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社会养老保障与人口老龄化问题——以西安城市人口现状为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钰晓[1](2021)在《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住房资产是我国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居民将总资产的70%配置在了住房资产上。因此,房价成为我国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房地产价格剧烈变化不仅会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更会引起金融市场乃至整个经济体的波动。1998年中央政府确定了城镇住房的货币化、市场化、商品化改革方向之后,我国新的住房制度逐步构建起来,房地产市场自此开始走向蓬勃发展。自住房制度货币化改革以来,我国住房价格节节攀升,从1998年的1854元涨到了2019年的9287元,20年间房价上涨超过4倍。房价的过快上涨一方面造成居民买房难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的高房价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探究房价变化背后的原因有助于理解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律,并针对性地出台调控政策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现有研究从土地财政、货币超发、居民收入提高、城市化等视角切入,解释房价变动的原因。但是这些因素在解释房价长期变动趋势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住房销售价格与销售面积变动步调十分一致,作为房地产市场的消费主体,居民的需求是影响房价的关键,人口因素会对住房价格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视角来看,第三次“婴儿潮”成年以及老年群体代际转移行为共同作用,导致房价进入上升通道。但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持续恶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人口数据显示,0-14岁少儿比例从1953年的36.3%下降到2018年的16.9%;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则从4.4%上升到11.9%,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少子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在此背景下,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效果如何、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微观机理以及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未来房价可能产生何种变动趋势等问题,是当前经济学领域十分重要的议题。围绕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全文通过逐层递进的三个部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从宏观层面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论文首先从理论溯源、现实描述和实证研究三个层面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具体来讲,在理论分析层面,构建以世代交叠模型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框架。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老年群体自身住房需求降低,导致房价下跌,但从代际转移理论出发,老年群体的代际转移行为则会推动房价上涨,因此老年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依赖于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在现实描述层面,基于全国、省份、城市维度的历年数据,描述我国房地产价格、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婴儿潮”成年是推动房价在2003年之后结构性上涨的重要因素,少儿抚养比与房价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老年抚养比与房价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实证研究层面,第一步,基于中国199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第二步,基于2000年第五次、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合省份层面和城市层面相应年份数据,实证检验各个年龄段人口占比对房价的影响。第三步,通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数据,结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分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未来走势的影响。无论是从省份还是城市一级宏观数据都得到一致结论,即少儿抚养比下降推动房价上涨,老年抚养比增加推动房价上涨但推动力量在减弱。第二部分从微观个体层面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从不同年龄群体住房需求决策出发,基于微观视角探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产生上述影响的原因,这有助于更深刻的理解房地产价格运行规律。论文分别使用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2015年四川省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通过M-W模型计算出年龄与住房需求之间呈现稳定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在修正“群组效应”的基础上,提供老年人口代际转移行为变化的证据。结果发现,老年人口自身住房需求下降,但会通过代际转移行为推动房价上涨,同时代际转移的力量正在逐步减弱。伴随着代际转移力量的消减,老年抚养比增加对房价的推动作用正在减弱,未来将会呈现何种趋势?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必要汲取OECD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一方面,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正在与OECD国家趋同;另一方面,OECD国家房地产市场相对成熟、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时序长,使得研究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具有优势。因此,论文利用1970-2018年OECD国家人口与房价数据,为本研究提供更多证据。实证结果显示,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与住房价格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抚养比对住房价格指数的负向影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强。综合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深入,我国老年抚养比增加将会从推动房价上涨转向抑制房价上涨。第三部分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预测未来房价趋势。由上两部分的论述可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是影响房价的重要因素,而且未来会呈现出新趋势。那么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内在规律,我国房价未来将会如何变动?这是政府、居民和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论文首先选取人口—发展—环境分析(Population-Development-Environment Analysis)模型,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设定高中低生育率三组情景,对我国2021-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做出预测。其次,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来预测未来住房需求及价格趋势。住房总需求将在未来遭遇拐点,在低/中等生育率情况下,拐点出现在2030-2035年之间;在高生育率情况下,拐点出现在2035-2040年之间。由于城市人口和跨区域流动人口变动的一些特征趋势,会导致不同层级城市出现拐点的时间存在差异。一二线城市房价更稳定且拐点更靠后,三四线城市房价下跌风险更大且拐点更靠前。最后,通过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和人口年龄结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优化人口结构、强化住房居住功能、坚持“因城施策”、发展租购并举新体系、加强房地产调控等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包括:第一,通过生命周期理论与代际转移理论的统一,国内经验与国际经验的统一,最终得出老年人口占比与我国房价之间将呈现“倒U型”关系的结论。仅仅依靠生命周期理论很难解释我国人口老龄化推动房价上涨这一现象,因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对住房的需求会下降。为了解释这一悖论十分有必要引入代际转移理论,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经历了房地产市场改革,获得了房改红利,加之我国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社会养老制度并不健全、房屋交易成本较高等原因,老年人口具有较强的代际转移能力和意愿。因此,老龄化反而推动房价上涨,但这种代际转移行为难以持续。伴随储蓄释放过程的逐步减弱、养老金融服务产品的日益丰富、养老制度的逐步健全,代际转移的力量也将削弱,实证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进一步,结合国际经验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对房价的抑制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综上,我国人口老龄化会先推动房价上涨,之后推动力量变得不显着,最终人口老龄化将抑制房价。第二,通过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结合的方式,有机整合国家、地区层面以及微观个体层面的数据,全方位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及其机理。从宏观视角出发,选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5个大中城市的人口与房价数据,考察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论文进一步选取1970-2018年世界银行发布的OECD国家人口与房价数据展开分析。国家、省份、城市层面的房价数据,各有其优缺点,能够在不同维度上更好度量我国房价变化的时序特征和地区差异特征。从微观视角出发,选取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345个地区的2585481个样本)、2015年四川省人口抽样调查数据(907238个样本)以及2011、2013、2015、2017年四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为剖析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机理提供依据。人口普查数据和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可以更好地度量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住房资产变动情况。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建立对应的计量模型,本文相对更加准确、全面的考察了人口年龄结构与房价的关系。第三,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更精准地预测了未来房价变动趋势。当前,预测房价变动趋势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直接将人口普查得到的人口分布平移至未来,结合各年龄段对应的住房需求,预测未来住房需求及价格趋势;第二种,基于线性模型,将房价影响因素的预测值代入模型预测未来房价走势;第三种,基于时间序列模型,根据房价历史变动趋势特征预测未来房价走势。第一种直接平移人口分布预测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动态演变的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后两种方法则适用于预测短期房价变动,在预测房价长期变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引入人口—发展—环境分析模型,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设定高中低生育率三组情景,对我国2021-2050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做出预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房价变动趋势。同时,考虑城镇化率、人口跨区域流动等因素,对房价变动趋势进行分析。
