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高速公路观感(论文文献综述)
贺宇[1](2021)在《北京市城区典型道路立体绿化分析评价及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立体绿化的占用空间少、绿化覆盖率高,在近些年得到了广泛应用。2020年7月,北京市规划和土地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街道更新与治理城市设计指南》指导文件中提出:要重识街道的概念,道路建设从以车优先转变到以人优先、营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环境。道路立体绿化,能够改善道路的空气环境质量,提升行人的步行体验舒适度,改善道路的生态环境质量。本文从北京城六区中选取了90处典型的道路立体绿化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市城区典型道路的立体绿化植物景观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并利用SBE美景度评价分析法、绿视率计算法,从植物种类、色彩丰富度、层次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总结分析北京市城区道路立体绿化景观的现状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最后,归纳总结北京市城区道路立体绿化的优化策略和设计方法,为相关的道路立体绿化工作提供借鉴。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第一章,北京市的公共生态环境近几年已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交通噪音、尾气污染、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2)第二章,总结出北京市城区的典型道路立体绿化的现状植物物种组成及主要种植形式;(3)第三章,运用SBE美景度评价法和绿视率计算法,构建北京市城区道路立体绿化景观评价模型,研究并分析北京市城区道路立体绿化景观的质量;(4)第四章,分析影响北京市道路立体绿化的景观因素,进而提出相关的优化改进建议;(5)第五章,结合优化建议,给出针对性的优化设计方案;(6)第六章,结合上述研究给出结论,并反思写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王军强[2](2020)在《基于关中地域特征的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作建设里程数迅速增加。但作为巨大的地表工程,高速公路在满足交通功能之余,道路景观设计、特别是工程与地域风景的结合设计往往被忽视。目前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普遍存在着同质化的设计模式,缺乏地域人文特色、忽视沿线景观资源、重道路设计轻景观设计等诸多问题。这与我国当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更加注重空间品质的发展理念存在一定差距。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作为串接关中区域多个重要区县的交通廊道,其开通建设,应在需要在满足交通出行的基础需求上,紧扣高品质空间建设和景观环境设计的时代要求,将关中地域的自然特色、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特色元素融入到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将交通规划与景观设计一体化考虑,探索满足新时期居民高品质出行体验及塑造高品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途径,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研究依据“研究背景—基础概念—方法构建—案例实践”的框架思路。首先,通过梳理高速公路廊道景观设计的国内外发展历程和技术体系,总结出国际和国内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及聚焦的核心研究观点。其次,通过界定“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等研究概念,进一步明确研究对象和思路,并总结构建了基于关中区域地域特征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法框架。最后,以西安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为研究对象,依托分区分段手法建构景观主题设计框架,以高速公路空间划分的线性和节点景观为切入点,结合实践案例论述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有两点:其一是构建了基于地域特征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范式;其二是在西咸北环线景观设计实践研究中进行了关中地域特色的高速景观表达手法梳理和呈现,为类似地域特征的项目实践提供理论方法支撑和案例借鉴。
邱华栋[3](2020)在《北京传(下)》文中认为第七章:清京师八旗内城与民人外城清朝的北京以及附近地区,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分为京师、顺天府和京县三个层次。京师是首都的意思,指的就是北京城区,从外向内,包括了近郊、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一圈套一圈。顺天府,在清代管辖有二十四个州县。首先下辖了两个京县,也就是直辖县,这两个县的地位比一般的县要高,分别是大兴和宛平,大兴在东,宛平在西。其余
陶力[4](2020)在《高速公路房建工程业主方管理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交通强国”的政策出台和交通强国试点的落地,近几年高速公路的建设里程数和投资额稳步增长,高速公路建设行业正焕发出新的活力。于此同时,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对高速公路在推动区域经济、深化通行服务等方面越来越重视,提出了开放式服务区、景区化高速公路等一系列理念,并都迫切需要良好的房建设施作为基础和载体。然而,长期以来高速公路建设中对房建工程重视程度不高,缺乏标准化指导和评价,房建工程的管理逐渐成为困扰高速公路业主的一块心病。在当前这种情况下,业主单位如何通过提升自身管理短板,来强化对房建工程的管理能力,确保房建工程如期优质完成,同时避免工程安全和投资风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高速公路领域对房建工程的管理思考和相关项目管理理论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高速公路房建工程的特点和当前主要面临的现状。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在分析和查找业主方相关职责对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了业主方管理评价的初始指标。采用专家调查和德尔菲法优化修正了初始指标体系,并运用优序对比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构建了业主方管理评价模型。最后,本文以浙江省某在建高速公路项目的房建工程运行情况进行了实例分析,进一步提出了高速公路业主方在房建工程管理中的相关提升管理措施的建议以及效果,对后续工程的开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贾一凡[5](2020)在《洛南县唐澍烈士牺牲地纪念园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对残酷战争的反思,对和平世界的渴望,对现有生活的珍惜,激起人们对于革命烈士的深刻缅怀与钦佩。因此,随着红色旅游业和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革命烈士纪念园的开发建设。