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记谱法的螺旋演进(论文文献综述)
李学娟[1](2020)在《关于乐谱本体地位与功能的学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乐谱是音乐实践和音乐传承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关于乐谱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并不鲜见。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乐谱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记谱法的理论、历史与创新的研究等方面,关于乐谱的本体地位与功能等问题少有涉猎。乐谱的本体地位与功能问题,是音乐美学中的重要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填补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中的缺失。本文首先对乐谱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乐谱的相关释义、乐谱在音乐中的功能与地位等方面的内容来探讨乐谱在音乐中的本体地位,它是使用记谱法用来记录音乐的载体,是保存和巩固音乐记忆的形式。再通过对乐谱、音响与音乐作品关系的论述,进一步了解乐谱的相关理论,乐谱是对音乐音响信息的固定与确立,音响使音乐以声音化的听觉形式存在着,但要在乐谱的规定下来演绎音乐。然后从乐谱与音乐、音乐作品的关系,和乐谱与语言的关系角度,展开关于乐谱的美学思考。乐谱是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是音乐存在的一种载体,同时它也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语言,通过音乐符号来记录音乐,乐谱源出于语言文字体系,音乐书写体系发展成熟之后,又独立于语言文字体系之外,但它与语言文字体系之间的亲缘关系却是永远不能抹杀的。其次,对于西方音乐书写历史中乐谱的功能进行介绍。二十世纪西格先生提出的指令性和描述性记谱的概念以及对于两种记谱性质的划分,是应用于鉴别音乐书写历史进程中,乐谱功能与地位所发生变化的重要前提,据此梳理出音乐书写体系演变历程中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发生在14世纪,记谱法的性质由音乐书写体系成立之初的描述性记谱,发展为描述性记谱与指令性记谱相结合的混合记谱;第二个时间节点是在17世纪,记谱法的性质由14世纪时的混合性记谱演化为指令性记谱。这是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对乐谱的相关理论以及音乐书写历史中乐谱的功能进行论述之后,以三章内容的篇幅分别对乐谱和音乐创作、乐谱和音乐表演、乐谱和音乐接受这三对关系进行讨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接受都属于音乐实践活动的环节,将乐谱和这三个音乐实践环节的关系加以阐述,目的是对本文的主题——乐谱的本体地位与功能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从乐谱和音乐创作的关系中可以发现,乐谱包括草稿在作曲家进行创作、记录基本乐思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从乐谱和音乐表演的关系中发现,乐谱对于音乐表演所发挥的指示功能,是乐谱功能的变化对音乐表演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乐谱和音乐接受的关系涉及到音乐分析、音乐理解,以及听赏模式等问题,对这一系列问题的阐释,有助于清晰的认识乐谱作为音乐接受中一种专业性工具存在的意义与功用。
王硕[2](2016)在《规多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作为音乐教育学科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中西方音乐教育发展史上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古至今,教学理论研究始终是音乐教育学领域炙手可热的课题,在中世纪亦是如此。西方进入中世纪初,西方基督教音乐开始兴起并得到空前发展,教会学校成为基督教文化传播最重要的途径和教育场所。在11世纪的西欧,一位来自意大利阿雷佐地区的本笃会学派僧侣,以其在音乐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的惊人贡献,被中世纪理论家约翰内斯·库托评价为中世纪“继波爱修斯之后的又一伟大音乐大师”1,他就是规多2(Guido,约公元997-1050年)。在西方音乐史中世纪部分,规多这个名字或许并不陌生,作为欧洲中世纪早期最杰出的教会音乐理论家,许多11世纪的音乐发明都冠以规多的名字,他的作品在中世纪不断的被传抄、评论和引用,并广泛运用于中世纪的教学实践中,但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的是,规多在西方音乐教育史上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篇论文是从音乐教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对规多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重新界定和审视。通过详细梳理规多生活的时代背景、音乐生涯、理论创作及教学实践的系统性研究,挖掘理论核心内容的“教育性”和“实践性”内涵,阐释规多音乐教学理论的核心价值和教育意义,并结合我国的音乐教育教学现状,试图为今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新思路、新角度。
梁雪菲[3](2014)在《关于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2004-2013)》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在国内的西方音乐史研究中,涌现出较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部分成果不仅在国内填补了中文文献某些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其选题在国际范围内也处于前沿性的研究高度。
杨薇[4](2010)在《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识谱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自近代学校音乐课产生以来,识谱技能的培养一直是我国音乐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然而,长久以来由于过于重视基本技能而形成的“重技轻艺”的问题成为诸多音乐学者和教师讨论的焦点。2001年,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人们逐渐对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因而,在识谱教学上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但在具体实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本文以我国普通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当前识谱教学之现状,围绕识谱教学定位和教学方法展开论述,进而提出识谱教学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发展要求,以期为今后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识谱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丁铃[5](2004)在《谈记谱法的螺旋演进》文中研究说明记谱法经历上千年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的乐谱。现代记谱跳出了传统五线谱的束缚,出现了文字谱、图表谱等非传统的记谱方式。但这些新颖的乐谱,有的似乎与过去更古老的乐谱更为亲近了,在现代记谱的发展中体现出的是记谱法螺旋演进的特点。
