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奥斯丁《爱玛》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其塑造(论文文献综述)
罗贤娴[1](2021)在《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女性观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结合洛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女性主义思想、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比较研究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中女性观的艺术呈现。18世纪英国社会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变革,对两位作者的女性意识和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她们在描写当时的社会风貌、风俗人情以及变革时期的英国女性家庭环境、生活境遇和婚恋选择时,审视传统女性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表达的限制。她们借用小说形式加入18世纪的社会讨论,评议男权压制下的传统女性观,对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所面对的困境及女性道德规范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提出各自的见解。然而,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和创作经历使她们对女性问题的理解不同,也使她们在各自小说中表现出不同层次和性质的女性困境和女性道德。解析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反映的女性观,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两位小说家对于女性问题的思考,还有助于理解二者小说中女性思想与小说艺术创作之间的关联和发展,更有助于梳理和认识女性小说在英国18世纪的变革中起到的作用。伯尼与奥斯汀分别从女性教育与女性道德两个方面表达各自的女性观。首先,二者均反对以才艺为主的传统女性教育,认同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认为提升女性在社会实践中的理性认知能力才是女性教育的核心。其次,二者都反对行为指导书籍赞颂的抽象女性美德,鼓励女性在社会实践中用思辨的头脑衡量经济条件和情感因素对道德的判断,进而在人生重要关口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写作层面,两位小说家在吸收传统小说叙事技巧的基础上,挖掘和发展符合自己需要的叙事策略来阐述既定的主题。可以说,伯尼与奥斯汀的小说创作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女性小说的兴起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国内的伯尼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除少量文章以及文学史中的简单评述外,相关研究十分稀少。这位与奥斯汀同时代且令其钦佩的女性小说家未真正进入国内读者和研究者的视野。国内学者一般仅知晓伯尼对奥斯汀有重要影响,但不清楚这种影响具体是什么,也不明白这种影响是如何产生的,更不了解奥斯汀如何超越她曾经的榜样。笔者曾在联合培养期间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伯尼研究中心,接触到中心汇集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关于伯尼家族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也与中心的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有着深入交流。这段经历令我获益匪浅,我也希望在以上几个方面给出自己的解答。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处于变革时期的18世纪英国社会、流行思想和文化背景,尤其是传统女性道德规范和进步女性思想之间的论辩;同时,也介绍伯尼与奥斯汀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和小说创作。在国内外学界对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问题的研究基础上,论文从女性教育观、女性道德观以及小说叙事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反映的女性观。第二章则结合洛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探讨伯尼和奥斯汀小说中女性自我认知教育,分别从女性认知成长的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实践阶段和反思阶段——进行分析和解读。第三章分析伯尼与奥斯汀小说的女性道德观,解读两位小说家如何在各自的小说中讨论经济因素和情感因素对女性道德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以及在双重影响下女主人公如何在婚姻关口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第四章借助当代叙事学理论,对比研究两位女性小说家的叙事话语,比较二者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叙事风格方面采用的与男性小说家不同的叙事策略和这些叙事策略在表达作者女性观方面取得的功效。第五章回顾并总结全文的要点。
