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于稀有及难熔金属的真空高温炉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乃禄,陈媛[1](2021)在《基于模糊PID的稀有金属真空脱气温度控制系统》文中研究指明稀有金属真空脱气炉具有2个温区,脱气温度窗口相对比较窄,因此要求稀有金属真空脱气炉的2个温区加热温度必须准确且一致。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稀有金属真空脱气控制需求,建立了稀有金属真空脱气温度控制策略,研制了稀有金属真空脱气温度控制系统。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稀有金属真空脱气的工艺需求,自动化程度高、控制精度高,对稀有金属热处理工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冯寅楠,闫鹏,贾国斌[2](2020)在《电子束冷床熔炼的应用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束冷床熔炼(EBCHM)技术是材料冶金领域的新兴技术之一,在航空工业和国防科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简述了EBCHM技术的原理,探讨了EBCHM设备核心部件电子枪和冷床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EBCHM在多个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实际生产现状,重点追踪了在难熔金属钛、钒,高温合金镍和太阳能级多晶硅等材料的熔炼和提纯中如何控制EBCHM工艺以达到使原材料去除杂质、无偏析、成分均匀的目的。比较了国内外EBCHM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熔炼能力现状。最后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对EBCHM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今后在工业中能更好地应用EBCHM技术提供参考。
崔景慧[3](2014)在《锆酸钡陶瓷烧结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作为无机功能材料,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BaZrO3不仅是高温质子导体材料的优先选择,而且由于具有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在高温耐火材料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BaZrO3坩埚可用于生长REBa2Cu307(RE=Y, Sm,Nd等)超导单晶。但是锆酸钡坩埚在成型和烧结过程中极易开裂,难以制备合格的陶瓷。本论文首先围绕锆酸钡粉体的制备、处理及烧结进行,以得到高致密锆酸钏陶瓷。高质量的粉体是制备高性能陶瓷的前提条件。本文系统研究了固相法制备BaZrO3粉体的工艺流程,并将其与商业用水热法合成的锆酸钡粉体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固相法合成BaZrO3粉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合成温度为1300℃,保温2小时。通过对比发现,市售水热法制备的粉体,颗粒大,有明显的团聚现象,而且从XRD分析中可以看到,有明显的BaCO3衍射峰,说明制备的粉体纯度不高,含有未反应的BaCO3相。通过对比因此选择固相法合成的粉体作为陶瓷烧结原料。为了改善锆酸钡的烧结性能,对其进行砂磨和球磨两种预处理,测试了不同烧结温度、不同保温时间下制备的锆酸钡陶瓷的密度、气孔率、硬度、弯曲强度等性质,探讨了陶瓷性能与粉体活性和烧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经过砂磨预处理的BaZrO3粉体,在1750℃10h相对密度达99%,高于文献报道,而且维氏硬度、抗折强度、断裂韧性得到明显提高。最后利用上述烧结工艺,采用注浆成型法制备了性能良好的锆酸钡坩埚。在锆酸钡陶瓷烧结工作基础上,我们开发研究了锆酸钡陶瓷管作为熔盐参比电极的保护套管作为新的应用领域。为此研究锆酸钡在熔盐中的腐蚀行为,探索其腐蚀机理。以及研究腐蚀前后的电学性质,分析了电阻的变化。首先采用静态法腐蚀的方法,观察分析BaZrO3陶瓷在熔盐中的腐蚀行为。分别以NaCl-KCl、NaF-KF熔盐为腐蚀介质,系统的探讨不同腐蚀温度、不同腐蚀时间对腐蚀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腐蚀后质量的变化,并利用XRD、SEM、EDS等微观表征手段,分析腐蚀后相组成、微观形貌等的变化,进一步推测可能的腐蚀机理。研究表明,在氯盐中,主要发生点腐蚀;在氟盐中主要发生面腐蚀。主要表现在随着腐蚀温度升高或腐蚀时间增加,显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晶界首先被腐蚀出来,晶粒数增加,质量发生损失。然后,研究了BaZrO3陶瓷腐蚀前后的电学性质。