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拔火罐配合刮痧治疗肩周炎(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珍(Amarasakulsub Tipakorn)[1](2021)在《中泰推拿按摩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研究泰式皇家按摩与中式推拿针对肩周炎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手法、治疗穴位等方面的诊疗差异,阐述其各自优缺点,以期促进中泰按摩结合的创新和发展。材料与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TCI、Science Direct、MULKC及泰国大学泰医专业的图书馆,将所获得的文献作为研究工具。以“泰医”、“中医”、“肩周炎”、“冻结肩”、“死肩”、“泰式按摩”、“推拿”、“泰式皇家按摩”为检索词。选取2002年至2020年的中国医学期刊上公开发表关于中式推拿治疗肩周炎的文献,1995年至2020年的泰国及国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关于泰式皇家按摩及中式推拿治疗肩周炎的文献为检索范围,根据纳入标准进行人工检索筛选录用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以泰式皇家按摩和中式推拿建立条目,分别统计中泰医学关于肩周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按摩推拿与其他疗法结合治疗、手法操作及穴位的数据,对照分析中泰医学相关条目、概念及内涵,进行频次、频率的比较研究。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泰医文献25篇,中医文献41篇。2.病因方面:泰医的病因是四个元素失调,其中以风、土、水元素失调较为多见。中医的病因是外感六淫侵袭,以风、寒、湿邪为患最为显着。3.综合疗法方面:泰式按摩联合其他疗法临床使用频次较高的复合方案为泰式按摩联合泰草药口服、泰草药按摩球,其中泰式按摩对肩周炎常用泰式皇家按摩类。中式推拿联合其他疗法临床使用频次较高的复合方案为推拿配针灸疗法。4.治疗原则方面:泰医强调舒筋放松肌肉为主,中医强调舒筋通络止痛为主。5.操作手法方面:泰式皇家按摩手法以按法为主,一指按法效果最佳,中式推拿则以揉法最为常用。6.穴位选取方面:泰式皇家按摩选穴以4号肩信号点为主,中式推拿以肩井穴主。结论:1.中泰医治疗肩周炎有相似的理论,具有不荣则痛、不通则痛为发病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所制定治疗原则亦颇具相似,提倡以舒筋通络、行气活血为主。2.泰式皇家按摩与中式推拿治肩周炎的穴位有相似。主穴部位有相同,而根据放射疼痛部位选取配穴,均在泰式皇家的基础线和中式推拿的经脉上。另外中式推拿有辨证施治,分证选穴论治。3.泰式皇家按摩与中式推拿虽诊疗思维存在异同,尤其是手法具有差异性,但临床运用过程中,联系应用,可取长补短,互补不足,以期共促疗效。
周丹[2](2021)在《针刀对肩周炎模型兔局部组织IL-1β、TNF-α及ASIC1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中医学称之为“露肩风”、“肩凝症”,现代医学又称其为冻结肩”、“粘连性关节囊炎”,是临床上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肩周炎是因局部软组织退变、劳损产生的慢性无菌性炎症,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病程长者可见肌肉粘连、萎缩。目的本研究运用持续机械劳损加冰敷方式制备肩周炎家兔模型采用针刀整体松解术干预,并与空白组和兔模型组相对照,观察针刀松解法对肩周炎家兔模型局部行为学、组织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以及关节滑膜中IL-1β、TNF-α和ASIC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索针刀疗法对肩周炎干预作用的可能机制,为针刀松解术治疗本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刀组,每组10只。采取持续机械劳损加冰敷方式制备肩周炎家兔模型。造模成功后,针刀组家兔进行针刀整体松解术干预治疗4周。结束后观察各组新西兰兔的神态、姿势、毛发及肩关节活动状况,取材并采用HE染色切片观察各组兔肩关节组织病理改变,分别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肩关节滑膜中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酸敏感离子通道1(acid-sensing ion channel 1,ASIC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针刀松解法可以有效改善局部病理状态,减少滑膜和肌间质的纤维素渗出、粘连及机化;与空白组比较而言,模型组兔肩关节滑膜IL-1β、TNF-α和ASIC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P<0.0001);与模型组比较而言,针刀组兔肩关节滑膜IL-1β、TNF-α和ASIC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001)。结论针刀可以通过改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减少肩关节滑膜中IL-1β、TNF-α和ASIC1的基因以及蛋白表达水平,减轻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和痛敏反应,通过抗炎镇痛对肩周炎起到治疗作用。因为肩关节的活动范围较为广泛,并且有较多参与肩关节活动的肌肉,和肩关节本身解剖特点以及生物力学的因素,使得肩关节疾患的康复相对于其他关节的康复难度更高,只采取相对单一的治疗手段,其治疗效果有待提高。而我们采用的小针刀疗法是将针刺疗法中的“针”和手术疗法中的“刀”相结合,“刀”能够直接松解其主要的软组织粘连点,降低其炎症区域组织的内压,从而阻断其对神经、血管的恶性刺激,缓解或纠正缺氧、缺血状态,增强局部血液的循环,使得局部组织恢复到动态平衡的状态,外加通过“针”的刺激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以达到阴阳平衡、通则不痛的状态,在根本得到治疗。
许圣尧[3](2020)在《百笑灸联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百笑灸配合中医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肩周炎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厦门市中医院骨科符合本次试验标准的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推拿手法操作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推拿治疗学》中肩周炎粘连期的治疗方法,3次/周,疗程6周。试验组采用在中医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基础上配合用百笑灸治疗,即通过对试验组病人中医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过后,以肩髃、肩髎、肩前为主穴加阿是穴,配穴根据患者伴随症状进行合理选择,每次选择4-6个穴位进行百笑灸灸疗。百笑灸治疗时间为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5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疗程6周。治疗期间指导两组受试者日常行肩关节功能锻炼,包括爬墙、环转、体后拉手等锻炼方法,每天1-2次,30分钟/次,锻炼强度及幅度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度。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周的VAS疼痛评分、Mallet评分对肩部的5个基本动作行量化评价、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对所得数据使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符合本研究的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患肩)分布上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无病例脱落。