朱翠明[2](2021)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的阶段、新的矛盾、新的表现,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年来,我们再一次面对的新时代转折的关口,这个关口不仅将对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作为普遍性的问题更是世界各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在现代化进程中“率先突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价值,不仅仅是将抓住“全面超越的历史机遇”,更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起到前导与示范作用。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的简称,本文将老龄化作为问题的研究出发点,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进程相结合,研究在社会不同的阶段下,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不同变动特征的原因,只有找寻出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规律,才能从根本上解释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形成的原因,进而对老龄化本身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做出应对,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连续转变,而使人与社会关系产生变化的结果。因此,需要将现代化与老龄化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尤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结构和研究侧重点与前期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研究有一定区别,虽然分析侧重的角度不同,但目的都是为客观认识和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确实无法脱离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所发生的连续转变,而孤立地探讨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社会与人对立统一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度挖掘。认识到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内部形态的变化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探寻社会中的“人”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而从“因”着手,找到最为准确和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和方法,为早日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助力。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明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其次,对国内外关于老龄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老龄化的研究现状。老龄化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在老龄化的理论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最后,指出了创新与不足之处。由于研究侧重角度的不同,得到了一些较为有新意的见解,提出了未来人口衡定论,推测出人口年龄结构呈铅笔型形态等。第二章是文章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主要的基础理论。主要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第三部分为介绍国外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着手,通过分析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转变的关系,分析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和共性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总结了在不同人类社会阶段下体现出的不同人口特征,阐述了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深层挖掘归纳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经验教训。第四章在世界步入老龄化背景下,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与人口关系变动情况及老龄化形成历程,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出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关系变动的原因,总结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原因,以及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老龄化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五章基于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得到实际数据支撑,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黄金分割规律,推论出现代化进程中未来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并预测了中国至2050年各阶段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同时,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方向。第六章基于对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优化人口政策、完善养老制度、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等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策略、措施。
潘怡然[3](2021)在《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使得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老龄化的问题的日益严峻、国家不断推出的各项方针政策,都促使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被推到台前得到国家和公民的一致关注。黑龙江省作为我国东北的重要省份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深受老龄化问题的困扰。老龄化、基金收支不足等因素无不制约着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的发展。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黑龙江省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黑龙江省财政支出带来了负担,潜藏着难以估计的财政风险。因此深入调查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的影响,对保障黑龙江财政稳健、实现养老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研究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风险问题。首先,本文对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基本公共服务等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详细阐述了国家干预主义理论、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交叠世代模型等理论,为进一步研究以财政支持养老保险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对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沿革和财政现状进行了描述,并对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可能会诱发财政风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深入探讨可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确立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分析,对最终结果进行排序。再次,本文对国外基本养老保险中对财政风险防控的经验进行了梳理,凝练出对黑龙江省预防财政风险的有益启示。最后,针对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会对财政产生压力的因素,本文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促进黑龙江省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黑龙江省财政的稳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董博谦[4](2021)在《沧州市黄骅镇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农村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养老问题,中国有两种“煎熬”:年轻人对老人养老,认识上是责无旁贷,行动上却力不从心的煎熬;老年人对自身养老,认识上体谅子女,行动上却又没有别的选择的煎熬。本文结合调研数据,对沧州市黄骅镇的农村人口老龄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地区居民对养老政策了解局限于居家养老和养老机构养老,传统养儿防老的养老观念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居民养老的关键点在于经济保障和健康保障。结论是个人、家庭、社会以及政府要多渠道提升养老的水平。本文以沧州市黄骅镇为例,运用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地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农业劳动供给减少、阻碍现代农业发展、高抚养比压力、基本医疗压力增多、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农村老龄群体心理关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分析了美国、日本、新加坡、莱州市、兰州市城关区、大贵溪村的养老状况,得到相关经验。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引导适龄劳动力回流和对老龄劳动力开发来加大劳动供给;第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降低老龄化负面影响;第三、通过开发社区养老,招募志愿者、推广互助养老模式、发展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来降低抚养比率,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第四、通过促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和鼓励医院增设老年病床来加大医疗供给,完善医疗水平;第五、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保证基本养老服务;第六、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第七、提高农村年轻人的养老意识;第八、细化农村人口相关统计指标。