通过交流阻抗谱的分析,发现腐蚀前,随着测试温度的升高,晶粒晶界电阻均减小。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粒子迁移能力越来越强,电阻也会越来越低。烧结温度高的陶瓷电阻大于烧结温度低的陶瓷,这是因为,烧结温度低,晶粒生长发育不完全,存在缺陷,并含有少量气孔,造成电阻偏小。腐蚀后电阻大于腐蚀前的电阻,这可能是因为,腐蚀后,晶粒晶界腐蚀出来,且腐蚀从晶界向晶粒扩散,使晶界厚度增加,从而电阻增大。对于腐蚀后,在相同腐蚀温度下,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电阻减小。这是因为,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腐蚀程度增强,缺陷增多,而且可能残余少量熔盐,从而造成电阻变小,电导率增人。
穆洁尘,姜龙贵,张丽鹏[4](2011)在《固态氧化物熔盐电解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技术在稀有难熔金属制备方面的应用,结合Ti的制备分析了FFC法的发展、工艺特点以及所面临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导电性对FFC法生产的影响。以太阳能级硅(SOG-Si)的制备和多孔膜有效应用为例介绍了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技术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室温离子液体中电脱氧制备金属及合金,是实现冶金过程绿色生产的新方法,电解固态氧化物技术的应用有着很好的工业化前景,但要实现大规模工业生产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杨闻[5](2011)在《PLC在板带真空退火炉控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不锈钢板材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工业、石油化工等领域,真空退火是其不锈钢生产的重要工艺过程。为了提高不锈钢及稀有金属板材真空退火炉生产检测与控制水平,本课题在研究真空退火工艺及设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温度及真空度精确控制以及多温区的高均温性的控制要求;建立了不锈钢板带真空退火炉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系统辨识。本系统采用了Profibus总线+RS485总线的多总线网络结构,实现了IPC+PLC+智能仪表集散控制硬件系统。软件设计分为监控程序、控制算法、过程控制程序三部分,监控软件采用WINCC7.0组态软件设计了带动画、立体效果的上位人机界面,完成了数据的及时记录,及报警的及时反馈;控制策略软件方面,采用OPC技术,在上位机中实现在线PID参数优化,通过温度局部调整,达到不锈钢板带真空退火炉大容积、多温区均温性控制目的;通过Step7设计了过程控制程序,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生产运行实践证明,该控制系统运行效果良好,实现了对温度、真空度高精度控制,均温性良好,系统设计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自适应性和鲁棒性。
汤素丽[6](2011)在《改进神经网络解耦方法在真空退火炉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化工业的不断进步,对材料的热处理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真空退火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热处理性能。然而真空退火系统是一个多变量、强耦合的时变系统,耦合会降低其控制系统的调节品质,严重时会使系统无法运行。为了消除这种耦合现象,需对多变量系统,实行解耦控制。传统的解耦控制方法很难满足这类系统的要求,而神经网络解耦控制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将神经网络解耦控制方法引入真空退火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真空退火系统进行了建模分析,通过两种方法建立了真空退火系统温控模型,并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仿真验证。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了真空退火三温区温度的耦合性。此外,针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解耦控制理论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本文对粒子群(PSO)、遗传算法(GA)及它们的混合算法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改进PSO-GA混合优化算法的PID神经网络解耦控制方法,并利用Matlab进行了该解耦方法的性能仿真验证。