2.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如瘀血、肿胀、皮肤过敏等。治疗结束时复查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3.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VAS疼痛评分,其中试验组对患者疼痛评分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使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而且结果统计得出试验组治疗结束后1周的肩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治疗结束后1周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试验组比对照组疗效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笑灸配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相比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肩部的疼痛及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好等特点,是治疗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有效方案。
关璇[4](2020)在《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旁巴尹(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与普通针刺法治疗旁巴尹(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各30例。治疗组取扁担穴、肩关穴、莲花穴;对照组取肩三针(肩髃穴、肩前穴、肩贞穴)、中平穴为主穴,取手三里穴、养老穴、外关穴、尺泽穴为配穴。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每3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周。记录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两组治疗前、第1疗程后、第2疗程后的VAS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CMS评分(Constant Murley Score,CMS),运用SPSS 22.0统计软件作数据分析,对比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疗效比较: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普通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两种疗法对治疗肩周炎均有效,且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组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2、两组患者VAS评分、CM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第1疗程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2疗程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在治疗初期两种疗法对于改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无差异,在治疗后期两种疗法对于改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才有明显的差异,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VAS评分、CM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两组第1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第2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均统计得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两组患者无论是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还是2个疗程的治疗后对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均有所改善,但治疗2个疗程的疗效优于1个疗程。结论:1、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及普通针刺法均能有效地改善旁巴尹患者的疼痛症状及肩关节运动功能,但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在治疗后期的疗效更优。2、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旁巴尹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和进行深入研究。
梁洛儿[5](2020)在《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理性、科学、严格的试验设计以观察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对瘀滞型肩周炎治疗的临床疗效,且与针刺结合拔罐治疗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指标是视觉模拟评分法和MELLE肩关节活动评分,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和差异,详细地分析及讨论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对瘀滞型肩周炎治疗上的特点与优势之处。为瘀滞型肩周炎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临床疗法,并能更好的为临床的综合治疗方案推广应用提供详尽的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透过随机对照的方法,把60例符合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的瘀滞型肩周炎患者分组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三十例患者。针刺疗法结合拔罐治疗是对照组,治疗组是针刺加上痧点刺络拔罐手法治疗。两者都是隔3天进行1次治疗,三次治疗视作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总治疗时间共27天。其中,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MELLE在本次研究是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则是作为次要的评价指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MELLE的观察,记录指标的变化,然后实行临床疗效评价。其后,用SPSS 22.0统计软件把数据资料处理整合分析,最后依据结果分析,对整个课题进行讨论分析整合和总结。结果:首先,在年龄、性别等方向数据比较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基础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资料表现平衡,是有临床意义的比较。