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铬污泥中铬、铁分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险峰,全学军,叶鹏,封承飞,李纲[1](2020)在《铬铁矿酸浸过程强化及铬铁分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铬铁矿是铬盐生产的主要原料来源,铬铁矿酸浸工艺因无Cr(Ⅵ)污染且资源利用率高而备受关注。综述了近年来铬铁矿酸浸过程强化以及铬铁分离方法的研究进展。铬铁矿酸浸工艺是以硫酸为强酸浸出,通过机械活化处理、氧化剂的加入以及微波加热等辅助强化方法,使得铬铁矿能够被高效、快速地浸出。浸出液中的铬铁分离方法主要有针铁矿法、黄铁矾法、萃取法、草酸法、铁蓝沉淀法和莫尔盐法等。多种强化手段与反应过程相结合已成为铬铁矿硫酸浸出工艺的重要研究方向。
李金辉,徐志峰,高岩,剧智华,陈志峰,李德顺[2](2019)在《优先络合-水解沉淀法分离铬铁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电镀污泥硫酸浸出液中铬铁分离的难题,本文提出"优先络合-水解沉淀"的方法分离铬铁,在去除铁的同时减少铬的损失。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质谱法对甲酸钠与硫酸铁、硫酸铬以及硫酸铁、硫酸铬混合液的配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铬、铁离子与甲酸钠都可以生成配合物,但相同条件下水溶液中Fe3+优先于Cr3+与甲酸钠形成配合物,反应热效应计算表明该反应都是吸热反应,高温有利于反应的正向移动尤其是铁的络合。通过对甲酸钠用量、反应温度及保温时间等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按HCOO-/Cr3+摩尔比为5.5的量加入甲酸钠,在温度90℃下反应6 h后,加碱调节溶液pH值为2.5并搅拌反应30 min,铁沉淀率达93.65%,铬沉淀率仅为13.37%,Cr3+、Fe3+分离效果良好。
彭雪枫[3](2019)在《钒铬泥资源化利用中铬/钒/铁络合深度分离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钒、铬是我国重要的稀缺资源和战略金属,也是国家重点防控的重金属。钒产量的约90%来源于钒钛磁铁矿及其火法冶炼产生的钒渣。因铬、钒性质相近,钒渣提钒过程中,部分铬与钒同步浸出至液相,沉钒后废水中含有未能沉淀的钒及大量的铬,经还原、调碱、过滤后会产生钒铬泥。钒铬泥现已被列为重金属危险固废,目前尚无有效处理方法,严重制约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科院过程所基于铬/钒/铁的络合深度分离特性的发现,提出钒铬泥高效酸解一铬钒铁络合分离一钒铬产品高值制备新技术,可实现钒铬泥的资源化利用,但其络合深度分离机理尚不清晰。本论文在分析铬、钒、铁及络合剂(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络合性质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铬、钒、铁与络合剂的反应原理、络合反应发生的主要pH区间、钒/铁络合反应动力学,优化了酸性体系铬/钒/铁络合分离工艺,并探明了碱性条件下络合物解离机理及络合剂再生工艺,从而为钒铬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络合产物的分析表征,查明了铬、钒、铁络合反应原理。制备并纯化了铬(Ⅲ)、钒(Ⅴ)、铁(Ⅲ)与络合剂反应的络合产物,采用热重、XRD、FT-IR及元素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查明了铬(Ⅲ)、钒(Ⅴ)、铁(Ⅲ)络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r(CS2NR2)3、VO(CS2NR2)3、Fe(CS2NR2)3,获得了三种络合物的分子结构图。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获得了铬钒铁络合反应的络合比及络合常数,络合比均为3,络合常数分别为3.05×1014,8.18×1013和2.19 ×1014。(2)通过对络合反应前后的溶液pH值、金属离子浓度以及生成的固体产物进行分析,查明了水溶液中铬(Ⅲ)、钒(Ⅴ)、铁(Ⅲ)与络合剂反应的pH区间。结果表明,铬(Ⅲ)与络合剂的络合反应主要发生在pH 6~8区间,钒(Ⅴ)与络合剂的络合反应主要发生在pH 1.0~5.5区间,铁(Ⅲ)与络合剂的络合反应主要发生在pH 2~6区间。(3)研究了溶液pH值、温度、络合剂加入量以及时间、铬钒(或铬铁)浓度比对络合分离效果的影响规律,发现pH值和温度对络合分离效果影响较大,获得了钒/铬、铁/铬络合分离的优化工艺条件。