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棠湖中学:外语教学重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冯景炜[1](2021)在《基于语篇策略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曾成静[2](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研究 ——以德阳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郑旭[3](2020)在《成都棠外:徘徊在十字路口》文中研究表明虽然决策监督机构改选工作已被提上日程,但由于各方难以就名额分配问题达成共识,棠外未来走向仍旧扑朔迷离。直到现在,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很多老师仍对已故校长黄光成念念不忘,尤其是那些视黄光成为精神领袖的老教师,每当回首学校创办初期的情景,言语间常常哽噎。在成都,黄光成是当地教育系统的领军者。公开资料显示,
陈新忠,李鹏,杨琳,沈伟刚,卓俊斌,周建林,赵静宜,钦锋,栗瑞莲,梁厚富[4](2020)在《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下)》文中提出《英语学习》线上系列沙龙第64期的主题是"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本次讨论包含2020年高考英语命题总体分析及各套试卷的主要特点例析,并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试题背后的考查重点和能力指向提出了教学和备考建议。我们将此次讨论内容进行了整理,在此分享给广大读者。
陈新忠,李鹏,杨琳,沈伟刚,卓俊斌,周建林,赵静宜,钦锋,栗瑞莲,梁厚富[5](2020)在《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上)》文中研究表明陈新忠:各位老师好,2020年高考已经正式结束。高考既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和蜕变,也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成果。感谢外研社和《英语学习》的邀请,我将和几位嘉宾老师共同研讨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并分享我们的反思、改进课堂教学和备考的实用建议。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年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颁布后首次高考的第一年,是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采用新的高考模式的第一年,也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颁布之后的高考第一年。
黎沛琪[6](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现状及高中生物学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自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全国先后共有3个批次,14个省市区陆续发布相关实施方案并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其中第三批次进行改革的省市均采用“3+1+2”模式,其中“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全体学生均需参加。“1”代表学生需要从“历史”或“物理”中选择一门(首选科目)作为等级考科目,且其计分模式与语文、数学、外语相同,以考生的原始分直接计入高考总分。“2”代表考生课从“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四门学科中自由选取两门(再选科目)作为等级考试科目,其计分模式是对学生的原始成绩进行排序,按一定比例对其进行等级划分,而后根据不同等级进入赋分,以等级分计入高考总成绩。实行“3+1+2”模式增加了学生等级考试科目中的自主选择权,但同时选课组合由文理科2种上升至12种,导致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将成为普通高级中学教育教学组织的新常态。本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关于走班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行政管理、保障机制、实施困境、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面且基于“3+1+2”模式进行的研究比较少,相应的实例和数据比较匮乏。故本研究以湖南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形式调查了3所不同类型(省级示范性高中、普通民办高中、市属薄弱学校)普通高级中学在“3+1+2”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实施现状,并对走班前后主要变化因素进行了分析,归纳出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下生物学教学出现了高选科率、高兴趣值、高区分度、高灵活度四个方面的现象,并对四个方面现象的出现对现在普通高中生物学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且分别进行了正反面论证,揭示了在“3+1+2”新高考模式下,普通高级中学生物学教师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和挑战。接下来基于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调查的调查结果和数据,从走班前各因素后对生物学教学造成的主要变化和影响出发,基于教育学基本理论,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第一二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经验,从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两个层面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分别提出了应对策略。
周菁菁[7](2020)在《协同与贯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培养是个人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复兴的核心与关键;不同教育阶段的协同与贯通,是人才连续性培养的基本保障,高中与大学的教育衔接,意义更为重要。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通过不同衔接政策的颁布,我国已建立以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为中心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考试中心”式衔接无法建构高中与大学协同贯通的教育衔接体系,易引起其体系中人才培养适配性、多样性、连贯性的不足。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需要政策的指导,然而,政府至今仍未出台独立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文本。不仅如此,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人才培养标准的改革运动;2015年,我国“双一流”改革的开展,同样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标准的革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更高品质的高等教育人才来源。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中的人才培养,即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来源。作为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历来重视其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自明治维新起,日本政府通过颁布不同的衔接政策探索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的建构与完善。2016年,日本政府颁布《“高大接续”体系改革的最终报告》,是其教育界近年来展开的最新的、规模最大的教育改革,开启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成为“全面整体”式衔接的新篇章。