曹海苓[5](2020)在《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服务保障需求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给政府老年服务行业治理带来了严峻考验。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政府经济上不堪重负的双重压力下,社会化养老成为我国缓解养老负担压力的现实出路。作为一种现代养老方式,社会化养老是指在遵循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下,通过社会途径,由包括政府、家庭、市场、社区等在内的多元服务主体为满足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共担养老服务职能的养老方式。从提供主体视角讲,社会化养老强调养老资源由传统的家庭、政府的一元或二元向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在内的多元主体的转化。从社会化养老的客体角度讲,社会化养老面向社会全体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实现了服务对象的普遍化。同时,社会化养老更加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市场决定作用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主体专业化服务特征的有机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完善我国老年福利制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亦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应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养老作为关系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方面,其解决得程度如何与执政党的执政成效息息相关,决定民心向背,政府作为执政党意志的集中体现者,应当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政府的本质来讲,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公共资源的控制者,促使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其重要的施政目标。养老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基础性、现实性的民生问题,直接关乎公共利益,保障与改善民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领域,是衡量现代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尺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构想以来,养老服务在各个阶段都显露出政府参与的痕迹,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保障了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然而,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供给缺乏、社会组织扶持培育力度不够、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市场化运行中监管缺失等缺陷与不足,这说明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依然未能找准自身的定位,未能真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挥其职能。由于养老服务兼具政府保障特征和社会公益福利性质,适应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培育和扶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治理能力已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立足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借鉴政府职能、准市场、协同治理等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框架,以社会化养老为研究背景,以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以政府职能的履行与发挥为主体框架,以政府职能的完善为研究主线,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回溯、实践形态、域外经验借鉴、具体完善路径为叙事脉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充分发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建议。从政府职能角度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研究,系统探讨和分析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理论依据及行动策略,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的内容、边界、存在问题和改进对策,以推动政府在养老服务中承担适度、有效职责。这对于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讨论的政治学理论空间,巩固和维护我国政治和谐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构建了政府养老服务职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据政府职能理论,从政府管理过程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对政府职能的现实需求,将政府职能界定为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监督职能等四个要素,厘清了各要素的功能,为我国政府职能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设计了针对负责养老服务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力量的调查与访谈,在系统分析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工具价值。2.先行研究中存在重客体研究、轻主体研究的现象,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关键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其他核心主体联动作用的研究视角关注较少。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多元主体共同行动的过程,主体间关系结构复杂,行动逻辑不尽统一。处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与核心地位的政府如何在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中抽离出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进行资源整合与动员,以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是本文研究的亮点之一。3.研究结论的创新。本文提炼出了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研究的新的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决策过程是政府行政的核心,政府决策是否科学与公正是决定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否健康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2)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表明,任何单一供给主体独立提供养老服务都存在供给困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重构中国养老社会化服务中的政社关系,建立供给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强强联合”。(3)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缺位与越位问题,说明政府未能准确定位自身作用的边界与范围。因此,本文提出,要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建立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政府治理体制改革。
陆洋[6](2020)在《扬州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增长的过程,国际上一般把60岁及以上人口称为老年人口,若60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则称为老年型人口社会,它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和效应,但其实质还是发展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扬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二线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均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扬州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分析,深入挖掘导致扬州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对政府有效应对扬州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扬州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已步入老龄型人口社会。伴随着这一进程,扬州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以及家庭功能将会受到深远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人口均衡发展是包括各种社会制度在内的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因此,从长远来看,要深刻把握人口转化这一历史进程,重视对人口发展进行公共战略管理,以人口发展的均衡化实现社会人口结构的合理化;而从当前来看,当务之急是通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兜牢社会保障底线来缓解社会保障支出不足问题;通过做大增量盘活存量、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来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发展银发经济,提升老年人消费水平来缓解储蓄和消费不足的问题;通过丰富老年生活,构建良好社会氛围,来缓解抚养比增大代际和谐矛盾日渐复杂的问题。
