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投资5.7亿建双港垃圾电厂(论文文献综述)
柯丹[1](2018)在《中国PPP项目效率研究:基于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充当私人部门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相关统计数据可知,我国PPP项目的私人部门企业类型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两大类,与私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存在由于不符合PPP的原始定义而受到多方争议,但中国的特殊国情又使得这种现象的出现成为了必然,而且我国政策性文件对国有企业能否作为私人部门参与PPP项目也在不断调整中。事实上,国有企业充当私人部门的PPP项目能否继续存在取决于其效率的高低,因此,本文基于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充当私人部门的对比分析来对中国PPP项目效率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含盖以下三个方面。(1)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建立PPP项目效率构念并研究其维度划分首先,通过网络搜索和文献指标采集获取文本资料,并基于文本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设计访谈提纲;其次,依据研究目的筛选出5个具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并分别对其进行深度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形成访谈资料。之后,将获取的文本资料以及访谈资料一起导入Nvivo 10软件进行三级编码,并依据编码所得结果得到PPP项目效率的三个维度:合同主体履约,项目目标实现,以及利益相关者满意。最后,依据扎根所得结论对PPP项目效率和其他对PPP项目进行评价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并最终明确PPP项目效率与项目先天性、客观性因素无关,其主要由相关制度安排以及项目参与者因素决定。(2)通过多案例分析比较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充当私人部门的PPP项目效率首先,基于PPP项目效率的概念模型构建PPP项目效率评价指标并确立其度量标准。其次,依照特定原则筛选研究案例,并通过项目调研、文本资料搜集(相关媒体报道、企业官方网站以及发言采访记录)两方面渠道搜集案例信息。再次,为了确保分析结论仅受私人部门企业类型的影响,将搜集到的8个案例按照特定因素分为4组,其分别是:小额、操作成熟度较高的外资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小额、操作成熟度较高的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大额、操作成熟度低的外资企业—中央国有企业,大额、操作成熟度低的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最后,从合同主体履约、项目目标实现以及利益相关者满意三个方面对4组案例分别进行案例内分析与案例间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不同性质私人部门PPP项目效率的高低情况。(3)通过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分析提供PPP项目效率提升的管理启示首先,将多案例分析所得的研究结论反馈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PPP实务工作者,并与其探讨研究结论的合理性以及产生该结论的深层次原因,具体包括:国有企业在技术复杂的大额项目中充当私人部门效率更高的5方面原因;以及私营企业在技术简单的小额项目中充当私人部门效率更高的两方面原因。其次,依据研究结论得出提高我国PPP项目效率的两点管理启示:理性看待我国国有企业充当私人部门类PPP项目;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的PPP项目选择合适的私人部门进行合作。
邱作舟[2](2016)在《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设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能为提升城镇化率、增强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小康社会等提供动力,而作为投资方的政府在以往的项目中经常过多地涉入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融资、运营等方面,带来了政府边界模糊、债务规模较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等诸多问题,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引入为解决此类诸多问题提供一条值得尝试的思路。在当下,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国各级政府积极推广PPP机制的情况下,PPP项目由于其利益相关者众多、社会影响大、脆弱性高等特点,社会风险涌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都很大,因此研究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社会风险涌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以多主体系统建模为基础,力图探究PPP项目中社会风险的涌现机理,以期为PPP项目社会风险的预防、评估及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从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当前实施PPP项目的大环境,指出PPP爆发式增长背后隐藏的社会风险隐患问题;其次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前提下,提出现阶段PPP项目社会风险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例如针对性的研究较少、涌现机理不清晰以及分析方法和系统性有待进一步研究等问题,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第二章,分别研究社会风险理论和复杂系统理论,并从复杂系统的视角解读了PPP项目社会风险。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重新定义PPP项目社会风险的内涵,再根据PPP项目的特征选择了情绪感染理论和社会放大机制作为本文的风险传递理论基础,分析风险社会这个复杂系统中社会风险的涌现机理,最后总结了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的内涵及特征。第三章,识别出了PPP项目的利益相关方以及引发PPP项目社会风险的风险因素,并且确定风险等级;类比一般项目社会风险的形成机制,提出PPP项目社会风险的涌现过程,并着重分析了社会风险三大构成要素对社会风险涌现的影响。第四章,从PPP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入手,解析PPP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的内涵,以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过程为基础,分别从回报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以及风险分配机制三个方面研究它们对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的影响情况,将三类合作机制的不同情况与社会风险基本构成要素对应起来,为接下来的内容打下基础。第五章,引入计算实验建模方法,基于多主体系统(MAS)构建了计算实验的基本研究范式,利用NetLogo构建计算实验型以模拟PPP项目社会风险的涌现情况,以前文分析的内容为设计基础,提出了构建模型的基本假设和社会风险的交互规则,最终通过Netlogo软件实现计算实验平台的搭建。第六章,由于不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影响的社会风险涌现属性不同,在每种情况下分别实验100组,对比分析各组实验的结果,分析PPP项目社会风险的涌现机理。第七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结论与展望,认为风险分配的合理性以及绩效考核指标的完善性与否对社会风险涌现的影响最大,并且意见领袖可以在风险治理阶段发挥巨大作用。
