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市道路运输业开展物流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指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张君霞[2](2020)在《基于DEA法的中部六城市物流业效率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聪慧[3](2020)在《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资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应当关注地方以及地方尺度下具有地理维度的问题,地理教学要基于人们的自身经验,地理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清楚地表达问题,发展智力,培养技能,并对影响他们生活的问题予以应对。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建设,合理挖掘和使用地理课程资源,构建以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资源体系。如此,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尤为重要,而且迫切。从地理教学的原则看,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勤于动脑,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质疑,勇于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案例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区域分析方法,逐渐形成科学的人地观念,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家乡,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交通运输、教学案例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归纳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案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四个版本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实验教科书和2019版教科书)中交通运输内容的54个案例的内容和案例形式进行分析,归纳出案例作用和案例对应的设计意图;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对收集的16个运用了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6个开发步骤;依据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筛选原则,开发出21个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为例设计了3个教学案例。对开发的案例进行了实施、反思和改进,归纳得出本文结论。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1.开发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的六个步骤:课标与教材分析,预设培养目标,乡土地理案例收集选取,案例内容运用方式选择,迁移应用与评价,案例开发呈现;2.开发出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二十一个,开发这些课程资源时,采取了重视乡土性、获取方法的多样性、内容的情感性等策略;3.本文开发设计的三个交通运输教学方案可以为一线地理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康正宁[4](2020)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处在高速建设中。信息化成为这场建设的主角之一,而智慧城市是其高级的表现形式,它是信息化的城市形态,更是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式。基础设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从多种途径拉动经济增长。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有助于直接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升我国城市经济社会运行效率,还为美化城市生态、减少交通拥堵、解决“马路拉链”等遗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相关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智慧城市尤其是其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测度和评价能为政府部门和城市规划者的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目前,智慧城市的评价方法多针对信息系统项目,并主要集中在局部地区、特定产业部门以及特定项目的效益评估上,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产出研究和测度的文章较少。本文从研究经济学领域中智慧城市相关文献开始,参考了大量信息系统评价的文献,从经济学经典理论导出进一步研究方法。接着本文分析了城市化和信息化的互动对智慧城市带来的影响,引出了智慧城市的理念,并研究了智慧城市的内涵,而后界定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范围,从信息化和城市化的不同视角对智慧城市建设框架进行研究,然后介绍和分析了国内、外的成功智慧城市试点案例;深入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础设建设对经济拉动的机理,理清了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的投资顺序,并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影响经济产出的背后机制;然后使用了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智慧城市相关产业部门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了评估,评估了投资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部门间拉动的增加值和对就业的拉动效力,阐述了对智慧城市分析的启示;最后,综合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评估我国70个试点智慧城市的经济效率。现有研究在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时,多局限于对总产出的拉动效应,而对增加值和就业的拉动效应的估算是创新的方式。本文基于WIOD非竞争投入产出表,运用里昂惕夫需求拉动模型,从总产出、产出增加值、就业三个维度实证测算了各行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试点智慧城市从国家选定并公布、城市开始建设至今共3年有余,从城市视角对智慧城市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本文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进行静态和动的评价。