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我国短跑运动训练相关理念与实践的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王若光,李心远[1](2021)在《运动训练的学科观念史进展——以关键词为视角的学术叙事》文中研究表明运动训练的学术观念自生于体育之内,训练学观念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会为训练实践产生强大的指引作用。本研究以"运动训练"为关键词,依循"理论本土化"与"本土理论建构"的两条理论发展脉络为叙事基本框架,讲述建国以来我国运动训练观念史的发展流变过程。其观念史的发展流变过程具体表现为:(1)经"理论本土化"所形成的"二元训练理论"观念体系,该体系由苏联引进,先后经历了"身体素质论""三从一大""训练分期""项群训练理论"的更新脉络。(2)经"本土理论建构"所形成的一元训练理论体系,生发于基层训练实践经验,由一元观、体力波、早期专项化、优质窗口期、整体调整、训练毕生全周期等核心观念构成。(3)"二元训练理论"与"一元训练理论"之间在训练观念的哲学层面上有着还原论与整体论的根本区分。(4)"二元训练"与"一元训练"的观念体系,在新世纪以来有了学术上的交锋,有助于学术观念之间的"激荡生发"。
李嘉兴[2](2021)在《复合式训练对高校短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田径是奥运会产生奖牌最多的大项,其中包含47个小项,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中,我国的短距离跑项目,除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刘翔夺金以外再无收获,针对我国短跑运动的这一窘境,国内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经典措施,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和谢震业更是先后打破10秒大关。但即便如此,我国的短距离跑成绩依然与世界最高水平有不小的差距。短跑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则是短距离跑运动员的重要身体能力,爆发力是力量素质当中反映运动员输出功率的一个关键指标。作为短距离跑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爆发力的训练十分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以短跑运动员的复合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以复合式训练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进行实验对比,来验证复合式训练的优越性。在实验前通过问卷调查法将问卷分发给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能以及田径方向的专家对训练动作进行筛选。而测试指标经过查阅文献最终确定为反向跳、静蹲跳、下落跳。本文选取16名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的短跑运动员,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人,分别采用复合式训练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进行6周实验。一方面,本研究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3周后、实验6周后、实验3~6周进行组内比较,另一方面,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和实验6周后、实验前和6周后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结果:(1)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组间三项测试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2)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在3周时、6周时以及3到6周,实验前后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3周时三项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都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实验组数值相比对照组有所提升。6周时,三项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实验组数值大于对照组。实验结论:(1)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静蹲跳,反向跳,下落跳这三项下肢爆发力指标的实验前期、中期、后期的变化比较证明在提高短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方面,复合式训练与另一种发展下肢爆发力的训练手段——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相比,效果更佳,随着实验的进行,提高幅度越来越高,所以无论是较长还是较短周期,运用复合式训练都能取得更好的效果。(2)本次实验选取的复合力量训练和单独使用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实验前后的指标都具有显着差异,由此可以说明两种训练方式都是发展下肢爆发力的训练方式。(3)就总体情况而言,复合式训练是可行的,但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一样,应考虑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或力量水平,来选择复合式训练的组合方式,较高水平的运动员可以如研究中所运用的大重量抗阻训练与跳深等动作难度较高的相结合,水平相对较低的运动员可以以大重量抗阻和原地纵跳等较为简单的增强式练习相结合。(4)通过短期复合式训练的实验证明,复合式训练的确可以提高短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并且经过实验前三周和后三周的提高幅度对比,后三周的进步幅度依然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证明复合式训练可以运用在更长周期的训练中来提升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
肖金兰[3](2021)在《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训练理念是教练员在训练前对为什么练、练什么非常明确,对怎么练“胸有成竹”,对训练的准备、训练的过程及训练的结果的正向逻辑关系预测,是理论到具体实践的中介。它对整个运动训练实践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教练员在进行运动训练实践前,首先要对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训练方法学特征(训练方法形成过程)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把握,产生科学的训练理念;有了科学的训练理念,才能正确、有效地实施于运动训练实践。因此,科学的训练理念对运动训练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也因此,对训练理念研究就成为运动训练实践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以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研究了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的项目特征和训练方法学特征(训练方法形成过程),最后,然后再根据实践运用的方法通过逻辑推理高度概括出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的训练理念。为科学指导广西羽毛球女队专项技术训练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希望促进广西羽毛球竞技水平提升,同时,为提高我国羽毛球运动技术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研究表明:(1)训练内容的理念是“循序渐进”、“高速度和强力量”。“循序渐进”是技术训练内容的选择有利于技术动作的形成。“高速度和强力量”是指体能训练内容主要是以力量和速度为核心。(2)训练方法(手段)的理念是“合理有效”。其中“合理”表现为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符合专项技术的要求。“有效”指技术训练方法(手段)围绕实战方式进行。(3)训练负荷的理念是“适宜”。“适宜”指训练负荷安排有利于保持运动员最佳的竞技状态。(4)训练安排的理念”是“系统、科学、合理和适宜”。其中“系统”是指年度周期训练安排时期特征明显。“科学”是指训练内容安排阶段和时期特征明显。“合理”是指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适宜”是指训练负荷性质安排有利于竞技状态的形成。