其次,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1)两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都较治疗前明显地降低,组内的比较差异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治疗组的差值均比对照组的更大,由于P<0.05,在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着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明确表示两组治疗都能减轻患者疼痛,但治疗组效果更佳,很大程度上缓解疼痛。次之,治疗后MELLE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较:(1)两组治疗后MELLE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大幅下降,组内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对于治疗前后MELLE肩关节活动评分差值,由于P<0.05,在两组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ELLE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较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都对患者肩关节功能有改善的作用,也进一步说明针刺和痧点刺络拔罐的结合治疗对瘀滞型肩周炎疗效更佳。最后,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上,对照组于治疗后达到83.3%,治疗组则可高达90.0%疗效。因为P<0.05,明确地显示两组在治疗后临床疗效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相近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的情况下,针刺加上痧点刺络拔罐手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胜于对照组的针刺结合拔罐疗法。结论:经本研究发现针对瘀滞型肩周炎,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及针刺结合拔罐治疗都有一定疗效,而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在疗效上较针刺结合拔罐治疗更具明显的优势,其对于瘀滞型肩周炎的治疗有积极性意义,建议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及更深入研究。
黄暖咏(Wong Nuen Wing)[6](2020)在《筋针治疗肩袖损伤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自然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筋针治疗为治疗组,常规针刺、假针为对照组,探讨筋针对肩袖损伤患者在关节活动度、VAS评分以及上肢功能评定的疗效,为探求本病更加高效、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并为筋针疗法治疗软组织疾病提供疗效及安全性的证据。方法:本课题研究病例均来源于2018年11月~2019年8月就诊于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诊所的患者,纳入年龄15~65岁符合肩袖损伤诊断标准、肩痛持续超过1个月,Neer分期属于Ⅰ期或Ⅱ期的患者,排除开放性软组织损伤、肩外科创伤史的患者,共收集12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采用信封隐匿法,按1:1:1的比例简单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筋针,按照“以痛为输”的取穴原则循筋选取筋穴作为干预;对照1组采用普通针直刺法,根据经脉系统及疼痛部位,选患侧天宗、肩髃、肩贞、肩髎、臂臑、曲池、外关、后溪、阳陵泉;对照2组为假针组。各组每周治疗2次。一个疗程共8次,于4星期内结束。根据肩袖损伤的主要症状为疼痛与关节功能障碍,以肩关节活动度、VAS评分以及上肢功能评定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测量治疗前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活动度(ROM),观察疼痛改善情况,并以上肢功能评分(DASH问卷)比较;最后加以统计肩关节周围筋结点的出现频次,以观察本病的常见经筋病变,为本病的经筋治疗提供依据。治疗结果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偏差表示,三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数据的t检验进行比较,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Welch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则用M(P25,P75),统计学方法则用基于秩次的非参数检验,三组治疗前后数据呈非正态分布时,三组治疗前后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三组组间等级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三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3组组间以及治疗组跟对比1组、治疗组跟对比2组、在以下范围的效果:在疗程结束时,改善VAS评分,关节活动度以及上肢功能评定的幅度;随访6个月,为维持止痛效果及损伤复发方面进行分析;密切观察任何不良反应。结果: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1次疗程。治疗组(筋针):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1.00±9.94;平均病程13.28±3.1月;对照1组(常规针刺):男性2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3.50± 10.06;平均病程15.95±5.94月;对照2组(假针):男性1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42.00±8.52;平均病程13.57±4.81月。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3组的年龄和病程呈正态性分布,性别、年龄和病程的分布具有可比性(P>0.05)。经过1次疗程的治疗结果显示:肩关节前屈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组的肩关节前屈角度差值为44.90±27.65,优于对照1组的32.23±23.21和对照2组的29.98±2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P=0.012<0.05);肩关节后伸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组的肩关节后伸角度差值为32.05± 12.28,对照1组的角度为31.33±11.81,优于对照2组的-0.42±19.65,治疗组与对照1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829>0.05),而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肩关节外展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组的肩关节外展角度差值为28.95±14.37,优于对照1组的8.30±12.75°和对照2组的1.60±1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肩关节内收活动度比较分析:治疗组的肩关节内收角度差值为21.68±8.18,优于对照1组的9.15 ± 7.04和对照2组的0.68±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视觉仿真疼痛指标(VA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及对照1组的疼痛指标评分均有降低,治疗组平均降低3.25±3.09分,优于对照1组的0.35±3.63分和对照2组的-3.27±3.4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DASH问卷)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评分差值为71.78±11.30,优于对照2组的36.80± 17.18及对照2组的-2.35±1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筋结点的分布及频次规律比较:在本次研究的120例患者中,筋结点主要集中于手阳明经筋,在治疗前比例高达50%,远高于其他经筋。