结合真空退火系统,并通过仿真验证该方法的解耦性及解耦效果,还将这种解耦方法与PID神经网络和单纯的PSO算法的PID神经网络解耦控制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在解耦控制性上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李伟[7](2010)在《新型固态氧化物熔盐电解模式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属及合金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船舶、汽车、航空航天工业、国防技术等领域。由于化石能源逐渐枯竭和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问题日趋严重,目前许多工业纯金属和合金的生产工艺被普遍认为需要改进,特别突出的问题是过程复杂、工艺流程长、能源消耗大、污染环境等,诸如此类问题还导致一些性能优良的金属、合金的价格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只有开发新的低成本生产工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属与合金的应用问题。熔盐中直接电解还原固态氧化物提炼金属、制备合金是近年来由剑桥大学开始而发展起来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种材料制备和冶金新工艺(FFC-剑桥法)。该方法工作温度低、工序简单、节约成本、环境友好,适用于制备难熔金属及合金。FFC-剑桥法自报道以来就成为国内外制备各种纯金属和合金的研究热点。然而,相关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有很多基础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电解效率偏低,在CaCl2电解所得产品中严重的碳污染等,这些都制约了FFC-剑桥法的发展。该工艺中电流效率偏低主要源于电解过程中阴极氧化物的氧离子从本体到电解液的扩散受限(包括从氧化物本体到氧化物附近的电解液的扩散和氧离子从阴极到阳极的扩散)以及CaCl2中背景电流偏大,而产品中严重的碳污染主要源于CaO在熔融CaCl2中高的溶解度所致。究其本质,都源自于游离氧离子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本论文以FFC-剑桥法为基础,借助电化学手段(循环伏安、恒电位电解)及材料表征手段(XRD、SEM、TEM、EDAX.、LECO),就FFC-剑桥法中阴极过程和电解液的优化在不同的氯化物熔盐中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TiO2在CaCl2熔盐中的电化学还原过程发现,TixO(x≥1)-Ti是还原过程的控制步骤。结合各种金属氧化物在CaCl2熔盐中的还原历程以及采用FFC工艺提炼金属的电流效率变化规律,我们认为在固态TiO2到金属Ti的还原过程中金属/金属氧化物(Ti/TixO)大的摩尔体积比是一道内在的障碍,该障碍的存在导致三相界线减少,即反应活性点的减少。针对摩尔体积比较大的氧化物电解的简单且有效的改善方法是适当提高氧化物前驱体的孔隙率。综合比较各种造孔剂的利弊,我们选择NH4HCO3作为造孔剂改善氧化物的孔隙率。通过实验验证NH4HCO3具有极高的回收率(97%)且无残留,是一种绿色造孔剂。以二氧化钛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孔隙率对FFC-剑桥工艺阴极还原过程的影响,并找到适合该实验体系实现二氧化钛快速还原的最佳孔隙率范围(60%-70%)。在该范围内的试片电解获得了32.3%-54.5%的电流效率,产品氧含量为0.19wt%-1.54wt%。结合两步槽压电解法,我们得到了目前生产氧含量低于2000 ppm的金属Ti可以达到的最高的电流效率和最低的能耗。我们将以上方法用于改善同样电解电流效率不高的Nb2O5的还原过程中,找到了适合该体系的孔隙率为64.8%左右,同时对NbO-Nb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NbO-NbO0.7-Nb)。除了适用于钛、铌的提取外,该方法也可能适用于其他金属的提炼,比如Zr、Si等。2、针对游离氧离子的问题,对碱土金属氯化物熔盐进行了比较,选择对应氧化物在其氯化物熔盐中溶解度极低且便于操作的MgCl2为电解液进行了相关研究。利用钼腔电极在MgCl2熔盐中研究了Ta2O5、ZrO2的循环伏安行为,证明在MgCl2熔盐中,同样可以实现阴极金属氧化物的快速还原。采用循环伏安法、恒电位电解、恒电压电解等电化学方法,结合XRD、SEM等分析手段研究了Ta2O5在MgCl2熔盐中的还原历程,证实在该体系中O2-与Mg2+结合产生稳定的MgO,阳极反应为Clˉ离子放电生成氯气。在700℃MgCl2-NaCl-KCl熔盐中,在1.4-2.2 V的槽压下电解成功制得纳米级金属钽粉(20-100 nm,氧含量:0.74wt%-1.54wt%)。,由于氧化镁在MgCl2熔盐中的溶解度很低,使得熔融MgCl2的背景电流较CaCl2低,电流效率高达92%。