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乐林注射液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朦[1](2015)在《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系统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据世卫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虽然西医常规治疗效果良好,但仍有着较大的残存风险,容易导致更小栓塞的发生或引起抗栓过度的出血。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某种中药注射剂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但是,中药注射剂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研究结果尚不统一,这就需要采用更加科学、规范地评估临床实践数据以提供可靠证据。正是基于对此现状的思辨,本研究以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切入点,应用Meta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综合评价其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适当性,促进其安全合理用药。研究目的1.综合评价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2.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对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组方基本功效、适应症、市场份额的统计,以及对已发表该类系统评价现状的分析等。2.Meta分析全面、系统检索1979-2014年国内外中、英文文献数据库,收集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 和 Cochrane协作网的Cochrane Library.纳入符合标准的RCTs,并使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其方法学质量。提取研究的基本信息,采用RevMan 5.2软件对具有相同疗效指标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呈现。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以漏斗图分析纳入RCTs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研究一、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统计分析临床常用的34个品种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基本情况。参照品种功效分类、临床研究文献数量、《2012年、2013年心脑血管药市场研究报告》中所列市场份额,选择10个品种详细分析其功效、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文献综述二,是分析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中已发表的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二、系统评价研究本部分可分为10个研究,即对综述一中选取的10个品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或冠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分别是:(1)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5)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6)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7)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8)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9)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0)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结果10个品种的系统评价结果如下:(1)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共纳入了13篇研究,受试者1156例。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较西医常规治疗可提高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7RCTs,RR=1.32,95%CI(1.21,1.43),P<0.00001];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较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也可提高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4RCTs, RR=1.29,95%CI(1.17,1.42),P<0.00001]等。实验组出现不良反应9例,对照组9例。(2)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共纳入27篇文献,受试者2660例。丹红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较对照组疗效更佳,可以更好地提高总有效率[11RCTs, RR=1.25,95%CI(1.16,1.35), P<0.00001],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14RCTs, MD=-1.43,95%CI(-1.79,-1.08), P<0.00001]等。实验组未见不良反应。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共纳入9篇文献,受试者596例。丹红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对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更好,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RCTs,RR=1.30,95%CI(1.21,1.41),P<0.00001]等。实验组报道了6例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共纳入12篇研究,受试者1145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2RCTs, RR=1.27,95%CI(1.19,1.35),P<0.00001]等。临床未见不良反应。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共纳入11篇文献,受试者1034例。在西医常规用药基础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更佳,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RCTs,RR=1.27,95%CI(1.18,1.35),P<0.00001],降低总胆固醇[4RCTs,MD=-0.58,95%CI(-0.83,-0.33),P<0.00001]等。实验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4)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22篇文献,受试者2172例。舒血宁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6RCTs,RR=-1.24,95%CI(1.18,1.30),P<0.00001],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RCTs,MD=-2.49,95%CI(-3.59,-1.39),P<0.00001]等。实验组报道了12例不良反应,但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5)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23个研究,2196例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23RCTs,RR=1.21,95%CI(1.16,1.25),P<0.00001],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7RCTs,MD=-3.31,95%CI(-4.10,-2.52),P<0.00001]等。纳入研究共计报告37例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17例,对照组20例。(6)葛根素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共纳入6篇文献,受试者354例。葛根素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可以更好地降低QRS记分[6RCTs,MD=-1.69,95%CI(-2.07,-132), P<0.00001],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4RCTs,MD=42.18,95%CI(2.97,21.39),P=0.010],减少梗死面积[6RCTs,MD=-9.46,95%CI(-11.37,-7.55),P<0.00001]。实验组有1例不良反应发生。(7)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14篇研究,受试者145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灯盏细辛注射液较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愈显率[12RCTs,RR=1.54,95%CI(139,1.71), P<0.00001],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RCTs,MD=-4.22,95%CI(-5.65,-2.79), P<0.00001]等。实验组报道13例不良反应,但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8)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共纳入9篇文献,受试者932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生脉注射液可以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RCTs, RR=1.24,95%CI(1.17,1.32), P<0.00001]等。临床未见不良反应。(9)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21篇文献,受试者2292例。