朱文龙[7](2020)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困境与对策 ——以阜阳市为例》文中提出农村养老保险是城乡一体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城乡居民形式上的隔离,使得城乡居民实现身份上的平等。但欠发达地区由于城乡一体化进程较为缓慢,农村养老保险与城市养老保险的隔离状态依然存在,城乡一体化政策消除城乡差距的这一政策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重心在农村,广大欠发达地区由于农业人口众多、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欠发达地区农民养老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具体表现在:农村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农村人口流动现象更为突出、农村土地保障不断弱化、农村社会保障不足。国内许多学者在对农村养老保险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参保农民普遍倾向于选择低缴费档次,在欠发达农村地区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农民普遍选低档次缴费使得现实中的城乡一体化政策在养老保险的实施环节陷入困境,缴费档次低便是这一困境的集中体现。本文以安徽省阜阳市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首先对阜阳市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阜阳市参保农民缴费负担相对较小,有能力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但农民大多倾向于选择低缴费档次,导致农民养老金保障水平低下,农村养老保险因此陷入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其次对阜阳市农民选择缴费档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地调研,并利用调研数据对农民选择低缴费档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论为摆脱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的对策提出提供了一定的根据。通过归因分析得出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对政策缺乏了解、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农民固化的传统养老观念、农民对政策补贴没有信心,对基层干部不信任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陷入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的重要原因。最后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第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第二要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政策认知水平;第三要完善制度设计,弥补制度缺陷;第四要转变农民传统养老观念,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第五要大力提升政策公信力。本研究希望能突破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低档次缴费的政策困境,进而能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张宁芮[8](2020)在《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城镇化进程在近年来提速迅猛,以致出现不断流失的乡镇人口以及不断严重的老龄化等问题,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受到冲击,县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乡镇医疗设施布局不平衡,可达性差,服务覆盖率低。另一方面,部分乡镇卫生院存在病人就诊率下降、相关科室功能闲置、医院内部流线混乱等问题。目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需要探索符合患者实际医疗需求和设施均衡配置的规划及建筑策划方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两部分:首先是规划布局与建筑现状分析,规划布局主要以我国常州市明光市为研究案例,以日本石川县南加贺二次医疗圈和金泽市为比较案例,运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对比分析2国4个地区医疗设施分布特征及可达性,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是进一步对乡镇卫生院规划布点进行评价,以我国常州市99所乡镇卫生院为分析对象,运用Arc GIS的最近设施点分析,测定不同级别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半径,与《常州市医疗卫生计生设施布局规划(2016-2020)》中基层医疗设施的未来规划目标相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建筑现状分析结合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实地调研分析,对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规模、科室功能设置、选址规划进行合理剖析。以常州市下辖溧阳市戴埠中心卫生院、南渡中心卫生院及新北区罗溪卫生院、奔牛人民医院为调研对象:1.对医护工作者进行访谈,了解卫生院发展脉络、设计初衷、使用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2.通过收集现有资料、提炼建筑内部功能信息、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实地调研4所卫生院内部相关区域,获取各部分科室功能的设置、位置关系、改扩建及功能置换情况等。3.对比分析医院现状平面与原始设计图纸之间的差异,研究分析针对医院功能设置与患者间的需求错位、实际空间使用不均衡、内部流线混乱等具体问题。同时以日本人口收缩地区二次医疗圈的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比较案例,通过对比二者建设规模、功能设置、面积指标等,分析优缺点。其次是对建筑策划的研究,本文研究范围为乡镇卫生院这类医疗设施,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建筑。因而在第四章中依据建筑策划的研究方法及步骤,同时结合第二章与第三章的研究成果从策划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还有策划战略中选址、规模、功能的策划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乡镇卫生院的建筑策划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有:通过对比我国与日本医疗设施布局均衡性及可达性之间的差距,结合常州市2016-2020年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布局,提出三种模式乡镇卫生院服务半径指标的测定,进而优化设施服务覆盖范围指标及建设标准的可行性。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和日本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的基础上解明了卫生院患者行为特征、就医需求以及内部功能的使用现状与设计人员预想之间的差距,运用记述统计、聚类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总结了乡镇卫生院各科室房间功能设置、面积占比及位置关系等设计要点。综合以上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规模策划、功能策划、选址策划3个角度为乡镇卫生院这一建筑类型的策划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刘毅[9](2020)在《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近几年已经开始迈入老龄社会,随着现代青年群体的晚婚晚育、不婚主义等的盛行,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问题更加突出。但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相应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整体生活水平低,单纯依靠农业经济收入难以支撑生活所需,加上长期生活习惯、家庭经济压力以及个人思想观念等影响,导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作用在不断弱化,而这也严峻考验着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从2009年开始,我国就开始新农保试点,2014年实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的合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由此形成,总体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但多地实施保障水平还是比较低,大多数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养老问题。而且执行过程,大多数政府有“重参保率、轻保障”的惯性,政策的贯彻落实一般采用博弈策略来实施,加上目标群众对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不了解、不理解,以至于总体执行效率偏差。本文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实地调查江苏省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通过大量文献阅读、问卷调查和综合分析等来全面掌握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据此来探寻其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解决对策,以更好推动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有效执行。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此次研究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政策研究的背景、研究该课题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执行方面的相关研究,此次研究的具体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着重介绍此次研究过程涉及到的概念、理论基础,概念主要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概念、公共政策概念以及公共政策执行概念,理论基础涵括社会保障理论基础,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以及社会公正理论基础,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必须强化的必要性展开探讨;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其执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探究相应发生的根源;第四部分主要是分析国内外在养老保险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国外的如德国、日本、法国,而国内的有广西南宁推出的政府第三方购买服务模式、山东青岛的基金多种筹资方式、湖南郴州的多种措施提升经办能力等先进发展经验,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介绍来得出相应的启示,得出淮安市应当如何布置接下来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执行;第五部分就是结合淮安市在执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探究具体问题成因,结合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启示,提出有针对性的提高其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力的对策建议,认为应当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强化城乡居民参保意愿,改善其政策执行环境等来加以改善。
周美彤[10](2020)在《辽宁省养老服务资源城乡配置协调性分析 ——基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难题。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入城镇,老年人口比例的城乡倒置现象显着,农村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与此同时,农村养老服务资源短缺问题也更为突出,农村面临比城镇更艰难的养老困境。辽宁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典型省份,城镇化水平高,老龄化程度深,流出人口规模大。合理配置城乡养老服务资源,有利于加快辽宁省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养老服务均衡发展。文章利用20092016年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的城乡面板数据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辽宁省城乡老龄化倒置现状、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现状、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两系统综合指数及两系统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发现,辽宁省老龄化城乡倒置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城乡差距明显,均呈扩大趋势,养老服务资源城乡配置失衡。20092016年城镇人口老龄化的综合指数“U型”变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综合指数基本呈上升状态;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综合指数不断上升,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综合指数先上升后下降。整体上看,城镇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协调发展状况优于农村,2016年城镇已经进入稳定的协调发展阶段,但农村基本处于失调状态,协调水平亟待提高。农村地区现阶段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落后于城镇,需要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多渠道、多途径集聚社会资本兴办农村养老机构;增强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对农村的辐射作用,提高城市养老模式创新能力,完善城乡利益分配补偿机制,打造一批试点示范地区和试点示范机构;以适度水平为原则,建立农村地区养老金适时调整机制,提高农村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比例,因地制宜的制定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的养老金补贴和分担额度。
