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F公司涤纶POY上油系统的改造及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曹仕文[1](2021)在《高弹DTY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以高弹涤纶假捻变形丝生产中工艺调整与原丝质量因素分析,对DTY成品质量的影响,着重分析原料部分和假捻变形工艺部分,包括原丝强伸度、条干均匀度、原丝油剂,假捻变形工艺中牵伸比及速度、热箱温度、K值以及D/Y比等,并分析其中关系与相应工艺范围,分析表明由于假捻变形过程中工艺要求较高,原丝物性以及假捻变形工艺都要有合适的调整工序,以确保最终产品符合要求。
曹宇恒[2](2020)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长丝加弹过程的结构与性能变化》文中研究说明从二十世纪初成功合成高分子酚醛树脂,到二十世纪中期聚乙烯和聚丙烯等通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再到后来的塑料、橡胶、纤维、涂料等,合成高分子材料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大多数合成高分子材料在自然条件下降解缓慢,通过填埋、焚烧等处理方法又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从而对环境治理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研究开发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其中,脂肪族聚酯因其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以及可在自然微生物作用下降解等特性,已成为研究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主要方向之一。如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加工性能和机械性能优良,被广泛应用于农用地膜、食品包装等塑料制品。但由于其熔体稳定性差、熔体强度低、结晶度高等原因,PBS的纺丝、后加工难度大,使得PBS在纤维领域应用较慢。近年来,PBS预取向丝(POY)和PBS牵伸丝(DY)的制备取得了较大突破,达到了中试规模。然而,在对PBS-POY(以下简称POY)或PBS-DY(以下简称DY)进行加弹制备PBS-DTY(以下简称DTY),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POY的集束性差,尤其是经牵伸后单丝间发散现象严重;(2)POY在牵伸加弹过程中易产生较多的“白粉”;(3)DTY的断裂强度不升反降,断裂强度仅为原丝的40%~60%,这与常规涤纶、锦纶等纤维加弹过程中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形成较大反差。为此,本课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开展以下四方面的探讨。1.根据PBS纤维特性,选用三种不同的常用油剂:PET、PTT和PP纺丝油剂,对其成分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三种油剂乳液的表面张力接近,但PTT油剂油膜强度、乳液电导率较高,用此油剂制得POY集束性较好。但得到的POY随存放时间延长,纤维表面油膜发生破裂,含油率降低,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增加,单纤维间发散现象变得严重,纤维的体积比电阻也有所增大。2.通过DSC、TG对生产车间收集到白粉与同一批次PBS切片进行测试,发现白粉熔点为121℃,略高于PBS切片(115℃),其熔融焓(128.04J/g)比PBS切片完全结晶熔融焓(110.3J/g)高;TG曲线出现三个平台,热失重率分别为74.8%、17.4%和7.8%。进一步对白粉进行核磁氢谱、碳谱以及红外分析,发现白粉与PBS切片具有相同的重复单元。对白粉进行特性黏度、GPC、质谱和XRD测试发现,白粉由不同聚合度的低聚物组成,其中低聚物中还有部分PBS环状二聚体存在。3.利用强伸度仪、自主研发捻度仪、二维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仪器,探讨不同牵伸倍数、假捻温度和假捻度(D/Y)对假捻丝性能与结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POY经牵伸后,DY的断裂强度随着拉伸倍数和拉伸温度的增加而增加。(b)POY经加捻-退捻后,DTYP(指POY加工成的DTY)断裂强度均低于POY;随着假捻温度升高,DTYP断裂强度先升后降,在假捻温度为80℃,强度损失率(6.95%)最低;随着D/Y增加,强度损失率提高,当D/Y=2.2时可达14%。(c)DY经加捻-退捻后,DTYD(指DY加工成的DTY)断裂强度均低于DY;随着假捻温度升高,DTYD断裂强度先升后降,在假捻温度为80℃,强度损失率为6.7%;随着D/Y增加,DTYD断裂强度降低,当D/Y=2.2时强度损失率为11%。综上所述,牵伸过程会提高PBS纤维的断裂强度,而假捻过程会使PBS纤维断裂强度降低,选择适当的温度可有效降低纤维强度损耗率。4.在中试加弹机上,分别用POY和DY制备了两种加弹丝(DTYP和DTYD),并对制得的DTY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TYP的断裂强度均低于POY(强度损失率40%~60%),其断裂强度随着牵伸倍数、变形温度增大而增大,随着D/Y增加而降低。对于DY-DTY路线,牵伸倍数只能设定在1.01左右,所制备的DTYD断裂强度较低,强度损耗率高达74.8%。综上所述,中试试验机上制备的DTY强度损耗率高于实验室制备的DTY。