倪保锐[4](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周多比[5](2021)在《功能性训练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短跑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许多国内外大型比赛中我国体育院校短跑队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运动队已经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重要后备力量。在短跑运动训练中,体能训练无疑占有核心和主导位置,也就是说明运动员想要在激烈的比赛中获得优秀的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功能性训练作为当前热门训练体系,其多元化的整合特征使其在体育领域的渗透力逐渐增强并占据舞台中央,深受广大专家、学者和教练员的关注,希望将先进的训练理念与新颖的训练手段运用到日常训练之中,结合短跑专项训练特点,通过功能性训练的指导与干预,为短跑训练提供参考性帮助与建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以功能性训练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短跑体能训练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6名(男8名,女8名)哈尔滨体育学院短跑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按对等原则随机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对两组运动员进行了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以及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测试结果两组实验对象的各项指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根据功能性筛查的结果找出运动员身体素质薄落环节,结合短跑的专项特征,来制定训练计划。在实验中,实验组运动员进行功能性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体能训练,经过十二周的训练实验后,来比较分析两组对象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的变化、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得出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组运动员通过十二周功能性训练后,经T检验分析得出,实验前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得分和身体素质测试的成绩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主要是根据运动员自身薄落环节,选择有针对性训练,提高了运动员控制身体平衡和稳定能力。2、对照组运动员通过十二周常规体能训练后,经T检验分析得出,实验前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得分和身体素质测试的成绩也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幅度不太明显。3、通过十二周训练后,经T检验分析得出,实验组的功能性动作筛查所得的分和体能成绩都比对照组的高,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功能性训练对运动员的协调性、核心力量、稳定性等身体素质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在预防和减少运动员损伤方面尤为突出。
蓝丽雅[6](2021)在《四川省级短跨跳项目后备人才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短跑、跨栏和跳跃项目都是以快速力量也就是爆发力为核心素质,以位移速度决定运动成绩的项群。在四川以及我国青少年田径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一直以来呈现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类是从选材开始就确定专项的单项训练(后面简称单项训练);另一类是暂不确定专项的多项训练(后面简称多项训练)。两种类型的训练都为我国培养出了一批批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分析方法,梳理了两种类型(单项训练与多项训练)的概念、基本概况和成因;从两种类型教练员的训练理念、运动员的选材、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运动负荷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四川省短跨跳项目基础训练训练阶段确实客观存在单项训练和多项训练两种类型。虽然目前开展单项训练的比例要显着高于多项训练,但总体上看,基础训练阶段进行多项训练更有利于运动员的长远可持续发展。2.两种类型教练员选材的依据和方法大致相同,主要靠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家族遗传、基本技术技能等结合经验进行综合选材。尽管如此,但多项训练类型的二次选材定项过程更为合理,其选材准确性也优于一次选材确定专项的单项训练类型。3.多项训练其训练内容以及训练方法和手段相较于单项训练来说都更为丰富,多样化的身体和技术训练使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跑跨跳技术、技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4.在基础训练阶段,两种类型年训练次数、周次、课时都超过了青少年田径训练大纲的要求,且训练负荷强度单项训练类型要大于多项训练类型;两类年度训练比赛周期都多以双周期为主,多项训练类型运动员跨类兼项比赛的比例显着高于单项训练类型。