余岑[2](2021)在《简·奥斯丁小说中的叙事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占志燕[3](2020)在《简·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斯丁的六部小说都是以描写乡村里的日常生活为主,看似简单琐碎没有意义,实则蕴含着浓厚的深意。一方面安静祥和的日常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奥斯丁在小说中描绘的人与自然安静和谐的画面吸引着人们不断对其小说进行阅读;另一方面奥斯丁在日常中透露出的历史文学深度使她的小说更具研究价值。因此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研究成为热门也是在情理之中。本文试图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世界,探究在那简单的日常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厚的意义。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追溯英国小说日常生活叙事的传统,奥斯丁正是在这一传统和自身环境的影响下选择日常题材进行创作;其次重点选取日常交往、情感和思维三个方面对奥斯丁笔下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分析,在日常中突出其深意;最后以多维视角看待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意义。通过对奥斯丁笔下日常生活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帮助读者从多维角度看待奥斯丁的日常创作,也就更能理解她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王晨晨[4](2020)在《小说美学视域下简·奥斯丁作品中趣味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趣味”一直是美学家们所探讨的美学问题,从“口味”到“审美判断”术语,“趣味”的理论发展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十八世纪以来,美学问题的核心成为“审美趣味”。简·奥斯丁作为十八世纪的一位女作家,也是一位可与莎士比亚比肩的女作家,其作品一直经久不衰。这也显示出简·奥斯丁对趣味的见解之独到。一方面,简·奥斯丁认为丰富的趣味能够包容更多偏见;另一方面,她认为趣味能引起人的情感,然而一味地沉浸于情感中则会带来危害。因此,趣味的提高与教育以及实践中的理性反思密切相关。若善感是属于个人的、隐秘的,那么同情则更多地与群体相关。简·奥斯丁的趣味观点背后所强调的是仁慈、同情对于一个稳定社会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以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诺桑觉寺》《劝导》以及《曼斯菲尔德庄园》六部作品为研究文本。内容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先从趣味的内涵切入,无论是从狭义上来说,即审美趣味专门是指艺术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还是从广义上来说,即审美趣味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体现的审美感受与倾向。这些趣味简·奥斯丁作品中都有涉及,如不同人物对不同的日常活动、自然风景、艺术、文学的审美感受与倾向。本文首先通过梳理不同流派及不同时期的趣味理论的发展,分析简·奥斯丁作品中的趣味观点。除此之外,通过趣味的分类,探讨研究简·奥斯丁作品中的趣味类型,以及简·奥斯丁对不同趣味的情感态度。在十八世纪,趣味一定程度上与风格等同,从文学审美趣味的分类上来说,简·奥斯丁的作品本身就是高雅趣味的体现。因此,第二章会从喜剧艺术和讽刺艺术上探究简·奥斯丁的创作风格。简·奥斯丁通过对不同的喜剧人物的刻画,以及使用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对于人们由不同趣味所体现出的无知、阿谀、虚伪进行讽刺。正是这种喜剧艺术和反讽艺术使得简·奥斯丁的作品直到现在也受到人们的喜爱。第三章梳理简·奥斯丁作品中涉及到的具体趣味,并分析其作用与意义。一方面,趣味既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也促进了人物对话交流和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趣味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因此,在简·奥斯丁的作品中,趣味不可或缺。