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胞浆中均匀分布,在肝细胞胞核中大量聚集;肝脏和血管的可见明显形态学学损伤。(3)C3在血浆中的表达含量与IL-6、TNF-α、MDA、ALT、AST、NO、ET-1呈正相关,与SOD、CX43与C3呈负相关;其中C3与NO、ET-1、CX43、ALT、IL-6具有强相关性,与SOD、MDA、AST具有中度相关性。(4)失血性休克后,应用sCR1抑制C3激活干预液体复苏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在10min内快速恢复正常,且在复苏后一直较平稳,其心率明显较HS组、HS+Saline组低(P<0.05):平均动脉压在液体复苏后基本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血浆中的IL-6、TNF-α、MDA、ALT、AST、NO、ET-1水平明显低于单纯生理盐水复苏组,SOD水平较之升高;肝脏白细胞浸润显着减少,细胞凋亡明显减少,肝脏和血管形态学损伤同样明显减少。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出一批失血性休克的差异表达蛋白,明确了其在外周血中的含量情况,明确了C3在失血性休克机体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初步阐明了C3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失血性休克中的作用机制,明确C3在失血性休克时参与血流动力学、血管舒缩反应性、血管通透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组织器官损伤等多项机体反应。证实了通过sCR1抑制C3在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活化,可以稳定休克后的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改善血管舒缩反应性,提高休克后血管的反应性,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效削弱机体在失血性休克后的过度炎症反应,减弱机体氧化应激。降低休克后对肝脏和血管的损伤。本研究表明,C3参与了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一种新的失血性休克指标监测休克的进展情况和机体损伤程度,抑制C3活化可能是一种有潜在价值的改善失血性休克预后的治疗手段,为失血性休克的靶向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钱建辉[10](2014)在《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干热环境对肝损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伤失血性休克(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THS)是由于机体遭受暴力作用后,发生了重要脏器损伤、严重出血等情况,使患者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局部战争大多与高原、寒区、热区、沙漠、海岛等特殊地理环境有关。戈壁、沙漠地区具有明显的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大、干燥等特点,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增加了机体的热应激反应,在机体受到创伤时更能诱发休克的发生,增加后续补液治疗的难度和死亡率。本实验在常温和干热环境下,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及探讨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对肝损伤的机制,为开展失血性休克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目的:(1)探讨研究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2)观察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肝细胞超微结构及肝脏功能的变化,探讨沙漠干热环境肝损伤特点及规律。方法:(1)在沙漠干热环境下雄性SD大鼠经打击及颈动脉放血,造成创伤失血性休克,使大鼠MAP(平均动脉压)达到35±5mmHg水平,建立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2)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温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组和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组,每组又分别设对照组、休克后0h组、0.5h组、1h组、1.5h组、2h组、3h组7个亚组,每组10只,建立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后,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电镜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同时测定各时间点血清ALT、AST、IL-6及TNF-α指标水平。结果:(1)常温环境组和干热环境组Ⅰ存活率明显高于干热环境组Ⅱ(P<0.01),病理学检查可见常温环境组、干热环境组Ⅰ死亡大鼠和干热环境组Ⅱ大鼠心、肺、肝组织水肿、变性、白细胞浸润、出血较广泛,细胞坏死较严重。(2)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干热环境组肝组织结构病变明显比常温环境组加重,且发生组织代偿性适应性改变时间点提前;ALT和AST的水平明显增加并呈动态变化,与肝脏组织形态病理学改变基本一致,电镜结果提示沙漠干热环境组细胞线粒体损害较常温组明显。结论:(1)本实验成功建立了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同时提示沙漠干热环境能明显降低创伤失血性大鼠的存活率,伤后应立即转运后送。(2)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较常温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肝脏损伤出现的更早、更严重;肝细胞线粒体损伤在肝损伤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二、MCI-154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组织血流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CI-154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组织血流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及休克性肝炎发生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失血性休克
        1.1.1 失血性休克的分度和分期
        1.1.2 失血性休克导致乳酸酸中毒的发病机制
        1.1.3 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
    1.2 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1.2.1 模型分类
        1.2.2 动物选择
        1.2.3 影响因素
    1.3 失血性休克对器官的影响及休克性肝炎
        1.3.1 失血性休克对机体器官的影响
        1.3.2 休克性肝炎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2 新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注射器储血库的连接方法
        2.2.3 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的建立
        2.2.4 病理学评价
        2.2.5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存活率
        2.3.2 血压和心率
        2.3.3 血气、乳酸和血细胞比容(Hct)
        2.3.4 失血量
        2.3.5 病理学评价
    2.4 讨论
3 休克性肝炎发生机制初探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分组与模型建立
        3.2.2 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HE染色观察
        3.2.3 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测定
        3.2.4 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检测