朱长灵[3](2020)在《年产30000吨废聚酯瓶基涤纶长丝生产车间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对循环经济的鼓励引导,我国的再生聚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既解决了废旧聚酯瓶的污染问题,又减少了石油能源消耗。但是一直以来,再生聚酯长丝都是依靠低价格赢取市场,产品类别也是以普通粗旦产品为主,主要应用于对品质要求不高的家纺和其他产业用纺织品领域。2017年我国开始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导致国内再生瓶片供应骤然紧张,再生瓶片价格开始大幅上涨,和原生切片的差距越来越小,再生涤纶长丝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从业企业经营困难,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再生涤纶长丝必须撕掉低质低价的标签,走差别化生产的路线。本设计对传统的再生聚酯长丝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升级,使得生产线既能生产普通的产品又能加工生产差别化产品。工艺流程简述为:将回收聚酯瓶进行粉碎清洁等处理后,通过输送、干燥、螺杆、熔体均化釜、过滤、纺丝、卷绕等生产流程生产出合格涤纶长丝,并通过增加在线添加母粒设备的手段,制造多种功能性涤纶和彩色涤纶丝。本论文结合工艺要求做出较优的生产车间布置设计。和原生切片纺丝相比,瓶片纺丝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原料洁净度的不同,所以瓶片纺丝关键点在于纺丝熔体的质量,本文主要在瓶片的清洗、干燥、熔体过滤和反应釜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可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本设计对工艺流程和设计方案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包括总论、原料、工艺、设备、公用工程及厂房设计都做了详细描述,同时对市场和经济核算做简单表述。本设计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工艺优化,利用再生聚酯瓶片生产涤纶长丝,同时为了拓展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避免低水平竞争,在线添加母粒、抗菌剂、阻燃剂等方式直接生产色丝、抗菌和阻燃功能性涤纶长丝,改变普通再生涤纶长丝低质低价的行业印象,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项目转化的可行性。
吴俊红,方千瑞,蒋建权,和登科,孙学江,刘持军[4](2017)在《POY细旦丝上油均匀性的改进》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油剂调配、输送的工艺优化和设备改造,提高POY上油均匀性。结果表明:通过调配槽的改造,提高了调配油剂乳化均匀性和缩短搅拌时间到30 min左右;通过特殊的高点排气装置,消除气泡引起的POY上油不均和油剂腐败引起的输送不畅。
赵辉[5](2015)在《新型生物基尼龙56异收缩混纤丝的制备及其产品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尼龙56所使用的戊二胺都是以石油资源为原料,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得的,成本高昂且污染环境,所以尼龙56一直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近些年由于生物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制备戊二胺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使得规模化生产生物基尼龙56及其长丝成为了可能。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探讨了新型生物基尼龙56和普通涤纶的一步法异收缩混纤丝的可纺性,通过实际试纺现场调节生产工艺参数,分别制备了两种尼龙56/普通涤纶的混纤丝(涤纶POY/尼龙56FDY,尼龙56POY/涤纶FDY)以及尼龙56POY和尼龙56FDY单丝,并对制得的混纤丝和单丝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2)对生物基尼龙56/涤纶混纤丝的异收缩性能进行研究,最后通过试验确定了涤纶POY/尼龙56FDY的异收缩评价的方法:即首先混纤丝放入沸水里面30min测得其热收缩率作为POY组分的收缩率S1;混纤丝在80℃,30min定长水定型后,再经120℃,20min干热处理得到其热收缩作为尼龙56FDY的收缩率S2,两种之差△S=S1-S2作为混纤丝的异收缩率。(3)研究不同热处理条件对生物基尼龙56的POY、FDY单丝及其与涤纶混纤丝结构、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其性能变化的原因,从而为后道混纤丝织物的织造、染整加工提供一些指导。(4)对不同热定型工艺处理后尼龙56混纤丝织物性能、风格进行了测试,分析了不同热定型工艺对织物的KES手感风格影响。
