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夏季南海和印度季风区动能和对流的纬向传播

北方夏季南海和印度季风区动能和对流的纬向传播

一、Zonal propagation of kinetic energy and conv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ndian monsoon regions in boreal summer(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栋[1](2021)在《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对局地不同时间尺度海气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观测资料与ECHAM5大气模式输出资料等,采用统计分析和动力学诊断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得到:(1)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是局地大气跨尺度共同模态。经20天低通滤波后对印太海域对流层高低层风场进行EOF分析,揭示夏季印太地区大气低频主模态为热带季节内振荡(ISO)模态。EOF分析得到前两个印太海域大气年际主模态,分别代表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模态EOF1rec与南亚夏季风增强模态EOF2rec。EOF1,2rec亦可作为ISO的正交基底用于表征夏季ISO的传播与发展。EOF1rec存在准两年振荡周期,与ENSO位相转换有关。而EOF2rec在年际尺度为白噪声信号。能量学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产生位置和对流层低层风场的平均态分布有关。在对流层低层季风西风和信风东风的合流区,大气正压能量转换与对流反馈过程可将能量从平均动能和平均有效位能传递到扰动态,使得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态在不同时间尺度得到维持。(2)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生成和逐月演变特征与ENSO不同位相之间均存在密切联系。ElNino衰减年与同期La Nina夏季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存在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存在逐月差异。中国东部夏季逐月降水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异常引起的温度平流有直接联系。此外,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中纬度西风急流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均可与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异常协同作用,引起夏季中国东部降水逐月变化。(3)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年际变率不仅与ENSO密切相关,也可独立于ENSO,仅由大气内部过程产生。以8月份作进一步分析发现,观测中非海温影响主模态和ECHAM5模式成员间差异主模态类似,空间模态表现为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深入分析表明大气内部过程产生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主要由ISO引起。(4)基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作为局地大气共同模态,可定义一个表征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实时监测指数RTI1及其正交模指数RTI2,用于东亚夏季风区热带ISO的实时监控。通过对2016年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和2020年夏季的个例研究,发现2016年8月,ISO抵消ENSO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造成西北太平洋局地气旋环流异常,降水增多,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减少。而在2020年夏季,年际尺度上,北印度洋增暖和同期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协同作用,可造成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和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同时,ISO是引起长江流域降水增多的主要原因。RTI指数能较好反映2020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时空特征。(5)在ISO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水汽的水平平流及“气柱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夏季大气整层水汽倾向超前水汽本身,引起ISO的传播并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其中,水汽的水平平流作用有重要贡献。同时,“气柱过程”也有利于ISO向特定方向的传播。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认识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跨时间尺度特征、物理机制及其对亚洲夏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可为进一步研究亚洲夏季风多尺度气候变率和气候预测预警提供线索。

孙思远[2](2021)在《夏季中国东部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与对流层上层斜压Rossby波包活动的联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级地面高密度站点的降水资料、CPC全球降水量网格数据集和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等逐日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和区域降水的气候特征以及其与欧亚大陆斜压Rossby波包活动的关系,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长江中下游地区梅汛期降水与Rossby波活动的关系在多年平均和特殊年份中有所不同。在多年逐日气候场中,中纬度对流层上层300h Pa上经向风扰动和低频经向风的典型波数为4–6波,而高频经向风为7–9波,且在副热带西风急流带中仍可侦测到的移动性波列和Rossby波包。此时,高频波动有明显的下游频散,但南支波包与北支波包相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频降水的影响更为显着,而气候态与低频波动则呈现准定常性,说明低频的甚至准定常的强迫在逐日气候场中起到重要作用。当以2020年梅汛期为例时,中纬度对流层上层300h Pa上高频(2–14天)经向风的波数范围为5–7波,高频波动源自贝加尔湖附近,并沿高空西风急流带自西北向东南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下游地区带来异常强降水所需的扰动能量。(2)中国东部区域性(以江淮和黄淮地区为例)极端日降水事件与波包活动关系密切。采用百分位阈值法,对区域性极端日降水事件进行筛选并加以分析,发现在江淮或黄淮地区发生极端日降水事件时,对流层上层300h Pa的波动大多起源于里海或黑海附近,传至下游地区需要大约4天的时间。江淮地区在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期间,其上空的扰动涡度拟能于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前一日至当日在对流层上层迅速减弱的同时在低层增强,时间平均气流对扰动涡度的平流输送项和扰动气流中的水平散度项是引起江淮地区上空扰动涡度拟能变化的贡献大项。黄淮地区在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期间,其上空的涡动动能同样于极端日降水事件发生前一日至当日在对流层上层迅速减弱的同时在低层增强,引起涡动动能变化的主要是动能制造项、平流输送项和正压转换项。因此,与波包活动相关的扰动涡度拟能和涡动动能在区域上空的增强和维持对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以2016年7月发生在华北地区的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为例,可以发现本次降水事件发生期间,波扰动能量在对流层低层主要呈经向传播而在对流层上层呈纬向传播,对流层低层的波扰动能量对华北地区的影响比上层更为明显。涡动动能在华北地区的增强和维持主要是涡动非地转位势通量散度项、涡动有效位能和涡动动能的斜压转换项以及余差项的共同作用,此外,涡动热量通量变化支持了正压和斜压转换,涡动动量通量的变化有利于涡动动能的增强,且涡动动能和涡动通量的变化均与降水的变化趋势有很好的一致性。以上结果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东部地区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成因的认识,并为极端降水的预报预测提供了线索。