        3.2.5 大鼠血清中苹果酸脱氢酶(MDH)活力测定
        3.2.6 大鼠失血性休克肝细胞中ATP含量测定
        3.2.7 大鼠肝脏线粒体分离与膜电位(MMP)测定
        3.2.8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大鼠失血性休克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3.3.2 大鼠失血性休克肝脏酶活性变化
        3.3.3 大鼠失血性休克肝组织细胞ATP含量的变化
        3.3.4 大鼠失血性休克肝脏组织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3.4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丙酮酸钠改善严重烫伤MODS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高血糖
    1.2 主要实验室指标
    1.3 胰岛β细胞功能
    1.4 丙酮酸钠主要作用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严重烫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建立
        2.2.2 小鼠的处置
        2.2.3 实验样本收集
        2.2.4 主要指标检测
        2.2.5 病理切片制备和染色
        2.2.6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小鼠
    3.2 小鼠主要脏器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3.3 小鼠血清肝、肾及心功能水平变化
    3.4 小鼠血清IL-6和SOD水平变化
    3.5 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
    3.6 小鼠胰腺组织病理改变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综述
    参考文献

(3)SIRT1-FXR通路在胆汁酸保护失血性休克早期肝功能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前言
第一章 失血性休克大鼠胆汁、血清及肝脏的胆汁酸变化及保护性胆汁酸的筛选分析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低氧对HepG2 细胞SIRT1-FXR通路的抑制及TUDCA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RT1-FXR通路在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及TUDCA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全文结论
5.参考文献
6.致谢
7.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4)MEMRI动态监测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细胞内Ca2+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适于大鼠肝脏MEMRI的最佳MnCl_2输注剂量及扫描延迟时间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MEMRI评估失血性休克大鼠不同时间点肝细胞内Ca~(2+)的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MEMRI监测早期MODS细胞内Ca~(2+)变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高氧富氢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损害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高氧富氢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功能影响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高氧富氢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脏炎症反应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高氧富氢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脏氧化应激反应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高氧富氢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细胞凋亡反应影响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改善失血休克大鼠心肌收缩功能的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高原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猪丙泊酚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1.1 高原
        1.1.2 高原失血性休克
    1.2 高原环境和失血性休克对丙泊酚药理学影响
        1.2.1 丙泊酚
        1.2.2 高原环境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1.2.3 失血性休克对丙泊酚药理学影响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2 手术器械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2 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2.2.3 血流动力学指标采集
    2.3 丙泊酚血浆样品分析方法
        2.3.1 色谱条件
        2.3.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3 血浆样品处理
        2.3.4 方法专属性分析
        2.3.5 线性关系考察
        2.3.6 提取回收率
        2.3.7 精密度与准确度考察
        2.3.8 稳定性试验
        2.3.9 丙泊酚统计学参数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血流动力学指标
        3.1.1 四组长白猪体重、总血容量和失血量的比较
        3.1.2 四组长白猪MAP和HR在不同时间点变化情况
        3.1.3 四组长白猪CVP和CO在不同时间点变化情况
        3.1.4 四组长白猪PH、Lac和Glu在不同时间点变化情况
    3.2 丙泊酚血浆样品分析方法
        3.2.1 方法专属性
        3.2.2 标准曲线
        3.2.3 精密度和回收率
        3.2.4 稳定性试验
    3.3 丙泊酚的血药浓度比较
    3.4 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高原容量性失血性休克模型
    4.2 血流动力学改变
    4.3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线法在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中的应用
    4.4 高原失血性休克与丙泊酚
    4.5 高原失血性休克对丙泊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冰冻血小板输注对小鼠失血性休克组织炎性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小鼠血小板提取与储存方法的建立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器材
        1.1.3 实验药品
        1.1.4 试剂配制
    1.2 方法
        1.2.1 血小板的分离提取
        1.2.2 血小板的储存
        1.2.3 冰冻血小板的复溶
        1.2.4 指标测定
        1.2.5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小鼠血小板的提取结果
        1.3.2 小鼠血小板的储存结果
    1.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冰冻血小板输注对失血性休克小鼠组织炎性损伤影响的研究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器材
        2.1.3 实验药品
        2.1.4 试剂配制