在优化工艺条件下,钒沉淀率达97%,铁沉淀率达99%,铬损失率为3%。(4)采用连续电导率法获得了钒(Ⅴ)、铁(Ⅲ)络合反应动力学模型及表观活化能。钒(Ⅴ)、铁(Ⅲ)络合物沉淀的成核及晶体长大均满足一级反应模型,钒(V)络合物沉淀的成核及晶体长大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7.47 kJ/mol、17.75 kJ/mol,铁(Ⅲ)络合物沉淀的成核及晶体长大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1.01 kJ/mol、77.31 kJ/mol。(5)研究了溶液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以及CaO加入量对钒、铁络合物解离及络合剂再生效果的影响规律,获得了络合剂再生的优化工艺条件。在优化工艺条件下,络合剂再生率达95%以上。(6)基于铬钒铁络合性质差异,构建了铬/钒/铁络合分离体系,并在钒铬泥资源化利用获得产业化应用验证,铬、钒回收率超过85%,所得产品Cr203的纯度可达98%。
张文娟,马保中,王成彦[4](2018)在《基于磷酸盐沉淀分离电镀污泥中铬铁的热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镀污泥酸性浸出液中的铬铁分离是影响铬资源化回收的一大技术难题。目前已开发的磷酸盐选择性沉淀法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铬铁分离工艺。研究有关该体系沉淀过程的相关理论对于寻找最佳工作条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热力学计算,绘制了25℃时Cr3+-Fe3+-PO43--H2O系和Cr3+-Fe2+-PO43--H2O系的热力学平衡图,并考察了磷酸盐加入量和溶液中总铁浓度等相关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溶液中,采用磷酸盐沉淀法分离Cr3+和Fe3+是不可行的;而在Cr3+-Fe2+-PO43--H2O系中,CrPO4(s)单独稳定区的存在,为Cr3+和Fe2+的分离提供了一条途径;通过热力学分析,获得了Cr3+和Fe2+分离的最佳工作窗口。结合已有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
杨文华[5](2018)在《制革污泥清洁化处理 ——灰化制革污泥的铬提取及稳定化研究》文中指出铬鞣制革的污水处理会产生大量的含铬污泥。高含量的铬存在导致污泥具有较大的环境风险。由于焚烧处理法具有大幅减少污泥体量、消除生物毒性优势,稳定含铬制革污泥等特征,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焚烧过程可能会导致灰分中的铬价态转变及浓度升高,从而进一步增加其环境风险。目前对于焚烧法灰化制革污泥中铬的存在与变化研究刚刚起步。立足于制革清洁化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综述了焚烧法目前已有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研究了使用硫酸对制革污泥灰分进行提取,期望在降低灰分环境风险的同时,达到直接废弃或再生资源化目的。研究所选用的制革污泥取自天津市静海县某制革企业,在马弗炉中对污泥进行焚烧制备试验所需灰分样品。元素分析表明其中主要金属元素为钙、铬,含量分别为393g/g,122mg/g。在此基础上,使用硫酸对制革污泥灰分进行浸提,并进行单因素优化。初步确定硫酸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灰分浆液浓度和灰分中钙/铬含量都对灰分中铬的浸出产生影响。其次,自配模拟含铬污泥,对获得的硫酸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灰分浆液浓度条件进行铬提取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对灰分中铬提取效果影响的顺序为:硫酸浓度>提取温度>灰分浆液浓度>提取时间。最佳提取组合条件为硫酸浓度5mol/L,提取温度80℃,灰分浆液浓度135g/L,提取时间70min。在此提取方案下,提取率R(CE/CCr× 1 00%)最高值 75.8%。最后,对优化组合条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得到灰化后铬提取率的3组试验平均结果为75.9%。根据国家标准对制革污泥灰分铬提取后的残渣进行浸出试验。元素分析表明,浸出液中铬含量<0.5μg/g,可以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因此,在经过硫酸浸提后,制革污泥灰分稳定性提高,环境风险大幅降低。本研究为制革污泥的直接废弃或再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方法与途径。