二、论社会养老保障与人口老龄化问题——以西安城市人口现状为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社会养老保障与人口老龄化问题——以西安城市人口现状为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 |
1.2.2 人口因素对房地产需求及价格的影响 |
1.2.3 文献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房地产市场 |
1.3.2 人口年龄结构 |
1.4 研究路线、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路线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理论基础 |
2.1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相关理论 |
2.1.1 房地产市场供求理论 |
2.1.2 人口转变理论 |
2.1.3 生命周期理论 |
2.1.4 代际转移理论 |
2.2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房价的理论分析 |
2.2.1 理论分析框架 |
2.2.2 世代交叠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房价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情况 |
3.1 房价变动情况 |
3.1.1 房价变动趋势 |
3.1.2 房价变动特征 |
3.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情况 |
3.2.1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 |
3.2.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特征 |
3.2.3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 |
3.3 房价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1 婴儿潮与房价的相关性 |
3.3.2 老龄化与房价的相关性 |
3.3.3 人口抚养比与房价的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宏观视角 |
4.2.1 人口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 |
4.2.2 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对房价的影响 |
4.2.3 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对未来房价增速的影响 |
4.3 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的影响——微观视角 |
4.3.1 年龄与住房需求——基于人口普查数据 |
4.3.2 年龄与住房需求——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 |
4.4 本章小结 |
5 OECD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与经验启示 |
5.1 OECD国家房地产市场与人口年龄结构的情况 |
5.1.1 房地产市场情况 |
5.1.2 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
5.1.3 房价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5.2 OECD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对房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
5.2.1 模型设定 |
5.2.2 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
5.2.3 人口抚养比对房价的影响 |
5.3 来自OECD国家的经验启示 |
5.3.1 人口转变的内在规律 |
5.3.2 婴儿潮对房价的影响 |
5.3.3 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 |
5.3.4 不同层级城市房价的变动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房价趋势预测 |
6.1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 |
6.1.1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选择 |
6.1.2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参数设定 |
6.1.3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结果 |
6.2 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房价趋势预测 |
6.2.1 不同生育率方案下的房价趋势预测 |
6.2.2 考虑城镇化率的房价趋势预测 |
6.2.3 考虑跨区域流动人口的房价趋势预测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优化人口年龄结构,促进房价平稳运行 |
7.2.2 强化住房居住功能,防范楼市投机行为 |
7.2.3 坚持“因城施策”,实现差异化引导 |
7.2.4 发展租购并举新体系,满足流动人口住房需求 |
7.2.5 加强房地产调控,保障市场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现代化与人口老龄化基础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现代化概述 |
2.1.2 人口老龄化 |
2.2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主要内容 |
2.2.1 “两种生产”理论 |
2.2.2 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理论 |
2.2.3 人口再生产理论 |
2.2.4 人与社会关系理论 |
2.3 中国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2.3.1 中国领导人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
2.3.2 国内学者关于人口与社会发展的理论 |
2.4 国外关于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理论 |
2.4.1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
2.4.2 保罗·埃里奇的人口爆炸论 |
2.4.3 兰德里的人口转变理论 |
第3章 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
3.1 工业革命促成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转变 |
3.1.1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
3.1.2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口变化 |
3.1.3 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人口向老龄化转变 |
3.2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
3.2.1 死亡率和出生率变化是表层原因 |
3.2.2 人与社会关系变化是深层原因 |
3.3 现代化进程中老龄化问题的共性影响 |
3.3.1 导致人口生育率降低 |
3.3.2 使人与社会矛盾尖锐 |
3.3.3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3.3.4 将促使生产关系调整 |
3.4 资本主义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不足 |
3.4.1 使人的生产屈从于物质资料生产 |
3.4.2 强调老龄化措施作用忽略根本矛盾 |
3.4.3 忽视中产阶层对人口结构调整作用 |
3.4.4 社会资源过于集中造成生育率低迷 |
第4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老龄化 |
4.1 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与老龄化的形成历程 |
4.1.1 1950-1970 年:农业经济形态人口进入爆发增长期 |
4.1.2 1971-1980 年:工业经济形态人口与社会发展协调 |
4.1.3 1981-2010 年:人口增速下降并向老龄化趋势过渡 |
4.1.4 2011-2020 年:服务经济形态促使老龄化程度加深 |
4.2 中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特殊性原因 |
4.2.1 50-6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
4.2.2 计划生育加速人口年龄结构转化 |
4.2.3 可支配收入低造成生育欲望下降 |
4.2.4 主体经济结构变化促老龄化形成 |
4.3 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具体问题 |
4.3.1 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 |
4.3.2 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 |
4.3.3 加速社会养老保险枯竭 |
4.3.4 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分化 |
4.3.5 社会文化逐渐趋于保守 |
4.4 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4.4.1 将对传统经济增长依存点产生强烈消极影响 |
4.4.2 促使区域间发展失衡加速贫富两极分化程度 |
4.4.3 长期看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蝶变 |
第5章 人口结构隐含规律与中国老龄化走势及展望 |
5.1 基于“两种生产”理论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人口黄金分割 |
5.1.1 “两种生产”理论决定了人口黄金分割的必然 |
5.1.2 人口黄金分割揭示了死亡率与出生率博弈关系 |
5.1.3 人口黄金分割解释了现代化国家的繁荣与衰退 |
5.1.4 人口黄金分割失衡对“两种生产”产生反作用 |
5.2 以人口黄金分割推论人口结构形态的改变 |
5.2.1 过去-人口扩张型的金字塔形态 |
5.2.2 现在-出生率收缩型的菱形形态 |
5.2.3 未来-人口衡定型的铅笔形形态 |
5.3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
5.3.1 2021-2025 年老龄人超过0-14 岁人口 |
5.3.2 2026-2035 年将出现人口负增长 |
5.3.3 2036-2050 年进入重度老龄社会阶段 |
5.4 中国老龄化问题应对的目标和原则 |
5.4.1 老龄化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目标 |
5.4.2 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基本原则 |
第6章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 |
6.1 优化人口政策 |
6.1.1 提倡适度放开生育政策 |
6.1.2 以人口黄金分割结构平衡为调整基准 |
6.1.3 政策需考虑与社会各因素的动态匹配 |
6.1.4 追求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和素质结构 |
6.2 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
6.2.1 统筹推进养老保障“三支柱”互补 |
6.2.2 改进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多渠道增值 |
6.2.3 健全企业年金制度以降低运营风险 |
