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现代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赵博文[1](2020)在《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排球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排球运动作为“三大球”之一,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还能很好地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深受大众的喜爱。随着我国女排在世界各大赛事中取得良好成绩,排球运动在国内刮起了一阵热风,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排球课也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热门的体育课程。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排球课还在使用传统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反馈功能薄弱,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使得大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尝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以达到提高学生排球技术、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研究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都具有显着成效,但在我国高职院校排球课教学领域的研究还很少。排球是一项开放式运动技能,但在学习初始阶段属于受各类反馈信息高度控制的闭环式技能,学习过程中受影响因素较多,教师的个人排球素养、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均对排球技能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而多元反馈能够有效的降低不同影响因素对技能获得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可以强化师生互动,还突出了教与学和学与学之间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使课堂中信息由“单向传递”转变为“多向传递”,同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本文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录像观察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了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两个班共44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用多元反馈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以验证“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排球课教学中的可行性,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本文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排球技能形成包括四个阶段,即初级认识阶段、形成意识阶段、积累经验阶段和创新智能阶段。四个阶段对技能的认知程度不同,反馈信息的作用与组合也不同。在运动技能学习中,针对项目特点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适时的采取最合适的反馈手段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排球技术动作。(2)多元反馈教学法在提高师生之间交流次数、学生之间交流次数、学生练习次数、体育课的密度四个方面都要优于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短时间内,对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效果并不显着。(3)在学习态度方面,实验后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多元反馈教学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4)实验后,通过对两班学生排球理论知识进行测试和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排球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班,说明在排球理论知识教学中应用多元反馈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贾世琦[2](2020)在《智慧教学平台在广州体院排球普修班教学运用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在高校排球普修课中,学生在经过整个教学过程后,普遍存在学习效果不佳,技术动作不规范等问题。学生学习压力大,同一学期操课数量众多等都是导致学习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那么,在体育院校的排球普修课中,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排球项目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排球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其技术动作,一直以来都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排球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和工作目标。本研究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在广州体育学院排球普修班开展教学实验,深耕教学新方式。运用智慧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能够有效的为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掌握排球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及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多次实践也为智慧教学平台提出更具意义的建议,优化智慧教学平台。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将智慧教学平台引用到排球普修班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并使用《广州体育学院排球普修课考核标准》与专家评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评。通过对比后发现,实验班在助跑摸高,发球效果数据无显着性差异,在36米移动、掷羽毛球、传球、垫球、扣球等项目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兴趣性也有一定差异。与其同时收集实验班学生对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意见与建议,因此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测试及对比,在排球基本技术教学环节中,传、垫、扣、发球等四项技术,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均有提高效果。运用智慧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并且在传球,垫球,扣球三项技术中,无论是客观得分,还是主观技评分,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都要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法。2.两种教学方法下,在身体素质数据测试中,36米移动项目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掷羽毛球项目中,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的学生,因对技术动作拥有更好,更切实地体会,所以成绩较高。3.在教师强调课前预习的前提下,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的学生预习次数、频率、效果均高于传统教学方法。认为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可以改善自身不爱预习,不预习的不良习惯。4.通过调查两个班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发现实验班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班,并且主观评价更加积极,正面。因此,相比于传统教学方法,学生更加喜爱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5.通过整个教学实验,无论是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还是学生的主观评价,客观的数据测试,可以得出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可以更好地改善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性,提升学生在排球及技术学习的学习效果。在排球普修课中普及推广是可行。6.目前使用的智慧教学平台自身存在一些技术性问题。例如:支持系统不完善,无法分享视频,结构设置并不清晰,排球新闻更新不及时等问题,使得用户使用体验有所下降。
姬瑞环[3](2020)在《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1978年开始恢复,到现在已经有42年的历史。在发展近50年来,民办本科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已成为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形成一支强劲增长的高等教育力量。高质量、高水准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本标准,也是各民办高校所追求的办学目标。而体育教育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很重要,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开展是高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评价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及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现状,分析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优缺点,对更好的发展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以河南省12所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河南省12所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现状与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调查的维度涉及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质量评价的指标及内容、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教学质量评价的态度、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与使用等。