王华平,吉鹏,王朝生[6](2013)在《聚酯纤维熔体直纺仿真模型与工程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酯纤维已成为我国化纤第一大类化纤产品,熔体直纺技术已经成为了国际最先进的主导工艺。熔体直纺工艺具有产能大、能耗低、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但流程长、聚合与纺丝条件相互影响、工艺调节影响面广,品质控制难、产品开发难度大、差别化率低。倡导大容量聚酯纤维高品质化、差别化、功能化、柔性化,并高度融合,其中关键核心工程科学问题为纺丝仿真模型。本文在介绍熔融纺丝仿真模型研究概况基础上,对仿真模型的构建从材料参量仿真、流场仿真、成型过程仿真、结构与性能关系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在熔融纺丝仿真模型的应用方面,主要介绍了超细旦纤维的开发、改性共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异形纤维成型几个方面。最后对未来聚酯纤维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未来将继续坚持数字化仿真与纺丝技术的高度融合,建立数字化研究平台与纺丝技术数字化平台,基于唯象工程模型、性能预测模型等,结合实际生产过程,实现全流程数字化控制。
黄园英[7](2013)在《新型超仿棉聚酯复合纤维的产业化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根据聚酯FDY和POY丝的异收缩性能,在现有FDY设备上进行设备和丝路改造,较系统地对一步法FDY/POY异收缩仿棉复合丝的丝路和工艺进行研究,探索出一套相对成熟的新型超仿棉聚酯复合纤维的生产加工技术。本课题综合运用纤维异纤、异收缩、复合等成型加工技术,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聚集态结构调整和复合丝表面形态的控制及成型工艺与结构性能内在联系的研究,确定复合丝加工的优化工艺。主要通过喷丝板的特殊设计、POY丝导丝盘及复合网络器的加装,在纺丝、拉伸、变形加工过程中合理选择纺丝拉伸变形等工艺条件,重点研究复合纺丝的牵伸卷绕工艺对FDY/POY异收缩仿棉复合丝的结晶取向、力学性能以及沸水收缩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要达到超仿棉效果,必需严格控制复合丝的结晶取向、沸水收缩率,其在力学性能达标的情况下结晶取向尽量减小,仿棉复合丝在吸湿和柔软性能上才能达到仿棉效果;其沸水收缩不能太大,在纱线膨松形态、毛羽、手感、条干以及热湿舒适性能上才能达到超仿棉效果。本课题利用常规聚酯,采用异纤、异收缩及节能环保的一步法交络复合工艺,初步开发生产出具有良好力学性能、柔软手感、一定蓬松度、良好吸湿导湿性能的新型仿棉复合丝,为产业化生产该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樊娟,王学利,俞建勇,黄莉茜[8](2013)在《异收缩混纤丝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异收缩混纤丝的一步法和二步法生产技术,分别讨论了各方法的工艺路线、技术难易、成本高低及产品的质量和特点,相互之间作了一定的比较,认为一步法异收缩混纤丝的生产技术具有流程短、能耗物耗低、定长定重、产品稳定性好等优异的性能,是未来异收缩混纤丝的发展方向。同时,对异收缩混纤丝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认为需要增加新型品种、增加原料组合的多样性,对异收缩混纤丝的关键生产技术加强研究,提升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
王宝健[9](2012)在《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成形及纤维结构控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具有优良的弹性和蓬松性广泛应用于仿毛、仿真丝和高档针织面料,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对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加工及纤维聚集态结构控制等技术性难题目前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本文以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的加工过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一步法混纤丝加工过程中POY和FDY从喷丝孔到复合点之间的纺丝直径、应力、结晶度和取向度等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建立了熔融纺丝、拉伸、定型工艺参数与纤维应力、内部结构等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为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的加工和异收缩率的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在一步法生产装置上制备了72dtex/50f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对加工过程中的纤维直径、张力、结晶度、取向度等参数进行了测量,并与理论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本论文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POY和FDY的熔融纺丝过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一步法异收缩混纤丝加工过程中POY和FDY的直径、张力、速度、温度、双折射率、结晶度沿纺程的变化进行了数学模拟。