革命烈士纪念园作为蕴含着中华民族红色文化的载体,如何用建筑语言来表达对革命烈士的缅怀之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其中;如何处理好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设计出优秀的革命烈士纪念园,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并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笔者亲自参与的实际项目——洛南县唐澍烈士牺牲地纪念园为研究对象,对该项目的建筑全设计过程进行探索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资料整理与文献理论研究,了解目前革命烈士纪念园类设计的研究现状,从而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为之后的研究工作做理论铺垫。其次,从革命烈士纪念园的概念、发展概况、职能、类型、功能构成等方面进行此类项目的基本理论研究,明确本项目的基本特征与属性。再次,对相关优秀且典型的案例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解析,对每个案例在设计中是如何回应环境、营造氛围、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精准解读每一个实际案例的设计精髓,从设计影响因素、空间场所、建筑形态、景观绿化等方面对此类项目的设计特征与方法进行深入透彻的总结与分析解读。然后,在对洛南县唐澍烈士牺牲地纪念园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明确项目的设计原则、总体规划思路、设计理念与设计目标,并进行多方案的尝试与对比分析研究,结合专家与业主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设计直到方案完成。最后,对洛南县唐澍烈士牺牲地纪念园的整体设计思路进行拆解研究,从空间场所、建筑形态、景观绿化以及项目建造方式与创新性设计四个方面以来对最终设计方案进行系统性的探讨研究与总结。本文通过对洛南县唐澍烈士牺牲地纪念园整个项目设计过程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设计特征、功能组成、情感表达、意境塑造等方面进行了设计探讨与研究,最终形成初步的设计体系,对于革命烈士纪念园类项目具有较高的类比价值和代表意义,希望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同类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思路及参考。
王赠安[6](2020)在《公路景观多元形态理论与研究 ——以藏区公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公路建设理念的转变与提升,公路设计者在设计中愈发重视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情感状态。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行车环境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然而,现有公路景观研究一方面仍旧处于起步阶段,一般还停留在注重绿化与装饰,表现景观生态的层面;另一方面,驾驶员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情感影响被割裂,在艺术风格、意境构造、主题选取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此外,传统建筑理论在大尺度、动态性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局限性。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景观形态学入手,基于视觉感受、心理情感和时空变换,构建公路景观多元形态理论,完善公路景观理论与应用技术。首先,从一般景观出发,界定了公路景观的内涵,接着根据景观构成类型和景观相对位置对公路景观进行分类,提炼并总结出以建筑学理论为基础的多种公路景观一般性理论,由此归纳出公路景观设计的目的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公路景观多元形态理论框架,为公路景观多元形态理论具体分析和评价模型构建做铺垫。其次,通过分析驾驶员视觉注意和吸引特性,构建环形带状背景空间,分析了不同背景空间的长宽高比特性和最佳感受下的天穹面积比例;根据驾驶员视觉注视特性,获得了公路景观视觉敏感区域划分的方式,并提出了敏感区域和景观敏感度相互匹配的形态要素设计方法。然后,综合驾驶员视觉特性和心理感受,将景观艺术风格和心理情感需求作为公路景观要素设计的指导因素,分别从点状景观、线状景观、断面材料和色彩等角度探究了公路形态对驾驶员心理情感的影响,并基于形式美法则对公路廊道选线方式进行分析,提出相应选线指导原则。再次,从视觉感受和情感变化的时空特性出发,分析了公路景观序列的感知过程。依据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提出公路景观段落划分的方法,构建时空总感受模型,提出了景观序列组织的形态表现手法与一般规则。最后,依托多元形态理论,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原有公路景观评价体系进行拓展和扩充,建立公路景观多元形态评价模型,并结合藏区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综上,本文将景观理论、建筑学、中国传统美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公路景观设计之中,丰富了公路景观的理论和应用技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相关评价体系的构建也为实际工程提供了评价方法的拓展,使评价结果更加兼顾公路使用者的多方面感受。
张智瑞[7](2020)在《基于人文关怀的甘肃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方法 ——以兰州南服务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在社会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作为高速公路的重要内容,已有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但对其设计理论的研究仍处于探索实践和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建筑行业正在向着人性化、生态化的方向高速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逐渐在细节中渗入了一些“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如何设计出人性化、高品质、结合当地人文特色的服务区,以满足当今社会多层次、多元化的交通服务需求,已经成为了高速公服务区建筑设计研究的必然趋势。本文立足于人文关怀视角,首先对国内外人文关怀设计理念以及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其归纳总结。进而调查研究了甘肃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现状,详细分析了其服务区建筑困境的根本原因。再而引入人文关怀建筑设计理念,对高速公路服务区人文关怀建筑设计方法的构建进行思考,总结出“解析心理维度的服务区建筑功能组成”、“强调真实感受的服务区总体布局”、“尊重人文历史的服务区整体风貌”、“符合人体工学的服务设施”、“注重再生资源利用的建筑技术”五个方面的设计方法。最后在兰州南服务区建设项目中对高速公路服务区人文关怀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实践,并对兰州南服务区建筑设计进行评价,以此验证了所提出的建筑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西北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的理论体系发挥一定参考作用,使高速公路服务区更好的应对由基础服务向多元化模式转型的趋势,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并为甘肃省同类型服务区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约翰(Yoan Chris Stephen BANTSIMBAS)[8](2020)在《刚果(布)公路路线技术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社会经济的主要力量。公路运输对于刚果(布)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路线形一旦确定就很难做出改变,并且公路的线形还决定着汽车行驶安全以及车辆通行质量的高低。建成之后,公路的经济价值、舒适性、安全水平取决于公路在设计阶段线形设计的优劣。