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方面,体育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较为清晰,各高校在公共体育课堂授课形式方面存在差异,多数学生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很感兴趣,上课也能够积极投入课堂,教师的课堂组织较为严密,课堂教学氛围比较积极活跃。2.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方面,教师们认为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大多数是为了教师的聘任、晋升、奖惩等提供依据,学生为教师进行网上评课主要是因为学校的要求;教师对学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内容基本处于不太关注的状态,学生平时对于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关注度不够。3.教学质量评价内容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方面展开评价;各学校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大同小异,存在指标体系不全面问题,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4.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主要有学生、同事、学院领导、学校督导小组组成,教师自评目前在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中开展的比较少;学校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不能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大多数学校只反馈等级,不能够反馈具体存在问题。对于一些好的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学校之间应该互相借鉴,共同促进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更加完善,提高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并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自主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程度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更能够促进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有利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2.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应加大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宣传力度,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明确评价的目的,以及自己评价的意义所在。评价方式应该实行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重视网络测评的同时,也应适当加大对座谈会的重视程度。3.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中,应重视教师自评这一重要评价主体。同时要完善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时提供具体的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反馈,使教师能够及时更正存在问题,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段明伟[4](2020)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教育”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受重视,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当今高校教育也正在经历一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改革,翻转课堂这一概念就受到了教育领域的热切关注。翻转课堂在其他教育学科领域早于深入研究,而在体育教育领域却才是新兴的教学模式,还需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本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相结合,探索该教学模式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即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羽毛球基本技术、体育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术科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本研究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对象,以云南师范大学2018级(本科)公共体育羽毛球课的两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对照班33人、实验班35人。采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经过一学期(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32学时的教学实验,对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班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的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与讨论,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班身体素质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即实验后实验班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与对照班的各项身体素质之间没有明显区别。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中身体素质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2)实验后实验班羽毛球基本技术与对照班羽毛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相比为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且在后场定点直线击高远球项目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基本技术的学习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实验后实验班体育合作学习能力与对照班体育合作学习能力测试结果为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即实验后实验班的体育合作学习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体育合作学习方面的能力。(4)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中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测试结果之间P值小于0.05,差异性显着,即实验后实验班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三项成绩明显优于实验后对照班;学习环境项测试结果P值大于0.05,差异不显着,即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习环境的成绩没有明显区别。从自主学习方面来看,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突出效果。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对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的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并不十分明显;(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羽毛球基本技术掌握具有显着性的提升且效果明显;(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体育合作学习能力产生有利影响;(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产生有利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综合以上4个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可以应用在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中的,甚至可以尝试其他项目的体育教学。然而,传统教学也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并不代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在二者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马寒冰[5](2020)在《“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研究》文中指出北京2008奥运会和北京2022冬奥会分别是是中国体育和中国冰雪运动的转折点。两次奥运会的举办为北京市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高等院校与奥运会的密切联系为线索,探讨“北京双奥会”为北京高等院校提供的发展平台,又将“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学院参与活动,总结促进因素。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整理分析总结出“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的促进作用并得出以下结论:1.“北京双奥会”对促进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北京2008奥运会与北京2022冬奥会的申办与举办过程中都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相关培训,教师有大量的机会参与赛事服务。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培训使得教师的本职教学工作更加细化,同时教师参与“北京双奥会”服务项目能够使得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更加透彻。教师的亲身体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力。2.“北京双奥会”对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从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的56个科研项目攻关,到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的147项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再到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305个奥运科研攻关项目,这些科研攻关项目数量的倍增有利于体育院校对科研项目的承接。