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峰市旺业甸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论文文献综述)
穆喜云,乌志颜,李显玉,王芳,白晓旭,郭淑文,程瑞春,于胜利[1](2021)在《基于最大熵模型的赤峰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适宜分布区估测》文中指出本研究对赤峰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潜在适宜分布等级区进行估测,确定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基于赤峰市8个旗县区范围内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理分布点1300个,利用最大熵模型以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做为环境变量,通过独立运算和综合运算的方式对赤峰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适宜分布区进行估测。模型运算采取默认参数,设置25%和30%的验证数据比例,以训练AUC和验证AUC作为模型精度评价指标。结果表明:30%验证数据比例的训练AUC及验证AUC与25%的模型运算结果差异不显着,选择30%验证数据比例,综合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模型预测精度最高,训练AUC和验证AUC值分别为0.880和0.877。影响模型预测的环境因子重要性排序及环境变量贡献率排序依次为:地形因子、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地形因子中的高程变量是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分布的主要因子。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按适生等级划分,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1200m的区域范围,极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1200m以上的区域,其预测适宜分布结果与实际分布相符且趋势一致。
斯日古楞,梁海山[2](2021)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赤峰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然保护区是最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之一,前沿研究中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研究颇多,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处于探索阶段也是未来研究的热点,所以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以赤峰市为例,以解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的,首先概述了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重要性,分析自然保护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赤峰市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科学分析环境影响,需要合理规划;第二,优化提升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结构;第三,探索多元化生态旅游商品,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第四,利用科技手段,合理分配利益。
刘晶晶[3](2020)在《蒙古高原毛口藓亚科和反纽藓亚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及腋毛在丛藓科中的分类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丛藓科(Pottiaceae Schimp.)是苔藓植物中属的数量最多的一个科,包含83个属。反纽藓亚科(Timmielloideae R.H.Zander)约有1属,14种,毛口藓亚科(Trichostomoideae(Bruch&Schimp.)Limpr.)约有11属,329种(包括变种)。本研究选取蒙古高原主体区域(以下简称蒙古高原),即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作为研究区,在文献考证及标本研究的基础上,对本研究区反纽藓亚科和毛口藓亚科植物进行分类学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蒙古高原反纽藓亚科植物有1属,2种,将原记录的反纽藓(Timmiella anomala(Bruch&Schimp.)Limpr.)更正为弯柄反纽藓(Timmiella flexiseta(Bruch)Limpr.),该种为蒙古国和内蒙古共有种。小反纽藓(Timmiella diminuta(Müll.Hal.)P.C.Chen)为中国特有种。毛口藓亚科植物有4属,10种,2变种,蒙古国和内蒙古新记录种:锐齿酸土藓(Oxystegus daldinianus(De Not.)K?ckinger,O.Werner&Ros);2个中国新记录变种:波边酸土藓粗肋变种(Oxystegus tenuirostris var.holtii(Braithw.)A.J.E.Sm.)、长叶纽藓脆叶变种(Tortella tortuosa var.fragilifolia(Jur.)Limpr.);1个蒙古国新记录属:拟合睫藓属(Pseudosymblepharis Broth.)。波边酸土藓粗肋变种、长叶纽藓脆叶变种和细拟合睫藓(Pseudosymblepharis duriuscula(Mitt.)P.C.Chen)仅分布在内蒙古,倾叶纽藓(Tortella inclinata(R.Hedw.)Limpr.)仅在蒙古国有分布,其余8个种为蒙古国和内蒙古共有种。另外,由于未找到相应标本,不能确定毛口藓(Trichostomum brachydontium Bruch)在研究区内是否分布,所以暂时存疑。2.反纽藓亚科的主要特征为:叶上部通常呈明显的锯齿状,除叶边缘细胞外都为两层,叶腹面隆起背面近乎平展。反纽藓亚科属间划分的重要分类学特征有:植物体大小、叶边缘、叶先端、叶中上部细胞、中肋形态及其横切面结构、孢子体特征(蒴柄、蒴齿、孢蒴、蒴盖、环带)等。毛口藓亚科区别于其他亚科的关键特征是:透明细胞常存,叶呈披针形,叶边缘平展或偶有叶上部稍内弯,叶细胞一般密被疣,基部细胞偶有上延分化呈“V”字形,KOH颜色反应为黄色或黄橙色。毛口藓亚科属间划分的重要分类学特征有:植物体高度、叶干燥时的状态、叶形、叶是否易碎、叶尖和叶边缘、中肋形态及其横切面结构、叶细胞与疣、叶上部KOH颜色反应等。基于两个亚科以上特征,编写了最新的分属和分种检索表,并提供了形态解剖显微图、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及分类学讨论。3.丛藓科31个属的腋毛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这些属腋毛均由单列多细胞构成,对齿藓属(Didymodon Hedw.)、卷边藓属(Plaubelia Brid.)、舌叶藓属(Scopelophila(Mitt.)Lindb.)基部细胞为棕色,其余属均为无色透明,其形态可分为粗短和细长两种类型。7个腋毛性状在31属间的数值变化趋势均不相同,PCA分析得到的主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其余细胞长、腋毛全长、总细胞数、顶细胞长宽比、顶细胞长、顶细胞宽、顶余比。后两个性状相对保守,顶余比在属间差异不显着,且与其余6个性状都不存在显着相关性。根据其余细胞长,可将31个属分为七个组;根据腋毛全长,可将31个属分为八个组;根据总细胞数,可将31个属分为八个组;根据顶细胞长宽比,可将31个属分为五个组;根据顶细胞长,可将31个属分为六个组。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腋毛是一个相对保守的配子体特征,在一个相当明确的类群中,腋毛可以帮助理解其成员间的关系,有时甚至优于其他配子体性状,在评价丛藓科分类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也表明,仅从腋毛性状还不足以支持经典或分子分类系统,因此,丛藓科植物属级以上分类群的划分应基于多种性状综合考虑。