本研究以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为背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访谈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明确界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相关概念和阐述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构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分析标准,梳理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分析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现实状况、提炼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意蕴,最后在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追溯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望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发展走向。本研究有利于从比较研究的视角为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改革提供理论逻辑,从而促进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独立文本的出台和协同贯通教育衔接体系的建立,具体而言: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理论探讨是本研究的基础。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即对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分析,需要建构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分析标准。本研究在分析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后,确立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分析标准的框架与内容,确立其构成要素与具体指标,最终建立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分析标准。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是本研究的前提。只有明晰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才能了解其现状何以形成。本研究以日本历史上所颁布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重要的政策为分界点,将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划分为萌芽、发展、成型与改革四个时期,系统梳理不同时期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政策文本,提炼不同时期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主要特点,探寻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演进逻辑。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现状分析是本研究的重点。只有深刻分析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才能理解其政府如何进行“高大接续”改革。本研究在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依据所建构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事实分析标准,从政策环境、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三个维度对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进行现状分析,明确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事实层面的优势与不足。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探索是本研究的升华。价值来自于事实,也隐藏于事实。只有弄清事实,才能分析价值;只有分析价值,才能理解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背后真正的逻辑。本研究在历史演进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所建构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分析标准,从人才适配性培养、人才多样性培养、人才连贯性培养三个维度对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进行价值分析,提炼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意蕴。中日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比较借鉴是本研究的落脚点。通过中日两个的比较研究,才能认识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是否以及哪一部分适合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改革。本研究在对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追溯与现状反思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日本在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先行经验,对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提出合理性的建议,明确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未来走向。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政策分析的视角对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进行研究,从问题提出、理论探讨、历史演进、现状反思、价值探究、比较借鉴等内容进行刨析,并形成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实质上反映的是“如何建构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其本质为人才培养政策。每当日本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其政府感觉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体系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出现问题之时,便会重新思考这一问题。就日本而言,其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是从“粗放直通”式衔接走向“全面整体”式衔接的发展趋势。
廖秀花[8](2020)在《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部分学校已经实施了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制度,以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要求,满足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因此,实行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在新课改推行之后,以新课改的教育模式为指导思想,自2015年开始实施全员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旨在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能力。为进一步推动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趋于完善,为其它即将实行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学校提供借鉴作用,本文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所提出“促进学生独特个性发展”的要求为宗旨,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教学实录的研究方法,以棠湖中学高二学生和高中语文教师为调查对象,分层抽取了500名学生和20位教师为样本,调查了解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的教学现状,并探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发现,通过近几年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从而全面提高了棠湖中学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实现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增加了教师不断学习的能力,取得了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与此同时,也存在学生对分层教学的了解程度不够,接受度不高,语文学科被弱化,班级凝聚力下降,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以及管理实施不到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