胡康[6](2018)在《制革产业区铬鞣废水预处理工艺及铬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研究了制革产业集聚区的重金属铬资源化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回收利用铬鞣废水中的铬,不仅达到了防治重金属铬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还能实现制革产业中铬资源的再利用,为稀缺的铬资源找到一条工业化的再生之路。另外还可以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课题围绕皮革行业重金属减排的需求,以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城北工业园制革产业集聚区在制革生产中产生的铬鞣废水和含铬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将制革企业产生的铬鞣废液在厂区收集、适当预处理后经过碱沉淀成为富铬污泥,废水铬含量达标排放;以富铬污泥为处理对象,通过酸解、氧化反应等步骤,结合维生素K3副产物制备铬鞣剂,再将其回用于制革企业生产过程中,使重金属铬实现在制革行业内清洁化闭合式循环,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中处置制革厂产生的富铬污泥,解决制革集中区铬重金属污染问题和制革工厂发展的环保瓶颈问题,实现带动制革行业清洁化和可持续发展。首先研究了制革厂铬鞣废水处理技术及工艺,选用NaOH沉淀技术预处理含铬废水,沉淀分离出的铬泥采用板框压滤机压滤,滤液通过二次沉降等得到富铬污泥。经过优化和筛选,制定了制革企业铬鞣废水预处理规范。研究了富铬污泥预处置技术。制革企业产生的富铬污泥,形态、成分各不相同,回收后,在对其提纯前,必须先行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使不同的企业产生的富铬污泥经过前期处理后,使其形态和成分尽可能一致。富铬污泥的前段处理工艺包括处理设备和处理工艺的设计和选择。研究了富铬污泥中的铬提纯技术,要求充分降解和氧化富铬污泥中的有机物,消除用铬泥制备的铬鞣剂在回用过程中对皮革质量的影响。对酸和氧化剂进行选择,对酸解和氧化条件进行研究,要求杂质去除率高,铬纯度高。研究了与维生素K3氧化联产制备碱式硫酸铬技术。将富铬污泥中的铬提纯后,与维生素K3生产过程产生的含铬副产物(氧化残液)相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加入必要的配伍材料及助剂,使从铬泥中提取的铬与生产维生素K3过程中产生的含铬氧化残液通过反应全部生成碱式硫酸铬。研究了蒙囿自碱化型铬鞣剂制备技术。本课题研究利用制革富铬污泥制备的碱式硫酸铬生产蒙囿自碱化型铬鞣剂,将干燥后的碱式硫酸铬加入必要的配伍材料及助剂,混合均匀后,即可制备成蒙囿自碱化型铬鞣剂。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每年产生的大量制革富铬污泥找到处置出路,使富铬污泥变废为宝的同时,也可减少行业每年新增加的铬用量。
袁文辉,王成彦,徐志峰[7](2017)在《电镀污泥中铬铜等多金属资源化利用》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电镀污泥处理的现状,针对电镀污泥中铬铜等多金属资源化高值利用,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新工艺,通过优先提铬、介质循环等技术,利用电镀污泥生产出了碱式硫酸铬、电积铜等产品,实现了电镀污泥二次资源的循环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
淡维杰,肖连生,张贵清,曹佐英,李青刚[8](2017)在《萃取法提取铬(Ⅲ)分离铁(Ⅱ)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皂化的P204+磺化煤油体系共萃铬、铁,选择性反萃分离铬、铁工艺,从电镀污泥硫酸浸出液中回收富集铬.考察皂化率、P204浓度、料液初始p H值、萃取时间、温度、相比等因素对于萃取效果的影响,考察反萃剂组成、浓度、相比等因素对反萃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204皂化率及浓度是影响铬的萃取率重要因素.在萃取有机相组成为30%P204+70%磺化煤油,皂化率为70%,料液p H=2.42,VO/VA=1/1,萃取温度28℃,振荡时间5 min条件下,经6级逆流萃取达到平衡之后,出口水相铬浓度为0.9 mg/L左右,铬萃取率为99.99%.采用2段反萃工序有效的分离铬铁:采用2 mol/L硫酸反萃,相比VO/VA=5/1,温度32℃,振荡时间5 min,经过3级逆流反萃,铬反萃率为97.5%,铬浓度富集到29.5 g/L,铁浓度为10 mg/L;反萃铬后负载有机相再用氢氧化钠溶液反萃铁.