邢禄鹏[4](2020)在《和林格尔县南天门森林公园大型真菌资源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真菌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某些还具有重要的食用和药用价值。通过对和林格尔县南天门森林公园的调查,发现蕴含着大量菌物资源,但当地对大型真菌利用较少。为了填补该地大型真菌研究的空白,本文针对该地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和资源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1、物种多样性方面:共采集标本350份,鉴定出大型真菌2门4纲11目30科51属97种,其中子囊菌门1纲1目2科2属2种,担子菌门3纲10目28科49属95种。并对其进行编目。2、区系组成方面:优势科有5个,分别为蘑菇科Agaric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口蘑科 Tricholomataceae、红菇科 Russul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优势属6个,分别为蜡伞属Hygrophorus、蘑菇属Agaricus、侧耳属Pleurotus、杯伞属Clitocybe、乳菇属Lactarius、红菇属Russula。南天门森林公园与乌拉山森林公园的相似性系数最高,区系关系最近。区系的地理成分主要以世界分布属为主,属于温带性质分布。3、资源价值方面:食用真菌50种,药用真菌31种,毒菌12种。其中药用菌中具有抗肿瘤的真菌10种、降血压血脂作用的8种、免疫调节作用的8种;毒菌中,毒性较强的真菌有毒蝇鹅膏Amanita muscaria(L.et Fr.)Lam.、变黑蜡伞Hygrocybe conica(Scop.:Fr.)Kumm.、黄盖粪伞Bolbitius titubans(Bull.)Fr.等。
唐学君[5](2019)在《内蒙古东部区域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固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工林的固碳现状、速率与潜力研究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因此,科学评估不同气候区和不同类型人工林的固碳特征,并从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角度分析C、N、P之间的耦合关系,可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人工林的固碳维持机制,并为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油松林在固碳减排、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等方面生态功能突出,是内蒙古地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为了探究油松人工林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固碳影响因素,以内蒙古东部区域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和生态模型模拟的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林龄的油松人工林各器官和土壤的C、N、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植被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基于构建的全国油松人工林生物量数据库,研究了林分特征和气象因子对油松人工林固碳的影响;同时,为了揭示C-N耦合作用对人工林固碳潜力的影响,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了氮添加处理对油松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随着林龄的增加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均逐渐增加,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502.49mg/g,乔木层平均碳储量为39.59t/hm2,土壤层平均碳储量为60.30t/hm2,植被和土壤的总平均碳储量为99.88t/hm2,相同林龄碳储量均表现为土壤层高于乔木层。气候特征、林分结构、土壤深度等是影响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边缘分布区与中心分布区的碳储量存在差异性,这主要与气候梯度变化和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措施相关。(2)随着林龄的增加平均C含量逐渐增加,平均P含量和N含量表现为幼龄林时P含量高、N含量低的特征,随着林龄的增加P含量降低、N含量增高。叶C:N的最高值出现在幼龄林为61.38,最低值出现在近熟林为37.89;C:P与和N:P的最高值分别为455.03和12.01,均出现在近熟林,最低值分别为385.78和6.28均出现在幼龄林:而所有N:P的值均小于14,所以判断该地区油松的生长主要受N含量限制。(3)土壤C、N、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土壤表层C含量在幼龄林时最小,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增高并在近熟林时达到最大值,N、P含量在幼龄林时最大,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减小并在近熟林时达到最小值。土壤C:N和C:P最高值分别为23.22和33.89均出现在近熟林,最低值4.55和8.75均出现在幼龄林,土壤N:P的最高值2.48出现在成熟林,最低值1.15出现在近熟林。(4)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不同林分特征、不同气象因子和油松人工林碳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所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经F检验和T检验均为显着(P<0.01),并且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5,说明相关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多重共线性很弱。因此,综合考虑林分特征和气象因子比单独考虑各因子所构建的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函数关系拟合度更高。(5)应用FORECAST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添加量对油松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与对照处理相比(0 N),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加,从90 Kg N hm-2 r-1处理开始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基本维持稳定状态,这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氮沉降的增加对北方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固碳具有促进作用。实现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是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人工林的适应性管理在固碳增汇方面更具发展前景。油松人工林的C-N-H2O耦合循环机制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大范围的样地调查数据结合生态模型技术、定量遥感技术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技术途径。