李靖怡[3](2020)在《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对东亚热带季风低压活动的影响》文中提出本文利用向外长波辐射(OLR)和ERA-Interim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在分析了北半球夏季亚洲季风区不同区域的大气准双周振荡特征差异的基础上,聚焦东亚季风区,揭示了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活动和三维结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对东亚热带季风低压活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0–20天振荡是亚洲季风区夏季对流的一个重要的次季节振荡信号,且该信号在南海最强。亚洲季风区准双周振荡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主要表现在:赤道印度洋区的准双周振荡信号自阿拉伯海西部向东传播,最后消失在赤道西太平洋;印度季风区的准双周振荡由孟加湾南部向西北方向传播;东亚季风区的热带和副热带西太平洋区的准双周振荡活动特征大致相似,对流信号首先在赤道太平洋附近形成,随后向西北方向移动。不同要素所表现出的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特征具有一定差异。用OLR能够明显的表征出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的西北向传播特征,准双周振荡的对流活跃(抑制)中心对应着500h Pa的正(负)位势涡度异常及850h Pa的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异常,从而构成一个倾斜的西北–东南波列;由500h Pa位势涡度、850h Pa相对涡度和850h Pa纬向风表征的准双周振荡也都表现为西北传播的特征,但北传更加明显;由850h Pa经向风表征的准双周振荡则表现出明显的西移特征;而750h Pa比湿不能较好的表现出东亚季风区准双周振荡的活动特征。因此,我们选择用OLR表征的准双周振荡模态对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的三维结构进行分析。准双周振荡的垂直热动力结构显示在500h Pa和750h Pa各有一个位涡中心,从边界层近乎垂直的延伸到对流层近300h Pa位置。同时,准双周振荡的对流活跃区的位温在对流层呈现上暖下冷的结构特征。这些特征与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结构相似,指示了向西北传播的准双周振荡与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生命史及移动路径都受到了东亚季风准双周振荡的调制。东亚热带季风低压易出现在准双周振荡的对流旺盛区且随其向西北方向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脊点位置与准双周振荡的位相有关,且对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移动路径有明显影响。水平绝热平流对位涡的输送,使得生成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气流中的东亚热带季风低压向西移动。而准双周振荡对流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加强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移,从而使这个位相生成的东亚热带季风低压以东移和转向型为主。大部分东亚热带季风低压在移动到南海时达到强盛并主要出现在活跃的对流区。但是,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消亡与准双周振荡对流的关系不明显。

黄瑶[4](2019)在《不同纬带大气低频扰动对西南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REOF分解,小波分析,合成分析,Butterworth滤波等方法探讨西南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的低频特征和影响降水的各纬度带,各高度层大气低频振荡特征。展示了低频系统在三维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和对西南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产生的影响,为西南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天气延伸期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西南按降水特征可划分为“川西”、“盆地”、“川东”、“贵州”和“云南”五个区域,每个区持续性异常降水都集中在夏季并具有15-60d低频振荡特征,其中15-30d低频振荡方差贡献更大,也更接近实际降水变化。(2)低频环流场中,影响各区降水的关键区域主要集中在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以东、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附近、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南海附近、印度半岛和孟加拉湾地区。15-30d振荡在各层各纬度都能较好的反映原始环流特征,即15-30d振荡在各高度层和各纬度带都会对降水产生影响,而30-60d低频振荡则在低层的低纬度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中层和高层则较弱。(3)15-30d低频环流场中,持续性降水期间各区域低频大气具有较强的斜压性,为降水提供能量条件。北风从高到低自高纬度南传至雨区,南风从低到高北传至中纬度与北风汇合,在雨区形成南北气流的交汇,且涡度场下正上负,利于气流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各区不同低频气旋和反气旋向中纬度移动,带来南下冷空气和北上暖空气,并以不同形式交汇于降水区。中层,中高纬度低频高低压中心向南移动,最终形成西高东低的环流形势。高层,雨区被来自不同地区低频反气旋和辐散中心控制,形成高空辐散场。(4)30-60d低频环流场中,垂直斜压性弱,盆地和川东降水相比其他地区受30-60d低频振荡影响较大。低层,低纬度低频系统较强,导致南风分量较强,中高纬低频系统较弱,北风分量弱。中层,只有川西和盆地受中高纬度低频系统影响。高层,盆地、川东和云南上空为低频辐散区,有利于降水产生,川西和贵州对应低频辐合区,不利于降水产生。