单个筋结点占最多为肩髃次及巨骨次,此两穴均从属手阳明经筋。安全性评定:本研究治疗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临床试验,未出现出血、感染等情况。不良事件观察:本研究的所有受试者均完成临床试验未见晕针、滞针、断针等不良反应。研究共报告了 5个不良反应,2个参加者于进针时或带针活动时出现疼痛情况,2个患者报告在施针的穴位出现瘀伤,1个患者表示在治疗部位出现轻微局部皮肤发炎,所有报告不良反应的患者均在1星期内痊愈。远期疗效观察:远期疗效主要观察患者痛症状复发情况。三组治疗结束后6个月电话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20%;对照1组复发率为35%;对照2组复发率为52.5%。治疗组复发率比对照组低,远期疗效好。唯三组患者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当中参与其他治疗的情况未能排除,有可能会影响复发率数据。结论:1.筋针跟常规针刺均可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而筋针的短期治疗效果于改善肩关节活动(尤其是外展、内收)、肩膀疼痛以及上肢功能较常规针刺优胜。2.对于肩袖损伤,采用筋针针刺压痛点及筋结点对改善肩膀疼痛、肩关节活动以及上肢功能于短期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丁川虹[7](2020)在《推拿结合Maitland技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运用推拿结合Maitland技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并将单独应用Maitland技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做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粘连期肩周炎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粘连期肩周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单侧)60例,应用随机数字法编号,并将患者分为两组。尾号为奇数的患者分至试验组,尾号为偶数的患者分至对照组。30例为一组,进行临床研究。试验组运用推拿结合Maitland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Maitland技术进行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治疗5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评价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判定标准(JOA)为依据来评价病人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善,治疗结束后,整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整理并分析。结果(1)治疗前,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患侧(肩)、VAS评分、JOA总评分统计学分析均无差异(P>0.05),即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通过VAS和JOA评分标准对两组进行组内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相比较,对比前后总评分,统计学分析均有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治疗粘连期肩周炎均有临床疗效。(3)治疗前后,两组疗程间比较分析: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活动度评分及JOA总评分,统计学分析均有差异(P<0.05),试验组能更好地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活动度评分及JOA总评分,统计学分析均有差异(P<0.05),说明继续治疗,试验组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疗效亦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临床治疗中都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但推拿结合Maitland技术的治疗无论从疼痛、活动度还是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更好的治疗效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体现了二者手法相结合,起到温经通络,松解粘连,增加关节活动度的功效。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治疗效果佳,无不良反应,临床操作均有规范标准,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刘庆雪[8](2020)在《肩痹汤配合“六步法”功能锻炼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肩痹汤配合“六步法”功能锻炼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探讨肩痹汤及“六步法”功能锻炼的作用机制,并为该种疗法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与临床依据。方法:收集从2018年12月-2020年01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部就诊并符合此次研究纳入标准的急性期冻结肩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口服“肩痹汤”中药单味颗粒,每日1剂,用200ml开水冲开后,早晚餐后半小时分服。对照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日2次,1次1粒,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两组患者均进行“六步法”功能锻炼,每日2次,每次各做10遍。“六步法”功能锻炼后即刻予以冰敷患肩20min。两组均以2w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4w。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肩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w后,治疗4w后的VAS疼痛评分、CM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再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肩别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的VAS疼痛评分、CM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治疗前后两组内VAS疼痛评分、CM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疗法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均有一定疗效。2.治疗2w后、治疗4w后两组间患者VAS疼痛评分、CM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经统计学分析得:P<0.01,有显着差异。