首先根据2014年数据,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下,综合使用三阶段数据包络模型和超效率分析模型估计了我国试点城市中70个地级市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率,然后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比较试点城市在加入试点前的2011年和加入试点后2014年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最后使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估算城市基础设施对产出的系数,并分析各城市经济效率。我国地区投资效率差异明显,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分析发现试点城市中武汉的效率最高,石家庄、太原、无锡等九个城市经济发展受到源自教育、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根据Malmquist模型的分析发现,在2011到2014年间,试点城市Malmquist指数几何平均值为1.021,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且上升幅度高于全国效率提升幅度。我国试点城市效率改善主要源于综合效率改善,综合效率提升又主要源于资源利用效率上升。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基础设施效率进行了再评估,发现管道等市政设施一方面对产出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或资本影响投入产出效率。SFA分析也表明无效率,并非环境噪声等难以控制的因素是我国各试点城市产出低于生产前沿的主要原因。这也进一步说明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应当以基础设施投入为主。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市视角出发先行规划,按不同城市的特点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个性化建设方案。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并灵活的采取不同的投资形式。在设计时多考虑产业协同的作用,促进产城融合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将对未来城市居民生活造成全面影响,智慧城市的规划也牵涉到城市政治、文化、经济等方方面面,本文侧重于分析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率研究,是我国现阶段的智慧城市的重点问题。未来分析可向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经济效应,智慧城市上层应用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对政治、文化方向扩展。在数据允许前提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使用本文的方法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更加准确的测度。
熊辛格[5](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研究指明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李琦[6](2019)在《政府推进快递行业发展的职能优化研究 ——以青浦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2011年以来,我国快递行业长期保持着快递业务量的飞速增长,包裹数量从2011年的57亿件增加到507亿件,从业务量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快递大国。快递行业是服务民生、支撑消费的基础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当前快递行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协同效应不断增强。在此,从地方政府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政府职能,推动快递行业发展,将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016年12月,青浦区获批成为全国快递行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并且牢牢把握具有发展快递行业的典型性,作为全国快递物流总部集聚区,其担负着全国快递行业转型示范区、国家火炬青浦智慧物流特色产业基地等示范试点的任务。值此产业转型发展关键期,快递行业具备着复杂性、服务性、快捷性,并且这些特征也并非是云里雾里,而是可以真实的展现在快递业务当中的,而这些特性的愈加明显,也催促着青浦区加快政府职能优化脚步。一方面,快递行业的几种特征愈加明显,发展趋势愈加快速,都让地方政府急需改善其地区的管理方式,并且地方市场的发展环境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另一方面,青浦区属于上海市的郊区,由于离市区较远,也导致青浦区的快递行业发展无法同发达地区一样快速与我国经济发展接轨,并且快递企业中拥有的硬件设施也比较差,此时就需要政府积极的发挥其正面的政府职能,从而促进青浦区快递业的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上海市青浦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职能的优化所带来的发展优势,并且将现有政府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辅以其他国家、城市快递行业发展期间政府职能优化的经验情况作以对比分析,积极探讨快递行业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相关的优化思路与优化措施,着重突出青浦快递行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优化的创新性,为其他地区研究与国外某区域的快递行业发展提供借鉴。首先,本文介绍了快递职能、政府职能以及政府职能优化的相关理论,并对快递行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入研究总结对人力资源需求、信息资源需求以及基础设施需求,将西方国家提出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为基础;其次,再着重思考青浦区快递行业的发展特点,并且对青浦区中目前存在的快递企业发展的特点、发展优势以及发展问题,运用公共管理基础理论,结合实际工作,分析青浦区在政府的职能履行成果,明确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分析职能履行存在问题的原因;然后,再对国内外的快递行业的发展加以分析,总结出其的先进经验,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发展政策、各级政府共同投资、高度重视长期规划等政府职能优化具体措施,从而更快的让青浦区的快递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总结我国快递行业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实践经验;最后,经由对国内外在快递行业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先进经验的归纳分析,探讨将国内外先进的政府职能优化经验进行本土化,联系青浦区快递行业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健全政府服务职能、强化政府管理职能以及提高政府监管职能三方面着手,研究得到推动青浦区快递行业发展的政府职能优化措施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应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深入分析青浦区快递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青浦区快递行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基础条件,两者进行结合,在对青浦区的当地政府的规范管理进行研究的同时,加强快递行业的服务,引导和促进青浦区快递行业的发展,找出最好的方法进行政府职能的优化,从而让快递行业得到更快的发展,为同类型的地区,提供经验,让其余同类型区域也能更好的进行政府职能的优化。