疏血通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更佳,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总有效率[17RCTs,RR=1.23,95%CI(1.18,1.28), P<0.00001],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5RCTs, MD=-3.91,95%CI(-4.90,-2.91), P<0.00001]等。共计报道19例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14例,对照组5例,6例出现转氨酶升高,考虑和依达拉奉有关。(10)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共纳入8篇文献,受试者633例。清开灵注射液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具有很好的疗效,较对照组可以提高总有效率[8RCTs, RR=1.28,95%CI(1.18,1.39), P<0.00001]等。共计报道8例不良反应,其中实验组3例,对照组5例。研究结论1.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注射剂可以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的治疗效果。2.从纳入研究的文献分析,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安全性不一,但均未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多与患者过敏体质及临床用药因素有关,仍需进一步探讨。这也提示临床联合使用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时需谨慎,并给予严格监测护理。3.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可以将中药注射剂与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结合形成安全有效的临床决策支持解决方案来应对心脑血管事件。创新点1.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Meta分析等方法,从心脑血管疾病切入,探索中药注射剂临床疗效、安全性评价的新方法、新思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2.本研究打破单一评价中药注射剂疗效的常规模式,结合临床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中药与西药的联用,更具有临床实际指导意义。3.部分研究内容在该领域属首次展开,如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等。
韩旭[2](2008)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首次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研究冠心病(CHD)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究CHD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HD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2.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HD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3.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中医证型和血脂治疗效应的影响,阐述通心络胶囊治疗CHD的作用机制。4.通过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CEC)、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指标的干预变化,探究其与CHD 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度并试析其机理。方法:1.将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集的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证型CHD患者(全部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设立为试验组,另设立123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通过采集血标本,Promega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模板DNA的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 sequencing analysis 5.1自动分析原始测序数据,获得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将样品序列用DNA star seqman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观察样本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改变,将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同时将CHD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相联系,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2.将临床收集的118例CHD患者随机设立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采集血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同时记录并分析比较ApoE基因多态性和CHD的不同中医证型对中药通心络干预反应的差异及疗效。3.将40只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建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5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胶囊进行干预,另选8只同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TC、TG、HDL-C、LDL-C等指标变化,模型组小鼠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TXB2、6-Keto-PGF1α、ET、CEC、MMP1、MMP9和TIMP-1水平的观察、比较,分析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作用及机理。4.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CMHx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t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分析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118例CHD患者共检出E2/2、E3/3、E4/4三种纯合子和E2/3、E2/4、E3/4三种杂合子,且ApoE基因表型以E3/3纯合子占大多数,E2/2纯合子最低;CHD组携带的E2/4、E3/4、E4/4三种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4,P<0.05);而E3/3基因型其频率较对照组则有减少的趋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743,P<0.01)。123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以ε3最高,占到74.39%。通过比较,CHD组ε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2898,P<0.05),而ε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92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118例入选的CHD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共分为以下6型:寒凝心脉证13例(占总例数的11.02%,以下同),痰浊闭阻证29例(24.58%),心血瘀阻证33例(27.96%),心肾阴虚证11例(9.32%),气阴两虚证27例(22.88%),阳气虚衰证5例(4.24%)。3.118例入选的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检出的基因表型比例不一,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5例E2/2基因表型中仅见2例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各1例;16例E2/3基因表型中以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为主,占该基因表型的75.0%;56例E3/3基因表型中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该基因表型的14.28%,而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占75.00%;E3/4基因表型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相对较高,占该基因表型的52.94%;E4/4基因表型中也以心血瘀阻证和气阴两虚证为多,分别占该基因型的50.00%和43.75%。参照国内外丈献常将意义相近的基因表型合并分析的情况,我们也将E2/2基因表型和E2/3基因表型合并,E2/4、E3/4基因表型和E4/4基因表型合并,再与E3/3基因表型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2/4+E3/4+E4/4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82.93%;其次是E3/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75.00%;最低是E2/2+E2/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61.9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E2/4+E3/4+E4/4型中: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相互比较P>0.05,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种证型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组证、阳气虚衰证三种证型比较P<0.05,说明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通过对CHD组不同中医证型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则发现: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二种证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四种证型(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则大致相等;ε2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瘀阻证较低,而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较高。