公路的运行质量和交通安全取决于设计过程中路线指标参数的选择以及设计方法。在设计公路时,不仅要对公路的建设条件作出充分的考虑,还要对国情、理念等众多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要不断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吸纳新的理念和思路,改变设计观念。在设计刚果(布)公路时要保证设计的灵活性,避免盲目和生硬的套用规范,迫切需要建立满足刚果国情,将安全作为核心,将功能作为导向的技术标准体系。论文介绍并分析了刚果(布)的国情,包括刚果(布)的自然地理条件、环境保护及土地政策、公路交通特征以及公路建设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在公路等级设计工作中可从法国方面吸取相关经验。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中法美公路的设计理念、功能、设计控制参数、平面设计指标、横断面设计指标及纵断面设计指标等方面规定的优缺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对于交通量计算和交通量等级划分的方式,可参考中国设计规范,因为中国的公路设计车辆折算方法对于刚果(布)而言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直线长度指标刚果(布)可参考中国的方法,即以设计速度为依据;圆曲线方面及缓和曲线的设计,考虑到平面线形在较大程度影响驾驶安全性的特点,建议参考中国经验。对于纵坡指标的选择,考虑到项目成本状况,以较大纵坡值为宜,其特点在于可有效减少工程量,此处可借鉴美国绿皮书;另一方面,在纵坡坡长和竖曲线选取这两个方面刚果(布)可以借鉴中国在纵坡方面的经验;在平纵配合这一方面,应从中国和法国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对于横断面和中央分隔带两部分,刚果(布)可从中法两国吸取经验;对路拱的设计,法国在此方面的经验对于刚果(布)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允许适当增加路拱线数量,以确保公路排水效果;对于超高的设计,建议参考中国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刚果(布)的国情分析以及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刚果(布)公路路线技术指标体系并一个简单的设计实例。
宋万(SIBOUAKHAM SOMVANG)[9](2020)在《老中合作的社会基础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文中指出自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得到国际范围内众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关注。老挝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协议签订国家之一,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和“中国-东盟”合作的关键节点。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的受益者,笔者得以有机会获得中国留学基金项目的资助来到中国求学。在中国这几年的留学生涯使我受益匪浅。为了能够学有所用,回报祖国,笔者专门选择了“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这一主题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以期能够为推进老中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出谋划策,贡献出作为留学生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认知和老中合作开展的社会基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论文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以笔者在老挝调查收集实证数据资料为支撑考察了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认知特征,并对“一带一路”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得出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老中合作优势互补,社会基础深厚。其一,老挝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老挝与中国,山水相连,双方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各有特点,双方企业优势互补,“一带一路”框架下企业开展合作将带来共赢。其二,老中的友好合作关系在两国各级领导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双方保持互访、商定合作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两国已经形成了颇为成熟的合作模式,合作范围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老中铁路、老中公路、老中航空运输、能源设施、卫星通讯设施)、经贸投资(国际贸易、金融投资)、人文交流(教育培训合作、救灾、援助、防疫与扶贫合作)、旅游项目(老-中旅游论坛、国家旅游免签)、区域合作(湄公河治理、澜沧江治理、边境犯罪治理)等,合作基础深厚。第二,论文调查了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并通过量表的方式考察了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作用前景的认知,主要包括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认同程度较高,认同度均值得分为3.96(满分为5分),这表明老挝公众对老中之间的“一带一路”建设普遍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一带一路”倡议绩效方面,“一带一路”倡议积极绩效得分较高,均在3.5分以上(满分为5分)。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政治绩效得分为3.91、积极性经济绩效得分为3.94、积极性文化绩效得分为3.88、积极性社会绩效得分为3.76,“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基础设施绩效得分为3.85。“一带一路”倡议的消极性绩效得分在3.5分以下,为3.40。第三,研究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特征群体的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特征。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年龄分布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大致呈现递增分布,即随着年龄的不断升高,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也在升高;“一带一路”倡议的性别分布中,老挝民众中男性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要高于女性群体,其中前者均值得分为4.07,后者均值得分为3.79;“一带一路”倡议的收入分布中,不同收入状况的个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大致呈现递增趋势,即收入越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高;“一带一路”倡议的教育程度分布中,不同教育程度个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大致呈现“U”型分布,即随着教育程度的不断升高,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在不断降低,但达到一定谷底后会转而上升,即教育程度升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反而在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信息渠道分布中,老挝民众中使用互联网渠道获取信息的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要低于使用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群体,其中前者均值得分为3.90,后者均值得分为4.05。