黄丹林[3](2014)在《基于风险分担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生活垃圾是恶臭有毒有害气体、渗沥液以及重金属的源泉,更是滋生有毒有害病菌以及蚊蝇的温床,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生活垃圾日益恶化成一场全球性危机,垃圾处理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PPP模式在垃圾处理项目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在能够解决该领域资金短缺、运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同时,有效降低风险,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首选,合理的风险分担是垃圾处理PPP项目成功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设计一个规范的PPP项目风险分担流程,构建一个合理的风险分担框架,以风险分担为立足点,探究PPP模式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应用。首先,通过对大量文献和项目实践的分析整理,结合项目实践经验和权威专家的风险分类方法,建立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的风险清单,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黄金分割法得出了21项关键风险因素,包括8项A级风险因素和13项B级风险因素。其次,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是垃圾处理PPP项目风险分析的最终目的,在研究和分析了风险分担原则和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扎根理论和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践两个维度风险分担方案的比较分析建立了适合我国垃圾处理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方案。最后,从组建PPP项目公司出发,分析了政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提出采用随机合作博弈理论解决垃圾处理PPP项目风险最优分担问题。通过分析公私双方风险偏好,计算各自Shapley值,构建最优风险分担模型,实证研究得出最优风险分担比例,再根据权责对等机制,最终确定双方最优投资比为11.4%:88.6%。
李娜[4](2014)在《碳排放约束下天津市发电系统的建模与政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有关碳减排的研究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发电系统是CO2排放最大的来源,如何有效改革其不合理的电源结构,达到节能减排效果,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不同地区的能源结构,地理环境不尽相同,所以针对这些地区的有效能源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我们有必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具体建模模拟。目前天津市发电系统的电源结构十分不合理,对煤炭的依赖程度过于严重,达到98%以上,因而在现今化石能源日益紧缺,温室效应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有效合理的改革天津市发电系统的电源结构刻不容缓。本文在天津市能源结构的基础上,搜集本市能源相关数据,参考已有的新能源技术参数,对天津市发电系统进行TIMES建模,并设定只有传统煤电技术的基础情景和五个情景。通过运行模型得出,不同情景下,天津市发电系统的电源结构、技术选择及CO2排放等。模型结果分析显示天津市发电系统应该大力发展整体煤气化循环技术、水力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以及太阳能发电技术等。实施碳税和碳排放政策可以有效加快新发电技术进入发电系统的速度。最后本文在模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实际情况,给出天津市发电系统未来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主要从发电技术改进、政府政策建议以及降低需求端电力需求措施等展开。
杨朔[5](2013)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城镇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解释在最佳的城市规模基础上城市基础设施的最佳供给问题。首先,本文提出了以城市聚集效应最大化作为城市最佳规模的判定标准;在城市最佳规模基础上,分析了最佳的基础设施供给。其次,尝试建立衡量城市聚集效应的指标体系,由劳动力指数、技术指数、资本指数、收入分配指数、消费水平指数等来表征城市聚集效应,将以往单纯的使用经济指标,甚至工业生产指标衡量城市聚集效应的方法加以扩大,使衡量指标更加全面、合理。第三,在研究城市最佳规模基础之上,将城市规模与基础设施供给问题联系起来,重点分析在最佳城市规模上,多大体量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是最佳的供给量。第四,本文选取了环渤海地区3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使文章更加具有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下亦称“融资平台”或“平台”)是我国城市建设进程中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国家成立六大专业投资公司,各省也相继组建了一批建设投资公司。在地方政府缺乏替代性的融资渠道,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缓解了地方财政提供地方公共服务的压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地方经济发展。尽管融资平台在地方经济建设,以及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一些地方的融资平台却存在着管理不规范、资本金不足和过度负债等诸多问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注意到了其中所暴露的宏观与金融风险,尤其是政府隐性负债持续性增大,可能引发的政府信用透支,货币投放规模控制失灵,债务偿还风险放大等等。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此产生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巨大。融资平台在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资金瓶颈问题上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专家注意到政府过度负债所暴露的财政与金融风险。本论文试图通过合理财政赤字和金融风险的预警设计,准确量化风险,并通过制度安排降低或排除融资平台的隐性风险。
韩东刚[6](2014)在《天津市城市污水处理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污水处理水平迅速提升,但是在规划、建设、运行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限制了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本文选题从机理上探讨污水处理建设运营理论,为我国污水处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污水厂建设与运营管理理论和发展规律,提出了出天津市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包括规划布局,污水处理费定价和运行管理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的问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必须进行系统分析,同步决策。针对这些问题,为天津市污水处理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提出了可靠、合理的政策建议。指出了天津市污水处理规划建设运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污水厂布局不合理、超规模建设、配套管网建设滞后导致运行效率偏低、成本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案例,综合考虑规模大小,现状和规划,以及再生水等方面因素,提出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原则,并对滨海新区污水处理厂规划布局进行了优化。从经济与环境效益出发,建立了污水处理建设费用和运行管理费用模型,分析了污水厂规模、污水处理量与吨水处理费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污水处理定价机制,明确了污水处理负荷率、收费定价、政府补贴、利率杠杆、运行年限和处理工艺等多变量的相互作用机理。在运营管理方面,明确了政府职能、市场运作、法律法规制定、管理体制改革和污泥处置优化间的协同作用机制,提出了推进污水处理市场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完善了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的实施策略和关键步骤,对我国污水处理产业管理和发展有指导作用。