肖超,曾理,李义兵,刘业孜,韦承贵,黄永润[9](2017)在《磷酸盐沉淀法除铬热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除铬是含铬电镀污泥湿法冶金过程重要步骤.针对磷酸盐沉淀法从溶液中净化除铬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绘制了25℃时Me-P-H2O(Me:Cr(Ⅲ),Zn(Ⅱ),Cu(Ⅱ),Fe(Ⅱ),Fe(Ⅲ),Ni(Ⅱ))系组浓度对数-pH图,利用热力学平衡图对磷酸盐沉淀法从含铁等金属元素中净化除铁和磷酸铬碱分解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pH值为1.05.0磷酸盐形成由易至难依次为Cr(Ⅲ)>Fe(Ⅲ)>Fe(Ⅱ)>Ni(Ⅱ)>Cu(Ⅱ)>Zn(Ⅱ);磷酸盐沉淀法难以有效地将Cr(Ⅲ)与Fe(Ⅲ)分离,而可分离Cr(Ⅲ)和Fe(Ⅱ),且较优pH约为2;整个pH值范围Me-P-H2O系可以分为难溶磷酸盐稳定区、Me(OH)n稳定区;高pH区磷酸盐中的Me转变为稳定的Me(OH)n,实现磷酸盐碱分解.验证实验表明,加入1.1倍理论量的磷酸钠,控制沉淀pH值为2.0,铬、铁、锌、铜、镍沉淀率分别为94.12%、5.51%、0.33%、0.22%、0.34%;氢氧化钠分解磷酸铬时,磷、铬浸出率分别为90.63%、5.10%,实现磷铬有效分离.实验与理论基本相符.
赵世晓,岳喜龙,朱炳龙,周全法[10](2017)在《我国含铬电镀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与环境管理》文中认为含铬电镀污泥具有资源性和污染性的双重属性,研究开发先进的处理处置工艺和装备,具有重要的环境、资源和经济效益。本文对我国含铬电镀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铬的分离纯化以及含铬电镀污泥的环境管理进行综述。
二、含铬污泥中铬、铁分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铬污泥中铬、铁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铬铁矿酸浸过程强化及铬铁分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铬铁矿酸浸及其过程的强化 |
1.1 铬铁矿酸浸过程 |
1.2 铬铁矿酸浸强化过程 |
1.2.1 机械活化 |
1.2.2 氧化剂强化 |
1.2.3 微波加热强化 |
2 铬铁分离 |
3 结论 |
(2)优先络合-水解沉淀法分离铬铁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对铁、铬离子与甲酸钠络合研究 |
2.2 高能质谱法对铁、铬离子与甲酸钠配位研究 |
2.3 铬、铁离子与甲酸钠的热力学研究 |
2.3.1 铬离子与甲酸钠的反应热力学研究 |
2.3.2 铁离子与甲酸钠的反应热力学研究 |
2.4 络合-沉淀分离铬铁工艺研究 |
2.4.1 络合剂用量的影响 |
2.4.2 络合温度的影响 |
2.4.3 络合时间的影响 |
3 结论 |
(3)钒铬泥资源化利用中铬/钒/铁络合深度分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钒铬泥的产生 |
1.1.1 钒钛磁铁矿中钒、铬的含量 |
1.1.2 钒铬泥的产生及特点 |
1.2 钒铬泥资源化现状及难点 |
1.2.1 冶炼钒铬合金法 |
1.2.2 氧化-碱浸法 |
1.2.3 酸浸法 |
1.3 酸性溶液中铬钒铁的分离方法 |
1.3.1 钒、铬、铁在溶液中的性质 |
1.3.2 酸性溶液中铬/钒分离 |
1.3.3 酸性溶液中铬/铁分离 |
1.3.4 酸性溶液中钒/铁分离 |
1.3.5 钒铬泥酸浸液中现有铬/钒/铁分离方法的局限 |
1.4 铬/钒/铁络合深度分离方法及其在钒铬泥资源化利用中的运用 |
1.5 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章 铬、钒、铁络合反应原理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3 铬、钒、铁与络合剂的络合性质 |
2.3.1 络合剂的络合性质 |
2.3.2 铬的络合性质 |
2.3.3 钒的络合性质 |
2.3.4 铁的络合性质 |
2.4 铬、钒、铁与络合剂的络合产物 |
2.4.1 铬、钒、铁络合物组成 |
2.4.2 铬、钒、铁络合物结构 |
2.4.3 铬、钒、铁络合物的形貌 |
2.5 铬、钒、铁与络合剂的络合反应 |
2.5.1 铬、钒、铁与络合剂的络合反应的配位比及络合常数 |
2.5.2 铬、钒、铁与络合剂反应的pH值区间 |
2.6 小结 |