方差分析结果(p<0.005)均支持了上述研究发现。第四,论文将老挝公众的“一带一路”认同当做结果变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其一,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变量均与“一带一路”认同具有显着影响。其中,年龄在99.9%水平上显着且呈正相关关系,年龄越高,个体“一带一路”认同程度也越高;性别虚拟变量(以男性为参照)与“一带一路”认同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与男性群体相比,女性群体的“一带一路”认同度低(p<0.01);收入在95%水平上显着且呈正相关关系,月平均收入越高,个体的“一带一路”认同也越高;教育程度与个体“一带一路”认同程度呈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1),教育程度越高,个体的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高;信息渠道虚拟变量(以互联网新媒体为参照)与“一带一路”认同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与互联网新媒体相比,使用传统媒体了解“一带一路”信息的群体的“一带一路”认同度更高(p<0.01)。其二,中国认知对老挝公众的“一带一路”认同具有较大影响。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等变量之后,中国认知变量同“一带一路”认同呈现出非常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1)。该项分析结果表明,老挝公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越高,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也就越高。其三,“一带一路”作用绩效是影响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同的关键变量。一方面,“一带一路”的积极性政治绩效变量、积极性经济绩效变量、积极性社会绩效变量和积极性基础设施绩效变量均与“一带一路”认同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这表明,“一带一路”的积极性政治绩效、积极性经济绩效、积极性社会绩效和积极性基础设施绩效越高,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高。“一带一路”积极性文化绩效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也呈正相关关系。但就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而言,该项分析结果并不显着(P>0.05),该项结论并不具有统计学的推论意义。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消极性绩效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呈非常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01)。这表明,“一带一路”的消极性绩效越高,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程度越低。
陈圆月[10](2020)在《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央政府大力宏观调控房地产行业的背景下,一些重庆的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历了供不应求的房地产红利时代后,迎来了巨大的生存挑战。为了降低项目工程变更给技术和管理都不够成熟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带来的生存风险,本文基于WSR理论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进行了分析,搭建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人理维协同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1506项已发生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完成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模型分析。得到了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逻辑层级关系。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十大关键因素是:项目赶工、合同内容遗漏、施工方案优化、保证人员安全需要、业主方管理问题、新增工作内容、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验收要求、局部功能更改、设计遗漏。根据关键因素关系矩阵计算出了ISM结构模型,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的根源性因素是“项目赶工”和“业主方管理问题”,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二层级因素是“合同内容遗漏”、“新增工作内容”以及“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三层级因素是“施工方案优化”和“验收要求”。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第四层级因素是“保证人员安全需要”、“局部功能更改”以及“设计遗漏”。(2)通过对工程变更的根源性因素分析,搭建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的事理维控制系统。得到项目的经济(方案预估金额、合同金额变动率、成本容纳风险程度及投资变化率)、工期(工序工期影响、相邻工序影响、总工期影响)、安全(结构安全、施工安全及人员安全)和风险(索赔风险、技术风险)四项主要指标,实现了业主视角的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价值工程评价。从工程变更的初审、工程变更的因素识别及技术评审、工程变更的风险管控、工程变更的实施与总结进行层级权限的分解,完成了业主方工程变更过程审批的有效控制。(3)从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实际管理问题出发,完成了人理维协同管理的研究。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分别进行协同管理分析,打破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导致的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的分离,整合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业主方内部主要是从组织结构优化和设立奖惩机制来实现协调管理。而培养外部良性竞争关系以及增设交流沟通平台有助于外部协同管理。
二、美国高速公路观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高速公路观感(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城区典型道路立体绿化分析评价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道路立体绿化概念 |
1.2.1 立体绿化概念界定 |
1.2.2 道路立体绿化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立体绿化相关发展 |
1.3.1 国外道路立体绿化的现状及发展 |
1.3.2 我国道路立体绿化的现状及发展 |
1.3.3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北京市城区典型道路立体绿化景观现状调查及分析 |
2.1 道路分类 |