结果发现,在纺程上POY的直径、张力、温度、速度变化比FDY大;POY在纺程上可以形成良好的结晶和取向,其中结晶度可达到16%,双折射率可达到0.085,而FDY的结晶和取向可以忽略不计;探讨了POY和FDY的泵供量和纺丝速度变化对纤维张力、双折射率和结晶度的影响规律:POY和FDY的张力、双折射率和结晶度随着泵供量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纺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2)对一步法涤纶异收缩混纤丝中的FDY纤维热辊牵伸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建立了基本数学模型。根据现有的FDY热辊牵仲工艺,重点探讨了纤维在拉伸过程中细颈现象以及纤维运动学、动力学参数(应变、速度、应力、应变率)、应力-应变曲线、结构参数(结晶度、取向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热辊牵伸比对纤维拉伸点、应变、速度、应力、双折射率、结晶度等的影响规律:随着热辊牵伸比的增大,纤维细颈点和应变硬化点、纤维达到稳定速度和应力的位置均向GRl方向移动,纤维的应力、结晶度、取向度呈增大趋势。(3)建立了FDY纤维热辊定型的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数学模拟,探讨了不同热辊(GR2)温度、不同牵伸比对FDY结晶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热辊温度的升高,FDY的结晶度增大;随着热辊牵伸比的增大,FDY的结晶速率和结晶度都增大,其中理论模拟值和实验值相差不大。(4)探讨了72dtex/50f一步法涤纶异收缩混纤丝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的选择,确定了原料切片预结晶、干燥、熔融、纺丝组件、侧吹风、集束点、拉伸、卷绕等工艺参数。测试了加工过程中POY,FDY的纤维直径、应力、结晶度、取向度,并与理论模拟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理论值和实测值差别不大,说明理论模型可以指导实际的生产过程。
石云虎[10](2005)在《超细旦涤纶长丝加工技术研究(POY-DTY路线)》文中研究说明超细纤维的研制与发展是差别化涤纶长丝的一个主流方向,使用POY-DTY常规路线加工比其它生产方式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存在丰厚的经济利益空间。 本课题通过直接纺、切片纺两种生产路径对超细纤维纺丝工艺、后处理技术、在线张力质量监控系统的运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缓冷系统、侧吹系统、后加工丝路、假捻装置设备改造和优化的基础上,对工艺技术条件进行探索;并结合织造工序的使用状况,对超细纤维的织物风格适应性进行探讨,为提高产品的内在品质、扩大产品的使用范围,提出了改进方案和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为仪化公司超细纤维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实践方面的技术支撑,为中国石化企业超细纤维研制和生产做出了贡献。
二、KF公司涤纶POY上油系统的改造及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F公司涤纶POY上油系统的改造及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高弹DTY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主要原料与生产设备 |
1.2 工艺流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原丝生产工艺影响 |
2.1.1 原丝强伸度对DTY影响 |
2.1.2 原丝条干均匀度对DTY影响 |
2.1.3 原丝使用油剂对DTY影响 |
2.2 加弹工艺影响 |
2.2.1 牵伸比及速度对DTY质量影响 |
2.2.2 热箱温度(HT1和HT2)对DTY质量影响 |
2.2.3 K值对DTY质量影响 |
2.2.4 D/Y比对DTY质量影响 |
3 结论 |
(2)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长丝加弹过程的结构与性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可生物降解材料 |
1.2.1 可生物降解材料分类 |
1.2.2 可生物降解材料应用 |
1.3 可生物降解脂肪族聚酯 |
1.3.1 聚羟基烷酸酯(PHA) |
1.3.2 聚己内酯(PCL) |
1.3.3 聚乳酸(PLA) |
1.3.4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 |
1.4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研究进展 |
1.4.1 PBS结构与性能 |
1.4.2 PBS塑料改性研究进展 |
1.4.3 PBS纤维研究进展 |
1.5 纤维加弹技术发展 |
1.5.1 假捻原理 |
1.5.2 假捻器分类 |
1.5.3 影响加弹过程与产品质量的因素 |
1.5.3.1 POY质量 |
1.5.3.2 纺丝油剂性能 |
1.5.3.3 纤维制备过程中“白粉” |
1.5.3.4 加弹机工艺参数 |
1.6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纺丝油剂对POY性能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油剂乳液配制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纺丝油剂性能 |
2.3.1.1 原油和乳液外观及有效成分 |
2.3.1.2 原油和乳液pH值和电导率 |