陈雄[5](2018)在《MJO活动和影响的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文中提出基于NCEP等再分析资料和CMIP5模式输出资料,论文首先分析了冬夏季太平洋地区MJO活动强度和传播特征;进而揭示了MJO和ENSO以及MJO和两类ENSO的相互作用;其次评估了CMIP5和AMIP模式对MJO活动特征及其和ENSO关系的模拟能力;最后研究了夏季MJO对日本-太平洋遥相关型(PJ型)的影响,以及冬季MJO和ENSO共同作用下中国降水异常及其原因。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冬夏季太平洋地区MJO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和这些地区MJO事件活动强度、活动时间密切相关。夏季太平洋地区MJO主要活跃于160°E以西,冬季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也很活跃,并且和西太平洋地区的MJO有着显着不同的活动特征。伴随MJO活动强度的年际变化,其传播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异常都有着显着的差异。冬季MJO东传主要分为三类:印度洋到中太平洋150°W附近的显着东传;印度洋到160°E以西的显着东传;印度洋到140°E以西的东传,同时在150°E-150°W区域有明显的西传。不同区域MJO纬向风活动和ENSO的关系有着显着的差异。ENSO冬季不同区域MJO动能和有效位能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征,导致其异常的物理过程也不尽相同。春夏季西太平洋地区MJO的异常活动能促进ENSO事件的发展,而ENSO冬季和衰减年夏季对西太平洋地区MJO的活动有着显着的影响。ENSO事件发展期,MJO活动的不对称性对其促进ENSO事件的发展有重要作用。El Ni?o发展期,MJO纬向西风和MJO OLR负异常强度更强,向东传播得更远。ENSO事件发展期,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异常通过影响大尺度背景场环流,进而导致MJO活动的异常;而MJO的异常活动能促进ENSO事件的发展,它们之间存在一个正反馈过程。ENSO事件通过影响季节平均水汽的纬向和经向梯度,进而影响水汽的水平平流,从而影响MJO的活动。太平洋地区MJO在El Ni?o冬季较La Ni?a冬季强度更强、向东传播得更远。在中部型El Ni?o冬季MJO东传特征比东部型El Ni?o冬季更显着、更规律、向东传播得更远,这主要是由于背景场环流差异造成的。东部型El Ni?o冬季西太平洋地区水汽的负异常阻碍了MJO活动的加强和东传;中部型El Ni?o冬季中太平洋地区水汽的正异常和MJO环流的结合却能促进MJO活动的加强和东传。东部型El Ni?o发生前西太平洋地区MJO活动显着增强,而在东部型El Ni?o发生后西太平洋MJO活动显着减弱,它们之间存在显着的超前滞后关系。中部型El Ni?o和西太平洋MJO的活动并不存在显着的超前滞后关系。在中部型El Ni?o发生前后西太平洋MJO的活动没有显着的异常,在中部型El Ni?o冬季中太平洋地区MJO活动显着加强。El Ni?o(La Ni?a)衰减年夏季西太平洋MJO OLR和对流层低层MJO纬向风活动显着减弱(增强);西太平洋地区MJO在La Ni?a衰减年夏季向北能传播到30°N附近;而在El Ni?o衰减年夏季MJO北传主要局限于15°N以南地区。一方面El Ni?o(La Ni?a)衰减年夏季西太平洋地区异常的水汽辐散(辐合)和减弱(加强)的对流活动阻碍(加强)了MJO的活动;另一方面,El Ni?o(La Ni?a)激发的背景场环流异常和MJO环流异常的结合阻碍(加强)了MJO的北传。CMIP5和AMIP多模式集合平均能模拟出冬夏季MJO活动的气候态特征。但是,模式对MJO传播的模拟严重不足,尤其是对季风区MJO北传特征的模拟。在对MJO东传特征的模拟上,CMIP5模式的模拟能力较AMIP模式明显偏好,这表明海气耦合过程对MJO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CMIP5模式对MJO和ENSO的关系以及MJO和两类ENSO的关系的模拟都存在严重不足,每个模式都不能完全再现观测中MJO和ENSO显着的超前滞后关系,都只能模拟出MJO和ENSO关系的部分特征。AMIP模式对MJO和ENSO关系的模拟能力较CMIP5模式偏强,这表明模式中准确的海温和大气演变对MJO和ENSO关系的模拟有着重要作用。PJ型的活动和MJO活动在年际变化上显着相关,MJO的活动可以作为PJ型活动背景场,从而调节PJ型的活动。MJO的活动一方面可通过异常环流直接影响PJ型的活动,另一方面可通过影响能量的转换和传播对PJ型的活动造成显着影响。在MJO活动异常年,PJ型正负位相的强度、空间结构的分布和演变都有着显着的差异。在ENSO冬季MJO不同位相的环流异常都有着显着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水汽输送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中国降水的差异。MJO不同位相对中国降水的影响在El Ni?o和La Ni?a冬季有着显着的差异。例如,当MJO活跃于第6和第7位相时,El Ni?o冬季中国南方降水表现出南多北少的偶极型异常;而La Ni?a冬季中国东部降水为显着的一致性负异常。

杨双艳,武炳义,胡景高,周顺武[6](2015)在《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大气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主要是指时间尺度为1020 d的振荡,它是大气中重要的低频系统之一,是在研究季风天气及其相联系的季风系统时被发现的。QBWO对大范围的长期天气变化及异常有着重要影响,且具有全球性和多季性。本文较系统总结了近年来QBWO的研究成果,主要对其结构、活动特征,以及它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激发维持机制等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一些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李崇银,凌健,宋洁,潘静,田华,陈雄[7](2014)在《中国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包括MJO)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系统,它的活动及异常既对其他系统有一定的作用,也对长期天气和短期气候有明显影响。因此,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一直是大气科学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文中对近5—10年中国学者的有关研究工作及其进展做了简要回顾和综合,主要包括:(1)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别是MJO的动力学机制;(2)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以及MJO的数值模拟问题,特别是大气非绝热加热廓线对模式模拟MJO的重要作用;(3)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和MJO,特别是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与ENSO的相互作用关系;(4)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包括MJO)及其流场形势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的重要影响,即MJ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的调制作用,以及热带大气季节内低频气旋性(LFC)和反气旋性(LFAC)流场对西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影响;(5)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包括MJO)的活动及异常对东亚和南亚夏季风建立、活动异常的影响,以及它们与中国降水异常的密切关系。