2.1.1 按照道路功能界定 |
2.1.2 按道路横断面界定 |
2.1.3 断面宽度和行车速度对道路立体绿化的影响 |
2.2 调查方法 |
2.2.1 美景度相关数据 |
2.2.2 绿视率相关数据 |
2.2.3 道路立体绿化调研样点选取 |
2.3 调研结果 |
2.3.1 道路立体绿化植物组成 |
2.3.2 道路立体绿化应用形式 |
2.3.3 道路立体绿化观赏特征 |
2.4 北京市道路立体绿化存在的问题 |
2.4.1 应用植物种类不够丰富 |
2.4.2 后期养护工作不到位 |
2.4.3 功能性不足 |
2.4.4 景观设计缺乏特色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京市道路立体绿化综合评价分析 |
3.1 道路立体绿化景观评价体系 |
3.1.1 建立SBE评价体系 |
3.1.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1.3 评价因子的层次标准 |
3.1.4 评价因子的评分等级分类 |
3.1.5 评价因子的综合评分结果 |
3.1.6 景观评价结论 |
3.2 绿视率计算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市道路立体绿化设计原则及改善方法 |
4.1 北京市道路立体绿化设计原则 |
4.2 北京市道路立体绿化景观设计策略 |
4.2.1 分车带绿化 |
4.2.2 公交站台绿化 |
4.2.3 过街天桥绿化 |
4.2.4 围墙绿化 |
4.2.5 立交桥绿化 |
4.2.6 护坡绿化 |
4.3 增加道路立体绿化对道路绿视率的作用 |
4.4 北京市道路立体绿化景观养护策略 |
4.5 总结 |
第五章 北京市道路立体绿化景观改造设计——以石景山区阜石路为例 |
5.1 阜石路道路分析 |
5.1.1 道路分析 |
5.1.2 高架桥立体绿化现状问题 |
5.2 高架桥立体绿化设计 |
5.2.1 栏杆+单面立体鞍式绿化箱 |
5.2.2 隔音板+容器模块式种植箱 |
5.2.3 桥身外+外置种植槽 |
5.2.4 分车带+落地种植槽 |
5.2.5 桥上道路改造前后对比 |
5.3 地面立体绿化设计 |
5.3.1 阜石路过街安全岛 |
5.3.2 高架桥桥柱 |
5.4 排水及浇灌系统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创新点与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北京市城区90处道路样点立体绿化植物汇总表 |
附录2 北京市城区典型道路立体绿化美景度调查问卷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绿视率计算过程一览表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基于关中地域特征的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综述 |
1.5.2 国内研究综述 |
1.6 .本章小结 |
2 基础概念及理论方法研究 |
2.1 基础概念研究 |
2.1.1 高速公路景观概念及特征 |
2.1.2 地域特征概念及特征 |
2.1.3 关中概念界定及特征 |
2.1.4 地域特征与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关系 |
2.1.5 高速公路景观与人的视觉心理的关系 |
2.2 设计理论研究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2.2 环境心理学理论 |
2.2.3 文化景观理论 |
2.2.4 景观美学理论 |
2.3 设计手法研究 |
2.3.1 借景障景——大地景观的借用与视觉引导 |
2.3.2 对比与融合——塑造特色线性视觉感知景观 |
2.3.3 提炼与抽象——地域文化素材的选取与运用 |
2.4 设计内容与要点 |
2.4.1 高速公路线性景观规划设计 |
2.4.2 高速公路景观节点设计 |
2.5 相关景观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
2.5.1 彰显地域生态景观的公路景观案例 |
2.5.2 凸显地域文化景观的公路景观案例 |
2.6 本章小结 |
3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建设地域特征及设计策略研究 |
3.1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建设概况 |
3.1.1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概况 |
3.1.2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现状景观问题 |
3.2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沿线地域性资源分析 |
3.2.1 沿线自然地理特征 |
3.2.2 沿线人文历史资源 |
3.2.3 基于区段大地景观的区段景观主题提取 |
3.3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策略 |
3.3.1 维护关中原生地域生态,完整的展示地域自然美景 |
3.3.2 凸显关中人文主题景观,最大化彰显地域文化要素 |
3.3.3 注重地域景象感知体验,多元设计表达人性化关怀 |
3.4 本章小结 |
4 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实证研究 |
4.1 设计目标及理念 |
4.1.1 “发展现代交通、营造地域特色景观廊道”的设计目标 |
4.1.2 整体考虑景观要素,以地域适宜为核心理念 |
4.1.3 创造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 |
4.2 地域景观元素的分区分段运用与营造 |
4.2.1 生态农业景观区 |
4.2.2 都市景观区 |
4.2.3 历史遗址景观区 |
4.3 线性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表达 |
4.3.1 路侧绿化设计 |
4.3.2 中央分隔带绿化景观设计 |
4.4 重要景观节点设计 |
4.4.1 立交节点 |
4.4.2 收费站节点 |
4.4.3 服务区节点 |
4.5 景观绿化种植选择及植被养护 |
4.5.1 绿化植被选择原则 |
4.5.2 西咸北环线绿化植被选择 |
4.5.3 绿化植被实施方案 |
5 结论 |
5.1 研究的核心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北京传(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七章:清京师 |
八旗内城与民人外城 |
宫城皇城大城 |
三山五园 |
副章:恭王府与东交民巷 |
恭王府花园 |
东交民巷 |
第八章:民国北平市 |
“北洋”北京 |
市民公园 |
文化中心 |
日据时期 |
北平北京 |
老舍 |
副章:正阳门火车站和老舍 |
正阳门火车站 |
第九章:新中国首都 |
新首都的空间变化 |
天安门广场的改造 |
居民区的时空演变 |
北京城的代表色 |
副章:“梁陈方案”与“国庆十大建筑” |
“梁陈方案” |
“国庆十大建筑” |
第十章:国际化大都市 |
同心圆:六环大都市 |
金融街一瞥 |
立体交通网 |
奥林匹克中心区 |
南来的水 |
副章:长安街与北京天际线 |
长安街 |
北京天际线 |
第十一章:未来之城 |
京津冀区域大空间构想 |
雄安新区远景 |
世界城市之梦 |
副章:城市副中心与北京新机场 |
北京城市副中心 |
北京新机场 |
终章:智慧北京 |
智慧城市 |
比特之城 |
智慧北京 |
(4)高速公路房建工程业主方管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高速公路房建工程基本特点及趋势 |
2.2.1 高速公路房建工程特点 |
2.2.2 高速公路房建工程发展趋势 |
2.3 相关理论 |
2.3.1 工程项目管理 |
2.3.2 业主方项目管理模式 |
2.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4 借鉴与启示 |
3 构建高速公路业主方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3.1 业主方管理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基于文献研究获得业主方管理评价指标 |
3.2.2 基于案例研究获得业主方管理评价指标 |
3.2.3 建立初始指标体系 |
3.2.4 遴选专家组成员 |
3.2.5 初始指标的筛选和修正 |
3.3 本章小结 |
4 构建业主方管理评价模型 |
4.1 构建模型的理论及方法 |
4.2 建立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 |