4.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疗效的影响方面: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ε2、ε3、ε4各等位基因疗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均有明显改善(p<0.05),痰浊闭阻证的症状积分降低改善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基因型间的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ε4型对于中药治疗改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好,优于ε2、ε3型;对照组,各等位基因对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的症状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同基因型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各不同基因型比较,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降低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各基因型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疗效,而对TG的疗效影响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各相同基因型间疗前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各相同基因型对于药物调脂反应相同。5.动物实验,首先造模成功,然后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模型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小鼠AS的影响: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所有小鼠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内的小分支,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病变,CHD评分4.0±1.76;辛伐他汀组冠状血管及肝脏病变较模型组减轻,CHD评分为2.3±1.16;通心络低剂量组CHD评分为3.8±2.35,中剂量组CHD评分为3.0±1.25,高剂量组评分为1.7±2.06。不同组AS比较可见,通心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在AS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症、水肿,冠状动脉心内分支管壁脂质变性程度及管周脂质沉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这些方面与模型组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高剂量组则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通心络胶囊防治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后,通心络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型组ApoE(-/-)小鼠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ET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胶囊三个剂量组小鼠血清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与之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通心络高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8、12周血中CEC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周和12周时血中CEC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干预高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心络高剂量组小鼠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而TIMF-1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水平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有抑制实验性脂质紊乱及动脉硬化小鼠血清MMP1和MMP9活性作用。结论:1.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2.ε4基因是CHD的易感等位基因,是CHD发生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并可能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密切关注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积极针对性地干预,将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ε3等位基因可视为CHD发生的保护基因。4.CHD的主要基本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与ApoE E3/4、E4/4基因表型及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ApoE基因多态性、血脂水平与CH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poE不同基因型可通过血脂代谢作用而影响CHD的发病。5.通心络胶囊干预CHD总疗效显着;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具有影响,但对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具有明显疗效,尤以ε4等位基因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为显着;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显着疗效。6.通心络胶囊可干预ApoE(-/-)小鼠血脂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抑制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调节血脂、减轻冠状AS。7.在人群中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对CHD的早期预防、监测和积极地针对性治疗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8.临床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CHD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孙志升[3](2008)在《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病机和治法,提出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瘀热生毒-毒损脑络”,其中“毒损脑络”为其病机关键,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可能成为改善糖尿病并脑梗塞疾病结局的有效疗法的假说;观察中药复方益消复瘫汤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进行干预治疗的生物学机制,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方药。方法:1.理论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学,逻辑分析方法对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病理机制进行理论探讨;2.临床研究方法:以30例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口服益消复瘫汤8周,按积分记录症状体征,检测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水平,认知功能障碍(MMSE)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生存质量评估(QLI),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指数,血脂指标(TC、TG、HDL、LDL),血液流变指标(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内皮功能(ET、NO),血清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等。同时监测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并与30例补阳还五汤对照组作比较研究。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根据导师学术思想,认为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是在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脾气亏虚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机,气虚日久瘀血内阻于络脉,瘀久化热生毒,毒损脑络,出现糖尿病并脑梗塞。所以气虚血瘀是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基本病机,毒损脑络是其病机关键。本着标本同治的原则,以“络脉”和“毒邪”为重点,以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为治法。临床应用强调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培补元气,调理气血;虫类走窜,搜邪剔络等方药的应用;尤其重视药物归经入脑、兼顾标本两病的药物作用和清热解毒药的层次性选择问题。2.临床研究结果经益消复瘫汤治疗8周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干、多饮、多尿、气短、乏力、自汗改善最为明显(P<0.01),口舌歪斜积分也有下降(P<0.05)。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认知功能障碍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各项检测指标明显改善(P<0.01),综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1)。