陈豪[7](2021)在《基于竞技水平提升视角下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建国70多年来,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在国际赛场上的竞技水平较低,在研究中属于非热点、非重点项目,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为丰富中长跑项目相关的研究内容,发挥体育强国建设的田径使命,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对比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的竞技水平、人才储备、运动员输送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梳理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中长跑项目的发展提供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13届全运会周期中,中国男子中长跑呈现不稳定的动态发展,整体水平略有提高,各项成绩均有较明显提升。但与世界水平对比,男子800 m、10000m、马拉松的差距越来越大,1500 m、5000 m、3000 m障碍的差距有极其细微的缩小,中长跑的整体竞技水平呈现动态波动并有下滑趋势,暴露出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2)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注册运动员与教练员的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各单位运动员分布不均衡,各省市相差甚大;教练员的来源和运动员人才选拔与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在社会转型阶段,现有的人才输送体系呈现高投入、高消耗、高代价、低产出的特点,不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各中长跑强省与经济强省(市)在中长跑项目发展中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没有有效的促进我国中长跑项目的发展。(3)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选择导致男子中长跑项目获得的资源较少,从竞技体育思维上弱化了男子中长跑项目;竞技体育“工具化”现象普遍,在歧视性“人种论”的思想桎梏与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的意识转移下,社会大众“体育思维”缺失,加上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之间的错误关系,使得社会大众从思想层面降低了对我国男子中长跑项目的关注,加之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下,家长让孩子练习中长跑的意识更加淡薄,致使男子中长跑的后备人才愈加匮乏,人才输送体系金字塔塔基受到影响,导致发展动力愈加不足,竞技水平难以提升。(4)我国对男子中长跑的项目规律认识与实践存在偏差,在近两届全运会比赛中,男子800 m、5000 m、3000 m障碍跑先后被取消,砍项的措施使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力度减小、降低市场经济对项目的投入,制约项目市场化的发展,并极大的打击了参与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的积极性,很大程度毁坏本不富余的后备人才保障,阻碍了项目的发展,制约了水平的提高。
袁芳[8](2020)在《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究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间的关系,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田径校队16名短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经过为期20周的核心力量实验训练,来探究核心力量训练与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相关的三个方面,研究发现:在专项体能方面,以60米跑、100米跑、300米跑、500米跑、立定跳远、50米跨步跳六个运动学参数为评价指标。实验前测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专项体能评价指标项目上的差异较小,P值均>0.05,不存在显着差异。经过20周的实验训练。结果发现实验组在6个评价指标方面的成绩提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均值依次为6.81、35.94、66.41、2.74、17.38,说明核心力量训练相对于传统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提升效果更好。在技术动作方面,以对短跑技术影响显着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三个运动学参数为评价指标。实验前测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技术动作方面的差异很小。经过20周的实验与训练。实验后测发现,实验组短跑运动员的跑动技术更加高效和经济,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摆动速率增加,身体重心更平稳,协调能力和放松能力更好。在专项运动成绩方面,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都有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即传统力量训练对局部大肌肉群的绝对力量提升效果显着,有助于帮助短跑运动员克服和对抗相对阻力。但核心力量训练能克服单关节模式的弊端,强调多关节肌群的协调配合以及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能力,重视运动链的完整性,力量传递的效率高,对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影响更为显着。结合实验结果分析论证后,得知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实验组的核心力量训练更加强调动力性动作中力量的传导,故而实验组的运动成绩提升幅度更大,成绩发挥更稳定。
李超[9](2020)在《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文中提出400米跑运动项目是一项以体能为主导的速度耐力型项目,其专项体能训练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400米运动员的成绩。本研究以运动训练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为调研对象,对其专项体能训练的结构特征、训练现况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了针对性优化策略,旨在提升湖南省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水平。(1)调查了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现状及训练现状。(1)专项身体形态: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等各项形态学指标无显着校际差异,男子克托莱指数显着高于女子,但较之国内外优秀选手,男女运动员的肌肉发展仍待提升;(2)专项生理机能:运动员各项指标无显着校际差异,且在肺活量/体重、安静心率、血压等指标上无显着性别差异,但男子运动员的肺活量/体重指数等与国内优秀选手仍差距显着,女子差异则相对不大;(3)在运动素质方面,985/211大学400m跑男女运动员各项指标整体表现更优,尤其是男子运动员,在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300m及400m成绩上均要显着优于其他高校,但整体水平与国内优秀选手仍差距显着,总体呈现女性高于男性的现况。(2)发现了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问题,主要包括:专项力量素质中缺乏对核心力量与反应力量的训练;专项速度素质中缺乏对反应速度的训练;专项耐力素质中忽略了有氧耐力的训练;专项柔韧素质中缺乏对髋部柔韧与上肢柔韧的训练;整体上忽略了对协调灵敏素质的训练。(3)针对现状及问题从专项力量层面、专项速度层面、专项耐力层面、专项柔韧层面、灵敏协调层面等五个方面,提出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优化策略。