国家政策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使得学院教师亲身参与科研项目,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科研动力。此外基于“北京双奥会”重大机遇,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国际体育学术大会交流领域涉及体育科学、运动医学、体育活动、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2008奥运会留下的宝贵的奥运遗产也为学院教师提供了科研平台与科研支撑。3.“北京双奥会”能够激发学院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北京2008奥运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林匹克盛宴,北京2022冬奥会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冬奥会,发展冬季项目的伟大转折。学院教师利用自己专业优势进行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与宣讲、提供志愿服务、提供赛事工作服务激发责任感,有助于进学院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学院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中的衍生品,有利于实现学院教师的全面成长成才。4.“北京双奥会”有助于学院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在首都体育学院涉及“北京双奥会”的申办和举办的工作服务项目中,为保证服务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每一个项目都经过详细的计划、安排与实施。在此过程会形成专门项目的领导小组,有相关教师负责宏观管理与统筹指挥工作,学院教师在专门的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有效进行工作服务。两次重大赛事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学院教师管理能力的提升。
滕钺[6](2020)在《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拔尖创新人才质量逐渐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十年来,教育部和国务院多次颁发文件,强调素质教育,鼓励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完善和补充。西南大学于2012年针对该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构建并实施了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该课程已经改革了多年,亟需对该课程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补充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发展提供借鉴,为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本研究以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与改进对策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基于CIPP评价模式理论,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模块,对该课程的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投入、课程实施现状以及实施成效等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背景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一方面受国家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鼓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的政策推动;另一方面,为解决普通公共体育课与精英化教育的矛盾,满足该校对于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而进行改革。该课程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课程目标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技能与知识学习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养成,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较符合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需求、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的教育方针。目前,师生对课程目标理解存在片面性,应加强普及和宣传措施。(2)输入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设置比较合理,学校对课程资源投入较为支持。该课程的师资队伍质量较高,以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性别比例均衡合理。场地资源充足,较为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练的需求。课程类型丰富,学时量大,师生对课程设置的认可度较高。传统与国际化结合的课程内容,较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3)过程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存在教学质量分层现象,部分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创新与改革教学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学生成绩评价为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注重学生进步幅度,师生认可度较高;教师评教制度与学校一致,以教学督导员、以及领导随堂听课和学生网上评价为主要形式,评价内容主要为教学态度与行为和教学水平。课内外一体化为“课堂教学+锻炼课+课外体育锻炼”三元一体模式,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但课外体育锻炼及社团组织管理不完善,学生参与度有待提升。(4)结果评价: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实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及体育意识及意志品质总体情况较好。但学生总体参与体育锻炼情况不容乐观,仅约有一半的学生保持良好且稳定的锻炼习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表现不佳,师生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魏聪[7](2020)在《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不断扩招,用人单位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有较好的专项技能,同时还要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的作用,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越强,学生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以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及体育学科的特点,在结合中学青年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下,严格遵循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初步确定了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组成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论文通过两轮专家调查问卷后得出所有的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形成完整的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并通过构建出的评价标准量表对四位的中学体育教师(教龄3年以内)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价,通过比较,发现所构建的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与访谈得到的结果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能反映出中学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所存在的问题。根据评价体系中每一项评价指标评价的得分结果,能清楚地看到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上存在的缺点,通过分析研究找到改正缺点的方法,以促进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饶清秀子[8](2020)在《新时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研究 ——以南京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师的关注度得到提升,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就当前体育教师形象出现的诸多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体育教师形象还存在刻板印象,这严重影响到了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一线教学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中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高校青年教师形象具有示范作用,作为体育学科的青年教师,他们是高校体育教师的主力军,他们不仅需要向大学生传授运动技能,还需要向大学生传播知识。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形象去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高校教育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不断改善和优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形象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分为两大主形象,分别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外在形象包括:体魄形象、仪表形象、教态形象和语言形象;内在形象包括:师德形象、学识形象、能力形象和创新形象。