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及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改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升高(P<0.05);血液粘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降低血脂水平,以TC最明显,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P<0.01),LDL也有下降(P<0.05)。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血浆ET水平明显降低(P<0.01),NO水平明显上调(P<0.01)。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1)。统计表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血流变、血脂、内皮功能、清除血清炎性标记物等各项指标方面均优于补阳还五汤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经益消复瘫汤治疗8周后,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患者从临床症状到各项化验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减轻和改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功能、血液流变学状态及血脂水平;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统计表明,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补阳还五汤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益消复瘫汤具有确切的糖尿病及脑血管治疗保护作用。本研究证实,气虚血瘀、毒损脑络是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主要病机,清热解毒、益气活血通络是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重要治法。益消复瘫汤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是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有效复方。
巴雅尔[4](2007)在《葛根素对乳腺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葛根素(Puerarin )为豆科葛属植物葛根异黄酮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一种单体,其化学名为4/,7-二羟基-8-β-D-葡萄糖醛基异黄酮。本实验开展了三种给药剂量的葛根素药液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体重增重、乳腺组织指标、子宫及卵巢组织指标和血清中孕酮、雌二醇、生长激素、催乳素含量的影响研究,旨在探讨葛根素对正常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乳腺发育影响。同时为泌乳奶牛增乳开辟新的途径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保健开发使用新的药物提供试验参考。实验结果显示:1.中剂量(10mg·kg-1)葛根素给药组即实验2组小白鼠体重增重值比对照组有所提高;低剂量(5mg·kg-1)和高剂量(15mg·kg-1)葛根素给药组即实验1和3组依次有所降低;差异都不显着(P>0.05)。结果说明,中剂量的葛根素药液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体重增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实验1和2组小白鼠乳腺组织重量比对照组依次有所增加;实验3组有所降低;差异都不显着(P>0.05)。结果说明,低、中剂量葛根素药液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乳腺组织重量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3.实验2组小白鼠乳腺域面积重量值比对照组有所增加,实验1组有所降低,差异都不显着(P>0.05);而实验3组明显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对小白鼠乳腺实质面积重量值指标来说,实验1和2组比对照组依次有所增加,差异都不显着(P>0.O5);而实验3组较明显降低,差异显着(P<0.05)。结果说明,中剂量葛根素药液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乳腺域和实质重量有一定较稳定的促进作用。4.实验1和2组小白鼠乳腺导管横切面数目比对照组依次较明显增加,差异显着(P<0.05);实验3组有所增加,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说明,各剂量葛根素药液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乳腺导管分支发育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5.实验2组小白鼠子宫及卵巢组织重量比对照组的较明显增加,差异显着(P<0.05);实验3和1组依次有所增加,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说明,各剂量葛根素药液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子宫及卵巢组织重量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6.实验2组小白鼠子宫壁腺体数目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极显着(P<0.01);实验1组的较明显增加,差异显着(P<0.05);实验3组的也有所增加,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说明,各剂量葛根素药液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子宫壁腺体数目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7.实验3、1和2组小白鼠卵巢卵泡总数及成熟卵泡数均比对照组依次明显增加,差异极显着(P<0.01);实验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5)。结果说明,各剂量葛根素药液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卵巢卵泡发育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8.实验2组小白鼠血清中孕酮含量比对照组有所增加,实验3和1组依次有所降低;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说明,中剂量葛根素药液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血清中孕酮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9.实验1组小白鼠血清中雌二醇含量比对照组有所增加,实验2和3组依次有所降低;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说明,低剂量葛根素药液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血清中雌二醇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实验1、2和3组小白鼠血清中生长激素含量比对照组依次明显增加,差异极显着(P<0.01)。结果说明,各剂量葛根素药液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血清中生长激素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11.实验1和2组小白鼠血清中催乳素含量比对照组依次有所增加,实验3组的有所降低;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说明,低、中剂量葛根素药液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血清中催乳素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实验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中剂量的葛根素无论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体重,子宫及卵巢,血清中孕酮、生长激素、催乳素含量,还是乳腺发育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植物雌激素样促进作用。2.葛根素给药剂量-效应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在本实验中,大体上呈现了向上抛物形式给药剂量-效应相关性;但是,有的实验指标中的形式不一致。3.葛根素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体重、子宫及卵巢、乳腺等发育的影响和对血清中孕酮、雌二醇、生长激素、催乳素等含量影响基本相吻合。4.最适给药剂量的葛根素对性未成熟雌性小白鼠乳腺发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植物雌激素样促进作用。其机理可能是:1)调节机体内雌二醇、孕酮、生长激素和催乳素水平及其协同作用;2)直接作用于乳腺的雌二醇受体,表现雌激素样的生物学效应;3)增加乳腺细胞、垂体、下丘脑胞浆的雌激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以及乳腺细胞的孕酮受体数目和亲和力;4)通过提高卵巢激素分泌,促进其靶器官乳腺发育。
李可建[5](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李七一,韩旭,王淑云[6](2006)在《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研究现状》文中指出目前临床上广泛运用中药注射剂治疗各种类型冠心病(CHD),包括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CHD、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均收效满意,且中药注射剂在治疗CHD合并病、兼夹症方面也较西药有一定的优势,对CHD介入术后及伴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心肌缺血有明显的改善和保护作用。目前对中药注射剂的药理药效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在临床使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提示中药注射剂在治疗CHD方面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与研究。