4.3 采用优序对比法计算权重 |
4.3.1 选用权重计算模型 |
4.3.2 计算指标权重 |
4.4 构建业主方管理评价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实例研究 |
5.1 浙江省某在建高速公路房建工程概况 |
5.1.1 项目简介 |
5.1.2 业主组织机构 |
5.1.3 参建单位分工及总体目标 |
5.2 模型分析 |
5.2.1 初次评价及结果分析 |
5.2.2 管理能力提升改进策略 |
5.2.3 二次评价及改进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5)洛南县唐澍烈士牺牲地纪念园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革命烈士纪念园发展的时代背景 |
1.1.2 红色文化引领革命烈士纪念园的发展 |
1.1.3 洛南县唐澍烈士牺牲地纪念园项目概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革命烈士纪念园设计的基础性研究 |
2.1 革命烈士纪念园概述 |
2.1.1 革命烈士纪念园的概念 |
2.1.2 革命烈士纪念园的发展概况 |
2.1.3 革命烈士纪念园的职能 |
2.1.4 革命烈士纪念园的类型 |
2.1.5 革命烈士纪念园的功能构成 |
2.2 革命烈士纪念园典型案例研究 |
2.2.1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
2.2.2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陵园 |
2.2.3 西安烈士陵园 |
2.2.4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
2.2.5 北京李大钊烈士陵园 |
2.3 革命烈士纪念园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1 环境因素 |
2.3.2 情感因素 |
2.4 革命烈士纪念园建筑设计模式与方法总结 |
2.4.1 人物类仰视型纪念性主题解析及表达 |
2.4.2 空间场所的设计模式与方法总结 |
2.4.3 建筑形态的设计模式与方法总结 |
2.4.4 景观绿化的设计模式与方法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3 洛南县唐澍烈士牺牲地纪念园方案设计过程探索 |
3.1 项目用地分析 |
3.1.1 项目地理区位及周边环境资源条件分析 |
3.1.2 项目用地现状分析 |
3.2 项目职能、功能构成与建设内容探讨 |
3.2.1 项目社会职能 |
3.2.2 项目设计需求分析与功能构成 |
3.2.3 项目建设规模与内容 |
3.3 基于项目客观条件的设计原则 |
3.3.1 凸显纪念性与地域性 |
3.3.2 具备经济性与创新性 |
3.3.3 具备环保性与生态性 |
3.4 项目总体规划思路 |
3.4.1 依托自然山势生成纪念性的空间与轴线 |
3.4.2 项目用地内规划布局思路 |
3.5 基于项目总体规划思路的设计理念 |
3.5.1 融借大自然的“消隐”艺术 |
3.5.2 延续地域性的人文环境肌理 |
3.5.3 唐澍烈士的革命精神反映 |
3.5.4 纪念性情感的建构表达 |
3.6 方案设计过程对比研究 |
3.6.1 概念方案 1——星火燎原、山川与共 |
3.6.2 概念方案 2——日月同辉、山河有色 |
3.6.3 方案对比分析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4 洛南县唐澍烈士牺牲地纪念园最终方案研究 |
4.1 设计方案展示分析 |
4.1.1 设计说明 |
4.1.2 总平面图分析 |
4.1.3 单体建筑分析 |
4.2 纪念性与地域性共存的空间场所 |
4.2.1 空间布局与空间序列设计 |
4.2.2 纪念广场的向心性设计 |
4.2.3 守墓人纪念碑的偏心设计 |
4.2.4 陈展空间的隐喻性表达 |
4.2.5 陈展空间的数字技术运用 |
4.3 纪念性的建筑形态 |
4.3.1 建筑形象的构图与隐喻性表达 |
4.3.2 纪念雕塑中符号的运用 |
4.3.3 纪念雕塑的尺度与色调 |
4.4 纪念性与生态性并存的景观绿化 |
4.4.1 庄重肃穆的纪念景观 |
4.4.2 步移景异的山野景观 |
4.5 具备经济性、环保性与创新性的项目建造方式 |
4.5.1 建筑结构的选型 |
4.5.2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创新性设计研究 |
4.5.3 格构墙体及屋盖的创新性设计研究 |
4.5.4 建筑细部构造创新性设计研究 |
4.5.5 纪念景观桥梁结构选型与创新性设计研究 |
4.5.6 室外展廊的结构选型与创新性设计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课题研究的结论 |
5.2 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洛南县唐澍烈士牺牲地纪念园项目施工图 |
(6)公路景观多元形态理论与研究 ——以藏区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状分析与问题提出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路景观理论框架 |
2.1 公路景观内涵 |
2.1.1 一般景观 |
2.1.2 公路景观 |
2.2 公路景观分类 |
2.3 公路景观理论 |
2.3.1 道路生态理论 |
2.3.2 景观形态理论 |
2.3.3 审美心理理论 |
2.3.4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
2.4 公路景观设计与多元形态理论框架 |
2.4.1 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
2.4.2 公路景观设计目的 |
2.4.3 公路景观设计流程 |
2.4.4 公路景观多元形态理论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景观视觉敏感特性分析 |
3.1 视觉特性理论与背景 |
3.1.1 动态视觉特性 |
3.1.2 视觉注意与视觉吸引 |
3.2 景观背景视觉特性研究 |
3.2.1 背景空间的视觉分析 |
3.2.2 长宽高与视觉空间类型 |
3.2.3 天穹面积比例影响分析 |
3.2.4 景观背景要素形态设计与优化 |
3.3 景观敏感度研究 |
3.3.1 景观敏感度特性 |
3.3.2 视觉敏感区域划分 |
3.3.3 不同视觉敏感区的景观要素形态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景观形态学要素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 |
4.1 景观形态学要素设计理念 |
4.1.1 视觉与心理空间变化 |
4.1.2 公路景观观念与艺术风格 |
4.2 公路景观要素形态艺术风格 |
4.2.1 公路点状景观设计 |
4.2.2 公路线形景观设计 |
4.2.3 公路断面景观要素设计 |
4.2.4 公路材料与色彩景观设计 |
4.3 景观廊道形态特性研究 |
4.3.1 景观廊道与斑块的形态组合 |
4.3.2 公路廊道选线的美学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路景观空间序列与组织手法研究 |
5.1 空间序列组织背景与设计理念 |
5.1.1 视觉与心理的时间特性 |
5.1.2 时空变换下的景观序列表现手法 |
5.2 景观段落划分 |
5.2.1 景观段落划分的依据 |
5.2.2 景观段落划分的方法 |
5.3 景观空间序列布局与组织 |
5.3.1 景观序列时空组织 |
5.3.2 景观序列主题与意境组织 |
5.3.3 景观空间序列布局特性 |
5.4 多元形态下的公路理景 |
5.4.1 公路与村落 |
5.4.2 公路与水体 |
5.4.3 公路与山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元形态特性下的公路景观评价体系 |
6.1 公路景观评价体系概述 |
6.1.1 公路景观评价原则 |
6.1.2 公路景观评价对象和范围 |
6.2 公路景观多元形态评价指标构建与筛选 |
6.2.1 传统公路景观评价指标 |
6.2.2 公路景观多元形态评价指标 |
6.3 公路景观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6.3.1 评价指标的获取方式 |
6.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3.3 评价模型确立 |
6.4 实例分析——拉林公路景观质量评价 |
6.4.1 公路项目概况 |
6.4.2 景观资源特性 |