本文的难点是职能优化中涉及政府以及邮政局等诸多部门,自习研究探讨这些部门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应该怎样开展工作,如何对企业进行监管和服务,从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好的保障。此外,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要点以及国内外实践经验,探讨青浦发展快递行业过程中政府职能创新的若干措施,但是这些措施运用到青浦区快递行业业务开展工作中的成效还有待深入的实证检验分析。
田圆[7](2019)在《临空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哈尔滨太平机场被定位为我国十大国际航空枢纽之一,哈尔滨太平机场与临空经济区升级建设面临新时期。航空小镇规划建设将充分发挥机场功能并弥补机场临空服务缺失,形成更多资源的聚集,提升临空经济区综合服务能力,促进临空经济区由单中心圈层扩散发展向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演进,从而为临空经济区功能与空间的优化升级供以帮助。当前特色小镇普遍存在“昙花一现”的现象,规划方面研究工作的重点已经由特色产业培育转变为可持续发展。航空小镇位于临空经济区这一特殊发展区位中,充分借助临空经济区的资源、客货流、信息流是航空小镇保持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文章以哈尔滨临空经济区建设为背景,立足于协同发展视角,对哈尔滨航空小镇进行协同发展需求和问题分析,对航空小镇和临空经济的协同发展从空间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了规划发展策略。文章以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和理论实践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临空经济区与特色小镇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评价,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重点;其次,对临空经济区的空间布局特点和产业类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一般模式,在此基础上对航空小镇进行分类,探讨了航空小镇的发展类型与发展模式,总结了航空小镇3种发展模式的共性与特性,并分析国内外临空经济区内规划建设服务组团的相关案例,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与解读完成了相关基础研究;然后,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规划,分析航空小镇与临空经济区发展现状,综合考虑哈尔滨临空经济区产业和空间的现状与规划背景,提出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需求,总结航空小镇协同发展面临的产业与空间层面的问题;最后,通过对需求与问题的分析,制定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总体构想,明确航空小镇与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的目标、思路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临空经济建设背景下,航空小镇与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规划的路径方法,继而从功能定位、人群需求、产业结构的产业层面,以及功能布局、交通体系、生态优化的空间层面提出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梁树琦[8](2019)在《基于煤炭企业交通模式选择的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撑。我国煤炭资源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煤炭跨区域运输需求巨大。通过北煤南运满足华东、华南及华中地区煤炭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煤炭运输的一个主流向。北煤南运运量大、距离远,长期以来依靠海铁联运模式。然而海运模式近年来出现了港口能力受限、运能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煤炭向消费地的可靠供应和运输。在蒙华铁路这一运煤新通道开通的背景下,构建高效、便捷的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应对海运市场波动、增强北煤南运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国内外针对煤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演变及优化的系统研究并不多,既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现代化集装箱综合运输以及高附加值零散白货的多式联运系统设计及网络优化等问题上。未来随着对老旧船只报废的政策不断推进,沿海干散货航运能力不断下降,蒙华铁路的建成将为北煤南运提供多重模式选择,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亟需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选取了北煤南运作为研究对象,引入蒙华铁路这一新运煤通道,展开我国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研究。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是:煤炭企业如何从综合交通运输的视角设计并优化北煤南运交通模式?这一问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以下两个子问题:(1)影响煤炭企业选择不同交通模式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煤炭企业如何基于这些关键因素对煤炭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行优化?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计量模型法并结合典型企业实地调研,对影响煤炭企业交通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同时论文从综合交通运输的视角出发构建了煤炭企业交通模式选择及优化的分析框架,结合鄂尔多斯至武汉、南京、泉州三大实证案例,通过竞争博弈模型及敏感性分析对该研究框架进行验证。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本文通过对大量既有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对煤炭运输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存在一定不匹配性。