牛艳芳[6](2017)在《内蒙古森林植被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农作物和固氮树种的固氮受到广泛关注,而对于非固氮树种研究相对较少,而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以非固氮树种为主,有必要研究森林地区根际固氮菌的多样性,为以非固氮树种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采集了内蒙古地区由东向西大兴安岭根河生态站、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赤峰旺业甸国家森林公园、呼和浩特大青山自然保护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树种的根际土壤,采用阿须贝无氮培养基分离纯化根际土壤固氮菌,用细菌通用引物27f/1492r扩增固氮菌的16S r DNA序列,应用DNAMAN6.0软件进行多序列分析比对,使用MAGE4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分类;测定典型固氮菌的生长特性和解磷能力;分析五个样区非固氮树种根际固氮菌的群落结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根河生态站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88株固氮菌,分别属于19个属,伯克霍尔德属(Burkholderia 34株)、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19株)、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8株)、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 2株)、根瘤菌属(Rhizobium 4株)、Filimonas(2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 3株)、Mitsuaria(3株)、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 1株)、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1株)、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1株)、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1株)、纳西杆菌属(Naxibacter 1株)、盐水球菌属(Salinicoccus 1株)、Dyadobacter(1株)、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 1株)、贪噬菌属(Variovorax 1株)、黄杆菌属(Xanthomonas 1株)、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 2株)等,其中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38.6%)、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21.6%)为优势属。筛选出9株有解磷能力的固氮菌,分别是Burkholderia(3株)、Pseudomonas(3株)Brevundimonas(1株)、Naxibacter(1株)、Paenibacillus(1株)。2.从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72株固氮菌,分别属于17个属,Pseudomonas(23株)、Bacillus(4株)、Paenibacillus(8株)、Rhizobium(9株)、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6株)、Phyllobacterium(5株)、Bosea(4株)、Burkholderia(2株)、贪噬菌属(Variovorax 2株)、噬几丁质菌属(Chitinophaga 1株)、克雷伯氏杆菌属(Klebsiella 1株)、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2株)、沙雷氏菌属(Serratia 1株)、柄杆菌属(Caulobacter 1株)、粘液杆菌属(Mucilaginibacter 1株)、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1株)、双头菌属(Labrys 1株)等,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1.9%)为优势属。筛选出8株有解磷能力的固氮菌,分别是Pseudomonas(2株)、Paenibacillus(3株)、Enterobacter(1株)、Phyllobacterium(1株)。3.从赤峰旺业甸国家森林公园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桦、山杨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固氮菌143株,分别属于9个属,Pseudomonas(51株)、Paenibacillus(41株)、Bacillus(32株)、Burkholderia(3株)、Rhizobium(3株)、Phyllobacterium(1株)、Arthrobacter(3株)、Mucilaginibacter(7株)、Mesorhizobium(2株);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5.7%),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28.7%),芽孢杆菌属(Bacillus,22.4%)为优势属。筛选出9株有解磷能力的固氮菌,分别是Pseudomonas(3株),Paenibacillus(2株)、Burkholderia(2株)、Bacillus(2株)。4.从呼和浩特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油松、白桦、山杨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得到89株固氮菌,分别属于14个属,Pseudomonas(32株)、Phyllobacterium(15株)、Arthrobacter(1株)、Sinorhizobium(8株)、Enterobacter(6株)、Rhizobium(5株)、Burkholderia(4株)、Cupriavidus(4株)、Bacillus(1株)、Paenibacillus(1株)、Promicromonospora(2株)、Massilia(1株)、Azotobacter(1株)、Hymenobacter(1株)等,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0%),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16.9%)为优势属。筛选出5株有解磷能力的固氮菌,分别是Pseudomonas(3株)、Burkholderia(1株)、Bacillus(1株)。5.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油松、山杨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固氮菌60株,分别属于8个属,Phyllobacterium(18株)、Rhizobium(13株)、Pseudomonas(12株)、Arthrobacter(8株)、Bacillus(6株)、Paenibacillus(1株)、Caulobacter(1株)、Massilia(1株)等。其中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30%),根瘤菌属(Rhizobium,21.7%)、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8.3%),节杆菌属(Arthrobacter,13.3%)为优势属。筛选出2株有解磷能力的固氮菌,分别是Pseudomonas和Paenibacillus。6.不同类群的固氮菌随地理区域的不同而分布不同,广分类群有Pseudomonas、Bacillus、Rhizobium、Paenibacillus和Phyllobacterium;有些类群的分布具有区域性;不同类群的固氮菌生物学特性差异显着。
刘哲荣[7](2017)在《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不断加剧的人为活动影响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内蒙古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属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其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别丰富而古老,地带性分异复杂,使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尤为重要。珍稀濒危植物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合理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对珍稀濒危植物的相关研究为野生生态资源的优化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本研究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受威胁种,《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图谱》中的内蒙古部分为初始数据,并对其名称、拉丁学名、科属的归属问题等做了一系列的修定和完善,最终确定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整理不同学者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及数据的同时,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采用植物区系分析、植物资源调查、植物优先保护、热点地区和GAP分析,对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植物资源的基本组成和类型,濒危等级和优先保护级别,保护现状及生境保护红线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共53科、103属、127种。