第3章 钒、铁络合分离工艺及动力学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络合分离条件优化 |
3.3.1 钒/铬分离条件优化 |
3.3.2 铁/铬分离条件优化 |
3.4 络合反应动力学 |
3.4.1 钒(Ⅴ)络合物沉淀动力学 |
3.4.2 铁(Ⅲ)络合物沉淀动力学 |
3.5 小结 |
第4章 络合物解离及铬/钒/铁络合分离体系构建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络合物解离及络合剂再生机理 |
4.4 络合剂再生条件优化 |
4.4.1 钒络合物解离及络合剂再生 |
4.4.2 铁络合物解离及络合剂再生 |
4.4.3 络合沉淀物中铬含量对络合剂再生的影响 |
4.5 铬/钒/铁络合分离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 |
4.5.1 铬/钒/铁络合分离体系构建 |
4.5.2 络合分离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
4.6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基于磷酸盐沉淀分离电镀污泥中铬铁的热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热力学数据及计算方法 |
2结果与讨论 |
2.1 Cr3+-Fe3+-PO43--H2O系 |
2.2 Cr3+-Fe2+-PO43--H2O系 |
2.3磷酸盐用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2.4总铁浓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2.5实验检验 |
3结论 |
(5)制革污泥清洁化处理 ——灰化制革污泥的铬提取及稳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制革污泥来源与分类特征 |
1.2 制革污泥处理方式 |
1.2.1 填埋废弃法 |
1.2.2 再生利用法 |
1.3 制革污泥中铬的提取 |
1.3.1 提取的意义 |
1.3.2 提取的方法 |
1.4 铬与酸的作用 |
1.4.1 制革污泥中铬的形态 |
1.4.2 物理化学反应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原料与目标 |
1.5.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3 研究基本技术路线 |
1.5.4 可行性分析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制革综合污泥 |
2.2.1 取样 |
2.2.2 含水率及灰分含量测定 |
2.2.3 干化污泥热重分析 |
2.2.4 主要元素含量测定 |
2.3 灰分中铬提取影响因素探索 |
2.3.1 酸用量的影响探索 |
2.3.2 酸浓度的影响探索 |
2.3.3 温度的影响探索 |
2.3.4 反应时间的影响探索 |
2.3.5 灰分浆液浓度的影响探索 |
2.3.6 铬/钙含量的影响探索 |
2.4 提取方案正交优化 |
2.4.1 因素水平选取 |
2.4.2 正交试验方案 |
2.4.3 优化方案验证 |
2.5 浸提残渣性质分析 |
2.5.1 浸提残渣元素种类研究 |
2.5.2 浸提残渣金属元素浸出水平研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制革综合污泥表征 |
3.1.1 含水率及灰分含量测定结果 |
3.1.2 干化污泥热重分析结果分析 |
3.1.3 主要元素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3.2 影响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
3.2.1 酸用量影响结果分析 |
3.2.2 酸浓度影响结果分析 |
3.2.3 提取温度影响结果分析 |
3.2.4 提取时间影响结果分析 |
3.2.5 灰分浆液浓度影响结果分析 |
3.2.6 模拟样品制备结果 |
3.2.7 钙/铬含量测定结果分析 |
3.2.8 模拟灰分中铬的提取结果分析 |
3.2.9 小结 |
3.3 提取方案优化结果与讨论 |
3.3.1 正交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
3.3.2 最优条件验证试验结果分析 |
3.4 残渣性质分析结果与讨论 |
3.4.1 残渣元素分析结果分析 |
3.4.2 残渣浸出试验结果分析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5.1 关于焚烧法发展前景的展望 |