刘毅[7](2012)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其路径演进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长久以来,以资源的“高开采、高投入、高消耗”来换取经济的高增长,同时附带产生“高浪费、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线性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几近枯竭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这一背景下,循环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一种闭环物质流动型经济,即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从而达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目的。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组成元素的区域经济,已经成为目前乃至未来影响经济全局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循环经济实施的重要组成单元,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着国家战略体系的实施与完善。本文正是从以上角度出发,立足于研究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从定量的角度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出准确的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动态考察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从中挖掘出其路径演进的规律,并根据此规律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以期能够对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首先对区域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做了非常详细的综述,分别以“区域”、“循环经济”、“区域循环经济”为对象系统梳理和总结了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为全文的论述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系统及其概念模型,并对其组成要素、功能与特征等依次做了介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系统发展的动力及制约因素,明确了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生态支持力、经济发展力、社会稳定力等;而制约因素则主要来自于区域内生态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策制度、技术实力、公众生态意识等。然后从农业循环模式、工业循环模式、生态服务业模式、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等角度论述了区域循环经济的产业层面,并以德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为例,列举了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再次,系统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评价过程。在简要的概述了评价的目的与意义、评价的性质、评价的研究现状等基础上,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现有研究文献与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指标筛选与确定的相关原则,构建了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结构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做了全面的解释与阐述。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时采用了“AHP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综合赋权法,使得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在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时,创新性的选用了TOPSIS法,使得评价的过程更加简洁精确。接着,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这是本文最大的创新点,通过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演进模型”,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演进情况进行了动态考察,通过模型空间点在某段时间序列上运行轨迹的变化,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演进过程进行了真实的模拟,并从中找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演进的规律,进而对区域循环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最后,以天津滨海新区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过程在介绍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基本情况、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对天津滨海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基于TOPSIS法的综合评价;接着,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演进模型对天津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演进的路径做了分析,并从中提炼出其发展演进的规律,基于此规律对滨海新区循环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预测,并针对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吴元伟[8](2011)在《常州市武进生活垃圾发电项目BOT模式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本身的优势,促进了BOT模式在城市垃圾焚烧发电产业中的应用,但由于我国生活垃圾发电产业尚不成熟,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垃圾发电产业BOT模式的正常运作和进一步发展。如何促进我国垃圾发电产业BOT模式的规范运作,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首先阐述了BOT模式的含义和特征以及相应的利益相关者,概括了国内BOT项目运作的基本程序,总结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属性,以此为研究基础,依据垃圾焚烧发电项目BOT模式的特性,探讨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应用BOT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然后,论文概述了常州市武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建设背景以及运用BOT模式的招标与建设情况和运行与移交情况,重点分析了该项目在招标阶段存在的投资商的确定问题、融资阶段的融资风险分担问题、建设阶段的工期延误问题和运营阶段存在的成本居高不下、环境污染等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最后,根据对常州市武进垃圾发电项目的案例分析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论文提出改进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运用BOT模式的对策建议如下:政府角色准确定位;明确特许经营协议中的争议内容;规范管理和健全法规;合理规划项目选址方案;准确把握招标过程中的关键点;加强信用管理:积极培养BOT专业人才;推广垃圾分类。规范完善BOT模式在城市生活垃圾发电产业应用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投资商的项目运作效率和赢得竞争优势,在于创新垃圾发电基础设施的管理机制和提高政府公用事业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我国垃圾发电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余厚新[9](2010)在《临港产业区产业选择及发展布局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大力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临港产业区作为滨海新区九大功能区之一,是滨海新区建设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天津市建成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重任。临港产业区在围海造陆之初即提出了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方向,但天津市滨海新区各大功能区也纷纷提出要进军装备制造领域,临港产业区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威胁。