个方面进行了归因,从而提出以下应该关注的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对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育教学理念的宣传,这在文中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方面展开论述;第二,提升语文教师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的能力,加强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三,增强学生对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合作,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棠湖中学分层选课走班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高效的合作是先导,任何成功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都离不开合作;坚持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支撑点,每个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关注了每个人独特的发展个性;坚持新改革的引领是保障,为了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教育部门不断地进行新的教育改革尝试,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政策的支持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前提。新高考改革使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独特的分层教育理念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选课走班作为新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期待通过此调查研究,为今后其他学校推行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经验。
唐元嫚[9](2020)在《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期望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发展,提升生物科学素养。而现有的四川省中考制度背景下,各地市州生物学分值在中考中所占比重普遍偏低,受到一定的轻视,这就要求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兼顾考试成绩与综合素质,达成教学目标。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思维导图可以利用图形、线条、颜色、关键词等要素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的展现出来,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笔者首先通过访谈、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南充市顺庆区的农村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操作方法。从开学第一节生物课就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将思维导图教学法贯穿于教师备课和反思、学生新课预习、课堂小结、课后复习和习题练习等环节。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综合学生的上课发言、思维导图作品、考试成绩变化和访谈结果等分析,发现思维导图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和口头表达能力,也能提高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反思的效率,增进师生互动。由于时间仓促,本论文对思维导图法进行教学实践的样本量偏小,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期望在以后研究中增加教学实践的样本量,提高思维导图法教学实践效果,为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
王小庆[10](2019)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选课走班制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深圳市G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的一轮深化教育改革方案中,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不分文理科。浙江和上海从2014年秋季入学开始启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广东省于2018年9月开始实行新高考改革方案,新高考改革方案是“3+3”模式,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必考,学生可以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中选出3门作为自己的高考科目。本次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激发出自己的特长和最大潜能。我国在选课走班制教学方面,无论是理论指导,还是实践经验积累,比欧美国家晚了近100年,因此,我国各个高中急需关于选课管理和走班制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并总结选课指导理论和选课管理经验,以此来指导深圳市G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选课,第二,关于走班制教学班课表的编排方案,第三,关于教学班以班主任和导师制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本研究主要采用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重点阐述了我国实行选课走班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文献综述,找到要研究的问题,第二章叙述了我国高考改革的发展历程及新高考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第三章通过对深圳市G学校选课管理和走班制的管理实践,总结经验和方法,为以后继续实施选课走班制积累理论和经验。第四章是走班制的效果评价,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走班前后成绩对比,探究走班制的教学效果。第五章是本论文的研究结论,通过对深圳市G学校的选课走班制的实践研究,得到对应的选课管理策略和走班制管理方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导师制为中心的教学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教学班最大的特点是流动性,选考科目相同的6个人分为一个小组,该小组分在同一间宿舍,为该小组配备一名导师,导师负责该小组成员的学习、德育和生活等方面,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
二、棠湖中学:外语教学重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棠湖中学:外语教学重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3)成都棠外:徘徊在十字路口(论文提纲范文)
子承父业,棠外成了家族企业? |
工作专班迅速成立 |
未来走向扑朔迷离 |
(4)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下)(论文提纲范文)
5.阅读理解 |
(1)考查能力要求与典型试题分析 |
(2)备考建议 |
6.七选五阅读(语篇填空) |
(1)考查能力要求与典型试题分析 |
(2)备考建议 |
7.任务型阅读 |
8.书面表达 |
(5)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上)(论文提纲范文)
各套试卷命题特点及典型试题分析 |
1.全国I卷 |
2.全国II卷 |
第一,深化考试内容改革,防止试题形式固化。 |
(1)防止试题形式固化,进一步创新试题呈现形式。 |
(2)修订和完善评分参考。 |
第二,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加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 |
3.全国III卷 |
第一,注重对语篇宏观和微观结构的考查。 |
第二,注重基础,突出语境,考查必备知识。 |
第三,注重思维层次测试,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
4.新高考全国卷 |
5.北京卷 |
6.天津卷 |
7.上海卷 |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彰显育人价值。 |
第二,聚焦核心素养,注重语用,突出对思维品质的考查。 |
8.浙江卷 |
9.江苏卷 |
典型题型分析及备考建议 |
1.听力 |
(1)考查能力要求 |
(2)典型试题分析 |