其中蕨类植物1种;裸子植物3科5属9种;被子植物49科97属117种;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在全区东、西阿拉善州、贺兰山州以及兴安北部州分布较多,仅分布于一个州的物种有59种,占总种数的46.46%;垂直分布格局呈单峰形态,在海拔10001600m之间的植物种数最多;豆科、菊科和毛茛科植物最多,单种属有35属;区系成分以温带分布型比例最高,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特征相似。(2)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可分为5大类,18小类。食用植物资源中,野菜植物16种,野果植物8种,油脂植物20种,饲用植物65种,蜜源植物16种,淀粉植物12种,色素植物5种,甜味剂植物3种,芳香植物22种。药用植物有63种。工业用植物资源中,木材植物18种,纤维植物16种,树脂植物5种,鞣质植物11种,树胶植物5种。农业用植物资源中,农药植物13种;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中,绿化观赏植物59种,环境改良植物35种。18类资源植物中,所含种类最多的是饲用植物,有6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1.90%,其次是药用植物,有63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60%;具有5类及以上用途的植物共有32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30.48%;采用综合评价法,将内蒙古珍稀濒危饲用植物划分为优等、良等、中等、低等、劣等、可做牧草6个等级。其中,优等6种,良等4种,中等15种,中等及以上植物共有25种,占资源植物总数的23.81%;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评价,可分为三级,其中,Ⅰ级药用植物有36种,Ⅱ级药用植物有20种,Ⅲ级药用植物有7种,分别占药用植物资源总数的57.14%,31.75,%和11.11%。(3)以内蒙古127种珍稀濒危植物为评估对象,建立了该地区植物优先保护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定在充分利用野外考察数据的同时中加入了IUCN评估体系在全国尺度下对植物的评估结果,也考虑到了该区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加入了植物种抵抗灾害能力的指标,以及海拔高度等在该区可能发生重要影响的指标;评估结果为,极危(CR)种2种、濒危(EN)种13种、易危(VU)种37种、近危(NT)种44种,无危种(LC)31种,分别占总数的1.57%、10.24%、29.13%、34.65%、24.41%,其中受威胁种即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种共52种,占总种数的40.94%;优先保护级别的评估结果为,一级保护植物有28种、二级保护有71种、三级保护有28种,分别占评估总数的22.05%、55.91%、22.05%;由于评估方法不同,有些种的评估结果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9)》中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植物种类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在之前发布的保护名单中尚未体现的,在本次评估中获得了较高的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4)以热点地区与GAP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通过计算累计保护效率和累计保护面积来评价和筛选重要物种分布县,从而鉴别出优先、次要和一般保护县。根据保护生物学原理,对重要物种的具体分布位置,考虑不同属性的植物物种所需的最小生存面积不同,依据生活型、分布范围和受威胁程度对关键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域划定不同等级的缓冲区。将两者叠加后,最后得到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127种红线保护植物中,有81种已得到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占红线保护植物总数的63.78%;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整体保护红线面积为50.68万km2,占内蒙古总面积的42.84%;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的探讨,对划定生态安全预警红线具有参考意义。建议对未受到内蒙古各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红线保护植物进行保护,进一步加强自治区至全国范围内的红线保护植物调查工作,以便提高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在完善本底数据的基础上,对红线关键植物就地保护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量化就地保护有效性指标,对未受到有效保护的植物进行研究,提高保护红线植物的效率。
李爱平,王晓江,海龙,洪光宇,李卓凡,王平平[8](2017)在《内蒙古天然花楸表型多样性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花楸天然分布状况,以其叶片、果实和种子为材料,对内蒙古地区6个花楸天然群落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研究了花楸叶片、果实和种子表型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花楸叶片、果实和种子具有极丰富的表型变异,种源内的分化高于种源间;果长、果径、百果重及千粒重是关键表型性状;浆果质量、千粒重、果柄长3个性状是造成花楸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种源间树型、叶型、果型及秋季叶颜色变异较大,有利于花楸树种质资源多途径开发利用。
王春霞[9](2017)在《近自然经营对旺业甸森林灌草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自然经营是目前森林经营研究的热点之一,开展近自然经营对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燕山北麓人工油松林、人工华北落叶松林以及天然白桦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经营和未经营为对照,对近自然经营下林下灌草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变化及草本多样性指数与枯落物、土壤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从物种水平来看,近自然经营能够增加草本植物种类和数量,且人工油松林、人工华北落叶松林、天然白桦林下草本植物总种数均表现出一致的规律,为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未经营。此外,与未经营相比,经营措施能够增加林下的灌木的种类和数量。(2)从物种多样性指数来看,总体上近自然经营能够增加三种林分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和丰富度,降低均匀度。人工油松中龄林下草本Shannon-Wiener指数(SH)近自然经营显着高于未经营,近熟林下草本Pielou均匀度指数(PL)未经营显着高于近自然经营;人工华北落叶松中龄林下草本Margalef丰富度指数(MR)近自然经营显着高于未经营;天然白桦近熟林下草本Pielou均匀度指数未经营显着高于近自然经营。