杜一平,刘丽,林文果,雷开键[7](2006)在《葛根素联合参脉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葛根素联合参脉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2 ̄4级心功患者145例。常规西医治疗34例(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葛根素36例(葛根素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参脉注射液31例(参脉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葛根素及参脉注射液44例(联合组)。结果:①四组总有效率分别是62.86%、74.23%、76.57%、88.59%,(P<0.05)。②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葛根素组血液流变学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参脉组各种心功能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联合组心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均有显着性差异(均P<0.01)。结论:葛根素联合参脉注射液能迅速提高心脏功能,改善血液流变性,消除临床症状,可广泛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
曾庆云[8](2006)在《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包括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回顾了历代中医药治疗偏瘫的主要成就,并对中、西医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分析既往偏瘫综合康复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吸纳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功能评价方法、保留中医证候和辨证康复的观点、保持和丰富中医独特的综合康复技术等,是发挥中西医康复医学的优势、建立偏瘫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重要途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中、西医不同康复方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和实验室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分析中、西医康复方案临床疗效的异同。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对两种康复方案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控制康复医疗成本的有效途径。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55例缺血性脑卒中(证属中风病中经络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患者分为中康组27例和西康组28例。中康组采用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西康组采用规范的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治疗4周后,从临床疗效和实验室检查两个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临床疗效评定包括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中医主要症状、中医证候积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认知功能等治疗前后的改变,及康复训练依从性和并发症情况。实验室检查部分包括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流变、免疫学指标等的改变。两组的卫生经济学研究采用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结果:中康组和西康组两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相若(P>0.05)。与西康组相比,中康组康复治疗的依从性较好,对提高中医综合疗效、改善中医主要症状、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调节免疫系统的紊乱等方面的作用均有显着优势(P<0.05)。两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显示中康组显着低于西康组。结论: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均有确切的疗效。与西医康复方案相比,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可明显提高中医综合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减少卒中后并发症,而且成本-效果比最低,因此可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偏瘫康复治疗方案。
农一兵[9](200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十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在治疗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发展了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剂等治疗方法,而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则为这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随着这些方法的应用,AMI急性期病死率已经降低到4%—6%,远期预后也取得了一定改善,但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AMI的临床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再灌注治疗之前曾得到广泛的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降低了病死率,在防治AMI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些研究的质量和疗效尚未得到系统地评价;另一方面,中医药临床研究整体来说对方法学重视程度不够,还没有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临床试验证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因此,本文对近几十年来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并进行了一项较大样本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用以探讨早期中药干预对AMI远期预后的影响,试图为中西医结合治疗AMI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依据。 一、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方法:①以(中文标题:心肌梗塞or心肌梗死)and(全部检索条目:中医or中药or中西医结合)的检索式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年限为1978年1月至2004年11月。②由2位研究者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意见不同者通过讨论解决。③获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并加以评价。④对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定量的Meta分析。 结果:①共检索到1621个文献。②经两次筛选,剔除不符合要求以及重复报道的文献,最终共有252篇文献入选评价。③按照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的观点,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存在遵循标准的程度不足、研究设计缺陷较明显(特别是随机、盲法和统计学方法)、观察指标选择不尽理想(特别是缺乏远期预后指标)等问题。对提到“随机”的文献进行Jadad评分,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3—5分)只有1篇,仅仅得到3分。而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质量评分结果,也没有1篇得分超过6分(总分是12分)。④只有8篇文献可以进入Meta分析程序,总病例数仅738例,Meta分析显示与常规西药相比,加用中药进行干预对AMI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P=0.24),临床总有效率(P=0.17)和心律失常发生率(P=0.07)也没有差异,但中药干预组再梗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7和0.01),治疗后左室EF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 结论:总体来说中医药治疗AMI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存在较多问题,极大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Meta分析显示中药对减少再梗和心力衰竭、提高左室EF射血分数有益,但仅以本项Meta分析为基础,对于中医药治疗AMI的疗效目前尚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
马丽虹[10](2005)在《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定性总结活血化瘀法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应用情况,定量比较不同活血化瘀方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全面收集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并按照文献选择标准进行筛选: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集相关数据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等。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48篇,经三次筛选,纳入合格研究54项,涉及活血化瘀方药12类,其中53项为低质量研究,1项为高质量研究。临床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既有统计学意义又有临床意义的活血化瘀方药共5种,经敏感性分析显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可靠的有3种,其中总有效率的合并相对危险度最大的是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甙),其它依次为补阳还五汤及其提取物、脉络宁。结论:本系统评价认为三七提取物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首选活血化瘀药物,其次推荐应用脉络宁注射液、补阳还五汤及其提取物,并提示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量效关系、剂型-疗效关系及配用补气药物可能会提高临床疗效。