基于以上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化学脱氧方法:该方法中阴极产生的氧在熔盐中以固态MgO的形式与前驱体相分离,无需经阳极放电而排出,因而不存在游离氧离子的影响;阳极反应为Clˉ放电生成氯气,使得性能优良的石墨棒可以作为惰性阳极使用,在阳极没有CO2气体排放的同时,阴极产品中的碳含量也可以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在700℃MgCl2-NaCl-KCl熔盐中同样得到了金属Nb、Zr、Ti等金属。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副产物氧化镁需要酸处理且不易处理完全,对产物的纯度带来了影响。3、基于MgCl2熔盐中新的电化学脱氧方法中氧化镁不易处理的问题,考虑到碱金属氧化物很容易与水作用,对碱金属氯化物熔盐进行了相关研究。以Nb2O5为代表研究了金属氧化物在碱金属氯化物熔盐中的还原行为。1、证明Nb2O5在700℃、有传导氧离子能力的LiCl熔盐中可以实现快速还原,其还原机理与CaCl2相同,并对其还原历程进行了研究(Nb2O5→NbO2、LiNbO3→LiNbO2→Nb);2、在900℃、没有传导氧离子能力的NaCl熔盐中对Nb2O5的还原行为及历程进行了研究。虽然Nb2O5在纯NaCl熔盐中可以实现完全还原,且还原机理与在MgCl2中相同,但是由于极化程度有限,且中间产物颗粒尺寸过大也带来动力学障碍,导致还原过程非常缓慢;3、在900℃、没有传导氧离子能力的KCl熔盐中,通过循环伏安研究,发现在金属K析出之前,Nb2O5在其中无法实现由氧化物到金属的转变。同时,氧化物在碱金属氯化物熔盐的中间过程条件易于控制,为制备中间态的氧化物复合物提供可能,比如LiNbO2、Na0.66NbO2、NaNbO2、KNb3O5等。4、我们尝试了在氧化物溶解度低的电解液体系中制备复合氧化物材料:1、在MgCl2熔盐中通过恒电位电解、恒电压电解、改变前驱物等方法尝试制备MgTiO4。虽然得到了接近计量比的产品,但是由于MgO在熔盐体系中低的溶解度,导致产品中有少量MgO残留;2、在LiCl熔盐中尝试制备LiNbO2,通过以LiNbO3为前驱体部分脱氧有望获得颗粒尺寸比较小的单一相LiNbO2产物,同时将LiNbO2作为锂离子电池材料进行了锂离子脱嵌行为研究,得到的结果不如预计理想。
刘美凤,卢世刚,阚素荣[8](2008)在《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制备难熔金属及合金的最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制备金属(FFC法)的基本原理,并综述了利用FFC法制备难熔金属及合金的最新进展,分析了FFC法的优点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如果FFC法的电解速度和电流效率得以提高,电解固态氧化物直接制备金属及合金将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前景。
尹中荣,马元,郑杰,王秦,李泉旺,李凤玲,张希先[9](2003)在《应用于稀有及难熔金属的真空高温炉研制》文中指出介绍了电子束熔炼炉、钽铌真空垂熔烧结炉、高真空钽片炉、高真空退火炉、真空蒸馏炉等稀有及难熔金属高温炉的技术参数、结构及其特点
二、应用于稀有及难熔金属的真空高温炉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于稀有及难熔金属的真空高温炉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糊PID的稀有金属真空脱气温度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稀有金属真空脱气设备组成与控制要求 |
2 稀有金属真空脱气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策略 |
2.1 模糊PID控制原理 |
2.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流程 |
2.3 模糊PID控制策略实现 |
3 稀有金属真空脱气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 稀有金属真空脱气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真空脱气控制系统监控软件组成 |
4.2 真空脱气控制系统程序设计流程 |
5 系统运行效果 |
(2)电子束冷床熔炼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EBCHM技术的原理及发展 |
2.1 EBCHM技术的工作原理 |
2.2 EBCHM技术的发展 |
3 EBCHM技术在各材料领域的应用现状 |
3.1 难熔金属 |
3.1.1 钛及钛合金 |
3.1.2 金属钒 |
3.2 高温合金 |
3.3 光伏产业 |
4 国内外EBCHM技术比较 |
5 结语 |
(3)锆酸钡陶瓷烧结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锆酸钡陶瓷的应用 |
1.1.1 引言 |
1.1.2 YBCO超导单晶生长用坩埚 |
1.1.3 稀土金属和难溶金属冶炼用参比电极保护套管 |
1.2 陶瓷烧结 |
1.2.1 引言 |
1.2.2 颗粒烧结性的驱动力 |
1.2.3 颗粒烧结中气孔的扩散转移 |