(3)从草本多样性指数与枯落物、土壤的Pearson相关分析来看,人工华北落叶松幼龄林草本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层10-20cm处的土壤容重、土壤最大持水量显着正相关或极显着负相关;天然白桦中龄林草本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层10-20cm处土壤容重、土壤最大持水量显着负相关或正相关;人工油松近熟林草本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指数(SM)与半分解枯落物生物量显着负相关,土层10-20cm处毛管孔隙度与草本Pielou均匀度指数极显着负相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了解不同经营方式下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为华北地区森林经营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赵婧[10](2017)在《近自然经营对旺业甸主要林分类型森林健康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实验林场人工油松林、人工华北落叶松林和天然白桦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层级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构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近自然经营对三种林分森林健康的影响,为华北地区健康森林的经营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生产力方面,表现为近自然经营>未经营>常规经营,未经营下的近熟林生产力最高,而常规经营幼龄林的生产力最低,未经营和近自然经营之间差异显着(P<0.01)。(2)近自然经营下的群落结构在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均大于常规经营和未经营,近自然经营与未经营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3)抵抗力方面也表现为近自然经营>常规经营>未经营,近自然经营模式下的抵抗力值最高,且三种经营方式间差异显着(P<0.01)。(4)森林健康指数近自然经营方式>常规经营>未经营。近自然经营模式下森林健康程度达到健康及以上的样地比例达到95.83%,常规经营为66.67%,未经营为79.17%。综合以上结论,近自然经营方式下森林健康指数高于常规经营、未经营,表明适度的干扰能促进森林的健康。
二、赤峰市旺业甸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峰市旺业甸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最大熵模型的赤峰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适宜分布区估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
2 数据与模型构建 |
2.1 数据收集 |
2.1.1 样本点分布数据 |
2.1.2 气候数据 |
2.1.3 土壤数据 |
2.1.5 应用软件MaxEnt |
2.2 数据处理 |
2.2.1 样本点选取与格式转化 |
2.3 研究方法 |
2.3.1 MaxEnt模型构建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变量筛选 |
3.1.1 变量自相关性分析 |
3.1.2 变量筛选对环境变量贡献率的影响 |
3.2 MaxEnt变量重要性排序 |
3.3 MaxEnt 模型预测精度 |
3.3.1 变量筛选后模型预测精度 |
3.3.2 不同的随机检验数据比例对模型精度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赤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现状及重要性 |
(一)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现状 |
(二)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性 |
二、赤峰市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
(一)赤峰市自然保护区现状 |
(二)赤峰市旅游业现状 |
(三)赤峰市生态旅游资源 |
三、赤峰市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水平较低 |
(二)缺乏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有效管理 |
(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商品单一,缺乏专业人才 |
(四)当地居民参与度较低 |
四、赤峰市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措施 |
(一)提高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质量 |
(二)优化提升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 |
(三)探索多元化生态旅游商品,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 |
(四)利用科技手段,合理分配利益 |
五、结论 |
(3)蒙古高原毛口藓亚科和反纽藓亚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及腋毛在丛藓科中的分类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国内外毛口藓亚科和反纽藓亚科的研究历史 |
2.丛藓科植物分类性状的研究概况 |
3.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蒙古高原毛口藓亚科和反纽藓亚科的形态学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研究 |
1.2 标本的借阅和采集 |
1.3 分类群排序 |
1.4 标本引证 |
1.5 形态学研究方法 |
2.反纽藓亚科植物的分类学处理 |
2.1.1 反纽藓属 |
3.毛口藓亚科植物的分类学处理 |
3.1 毛口藓亚科的形态特征与分类学意义 |
3.1.1 配子体特征 |
3.2 属和种的描述及讨论 |
3.2.1 酸土藓属 |
3.2.2 拟合睫藓属 |
3.2.3 纽藓属 |
3.2.4 毛口藓属 |
3.3 存疑种 |
3.3.1 毛口藓 |
第三章 腋毛在丛藓科分类学中的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 腋毛形态性状概况 |
2.2 腋毛形态性状数据分析 |
2.2.1 腋毛7个性状分述 |
2.2.2 腋毛7个性状相关性分析 |
2.2.3 腋毛7个性状主成分分析 |
2.3 腋毛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
3.讨论 |
3.1 腋毛在丛藓科分类学中的意义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4)和林格尔县南天门森林公园大型真菌资源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国内大型真菌研究进展 |
1.2 国外大型真菌研究进展 |
1.3 内蒙古大型真菌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标本采集 |
2.3.2 标本鉴定 |
2.3.3 大型真菌编目依据 |
2.3.4 区系组成与分布 |
2.3.5 大型真菌资源价值划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南天门森林公园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 |
3.1.1 鉴定结果 |
3.1.2 南天门森林公园大型真菌编目 |
3.2 南天门森林公园大型真菌区系成分分析 |
3.2.1 南天门森林公园优势科属分析 |
3.2.2 南天门森林公园与其他地区大型真菌区系关系 |
3.2.3 南天门森林公园大型真菌区系的地理分布 |
3.3 南天门森林公园大型真菌资源评价分析 |
3.3.1 大型真菌资源价值统计 |
3.3.2 食用菌资源 |
3.3.3 药用菌资源 |
3.3.4 毒菌资源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内蒙古东部区域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固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固碳的关系 |
1.1.2 可持续森林管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森林固碳计量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性 |
1.2.2 油松人工林固碳研究现状 |
1.2.3 人工林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地选择与设置 |