6.2.4 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拓宽保障覆盖面 |
6.3 经济与教育手段并重 |
6.3.1 改变生养抚育造成的财富挤出效应 |
6.3.2 提升人口素质以弥补人力资源缺口 |
6.3.3 扶持“成人二次教育”推动多维就业 |
6.3.4 建立就业公共信息体系提供引流服务 |
6.4 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
6.4.1 推动以信息科技化为载体O2O老年服务体系建设 |
6.4.2 建立含医疗、教娱、关爱及监控的综合服务中心 |
6.4.3 建立社区互助体系鼓励适龄老年人发挥就业余热 |
6.4.4 发展以基层社区为主干线的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 |
6.5 深化社会养老服务 |
6.5.1 多渠道扶持与支撑家庭养老模式 |
6.5.2 建立居家养老“三级”服务体系 |
6.5.3 注重综合性福利养老服务体建设 |
6.5.4 培育和推动民间组织的养老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基本养老保险 |
2.1.2 财政风险 |
2.1.3 基本公共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家干预主义理论 |
2.2.2 交叠世代模型 |
2.2.3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
2.2.4 公共财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历史沿革 |
3.1.1 改革开放初期(1982-1992) |
3.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设时期(1993-2002) |
3.1.3 小康社会建设及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03-2011) |
3.1.4 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基本养老保险新发展(2012-至今) |
3.2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财政风险整体分析 |
3.2.1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财政收支风险情况分析 |
3.2.2 黑龙江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情况分析 |
3.3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财政风险分析 |
3.3.1 参保率下降所蕴含的财政风险 |
3.3.2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扩大带来的财政压力 |
3.3.3 社会人口老龄化对财政风险的诱导 |
3.3.4 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带来的的财政负担 |
3.3.5 城乡劳动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财政风险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问卷调查 |
4.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
4.2.3 指标体系的构成 |
4.2.4 指标的含义以及说明 |
4.3 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以及权重确定 |
4.3.1 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
4.3.2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 |
4.3.3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
4.3.4 层次单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 |
4.3.5 层次总排序以及一致性检验 |
4.4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分析 |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
4.4.2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财政风险影响因素评价过程 |
4.5 调查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国外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防控的经验及启示 |
5.1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主要做法 |
5.1.1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背景 |
5.1.2 美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防控措施 |
5.2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主要做法 |
5.2.1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背景 |
5.2.2 英国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防控措施 |
5.3 智利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主要做法 |
5.3.1 智利基本养老保险实施背景 |
5.3.2 智利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的防控措施 |
5.4 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5.4.1 养老保险金缴纳的多元化 |
5.4.2 建立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5.4.3 开拓多种养老保险金筹集渠道和方式 |
5.5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防控的对策 |
6.1 增加基本养老保险收入 |
6.1.1 调整财政支出比例 |
6.1.2 增强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水平 |
6.1.3 多渠道筹集基本养老保险资金 |
6.1.4 适当调整养老保险替代率 |
6.2 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支柱 |
6.2.1 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
6.2.2 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
6.2.3 促进养老保险金融业的发展 |
6.3 提升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管理水平 |
6.3.1 发展养老保险基金托管制度 |
6.3.2 弹性退休制度的启用 |
6.3.3 加快完善养老基金的预算 |
6.3.4 加强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认同感 |
6.3.5 构建合理的基本养老保险财政风险预警系统 |
6.4 大力促进经济发展 |
6.4.1 优化经济政策环境 |
6.4.2 促进黑龙江省产业多样化的发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4)沧州市黄骅镇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人口老龄化 |
2.1.2 人口迁徙 |
2.1.3 社会养老保障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口转变理论 |
2.2.2 社会保障理论 |
2.2.3 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章 黄骅镇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现状分析 |
3.2 问题分析 |
3.2.1 农业劳动力供给减少 |
3.2.2 阻碍现代农业发展 |
3.2.3 存在高抚养比压力 |
3.2.4 基本医疗压力增大 |
3.2.5 增大社会保障压力 |
3.2.6 老龄群体心理关怀不足 |
3.2.7 农村人口统计指标粗略 |
第四章 黄骅镇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农村人口流动 |
4.1.1 农村适龄劳动力转移 |
4.1.2 农村老年群体转移 |
4.1.3 农村未成年群体转移 |
4.2 农村人均寿命的延长 |
4.3 生育观念的变化 |
4.4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
第五章 国内外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
5.1.1 日本的经验 |
5.1.2 美国经验 |
5.1.3 新加坡经验 |
5.2 国内地区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
5.2.1 养老示范村山东省莱州市 |
5.2.2 养老服务先进单位兰州城关区 |
5.2.3 养老新模式示范村龙泉市大贵溪村 |
5.3 经验借鉴 |
第六章 应对黄骅镇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
6.1 加大劳动力供给,保障农民生活 |
6.1.1 引导适龄劳动力回流 |
6.1.2 对老龄劳动力开发 |
6.2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降低老龄化负面影响 |
6.3 降低抚养比率,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 |
6.3.1 开发社区养老,招募志愿者 |
6.3.2 推广互助养老模式 |
6.3.3 发展智慧居家养老模式 |
6.4 加大医疗供给,完善医疗水平 |
6.4.1 促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 |
6.4.2 鼓励医院增设老年病床 |
6.4.3 完善养老医疗服务设施建筑 |
6.5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保证基本养老服务 |
6.6 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 |
6.7 提高农村年轻人的养老意识 |
6.8 细化农村人口相关统计指标 |
6.8.1 户籍老龄化率 |
6.8.2 实际老龄化率 |
6.8.3 老龄化差异指数 |
6.8.4 老龄化差异比率 |
6.8.5 老龄化差异弹性指数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黄骅镇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问卷 |
致谢 |
(5)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缘起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问题的呈现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回顾与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政府职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政府职能 |
(二)政府治理 |
(三)公共服务 |
(四)社会化养老 |
二、基本理论的阐释 |
(一)政府职能理论 |
(二)准市场理论 |
(三)协同治理理论 |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构成 |
(一)公共服务视阈下政府的职责 |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构成要素 |
第二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历史演进 |
一、中国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 |
(一)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全能型政府职能 |
(二)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职能的改变 |
(三)深化改革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向 |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特征 |
(一)从无限职能到有限职能的转变 |
(二)政治职能向社会职能的演进 |
(三)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 |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演变轨迹 |
(一)“单位”制养老服务时期:政府职能的全面干预 |
(二)“单位”制向社会化养老服务转换时期:政府职能的收缩 |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时期:政府职能的回归 |