李天然[8](2013)在《华南冬半年降水对ENSO循环的不对称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分析多种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分析诊断方法,对华南冬半年(1104月)降水对ENSO循环不对称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最后引用数值模式的结果对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降水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冬半年降水对ElNi(?)o和LaNi(?)a的响应是不对称的。ElNi(?)o冬半年,华南地区降水明显偏多;但是在LaNi(?)a冬半年,华南地区降水偏少不明显,并且在统计上不显着。对ENSO指数与华南冬半年降水显着相关的贡献,主要来自于ElNi(?)o冬半年期间两者之间的正相关性,而LaNi(?)a冬半年的贡献很弱。(2)华南冬半年降水对ElNi(?)o和LaNi(?)a不对称性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南海和西太平洋低层大气环流对ENSO的不对称性响应。在ElNi(?)o和LaNi(?)a期间,850hPa西太平洋到南海分别形成反气旋性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因此造成反气旋性和气旋性水汽输送异常。在ElNi(?)o冬半年期间的显着特征是在反气旋性环流异常的西北边缘,南海到华南地区明显的西南风异常,为华南地区输送的水汽异常偏多,水汽辐合较强,造成大气可降水量和比湿的增大,并且这些正异常在统计上都是显着的,造成华南地区ElNi(?)o冬半年降水明显偏多。而在LaNi(?)a冬半年期间,华南处于气旋性环流异常的西北边缘,南海北部到华南地区为东北风异常,减弱了来自南方的水汽输送,出现较弱的水汽辐散,由于水汽输送减弱以及较弱的水汽辐散,华南地区上空大气可降水量和比湿都呈现出较弱的负异常,且在统计上不显着,导致华南降水出现较小的降水负异常。(3)对于在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华南气候不对称的原因,从季节内振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ElNi(?)o和LaNi(?)a冬半年期间季节内振荡的特点。在ElNi(?)o冬半年,西太平洋和南海海域的海表温度偏低,不利于这个区域对流的发展,对流活动的不活跃导致了动能和对流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很弱。而在LaNi(?)a冬半年,菲律宾附近南海和西太平洋区域偏高的海温分布则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对流活动很活跃,造成动能和对流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的振荡也很强。(4)从ElNi(?)o和LaNi(?)a冬半年期间季节内振荡的角度出发,给出一种华南冬半年降水对ENSO信号不对称响应的物理解释。ElNi(?)o期间,热带西太平洋到南海地区的季节内振荡不活跃,导致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性环流异常造成的水汽输送以及水汽辐合在华南能稳定维持,造成华南降水明显偏多。但在LaNi(?)a冬半年期间,季节内振荡很活跃,LaNi(?)a冬半年期间的西北太平洋气旋性环流异常受到季节内时间尺度扰动的影响,ENSO的年际变化信号与季节内振荡信号相比明显偏弱,使得西北太平洋和华南的年际异常信号不能够得到明显反应,导致与ENSO信号相联系的年际变化在统计上不显着。位相合成结果表明,LaNi(?)a冬半年,南海到西太平洋的季节内振荡异常的活跃导致了850hPa南海到西太平洋的环流异常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不断变化,气旋性和反气旋性环流异常交替出现,使得南海到华南的850hPa上空,南风异常和北风异常在一个季节内振荡的周期内交替出现,ENSO的年际变化信号不能充分显现,气旋性环流异常明显偏弱。因此,热带西太平洋到南海间的季节内振荡强度在ElNi(?)o和LaNi(?)a冬半年期间的差异,是华南冬半年降水对ENSO信号不对称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5)利用CFSv2模式的历史回报资料,对降水、OLR、850hPa风场等要素的气候平均态、季节循环及大气季节内振荡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了模拟输出结果与观测结果,讨论了模式对华南降水和季节内振荡的预报技巧。结果表明,CFSv2模拟的降水、OLR、850hPa风场基本上能够抓住气候态的主要特征,模拟和观测的分布型较为一致。CFSv2对季节内振荡的几个主要的活动中心均能够较好地模拟,模拟方差的空间分布和强度也较吻合。对ElNi(?)o和LaNi(?)a冬半年期间的降水、850hPa环流异常和季节振荡的模拟结果亦与观测较为吻合,从数值模式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资料分析的结果。

阙志萍,李崇银[9](2011)在《亚洲两个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ECMWF逐日再分析资料(19612000年),主要从结构和水平传播包括经向传播和纬向传播方面对南海和南亚两个季风区的3060天振荡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两个季风区的大气季节内振荡都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没有出现同相或反相的变化关系。两个季风区ISO在结构上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点,在垂直结构上都有"斜压"特征,但南海大气季节内振荡的风场和温度场随高度西倾都要比南亚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更明显;在水平结构上南海低频(3060天)季风槽也要比印度低频季风槽显着。另外以1996年夏季为例比较分析了两个季风区的大气ISO的经向传播和纬向传播特征,结果发现两个季风区ISO在经向上的传播都是在5月初开始,且以向北传播为主,但在南海季风区向北传播开始的时间比在印度季风区要稍早,起始纬度更高,北传到达的纬度更低,传播特征也不如印度季风区典型。纬向传播上在不同时间传播特点不同,传播方向也不同。但无论是向东还是向西传播,南海地区ISO相对比南亚地区的ISO要强,传播速度也相对要快一些。

肖天贵[10](2011)在《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特征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亚季风变化及其影响是中国气候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尤其是东亚夏季风是影响中国夏季降水分布的最重要因子。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异常不仅影响中国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而且对世纪时间尺度的中国降水也有明显影响,因此,加强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广泛使用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波包传播诊断方法(WPD)及相关的统计方法,诊断分析和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环流异常与扰动波能分布及波能传播特征,并从波能传播的角度研究了其变化机制。(1)多尺度扰动波包气候平均表明,全球扰动波包基本都呈纬向带状分布,在由冬到夏季节转变过程中,赤道地区波包大值区加强北推可达10°N;热带和中纬度西风带扰动频繁区域往往表现为强的波包大值中心,而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主体区域往往表现为强的波包小值中心。(2)1950~2008年间的东亚夏季风呈现出显着的年代际强弱变化特征,可划分为三个年代际变化时期:1950~1965年为东亚夏季风偏强时期,1975~2008年为东亚夏季风偏弱时期,1966~1974年为东亚夏季风由偏强向偏弱发生年代际强弱转变的转换时期。合成分析表明,东亚夏季风偏强(弱)时期,北半球高、中、低层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为在亚洲北部地区、北非大陆为负(正)距平中心,太平洋北部地区为弱的正(负)距平,呈现出强(弱)东亚夏季风期间,亚洲、北非两地低压系统偏强(弱),副高系统较强(弱)相反的环流变化特征。同时,还显示了强夏季风时期,低层(海平面气压、850hPa)亚洲中纬地区包括东亚季风区及北非地区是全球两个最强扰动能量中心,其次是亚洲南部的阿拉伯海、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到澳大利亚以北地区,印度洋北部地区、赤道太平洋地区为扰动能量较强区域。(3)东亚夏季风与大范围的扰动能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扰动波包影响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关键区,海平面和850hPa低层有东亚中纬地区(30~50°N,80~120°E)、北非地区(0-~0°N,0~40°E)和北澳越赤地区(15°S~15°N,90~120°E);500hPa中层有东亚中纬地区(30~50°N,80~120°E)和北澳越赤地区(15°S~15°N,90~120°E)。各关键区区域平均波包往往先于东亚夏季风出现强弱位相的转换。低层(海平面气压、850hPa)东亚中纬地区、北非地区关键区均较东亚季风主体区域波包突变变化早;中层(500hPa)则热带北澳越赤关键区、东亚中纬关键区均较东亚季风主体区域波包突变早。并且关键区区域平均波包具有年代际的周期振荡变化。(4)扰动能量经、纬向传播特征显示,强东亚夏季风时期,中低层(500hPa、850hPa、海平面气压)东亚季风区扰动能量主要受来自高纬(40°~60°N)南传累积及南半球低纬的苏门答腊以南区域向北传播累积的影响,没有明显的纬向传播影响。弱东亚夏季风时期,中低层东亚中纬地区(20°~40°N)扰动能量向更低纬地区传播并减弱,期间低层东亚地区(海平面气压、850hPa)中纬(30°N)受源自西太平洋扰动能量自东向东西传播的影响,低纬0°~20°N范围内受来自北非地区扰动能量传播影响,中层(500hPa)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纬向传播特征。(5)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与亚洲-太平洋流型、海温及华北、长江流域的降水分布都有显着的相关性。