第四章则是简·奥斯丁作品中的趣味反思,主要涉及:趣味与偏见的关系以及教育对趣味提高的作用。一方面,人们往往由于偏见而狭隘。正是因为丰富的趣味可以破除人们的偏见,让人们以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狭隘的人与观点;另一方面,教育与趣味相辅相成。丰富的趣味体现了良好的教育,而不断地接受教育使得趣味也会不断提高。第五章则分析简·奥斯丁作品中趣味与情感的关系及趣味在实践中的理性反思。趣味会引起人们的情感,然而过度的情感会导致利己主义与他人的断裂。因此,简·奥斯丁认为并不是所有趣味都是有利的。正如美学家夏夫茨伯里将趣味分为“自然的趣味”、“好的趣味”与“坏的趣味”。无论是通过自我学习还是良好的教育,趣味都需要在实践中通过理性反思获得与提高。本论文的主旨在通过对不同趣味理论的分析,探讨简·奥斯丁如何通过小说反映趣味的重要性,以及在作品中所揭示的提高趣味的途径与方法。除此之外,在这些趣味观点的背后,简·奥斯丁对趣味、教育、婚姻、家庭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
孙婧霏[5](2020)在《论简·奥斯丁《爱玛》的叙事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发展更迭,文学经典历久弥新。简·奥斯丁是十九世纪英国最负盛名的女作家,被誉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在全世界范围内,简·奥斯丁都有一批忠实读者。这些读者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使经典作品长久流传。奥斯丁的作品并非在问世时就得到推崇,批评家们反复研究作品,才最终论证了经典作品的文学价值,使奥斯丁声名远扬。《爱玛》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品,描绘了世态人情,体现了简·奥斯丁高超的叙事艺术。国外学者对《爱玛》的叙事策略、叙事视角等展开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梳理中西学者对简·奥斯丁《爱玛》评论史,从中发现新问题,继续对《爱玛》的叙事艺术展开讨论和评价。本文将具体探讨《爱玛》的叙事结构、叙事人称、叙事方式、叙事时空等重要问题,以期补充国内《爱玛》的理论研究体系,为研究发展贡献力量。除了引言与结论部分,本文正文分为三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学者对简·奥斯丁《爱玛》的研究现状、叙事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文本写作框架。第二章主要介绍《爱玛》的叙事特色,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深入探讨其中常见的叙事手法;分析作品的叙事话语,深入探讨由自由间接引语而引发的叙述者与人物的双重声音;分析作品的叙事策略,深入探讨反讽应用的独特魅力;分析作品的叙事时空、叙事节奏,深入探讨时空节奏变化赋予作品的张力。第三章主要介绍《爱玛》中奥斯丁叙事艺术对小说发展的贡献,探讨了奥斯丁叙事艺术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基于上述研究与分析,结语部分指出在《爱玛》这一作品中,简·奥斯丁巧妙应用各种叙事技巧、叙事策略等,凸显了叙事的艺术性,使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历史上的一枝独秀。
尚晓珺[6](2019)在《简·奥斯丁笔下的成长型女性》文中研究表明简·奥斯丁从自己最熟悉的乡绅生活入手,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分散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形象,描绘出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生活的全景图。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成长型女性占据重要位置。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通过论述成长型女性的典型特征、引路人在她们成长道路上起到的作用以及成长型女性塑造成因,来对这类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剖析。绪论简要介绍了简·奥斯丁的创作分期,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奥斯丁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的研究重点。第一章主要探讨成长型女性的典型特征。成长型女性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许多共性特征,首先在奥斯丁看来,犯错与成长相随而生,只有经历了犯错、反思到改正这一过程才能获得成长,因此成长型女性们都具备反思能力;其次,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明确的自我认识;最后,这些女性在成长中逐渐向当时社会所要求且放在当今仍然适用的道德规范靠拢。