1.3 陶瓷腐蚀 |
1.3.1 引言 |
1.3.2 陶瓷的腐蚀方法 |
1.3.3 腐蚀分析方法 |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
第二章 锆酸钡粉体的制备及陶瓷烧结工艺 |
引言 |
2.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2.2 实验测试方法 |
2.3 锆酸钡粉体的合成 |
2.3.1 固相法制备锆酸钡粉体 |
2.3.2 粉体的粉碎 |
2.4 锆酸钡陶瓷的烧结 |
2.5 锆酸钡坩埚的制备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固相法制备锆酸钡粉体 |
2.6.2 晶粒大小对烧结的影响 |
2.6.3 温度对烧结的影响 |
2.6.4 收缩率和活化能测试 |
2.6.5 力学性质测试 |
2.6.6 锆酸钡坩埚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锆酸钡陶瓷在熔盐中的腐蚀性能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3.2 样品的腐蚀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锆酸钡在NaCl-KCl熔盐中的腐蚀行为 |
3.3.2 锆酸钡在NaF-KF熔盐中的腐蚀行为 |
3.3.5 腐蚀后剥落物和溶液成分分析 |
3.3.6 腐烛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锆酸钡陶瓷的电学性能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4.2 锆酸钡陶瓷本征的的电学性质 |
4.3 锆酸钡陶瓷腐蚀后的电学性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情况 |
发表论文 |
发明专利 |
致谢 |
(4)固态氧化物熔盐电解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制备稀有难熔金属 |
2.1 FFC法 |
2.1.1 FFC法的基本原理及工艺特点 |
2.1.2 导电性对FFC法的影响 |
2.1.3 FFC法的前景展望 |
3 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
3.1 熔盐电解还原SiO2制备太阳能级Si |
3.2 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技术中多孔膜的有效应用 |
3.3 多孔膜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
4 结语 |
(5)PLC在板带真空退火炉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课题的来源与目的意义 |
第二章 不锈钢板材真空退火炉工艺及控制需求分析 |
2.1 不锈钢板带真空退火的特点 |
2.2 不锈钢板带真空退火的生产设备 |
2.2.1 不锈钢板材真空退火炉的设备组成结构 |
2.2.2 不锈钢板带退火生产过程 |
2.3 板带真空退火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3.1 控制系统功能要求 |
2.3.2 退火炉主要控制技术参数 |
第三章 不锈钢板带真空退火炉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实现 |
3.1 板带真空退火炉多总线结构控制系统实现 |
3.1.1 Profibus总线标准 |
3.1.2 RS485总线标准 |
3.1.3 多总线结构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3.1.4 多总线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法 |
3.2 真空退火炉加热系统控制 |
3.2.1 加热控制原理 |
3.2.2 用来加热的智能控制仪表 |
3.2.3 加热系统功率控制设备 |
3.3 炉门小车系统控制 |
3.4 真空系统的控制设备和原理 |
3.5 冷却系统控制 |
第四章 不锈钢板带真空退火炉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板带真空退火炉计算机上位监控软件设计 |
4.1.1 真空退火炉计算机上位监控软件组成 |
4.1.2 系统的工况图界面设计 |
4.1.3 真空系统的界面设计 |
4.1.4 水路系统的界面设计 |
4.1.5 曲线设置的界面设计 |
4.1.6 温度、真空和加热曲线的界面设计 |
4.1.7 报警界面设计 |
4.1.8 历史报表画面设计 |
4.1.9 标温显示画面设计 |
4.2 下位过程控制程序设计 |
4.2.1 炉门小车系统的下位控制程序设计 |
4.2.2 真空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4.2.3 加热系统程序设计 |
4.2.4 冷却系统的下位程序设计 |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 |
5.1 控制系统的现场空载联调 |
5.1.1 联调步骤及联调目的 |