    2.2 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小鼠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制备
        2.2.3 血小板制品的输注
        2.2.4 样品的获取
        2.2.5 指标测定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血清肝肾功能检测结果
        2.3.2 肝组织切片HE染色与病理评分结果
        2.3.3 肺组织切片HE染色与病理评分结果
        2.3.4 肾组织切片HE染色与病理评分结果
    2.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冰冻血小板输注加重失血性休克小鼠肝损伤的机制探讨
    3.1 材料
        3.1.1 实验器材
        3.1.2 实验试剂
        3.1.3 试剂配制
    3.2 方法
        3.2.1 肝脏组织匀浆液的制备
        3.2.2 肝脏组织匀浆TNF-α 等炎性因子含量的测定
        3.2.3 肝脏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含量的测定
        3.2.4 肝脏组织F4/80染色与阳性细胞计数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肝脏组织匀浆TNF-α 等炎性因子含量检测结果
        3.3.2 肝脏组织F4/80染色与阳性细胞计数结果
        3.3.3 肝脏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含量检测结果
    3.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冰冻血小板输注加重失血性休克小鼠肺损伤的机制探讨
    4.1 材料
        4.1.1 实验器材
        4.1.2 实验试剂
        4.1.3 试剂配制
    4.2 方法
        4.2.1 肺组织匀浆液的制备
        4.2.2 肺组织匀浆炎性因子含量的测定
        4.2.3 肺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含量的测定
        4.2.4 肺组织F4/80、Ly-6G染色与阳性细胞计数
        4.2.5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肺组织匀浆TNF-α 等炎性因子含量检测结果
        4.3.2 肺组织F4/80染色与阳性细胞计数结果
        4.3.3 肺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含量检测结果
        4.3.4 肺组织Ly-6G染色与阳性细胞计数结果
    4.4 讨论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补体C3对失血性休克相关病理生理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失血性休克血浆差异蛋白
    一般材料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C3对失血性休克后机体相关机能的影响
    实验对象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C3对失血性休克后肝脏的影响机制研究
    实验对象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C3对失血性休克后血管的影响机制研究
    实验对象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英文缩略词

(10)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干热环境对肝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对象和环境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分组
        2.2 创伤前准备
        2.3 模型建立步骤
        2.4 观察指标
        2.5 肝、肺、心脏脱水程序
        2.6 肝、肺、心脏染色程序
        2.7 统计学数据处理
        2.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一般资料的比较
        1.1 创伤后的大鼠生命体征情况
        1.2 各组大鼠生存率
        1.3 大鼠大体解剖
        2 各组大鼠病理改变
        2.1 三组大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
        2.2 三组大鼠肺脏组织病理改变
        2.3 三组大鼠心脏组织病理改变
    结论
    讨论
第二部分 干热环境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对象和环境
        1.2 主要实验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分组
        2.2 创伤前准备
        2.3 实验步骤
        2.4 采血及组织取样
        2.5 肝脏组织脱水程序
        2.6 肝脏石蜡切片 HE 染色程序
        2.7 肝脏组织投射电镜切片制作程序
        2.8 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ELISA)测定步骤
        2.9 统计学数据处理
        2.10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大鼠存活情况
        2 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
        3 肝脏细胞超微结构
        4 血清生化指标变化
        4.1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变化
        4.2 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变化
        5 细胞炎症因子指标变化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流程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MCI-154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组织血流量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建立及休克性肝炎发生机制初探[D]. 刘琳.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2]丙酮酸钠改善严重烫伤MODS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不全实验研究[D]. 宁丽萍. 南昌大学, 2020(08)
  • [3]SIRT1-FXR通路在胆汁酸保护失血性休克早期肝功能中的作用研究[D]. 孙思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MEMRI动态监测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细胞内Ca2+的变化[D]. 金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5]高氧富氢液对大鼠失血性休克后复苏期肝损害的保护作用[D]. 党杨杰. 第四军医大学, 2017(03)
  • [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改善失血休克大鼠心肌收缩功能的作用与机制[D]. 孙贺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17(02)
  • [7]高原容量控制性失血性休克猪丙泊酚药代动力学研究[D]. 王国慧. 兰州大学, 2017(02)
  • [8]冰冻血小板输注对小鼠失血性休克组织炎性损伤的影响[D]. 孙振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9]补体C3对失血性休克相关病理生理调控机制的研究[D]. 宋孟锜.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10]沙漠干热环境下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干热环境对肝损伤的影响[D]. 钱建辉. 石河子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MCI-154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肝组织血流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