总体来看,实证研究相对较多,同时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炭集疏运系统优化、煤炭运输效率评价、煤炭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随着煤炭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及新通道的出现,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在煤炭运输问题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适用性及研究紧迫性。第二,本文结合既有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研究和我国煤炭资源基本特点,从煤炭运输网络结构、运输模式选择以及供需匹配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北煤南运交通模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研究的分析框架。框架包含三个维度、四大主体、五大要素,其中三个维度是功能维度、结构维度及运作维度;四大主体是运输模式构成、运输模式选择与竞争、运输网络构建与优化及运输效率评价;五大要素是经济性、时效性、便捷性、可靠性及安全性,依托该框架分析我国北煤南运不同阶段采用不同交通模式背后的机理。第三,为验证框架可靠性,论文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通过广义运输成本函数及竞争博弈模型,分析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的演变。实证结果验证了新煤运通道的出现对北煤南运综合交通模式的重要影响。结果显示:(1)蒙华铁路在北煤南运中短途市场中相较海铁联运模式的竞争效应显着;(2)受运输时效性和运输成本等综合影响,蒙华铁路将承担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且会促进海铁联运运价进一步降低,从而推进北煤南运整体运输成本的下降。第四,为从动态优化和演变的视角分析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的构建,论文采用敏感性分析法对海铁联运服务水平进行动态优化,探讨了煤炭运输时间价值及海铁联运运价优惠对北煤南运综合交通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1)海运服务水平的提升对蒙华铁路的竞争效应具有调节作用;(2)在市场细分方面,蒙华铁路将主要承担优质煤运输工作,而附加值较低、对时效性要求较低的远距离煤炭运输将主要采用海铁联运模式;(3)整体来看,煤炭运输时间价值越高,蒙华铁路对海铁联运的竞争效应越明显;针对时效性要求较高的煤炭品类,铁路直达运输比例逐渐增高。从而给出海铁联运和铁路直达运输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综合交通发展模式。在铁路运能得到释放、充足时,铁路将在北煤南运综合交通网络中发挥主要作用。
易丹,梁源[9](2019)在《武汉市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武汉市作为快速发展中的超大城市,其城市交通基础建设投入大幅增加,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步伐和速度逐步加快,但伴随着交通建设而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打围,使得道路交通空间资源被严重侵占和挤压,并造成片区道路网的
王楠[10](2019)在《城市存量更新背景下汉口近代仓储类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口是中国近代最早商贸活动发源地之一,其商贸活动的中枢地位对地区间甚至国际间多种商品及原材料的集散、转运,具有总揽全局的决定性意义。仓储空间是商贸中心城市具备强大贸易辐射能力、商品运输及吞吐能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并为商贸活动中各类商品货物的集散提供重要保障。近代汉口仓储空间的开发建设,均与城市商贸活动密切相关、依存共生,同时,汉口仓储空间的兴衰,也不同程度地与城市商贸活动的兴替相呼应。从近代地区间商贸活动、到建国后计划经济时代商贸活动、再至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时代商贸活动,虽然汉口城市商贸活动的内涵不断发生改变,但商贸活动对仓储空间的需求和依赖关系始终持续存在。随着当前城市开发模式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仓储类工业遗产作为最接近民用建筑的遗产类型,其作为工业遗产的潜在价值及其转型再利用的可能性,逐渐被人们认知。当下,城市仓储类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及其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已成为城市存量更新的一项重要议题。由此,本文聚焦于仓储类工业遗产的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研究。本文以汉口近代仓储类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以近现代汉口商贸活动与仓储业发展关系为线索,在对汉口仓储类工业遗产现状调研、相关历史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分析近现代汉口仓储空间的形成、演变及当下留存、更新的历时性过程;总结当前汉口仓储类工业遗产的现状、分布及空间存续特征;并对汉口仓储类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价值取向和自身定位进行思考,探讨近代仓储类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价值和空间潜力,以及空间转型路径和适应性再利用中的特色呈现方式;论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案例展开平行比较,从差异性研究中寻求可资借鉴的仓储类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可行性策略。
二、武汉市道路运输业开展物流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市道路运输业开展物流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乡土地理 |
2.课程资源 |
3.交通运输 |
4.教学案例 |
(二)理论基础 |
1.协调论 |
2.可持续发展理论 |
3.情境学习理论 |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地理教材中交通运输课程资源案例分析 |
(一)教材知识点组成部分 |
(二)教材知识点对应案例统计分析 |
(三)教材案例分析 |
1.案例设计分析 |
2.案例特点分析 |
三、课堂视频与教学设计中交通运输部分内容案例分析 |
(一)课堂视频与教学设计中交通运输案例统计 |
(二)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
1.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作用分析 |
2.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运用方式分析 |
四、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与实施 |
(一)开发步骤 |
(二)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
1.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类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
2.开发的教学设计案例 |
(三)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实施 |
1.实施准备 |
2.实施过程与实施启示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四个版本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部分案例统计分析表 |