说明: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得:Z=-2.116,P=0.034,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6.67%和83.33%,说明: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肩痹汤配合“六步法”功能锻炼和塞来昔布配合“六步法”功能锻炼对急性期冻结肩患者均有治疗效果。但前者疗效更佳,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部功能、提高肩关节活动度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张顺凤,葛清花,杨雪玉,张艳[9](2019)在《中医护理干预对肩周炎患者治疗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中医护理干预对肩周炎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1月~2019年3月来本院接受的120例肩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女72例,男48例,之后运用随机的方式将12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其中对对照组肩周炎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肩周炎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手段的基础上加施中医护理干预,以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为具体指标进行对比,其中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分支指标,护理效果包括效果明显、有效、无效三个分支指标。结果在护理完成后,对比不同组别患者的满意度与护理效果,发现观察组肩周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肩周炎患者在护理效果方面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够对肩周炎患者的康复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同时能够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应在现实中予以推广。
周宇桐[10](2019)在《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肩宁六针治疗组)和对照组(毫针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均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记录治疗前后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评分表(Constant-Murley)评分,并进行总体疗效观察和评定。结果:最终观察组完成28例,对照组完成27例。1.VAS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Constant-Murley评分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Constant-Murley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体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毫针常规针刺。结论:1.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毫针常规针刺。2.肩宁六针取穴少且均在手部,取穴精、操作方便、疗效佳,在临床治肩周炎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拔火罐配合刮痧治疗肩周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拔火罐配合刮痧治疗肩周炎(论文提纲范文)
(1)中泰推拿按摩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中泰医学诊治肩周炎的理论体系对比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2 中泰医学基础理论对比 |
3 泰式皇家按摩与中式推拿治疗肩周炎的基础知识 |
4 小结 |
论文二 泰式皇家按摩与中式推拿治疗肩周炎文献分析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泰医学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针刀对肩周炎模型兔局部组织IL-1β、TNF-α及ASIC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针刀治疗对肩周炎模型兔的行为学改变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针刀治疗肩周炎模型兔对其局部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针刀疗法对肩周炎模型兔肩关节滑膜中IL-1β、TNF-α和ASIC1基因表达水平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针刀治疗肩周炎模型兔肩关节滑膜中IL-1β、TNF-α和ASIC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 肩周炎的综合治疗现状 |
1 中医对冻结肩认识 |
2 冻结肩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法 |
3 西医对冻结肩的认识 |
4 冻结肩的西医治疗方法 |
5 总结及认识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3)百笑灸联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剔除和脱落的处理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器材用具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疗效指标 |
2.6 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
结果分析 |
1 基线资料对比 |
2 观察结果分析 |
2.1 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
2.2 Mallet评分对肩部的五个基本动作行量化评价比较 |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
讨论及分析 |
1 立题思路 |
2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2.1 肩周炎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2.2 肩周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
2.3 肩周炎中医探讨 |
3 西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4 肩周炎的诊断 |
5 肩周炎的临床治疗 |
5.1 中医治疗肩周炎临床常用方法 |
5.2 肩周炎的西医治疗方法近况 |
6 百笑灸的作用原理及优势 |
7 对两组观察指标的讨论与结果分析 |
7.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7.2 VAS评分比较 |
7.3 Mallet评分对肩部的五个基本动作行量化评价对比 |
7.4 疗效对比 |
7.5 安全性 |
7.6 结果差异性分析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旁巴尹(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壮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证候分型 |