6.4.3 拉林公路景观综合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最佳背景天穹面积比例调查 |
附录B AHP法确定景观评价指标权重相对重要性评价 |
参考文献 |
(7)基于人文关怀的甘肃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方法 ——以兰州南服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外人文关怀建筑设计相关研究 |
1.3.2 国内外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甘肃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现状分析 |
2.1 甘肃高速公路服务区概况 |
2.1.1 甘肃高速公路交通建设情况 |
2.1.2 甘肃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发展 |
2.2 甘肃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现状存在的问题 |
2.2.1 社会经济层面 |
2.2.2 人文精神层面 |
2.2.3 技术水平层面 |
2.3 甘肃高速公路服务区现状问题根源分析 |
2.3.1 时代背景 |
2.3.2 理念根源 |
2.3.3 制度性根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人文关怀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理念 |
3.1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的特点 |
3.1.1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的意义 |
3.1.2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的内容 |
3.1.3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
3.2 人文关怀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引入 |
3.2.1 人文关怀设计的理念 |
3.2.2 人文关怀设计的优点 |
3.2.3 人文关怀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3.3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人文关怀的构建 |
3.3.1 高速公路服务区人文关怀建筑设计理念的概念 |
3.3.2 高速公路服务区人文关怀建筑设计理念的要素 |
3.3.3 高速公路服务区人文关怀建筑设计理念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文关怀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方法 |
4.1 解析心理维度的服务区建筑功能组成 |
4.1.1 服务区的基本功能 |
4.1.2 服务区的外延功能 |
4.2 强调真实感受的服务区总体布局 |
4.2.1 区域环境 |
4.2.2 功能分区与交通流线 |
4.2.3 绿化环境设计 |
4.3 尊重人文历史的服务区整体风貌 |
4.3.1 文化与风貌 |
4.3.2 形式的表达 |
4.4 符合人体工学的服务设施 |
4.4.1 无障碍环境设计 |
4.4.2 人性化服务设施设计 |
4.5 注重再生资源利用的建筑技术 |
4.5.1 太阳能技术利用 |
4.5.2 水资源循环利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兰州南服务区建筑设计的实践 |
5.1 兰州南服务区设计现状分析 |
5.1.1 兰州南服务区工程概述 |
5.1.2 周边建筑风貌与文化解读 |
5.2 兰州南服务区人文关怀建筑设计原则 |
5.2.1 人性化原则 |
5.2.2 舒适性原则 |
5.2.3 协调性原则 |
5.3 兰州南服务区人文关怀建筑设计的内容 |
5.3.1 服务区功能组成 |
5.3.2 服务区总体布局设计 |
5.3.3 服务区整体风貌 |
5.3.4 服务设施设计 |
5.3.5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
5.4 兰州南服务区建筑设计评价 |
第6章 结论 |
6.1 基本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6.2.1 研究的创新点 |
6.2.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B 兰州南服务区图纸 |
(8)刚果(布)公路路线技术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中国研究的现状 |
1.2.2 法国研究的现状 |
1.2.3 美国研究的现状 |
1.2.4 刚果(布)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刚果(布)国情分析 |
2.1 刚果(布)的自然地理条件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象水文 |
2.1.4 地质构造 |
2.1.5 刚果(布)资源开发情况 |
2.2 刚果(布)道路建设项目投融资政策 |
2.2.1 投资主管部门及相关法规 |
2.2.2 投资行业规定 |
2.2.3 投资融资政策 |
2.2.4 刚果(布)公路项目投融资 |
2.3 刚果(布)环境保护政策及土地政策 |
2.3.1 刚果(布)环境保护政策 |
2.3.2 刚果(布)土地政策 |
2.4 刚果(布)道路交通特征 |
2.4.1 刚果(布)交通发展现状 |
2.4.2 公路网现状 |
2.4.3 车辆交通特性 |
2.4.4 交通量 |
2.5 刚果(布)道路交通安全特征 |
2.5.1 非洲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
2.5.2 刚果(布)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 |
2.5.3 公路交通事故的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法美公路基本规定对比研究 |
3.1 中法美公路分类和等级 |
3.1.1 中国公路分类和等级 |
3.1.2 法国公路类型与等级 |
3.1.3 美国公路类型与等级 |
3.1.4 中法美指标对比分析 |
3.2 设计车辆 |
3.2.1 中国设计车辆 |
3.2.2 法国设计车辆 |
3.2.3 美国设计车辆 |
3.2.4 中法美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3 交通量 |
3.3.1 中国交通量计算 |
3.3.2 法国交通量计算 |
3.3.3 美国交通量计算 |
3.3.4 中法美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4 设计速度 |
3.4.1 中国公路设计速度 |
3.4.2 法国公路设计速度 |
3.4.3 美国公路设计速度 |
3.4.4 中法美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法美线形几何技术指标对比研究 |
4.1 中法美平面设计指标 |
4.1.1 线形要素之一直线 |
4.1.2 圆曲线 |
4.1.3 缓和曲线 |
4.2 中法美纵断面设计指标 |
4.2.1 纵断面几何特性 |
4.2.2 纵坡 |
4.2.3 竖曲线 |
4.2.4 平纵组合 |
4.3 中法美横断面设计指标 |
4.3.1 横断面组成及类型 |
4.3.2 路拱横坡 |
4.4 中法美超高指标对比 |
4.4.1 中国规范中关于超高的规定 |
4.4.2 法国规范关于超高的算法和规定 |
4.4.3 美国相关指标 |
4.4.4 中法公路超高规范的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立刚果(布)公路路线技术指标体系研究 |
5.1 刚果(布)公路类型与等级 |
5.1.1 公路类型的选择 |
5.1.2 公路等级的选择 |
5.2 刚果(布)公路的基本规定 |
5.2.1 设计车辆 |
5.2.2 交通量的计算 |
5.2.3 设计速度的选择 |
5.3 刚果(布)公路总体设计与选线 |
5.3.1 总体设计 |
5.3.2 选线 |
5.4 刚果(布)公路线形几何技术指标 |
5.4.1 平面线形指标 |
5.4.2 纵断面设计指标 |
5.4.3 横断面设计指标 |
5.4.4 超高设计指标 |
5.5 刚果(布)公路设计的其他因素 |
5.5.1 线形与排水的配合 |
5.5.2 线形与桥隧的配合 |
5.5.3 线形与环境,资源的协调 |
5.5.4 路线交叉 |
5.6 设计实例 |