与此同时,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逐渐深入,对世界经济乃至实体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作为一个成立时间不长、尚未完全成型的产业区,天津临港产业区应该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实现长期稳定地可持续发展成为产业区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天津临港产业区项目为依托,在对临港产业发展理论及国内外临港产业发展趋势研究的基础上,对天津临港产业区的战略定位、重点发展行业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天津临港产业区的功能发展布局及发展思路,为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奠定基础和指明方向。首先,宏微观环境下分析并确定战略定位:对历次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及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以及天津直接经济腹地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结合天津临港产业区周边和重点区域竞争态势以及园区自身的优劣势,提出了天津临港产业区的战略定位;然后,确定重点发展产业及产业分析:以临港产业区的战略定位为出发点,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通过“五步筛选法”,利用“产业吸引力-临港产业区竞争力”模型,筛选出了临港产业区应重点发展的产业,并对重点产业进行了详细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临港产业区功能发展布局及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根据临港产业区的定位和重点产业选择,提出临港产业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发展思路,并根据上述定位、发展思路,进行相应的投入产出分析。本文所提出的临港产业区战略定位、重点行业筛选结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区功能发展布局成果,正在临港产业区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中得到成功应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胡如海[10](2008)在《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垃圾发电行业是近几年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属于市政环保行业,同时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可再生能源,还是循环经济的代表。因此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环保、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的鼓励,垃圾发电行业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一些早期介入垃圾发电的企业也受到了许多问题的困扰,发展举步维艰。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涉足垃圾发电行业的企业,在成功建成天津双港垃圾发电项目之后,面对国内垃圾发电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同时存在着的诸多问题,亟待明确企业发展战略。本文在对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的综合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垃圾发电行业的分析,对泰达环保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总结出泰达环保公司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威胁(T),组成SWOT矩阵,采用SWOT分析法得出泰达环保公司的发展战略组合:即四个基础战略(健全管理、重视人才、降低成本、回避陷阱)和一个重点战略(产业化)。四个基础战略的实施构成了泰达环保公司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重点实施产业化战略。
二、天津投资5.7亿建双港垃圾电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投资5.7亿建双港垃圾电厂(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PPP项目效率研究:基于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充当私人部门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技术路线、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PPP项目效率相关概念的文献综述 |
2.1.1 对PPP项目进行整体评价的文献分析 |
2.1.2 对PPP项目管理过程进行评价的文献分析 |
2.1.3 PPP项目效率的文献分析 |
2.1.4 本部分文献分析小结 |
2.2 关于PPP项目比较的文献综述 |
2.2.1 对不同地区PPP模式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的文献分析 |
2.2.2 对PPP模式与传统政府融资模式进行比较的文献综述 |
2.2.3 对PPP项目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比较的文献综述 |
2.2.4 本部分文献分析小结 |
2.3 关于比较类研究所使用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 |
2.3.1 明确比较内容并制定比较标准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
2.3.2 搜集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
2.4 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PPP项目效率构念建立和维度划分 |
3.1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
3.1.1 研究方法的介绍 |
3.1.2 研究工具的选择 |
3.2 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3.2.1 文本资料的形成 |
3.2.2 访谈资料的形成 |
3.3 范畴的发掘与提炼 |
3.3.1 开放性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性编码 |
3.3.4 编码结果的信度检验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3.4.1 PPP项目效率的概念释义 |
3.4.2 PPP项目效率的概念表述 第四章 基于多案例研究的PPP项目效率比较分析 |
4.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的介绍 |
4.1.2 PPP项目效率评价指标的建立和度量 |
4.2 案例资料的收集 |
4.2.1 案例筛选标准的确定 |
4.2.2 资料收集方案的确定 |
4.2.3 案例资料简介 |
4.3 案例资料分析及其结果 |
4.3.1 资料的对比分析 |
4.3.2 案例的比较结果 第五章 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
5.1 对多案例分析结果的讨论 |
5.1.1 国有企业在技术复杂、较难操作的大额项目中充当私人部门效率高的原因 |
5.1.2 私营企业在技术简单、容易操作的小额项目中充当私人部门效率高的原因 |
5.2 对于提高我国PPP项目效率的管理启示 |
5.2.1 理性看待我国国有企业充当私人部门类PPP项目 |
5.2.2 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的PPP项目选择合适的私人部门进行合作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
(2)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 |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1.2.1 社会风险的研究现状 |
1.2.2 PPP项目风险的研究现状 |
1.2.3 PPP项目社会风险的研究现状 |
1.2.4 涌现的研究现状 |
1.2.5 现有研究不足 |
1.3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社会风险理论 |
2.1.1 社会风险的内涵 |
2.1.2 社会风险的特征 |
2.1.3 社会风险生成理论 |
2.1.4 社会风险传播理论 |
2.2 复杂系统理论 |
2.2.1 复杂系统内涵 |
2.2.2 复杂系统特征 |
2.2.3 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 |