2.2.2 植物样品的采集 |
2.2.3 土壤样品的采集 |
2.2.4 样品的室内处理 |
2.2.5 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计算 |
2.2.6 基于FORECAST模型模拟的方法 |
第三章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的固碳特征 |
3.1 植物碳含量 |
3.2 植被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
3.3 乔木层碳储量特征 |
3.4 土壤碳含量垂直分布格局 |
3.5 土壤碳储量垂直分布格局 |
3.6 土壤层碳储量特征 |
3.7 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 |
3.8 讨论 |
3.8.1 不同人工林植物碳含量和碳储量的变化特征 |
3.8.2 不同人工林土壤碳含量和碳储量的变化特征 |
3.8.3 不同人工林总碳储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松人工林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4.1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植物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
4.2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
4.3 油松人工林植物和土壤C、N、P含量相关性分析 |
4.3.1 叶片和土壤的C、N、P含量相关性分析 |
4.3.2 枝和土壤C、N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3 干和土壤C、N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3.4 根和土壤C、N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4.4 林龄、土壤深度与C、N、P含量的函数关系 |
4.5 讨论 |
4.5.1 油松人工林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比较 |
4.5.2 油松人工林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比较 |
4.5.3 油松人工林植物和土壤C、N、P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
4.5.4 林龄、土壤深度与植物和土壤C、N、P的关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林分特征和气象因子对油松林碳储量的影响 |
5.1 林分特征对油松林碳储量的影响 |
5.2 气象因子对油松林碳储量的影响 |
5.3 林分特征和气象因子对油松林碳储量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5.4.1 林分特征和气象因子对油松林碳储量的影响 |
5.4.2 提升油松人工林固碳潜力的经营措施 |
第六章 氮添加对油松人工林固碳的长期影响 |
6.1 FORECAST模型参数的校准与验证 |
6.2 模拟情景的设置及相关参数的定义 |
6.2.1 模拟情景的设置 |
6.2.2 相关参数的定义 |
6.3 不同氮添加量对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长期影响 |
6.3.1 不同氮添加量对总生物固碳量的影响 |
6.3.2 不同氮添加量对总固碳量和年均固碳量的影响 |
6.3.3 不同氮添加量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7.2.1 酸沉降增加对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 |
7.2.2 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C、N、H2O耦合的研究 |
7.2.3 油松人工纯林改造为松阔混交林对固碳潜力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6)内蒙古森林植被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根际 |
1.2 根际促生菌(PGPR) |
1.3 根际促生菌(PGPR)功能 |
1.3.1 固氮作用 |
1.3.2 溶磷作用 |
1.3.3 合成生长激素 |
1.3.4 促进宿主根系生长 |
1.4 PGPR主要类群研究现状 |
1.4.1 植物根际固氮菌的研究现状 |
1.4.2 植物根际溶磷菌的研究现状 |
1.4.3 植物根际解钾菌的研究现状 |
1.5 植物促生菌剂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 |
1.6 研究根际微生物的方法 |
1.6.1 传统微生物平板分离法 |
1.6.2 Biology法 |
1.6.3 磷脂脂肪酸(PLFA)图谱分析法 |
1.6.4 系统发育分析的标记分子 |
2 研究背景及研究思路 |
2.1 选题背景 |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3 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和生物特性 |
3.1 调查区概况 |
3.2 材料和仪器 |
3.2.1 根际土壤采集 |
3.2.2 培养基 |
3.2.3 主要试剂 |
3.2.4 主要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3.3.2 根际固氮菌的分离纯化 |
3.3.3 根际固氮菌16SrDNA分析 |
3.3.4 根际土壤典型固氮菌形态观察 |
3.3.5 根际土壤典型固氮菌生理生化测定 |
3.3.6 根际土壤典型固氮菌特性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大兴安岭根河样区根际固氮菌多样性和生物特性 |
4.1.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
4.1.2 根际土壤固氮菌分离纯化结果 |
4.1.3 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1.4 白桦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1.5 山杨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1.6 根河地区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
4.1.7 结论 |
4.2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建群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 |
4.2.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4.2.2 根际土壤固氮菌分离纯化结果 |
4.2.3 16Sr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
4.2.4 兴安落叶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2.5 白桦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2.6 山杨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2.7 阿尔山地区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
4.2.8 结论 |
4.3 赤峰旺业甸自然保护区建群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 |
4.3.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
4.3.2 根际土壤固氮菌分离纯化结果 |
4.3.3 落叶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3.4 油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3.5 白桦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3.6 山杨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3.7 赤峰旺业甸地区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
4.3.8 结论 |
4.4 呼和浩特大青山样区建群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 |