二、Zonal propagation of kinetic energy and conv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ndian monsoon regions in boreal summ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Zonal propagation of kinetic energy and conv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ndian monsoon regions in boreal summer(论文提纲范文)

(1)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年际变率
        1.2.2 印太海域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理论模型及影响
        1.2.3 MJO-ENSO相互作用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1.1 观测资料
        2.1.2 ECHAM5 大气模式的多成员集合模拟
    2.2 方法
        2.2.1 水汽诊断
        2.2.2 能量诊断
第三章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亚洲夏季风区的跨尺度共同模态
    3.1 引言
    3.2 夏季热带印太地区的季节内与年际尺度主模态
        3.2.1 季节内主模态的结构与特征
        3.2.2 90 天低通滤波后的主要模态
    3.3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夏季局地大气跨尺度共同模态
        3.3.1 跨尺度共同模态的相应贡献
        3.3.2 跨尺度共同模态的形成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年际变化的逐月演变特征及其与ENSO的联系
    4.1 引言
    4.2 前冬El Ni?o对后期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逐月变化的影响
        4.2.1 与SSTA和对流层低层风场的联系
        4.2.2 对流层环流异常的逐月特征
        4.2.3 降水与对流层垂直运动的逐月变化
        4.2.4 El Ni?o衰减期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的机制讨论
    4.3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与同期 LaNi?a的联系
        4.3.1 与SSTA和对流层低层风场的联系
        4.3.2 对流层环流异常的逐月特征
        4.3.3 降水与对流层垂直运动的逐月变化
        4.3.4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对中国东部降水影响的机制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带季节内振荡对非ENSO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年际变率的影响
    5.1 引言
    5.2 海温强迫信号与大气内部变率的分离
        5.2.1 同期ENSO影响模态
        5.2.2 印太电容器效应模态
        5.2.3 大气内部过程模态
    5.3 ISO与大气内部变率的联系
        5.3.1 利用EOF揭示的夏季ISO模态及位相传播特征
        5.3.2 夏季ISO对大气内部变率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贡献
        5.3.3 机制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对2016与2020 年夏季局地气候异常的影响
    6.1 引言
    6.2 2016 年夏季印太海域气候异常及其成因
        6.2.1 降水与低层环流的次季节特征
        6.2.2 热带ISO对2016年8 月气旋环流异常的贡献
    6.3 2020 年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联系
        6.3.1 2020 年梅雨特征
        6.3.2 2020 梅雨的年际成因
        6.3.3 2020 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季节内特征及其成因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ISO北传特征及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与“水汽模”
        7.2.1 季节内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指数的构造
        7.2.2 “水汽模”理论的适用
    7.3 夏季ISO的水汽方程诊断
        7.3.1 水汽的水平平流作用
        7.3.2 水汽方程其余项的作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状况
致谢