2.3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PPP项目社会风险 |
2.3.1 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
2.3.2 PPP项目社会风险的复杂性 |
2.4 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的内涵及特征 |
2.4.1 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的内涵 |
2.4.2 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的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及社会风险涌现过程 |
3.1 PPP项目利益相关方识别 |
3.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1.2 PPP项目社会风险利益相关者识别 |
3.2 PPP项目社会风险因素识别及风险等级评定 |
3.2.1 一般项目社会风险因素识别及风险等级划分 |
3.2.2 PPP项目社会风险因素识别及风险等级划分 |
3.3 PPP项目社会风险的涌现过程 |
3.3.1 PPP项目社会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 |
3.3.2 PPP项目社会风险的涌现过程 |
3.4 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风险因素对PPP社会风险涌现的影响 |
3.4.2 风险主体对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的影响 |
3.4.3 场域对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PP项目合作机制对社会风险的影响 |
4.1 PPP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内涵 |
4.2 回报机制对PPP项目社会风险的影响 |
4.3 绩效考核机制对PPP项目社会风险的影响 |
4.4 风险分配机制对PPP项目社会风险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计算实验模型构建 |
5.1 计算实验建模方法 |
5.1.1 多主体系统(MAS)建模 |
5.1.2 构建计算实验模型的基本范式 |
5.2 模型的初始构建 |
5.2.1 计算实验目标 |
5.2.2 界定研究问题的环境 |
5.2.3 构建模型的基本假设 |
5.3 基于Netlogo的模型搭建 |
5.3.1 Netlogo介绍 |
5.3.2 Netlogo计算实验模型的实现及解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合作机制下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机理分析 |
6.1 不同回报机制下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的机理分析 |
6.1.1 不同回报机制的计算实验参数设置 |
6.1.2 不同回报机制的计算实验结果分析 |
6.1.3 机理分析 |
6.2 不同绩效考核机制下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的机理分析 |
6.2.1 不同绩效考核机制的计算实验参数设置 |
6.2.2 不同绩效考核机制的计算实验结果分析 |
6.2.3 机理分析 |
6.3 不同风险分配机制下对PPP项目社会风涌现的机理分析 |
6.3.1 不同风险分配机制的计算实验参数设置 |
6.3.2 不同风险分配机制的计算实验结果分析 |
6.3.3 机理分析 |
6.4 特殊案例解析 |
6.4.1 政府付费项目中绩效考核和风险分配机制均不同的实验对比分析 |
6.4.2 意见领袖作用分析 |
6.5 计算实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创新工作和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一般工程项目社会风险因素案例库 |
附录B PPP项目社会风险因素案例库 |
附录C 关于中国PPP项目社会风险的调查 |
附录D 计算实验模型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风险分担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PP 项目风险识别 |
1.2.2 PPP 项目风险评价 |
1.2.3 PPP 项目风险分担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概述 |
2.1.1 城市生活垃圾及影响因素 |
2.1.2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与现状 |
2.1.3 垃圾处理理论基础 |
2.2 PPP 理论与实践 |
2.2.1 PPP 模式界定 |
2.2.2 PPP 模式特征 |
2.2.3 PPP 实践应用 |
2.3 垃圾处理引入 PPP 模式可行性分析 |
2.3.1 具备政策保障 |
2.3.2 民间资本实力雄厚 |
2.3.3 实践经验丰富 |
2.4 垃圾处理 PPP 项目风险基础理论 |
2.4.1 项目风险内涵 |
2.4.2 垃圾处理 PPP 项目风险 |
第三章 垃圾处理 PPP 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价 |
3.1 垃圾处理 PPP 项目风险分析 |
3.1.1 项目风险形成机理 |
3.1.2 垃圾处理 PPP 项目风险主体分析 |
3.2 建立垃圾处理项目风险清单 |
3.2.1 风险识别常用方法 |
3.2.2 垃圾处理项目风险识别 |
3.2.3 确定初步风险清单 |
3.3 基于熵权-TOPSIS 模型的项目风险评价 |
3.3.1 风险评价标准 |
3.3.2 问卷设计与回收 |
3.3.3 熵权-TOPSIS 模型概述 |
3.3.4 确定关键风险因素 |
第四章 垃圾处理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设计 |
4.1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概述 |
4.1.1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内涵 |
4.1.2 PPP 项目风险分担准则 |
4.1.3 PPP 项目风险分担框架 |
4.2 垃圾处理项目风险分担方案设计 |
4.2.1 PPP 项目风险分担影响因素 |
4.2.2 基于扎根理论的风险分担方案 |
4.2.3 基于问卷的风险分担方案 |
4.3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构建 |
4.3.4 机制建立的目的和作用 |
4.3.5 行为导向制度设计 |
4.3.6 行为归化制度设计 |
第五章 基于博弈论的最优风险分担比例研究 |
5.1 随机合作博弈用于垃圾处理 PPP 项目分析 |
5.1.1 PPP 项目的合作性分析 |
5.1.2 随机合作博弈理论 |
5.2 基于 Shapley 的 PPP 项目风险分担比例模型构建 |
5.2.1 个体风险偏好 |
5.2.2 公私方随机 Shapley 值 |
5.2.3 最优风险分担模型构建 |
5.3 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案例分析 |
5.3.1 项目概况 |
5.3.2 计算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碳排放约束下天津市发电系统的建模与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发电系统的发电技术及建模方法研究综述 |
2.1 发电技术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
2.2 碳减排约束下的发电技术研究 |
2.3 碳减排约束下的发电系统建模方法研究 |
2.4 国内外发电系统研究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IMES 建模原理 |
3.1 TIMES 的起源与发展 |
3.2 TIMES 模型原理 |
3.3 技术学习曲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津市发电系统 TIMES 模型构建 |
4.1 天津市发电系统现状 |
4.2 天津市的新发电技术现状 |
4.3 天津市发电系统的能源系统参考图(RES 图) |
4.4 天津市发电系统 TIMES 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情景下天津市发电系统结果及分析 |
5.1 情景设置 |
5.2 不同情景下天津市各发电技术的装机容量分析 |
5.3 不同情景下天津市各发电技术发电总量分析 |
5.4 不同情景下天津市发电系统的 CO2排放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启示 |
6.1 结论 |
6.2 政策启示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1.2.1 最佳城市规模及基础设施供给 |
1.2.2 融资平台的功能及风险防范 |
1.2.3 城市建设有效融资模式探讨 |
第三节 论文方法与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结构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城市化的文献 |
2.1.1 国外城市化研究综述 |
2.1.2 最佳城市规模 |
2.1.3 城市基础设施供给 |
第二节 关于城市建设融资及风险的文献 |