4.4.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
4.4.2 根际土壤固氮菌分离纯化结果 |
4.4.3 油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4.4 白桦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4.5 山杨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4.6 呼和浩特大青山样区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
4.4.7 结论 |
4.5 贺兰山样区建群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 |
4.5.1 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
4.5.2 根际土壤固氮菌分离纯化结果 |
4.5.3 油松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5.4 山杨根际土壤固氮菌多样性及特性分析 |
4.5.5 贺兰山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
4.5.6 结论 |
5 不同地区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
5.1 不同地区针叶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
5.2 不同地区白桦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
5.3 不同地区山杨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
5.4 不同地区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土壤固氮菌群落结构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 |
(7)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与研究进展 |
1.2.1 珍稀濒危植物的概念与等级 |
1.2.2 珍稀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 |
1.2.3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 |
1.3 植物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内蒙古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水文 |
2.1.4 土壤类型 |
2.1.5 植物资源概况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主要研究内容 |
3.1.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3.1.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分析 |
3.1.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分析 |
3.1.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其保护红线分析 |
3.2 研究方法 |
3.2.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确定 |
3.2.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分析 |
3.2.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调查 |
3.2.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濒危等级与优先保护序研究 |
3.2.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的分布及其就地保护现状 |
3.3 技术路线图 |
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及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4.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
4.2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及其垂直分布 |
4.2.1 植物水平地理分布区域 |
4.2.2 垂直分布 |
4.3 植物区系成分多样性分析 |
4.3.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科、属多样性分析 |
4.3.2 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多样性分析 |
4.3.3 内蒙古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 |
4.4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特征 |
4.4.1 区系成分复杂多样,温带性质明显 |
4.4.2 单种属多,特有现象不明显 |
4.4.3 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植物较多 |
4.4.4 草本和中生植物比例最大 |
4.4.5 与内蒙古植物区系的特征相似 |
4.5 小结 |
5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
5.1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组成 |
5.1.1 野生资源植物的组成 |
5.1.2 野生资源植物大科、大属统计 |
5.2 野生植物资源的分类 |
5.2.1 食用植物资源 |
5.2.2 药用植物资源 |
5.2.3 工业用植物资源 |
5.2.4 农业用植物资源 |
5.2.5 观赏与环境改良植物资源 |
5.2.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多样性分析 |
5.3 内蒙古珍稀濒危重点植物资源综合评价 |
5.3.1 饲用植物资源评价 |
5.3.2 药用植物资源评价 |
5.4 内蒙古珍稀濒危野生资源植物重点种类 |
5.4.1 油松Pinustabuliformis |
5.4.2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 |
5.4.3 钻天柳Choseniaarbutifolia |
5.4.4 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 |
5.4.5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
5.4.6 裸果木Gymnocarposprzewalskii |
5.4.7 库页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 |
5.4.8 绵刺Potaniniamongolica |
5.4.9 蒙古扁桃Amygdalusmongolica |
5.4.10 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 |
5.4.11 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 |
5.4.12 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 |
5.4.13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 |
5.4.14 紫椴Tiliaamurensis |
5.4.15 半日花Helianthemumsongaricum |
5.4.16 水曲柳Fraxinusmandschurica |
5.4.17 肉苁蓉Cistanchedeserticola |
5.4.18 内蒙野丁香Leptodermisordosica |
5.5 小结 |
6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优先保护评价 |
6.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6.3 指标赋值法 |
6.3.1 濒危系数 |
6.3.2 遗传系数 |
6.3.3 利用价值系数 |
6.3.4 生境系数 |
6.3.5 繁殖系数 |
6.4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模型及其与濒危等级评价标准 |
6.5 评估结果分析 |
6.5.1 濒危等级评估 |
6.5.2 优先保护级别评估 |
6.5.3 指标定量研究分析 |