5.2 关于污泥灰分中CR提取前景的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6)制革产业区铬鞣废水预处理工艺及铬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分析 |
1.2 制革生产现状 |
1.3 制革废水的来源及组成 |
1.3.1 浸水脱脂废水 |
1.3.2 浸灰脱毛废水 |
1.3.3 氨氮废水 |
1.3.4 铬鞣废水 |
1.3.5 综合废水 |
1.4 制革行业中重金属铬污染的来源 |
1.5 铬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
1.5.1 直接循环利用法 |
1.5.2 化学除杂循环利用法 |
1.5.3 物理除杂循环利用法 |
1.5.4 物理化学结合除杂循环利用法 |
1.5.5 碱沉淀法 |
1.5.6 氧化法 |
1.5.7 离子交换法 |
1.5.8 萃取回收法 |
1.5.9 配位反应法 |
1.5.10 混凝沉淀-硫酸亚铁法 |
1.5.11 萃取与电沉积结合法 |
1.5.12 吸附法 |
1.6 铬鞣废液中铬的工业化利用技术研究意义 |
1.7 本课题的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1.7.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7.2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2章 铬鞣废水预处理技术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试验方法 |
2.1.3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碱沉淀剂对铬鞣废液的铬沉淀效果的结果与分析 |
2.2.2 pH与温度对沉淀效果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2.2.3 絮凝剂对铬鞣废液的絮凝效果分析 |
2.2.4 碱沉淀的最佳时间和温度的关系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富铬污泥回收处置技术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富铬污泥成分分析 |
3.2.2 干燥洗涤去除富铬污泥中无机盐试验 |
3.2.3 富铬污泥的酸溶及过滤试验 |
3.2.4 富铬污泥预处理试验 |
3.2.5 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硫酸铬转化的影响 |
3.2.6 静置陈化时间对硫酸铬纯度的影响 |
3.2.7 硫酸铬液去除铁离子试验 |
3.2.8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富铬污泥成分分析结果 |
3.3.2 干燥洗涤去除富铬污泥中无机盐试验结果 |
3.3.3 富铬污泥的酸溶及过滤试验结果 |
3.3.4 富铬污泥预处理试验结果 |
3.3.5 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硫酸铬转化的影响结果分析 |
3.3.6 静置陈化时间对硫酸铬纯度的影响结果分析 |
3.3.7 硫酸铬液去除铁离子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氧化联产碱式硫酸铬技术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硫酸铬液与氧化残液配比对碱式硫酸铬溶液质量的影响 |
4.2.2 碱度对碱式硫酸铬的质量的影响 |
4.2.3 起始反应温度对碱式硫酸铬质量的影响 |
4.2.4 加糖反应温度对碱式硫酸铬质量的影响 |
4.3 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硫酸铬液与氧化残液配比对碱式硫酸铬溶液质量的影响分析 |
4.4.2 碱度对碱式硫酸铬的质量的影响 |
4.4.3 起始反应温度对碱式硫酸铬质量的影响 |
4.4.4 加糖反应温度对碱式硫酸铬质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蒙囿自碱化型铬鞣剂制备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2 试验方法 |
5.2.1 蒙囿剂的选择试验 |
5.2.2 提碱剂的选择 |
5.2.3 颜色改良剂的选择确定 |
5.2.4 制革应用研究 |
5.3 分析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蒙囿剂的选择试验 |