2.2.1 基于创新视角下的信用风险监管理论 |
2.2.2 信用风险评价理论与预警模型 |
2.2.3 信用风险的转移和防范 |
第三节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文献 |
2.3.1 地方财政隐性赤字规模的估测 |
2.3.2 隐性赤字风险量化及预警方法 |
2.3.3 隐性赤字监管策略和制度 |
2.3.4 对政府债务研究的分析 |
第三章 聚集效应最大化下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给 |
第一节 关于城市规模的探索与政策 |
3.1.1 建国以来抑大崇小的政策取向 |
3.1.2 新世纪大城市化的政策取向 |
3.1.3 城市最佳规模的判定标准 |
第二节 基于聚集效应的最佳城市规模 |
3.2.1 城市规模的定义及划分标准 |
3.2.2 城市集聚效应 |
3.2.3 基础设施及其供给 |
3.2.4 理论关系模型 |
第三节 最佳城市规模:聚集效应最大化 |
3.3.1 样本选取 |
3.3.2 指标确定 |
3.3.3 实证分析 |
3.3.4 城市规模分布 |
第四节 最佳城市规模下的基础设施供给 |
3.4.1 指标确定 |
3.4.2 实证分析 |
3.4.3 30城市基础设施供给分布 |
第五节 总结 |
第四章 城市建设融资创新探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
第一节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 |
4.1.1 公共品供给的规模效应 |
4.1.2 公共品的最佳提供主体 |
4.1.3 公共品供给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
第二节 融资平台的发展 |
4.2.1 上海城投公司的发展 |
4.2.2 重庆城投公司的发展 |
4.2.3 北京城投公司的发展历程 |
第三节 融资平台的投融资模式比较 |
4.3.1 融资平台融资模式比较 |
4.3.2 融资平台资金平衡模式比较 |
4.3.3 融资平台的主要经验 |
第四节 融资平台组织及管控模式比较 |
4.4.1 上海城投组织与管控模式 |
4.4.2 重庆城投组织与管控模式 |
4.4.3 北京城投组织与管控模式 |
4.4.4 评价与建议 |
第五节 融资平台业务发展领域 |
4.5.1 路桥业务 |
4.5.2 轨道交通业务 |
4.5.3 房地产开发业务 |
4.5.4 水务 |
4.5.5 环保业务 |
4.5.6 金融业务 |
第五章 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及其控制 |
第一节 快速发展的地方融资平台 |
5.1.1 融资平台发展的高峰期 |
5.1.2 “银证信”的复归 |
第二节 融资平台的债务隐患 |
5.2.1 增长背后的债务隐患 |
5.2.2 中央政府的清理整顿 |
5.2.3 城市化建设何以为继 |
第三节 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的防范 |
5.3.1 构建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
5.3.2 融资平台的风险识别与测度 |
第六章 城市化建设融资模式的国际经验 |
第一节 国外城市建设中的特许经营 |
6.1.1 特许经营的提出 |
6.1.2 实践的历程 |
6.1.3 法国的经验 |
6.1.4 特许经营的模式 |
第二节 市政债券发展的国际经验 |
6.2.1 市政债券的发展与基本情况 |
6.2.2 美国市政债券发展情况 |
6.2.3 日本市政债券发展情况 |
6.2.4 波兰市政债券发展情况 |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
6.3.1 法制先行 |
6.3.2 政企分离 |
6.3.3 政府监管 |
6.3.4 模式选择 |
第七章 地方融资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强化管理机制 |
7.1.1 检查治理初显成效 |
7.1.2 规范管理严控新贷 |
7.1.3 风险分类监控管理 |
7.1.4 拨备倒逼做实贷款 |
第二节 完善风险控制 |
7.2.1 建立地方政府偿债基金 |
7.2.2 规范地方政府担保授信行为 |
7.2.3 合理界定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 |
7.2.4 优化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 |
第三节 推进地方债试点 |
7.3.1 地方发债呼之欲出 |
7.3.2 中央政府启动试点 |
7.3.3 政府融资多元化 |
7.3.4 后续改革的对策 |
第八章 地方政府城市建设融资的国内实践——以天津滨海建设投资公司为例 |
第一节 天津滨海新区的城市建设规模 |
8.1.1 滨海新区的发展历程 |
8.1.2 城市发展规划格局 |
8.1.3 城市建设 |
第二节 滨海建投的企业性质及其战略目标 |
8.2.1 滨海建投的企业性质 |
8.2.2 滨海建投的经营内容 |
8.2.3 滨海建投的营运模式 |
第三节 滨海建投的战略目标 |
8.3.1 整体战略目标 |
8.3.2 经营业务战略目标 |
8.3.3 产业组织战略目标 |
8.3.4 业务发展目标 |
第四节 滨海建投运营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8.4.1 滨海建投运营的财务困境 |
8.4.2 财务困境解决方案 |
8.4.3 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和学术成果 |
(6)天津市城市污水处理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 建设与运营理论综述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总论 |
2.1 国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 |
2.1.1 国外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
2.1.2 国外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 |
2.2 国内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 |
2.2.1 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建设 |
2.2.2 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建设与运营模式 |
2.2.3 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 |
2.3 天津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发展历程 |
2.3.1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回顾 |
2.3.2 天津市污水处理运营管理模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 国外城市污水处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
3.2 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
3.2.1 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的问题 |
3.2.2 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2.3 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 天津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布局不尽合理,运行负荷偏低 |
3.3.2 污水处理费用缺乏合理定价机制 |
3.3.3 运营管理中的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污水厂的规划建设与布局优化 |
4.1 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 |
4.1.1 建设现状 |
4.1.2 目前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
4.1.3 规划原则 |
4.1.4 规划目标 |
4.1.5 主要任务 |
4.1.6 实施建议 |
4.1.7 投资估算及其结构 |
4.1.8 资金筹措 |
4.2 天津市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
4.2.1 全市污水处理现状及规划纲要 |
4.2.2 中心城区及环城四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规划 |
4.2.3 滨海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规划 |
4.2.4 宝坻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规划 |
4.2.5 武清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规划 |
4.2.6 静海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规划 |
4.2.7 蓟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规划 |
4.2.8 宁河县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规划 |