第二章主要阐述引路人对成长型女性产生的作用与影响。成长型女性的成长过程并非孤军奋战,她们的亲友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其中包括人格高尚的导师式引路人,对成长型女性起到启发引导作用;自身同样存在不足的陪伴式引路人,在女性成长中彼此相互促进;除正面引路人的作用外,行为失当的反面引路人也对成长型女性起到反面教育的参照作用。第三章主要分析成长型女性的塑造成因。一方面,这些成长型女性与奥斯丁有相似的生活环境与方式,作者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同时代的作家作品对奥斯丁笔下成长型女性的塑造也起到重要作用。结语对本文的观点进行进一步总结,思考成长型女性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傅燕晖[7](2019)在《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之路——写在奥斯丁逝世两百周年之际》文中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在简·奥斯丁经典地位的确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确立了奥斯丁的女性主义作家身份。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的奥斯丁研究涉及诸多重要话题,包括"女性写作传统"、"女性观"、"婚恋主题"等。这些话题勾勒出了奥斯丁的"女性主义"之路,不仅与18世纪的英国女性有关,也与当代女性身份建构有关,更事关当代两性社会的发展与走向,关注与探讨这些议题意义深远。
安琦[8](2018)在《简·奥斯丁研究中的若干焦点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百年来,尽管人们的文学趣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简·奥斯丁作为一个小说家的声誉却经久不衰。如今,她不仅被誉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也被称为“英国小说伟大传统的奠基人”,而且在世界各国拥有数量庞大的“简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显然,奥斯丁的小说经历了一个逐渐经典化的过程。正是通过一代又一代批评家的解读和研究,她才从一个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的写者变成了举世公认的经典作家。因此,要深入研究奥斯丁小说,就必须对二百年来的奥斯丁评论加以梳理和审视。这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学术研究课题,因而也是本文写作的动机和目的。本文的目的,意在通过对中、西奥斯丁评论史的梳理和考察,从而对奥斯丁研究中的若干焦点问题展开评述。换言之,本文将以“学术史意识”、“问题意识”和“比较意识”为引导,对“奥斯丁与社会、道德和思想问题”、“奥斯丁小说中的婚姻与金钱问题”、“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问题”和“奥斯丁与小说艺术问题”等研究史上的焦点问题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对奥斯丁研究中的得失加以总结,为促进我国奥斯丁研究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从表面上看,奥斯丁的小说似乎专写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既忽略了当时风起云涌的拿破仑战争,也回避了英国社会的重大问题。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奥斯丁小说与当时英国社会、道德和思想是什么关系呢?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奥斯丁没有像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托尔斯泰那样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壮阔的生活画卷,但她的小说依然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尤其集中展示了当时英国的乡镇生活。奥斯丁也是一位自觉的道德家,在她的小说中对那些自私冷酷、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自命不凡的现象作了嘲讽。本文也概述了中外学者有关奥斯丁与“思想之战”问题的讨论,强调不能以意识形态批评取代审美评价,更不能忽略奥斯丁小说的思想复杂性,简单地将奥斯丁视为“反动派”作家。奥斯丁小说中的婚恋问题,始终是中外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批评家越来越多地揭示了这些婚恋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学、历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从《傲慢与偏见》的评论入手,评述了中外学者关于奥斯丁小说中婚姻、金钱和门第问题的各种见解。