二、普乐林注射液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乐林注射液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常用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基本情况概述 |
一、中、西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认识 |
二、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况 |
三、常用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功效、安全性分析 |
四、结语 |
综述二 常用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分析 |
一、系统评价概述 |
二、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现状 |
三、结语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研究二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一)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三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一)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四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五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六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壁性心肌梗死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七 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八 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九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十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系统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及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特点实质研究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名认识 |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1 病因认识 |
2.2 病机认识 |
2.3 病机转化 |
2.4 病势发展转归 |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3.1 辩证分型标准 |
3.2 临证分型 |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实质研究进展 |
4.1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2 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3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4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5 血脂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6 白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 |
4.7 血液流变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8 血管活性物质及凝血/纤溶系统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 |
4.9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10 血清微量元素、自由基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11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载脂蛋白E基础和临床研究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发病机制 |
1.1 基本概念 |
1.2 流行病学 |
1.3 危险因素 |
1.4 发病机制 |
2 载脂蛋白E结构和功能 |
2.1 ApoE的结构 |
2.2 ApoE的功能 |
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频率分布 |
3.1 ApoE基因多态性 |
3.2 ApoE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分布 |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4.1 ApoE与血脂水平 |
4.2 ApoE基因多态性对脂代谢的影响 |
4.3 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脂质代谢机理 |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研究 |
5.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5.3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
5.4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年龄 |
5.5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抑郁、认知障碍 |
5.6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 |
5.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检测方法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3.2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
3.3 冠心病组的中医辨证分型 |
3.4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3.5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
4 讨论 |
4.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
4.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4.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用的影响 |
1 临床资料 |
1.1 试验设计 |
1.2 病例选择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2.3 合并用药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1 一般记录项目 |
3.2 观察记录项目 |
3.3 检测方法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
4.2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4.3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
4.4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总积分疗效比较 |
4.5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积分的比较 |
4.6 两组冠心病患者不同ApoE基因型治疗前后调脂疗效比较 |
5 讨论 |
5.1 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验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的影响 |
实验一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二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三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1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
2 通心络胶囊作用特点分析 |
3 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分析 |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
1 载脂蛋白E不同基因型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图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概况 |
2.2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
2.3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述要 |
2.4 冠心病中药注射剂治疗现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
(3)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理论研究 |
一、“气虚血瘀”是糖尿病并脑梗塞的发病基础 |
(一) 脾气虚是糖尿病主要病机 |
(二) 脾与脑 |
(三) 脾气亏虚是中风致病的基础 |
(四) 瘀血是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主要病因 |
(五) 结论气虚血瘀是2 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发病基础 |
二、“毒损脑络”是2 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病机关键 |
(一) 毒的概述 |
(二) 络脉 |
(三) 脑络与脑神 |
(四) 毒损脑络的病理演变及生物学基础 |
三、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为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基本治法 |
(一) 益气健脾为治本之法 |
(二) 活血化瘀为重要治法 |
(三) 清热解毒为治法关键 |
(四) 应用清热解毒法的相关依据 |
四、几点说明 |
(一) 对毒的认识说明 |
(二) 对清热解毒的说明 |
(三) 辨证论治为主导 |
(四) 药物的归经问题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诊断标准 |
(一) 西医诊断标准 |
(二) 中医诊断标准 |
二、试验病例标准 |
(一) 病例纳入标准 |
(二) 病例排除标准 |
(三) 病例剔除标准 |
(四) 病例脱落标准 |
三、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及分组 |