第三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现状考察 |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发挥 |
(一)社会化养老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
(二)社会化养老资源的初步整合 |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行动 |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过程的监督 |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模式的变革 |
(一)计划体制时期:政府的全能型、管制型养老服务 |
(二)市场体制时期:政府的有限性、服务型养老服务 |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失位 |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的缺乏 |
(三)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不够 |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 |
(五)养老服务市场化监管的缺失 |
第四章 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发挥政府职能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一、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 |
(一)英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
(二)美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
(三)日本政府的职能定位 |
二、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治理模式 |
(一)英国的混合主义模式 |
(二)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 |
(三)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
(四)中外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治理模式的比较 |
三、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分析的启示 |
(一)确立政府主导原则并付诸行动 |
(二)实施多元主体的引导性培育 |
(三)发挥政府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全过程的监管 |
第五章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建议 |
一、政府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的动力因素分析 |
(一)法治建设的驱动 |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挑战 |
(三)传统养老制度的历史传承 |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 |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履行中政府的行动逻辑 |
(一)以养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为逻辑起点 |
(二)以建构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关系为逻辑中介 |
(三)以实现高质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为逻辑终点 |
三、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行动策略 |
(一)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 |
(二)增强政府的计划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能力 |
(三)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 |
(四)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监察制度 |
(五)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图表目录 |
附录二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主要管理者、创建者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政府养老服务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扬州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老年人口 |
2.1.2 人口老龄化 |
2.1.3 老年型人口社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口均衡理论 |
2.2.2 人口转变理论 |
2.2.3 公共战略管理理论 |
2.2.4 治理工具理论 |
第3章 扬州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成因 |
3.1 扬州人口老龄化现状 |
3.1.1 总人口情况 |
3.1.2 人口自然增长情况 |
3.1.3 人口老龄化情况 |
3.1.4 小结 |
3.2 扬州人口老龄化成因 |
3.2.1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与生育高峰的错峰叠加 |
3.2.2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滞后性和地方政府的强执行力相叠加 |
3.2.3 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与低生育率的双向拉扯 |
3.2.4 生育成本不断上升与二孩配套政策不到位的矛盾 |
3.2.5 就业岗位的吸引力与人口转移的压力不匹配 |
3.2.6 小结 |
第4章 扬州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
4.1 导致人口结构性失衡 |
4.2 影响劳动力供给 |
4.3 加重社会保障压力 |
4.4 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力 |
4.5 加大代际矛盾 |
第5章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
5.1 重视人口战略管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
5.1.1 实施积极人口政策,促进人口自然增长 |
5.1.2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提升人口集聚水平 |
5.1.3 树立人口发展意识,完善人口工作机制 |
5.2 做大增量盘活存量,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
5.2.1 建立灵活退休机制挖掘劳动力存量 |
5.2.2 提升现有人口综合素质优化劳动力存量 |
5.2.3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劳动力增量 |
5.2.4 构建包容和谐城市留住劳动力增量 |
5.2.5 发展劳动力替代技术补齐劳动力缺口 |
5.3 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兜牢社会保障底线 |
5.3.1 提升劳动生产率做大蛋糕 |
5.3.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分好蛋糕 |
5.3.3 整合公共资源提升配置效率 |
5.4 发展银发经济,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
5.4.1 健全养老服务法律及标准体系 |
5.4.2 提升养老服务硬实力 |
5.4.3 塑造养老服务软实力 |
5.4.4 推动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 |
5.5 丰富老年生活,构建良好社会氛围 |
5.5.1 提升老年人社会参与度 |
5.5.2 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
5.5.3 重塑老龄社会新思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困境与对策 ——以阜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欠发达地区 |
二、农村养老保险 |
三、政策困境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理性选择理论 |
二、社会文化理论 |
第三节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 |
一、集体保障阶段(1949-1978) |
二、“老农保”阶段(1978-2002) |
三、“新农保”的探索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合并(2002年至今) |
第三章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现状 |
第一节 调研地农村养老保险发展概况 |
一、阜阳市总体发展状况 |
二、阜阳市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参保现状 |
一、参保率水平 |
二、资金筹集与管理 |
三、缴费水平 |
四、保障水平 |
第三节 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
第四章 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的描述性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第二节 调研基本情况 |
一、个人特征变量 |
二、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选择状况 |
三、参保农民缴费档次选择的成因概况 |
第三节 访谈调研的基本结论 |
一、参保农民多选择低缴费档次 |
二、传统养老观念仍根深蒂固 |
三、参保农民对政策认知和制度信任度较低 |
第五章 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择及研究假设 |
一、变量选择与说明 |
二、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独立交叉分析 |
一、经济状况对低缴费档次选择的影响交叉分析 |
二、参保意愿对低缴费档次选择的影响交叉分析 |
三、政策认知与信任情况对低缴费档次的影响交叉分析 |
第三节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一、模型构建 |
二、变量选择与说明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及其表现 |
二、低档次缴费政策困境的成因 |
三、与相关欠发达地区研究结论的对比讨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户可支配收入 |
二、完善制度设计弥补制度缺陷 |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户认知水平 |
四、转变农户传统养老观念构建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 |
五、提升农村养老保险公信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欠发达地区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选择的影响因素调査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收缩城市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医疗建筑策划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3 乡镇医疗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调查对象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规划布局分析 |
2.1 本章研究目的 |
2.2 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 |
2.2.1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以江苏省常州市、安徽省明光市为例 |
2.2.2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疗设施现状分析——以石川县金泽市、南加贺二次医疗圈为例 |
2.2.3 比较研究 |
2.3 乡镇卫生院现状布局评价——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
2.3.1 运用算法及其原则 |
2.3.2 运用于常州市乡镇医疗设施规划选址分析 |
2.3.3 分析结果 |