5.4.2 自动提碱剂的选择 |
5.4.3 铬鞣剂的色泽改良剂的选择过程分析 |
5.4.4 制革应用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7)电镀污泥中铬铜等多金属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现状 |
2 铬铜资源化利用新技术 |
3 应用前景 |
(8)萃取法提取铬(Ⅲ)分离铁(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
1.2 分析方法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原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萃取结果与讨论 |
2.1.1 P204的皂化率对萃取富集铬的影响 |
2.1.2 P204浓度对萃取富集铬的影响 |
2.1.3 料液p H对萃取富集铬的影响 |
2.1.4 振荡时间对萃取的影响 |
2.1.5 温度对萃取的影响 |
2.1.6 相比对萃取的影响 |
2.1.7 萃取等温线与理论萃取级数的确定 |
2.1.8 铬铁共萃串级试验 |
2.2 反萃结果与讨论 |
2.2.1 选择性反萃铬的研究 |
2.2.2 负载有机相中铁的反萃 |
3 结论 |
(9)磷酸盐沉淀法除铬热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力学计算与验证实验方法 |
1.1 热力学计算方法 |
1.2 验证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Men+-H2O、Men+-P-H2O系比较 |
2.2 磷酸盐沉淀法分离Cr (III) 与Fe (III) /Fe (II) |
2.3 Na OH分解Cr PO4 |
2.4 验证实验 |
3 结论 |
(10)我国含铬电镀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与环境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含铬电镀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 |
1.1 碱性氧化 |
1.2 酸浸 |
1.3 再生铬产品 |
1.4 含铬电镀污泥源头处理 |
2 铬的分离与纯化 |
2.1 溶剂萃取法 |
2.2 化学沉淀法 |
3 含铬电镀污泥的环境管理 |
四、含铬污泥中铬、铁分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铬铁矿酸浸过程强化及铬铁分离研究进展[J]. 秦险峰,全学军,叶鹏,封承飞,李纲. 无机盐工业, 2020(06)
- [2]优先络合-水解沉淀法分离铬铁机理[J]. 李金辉,徐志峰,高岩,剧智华,陈志峰,李德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9(07)
- [3]钒铬泥资源化利用中铬/钒/铁络合深度分离机理研究[D]. 彭雪枫.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9(09)
- [4]基于磷酸盐沉淀分离电镀污泥中铬铁的热力学研究[J]. 张文娟,马保中,王成彦. 稀有金属, 2018(10)
- [5]制革污泥清洁化处理 ——灰化制革污泥的铬提取及稳定化研究[D]. 杨文华.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6]制革产业区铬鞣废水预处理工艺及铬资源化利用研究[D]. 胡康. 齐鲁工业大学, 2018(05)
- [7]电镀污泥中铬铜等多金属资源化利用[J]. 袁文辉,王成彦,徐志峰.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04)
- [8]萃取法提取铬(Ⅲ)分离铁(Ⅱ)的研究[J]. 淡维杰,肖连生,张贵清,曹佐英,李青刚.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7(03)
- [9]磷酸盐沉淀法除铬热力学研究[J]. 肖超,曾理,李义兵,刘业孜,韦承贵,黄永润.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7(05)
- [10]我国含铬电镀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与环境管理[J]. 赵世晓,岳喜龙,朱炳龙,周全法.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