(二) 一般情况资料 |
四、观察及治疗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二)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
五、疗效判定 |
(一)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判定 |
(二) 神经功能缺损疗效判定 |
(三) 认知功能疗效判定 |
(四) 日常生活能力疗效判定 |
(五) 生活质量评定 |
(六) 实验室疗效指标 |
(七)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八) 安全性评价标准 |
六、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中医证候改善情况 |
二、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情况 |
三、中医单项证候积分变化 |
四、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情况 |
(一) 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 |
(二) 认知障碍改善情况 |
(三)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
五、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
六、治疗前后两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情况 |
七、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 |
八、血脂改善情况 |
九、血浆内皮功能指标改善情况 |
十、血清炎性标志物清除情况 |
十一、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十二、安全性指标分析结果 |
临床疗效分析 |
一、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二、改善症状体征 |
三、改善神经系统功能 |
四、改善生活质量 |
五、调整血糖水平 |
六、改善胰岛功能 |
七、改善血流变状况 |
八、调整血脂水平 |
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十、清除血清炎性标志物 |
十一、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
讨论 |
一、炎症与2 型糖尿病 |
二、炎症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
三、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 |
四、中医治则确立及方药组成和分析 |
(一) 中药功效溯源 |
(二) 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五、益消复瘫汤作用机制分析 |
(一)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
(二) 抑制炎症反应 |
(三) 改善胰岛素抵抗 |
(四) 调整血糖水平 |
(五) 改善血流变学状态,降低血脂水平 |
六、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4)葛根素对乳腺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葛根简介 |
1.1.1 生长习性 |
1.1.2 研究进展 |
1.1.3 开发前景 |
1.2 葛根素简介 |
1.2.1 理化性质 |
1.2.2 药理学作用及研究进展 |
1.2.3 临床应用 |
1.2.4 不良反应 |
1.2.5 展望 |
1.3 植物雌激素的研究概况 |
1.3.1 分类及化学结构 |
1.3.2 吸收和代谢 |
1.3.3 对动物的生理作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1.3.4 其它生理作用 |
1.3.5 展望 |
1.4 课题方案设计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实验研究 |
2.1 葛根素对小白鼠体重的影响研究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2 葛根素对小白鼠乳腺发育的影响研究 |
2.2.1 材料与方法 |
2.2.2 结果 |
2.3 葛根素对小白鼠子宫及卵巢发育的影响研究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 |
2.4 葛根素对小白鼠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研究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结果 |
3 讨论 |
3.1 关于葛根素对小白鼠体重增重的影响 |
3.2 关于葛根素对小白鼠乳腺发育的影响 |
3.2.1 对乳腺组织重量及其与体重百分比的影响 |
3.2.2 对乳腺实质、乳腺域及其百分比的影响 |
3.2.3 对乳腺导管发育的影响 |
3.3 葛根素对小白鼠子宫及卵巢发育的影响研究 |
3.3.1 对子宫及卵巢组织重量的影响 |
3.3.2 对子宫壁腺体数目的影响 |
3.3.3 对卵巢卵泡总数和成熟卵泡数的影响 |
3.4 葛根素对小白鼠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研究 |
3.4.1 对孕酮(P)含量的影响 |
3.4.2 对雌二醇(E2)含量的影响 |
3.4.3 对生长激素(GH)含量的影响 |
3.4.4 对催乳素(PRL)含量的影响 |
3.5 关于葛根素开发成为促乳腺发育作用植物雌激素样药物的展望 |
4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6)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 |
1.1 治疗CHD心绞痛 |
1.2 治疗CHD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
1.3 治疗老年CHD |
1.4 治疗CHD心力衰竭 |
1.5 治疗CHD心律失常 |
1.6 对CHD QT离散度的研究 |
1.7 治疗CHD合并糖尿病 |
1.8 治疗CHD伴高脂血症 |
1.9 治疗CHD伴胰岛素抵抗 |
1.10治疗CHD伴高粘血症 |
1.1 1 治疗CHD伴微循环障碍 |
1.1 2 对CHD介入治疗的研究 |
1.1 3 对CHD伴非心脏手术的研究 |
2 药理药效研究 |
2.1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减轻心肌细胞损伤 |
2.2 降纤,抗凝,抗血小板活化 |
2.3 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2.4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
2.5 抗氧自由基 |
3 问题与展望 |
3.1 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辨证应用 |
3.2 应关注中药注射剂同用的问题 |
3.3 应提高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认识 |
3.4 应注意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再评价 |
(7)葛根素联合参脉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疗效比较 |
3.2 治疗前后各组心脏功能参数的变化 |
3.3 各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
4 讨论 |
(8)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其康复的认识 |
第一节 历代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认识的源流 |
一、历代医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唐宋以前,以正虚邪中为主要病因病机 |
(二) 金元时期,倡火、风、气、痰内因为患 |
(三) 明清时期,主虚、风、瘀致病说 |
二、历代医家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治法的探讨 |
(一) 中药汤剂疗法 |
(二) 偏瘫其他疗法 |
第二节 现代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的研究概状 |
一、缺血性脑卒中中药临床研究概况 |
(一) 缺血性脑卒中治则治法研究 |
(二) 缺血性脑卒中辨证论治研究 |
(三) 缺血性脑卒中辨病论治研究 |
(四) 缺血性脑卒中经方研究 |
(五) 缺血性脑卒中自拟方研究 |
(六) 缺血性脑卒中中成药静脉制剂研究 |
二、缺血性脑卒中针灸治疗研究概况 |
(一) 头针疗法 |
(二) 体针疗法 |
(三) 电针疗法 |
(四) 择时取穴针刺法 |
(五) 其他 |
(六) 针刺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 |
(七)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机理探讨 |
三、缺血性脑卒中推拿治疗研究概况 |
(一) 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的治疗 |
(二) 推拿对中风恢复期的治疗 |
(三) 推拿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合并症的治疗 |
(四) 推拿与现代医疗技术结合 |
(五) 推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理探讨 |
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熏洗疗法研究概况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及其康复的认识 |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
一、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
(一)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
(二)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本质的认识 |
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原则和措施概述 |
(一)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原则 |
(二)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措施 |
第三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及治疗的研究 |
一、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机制 |
(一) 卒中后大脑皮质功能的重建——神经可塑性理论 |
(二) 卒中后脑内的生理生化改变——神经可塑性机制与影响因素 |
(三) 卒中后脑的可塑性与功能康复 |
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研究 |
(一) 康复治疗的原则 |
(二) 康复训练的时间 |
(三) 康复治疗的方法 |
第三章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综合治疗近况研究 |