同时,我们又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个案,介绍了批评家有关“灰姑娘”主题的讨论。显然,作为一个女作家,奥斯丁既反映了当时女性婚姻的真实状况,也对那种将金钱和门第作为婚姻猎物的做法作了无情嘲讽。在她的小说中,婚姻固然导致女方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但美德和责任感才是那些“灰姑娘”的水晶鞋。奥斯丁是如何看待当时妇女问题的呢?中外学界的研究表明,尽管奥斯丁远不是一个激进的女性主义者,甚至在一定程度还迎合了父权制社会的主流文化,但通过她的小说,却真实反映了妇女在当时社会的屈辱地位,甚至在个别问题上还表现了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另一方面,本文又以《爱玛》为典型个案,探讨了中外批评家有关女性成长主题的论述。换言之,在奥斯丁的笔下,女主人公唯有经历一番痛苦的成长过程,才能纠正因幼稚、偏颇而造成的错误,建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规范,走向幸福的未来。自瓦尔特·司各特以来,历代批评家便对奥斯丁小说的成就作了高度评价,将她的作品视为英国现代小说的完美经典。尽管这些见解见仁见智,但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点:有的高度赞誉奥斯丁小说的现实主义成就;有的充分肯定了她的人物塑造;有的突出强调她的小说是“风俗喜剧”及其戏剧性特点;有的着重分析了奥斯丁高超的反讽艺术;还有的则借用现代叙事学理论,探讨了她精湛的叙事艺术。本文围绕“奥斯丁与小说艺术问题”,择要评述了中外批评家对这些问题的主要看法,以期为进一步认识奥斯丁的小说艺术提供借鉴。
董娜[9](2018)在《《爱玛》独特的叙述视角及其塑造的男性形象》文中研究指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着名女作家简·奥斯丁创作出一系列经典作品。其所着的小说全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每部作品宛如涓涓细流,清澈地流过,刻画了不同类型的男女形象。鉴于此,文章在分析《爱玛》独特的叙事视角的基础上,分析其中的各男性形象。
姜麟[10](2017)在《叙事策略与女性意识的建构 ——女性主义叙事学视域下19世纪英国家庭女教师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庭女教师小说,在今天被视为一种小说文类,频繁出现于19世纪的英国文坛。《爱玛》、《家庭女教师艾米丽》、《艾格尼斯·格蕾》、《禁戒》、《卡洛林·莫当》等作品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小说。在英国文学中享有盛誉的三姐妹之一的夏洛特·勃朗特更是对家庭女教师小说情有独钟,在她的大多数作品中,女主角都有过做家庭女教师的经历。这一类型小说普遍呈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及性别特征,独具女性细致的观察及温柔的情感,以女性的真实感受和客观视角构造出一个异于男性的理解惯性和期待视野的真实女性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男性的话语霸权,体现出一种社会抗议精神及对社会关系的批判认识。家庭女教师小说为何在19世纪如此风靡,这一类型小说采用了哪些叙事策略,反映了女性作家怎样的心路历程及女性意识,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本论文以19世纪家庭女教师小说的文本为依托,从叙述介入、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叙述话语模式等几方面入手,以女性意识为切入点,重点、深入地探讨家庭女教师小说如何通过选择特定的叙事策略建构女性意识的问题。本论文共分为七部分,在绪论部分,笔者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做了概述。首先,从家庭女教师小说的类型研究、“家庭女教师”形象研究、家庭女教师出现的社会历史语境研究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19世纪家庭女教师小说的研究进行分类与总结;然后,简要地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女性主义叙事学;最后,对本论文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加以阐述。论文的第一章首先探讨了 19世纪家庭女教师小说产生的背景,从时代思想、历史条件、文学传统这三方面挖掘了家庭女教师小说的成因。之后,本章对女性意识概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尤其探寻了 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论文的第二章以《阿格尼丝·格雷》与《家庭女教师艾米丽》这两部作品为例,从叙事介入着手,分别从虚构与现实、吸引与疏远两个方面阐释小说家如何通过这一策略建构女性意识。笔者认为,家庭女教师小说中的叙述介入体现了女性的性别气质内涵与女性话语意识,是女性介入生活现实的策略性技巧。通过叙述介入,女性小说家实现了文学作品对现实的干预,进而发挥小说在社会改良方面的潜力。