彭金根[10](2020)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教学评价改革工作的积极推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并落实到各学科、专项中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已变得刻不容缓。田径作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无论在中小学还是高等院校中都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当前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维度存在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的结构要素进行逻辑推理和归纳,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教学大纲分析,得出目前体育院校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有以下不足: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维度上存在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在评价方法上强调总结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单一且教师过于集权。(2)运用三轮专家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三个层次指标,其中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55个,整个指标体系层层递进、相互联系,能较为全面的反映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需具备的专项能力要求。(3)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百分比权重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在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一级指标中,专项运动技能权重为0.420、教学能力权重为0.282、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权重为0.170、训练能力权重为0.087、科研能力权重为0.041,其中专项运动技能在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教学能力、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及训练能力,科研能力所占比重最少,但科研能力也是构成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要素。(4)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现状问题给出如下优化评价方案构想:优化评价方法,注重多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强调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结合,通过设立多级专项课程考察,缩短评价周期加大考核频次,建立连续、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优化评价主体,实现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学生参与互动,将自评和他评结合;优化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紧扣田径教学目标体系,既要重视学生基本技术的评价,也要重视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关于我国短跑运动训练相关理念与实践的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短跑运动训练相关理念与实践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运动训练的学科观念史进展——以关键词为视角的学术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1 楔子——训练效果的理论“愿景”缘何失效 |
2 学习苏联——赫尔辛基的启示 |
3 服务于国家体育制度的训练学理论 |
4 运动训练的理论本土化与本土理论建构 |
4.1 理论本土化——“三从一大”运动训练原则的提出 |
4.2 本土理论建构萌芽——否定“身体素质论” |
4.3 运动训练学理论本土化与本土理论建构的学理性分析 |
5 “训练分期理论”与“再次理论本土化” |
5.1 “训练分期理论”的引入 |
5.2 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再次本土化” |
6 一元训练理论的确立——训练学本土理论的持续建构 |
6.1 体能与技能的整体性 |
6.2 “整体调整”——运动能力的进步机理 |
6.3 “运动训练毕生全周期”的“大训练安排” |
6.4 “一元训练理论”的形成与学术讨论 |
7 群峰并峙,峰峰相映——运动训练学学派的对峙性与发展性 |
(2)复合式训练对高校短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肌肉力量的分类 |
2.2 短跑的专项力量 |
2.3 爆发力 |
2.4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研究 |
2.4.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来源 |
2.4.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生理机制 |
2.5 重复训练法 |
2.6 激活后增强效应的生理机制研究 |
2.7 复合力量训练研究 |
2.7.1 复合式训练的来源 |
2.7.2 复合力量训练强度设置 |
2.7.3 复合力量训练的间歇时间 |
2.7.4 复合式训练的动作组合 |
2.7.5 不同阶段的复合式训练安排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测量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结果与讨论 |
4.1 实验结果 |
4.1.1 干预前各组基本指标比较结果 |
4.1.2 干预三周后各组基本指标比较结果 |
4.1.3 干预六周后各组基本指标比较结果 |
4.1.4 实验六周后与三周后爆发力指标对比 |
4.2 讨论 |
4.2.1 实验三周后对各项数据的影响 |
4.2.2 实验六周后对各项数据的影响 |
4.2.3 实验三周到六周间各项数据变化讨论 |
4.2.4 总结性讨论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树立科学训练理念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要求 |
1.1.2 训练理念是科学理论向具体运动训练实践转化的中介 |
1.1.3 训练理念是抽象、语言是平实、通俗易懂的 |
1.1.4 微观的训练理念才能指导训练实践 |
1.1.5 研究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的可行性 |
1.1.6 研究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回顾 |
1.3.1 一般训练学视角:训练理念硏究的现状 |
1.3.2 专项训练学视角:训练理念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理论视角的创新 |
1.5.2 研究对象的创新 |
1.5.3 调查对象的创新 |
1.5.4 研究内容的创新 |
1.6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访谈法 |
2.3.3 个案研究法 |
2.3.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训练理念的内涵、外延及提炼途径 |