二、谈记谱法的螺旋演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记谱法的螺旋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乐谱本体地位与功能的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一) 关于选题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思考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思考 |
三、研究程序和论文布局 |
(一) 研究程序 |
(二) 论文布局 |
第一章 关于乐谱的相关理论与美学思考 |
第一节 乐谱在音乐中的本体地位 |
一、乐谱的相关释义 |
二、乐谱在音乐传播和音乐实践中的功能 |
第二节 乐谱和音响 |
一、乐谱、音响与音乐作品的关系 |
二、乐谱、音响的状态与表现形式 |
第三节 指令性和描述性记谱 |
一、指令性和描述性记谱概念的源起 |
二、指令性和描述性记谱的性质与意义 |
第四节 关于乐谱的美学思考 |
一、乐谱与音乐/音乐作品的关系 |
二、乐谱与语言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音乐书写历史中乐谱的功能 |
第一节 乐谱在中西方音乐历史上的地位变迁 |
一、西方记谱法发展概况 |
二、中国记谱法发展概况 |
三、乐谱在中西方音乐史上的地位变化 |
第二节 西方音乐书写历史中乐谱功能与地位的变化 |
一、西方音乐书写历史的开端 |
二、纽姆记谱法的功能属性与演变历程 |
三、乐谱功能的转变及其相关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乐谱和音乐创作 |
第一节 音乐创作的概念、过程与分类 |
一、音乐创作的概念与过程 |
二、音乐创作的类别 |
第二节 乐谱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与功能 |
一、音乐创作中的草稿 |
二、乐谱在呈现基本乐思时的作用 |
三、乐谱功能的变化对音乐创作的影响 |
第三节 基于音乐创作层面乐谱意义的探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乐谱和音乐表演 |
第一节 乐谱功能的变化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
一、音乐书写体系建立之前的音乐表演 |
二、音乐书写体系建立之初的音乐表演 |
三、音乐书写体系完善与成熟阶段的音乐表演 |
第二节 乐谱与音乐表演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三节 乐谱与音乐表演、音乐作品的关系 |
一、从音乐表演与音乐作品的关系审视乐谱的地位与意义 |
二、音乐表演中背谱与视谱的区别与关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乐谱和音乐接受 |
第一节 乐谱和音乐接受的关系 |
一、音乐接受的源起、概念与对象 |
二、乐谱功能的变化对音乐接受的影响 |
第二节 乐谱与音乐分析 |
一、关于音乐分析 |
二、基于音乐分析之后的音乐接受 |
三、乐谱与音乐接受环节音乐作品的关系 |
第三节、音乐接受中的听赏模式 |
一、无谱聆听 |
二、有谱聆听 |
三、综合聆听 |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对乐谱本体地位的总结 |
2. 对乐谱功能的总结 |
3. 对乐谱相关美学思考的总结 |
4. 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
5.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规多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与价值 |
四、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时代背景 |
第一节 欧洲中世纪早期的音乐环境 |
(一) 基督教音乐的兴起 |
(二) 教会音乐理论与实践活动 |
(三) 本笃会与修道院制度 |
第二节 十至十一世纪意大利的音乐教育 |
(一) 音乐学科的理论基础 |
(二) 学校音乐教育的类型 |
(三) 音乐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
第三节 规多的音乐生涯与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 |
(一) 规多的音乐生涯 |
(二) 早期的音乐观与理论体系的萌芽 |
(三) 音乐理论着作 |
第二章 理论与实践 |
第一节 音乐理论的核心内容 |
(一) 四线谱 |
(二) 六声音阶体系 |
(三) 规多唱名法 |
(四) 规多手 |
第二节 音乐教学实践 |
(一) 阿雷佐大教堂时期的教学实践 |
(二) 在罗马主教廷的教学实践 |
(三) 教学理论在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
第三节 规多音乐理论的“教育性”内涵 |
(一) 从“唱歌”到“通过唱歌的音乐教育” |
(二)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建构 |
(三) “仁爱”的教育观 |
第三章 意义和影响 |
第一节 规多音乐理论的文化价值 |
(一) 宗教世界的“文化”折射 |
(二) 宗教信仰下的音乐观 |
第二节 中世纪理论回归实践的转折 |
(一) 音乐观念的转折 |
(二) 音乐教学方法的转折 |
(三) 音乐理论研究方向的转折 |
第三节 规多音乐理论的教学“实践性”影响 |
(一) 规多唱名法对视唱练耳教学的影响 |
(二) 四线记谱法与与西方识谱教学的发展 |
(三) 规多手对儿童声乐训练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关于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2004-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专题研究 |
二、有关中世纪时期的专题研究 |
三、有关文艺复兴时期的专题研究 |
四、有关巴罗克时期的专题研究 |
五、结语 |
(4)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识谱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20 世纪我国基础音乐教学大纲中的识谱教学回顾 |
第一节 20 世纪识谱教学在基础音乐教学大纲中的体现 |
第二节 对20 世纪识谱教学的反思 |
第二章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识谱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学生识谱学习的相关调查 |
第二节 教师识谱教学的相关访谈 |
第三节 基础音乐教育识谱问题的归纳 |
第三章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识谱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新课标下识谱教学的定位解析 |
第二节 三大国外音乐教育体系中看识谱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对中国传统记谱法及无记谱法音乐传承方式的再思考 |
第四章 识谱教学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展望 |
第一节 识谱教学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理论定位 |
第二节 识谱教学在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实践设想 |
第三节 基础音乐教育中对五线谱和简谱的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后记 |
(5)谈记谱法的螺旋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以前的记谱法的沿革 |
二、现代记谱 |
三、记谱法的螺旋演进 |
结论 |
四、谈记谱法的螺旋演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乐谱本体地位与功能的学理研究[D]. 李学娟. 上海音乐学院, 2020(12)
- [2]规多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硕.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3]关于中国的西方早期音乐研究(2004-2013)[J]. 梁雪菲. 北方音乐, 2014(18)
- [4]中国基础音乐教育中的识谱教学研究[D]. 杨薇. 南京艺术学院, 2010(05)
- [5]谈记谱法的螺旋演进[J]. 丁铃. 艺术探索, 200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