5.1.2 空载试加热运行的结果分析 |
5.2 控制系统现场带载调试 |
5.2.1 烘炉阶段调试 |
5.2.2 烘炉的运行结果分析 |
5.3 现场均温控制数据检测与分析 |
第六章 相关程序及操作系统 |
6.1 相关程序 |
6.2 操作系统说明 |
6.2.1 操作说明 |
6.2.2 操作注意事项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结论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3504温控仪操作说明 |
附录2 真空计操作说明 |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工程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6)改进神经网络解耦方法在真空退火炉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 |
1.2 真空退火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解耦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系统解耦控制的基本理论 |
2.1 系统解耦控制原理 |
2.2 几种基本的解耦设计方法 |
2.2.1 对角矩阵综合法 |
2.2.2 单位矩阵综合法 |
2.2.3 Nyquist 阵列法 |
2.3 系统的智能解耦控制技术 |
2.3.1 智能解耦技术概述 |
2.3.2 常见的神经网络解耦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真空退火温控系统建模及其性能分析 |
3.1 内热式真空退火系统介绍 |
3.2 真空退火炉中热传导分析 |
3.3 真空退火炉温度模型的建立 |
3.3.1 利用模糊理论建立温度模型 |
3.3.2 利用预测函数法建立温度模型 |
3.4 真空退火炉三温区耦合性分析 |
3.4.1 相对放大系数分析法原理 |
3.4.2 真空退火温控系统耦合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PSO-GA 混合算法介绍及其性能仿真 |
4.1 PSO-GA 混合算法介绍 |
4.1.1 PSO 算法 |
4.1.2 GA 算法 |
4.1.3 PSO-GA 算法 |
4.2 PSO-GA 混合算法性能仿真 |
4.2.1 寻优性能测试 |
4.2.2 网络训练性能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5 真空退火温控系统解耦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
5.1 PID 神经网络控制原理 |
5.2 真空退火炉温度解耦控制方案 |
5.3 解耦控制参数选择 |
5.3.1 神经网络权值及阈值的编码表示 |
5.3.2 神经网络训练的参数选择 |
5.4 解耦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5.4.1 解耦特性仿真 |
5.4.2 解耦控制效果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分程序清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新型固态氧化物熔盐电解模式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材料概论 |
2、金属材料生产工艺 |
2.1 碳热还原法(高炉法) |
2.2 金属热还原法 |
2.3 电热法 |
2.4 电解法 |
3、熔盐电化学 |
3.1 熔盐概述 |
3.2 熔盐应用 |
3.3 熔盐电化学简述 |
3.4 传统熔盐电化学方法在金属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
4、熔盐电化学方法研究进展 |
4.1 K_2TiF_6熔盐电解 |
4.2 TiCl_4熔盐电解 |
4.3 TiO_2熔盐电解 |
4.3.1 电沉积法 |
4.3.2 基于现场电解的金属热还原 |
4.3.3 直接电解法(FFC剑桥工艺) |
5、FFC法研究进展 |
5.1 FFC法的实验技术与基础研究 |
5.1.1 全封闭式高温熔盐Ag/AgCl参比电极 |
5.1.2 可负载微量粉末的金属基电极 |
5.1.3 氧化物阴极的还原机理 |
5.1.4 氧化物阴极的还原动力学 |
5.1.5 对电解工艺条件的研究 |
5.2 FFC法的应用研究 |
5.2.1 FFC法制备金属及合金现状 |
5.2.2 FFC法工业化进程 |
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CaCl_2熔盐中固态阴极金属/金属氧化物表观摩尔比对电化学还原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 |
2.1 原料 |
2.2 电解实验用试片的制备 |
2.3 造孔剂回收率实验 |
2.4 恒电压电解 |
2.5 循环伏安和恒电位电解 |
2.6 产物的谱学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固态氧化物还原机理 |
3.2 造孔剂的选择 |
3.3 合适孔隙率的选择 |