3.1.1 训练理念的内涵 |
3.1.2 训练理念的外延 |
3.1.3 提炼训练理念的途径 |
3.2 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的项目特征 |
3.2.1 运动技术特征 |
3.2.2 能量供能特征 |
3.2.3 身体素质特征 |
3.3 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的训练方法学特征 |
3.3.1 根据后场杀球技术的供能特点确定训练负荷 |
3.3.2 根据后场杀球技术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特征确定训练内容 |
3.3.3 .根据周期训练特点制定训练计划 |
3.4 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 |
3.4.1 训练内容的理念 |
3.4.2 训练方法的理念 |
3.4.3 训练负荷的理念 |
3.4.4 训练安排的理念 |
4 结论 |
5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杀球技术训练理念访谈提纲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1.2 体系 |
2.1.3 课程体系 |
2.1.4 田径普修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个案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调查法 |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
4.2.1 合理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
4.3.1 诊断功能 |
4.3.2 改进功能 |
4.3.3 激励功能 |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
4.4.1 培养目标 |
4.4.2 毕业要求 |
4.4.3 课程与教学 |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B:教师问卷 |
附录 C:学生问卷 |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功能性训练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短跑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能、体能训练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功能性训练 |
2.1.3 功能性训练与常规体能训练的关系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功能性训练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短跑体能训练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相关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实验实施过程与研究 |
4.1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 |
4.2 实验训练安排 |
4.3 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确定 |
4.3.1 关于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研究 |
4.3.2 关于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的研究 |
4.3.3 关于短跑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的研究 |
4.3.4 关于短跑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的研究 |
4.3.5 关于短跑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的研究 |
4.4 实验组短跑运动员功能性训练计划 |
4.5 对照组短跑运动员常规体能训练计划 |
5.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FMS测试得分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FMS数据分析 |
5.1.2 实验前后,实验组运动员FMS数据对比分析 |
5.1.3 实验前后,对照组运动员FMS数据对比分析 |
5.1.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FMS数据对比分析 |
5.2 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所测的体能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所测的体能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前后,实验组运动员体能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前后,对照组运动员体能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体能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3 结果讨论 |
5.4 实验不足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实验组功能性训练计划 |
附录 2 对照组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 |
个人简介 |
(6)四川省级短跨跳项目后备人才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基础训练阶段对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1.1.2 短跨跳项目具有显着的共性且在四川呈现两种不同的基础训练类型 |
1.1.3 短跨跳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关乎四川优势项目的长远保持和发展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2.3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短跨跳项目 |
2.1.2 基础训练阶段的界定及两种训练类型的划分 |
2.2 关于田径项目基础训练阶段的研究 |
2.3 关于青少年基础训练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
2.4 关于短跑、跨栏、跳跃项目训练的相关研究 |
2.5 国内外关于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研究 |
2.6 国内外关于田径运动员早期选材定项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观察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比较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四川省短跨跳项目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概况与特点 |
4.1.1 四川省短跨跳项目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概况 |
4.1.2 四川省短跨跳项目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特点 |
4.1.2.1 单项训练的特点 |
4.1.2.2 多项训练的特点 |
4.2 四川省短跨跳项目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成因 |
4.2.1 教练员在运动员时期所从事的运动项目 |