(2)夏季中国东部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与对流层上层斜压Rossby波包活动的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
        2.2 夏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因子
    3 问题的提出和拟解决问题
    4 章节安排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2 方法
        2.1 一点超前滞后相关/回归
        2.2 Hilbert变换
        2.3 波作用通量
        2.4 Lanczos滤波器和有效自由度
        2.5 功率谱分析
        2.6 Morlet小波分析
第三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汛期降水与对流层上层波包活动的联系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梅汛期逐日降水和环流异常场的气候变化及对流层上层波包活动特征
        3.1 降水和环流异常场的气候特征
        3.2 斜压波包活动的气候特征
    4 梅汛期逐日高频降水和高频环流场的气候变化及高频波包活动特征
        4.1 高频降水和高频环流场的气候特征
        4.2 高频波包活动的气候特征
    5 梅汛期逐日低频降水和低频环流场的气候变化及低频波包活动特征
        5.1 低频降水和低频环流场的气候特征
        5.2 低频波动传播的气候特征
    6 2020年梅汛期强降水特征及其与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的关系
        6.1 2020年梅汛期降水时空特征和环流背景特征
        6.2 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汛期强降水相关的Rossby波活动特征
    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变化特征及其与Rossby波包活动的联系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江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特征
        3.1 极端日降水事件的定义和降水分布
        3.2 极端日降水事件与环流异常
        3.3 极端日降水事件与扰动涡度拟能变化
    4 与江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相关的波包活动特征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变化特征及其与Rossby波包活动的联系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黄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的特征
    4 与黄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相关的波包活动特征
    5 黄淮地区夏季极端日降水事件与能量变化
        5.1 极端日降水事件与涡动动能变化
        5.2 极端日降水事件与涡动通量
    6 本章小结
    本章附录
第六章 华北地区“16.7”极端强降水事件之环流及扰动能量变化特征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华北地区“16.7”极端强降水与环流特征
    4 华北极端强降水事件期间的能量变化
        4.1 涡动动能变化
        4.2 涡动通量变化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论文创新点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3)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对东亚热带季风低压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亚洲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的活动特征
        1.2.2 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时空分布和三维结构特征
        1.2.3 不同移动路径的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活动规律
        1.2.4 大气低频振荡对低气压系统的影响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创新点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说明
    2.2 方法介绍
        2.2.1 Lanczos带通滤波
        2.2.2 功率谱
        2.2.3 EOF
        2.2.4 合成分析
        2.2.5 单样本t检验
第3章 亚洲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的整体特征
    3.1 亚洲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的时空和传播特征
    3.2 不同区域下准双周振荡的时空和传播特征
        3.2.1 热带西太平洋区
        3.2.2 副热带西太平洋区
        3.2.3 赤道印度洋区
        3.2.4 印度季风区
    3.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4章 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的活动特征和三维结构
    4.1 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的活动特征
        4.1.1 准双周振荡的主要模态和位相循环
        4.1.2 不同要素表征的准双周振荡特征比较
    4.2 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的三维结构
        4.2.1 位势涡度的垂直结构
        4.2.2 相对涡度的垂直结构
        4.2.3 位温的垂直结构
        4.2.4 比湿的垂直结构
        4.2.5 垂直速度和垂直环流场的垂直结构
    4.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5章 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对东亚热带季风低压活动的影响
    5.1 对所有时刻的全部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影响
    5.2 对不同生命阶段、不同移动路径的东亚热带季风低压的影响
        5.2.1 生成时刻
        5.2.2 强盛时刻
        5.2.3 衰减时刻
    5.3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1.1 亚洲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的活动特征
        6.1.2 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的活动和结构特征
        6.1.3 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对东亚热带季风低压活动的影响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不同纬带大气低频扰动对西南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持续性异常降水的研究现状
    1.2 大气低频振荡的研究进展
    1.3 大气低频振荡与持续性异常降水关系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和目的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介绍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西南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特征
    3.1 西南地区降水的区域划分
    3.2 西南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的定义
    3.3 西南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的月分布状况
    3.4 西南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的周期性
    3.5 西南地区降水的低频振荡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持续性降水期间低频环流特征分析
    4.1 低层低频环流特征分析
    4.2 中层低频环流特征分析
    4.3 高层低频环流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5-30d低频振荡传播特征及其源地
    5.1 15-30d低频波的斜压结构
        5.1.1 风场斜压结构
        5.1.2 涡度场斜压结构
    5.2 低层低频系统的配置及其演变特征
        5.2.1 低层风场的经向传播特征
        5.2.2 低层关键低频系统的源地及传播路径
    5.3 中层关键低频系统的配置及其演变特征
        5.3.1 中层高度场和风场的经向传播特征
        5.3.2 中层关键低频系统的源地及传播路径
    5.4 高层低频系统的配置及其演变特征
        5.4.1 高层风场的经向传播特征
        5.4.2 高层关键低频系统的源地及传播路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0-60d低频振荡传播特征及其源地
    6.1 30-60d低频波的斜压结构
        6.1.1 风场斜压结构
        6.1.2 涡度场斜压结构
    6.2 低层低频系统的配置及其演变特征
        6.2.1 低层风场的经向传播特征
        6.2.2 低层关键低频系统的源地及传播路径
    6.3 中层低频系统的配置及其演变特征
        6.3.1 中层高度场和风场的经向传播特征
        6.3.2 中层关键低频系统的源地及传播路径
    6.4 高层低频系统的配置及其演变特征
        6.4.1 高层风场的经向传播特征
        6.4.2 高层关键低频系统的源地及传播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5)MJO活动和影响的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MJO研究进展
        1.2.2 ENSO研究进展
        1.2.3 MJO和 ENSO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2.1 带通滤波
        2.2.2 MJO振幅的定义
        2.2.3 合成分析及其检验
        2.2.4 相关分析及其检验
        2.2.5 回归分析及其检验
第三章 太平洋MJO活动的年际变化特征
    3.1 引言
    3.2 MJO活动的气候态特征
    3.3 夏季西太平洋MJO活动特征
        3.3.1 夏季MJO活动年际变化
        3.3.2 夏季MJO活动异常年的环流特征
        3.3.3 夏季MJO活动异常年的传播特征
    3.4 冬季太平洋MJO活动特征
        3.4.1 冬季MJO活动年际变化
        3.4.2 冬季MJO活动异常年的环流特征
        3.4.3 冬季MJO活动异常年的传播特征
    3.5 MJO活动和海温的关系
        3.5.1 夏季MJO活动和海温的关系
        3.5.2 冬季MJO活动和海温的关系
    3.6 冬季MJO东传特征的年际变化
        3.6.1 冬季MJO东传特征分类
        3.6.2 不同传播类型冬季环流异常特征
        3.6.3 不同传播类型秋冬季海温异常特征
        3.6.4 不同传播类型MJO的演变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JO和 ENSO的关系研究
    4.1 引言
    4.2 MJO和 ENSO的相关性
    4.3 MJO影响ENSO的物理过程
        4.3.1 MJO和海温异常的关系
        4.3.2 MJO影响海温变化的物理过程
        4.3.3 MJO对海洋作用在冷暖位相的差异
    4.4 ENSO发展期MJO的活动特征
        4.4.1 MJO活动特征
        4.4.2 MJO活动差异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NSO对 MJO活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冬季ENSO对 MJO活动的影响
        5.2.1 ENSO冬季MJO的活动特征
        5.2.2 冬季ENSO影响MJO活动的物理过程
    5.3 ENSO衰减年夏季对西太平洋MJO的影响
        5.3.1 ENSO衰减年夏季MJO活动特征
        5.3.2 ENSO衰减年夏季影响MJO活动原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JO和两类ENSO的关系
    6.1 引言
    6.2 冬季MJO活动空间模态
        6.2.1 MJO活动空间模态
        6.2.2 MJO空间模态和海温的关系
    6.3 MJO和两类ENSO的相关性
    6.4 冬季两类ENSO对 MJO的影响
        6.4.1 MJO活动特征
        6.4.2 冬季两类ENSO影响MJO活动的原因
    6.5 两类El Ni?o发展期MJO的活动特征
        6.5.1 MJO活动特征
        6.5.2 MJO活动差异原因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CMIP5和AMIP模式对MJO及其和ENSO关系的模拟
    7.1 引言
    7.2 CMIP5 模式对MJO活动特征的模拟
        7.2.1 MJO强度特征的模拟
        7.2.2 MJO传播特征的模拟
        7.2.3 冬季MJO活动空间模态的模拟
    7.3 CMIP5 模式对MJO和 ENSO关系的模拟
        7.3.1 MJO和 ENSO的关系
        7.3.2 MJO和两类ENSO的关系
    7.4 AMIP模式对MJO活动特征的模拟
        7.4.1 MJO强度特征的模拟
        7.4.2 MJO传播特征的模拟
        7.4.3 冬季MJO活动空间模态的模拟
    7.5 AMIP模式对MJO和 ENSO关系的模拟
        7.5.1 MJO和 ENSO关系的模拟
        7.5.2 MJO和两类ENSO关系的模拟
    7.6 模式模拟能力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夏季MJO和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的关系
    8.1 引言
    8.2 年际尺度上PJ型和MJO的关系
    8.3 MJO活动强、弱年PJ型正负位相的空间特征
        8.3.1 第0天PJ型空间结构特征
        8.3.2 500hPa位势高度异常演变特征
    8.4 MJO影响PJ型活动的原因
        8.4.1 大尺度环流特征
        8.4.2 能量转换特征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MJO和 ENSO共同影响下中国冬季降水异常
    9.1 引言
    9.2 中国冬季降水气候态特征
    9.3 MJO和 ENSO共同作用下中国冬季降水异常
        9.3.1 降水异常特征
        9.3.2 降水异常原因分析
        9.3.3 低频降水空间模态
    9.4 MJO和两类El Ni?o共同作用下中国冬季降水异常
        9.4.1 降水异常特征
        9.4.2 降水异常原因分析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2 论文创新点
    10.3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准双周振荡的特征
    1. 1 准双周振荡的结构特征
    1. 2 准双周振荡的活动特征
2 准双周振荡对天气气候系统的影响
3 准双周振荡的机制研究
4 准双周振荡的研究展望
    4. 1 特征方面
    4. 2 与其他尺度间的相互作用方面
    4. 3 研究机理方面
    4. 4 模拟和预测方面