2.3.1.3 原油红外光谱分析 |
2.3.1.4 原油运动粘度 |
2.3.1.5 原油和乳液表面张力 |
2.3.1.6 原油油膜强度 |
2.3.2 POY性能随存放时间的变化 |
2.3.2.1 表面形貌 |
2.3.2.2 含油率 |
2.3.2.3 动/静摩擦系数 |
2.3.2.4 体积比电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制备过程白粉成因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白粉结构与性能 |
3.3.1.1 ~1H NMR和~(13)C NMR分析 |
3.3.1.2 红外光谱图(FTIR)分析 |
3.3.1.3 DSC分析 |
3.3.1.4 TG分析 |
3.3.1.5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 |
3.3.1.6 质谱分析 |
3.3.1.7 XRD分析 |
3.3.2 白粉产生与形成 |
3.3.2.1 低聚物的产生 |
3.3.2.2 PBS白粉迁移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捻-退捻模拟设备上DTY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拉伸丝(DY)制备工艺流程 |
4.2.2.2 假捻丝(DTY)制备工艺流程 |
4.2.3 纤维性能的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POY拉伸前后结构与性能的变化 |
4.3.1.1 拉伸温度和拉伸倍数对DY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1.2 拉伸温度和拉伸倍数对DY取向度的影响 |
4.3.1.3 拉伸温度和拉伸倍数对DY结晶性能的影响 |
4.3.2 POY假捻处理前后结构与性能的变化 |
4.3.2.1 假捻温度和假捻度对DTYP假捻张力的影响 |
4.3.2.2 假捻温度和假捻度对DTYP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 DY假捻处理前后结构与性能的变化 |
4.3.3.1 假捻温度和假捻度对DTYD假捻张力的影响 |
4.3.3.2 假捻温度和假捻度对DTYD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3.3 假捻温度和假捻度对DTYD晶体取向度的影响 |
4.3.3.4 假捻温度和假捻度对DTYD结晶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BS-DTY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5.2.2 纺丝 |
5.2.2.1 PBS-POY制备 |
5.2.3.2 PBS-DY制备 |
5.2.2.3 PBS-POY/DY制备DTY |
5.2.3 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DY性能分析 |
5.3.1.1 拉伸温度对DY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1.2 牵伸倍数对DY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1.3 POY和DY的结晶和取向 |
5.3.2 POY-DTY性能分析 |
5.3.2.1 D/Y对DTYP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3.2.2 牵伸倍数对DTYP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3.2.3 变形温度对DTYP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3.3 DY-DTY性能分析 |
5.3.3.1 牵伸倍数对DTYD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年产30000吨废聚酯瓶基涤纶长丝生产车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总论 |
1.1 设计依据及原则 |
1.2 化纤行业发展概况 |
1.3 涤纶行业发展概况 |
1.4 再生涤纶行业发展概况 |
1.5 再生涤纶行业最新动态 |
第二章 主要原料和辅助材料 |
2.1 主要原辅材料消耗 |
2.2 主要原材料—废旧聚酯瓶片质量指标 |
第三章 生产工艺与设备 |
3.1 工艺路线、工艺流程 |
3.2 工艺参数计算 |
3.3 主要设备及选型 |
3.4 产品的检验 |
3.5 组件和过滤器的清洗 |
3.6 油剂调配 |
第四章 工程技术方案 |
4.1 总平面规划方案 |
4.2 运输及仓储 |
4.3 土建工程 |
4.4 给水、排水 |
4.5 供电 |
4.6 通风与空气调节 |
4.7 空压与制冷 |
第五章 环境保护 |
5.1 “三废”治理 |
5.2 绿化 |
第六章 管理体制与定员 |
6.1 管理体制 |
6.2 工作制度 |
6.3 定员 |
6.4 人员培训 |
第七章 项目总投资 |
7.1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
7.2 流动资金估算 |
第八章 财务分析 |
8.1 财务评价基础数据 |
8.2 产品成本和费用估算 |
8.3 财务分析 |
8.4 分析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POY细旦丝上油均匀性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 |
1.1 原料 |
1.2 主要设备及测试仪器 |
1.3 熔体直纺POY油剂调配输送系统 |
1.4 细菌取样 |
2 结果及讨论 |