本文主要以南京11所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为提高体育教师质量,优化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大学生对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评价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仪表形象、体魄形象、师德形象、语言形象、教态形象、能力形象、创新形象和学识形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的外在形象平均值高于内在形象,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评价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评价差异主要是在低年级与高年级之间,即大一、大二的学生与大三、大四的学生评价存在显着性差异。(2)文章通过对当下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现状的分析,了解到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形象评价较好,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外在形象的认可,但是不可否认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本文归纳出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论文指出:青年体育教师的个人知识结构失调,导致其教学能力不足;仪表仪态形象虽好,但内涵修养有所缺失;在注重专业技能时,轻视了对理论的诉求;一味满足技术教学,科研水平仍是短板;在教育理念上偏保守,还缺乏一定创新意识。(3)文章通过深入研究后,针对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出现的问题,然后结合时代背景,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需要丰富个人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继续强化形象意识,提高个人内在涵养;还需要积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互促进;不断更新陈旧教学理念,努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高校有关职能部门也需要做到完善青年体育教师的准入机制,优化青年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认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当下时代备受重视,面临着良好的、利于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所以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形象问题,努力提升个人形象,由此推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良好发展,优化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体育教师的地位和认可度。
李星辰[9](2019)在《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校园足球的不断发展,对于校园足球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肩负着培养基层足球教师和教练员的重任,高校足球教师的整体水平决定了足球课程的开设质量。目前,国内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这类人群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综合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少,尤其是对专项足球教师的研究就更少了;以往的学者对能力素质的评价多数停留在专家以及教师经验式的评价上,少有的划分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高校足球教师的能力素质做出定量化的研究,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可测量的标准,有助于提高高校足球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弥补自身的不足,还有助于为学校提供选拔人才的依据。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选取了3个一级指标:知识、素质、能力。通过专家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筛选了11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运用数理统计法(AHP)通过计算得出指标的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并针对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研究结论如下:(1)本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包括:顶层目标即为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的能力素质;顶层目标下属分为知识、素质、能力三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层下属分为11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层下属分为36个三级指标。(2)通过研究发现,三个评价主体对于一级指标知识、素质、能力重要性程度的判断结果有所不同,足球专业的学生认为知识、素质、能力三者之间的重要性能力>素质>知识;足球教师认为知识、素质、能力三者之间的重要性能力>素质>知识;而体育管理人员认为知识、素质、能力三者之间的重要性素质>能力>知识。(3)本评价体系中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同时本评价体系还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4)在评价指标确定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模型,为今后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的综合评判提供依据。
周盼[10](2018)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的缺失和改进路径》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是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实施平台,对校园体育文化构建乃至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为切入点,来建设体育文化未能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现有关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缺乏从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入手,来分析这一基本校园体育活动中的体育文化建设的状况。本文着眼于体育教学活动,从多个方面分析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在三个维度的建设现状。这对在繁荣社会主义体育文化的背景下改革和完善体育教学活动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文化、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教学的概念界定。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分布在湖南省的12所普通高等院校实施的体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其中的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为研究样本。接着,本研究梳理相关的理论基础,在第二章中具体分析了体育文化建设对高校体育教学在五个方面的作用:1.营造良好教学氛围;2.培养学生主体意识;3.充实教学内容和形式;4.更新教学理念5.稳定教学组织。从而得出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体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然后,根据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在第三章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分析了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学在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在第四章具体分析了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学在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方面:1.只注重大规模物质文化建设;2.忽视对运动器材的认知;3.图书、音像资料以及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率低;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方面:1.重技能培养、轻文化素养;2.重技术知识、轻理论知识;3.重体育课堂,轻其他体育教学形式;4.缺乏创新精神;在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只注重对体育教学中监管制度的建设,缺乏激励制度的问题。接着,本研究分析带来以上缺失的原因是:1.过于强调体育技能培养、忽视了文化素养;2.过于强调课堂、忽视了其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3.过于强调规范、忽视了创新创造;4.过于强调课余学生自治、忽视了自主创新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等因素。第五章结合己有理论和研究基础,通过与当代大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并掌握大学生群体的最新思想动态,创新性地提出了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的改善路径。在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上:1.加强体育设施的教育导向和文化传播功能;2.创新体育教学中空间和设备的利用;3.强化设计体育人文景观。在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上:1.统一体育教学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2.建设特色体育文化;3.延伸体育教学活动的平台作用。在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上:1.加强师生的互动机制建设;2.提升体育领导者在体育教学中的管理能力;3.优化体育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以上研究成果对未来的体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工作皆具指导意义。体育文化建设不仅应该注重体育物质文化件建设、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内部整合,同时还应大力发展体育教育教学与体育文化建设的融合,让体育教学成为体育文化落地的平台,体育文化为体育教学创造灵魂。
二、论现代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现代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排球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 多元反馈教学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多元反馈教学法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多元反馈教学法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1.3.1 信息论基础 |