(8)华南冬半年降水对ENSO循环的不对称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东亚冬季风与 ENSO 循环
        1.2.2 华南冬季降水与 ENSO 循环
        1.2.3 季节内振荡与 ENSO 循环
        1.2.4 东亚冬季降水和季节内振荡数值模拟
    1.3 问题的提出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华南冬半年降水的时空特征
    2.1 引言
    2.2 资料和方法
        2.2.1 资料及说明
        2.2.2 方法
    2.3 华南冬半年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
        2.3.1 华南冬半年降水的年际变化
        2.3.2 华南冬半年降水的突变检验
    2.4 华南冬半年降水的 EOF 分析
        2.4.1 华南冬半年降水 EOF 分析
        2.4.2 功率谱分析
    2.5 华南冬半年降水与 ENSO 的相关性
        2.5.1 华南冬半年降水与 ENSO 的相关
        2.5.2 重建降水场与 ENSO 的关系
    2.6 小波分析与交叉小波分析
        2.6.1 小波分析
        2.6.2 小波相干分析
    2.7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ENSO 循环与华南冬半年降水诊断分析
    3.1 引言
    3.2 资料和方法
        3.2.1 资料
        3.2.2 方法
    3.3 ElNi(?)o和LaNi(?)a 期间冬半年华南降水的不对称性
        3.3.1 ElNi(?)o与和LaNi(?)a 冬半年降水
        3.3.2 ElNi(?)o和LaNi(?)a 冬半年降水的不对称性
    3.4 ElNi(?)o和LaNi(?)a 冬半年海表温度特征
    3.5 东亚冬季风对 ENSO 循环的响应
        3.5.1 850 hPa 风场变化特征
        3.5.2 850 hPa 流函数变化特征
        3.5.3 850 hPa 水汽输送特征
        3.5.4 大气可降水量和比湿的分布特征
        3.5.5 850 hPa 经向风距平的统计特征
    3.6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 ENSO 循环的响应
    3.7 200 hPa 环流对 ENSO 循环的响应
    3.8 SST 与华南冬半年降水 SVD 分析
    3.9 ENSO 循环和东亚冬季风对华南降水的影响
        3.9.1 东亚冬季风指数
        3.9.2 ENSO 指数与 EAWMI 及其残差
        3.9.3 冬季风与 ENSO 对华南冬半年降水的影响
    3.10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ElNi(?)o和LaNi(?)a 期间季节内振荡特征
    4.1 引言
    4.2 资料和方法
        4.2.1 资料
        4.2.2 方法
    4.3 ElNi(?)o和LaNi(?)a 期间 OLR 的变化特征
        4.3.1 OLR 距平的分布
        4.3.2 OLR 方差的分布
        4.3.3 OLR 方差距平的分布
    4.4 功率谱分析及季节内振荡 EOF 分析
        4.4.1 功率谱分析
        4.4.2 20~50d 季节内振荡(MJO)的 EOF 分析
    4.5 ElNi(?)o和LaNi(?)a 期间季节内振荡特征
        4.5.1 MJO 方差分布特征
        4.5.2 QBWO 方差分布特征
        4.5.3 方差贡献
        4.5.4 华南冬半年降水的季节内振荡特征
    4.6 ElNi(?)o和LaNi(?)a 期间季节内振荡动能的特征
        4.6.1 振荡动能的纬向分布
        4.6.2 振荡动能的垂直分布
        4.6.3 振荡动能水平分布
    4.7 关键区对流指数与振荡动能及 ENSO 循环的关系
        4.7.1 关键区的对流指数
        4.7.2 关键区对流指数小波分析
        4.7.3 关键区对流指数与振荡动能及 ENSO 循环的相关
    4.8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ElNi(?)o和LaNi(?)a 期间华南降水不对称性的可能机制
    5.1 引言
    5.2 方法
    5.3 LaNi(?)a 期间季节内振荡的来源
        5.3.1 20~50d 振荡的超前相关
        5.3.2 10~20d 振荡的超前相关
    5.4 LaNi(?)a 期间季节内振荡的传播特点
    5.5 LaNi(?)a 期间的季节内振荡循环的挑选
        5.5.1 LaNi(?)a 冬半年期间 MJO 和 QBWO 的强度
        5.5.2 季节内振荡循环的挑选
    5.6 位相合成分析
        5.6.1 20~50d 位相合成
        5.6.2 10~20d 位相合成
        5.6.3 华南降水位相合成
    5.7 ElNi(?)o和LaNi(?)a 期间华南降水不对称性的可能机制
    5.8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模式及模式资料介绍
        6.2.1 模式介绍
    6.3 气候平均态的模拟
        6.3.1 月降水气候平均态的模拟
        6.3.2 各季节降水气候平均态模拟
        6.3.3 ElNi(?)o与LaNi(?)a 冬半年降水的模拟
        6.3.4 OLR 气候平均态的模拟
        6.3.5 ElNi(?)o与LaNi(?)a 年 OLR 的模拟
        6.3.6 850 hPa 风场气候平均态的模拟
        6.3.7 ElNi(?)o与LaNi(?)a 年 850hPa 风场的模拟
    6.4 季节内振荡在模式中的表现
        6.4.1 MJO 在模式中的表现
        6.4.2 QBWO 在模式中的表现
        6.4.3 MJO 在 ElNi(?)o与LaNi(?)a 冬半年中的模拟
        6.4.4 QBWO 在 ElNi(?)o与LaNi(?)a 冬半年中的模拟
    6.5 CFSv2 对降水和季节内振荡的预报技巧
        6.5.1 CFSv2 对华南降水的预报技巧
        6.5.2 CFSv2 对季节内振荡的预报技巧
    6.6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7.1 全文主要结论
    7.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亚洲两个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说明
3 南海和南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年际变化特征
4 南海和南亚30~60天振荡结构比较
    4.1 南海和南亚30~60天振荡垂直结构的比较
    4.2 南海和南亚30~60天振荡水平结构的比较
5 南海和南亚30~60天振荡水平传播的比较
    5.1 南海和南亚30~60天振荡经向传播的比较
    5.2 南海和南亚30~60天振荡纬向传播的比较
6 总结和讨论