与此同时,作者关怀女性生存现状并希望其有所改善的女性意识也得到有效的表达。论文的第三章则是以《卡洛林·莫当》与《爱玛》这两部小说为例,来阐明作者如何通过叙述视角的运用来建构女性意识。在《卡洛林·莫当》中小说家采用了女性的叙述视角,通过女主人公的女性聚焦挑战了男性霸权,并建构了女性自我主体性意识。内视角与第一人称外视角的交替使用在展现女性内心独白的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了女主角成长与成熟的过程。坚定且带有批评性的女性立场与自信、执着的女性意识在内视角与外视角的转换中得到有效的表达与抒发。在另一部女性作品《爱玛》中,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视角成为女性意识的载体,作者所揭示与隐藏的内容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内外视角的交织,让读者在情感上更加接近爱玛的内心,从而对她产生理解与同情,对任性且自负的爱玛不产生厌恶与反感。通过视角的分离与重合,作品展现了爱玛自我认识与成长的过程,与此同时,读者自身也得到洗礼和提升。作者通过作为女性意识载体的视角不但建立起女性的叙述权威,更表达了女性自由与独立精神的个人意识。论文的第四章以《家庭女教师》、《卡洛林·莫当》、《禁戒》以及《家庭女教师的私生活政治》这四部作品为文本依托,探讨叙述声音与女性意识建构的关系。《家庭女教师》采用的作者型叙述声音,利用叙述者与女性人物之间的有效距离,树立了一定的公众权威,在塑造出一位具有自信、独立、坚强等全新气质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判。《卡洛林·莫当》和《禁戒》所采用的具有鲜明女性特质的个人型叙述声音,通过表示顺从或自卫意念的间接形式表达了女性最本真的思想和感受,表现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对从属身份和悲剧宿命的反叛。而《家庭女教师的私生活政治》采用的集体型叙述声音通过“单言”形式——“我”以及“共言”形式——“我们”建构了属于女性群体的话语权威,使家庭女教师这一群体渴望被认可与尊重的女性意识得以抒发与表达。第五章以《爱玛》和《简爱》为文本实例,探讨叙述话语模式与女性意识建构的关系。在《爱玛》中,叙述者与女主人公的双重自我修正是通过自由间接言语与思想的巧妙运用完成的。作者通过男性人物所采用的话语模式解构了男性权威、运用女性人物的话语模式建构了女性主体,同时表达了其看重女性成长以及两性和谐的女性意识。而在《简爱》中,自由间接思想与滑入策略的使用让女主人公的内心争斗呈现出多声部的状态,通过这样的话语模式所构建出的双重声音表现了女性的生存抗争与内心挣扎,博得了读者的理解与同情,同时也表达出女性对性别平等与独立自由的执着追求。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再次强调了 19世纪家庭女教师小说中叙事策略和女性意识建构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类型的小说中,女性作家采用的叙事策略具有一种迂回、间接的特性,这是当时女性获得言说权利的需要;同时通过利用特定的叙事策略,女性作家使得自己的女性意识得到更有效的表达。19世纪的家庭女教师小说解构了男性霸权,建构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与此同时也建立了女性的话语权威,让女性得到社会更广泛的关注。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女性作家通过特定的叙述策略表达了女性渴望平等的权利、渴望尊严,并为自身的独立和性别平等而斗争的女性意识。
二、论奥斯丁《爱玛》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其塑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奥斯丁《爱玛》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其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1)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女性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文版本 |
书名缩写 |
弗朗西丝·伯尼生平与作品年表 |
简·奥斯汀生平与作品年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教育观比较 |
第三章 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道德观比较 |
第四章 伯尼与奥斯汀小说女性之叙事比较 |
第五章 结论 |
引用文献 |
参考文献 |
(3)简·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2.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日常生活叙事概论 |
一、日常生活叙事的书写传统 |
(一)英国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传统 |
1.日常生活的传奇书写 |
2.日常生活的现实书写 |
3.女性笔下的日常生活 |
(二)奥斯丁对日常生活叙事传统的坚守 |