第一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
一、辨证口服中药与静脉中药制剂合用 |
二、中药与针灸合用 |
三、中药加手法推拿 |
四、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疗法综合应用 |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
一、脑梗死西医内科治疗 |
二、西医内科加康复训练 |
三、西医内科治疗加理疗 |
四、西医内科加外科及介入治疗 |
五、卒中单元治疗模式 |
第三节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
一、中西药物结合康复方案 |
二、中西药物配合中医推拿针灸等康复治疗方法 |
三、中西药物配合西医康复、理疗等治疗方法 |
四、中西药物配合中西医综合康复疗法 |
小结与体会 |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病例纳入标准 |
(三) 病例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随机分组 |
(二) 治疗方法 |
三、一般资料分析 |
(一) 病例来源 |
(二)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三) 中康组与西康组患者治疗前可比性检测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临床疗效比较 |
(一)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二) 中医综合疗效评定及主要症状、证候积分情况比较 |
(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比较 |
(三) 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比较 |
(五) 认知障碍水平(MMSE 积分)及3 个月后血管性痴呆(VD)发生率比较 |
(六) 生存质量比较 |
(七) 临床常见并发症发病率比较 |
(八) 卫生经济学指标分析 |
(九) 患者依从性情况比较 |
(十) 实验室指标及安全性监测 |
第三节 研究结论 |
第四节 讨论 |
一、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病因病机探讨 |
二、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治则治法探讨 |
三、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综合治疗思路的确立 |
四、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早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建立 |
(一)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口服汤药的选用 |
(二)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静脉用中药制剂的选用 |
(三)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熏洗方药分析 |
(四)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针灸方案的确立 |
(五)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推拿康复方案的制定 |
(六)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急性期中医特色心理康复方案的确立 |
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免疫功能调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探讨 |
六、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及其意义 |
七、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两种综合康复方案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
八、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中医康复原则探讨 |
(一) 在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引入中医证候学指标 |
(二) 以辨证论治和整体康复作为脑卒中康复的重要指导思想 |
(三) 发挥中医独特康复疗法的优势 |
(四) 将现代康复医学的有关理论作为脑卒中康复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
九、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
附录Ⅱ 中风病主要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Ⅲ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 |
附录Ⅳ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
附录Ⅴ 简式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SFMA 量表) |
附录Ⅵ Barthel氏指数法(BI) |
附录Ⅶ 简明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 量表) |
附录Ⅷ WHO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表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词表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现代治疗进展回顾 |
第二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综述 |
第三部分、预后研究的方法学探讨 |
临床研究 |
第一部分、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中医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文献评价表 |
附件二、早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观察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理论探讨 |
一、活血化瘀法的源流 |
(一) 滥筋于《内经》时代 |
(二) 应用于《伤寒杂病论》 |
(三) 发展于隋唐宋 |
(四) 发扬于金元明清 |
二、活血化瘀法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一) 理论研究现状及分析 |
(二) 临床疗效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三、运用系统评价方法进行中医治法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一)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
(二) 将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活血化癖法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
(三) 将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活血化癖法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系统评价 |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一) 临床研究的收集方法 |
(二) 文献选择标准及方法 |
(三) 资料提取方法 |
(四)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
(五) 统计分析方法 |
二、结果 |
(一) 文献检索、分类、选择结果 |
(二) 排除文献一般情况 |
(三)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 |
(四)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描述及质量评价结果 |
(五) Meta-分析结果 |
(六)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七) 相关实验室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讨论 |
一、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二、结论的主要影响因素 |
三、后续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纳入文献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2 待评价文献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3 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排除文献登记一览表 |
致谢 |
四、普乐林注射液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系统评价研究[D]. 张晓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 [2]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3]清热解毒益气活血法治疗2型糖尿病并脑梗塞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孙志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0)
- [4]葛根素对乳腺发育影响的研究[D]. 巴雅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03)
- [5]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6]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研究现状[J]. 李七一,韩旭,王淑云. 江苏中医药, 2006(11)
- [7]葛根素联合参脉注射液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杜一平,刘丽,林文果,雷开键.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6(03)
- [8]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偏瘫的影响的对比研究[D]. 曾庆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2)
- [9]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D]. 农一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
- [10]系统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D]. 马丽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