3.4 恒槽压电解方式优化 |
3.5 不同含钛前驱体的电还原比较 |
3.6 孔隙率变化对Nb_2O_5电解的影响 |
4、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MgCl_2熔盐电解固态金属氧化物新技术研究 |
1、引言 |
2、实验 |
2.1 原料 |
2.2 电解实验用试片的制备 |
2.3 恒电压电解 |
2.4 循环伏安和恒电位电解 |
3、结果与讨论 |
3.1 熔融MgCl_2和CaCl_2中电解背景电流的比较 |
3.2 Ta_2O_5在MgCl_2熔盐中的还原行为 |
3.3 MgCl_2-NaCl-KCl熔盐体系循环伏安研究 |
3.4 五氧化二钽在MgCl_2-NaCl-KCl熔盐体系还原机理研究 |
3.5 五氧化二钽在MgCl_2-NaCl-KCl熔盐体系阳极行为分析 |
3.6 新的电化学脱氧技术 |
3.6.1 固态氧化物氧离子化还原机理 |
3.6.2 降低产品碳含量 |
3.6.3 降低能耗,提高电流效率 |
3.6.4 产品质量及颗粒尺寸控制 |
3.7 其他氧化物在氯化镁熔盐中的还原行为研究 |
3.7.1 ZrO_2在氯化镁熔盐中的还原行为 |
3.7.2 在氯化镁中适合制备的金属 |
4、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碱金属氯化物熔盐中电化学还原固态金属氧化物的探索 |
1、引言 |
2、五氧化二铌在LiCl熔盐中的还原行为研究 |
2.1 循环伏安研究 |
2.1.1 实验 |
2.1.2 结果分析 |
2.2 恒电位与恒槽压电解 |
2.2.1 实验 |
2.2.2 结果分析 |
3、五氧化二铌在NaCl熔盐中的还原行为研究 |
3.1 循环伏安研究 |
3.1.1 实验 |
3.1.2 结果分析 |
3.2 恒电位与恒槽压电解结果分析 |
4、五氧化二铌在KCl熔盐中的还原行为研究 |
4.1 循环伏安研究 |
4.1.1 实验 |
4.1.2 结果分析 |
4.2 恒电位与恒槽压电解结果分析 |
5、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脱氧受阻条件下熔盐电解固态金属氧化物制备复合氧化物材料 |
1、引言 |
2、MgTi_2O_4制备 |
2.1 TiO_2恒电压电解 |
2.2 TiO_2恒电位电解 |
2.3 前驱体设计 |
3、LiNbO_2制备 |
3.1 恒电压电解制备LiNbO_2 |
3.2 锂离子在LiNbO_2中的脱嵌行为研究 |
3.3 小尺寸LiNbO_2制备 |
3.3.1 LiNbO_3合成 |
3.3.2 LiNbO_3在LiCl中的还原行为 |
3.3.3 LiNbO_3在LiCl中的恒槽压电解 |
4、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制备难熔金属及合金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 理 |
2 进 展 |
2.1 钛及其他金属 |
2.2 合 金 |
(1) Ti-W合金 |
(2) 钛镍合金 |
(3) 钛铁储氢合金 |
3 优势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4 展 望 |
(9)应用于稀有及难熔金属的真空高温炉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真空电子束熔炼炉 |
1.1 概述 |
1.2 技术指标 |
1.3 结构简介 |
2 钽铌真空垂熔烧结炉 |
2.1 概述 |
2.2 技术指标 |
2.3 结构简介 |
3 高真空钽片炉 |
3.1 慨 述 |
3.2 技术指标 |
3.3 结构简介 |
4 高真空退火炉 |
4.1 概述 |
4.2 技术指标 |
4.3 结构简介 |
5 真空蒸馏炉 |
5.1 慨述 |
5.2 技术指标 |
5.3 结构简介 |
四、应用于稀有及难熔金属的真空高温炉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糊PID的稀有金属真空脱气温度控制系统[J]. 张乃禄,陈媛.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21(06)
- [2]电子束冷床熔炼的应用现状[J]. 冯寅楠,闫鹏,贾国斌. 中国材料进展, 2020(04)
- [3]锆酸钡陶瓷烧结及性能研究[D]. 崔景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4]固态氧化物熔盐电解的研究进展[J]. 穆洁尘,姜龙贵,张丽鹏. 甘肃冶金, 2011(06)
- [5]PLC在板带真空退火炉控制中的应用[D]. 杨闻.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8)
- [6]改进神经网络解耦方法在真空退火炉中的应用研究[D]. 汤素丽. 河南理工大学, 2011(03)
- [7]新型固态氧化物熔盐电解模式与机理研究[D]. 李伟. 武汉大学, 2010(09)
- [8]熔盐电解固态氧化物制备难熔金属及合金的最新进展[J]. 刘美凤,卢世刚,阚素荣. 稀有金属, 2008(05)
- [9]应用于稀有及难熔金属的真空高温炉研制[J]. 尹中荣,马元,郑杰,王秦,李泉旺,李凤玲,张希先. 稀有金属,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