4.2.9 全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规划分析 |
4.3 天津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布局优化 |
4.3.1 布局优化原则 |
4.3.2 布局优化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污水处理费用定价机制 |
5.1 污水处理收费研究现状 |
5.1.1 国内外污水处理的收费情况 |
5.1.2 国外污水处理费用模型研究现状 |
5.1.3 国内污水处理费用研究现状 |
5.2 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费用 |
5.2.1 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效率分析 |
5.2.2 天津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投资效率分析 |
5.2.3 污水厂建设费用模型 |
5.2.4 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分析 |
5.3 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费用 |
5.3.1 运行管理费用模型 |
5.3.2 工艺分类的运行管理费用模型 |
5.3.3 单位处理量的运行管理费用模型 |
5.3.4 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成本分析 |
5.4 污水处理费的定价 |
5.4.1 污水处理的总成本模型 |
5.4.2 工艺分类的污水处理总成本模型 |
5.4.3 天津市污水处理成本计算 |
5.4.4 政府财政补贴的影响 |
5.4.5 城市污水处理费的定价 |
5.5 再生水的成本分析 |
5.5.1 再生水价格研究现状 |
5.5.2 天津市再生水厂的建设运行情况 |
5.5.3 天津市再生水厂成本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污水厂建设与运营管理策略 |
6.1 推进污水处理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建议 |
6.1.1 融资模式的多样化 |
6.1.2 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机制 |
6.1.3 完善污水处理行业法规及配套政策 |
6.1.4 明确和完善政府职能 |
6.1.5 污水厂运行管理的具体措施 |
6.2 天津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
6.3 污水处理行业特许经营 |
6.4 污水处理行业管理的信息化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天津水环境治理工程与清水工程分析 |
7.1 水环境治理工程 |
7.1.1 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
7.1.2 污水处理项目效果评价 |
7.1.3 存在问题分析 |
7.2 清水工程 |
7.2.1 清水工程概况 |
7.2.2 清水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7.2.3 清水工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布局 |
8.1.2 污水处理的定价机制 |
8.1.3 污水处理运行管理 |
8.2 本文的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其路径演进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区域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综述 |
2.1 区域理论研究综述 |
2.1.1 区域及区域分工理论 |
2.1.2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
2.1.3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
2.1.4 区域竞争力理论 |
2.1.5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综述 |
2.2.1 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2.2.2 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
2.2.3 循环经济的原则与特征 |
2.2.4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2.3 区域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综述 |
2.3.1 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
2.3.2 区域循环经济的体系 |
2.3.3 区域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
3.1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及其概念模型 |
3.1.1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组成 |
3.1.2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功能与特征 |
3.1.3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概念模型 |
3.2 区域循环经济系统发展的动力及制约因素分析 |
3.2.1 系统发展的动力因素 |
3.2.2 系统发展的制约因素 |
3.3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层面 |
3.3.1 农业循环模式分析 |
3.3.2 工业循环模式分析 |
3.3.3 生态服务业模式分析 |
3.3.4 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
3.4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外经验借鉴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
4.1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概述 |
4.1.1 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
4.1.2 评价的性质 |
4.1.3 评价的研究现状 |
4.2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
4.2.3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
4.3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指标的无量纲化 |
4.3.2 AHP 层次分析法 |
4.3.3 熵值法 |
4.3.4 AHP—熵值法综合赋权 |
4.4 基于TOPSIS 法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演进分析 |
5.1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演进的动力机制 |
5.1.1 生态支持力向“3R”方向的演进 |
5.1.2 经济增长力向经济发展力的演进 |
5.1.3 社会稳定力的演进 |
5.2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演进模型的构建 |
5.2.1 模型的意义与作用 |
5.2.2 模型的结构与维度 |
5.2.3 模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5.3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演进评价与预测 |
5.3.1 维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2 基于TOPSIS 法的维度坐标计算与优化 |
5.3.3 基于空间轨迹演进路径的分析与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研究——天津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其路径演进分析 |
6.1 天津滨海新区的基本情况概述 |
6.1.1 区位条件 |
6.1.2 经济发展状况 |
6.1.3 资源环境状况 |
6.2 天津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
6.2.1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
6.2.2 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
6.2.3 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6.3 天津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
6.3.1 评价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6.3.2 评价模型的计算 |
6.3.3 评价结果分析 |
6.4 天津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演进分析 |