1.熟悉的家庭环境 |
2.女性特有的优势 |
3.社会规约 |
二、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
(一)日常交往的书写 |
1.种种闲谈 |
2.思想冲突 |
3.游戏 |
(二)日常人伦情感的呈现 |
1.不足的亲情 |
2.幸与不幸的爱情 |
3.复杂的友情 |
(三)日常思维 |
1.常识经验指导下的日常思维 |
2.习俗规约指导下的日常思维 |
三、多维视域下奥斯丁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 |
(一)日常叙事的历史维度 |
1.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
2.出现职业分层的现象 |
3.殖民化的加深 |
(二)日常叙事的伦理维度 |
1.向往和谐的家庭伦理关系 |
2.先进的女性伦理意识 |
3.流露出对生态伦理的关怀 |
(三)日常叙事的文学维度 |
1.肯定日常生活的文学叙述价值 |
2.推动英国小说日常写实传统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小说美学视域下简·奥斯丁作品中趣味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简·奥斯丁小说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西方小说美学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趣味理论的概述与理论 |
一、趣味的内涵与分类 |
(一)趣味的内涵与特征 |
(二)趣味的分类 |
二、关于趣味的理论 |
(一)夏夫茨伯里的趣味理论 |
(二)大卫·休谟的趣味理论 |
(三)狄德罗的趣味理论 |
(四)康德的趣味理论 |
(五)布迪厄的趣味理论 |
第二章 简·奥斯丁的小说创作风格 |
一、创作风格之喜剧艺术 |
二、创作风格之反讽艺术 |
第三章 简·奥斯丁作品中的趣味 |
一、趣味的具体体现 |
(一)个人趣味的种类 |
(二)大众趣味的种类 |
二、趣味对情节的作用 |
(一)大背景下趣味对情节的作用 |
(二)家庭中趣味对情节的作用 |
(三)人物趣味对情节的作用 |
三、趣味的意义 |
(一)趣味的必要 |
(二)趣味的选择 |
第四章 简·奥斯丁作品中的趣味反思 |
一、人物偏见与趣味反思 |
(一)人物偏见的来源 |
(二)趣味对消除人物偏见的作用 |
二、人物受教育程度与趣味反思 |
(一)教育对趣味培养的作用 |
(二)趣味培养与教育目的 |
第五章 简·奥斯丁作品中人物审美趣味与理性反思 |
一、人物趣味对情感的作用 |
(一)个人趣味对引起情感的作用 |
(二)个人趣味对情感互动的作用 |
二、缺乏理性反思的“坏的趣味” |
(一)莉迪亚·班内特的趣味 |
(二)露西·斯蒂尔的趣味 |
三、具有理性反思的“好的趣味” |
(一)伊丽莎白·班内特的趣味 |
(二)玛丽安·达什伍德的趣味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5)论简·奥斯丁《爱玛》的叙事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2章 叙事特色 |
2.1 叙事结构 |
2.1.1 以爱玛为中心 |
2.1.2 情节的戏剧性安排 |
2.2 叙事人称 |
2.3 叙事策略 |
2.3.1 显示的叙事艺术 |
2.3.2 场景的巧妙设置 |
2.3.3 反讽手法的应用 |
2.4 叙事时空 |
2.4.1 叙事时序 |
2.4.2 叙事速度与节奏 |
第3章 奥斯丁叙事艺术对小说发展的贡献 |
3.1 奥斯丁叙事艺术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 |
3.2 奥斯丁叙事艺术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
第4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简·奥斯丁笔下的成长型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成长型女性的典型特征 |
第一节 具备反思能力 |
第二节 形成自我认识 |
第三节 选择性遵循道德规范 |
第二章 引路人对女性成长的作用 |
第一节 导师式引路人的引导启发作用 |
第二节 同伴式引路人的相互促进作用 |
第三节 反面引路人的参照作用 |
第三章 成长型女性塑造成因 |
第一节 作者自身生活经历的影响 |
第二节 同时代作家作品的浸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之路——写在奥斯丁逝世两百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一、奥斯丁与女性写作传统 |
二、奥斯丁的女性观 |
三、奥斯丁的婚恋主题 |
四、结语 |
(8)简·奥斯丁研究中的若干焦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奥斯丁其人其书 |
二、国外奥斯丁研究概述 |
三、国内奥斯丁研究概述 |
四、关于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奥斯丁与社会、道德和思想问题 |
第一节 奥斯丁与英国社会 |
第二节 奥斯丁与道德问题 |
第三节 奥斯丁与“思想之战” |
第二章 奥斯丁小说中的婚姻与金钱问题 |
第一节 从《傲慢与偏见》评论说起 |