1.3.2 系统论基础 |
1.3.3 控制论基础 |
1.3.4 学习论基础 |
1.3.5 现代教学论基础 |
1.3.6 心理学基础 |
1.4 反馈的类别和作用 |
1.4.1 智力型反馈的作用与应用策略 |
1.4.2 非智力型反馈的作用与应用策略 |
1.5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
1.5.1 全面性原则 |
1.5.2 具体性原则 |
1.5.3 交往性原则 |
1.5.4 情感性原则 |
1.5.5 时空性原则 |
1.5.6 反馈的评价原则 |
1.6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评价体系 |
1.6.1 诊断性评价 |
1.6.2 形成性评价 |
1.6.3 相对性评价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录像观察法 |
2.2.5 教学实验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多元反馈教学法的方案设计 |
3.1.1 排球运动技能特征与多元反馈教学法策略研究 |
3.1.2 教学方案与反馈手段对比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2 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环节对比分析 |
3.2.3 实验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智慧教学平台在广州体院排球普修班教学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3.2.6 实验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的特点分析 |
4.1.1 智慧教学平台的相关介绍 |
4.1.2 智慧教学平台的研发目的 |
4.1.3 智慧教学平台在排球教学中特点及优势 |
4.2 智慧教学平台在排球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分析 |
4.2.1 排球普修课结合智慧教学平台的应用条件及辅助工具 |
4.2.2 教学目标 |
4.2.3 教学实验中的运用使用方法 |
4.2.4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3 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在广州体院普修班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
4.3.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
4.3.2 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客观测试结果与对比分析 |
4.3.3 实验班与对照班排球基本技术主观技评分结果与对比分析 |
4.4 学生对于运用智慧教学平台教学的使用情况反馈与主观评价 |
4.4.1 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调查分析 |
4.4.2 学生对课堂教学法的反馈及评价 |
4.4.3 学生对于排球项目的兴趣调查 |
4.4.4 学生对于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意见反馈及评价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 A 实验班教学实验教案1 |
附录 A 实验班教学实验教案2 |
附录 B 教学实验基本技术测评评分表 |
附录 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 D 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E 智慧教学平台在排球普修班中的运用研究实验班问卷 |
附录 F 智慧教学平台在排球普修班中的运用研究对照班问卷 |
附录 G 关于排球兴趣情况的调查反馈 |
(3)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有关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 |
1.3.3 有关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现状分析 |
3.1.1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现状分析 |
3.1.2 公共体育课堂授课形式现状分析 |
3.1.3 学生对公共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分析 |
3.1.4 学生对公共体育课学习态度情况分析 |
3.1.5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情况分析 |
3.1.6 公共体育课堂氛围现状分析 |
3.2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分析 |
3.2.1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目的现状分析 |
3.2.2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现状分析 |
3.2.3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现状分析 |
3.2.4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现状分析 |
3.2.5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态度现状分析 |
3.2.6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现状分析 |
3.2.7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现状分析 |
3.2.8 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现状分析 |
3.3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不足分析 |
3.3.1 教学质量评价目的偏离 |
3.3.2 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有待完善 |
3.3.3 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客观性不强 |
3.3.4 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
3.4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 |
3.4.1 强化对教师对教学质量评价目的的认识和理解 |
3.4.2 改进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手段 |
3.4.3 加强正确观念宣传,落实教学质量多主体评价 |
3.4.4 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的重视程度,科学处理评价信息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访谈提纲 |
附录B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C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D 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调查问卷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E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教师自评表及个人改进计划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 |
1.1.2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
1.1.3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
1.1.4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1.1.5 翻转课堂已成为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热点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1.3.1 研究的重点 |
1.3.2 研究的难点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翻转课堂”的概念 |
2.1.2 模式 |
2.1.3 教学模式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翻转课堂起源 |
2.2.2 国外翻转课堂的发展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展脉络 |
2.3.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质研究 |
2.3.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2.3.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
2.3.5 国内翻转课堂在体育领域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翻转课堂教学特点、要素 |
4.1 翻转课堂教学特点 |
4.1.1 颠倒传统教学流程 |
4.1.2 教师角色的转变 |
4.1.3 传授方式的创新 |
4.1.4 课堂时间的分配 |
4.2 翻转课堂教学要素 |
4.2.1 翻转课堂的学习资源 |
4.2.2 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 |
4.2.3 翻转课堂的支撑环境 |
第5章 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结果分析 |
5.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5.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分析 |
5.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合作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5.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5.2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
5.2.1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5.2.2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分析 |
5.2.3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合作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5.2.4 实验班实验前与实验后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5.3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
5.3.1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5.3.2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分析 |