2.1 造成POY油剂存在气泡而不能及时排除的主要原因 |
2.1.1 油剂调配搅拌不充分 |
2.1.2 油剂泵入口管线排气性差 |
2.1.3 油剂系统温度控制不当 |
2.1.4 油剂腐败 |
2.2 改进措施 |
2.2.1 调配槽改造 |
2.2.2 优化油剂调配输送温度 |
2.2.3 油剂输送系统改造 |
2.3 改进最终效果 |
3 结论 |
(5)新型生物基尼龙56异收缩混纤丝的制备及其产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新型生物基尼龙 56 研发背景 |
1.2 生物法制备戊二胺的研究进展 |
1.3 异收缩混纤丝的开发应用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生物基尼龙 56与涤纶混纤丝的纺丝工艺探究及其性能研究 |
2.1 纺丝工艺的探究 |
2.2 各单丝和混纤丝的基本性能测试 |
2.3 测试结果和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物基尼龙 56/涤纶混纤丝异收缩率的表征 |
3.1 表征混纤丝异收缩性能的基本思路 |
3.2 实验部分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处理对生物基尼龙 56纤维及其混纤丝结构、性能的影响 |
4.1 尼龙 56 POY、FDY 单丝松弛热处理其结构、性能变化 |
4.2 尼龙 56POY、FDY 单丝定长热处理其结构、性能变化 |
4.3 两种混纤丝松弛热处理其拉伸性能变化 |
4.4 两种混纤丝定长热处理其性能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热定型工艺对混纤丝织物性能、风格的影响 |
5.1 织物的基本规格参数 |
5.2 织物的精炼处理 |
5.3 织物的热定型处理 |
5.4 混纤丝织物的性能、风格测试 |
5.5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得出的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聚酯纤维熔体直纺仿真模型与工程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熔融纺丝仿真模型的发展 |
1.1 熔融纺丝仿真模型研究概况 |
1.2 熔融纺丝理论的应用 |
1.3 熔融纺丝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 熔融纺丝成形机理―仿真模型的构建 |
2.1 材料参量仿真 |
2.2 流场仿真 |
2.3 成型过程仿真 |
2.3.1 POY熔融纺丝动力学模拟 |
2.3.2 FDY熔融纺丝动力学模拟 |
2.4 结构与性能 |
2.4.1 POY力学性能模型 |
2.4.2 DTY力学性能模型 |
2.4.3 FDY力学性能模型 |
3 熔融纺丝仿真模型的应用 |
3.1 细旦及超细旦长丝 |
3.2 改性共聚酯纤维 |
3.3 异形纤维的开发 |
4 结束语与展望 |
(7)新型超仿棉聚酯复合纤维的产业化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棉纤维和聚酯纤维的特点 |
1.1.1 棉纤维的优缺点 |
1.1.2 聚酯纤维的优缺点 |
1.1.3 超仿棉涵义 |
1.2 超仿棉聚酯纤维的研究现状 |
1.2.1 纤维仿棉 |
1.2.2 聚酯长丝仿棉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超仿棉聚酯复合丝组份 POY 成型工艺与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复合丝组份 POY 丝的试纺工艺流程 |
2.1.2 复合丝组份 POY 的纺丝成型工艺参数 |
2.1.3 主要生产设备 |
2.1.4 测试方法及仪器 |
2.1.5 纺丝装置的改造及工艺路线的确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熔体原料指标 |
2.2.2 复合丝组份 POY 纺丝成型工艺 |
2.2.3 复合丝组份 POY 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超仿棉聚酯复合丝的成型工艺与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工艺路线的确定 |
3.1.2 工艺条件设定 |
3.1.3 复合丝主要生产设备 |
3.1.4 测试方法及仪器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一步法 FDY/POY 仿棉复合丝纺丝工艺 |
3.2.2 纺丝成型工艺对聚酯复合丝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
3.2.3 拉伸热定型工艺对复合丝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超仿棉聚酯复合丝的仿棉性能与结构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纱线样品 |
4.1.2 测试仪器及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纱线形态结构 |
4.2.2 纱线基本性能 |
4.2.3 纱线芯吸性能 |
4.2.4 纱线放湿性能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聚酯超仿棉复合丝的织物风格研究 |
5.1 测试仪器及方法 |
5.1.1 织物表面形貌观察 |
5.1.2 KES 织物风格实验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织物的截面形态 |