附录2 :四个版本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交通运输部分案例统计分析表 |
附录3 :视频类交通运输部分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4个) |
附录4 :交通运输部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表(12个) |
附录5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表 |
附录6 :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案例 |
致谢 |
(4)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一、研究内容 |
二、论文结构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从智慧城市的研究对象方面 |
二、从智慧城市的评价形式方面 |
三、从智慧城市实践的指导方面 |
第六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智慧城市评价相关的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理论 |
一、宏观经济理论 |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
三、公共经济学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投入产出理论模型 |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三章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模式的研究 |
第一节 智慧城市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界定 |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二节 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分析 |
一、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管理领域影响 |
二、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社会领域影响 |
三、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经济领域影响 |
四、城市化与信息化互动对智慧城市的影响小结 |
第三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化模式 |
一、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二、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
第四节 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化模式 |
一、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二、城市化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框架 |
第五节 智慧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
一、国外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
二、国内智慧城市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率的机理 |
第一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非基础设施投资顺序的研究 |
第二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产业带动效应研究 |
一、公共设施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
二、智慧城市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 |
第三节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
第四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五章 我国智慧城市相关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及对智慧城市的启示 |
第一节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分析 |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三、封闭经济下的拉动效应 |
四、非竞争投入产出框架 |
第二节 我国各智慧城市相关行业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分析 |
一、各部门直接消耗系数测算 |
二、各部门总产品的完全拉动系数测算 |
三、各部门增加值拉动系数测算 |
四、各部门就业拉动系数测算 |
五、智慧管网和地下综合管廊投资拉动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六章 我国试点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比较分析 |
第一节 DEA和 SFA模型的应用分析 |
一、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二、随机前沿分析模型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相关说明 |
第三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比较——DEA模型 |
一、静态效率比较——三阶段DEA 模型和超效率DEA 模型 |
二、动态效率比较——Malmquist指数模型 |
第四节 智慧城市之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评价——SFA模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和启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启示 |
一、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第二节 主要创新 |
第三节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
(一)公路类约章 |
(二)航运类约章 |
(三)铁路类约章 |
(四)航空类约章 |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租界道路规划 |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政府推进快递行业发展的职能优化研究 ——以青浦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有关政府职能的研究 |
二、有关推动快递行业发展的研究 |
三、有关快递行业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快递行业 |
二、政府职能 |
三、政府职能优化 |
第二节 快递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一、人力资源需求 |
二、信息资源需求 |
三、基础设施需求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市场失灵理论 |