2.3.4 人口收缩与乡镇卫生院布局之间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现状分析 |
3.1 本章研究目的 |
3.2 国内人口收缩地区乡镇卫生院建筑现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
3.2.1 概况 |
3.2.2 相关指标及政策 |
3.2.3 功能设置 |
3.2.4 原始功能与需求功能间的差异 |
3.2.5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
3.2.6 乡镇卫生院功能与面积指标小结 |
3.3 日本人口收缩地区医院建筑现状——以二次医疗圈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为例 |
3.3.1 概况 |
3.3.2 功能设置 |
3.3.3 建筑平面及面积指标分析 |
3.3.4 日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在人口收缩区域所承担的作用分析 |
3.4 比较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乡镇卫生院建筑的策划方法 |
4.1 本章研究目的 |
4.2 策划目标的确定 |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4 策划战略的确定 |
4.4.1 考虑影响因素优先级 |
4.4.2 选址策划 |
4.4.3 规模策划 |
4.4.4 功能策划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今后研究课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目录 |
附录A 问卷 |
附录B 常州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明细表 |
附录C 国内4所乡镇卫生院基本资料 |
附录D 日本4所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基本资料 |
附录E 患者问卷调查 |
附录F 文献研究动向 |
(9)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
2.1.2 公共政策 |
2.1.3 公共政策执行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保障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社会公正理论 |
3 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现状分析 |
3.1 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变迁 |
3.1.1 政策变迁的三个阶段 |
3.1.2 政策内容渐趋合理 |
3.2 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调查分析 |
3.2.1 调查对象个人基本情况分析 |
3.2.2 调查对象养老倾向性分析 |
3.2.3 调查对象对政策认知度分析 |
3.2.4 调查对象对政策执行评价分析 |
3.2.5 影响调查对象参保的因素分析 |
3.3 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采取的措施与取得的成效 |
3.3.1 采取的措施 |
3.3.2 取得的成效 |
3.4 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问题分析 |
3.4.1 政策激励受限 |
3.4.2 政策执行主体准备不足 |
3.4.3 政策宣传认知不广 |
3.4.4 政策执行监督不力 |
3.5 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政策自身需要完善 |
3.5.2 政策执行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 |
3.5.3 政策执行目标主体对政策接纳有限 |
3.5.4 政策执行环境复杂 |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农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先进经验 |
4.1.1 德国:多渠道强制参保 |
4.1.2 日本:推行国民年金养老保险制度 |
4.1.3 法国:多层次保障运作体系 |
4.2 国内其他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的先进经验 |
4.2.1 广西南宁市:政府第三方购买服务模式 |
4.2.2 山东省青岛市:多种资金筹集方式 |
4.2.3 湖南省郴州市:多种措施提升经办能力 |
4.3 国外和国内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先进经验借鉴 |
4.3.1 强化政府执行责任 |
4.3.2 大力推行第三方购买服务提升政策执行效果 |
4.3.3 提升政策执行主体的经办服务能力 |
5 提高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
5.1.1 健全基金监督管理体制 |
5.1.2 完善筹资机制 |
5.1.3 提高保障水平 |
5.2 加强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队伍建设 |
5.2.1 强化政策执行主体责任意识 |
5.2.2 激励政策执行创造力 |
5.2.3 完善政策执行主体监督机制 |
5.2.4 保证政策执行队伍工作专项经费 |
5.2.5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 |
5.3 强化淮安市城乡居民参保意愿 |
5.3.1 拓宽政策宣传渠道 |
5.3.2 完善基层组织建设 |
5.4 改善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环境 |
5.4.1 完善养老法规建设 |
5.4.2 加快经济结构转型 |
5.4.3 推进养老文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调查表 |
致谢 |
(10)辽宁省养老服务资源城乡配置协调性分析 ——基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研究逻辑框架 |
0.5 创新点与不足 |
0.5.1 创新点 |
0.5.2 不足 |
1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1.1.1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 |
1.1.2 养老服务资源配置 |
1.1.3 协调度 |
1.2 文章理论基础 |
1.2.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
1.2.2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1.2.3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
2 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状分析 |
2.1 辽宁省城镇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
2.2 辽宁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
2.3 辽宁省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状分析 |
2.3.1 老龄化城乡倒置差距扩大 |
2.3.2 老龄化城乡倒置已经成为常态 |
2.4 辽宁省与全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比较分析 |
2.4.1 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在全国大部分省份普遍存在 |
2.4.2 辽宁省老龄化城乡倒置处于全国中低水平 |
2.4.3 东北地区老龄化城乡倒置程度较低 |
3 辽宁省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现状 |
3.1 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内容 |
3.2 辽宁省城镇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现状 |
3.2.1 人口分布不合理影响城镇养老服务资源有效配置 |
3.2.2 城镇养老机构建筑用地资源制约 |
3.2.3 养老服务资源与其他产业资源整合度低 |
3.3 辽宁省农村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现状 |
3.3.1 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减少 |
3.3.2 农村养老服务业产业化程度低 |
3.3.3 社会资本投资欠缺 |
3.4 辽宁省养老服务资源城乡配置差异比较分析 |
4 辽宁省城乡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综合指数分析 |
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1.1 典型性原则 |
4.1.2 系统性原则 |
4.1.3 可操作、可量化原则 |
4.2 综合指数模型的构建 |
4.2.1 综合指数指标的选取 |
4.2.2 数据来源 |
4.2.3 指标标准化处理 |
4.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5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综合指数模型 |
4.3 综合指数分析 |
4.3.1 人口老龄化综合指数分析 |
4.3.2 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综合指数分析 |
5 辽宁省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城乡配置协调性分析 |
5.1 模型的构建 |
5.1.1 协调系数 |
5.1.2 协调发展度 |
5.2 辽宁省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城乡配置协调评价分析 |
5.2.1 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 |
5.2.2 辽宁省城镇协调发展度结果分析 |
5.2.3 辽宁省农村协调发展度结果分析 |
5.2.4 辽宁省城乡协调发展度对比分析 |
5.3 辽宁省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资源城乡配置协调性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模型构建 |
5.3.2 影响因素分析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集聚社会资本兴办农村养老服务机构 |
6.2.2 增强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对农村的辐射作用 |
6.2.3 适时提高农村养老金给付水平 |
6.2.4 增大财政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论社会养老保障与人口老龄化问题——以西安城市人口现状为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口年龄结构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D]. 陈钰晓. 四川大学, 2021(12)
- [2]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应对研究[D]. 朱翠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3]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风险问题研究[D]. 潘怡然.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沧州市黄骅镇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D]. 董博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5]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曹海苓.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扬州人口老龄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陆洋. 扬州大学, 2020(05)
- [7]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保险的政策困境与对策 ——以阜阳市为例[D]. 朱文龙. 苏州大学, 2020(03)
- [8]收缩城市视角下乡镇卫生院设施规划与建筑策划方法研究[D]. 张宁芮. 东南大学, 2020(01)
- [9]淮安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研究[D]. 刘毅.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10]辽宁省养老服务资源城乡配置协调性分析 ——基于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视角[D]. 周美彤. 辽宁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