1.3 治疗方法 |
2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研究 |
2.1 壮医莲花针 |
2.2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 |
2.3 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的临床应用 |
3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3.1 病名 |
3.2 病因病机 |
3.3 证候分型 |
3.4 治疗方法 |
4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
4.1 流行病学 |
4.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3 分期 |
4.4 治疗方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3 不良事件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断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结果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 治疗方案探讨 |
1.1 理论依据 |
1.2 选穴依据 |
2 作用机制探讨 |
3 治疗效果探讨 |
3.1 祛痛效果 |
3.2 改善肩关节功能效果 |
4 不足与展望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民族医学外治法治疗肩周炎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概述 |
1.1.2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状况 |
1.1.3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治疗的研究 |
1.1.4 中医药治疗进展 |
1.1.5 结语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脱落和除剔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设计思路 |
2.2.2 样本容量与分组方法 |
2.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
2.3 观察指标 |
2.3.1 疗效评定标准 |
2.3.2 访问点界定 |
2.3.3 疗效评估 |
2.4 统计学的分析 |
2.5 研究结果 |
2.5.1 病例完成情况 |
2.5.2 基线资料比较 |
2.5.3 治疗前后疗效结果评估 |
2.6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3.1.1 基线资料方面 |
3.1.2 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
3.1.3 观察指标方面 |
3.2 针刺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作用机理 |
3.2.1 针刺疗法 |
3.2.2 选穴释义 |
3.3 痧点刺络拔罐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理论依据和作用分析 |
3.3.1 选取痧点作为治疗点的依据及作用分析 |
3.3.2 刺络拔罐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依据和作用机理 |
3.4 不足与展望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6)筋针治疗肩袖损伤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肩袖损伤的认识 |
一、肩袖的解剖与损伤研究 |
二、肩袖损伤临床表现与体征 |
三、肩袖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
四、肩关节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 |
第二节 中医学对肩袖损伤的认识 |
一、中医学对肩袖损伤的文献记载 |
二、肩袖损伤的中医病因病机 |
三、肩袖损伤的中医辨证分型 |
四、中医对肩袖损伤的治疗 |
第三节 经筋学说的相关研究发展 |
一、中医学对经筋的认识 |
二、从经筋理论看肩袖损伤 |
三、经筋理论指导下的治疗 |
四、经筋疗法相关研究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脱落标准 |
七、中止试验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随机分组 |
二、治疗方案 |
三、统计学分析 |
四、不良事件的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基线资料 |
一、一般临床数据 |
第二节 治疗结果 |
一、治疗方案对各项指标评分的影响 |
二、安全性评定 |
三、不良事件观察 |
四、远期疗效观察 |
五、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理论探讨 |
一、现代医学与肩袖损伤 |
二、中医学与肩袖损伤 |
三、经筋学说 |
四、筋针的作用机制 |
五、临床体会 |
第二节 结果及分析 |
一、研究结果 |
二、假针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7)推拿结合Maitland技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资料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脱落标准 |
方法 |
1.研究方法 |
1.2 样本量的估计 |
1.3 分组方法 |
1.4 单盲法 |
2.治疗方法 |
2.1 试验组 |
2.2 对照组 |
2.3 操作方式 |
2.3.1 推拿操作 |
2.3.2 Maitland 技术操作,参照《物理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
2.4 疗程 |
2.5 注意事项 |
3.观察指标 |
3.1 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
3.2 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判定标准(JOA)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5.1 基本情况 |
5.2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
5.3 组间比较 |
5.4 疗效比较 |
5.5 不良反应状况 |
讨论 |
1.中医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2.现代医学对粘连期肩周炎认识 |
2.1 定义的认识 |
2.2 肩关节生物力学特点 |
2.3 病因 |
2.3.1 退行性改变 |
2.3.2 外伤致病 |
2.3.3 慢性劳损 |
2.3.4 内分泌紊乱 |
2.4 病理变化 |
2.4.1 病变时期 |
2.4.2 病变部位 |
3.推拿结合Maitland技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机理探讨 |
3.1 肩周炎形成过程 |
3.2 推拿治疗机理 |
3.3 Maitland技术治疗机理 |
3.4 推拿结合Maitland技术治疗机理 |
4.推拿结合Maitland技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治疗作用分析 |
4.1 病理的总体认识 |
4.2 推拿手法作用分析 |
4.3 Maitland技术作用分析 |
4.4 推拿结合Maitland技术作用分析 |
5.推拿结合Maitland技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优势分析 |
6.推拿结合Maitland技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疗效分析 |
6.1 两组VAS评分、疼痛评分、肩功能评分、活动度评分及JOA总评分比较 |