第三章 青浦区快递行业发展情况与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
第一节 青浦区快递行业发展情况 |
一、发展优势 |
二、发展特点 |
三、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青浦区发展快递行业中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
一、政府职能履行现状 |
二、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 |
三、政府职能履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国内外快递行业政府职能优化实践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政府职能在快递行业发展中的经验启示 |
一、高度重视长期规划 |
二、各级政府共同投资 |
三、积极完善发展政策 |
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
第二节 国内政府职能在快递行业发展中的经验启示 |
一、杭州市推动地方标准体系的建立 |
二、天津市创建公益性信息发布平台 |
三、郑州市开展大型物流枢纽建设 |
第五章 促进青浦区快递行业发展中政府职能优化的思路与建议 |
第一节 促进政府职能优化的思路 |
一、健全政府服务职能 |
二、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
三、提高政府监管职能 |
第二节 促进政府职能优化的建议 |
一、政策扶持方面 |
二、资金支持方面 |
三、服务供给方面 |
四、行为监管方面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临空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哈尔滨机场建设面临新时期 |
1.1.2 哈尔滨市临空经济区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
1.1.3 国家与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临空经济区相关研究 |
1.3.2 特色小镇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2.1 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类型与空间发展模式 |
2.1.1 临空经济区产业类型 |
2.1.2 临空经济区空间发展模式 |
2.2 航空小镇的类型与发展模式 |
2.2.1 航空小镇类型 |
2.2.2 航空小镇发展模式 |
2.2.3 三种模式对比分析 |
2.3 相关案例研究 |
2.3.1 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永宗区 |
2.3.2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临空新城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哈尔滨航空小镇现状与协同发展问题剖析 |
3.1 现状概况 |
3.1.1 哈尔滨临空经济区现状概况 |
3.1.2 哈尔滨航空小镇现状概况 |
3.2 临空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哈尔滨航空小镇产业规划需求 |
3.2.1 功能定位需求 |
3.2.2 产业类型需求 |
3.2.3 产业结构需求 |
3.3 临空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哈尔滨航空小镇空间规划需求 |
3.3.1 用地布局需求 |
3.3.2 交通规划需求 |
3.3.3 生态格局需求 |
3.4 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3.4.1 产业层面 |
3.4.2 空间层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
4.1 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总体构想 |
4.1.1 明确协同发展规划目标 |
4.1.2 理清协同发展规划思路 |
4.1.3 总结协同发展规划内容 |
4.1.4 形成协同发展规划方法 |
4.2 哈尔滨航空小镇产业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
4.2.1 哈尔滨航空小镇功能定位协同发展规划 |
4.2.2 哈尔滨航空小镇人群需求协同发展规划 |
4.2.3 哈尔滨航空小镇产业结构协同发展规划 |
4.3 哈尔滨航空小镇空间协同发展规划策略 |
4.3.1 哈尔滨航空小镇用地布局协同发展规划 |
4.3.2 哈尔滨航空小镇交通体系协同发展规划 |
4.3.3 哈尔滨航空小镇生态格局协同发展规划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基于煤炭企业交通模式选择的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相关理论研究 |
2.1.1 综合交通运输领域既有研究分布 |
2.1.2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内涵研究 |
2.1.3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演变研究 |
2.1.4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运营研究 |
2.2 煤炭运输模式选择及效率评价相关研究 |
2.2.1 煤炭运输的特点研究 |
2.2.2 煤炭运输模式选择研究 |
2.2.3 煤炭运输需求预测研究 |
2.2.4 煤炭运输系统效率评价研究 |
2.3 煤炭综合运输网络优化的相关研究 |
2.3.1 影响煤炭运输网络建设的因素研究 |
2.3.2 煤炭综合运输网络优化研究 |
2.4 北煤南运交通模式相关研究 |
2.4.1 北煤南运交通模式现状研究 |
2.4.2 北煤南运运输系统问题研究 |
2.4.3 北煤南运交通体系优化研究 |
2.5 相关研究评述 |
3 我国北煤南运运输通道发展现状 |
3.1 我国北煤南运陆上运输通道 |
3.1.1 我国煤炭铁路直达运输网络 |
3.1.2 北煤南运三大铁路运输通道 |
3.2 我国北煤南运海上运输通道 |
3.2.1 北煤南运海铁联运主要通道 |
3.2.2 北煤南运海上通道主要接卸港 |
3.3 我国北煤南运关键问题和风险 |
3.3.1 运能风险 |
3.3.2 运价风险 |
3.3.3 技术风险 |
3.4 北煤南运运输通道未来演化 |
3.4.1 新煤运通道出现及角色 |
3.4.2 北煤南运运输通道演化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4 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分析框架 |
4.1 我国煤炭运输网络结构及基本特征 |
4.1.1 煤炭运输链条及其网络结构 |
4.1.2 煤炭资源空间调配基本地理格局 |
4.1.3 煤炭运输网络的复杂性 |
4.2 煤炭运输资源基本类型与配置规律 |
4.2.1 煤炭运输资源基本类型及特点 |
4.2.2 煤炭运输资源配置规律 |
4.3 基于模式选择的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分析框架 |
4.3.1 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分析框架 |
4.3.2 主要要素内涵及反馈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
5.1 基于复杂网络的北煤南运综合运输网络优化 |
5.1.1 综合运输网络下北煤南运网络结构 |
5.1.2 北煤南运综合运输网络优化关键问题 |
5.1.3 北煤南运综合运输网络优化模型 |
5.2 基于交通模式选择的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构建 |
5.2.1 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构建 |