4.2.2 教练员从教后的学习意识与理论认知水平 |
4.3 四川省短跨跳项目基础训练阶段两种类型的比较 |
4.3.1 两种类型教练训练理念的比较 |
4.3.1.1 两类教练对早期专项化训练的认知和态度 |
4.3.1.2 两类教练对短跨跳项目规律及其相互关联的认识 |
4.3.2 两种类型基础训练阶段选材的比较 |
4.3.2.1 两种类型教练员选材依据的比较 |
4.3.2.2 两种类型基础训练阶段选材训练过程比较 |
4.3.3 两种类型基础训练阶段训练内容比较 |
4.3.3.1 技术训练内容比较 |
4.3.3.2 身体素质训练内容比较 |
4.3.3.3 两种类型基础训练阶段训练内容结构比例 |
4.3.4 两种类型基础训练阶段负荷比较 |
4.3.4.1 两种类型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年度训练量的比较 |
4.3.4.2 两种类型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参赛情况比较 |
4.3.4.3 两种类型运动员参加比赛的项目比较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7)基于竞技水平提升视角下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 |
1.1.2 中国竞技体育高速发展 |
1.1.3 中国田径竞技能力稳步提升,但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
1.1.4 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身陷困境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中长跑的概念界定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中长跑训练方法的研究 |
2.2.2 生理生化及负荷强度的相关研究 |
2.2.3 人种差异性研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中国中长跑项目的发展现状研究 |
2.3.2 中长跑项目训练方法的相关研究 |
2.3.3 中长跑项目的运动损伤与疲劳恢复研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2.5 定量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的现状 |
4.1.1 竞技水平现状 |
4.1.2 人才储备现状 |
4.1.3 人才培养及输送途径现状 |
4.2 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4.2.1 竞技水平较低、发展动力不足 |
4.2.2 人才储备不足、各省市分布不均衡 |
4.2.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输送体系形势严峻 |
4.3 中国男子中长跑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3.1 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选择 |
4.3.2 男子中长跑发展的思想制约与意识转移 |
4.3.3 男子中长跑的规律认识与实践偏差 |
4.3.4 全运会砍项的影响 |
4.3.5 社会发展、过度转型需求的影响 |
4.4 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发展的优化路径 |
4.4.1 培育体育思维打破思想桎梏 |
4.4.2 加快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新时期男子中长跑发展体系 |
4.4.3 探寻项目规律加强人才培养 |
4.4.4 平衡各单位人才队伍寻求全运会出路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8)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1.1 短跑是田径运动中最基础的项目其关注度越来越高 |
1.1.2 传统力量训练对提升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局限性 |
1.1.3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核心肌群的作用与优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
2.1 概念界定 |
2.1.1 短跑 |
2.1.2 核心区域 |
2.1.3 核心力量训练 |
2.2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
2.2.1 国外有关短跑运动研究成果概述 |
2.2.2 国外有关核心力量研究成果概述 |
2.2.3 国外有关竞技能力研究成果概述 |
2.3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
2.3.1 国内有关短跑运动研究成果概述 |
2.3.2 国内有关核心力量研究成果概述 |
2.3.3 国内有关竞技能力研究成果概述 |
2.4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实验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影响 |
4.1.1 实验前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结果 |
4.1.2 实验后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结果 |
4.1.3 讨论 |
4.2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影响 |
4.2.1 实验前短跑运动员技术动作测试结果 |
4.2.2 实验后短跑运动员技术动作测试结果 |
4.2.3 讨论 |
4.3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的影响 |
4.3.1 实验前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测试结果 |
4.3.2 实验后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测试结果 |
4.3.3 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9)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2 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 |
2.1.2 体能 |
2.1.3 专项体能 |
2.1.4 专项体能训练 |
2.2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的研究动态 |
2.3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构成的研究动态 |
2.3.1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方面的研究 |
2.3.2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方面的研究 |
2.3.3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生理机能方面的研究 |
2.3.4 关于高水平运动员其他方面的研究动态 |
2.4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动态 |
2.4.1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现状 |
2.4.2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原则 |
2.4.3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差异化 |
2.4.4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专项化 |