(10)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特征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拟研究的问题和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波包传播诊断方法
    2.3 滤波方法
    2.4 Mann-Kendall气候突变检验
    2.5 Morlet小波变换方法
    2.6 旋转经验正交分解(REOF)
第3章 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的多尺度波包分布及传播的气候特征
    3.1 瞬变波包的气候分布及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的波包传播特征
    3.2 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期的平均波包传播特征
    3.3 全球扰动波包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亚夏季风强弱年代期波包及环流距平分布特征
    4.1 东亚夏季风的年代际转换特征
    4.2 强、弱东亚夏季风时期不同层次波包及环流距平分布特征
    4.3 强、弱东亚夏季风年代际转换时期的波包及环流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影响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强弱变化的波包关键影响区及其变化特征
    5.1 不同层次波包影响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的关键区
    5.2 关键区的波包分布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亚夏季风扰动能量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
    6.1 海平面气压场扰动能量经、纬向传播特征
    6.2 850hPa高度场扰动能量经、纬向传播特征
    6.3 500hPa高度场扰动能量经、纬向传播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与亚太流型及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7.1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与亚太流型的联系
    7.2 北半球夏季典型区域波包值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地温和海温的联系
    7.3 北非典型区域的波包传播特征
    7.4 北非地区地表温度和北大西洋海温与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关系
    7.5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波包传播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Zonal propagation of kinetic energy and conve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ndian monsoon regions in boreal summer(论文参考文献)

  • [1]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季节内至年际尺度变化特征与机理研究[D]. 王旭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夏季中国东部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与对流层上层斜压Rossby波包活动的联系[D]. 孙思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3]东亚季风区大气准双周振荡对东亚热带季风低压活动的影响[D]. 李靖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20(03)
  • [4]不同纬带大气低频扰动对西南地区持续性异常降水的影响研究[D]. 黄瑶.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019(05)
  • [5]MJO活动和影响的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D]. 陈雄.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6]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研究进展[J]. 杨双艳,武炳义,胡景高,周顺武. 大气科学学报, 2015(06)
  • [7]中国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进展[J]. 李崇银,凌健,宋洁,潘静,田华,陈雄. 气象学报, 2014(05)
  • [8]华南冬半年降水对ENSO循环的不对称响应[D]. 李天然.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3(10)
  • [9]亚洲两个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比较分析[J]. 阙志萍,李崇银. 大气科学, 2011(05)
  • [10]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波包传播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 肖天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北方夏季南海和印度季风区动能和对流的纬向传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