5.2.2 双层规划博弈模型构建及基本假定 |
5.2.3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北煤南运交通模式选择 |
5.2.4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算法设计 |
5.3 新型互联网技术下煤炭运输网络的重构机制 |
5.3.1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煤炭资源产销智能监测机制 |
5.3.2 基于移动互联信息交互的运输资源共享机制 |
5.3.3 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一体化煤炭物流网络 |
5.4 本章小结 |
6 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实证分析 |
6.1 三大实证分析案例及煤炭供需概况 |
6.1.1 鄂尔多斯煤炭供应基地概况 |
6.1.2 三大煤炭消费地基本情况 |
6.1.3 北煤南运主枢纽港秦皇岛港概况 |
6.2 基于煤炭企业模式选择的运输网络优化实证分析 |
6.2.1 北煤南运主要运输通道竞争模式分析 |
6.2.2 竞争博弈模型相关参数确定 |
6.3 北煤南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实证结果及讨论 |
6.3.1 双层规划竞争博弈模型结果 |
6.3.2 敏感性分析模型结果 |
6.3.3 基于模型结果的相关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蒙华铁路对北煤南运交通模式的影响调研一 |
附录B 蒙华铁路对北煤南运交通模式的影响调研二 |
附录C 蒙华铁路对北煤南运交通模式的影响调研三 |
附录D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启发式算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武汉市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
1. 驾驶员和行人违反交通法规,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
2. 车辆违法上路行驶,驾驶员对突发故障处置不当 |
3. 附属设施和安防工程等配套不足,道路通行安全性较差 |
4. 遭遇恶劣天气、施工等通行条件不佳时的应急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应对措施 |
二、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思路与对策 |
1.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增强出行者交通文明和安全意识 |
2. 坚持防治结合,科学开展隐患排查和安全治理工作 |
3. 加强路途缉查,积极从源头上遏制交通违法行为发生 |
4. 实施超前预警,有效加强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动态管理 |
5. 建议多管齐下,力争做到道路交通安全的全过程防控 |
三、结语 |
(10)城市存量更新背景下汉口近代仓储类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缘起 |
1.1.1 近代汉口商贸活动及其仓储空间 |
1.1.2 城市存量更新背景下汉口仓储类工业遗产的危机与契机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城市存量更新 |
1.2.2 工业遗产价值研究 |
1.2.3 仓储类工业遗产研究 |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主要概念辨析 |
1.5.1 仓库与堆栈 |
1.5.2 仓储与仓库 |
1.5.3 仓储类工业遗产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近代汉口商贸易活动及其仓储时空特征 |
引子:仓储空间之于城市商贸活动的重要意义 |
2.1 城市商贸活动类型及仓储需求 |
2.1.1 货物集散与转运类仓储 |
2.1.2 市场导向与专业类仓储 |
2.1.3 金融运作与商行类仓储 |
2.2 商贸活动主导下仓储空间分布及特征 |
2.2.1 行业主导下仓储分布的时空特征 |
2.2.2 对内贸易主导下的仓储分布 |
2.2.3 对外贸易主导下的仓储分布 |
2.3 商贸活动需求支配下仓储空间特质 |
2.3.1 转运装卸活动形塑下的空间 |
2.3.2 生产技术与工艺流程形塑下的空间 |
2.3.3 资本运作与货物交易形塑下的空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汉口仓储类工业遗产现状及其存续关系 |
3.1 现存仓储类工业遗产调查 |
3.1.1 工业遗产现状调研 |
3.1.2 仓储类工业遗产城市分布与场所特质 |
3.2 仓储类工业遗产的空间属性及演变动因 |
3.2.1 权属及易名下的空间再分配 |
3.2.2 关联产业结构性衰落下的空间转型 |
3.3 仓储类工业遗产历时性存续关系 |
3.3.1 运输与转运类仓库 |
3.3.2 加工与专业类仓库 |
3.3.3 金融与商行类仓库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汉口仓储类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及策略比较研究 |
4.1 汉口仓储类工业遗产取样及价值评价 |
4.1.1 典型案例取样原则 |
4.1.2 典型案例构成 |
4.1.3 典型案例保护再利用的价值评价 |
4.2 仓储类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路径及特色呈现方式 |
4.2.1 文创事件——适应性再利用 |
4.2.2 兼容日常——自发性再利用 |
4.2.3 空间匹配——差异性再利用 |
4.3 仓储类工业遗产保护再生策略比较研究 |
4.3.1 仓储相关地段保护再生比较 |
4.3.2 仓储类工业遗产保护再生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武汉市道路运输业开展物流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基于DEA法的中部六城市物流业效率的评价研究[D]. 张君霞. 湖北大学, 2020
- [3]高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以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资源为例[D]. 刘聪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机理与投入产出分析[D]. 康正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5]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政府推进快递行业发展的职能优化研究 ——以青浦区为例[D]. 李琦.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7]临空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哈尔滨航空小镇协同发展规划研究[D]. 田圆.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基于煤炭企业交通模式选择的北煤南运综合交通体系研究[D]. 梁树琦.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3)
- [9]武汉市道路交通事故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 易丹,梁源. 交通企业管理, 2019(06)
- [10]城市存量更新背景下汉口近代仓储类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研究[D]. 王楠.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