① 听力试题选材与长度 |
② 听力试题题目设计 |
③ 2020年全国II卷听力试题作答策略 |
(3)备考建议 |
① 高三毕业班听力训练建议 |
② 高一、高二年级听力教学建议 |
2.完形填空 |
(1)考查能力要求 |
(2)典型试题分析 |
(3)备考建议 |
3.语法填空 |
4.单项填空 |
(6)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现状及高中生物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高考 |
2.1.2 走班制 |
2.2 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设计与方案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路线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方法 |
3.4.1 文献研究法 |
3.4.2 教育比较研究法 |
3.4.3 问卷调查法 |
3.4.4 访谈调查法 |
4.学生问卷调查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
4.1 学生问卷调查实施过程 |
4.1.1 问卷的编制 |
4.1.2 问卷调查与数据采集 |
4.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2.1 “3+1+2”新高考政策落实情况 |
4.2.2 分科走班制实施现状 |
4.2.3 分层走班制实施现状(以长沙市雷锋学校为例) |
5.教师访谈调查实施过程及结果分析 |
5.1 教师访谈调查实施过程 |
5.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5.2.1 学校管理者访谈结果分析 |
5.2.2 生物学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6.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级中学走班制现状对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影响 |
6.1 高选科率引发的挑战与机会 |
6.2 高兴趣值造成的风险与机遇 |
6.3 高区分度触发的价值与要求 |
6.4 高灵活度带来的权利与义务 |
7.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基于走班制现状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应对策略 |
7.1 普通高级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对策略 |
7.1.1 基于高选科率的应对策略 |
7.1.2 基于高兴趣值的应对策略 |
7.1.3 基于高区分度的应对策略 |
7.1.4 基于高灵活度的应对策略 |
7.2 普通高级中学学校组织管理者的应对策略 |
7.2.1 加强教师、学生、家长三方思想动员 |
7.2.2 加强学校硬软件设施的精细规划 |
7.2.3 加强相关制度的配套支持 |
8.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协同与贯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缘起与问题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问题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的综述 |
(一) 教育衔接的重要意义研究 |
(二) 教育衔接的思想理论研究 |
(三) 教育衔接的问题对策研究 |
(四) 教育衔接的项目模式研究 |
(五) 文献评析 |
四、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的理论探讨 |
一、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的概念界定 |
(一) 高中教育 |
(二) 大学教育 |
(三) 教育衔接政策 |
二、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框架选择:政策分析理论 |
(二) 内容支撑:人才培养相关理论 |
三、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分析标准的建构 |
(一) 分析标准的构成要素 |
(二) 分析标准的具体指标 |
(三) 衔接政策的分析标准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历史演进 |
一、1860-1901年:萌芽时期的“粗放直通”式衔接 |
(一) 时代背景 |
(二) 政策文本 |
(三) 主要特点 |
二、1902-1944年:发展时期的“预科转移”式衔接 |
(一) 时代背景 |
(二) 政策文本 |
(三) 主要特点 |
三、1945-2001年:成型时期的“选择指导”式衔接 |
(一) 时代背景 |
(二) 主要文本 |
(三) 时代特点 |
四、2002年-至今:改革时期的“全面整体”式衔接 |
(一) 时代背景 |
(二) 政策文本 |
(三) 主要特点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现状分析 |
一、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环境分析 |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政治环境 |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经济环境 |
(三)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文化环境 |
(四)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环境的不足 |
二、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内容分析 |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目标 |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措施 |
(三)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形式 |
(四)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内容的不足 |
三、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过程分析 |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制定过程 |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执行过程 |
(三)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修订过程 |
(四)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过程的不足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的价值意蕴 |
一、人才适配性培养:平等与自由 |
(一) 衔接政策中的平等 |
(二) 衔接政策中的自由 |
(三) 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
二、人才多样性培养:统一与多元 |
(一) 衔接政策中的统一 |
(二) 衔接政策中的多元 |
(三) 统一与多元的关系 |
三、人才连贯性培养:独立与系统 |
(一) 衔接政策中的独立 |
(二) 衔接政策中的系统 |
(三) 独立与系统的关系 |
四、日本教育衔接政策价值之反思 |
(一) 衔接政策的个人取向 |
(二) 衔接政策的社会取向 |
(三) 衔接政策中二者关系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一、我国高大教育衔接政策之历史追溯 |
(一) 1949-1976年的曲折探索期 |
(二) 1977-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 |
(三) 2010-2019年的大力改革期 |
二、我国高大教育衔接政策之现状不足 |
(一) 政策环境:缺少针对而详细的环境判断 |
(二) 政策内容:未建构协同贯通的教育衔接 |
(三) 政策过程:各个环节透明程度不够清晰 |
(四) 政策价值:内涵的层次与逻辑有待丰富 |
三、我国高大教育衔接政策之未来展望 |
(一) 完善前期调研活动,精准判断政策环境 |
(二) 明确衔接政策目标,建构协同贯通体系 |
(三) 公开政策过程信息,提升各环节透明度 |
(四) 明确政策主体需求,丰富价值层次逻辑 |
四、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文本 |
附录二: 我国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文本 |
附录三: 日本方面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中国方面的访谈提纲 |
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8)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背景 |
(二)研究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分层选课走班制文献综述 |
(二)国内分层选课走班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的实施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一)分层教学 |