2.4.5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与实践 |
2.5 个人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及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测试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体系 |
4.1.1 专项身体形态 |
4.1.2 专项生理机能 |
4.1.3 专项运动素质 |
4.2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现状 |
4.2.1 专项身体形态的现状与评价 |
4.2.2 专项生理机能的现状与评价 |
4.2.3 专项运动素质的现状与评价 |
4.2.4 小结与讨论 |
4.3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现状 |
4.3.1 专项体能训练的总体情况 |
4.3.2 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情况 |
4.3.3 专项速度素质训练情况 |
4.3.4 专项耐力素质训练情况 |
4.3.5 专项柔韧素质训练情况 |
4.3.6 协调灵敏素质训练情况 |
4.3.7 小结与讨论 |
4.4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问题 |
4.4.1 专项力量素质中缺乏对核心力量与反应力量的训练 |
4.4.2 专项速度素质中缺乏对反应速度的训练 |
4.4.3 专项耐力素质中忽略了有氧耐力的训练 |
4.4.4 专项柔韧素质中缺乏对髋部柔韧与上肢柔韧的训练 |
4.4.5 整体上忽略了对协调灵敏素质的训练 |
4.5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优化策略 |
4.5.1 专项力量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
4.5.2 专项速度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
4.5.3 专项耐力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
4.5.4 专项柔韧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
4.5.5 灵敏协调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致谢 |
(10)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能力 |
2.1.2 专项能力 |
2.1.3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 |
2.1.4 评价、指标、指标体系 |
2.2 理论基础——系统评价理论 |
2.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 |
2.4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的研究 |
2.4.1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研究 |
2.4.2 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现状的分析 |
2.5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的研究 |
2.5.1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结构的研究 |
2.5.2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培养的研究 |
2.5.3 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能力评价的研究 |
2.6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6.1 国内相关研究 |
2.6.2 国外相关研究 |
2.7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参考依据 |
4.1.1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
4.1.2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程目标分析 |
4.1.3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
4.1.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成绩评定方法分析 |
4.1.5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的不足 |
4.2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构建流程 |
4.2.2 构建原则 |
4.2.3 评价指标筛选过程 |
4.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体系 |
4.3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3.1 权重的确定方法 |
4.3.2 计算指标权重 |
4.3.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方案优化构想 |
4.4.1 优化评价方法,注重多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 |
4.4.2 优化评价主体,实现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 |
4.4.3 优化评价内容,紧扣田径教学目标系 |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四、关于我国短跑运动训练相关理念与实践的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 [1]运动训练的学科观念史进展——以关键词为视角的学术叙事[J]. 王若光,李心远. 体育与科学, 2021(04)
- [2]复合式训练对高校短跑运动员下肢爆发力的影响研究[D]. 李嘉兴.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3]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研究[D]. 肖金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功能性训练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短跑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 周多比.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6]四川省级短跨跳项目后备人才基础训练阶段两种训练类型的比较研究[D]. 蓝丽雅.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7]基于竞技水平提升视角下中国男子中长跑项目发展研究[D]. 陈豪.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8]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D]. 袁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9]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D]. 李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专修学生专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彭金根.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