第二节 婚恋、金钱和门第 |
第三节 “灰姑娘”主题或《曼斯菲尔德庄园》 |
第三章 奥斯丁小说中的女性问题 |
第一节 奥斯丁与妇女地位问题 |
第二节 女性成长主题或《爱玛》 |
第三节 作为对比的若干男性人物 |
第四章 奥斯丁与小说艺术问题 |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人物塑造 |
第二节 奥斯丁的反讽艺术 |
第三节 戏剧性与叙事方法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爱玛》独特的叙述视角及其塑造的男性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说独特的叙述视角 |
二、奥斯丁小说叙事视角下的典型男性形象 |
(一) 求偶形象 |
(二) 父亲形象 |
(三) 牧师形象 |
三、简·奥斯丁女性化小说中男性形象的作用 |
四、结语 |
(10)叙事策略与女性意识的建构 ——女性主义叙事学视域下19世纪英国家庭女教师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19世纪家庭女教师小说与女性意识 |
第一节 19世纪家庭女教师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思想背景 |
二、历史条件 |
三、文学传统 |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发端之路 |
一、女性意识的界定 |
二、17-19世纪早期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的发端之路 |
第二章 叙述介入与女性意识 |
第一节 现实与虚构:《家庭女教师艾米丽》的叙述介入与女性意识 |
一、对话语的介入——女性自我意识的抒发 |
二、对故事的介入——女性价值体系的确立 |
三、吸引型叙述者——“我” |
四、吸引型受述者——“你” |
第二节 吸引与疏远:《阿格尼丝·格雷》的叙述介入与女性意识 |
一、吸引型叙述介入——还原真实的女性生活 |
二、疏远型叙述介入——获得公众发言的许可 |
三、两种叙述介入的杂糅——话语权威的争夺 |
第三章 叙述视角与女性意识 |
第一节 凝视与聚焦:《卡洛林·莫当》的叙述视角与女性意识 |
一、女性视角——颠覆男性“凝视”的传统 |
二、视角转换——实现女性意识的有效表达 |
第二节 分离与重合:《爱玛》的叙述视角与女性意识 |
一、女性意识载体作者与叙述者的视角——女性权威的建构 |
二、女性意识载体女主人公的视角——女性意识的建构 |
第四章 叙述声音与女性意识 |
第一节 静默与喧嚣:《家庭女教师》的作者型叙述声音与女性意识 |
一、外在隐含型的作者型叙述声音——新型女性气质的建构 |
二、交替性的作者型叙述声音——间接的女性意识表达 |
三、中性化的作者型叙述声音——女性意识的更大表达空间 |
第二节 私下与公开:《卡洛林·莫当》与《禁戒》的个人型叙述声音与女性意识 |
一、私人女性叙述声音的公开化——话语权的建构与维持 |
二、年长叙述者“我”的声音——忏悔式的“教喻” |
第三节 单一与群体:《家庭女教师的私生活政治》的集体型叙述声音与女性意识 |
一、“单言”形式——集体型叙述声音“我” |
二、“共言”形式——集体型叙述声音“我们” |
第五章 叙述话语模式与女性意识 |
第一节 解构与建构:《爱玛》的话语模式与女性意识 |
一、男性人物的话语模式——男性权威的解构 |
二、女性人物的话语模式——女性主体的建构 |
三、自由间接言语与思想——叙述者与女主人公的双重自我修正 |
第二节 抗争与隐忍:《简爱》的叙述话语模式与女性意识 |
一、自由间接思想——女性的生存抗争 |
二、滑入——女性的内心挣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论奥斯丁《爱玛》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其塑造(论文参考文献)
- [1]弗朗西丝·伯尼与简·奥斯汀小说女性观比较研究[D]. 罗贤娴.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简·奥斯丁小说中的叙事伦理研究[D]. 余岑. 长江大学, 2021
- [3]简·奥斯丁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研究[D]. 占志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小说美学视域下简·奥斯丁作品中趣味问题分析[D]. 王晨晨.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论简·奥斯丁《爱玛》的叙事艺术[D]. 孙婧霏. 吉林大学, 2020(08)
- [6]简·奥斯丁笔下的成长型女性[D]. 尚晓珺.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之路——写在奥斯丁逝世两百周年之际[J]. 傅燕晖.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8]简·奥斯丁研究中的若干焦点问题[D]. 安琦. 吉林大学, 2018(12)
- [9]《爱玛》独特的叙述视角及其塑造的男性形象[J]. 董娜. 文化学刊, 2018(02)
- [10]叙事策略与女性意识的建构 ——女性主义叙事学视域下19世纪英国家庭女教师小说研究[D]. 姜麟.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