5.3.3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合作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5.3.4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5.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结果分析 |
5.4.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5.4.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分析 |
5.4.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合作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5.4.4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1.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的提高不明显 |
6.1.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羽毛球基本技术 |
6.1.3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育合作学习能力 |
6.1.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习体育自主学习能力 |
6.2 建议 |
6.2.1 将翻转课堂在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中进行推广 |
6.2.2 加大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负荷 |
6.2.3 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监控与培养 |
6.2.4 培养和提升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北京成为“双奥之城”的人才需求 |
1.1.2 奥运会为高校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和平台 |
1.1.3 奥运会与高等体育院校相关研究的不足 |
1.2 选题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大型体育赛事与高等院校的研究 |
1.4.2 关于奥运会与高等院校的研究 |
1.4.3 关于高等院校师资发展的研究 |
1.4.4 综述述评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个案研究法 |
2.2.4 实地考察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本研究的立论基础 |
3.1.1 概念的界定 |
3.1.1.1 北京双奥会 |
3.1.1.2 师资发展 |
3.1.2 奥运会对高等院校促进因素分析 |
3.2 “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整体促进分析 |
3.2.1 “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
3.2.2 “北京双奥会”为首都体育学院建设提供机会 |
3.2.3 “北京双奥会”为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提供机会 |
3.3 北京2008 奥运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促进分析 |
3.3.1 北京2008 奥运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表现 |
3.3.2 北京2008 奥运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影响 |
3.4 北京2022 冬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促进分析 |
3.4.1 北京2022 冬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表现 |
3.4.2 北京2022 冬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影响 |
3.5 首都体育学院参与北京2022 冬奥会的思考与建议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附件五 |
附件六 |
(6)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拔尖创新人才 |
2.1.2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 |
2.1.3 CIPP评价模式 |
2.2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
2.3 高校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
2.3.1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 |
2.3.2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
2.3.3 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2.4 CIPP评价模式的相关研究 |
2.4.1 CIPP评价模式的四个模块 |
2.4.2 CIPP评价模式的特点 |
2.4.3 CIPP评价模式在课程研究中的应用 |
2.5 研究评述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背景评价 |
4.1.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改革的契机 |
4.1.2 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需求 |
4.1.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与课程目标 |
4.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输入评价 |
4.2.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师资现状 |
4.2.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场地设施 |
4.2.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设置 |
4.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过程评价 |
4.3.1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
4.3.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
4.3.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评估机制 |
4.3.4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建设 |
4.4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结果评价 |
4.4.1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
4.4.2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育意识 |
4.4.3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运动技能情况 |
4.4.4 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
4.4.5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学生的意志品质 |
4.5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不足 |
4.5.1 师生对课程目标认知片面化 |
4.5.2 教师教学改革滞后 |
4.5.3 理论课教学实施薄弱 |
4.5.4 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监督制度不完善 |
4.6 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
4.6.1 丰富传播媒介,推动课程目标普及 |
4.6.2 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 |
4.6.3 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助力理论教学 |
4.6.4 依托现代信息化技术,加强课内外一体化建设 |
5.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全球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与浪潮 |
1.1.2 体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求职必备技能 |
1.1.3 构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需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身份界定 |
2.1.2 关于能力的研究 |
2.1.3 关于教学能力的研究 |
2.1.4 关于体育教学能力的研究 |
2.2 关于体育教学能力现状、影响因素和能力培养相关研究 |
2.3 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德尔菲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构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4.1.1 教师能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水平 |
4.1.2 教师聘任工作的重要依据 |
4.2 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 |
4.2.1 指标选取应遵循的原则 |
4.2.2 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流程 |
4.3 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具体分析 |
4.3.1 教学设计能力指标的分析 |
4.3.2 教学实施能力指标的分析 |
4.3.3 教学评价能力指标的分析 |
4.4 第一轮专家确定指标与分析 |
4.5 第二轮专家确定指标与分析 |
5 构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
5.1 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与方法 |
5.1.1 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 |
5.1.2 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目标 |
5.1.3 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方法 |
5.2 确定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指标权重 |
5.3 建立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标准量表 |
5.4 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应用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内涵”初选专家问卷 |
附录 B “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内涵”优化版专家问卷 |
附录 C “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
致谢 |