(二)选课走班教学 |
(三)语文分层选课走班制教学 |
二、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依据 |
(一)心理学理论研究依据 |
(二)教育学理论研究依据 |
三、实施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
第二章 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情况介绍 |
(一)调查背景 |
(二)调查目的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取得的成效 |
(二)存在的问题 |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跟进措施 |
一、加强教育教学理念的宣传 |
(一)学校的宣传 |
(二)教师的宣传 |
(三)学生的宣传 |
(四)家长的宣传 |
二、提升语文教师能力 |
(一)增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
(二)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
(三)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
三、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
(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引导 |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
(三)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
第四章 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启示 |
一、坚持高效的合作是先导 |
二、坚持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支撑点 |
三、坚持新教育改革的引领是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初中学生发展的需求 |
1.1.2 初中生物教师的困惑 |
1.1.3 应用思维导图教学的优势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思维导图的概念 |
2.2 思维导图的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3 可视化理论 |
2.2.4 发散思维理论 |
2.2.5 联想记忆理论 |
2.2.6 脑科学理论 |
2.3 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思维导图的绘制 |
2.4.1 绘制方法 |
2.4.2 绘制原则 |
第三章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方案的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教师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2 学生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
4.1 实践程序 |
4.1.1 开学第一课 |
4.1.2 新课 |
4.1.3 复习课 |
4.2 案例展示 |
4.2.1 思维导图在开学第一课的实践 |
4.2.2 思维导图在新课中的实践 |
4.2.3 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的实践 |
4.3 实践成效 |
4.3.1 学生课堂状态的转变 |
4.3.2 教学班前、后测考试成绩比较 |
4.3.3 学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现状调查教师访谈 |
附录B 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C 前测试卷 |
附录D 后测试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10)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选课走班制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深圳市G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综述评析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研究方法 |
四、拟解决的问题 |
五、理论依据 |
六、创新之处 |
七、本研究的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及新高考的实施现状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考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选课与走班制的内在关系探讨 |
第三节 走班制在高中实施的现状 |
第四节 走班制在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评析 |
一、硬件方面 |
二、生源方面 |
三、师资方面 |
四、课程设置方面 |
五、评价方面 |
六、管理方面 |
七、环境方面 |
第二章 走班制有效实施的路径及对策——以G校为例 |
第一节 选课指导 |
一、课程设置 |
二、选课策略 |
(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
(二)加大对家长有关深化教育改革政策的宣传 |
(三)高等院校选考科目设置 |
(四)高等院校招生政策 |
第二节 选课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第一次无限制预选课调查 |
二、第一次无限制预选课结果分析 |
三、第二次选课调查及结果分析 |
四、正式选课 |
第三节 走班制教学模式的实施 |
一、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编排 |
二、走班制课表的编排 |
第四节 行政班和教学班师资力量管理 |
第五节 走班制的日常常规管理 |
一、教学班的日常常规管理 |
二、教学班精细化管理及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
三、教学班物品的存放管理 |
四、自习课管理 |
第六节 走班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三章 走班制教学实施的效果 |
第一节 走班制教学效果评价 |
第二节 走班制教学精细化管理效果 |
第三节 学生发展评价 |
第四节 走班制管理的优化 |
第五节 班级微调管理中的鲶鱼效应 |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选课管理对策 |
二、基于导师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
三、评价机制对管理的作用与反作用 |
第二节 未来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棠湖中学:外语教学重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篇策略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D]. 冯景炜.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物分层走班教学实践研究 ——以德阳中学为例[D]. 曾成静. 西南大学, 2021
- [3]成都棠外:徘徊在十字路口[J]. 郑旭. 民生周刊, 2020(26)
- [4]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下)[J]. 陈新忠,李鹏,杨琳,沈伟刚,卓俊斌,周建林,赵静宜,钦锋,栗瑞莲,梁厚富. 英语学习, 2020(11)
- [5]2020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上)[J]. 陈新忠,李鹏,杨琳,沈伟刚,卓俊斌,周建林,赵静宜,钦锋,栗瑞莲,梁厚富. 英语学习, 2020(10)
- [6]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现状及高中生物学教学策略研究[D]. 黎沛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协同与贯通:日本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政策研究[D]. 周菁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棠湖中学高中语文分层选课走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廖秀花.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思维导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初探[D]. 唐元嫚.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选课走班制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深圳市G学校为例[D]. 王小庆. 深圳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