6.2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祖国医学对粘连期肩周炎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认识 |
2.现代医学对粘连期肩周炎认识 |
2.1 定义的认识 |
2.2 生理特点 |
2.3 病因 |
2.3.1 退行性改变 |
2.3.2 外伤致病 |
2.3.3 慢性劳损 |
2.3.4 内分泌紊乱 |
2.4 粘连期肩周炎诊断标准 |
3 中医治疗 |
3.1 推拿治疗 |
3.2 针灸治疗 |
3.3 中药治疗 |
3.4 其他疗法 |
4 西医治疗 |
4.1 药物治疗 |
4.2 康复关节松动术治疗 |
4.3 其他疗法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附录3: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判定标准(JOA) |
致谢 |
(8)肩痹汤配合“六步法”功能锻炼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 |
1.1 病名及症状的记载 |
1.2 病因病机 |
1.2.1 内因 |
1.2.2 外因 |
1.2.3 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1.4 中医对冻结肩的治疗 |
1.4.1 中药疗法 |
1.4.2 针灸疗法 |
1.4.3 小针刀疗法 |
1.4.4 推拿疗法 |
1.4.5 练功疗法 |
1.4.6 综合疗法 |
2.现代医学对冻结肩的认识 |
2.1 冻结肩的病名 |
2.2 肩关节的解剖结构 |
2.3 冻结肩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1 病因 |
2.3.2 发病机制 |
2.4 冻结肩的分型与分期 |
2.4.1 分期 |
2.4.2 分型 |
2.5 现代医学对冻结肩的治疗 |
2.5.1 药物疗法 |
2.5.2 物理疗法 |
2.5.3 运动疗法 |
2.5.4 肩关节松解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1.2.2 西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中止标准 |
1.2.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疗效评价 |
3.1 评分指标 |
3.1.1 肩部疼痛评价 |
3.1.2 肩关节功能评价 |
3.1.3 肩关节活动度测量 |
3.2 观察指标 |
3.3 安全指标 |
4 统计方法 |
5 统计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1.1 两组患者性别差异分析 |
5.1.2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分析 |
5.1.3 两组患者病程差异分析 |
5.1.4 两组患者病变肩别差异分析 |
5.2 观察指标分析 |
5.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5.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S评分比较 |
5.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比较 |
5.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5.2.5 安全性报告 |
第三部分 讨论 |
1.肩痹汤的组方依据和现代药理研究 |
1.1 组方依据 |
1.2 方药组成 |
1.3 组方解析 |
1.4 现代药理学研究 |
2.“六步法”功能锻炼的来源及作用 |
2.1 “六步法”功能锻炼的来源 |
2.2 “六步法”功能锻炼的作用 |
3.冰敷的重要性及作用 |
第四部分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 |
2.1 研究设计方面 |
2.2 研究样本方面 |
2.3 研究观察指标方面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冻结肩的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中医护理干预对肩周炎患者治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
2.2 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 |
3 讨论 |
(10)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临床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一般资料及随机与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完成情况(见表3) |
2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见表4) |
3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见表5) |
4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见表6)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3 全息理论 |
4 选穴依据 |
4.1 全息理论 |
4.2 远端选穴 |
4.3 局部选穴 |
5 肩宁六针与毫针常规针治疗肩周炎的分析对比 |
6 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
附录 B:临床观察表 |
附录 C: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 |
附录 D: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拔火罐配合刮痧治疗肩周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泰推拿按摩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比较研究[D]. 刘美珍(Amarasakulsub Tipakorn).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2]针刀对肩周炎模型兔局部组织IL-1β、TNF-α及ASIC1表达的影响[D]. 周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百笑灸联合传统推拿手法治疗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许圣尧.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治疗旁巴尹(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关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针刺结合痧点刺络拔罐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疗效研究[D]. 梁洛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筋针治疗肩袖损伤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D]. 黄暖咏(Wong Nuen W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推拿结合Maitland技术治疗粘连期肩周炎的临床研究[D]. 丁川虹.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肩痹汤配合“六步法”功能锻炼治疗急性期冻结肩的临床研究[D]. 刘庆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中医护理干预对肩周炎患者治疗的影响[J]. 张顺凤,葛清花,杨雪玉,张艳. 心理月刊, 2019(17)
- [10]基于全息理论针刺肩宁六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宇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