(8)新时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研究 ——以南京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理论阐述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与思考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与不足 |
1.6.1 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青年体育教师形象:一个因新时代来临而引发关注的话题 |
2.1 新时代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提出了新的要求 |
2.2 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在新时代下需要不断完善 |
2.3 未来塑造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新形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2.3.1 顺应时代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
2.3.2 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期望 |
2.3.3 推进体育师资建设的必然需求 |
第3章 当下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作为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基本信息呈现与分析 |
3.1.1 性别分析 |
3.1.2 年级分析 |
3.2 大学生对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内外两大主形象的评价 |
3.3 大学生对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整体的评价 |
3.4 大学生对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各维度评价 |
3.4.1 青年体育教师体魄形象的评价 |
3.4.2 青年体育教师仪表形象的评价 |
3.4.3 青年体育教师教态形象的评价 |
3.4.4 青年体育教师语言形象的评价 |
3.4.5 青年体育教师师德形象的评价 |
3.4.6 青年体育教师学识形象的评价 |
3.4.7 青年体育教师能力形象的评价 |
3.4.8 青年体育教师创新形象的评价 |
3.5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评价与分析 |
3.6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的评价与分析 |
第4章 当下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形象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透析 |
4.1 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整体形象的评价结果描述与分析 |
4.2 当前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评价中所发现的问题与原因 |
4.2.1 知识结构失调,教学能力不足 |
4.2.2 仪表仪态虽好,内涵修养缺失 |
4.2.3 注重专业技能,轻视理论诉求 |
4.2.4 满足技术教学,科研水平短板 |
4.2.5 教育理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 |
第5章 新时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塑造的优化路径 |
5.1 丰富教师知识结构,提升个人教学能力 |
5.2 强化教师形象意识,提高个人内在涵养 |
5.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研究互促进 |
5.4 完善教师准入机制,优化教师评价体系 |
5.5 更新陈旧教育理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A 《南京本科院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研究》的问卷调查表 |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9)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的内容分析 |
3.2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
3.2.1 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2 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内容 |
3.3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模糊综合评判 |
3.4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指标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10)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的缺失和改进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 |
一、概念界定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体育文化建设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 |
第一节 营造高校体育教学的良好氛围 |
第二节 培养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 |
第三节 充实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
第四节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文化理念的更新 |
第五节 保障高校体育教学组织的稳定性 |
第三章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 |
第一节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现状 |
一、对体育场馆使用的调查分析 |
二、对运动器材使用的调查分析 |
三、对图书、音像资料以及多媒体工具使用的调查分析 |
第二节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 |
一、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价值认知的调查分析 |
二、学生在对体育教学中知识获取的调查分析 |
三、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
四、其他形式的体育教学活动的调查分析 |
五、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促进体育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 |
第三节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 |
一、现行体育制度概况的调查分析 |
二、针对体育教师的制度建设的调查分析 |
三、针对体育教学的制度建设的调查分析 |
第四章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的缺失 |
一、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缺失 |
二、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的缺失 |
三、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的缺失 |
第二节 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缺失的原因分析 |
一、强调技能,忽视文化素养 |
二、强调课堂,忽视其他体育教学形式 |
三、强调规范,忽视创新 |
四、强调课余自治,忽视教师指导 |
第五章 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的改进路径 |
第一节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改进路径 |
一、加强体育设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育导向和文化传播功能 |
二、强化设计体育人文景观,提升体育物质文化品味 |
三、创新体育教学中对空间和设备的利用 |
第二节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改进路径 |
一、强化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二、强化体育教学中对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 |
三、延伸体育教学为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提供的平台 |
第三节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改进路径 |
一、加强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建设 |
二、提升体育领导者在体育教学中的管理能力 |
三、优化体育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四、论现代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反馈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排球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赵博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智慧教学平台在广州体院排球普修班教学运用研究[D]. 贾世琦.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3]河南省民办本科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与对策研究[D]. 姬瑞环. 河南大学, 2020(02)
- [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段明伟.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北京双奥会”对首都体育学院师资发展的促进研究[D]. 马寒冰.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6]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体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滕钺. 西南大学, 2020(02)
- [7]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 魏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新时代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形象研究 ——以南京本科院校为例[D]. 饶清秀子.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足球教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李星辰.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10]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的缺失和改进路径[D]. 周盼.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