6.6 小结 |
7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红线研究 |
7.1 内蒙古珍稀濒危(红线保护)植物县级水平的分布格局 |
7.2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评价 |
7.3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生境保护红线 |
7.3.1 重点县 |
7.3.2 重点区域 |
7.3.3 珍稀植物生境整体保护红线 |
7.4 保护建议 |
7.5 小结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修订名录 |
附录二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用途一览表 |
附录三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县级分布 |
附录四 内蒙古红线关键保护植物小地名经纬度 |
附录五 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标本采集及其地点分布 |
作者简介 |
(8)内蒙古天然花楸表型多样性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表型性状测定方法 |
1.2.1 不同种源果实性状的测定 |
1.2.2 不同种源种子特性的测定 |
1.2.3 不同种源叶片特性的测定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1.3.1 各性状均值、标准差、相对极差及变异系数 |
1.3.2 性状变异的方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源间表型变异特征 |
2.1.1 果实颜色的种源间表型变异 |
2.1.2 叶片形态的种源间表型变异 |
2.1.3 果实和种子质量的种源间表型变异 |
2.2 种源内表型变异特征 |
2.2.1 叶片、果实和种子性状表型变异特征 |
2.2.2 不同种源叶片、果实及种子性状变异水平方差分析 |
3 花楸的开发利用 |
3.1 花楸的表型变异的利用性 |
3.2 花楸的园林绿化价值 |
3.3 花楸树的药用价值 |
4 讨论 |
(9)近自然经营对旺业甸森林灌草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森林经营研究现状 |
1.2.2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
1.2.3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 |
1.2.4 森林经营与物种多样性关系的研究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条件 |
2.3 地质地貌 |
2.4 土壤特征 |
2.5 植被特征 |
2.6 经济状况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地布设 |
3.2.2 灌草调查 |
3.2.3 数据处理 |
3.2.4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近自然经营对人工油松林灌草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4.1.1 灌木植物种类与数量 |
4.1.2 草本植物种类与数量 |
4.1.3 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 |
4.1.4 草本物种多样性与枯落物、土壤的关系 |
4.2 近自然经营对人工华北落叶松林灌草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4.2.1 灌木植物种类与数量 |
4.2.2 草本植物种类与数量 |
4.2.3 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 |
4.2.4 草本物种多样性与枯落物、土壤的关系 |
4.3 近自然经营对天然白桦林灌草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4.3.1 灌木植物种类与数量 |
4.3.2 草本植物种类与数量 |
4.3.3 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 |
4.3.4 草本物种多样性与枯落物、土壤的关系 |
5 讨论 |
5.1 近自然经营对林下灌木植物种类的影响 |
5.2 近自然经营对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5.3 林下草本物种多样性与枯落物、土壤的关系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近自然经营对旺业甸主要林分类型森林健康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森林健康 |
1.3 森林健康评价 |
1.3.1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1.3.2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条件 |
2.4 水文特征 |
2.5 土壤特征 |
2.6 植被特征 |
2.7 社会经济 |
2.8 森林资源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经营方式 |
3.2.2 林分类型的选择与样地布设 |
3.2.3 乔木层调查 |
3.2.4 灌木层调查 |
3.2.5 草本层调查 |
3.2.6 枯落物调查 |
3.2.7 土壤调查 |
3.3 实验室鉴定及分析 |
3.3.1 单位面积蓄积量 |
3.3.2 土壤容重 |
3.3.3 林分易燃等级 |
3.3.4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 |
3.4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量化分级标准 |
4.2.1 生产力 |
4.2.2 群落结构 |
4.2.3 抵抗力 |
4.2.4 土壤状况 |
4.3 森林健康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森林健康评价 |
4.4 森林健康等级评价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赤峰市旺业甸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最大熵模型的赤峰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适宜分布区估测[J]. 穆喜云,乌志颜,李显玉,王芳,白晓旭,郭淑文,程瑞春,于胜利.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06)
-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赤峰市为例[J]. 斯日古楞,梁海山. 前沿, 2021(01)
- [3]蒙古高原毛口藓亚科和反纽藓亚科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及腋毛在丛藓科中的分类学意义[D]. 刘晶晶.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和林格尔县南天门森林公园大型真菌资源初步研究[D]. 邢禄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内蒙古东部区域油松人工林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固碳研究[D]. 唐学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02)
- [6]内蒙古森林植被主要建群树种根际固氮菌多样性及生物特性[D]. 牛艳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0)
- [7]内蒙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优先保护研究[D]. 刘哲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 [8]内蒙古天然花楸表型多样性与利用研究[J]. 李爱平,王晓江,海龙,洪光宇,李卓凡,王平平.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7(03)
- [9]近自然经营对旺业甸森林灌草植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 王春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10]近自然经营对旺业甸主要林分类型森林健康影响的研究[D]. 赵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