5.2.2 KES 织物风格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成形及纤维结构控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熔融纺丝过程数学模拟 |
2.1 熔融纺丝的一般特征 |
2.2 异收缩混纤丝熔融纺丝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 模拟结果和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DY纤维热辊拉伸动力学模拟 |
3.1 纤维拉伸过程的基础理论 |
3.2 一步法POY/FDY混纤丝中FDY热辊拉伸模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DY纤维热辊定型模拟 |
4.1 FDY纤维经过热辊热定型后张力和取向度的变化 |
4.2 FDY纤维经过热辊热定型的基本假设 |
4.3 FDY纤维热辊热定型结晶度演化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的制备 |
5.1 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生产工艺研究 |
5.2 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复合点上方纤维直径、应力、结晶度、取向度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对照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超细旦涤纶长丝加工技术研究(POY-DTY路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国内外超细纤维的研制与发展情况 |
1.2 超细纤维分类及其性能的优越性和运用 |
1.3 常规生产路线POY-DTY生产超细纤维的技术难点 |
1.4 仪征化纤公司超细纤维研发和生产概况 |
1.5 超细纤维的常规加工路径及本课题研究方法 |
1.6 本课题研究重点 |
2.超细纤维生产技术研究 |
2.1 试验条件 |
2.1.1 原料准备 |
2.1.2 设备和仪器 |
2.1.3 主要检测方法及标准 |
2.1.4 工艺流程 |
2.2 纺丝装置技术特点及设备改造 |
2.2.1 直接纺装置特点 |
2.2.2 切片纺NOY纺丝装置特点 |
2.3 纺丝装置改造及工艺参数确认 |
2.3.1 原料要求 |
2.3.2 干燥系统的改进和参数控制 |
2.3.3 熔体输送 |
2.3.4 纺丝组件 |
2.3.5 纺丝温度、螺杆温度的选择 |
2.3.6 侧吹冷却系统 |
2.3.7 丝条张力分析及集束位置的选择 |
2.3.8 纺丝上油的技术要求 |
2.3.9 纺丝速度的选择 |
2.4 超细纤维后加工技术研究 |
2.4.1 超细纤维对后加工设备的要求 |
2.4.2 FTF12E3加弹机技术特点及设备改造 |
2.4.3 后加工工艺参数的确认 |
2.5 超细纤维加工工艺参数及产品性能技术指标 |
2.5.1 纺丝主要工艺参数及POY物理指标 |
2.5.2 加弹主要工艺参数及DTY物理指标 |
3.超细纤维DTY产品性能优化 |
3.1 后加工生产稳性提高 |
3.1.1 后加工过程“抖丝”现象分析及对策 |
3.1.2 “雪花”现象原因剖析及对策 |
3.2 超细纤维DTY产品性能优化 |
3.2.1 超细纤维退绕性能的改善途径 |
3.2.2 83/144经编超柔面料风格改进 |
3.2.3 园机用料质量控制 |
4.在线张力监控系统在超细纤维后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
4.1 Qualitex系统概况 |
4.2 Qualitex系统张力检测原理 |
4.3 Qualitex系统的主要功能 |
4.4 张力监控系统的参数设定 |
4.4.1 张力报警界限的设定 |
4.4.2 事件相关时间的设定 |
4.4.3 生产模式的选择 |
4.4.4 丝饼等级设定 |
4.5 在线张力监控系统的应用与图谱分析 |
5.结论与不足之处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KF公司涤纶POY上油系统的改造及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弹DTY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 曹仕文. 广东化工, 2021(09)
- [2]聚丁二酸丁二醇酯长丝加弹过程的结构与性能变化[D]. 曹宇恒.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3]年产30000吨废聚酯瓶基涤纶长丝生产车间设计[D]. 朱长灵.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4]POY细旦丝上油均匀性的改进[J]. 吴俊红,方千瑞,蒋建权,和登科,孙学江,刘持军. 聚酯工业, 2017(02)
- [5]新型生物基尼龙56异收缩混纤丝的制备及其产品性能研究[D]. 赵辉. 东华大学, 2015(12)
- [6]聚酯纤维熔体直纺仿真模型与工程化[J]. 王华平,吉鹏,王朝生. 高分子通报, 2013(10)
- [7]新型超仿棉聚酯复合纤维的产业化开发[D]. 黄园英. 苏州大学, 2013(S2)
- [8]异收缩混纤丝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 樊娟,王学利,俞建勇,黄莉茜. 合成纤维, 2013(02)
- [9]一步法POY/FDY涤纶异收缩混纤丝成形及纤维结构控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王宝健. 东华大学, 2012(07)
- [10]超细旦涤纶长丝加工技术研究(POY-DTY路线)[D]. 石云虎. 苏州大学,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