6.4.1 天津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路径演进模型的建立 |
6.4.2 模型维度权重的计算 |
6.4.3 模型维度坐标的计算与分析 |
6.4.4 模型的路径演进分析 |
6.5 天津滨海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常州市武进生活垃圾发电项目BOT模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BOT模式的涵义 |
2.2 BOT模式的利益相关者 |
2.3 国内BOT项目的运作基本程序 |
2.4 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的属性 |
3 BOT模式在我国城市垃圾发电项目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BOT模式概述 |
3.2 BOT模式在我国城市垃圾发电产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
3.3 BOT模式在我国城市垃圾发电产业中应用的可行性 |
4 常州市武进垃圾发电BOT项目建设运行概况 |
4.1 项目建设背景 |
4.2 项目规模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4.3 项目招标与建设情况 |
4.4 项目运行与移交情况 |
5 常州市武进垃圾发电BOT项目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招标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5.2 融资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5.3 建设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5.4 运营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6 BOT模式在我国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应用的改进建议 |
6.1 政府角色准确定位 |
6.2 明确特许经营协议中的争议内容 |
6.3 规范管理和健全法规 |
6.4 合理规划项目选址方案 |
6.5 准确把握招标过程中的关键点 |
6.6 加强信用管理 |
6.7 积极培养BOT专业人才 |
6.8 推广垃圾分类 |
7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临港产业区产业选择及发展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临港产业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临港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
2.1 产业布局及产业结构理论 |
2.2 临港产业发展理论 |
2.3 临港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
第三章 中国经济及产业结构变迁研究 |
3.1 国际经济与产业转移 |
3.2 中国经济及产业结构升级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临港产业重点行业选择模型研究 |
4.1 重点行业筛选方法 |
4.2 行业吸引力指标体系 |
4.3 园区竞争力指标体系 |
第五章 天津临港产业区产业选择及发展布局研究 |
5.1 天津临港产业区战略定位 |
5.2 临港产业区重点行业筛选与分析 |
5.3 临港产业区功能发展布局 |
5.4 临港产业区投入产出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背景 |
1.2 关于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公司发展战略问题理论研究回顾 |
1.2.2 国外关于公司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关于公司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泰达环保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一般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
2.1.1 政治环境分析 |
2.1.2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
2.1.3 技术经济分析 |
2.2 垃圾发电行业现状及市场分析 |
2.2.1 全球垃圾发电行业现状及未来展望 |
2.2.2 国内垃圾发电行业现状及未来展望 |
2.2.3 垃圾发电行业市场分析 |
2.3 公司面临的问题 |
2.3.1 垃圾处理费不到位 |
2.3.2 行业内恶性竞争 |
2.3.3 政府运作BOT 项目模式不规范 |
2.3.4 人才相对匮乏 |
2.3.5 项目建设成本高 |
2.3.6 现有废弃物处置费用过高 |
2.3.7 垃圾分类不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泰达环保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1 品牌优势 |
3.2 企业文化 |
3.3 人力资源 |
3.3.1 人力资源 |
3.3.2 组织结构 |
3.3.3 人力资源的工作目标 |
3.4 投融资能力及财务现状 |
3.4.1 投融资能力 |
3.4.2 财务状况 |
3.5 建设\运营情况 |
3.5.1 概述 |
3.5.2 天津双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
3.5.3 贯庄垃圾焚烧综合处理项目 |
3.5.4 对国内其它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投标和并购 |
3.6 设备及技术分析(双港垃圾发电厂) |
3.7 研究与开发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泰达环保公司战略选择 |
4.1 泰达环保公司外部因素分析 |
4.1.1 外部因素分析简介 |
4.1.2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模型) |
4.2 泰达环保公司内部因素分析 |
4.2.1 内部因素分析简介 |
4.2.2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模型) |
4.3 SWOT 矩阵分析法 |
4.3.1 SWOT 矩阵分析法 |
4.3.2 泰达环保公司SWOT 矩阵 |
4.3.3 战略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泰达环保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5.1 泰达环保公司基础战略的实施 |
5.1.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组织结构,加强考核控制 |
5.1.2 利用泰达品牌,实施人才战略,吸引有识之士加盟 |
5.1.3 实施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建设、运营成本 |
5.1.4 积极参与新项目的招投标,回避陷阱项目 |
5.2 泰达环保公司重点战略的实施 |
5.2.1 泰达环保公司产业化战略的制定 |
5.2.2 泰达环保公司产业化战略的实施 |
5.2.3 产业化战略的控制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天津投资5.7亿建双港垃圾电厂(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PPP项目效率研究:基于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充当私人部门的对比分析[D]. 柯丹. 天津理工大学, 2018(04)
- [2]PPP项目社会风险涌现机理研究[D]. 邱作舟. 东南大学, 2016(03)
- [3]基于风险分担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PPP模式应用研究[D]. 黄丹林. 天津理工大学, 2014(03)
- [4]碳排放约束下天津市发电系统的建模与政策分析[D]. 李娜. 天津大学, 2014(05)
- [5]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研究[D]. 杨朔. 南开大学, 2013(07)
- [6]天津市城市污水处理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D]. 韩东刚. 天津大学, 2014(05)
- [7]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评价及其路径演进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D]. 刘毅. 天津大学, 2012(07)
- [8]常州市武进生活垃圾发电项目BOT模式应用研究[D]. 吴元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9]临港产业区产业选择及发展布局研究[D]. 余厚新. 天津大学, 2010(01)
- [10]天津泰达环保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胡如海. 天津大学, 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