5.6.1 公路基本特性 |
5.6.2 平面设计 |
5.6.3 纵断面设计 |
5.6.4 横断面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结论 |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老中合作的社会基础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五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国国内研究综述 |
一、中国国内对“一带一路”倡议意义分析的研究 |
二、中国学者有关“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研究 |
第二节 外国研究综述 |
一、外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对“一带一路”的观点和态度 |
二、外国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意义、内容和路径的研究 |
第三节 老挝研究综述 |
一、老挝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现状 |
二、“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关系及合作开展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支撑 |
一、社会认知理论 |
二、国际合作理论 |
三、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及进展 |
第一节 “一带一路”的提出及主要内涵 |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新进展 |
第五章 老挝与中国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老挝国家概况 |
一、老挝人文地理概况 |
二、老挝社会经济现状简述 |
第二节 老中两国关系及社会基础合作历程 |
一、老挝与中国基础设施合作 |
二、经贸、投资领域合作 |
三、人文交流合作 |
四、老中旅游合作 |
五、澜沧江与湄公河区域合作 |
第六章 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状况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收集基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老挝公众“一带一路”倡议总体认知特征分析 |
一、老挝民众对中国的认知状况 |
二、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认知状况 |
三、老挝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认同度及作用前景的认知状况 |
第三节 不同特征群体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特征分析 |
一、年龄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
二、性别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
三、收入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
四、教育程度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
五、信息渠道与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 |
第七章 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所涉变量操作化与基本信息统计 |
一、目标变量:“一带一路”认知 |
二、控制变量: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和信息渠道 |
三、核心解释变量:中国认知与“一带一路”作用绩效 |
第二节 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知影响因素OLS回归分析 |
一、控制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 |
二、中国认知变量与“一带一路”认同 |
三、“一带一路”作用绩效与“一带一路”认同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问题讨论与对策建议 |
一、“一带一路”框架下老中合作出现的问题 |
二、提升老挝公众“一带一路”认同对策建议 |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录1 :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2 :调查问卷(老文版) |
附录3 :访谈提纲(中老文对照版) |
附录4 :2012-2019到老挝游客统计表 |
(10)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外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
1.3 国内工程变更研究现状 |
1.4 国内中小型地产公司研究现状 |
1.5 研究现状分析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工程变更概论及WSR方法论 |
3.1 工程变更概述 |
3.2 WSR方法论 |
3.3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 |
3.4 WSR方法论指导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物理维因素分析 |
4.1 工程变更因素识别 |
4.2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分析 |
4.3 工程变更关键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事理维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
5.1 工程变更产生因素识别分析及构建因素信息库 |
5.2 工程变更评价体系 |
5.3 构建业主方为主导的工程变更控制流程 |
5.4 事理维的工程变更评价控制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WSR理论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人理维协同管理 |
6.1 协同管理介绍 |
6.2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问题 |
6.3 基于WSR理论的人理维工程变更协同管理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数据 |
附录2 ISM结构模型调查问卷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一览表 |
四、美国高速公路观感(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城区典型道路立体绿化分析评价及优化设计[D]. 贺宇.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关中地域特征的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D]. 王军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北京传(下)[J]. 邱华栋. 芙蓉, 2020(04)
- [4]高速公路房建工程业主方管理提升研究[D]. 陶力. 浙江大学, 2020(01)
- [5]洛南县唐澍烈士牺牲地纪念园建筑设计研究[D]. 贾一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公路景观多元形态理论与研究 ——以藏区公路为例[D]. 王赠安. 东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人文关怀的甘肃高速公路服务区建筑设计方法 ——以兰州南服务区为例[D]. 张智瑞.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8]刚果(布)公路路线技术指标体系研究[D]. 约翰(Yoan Chris Stephen BANTSIMBAS). 长安大学, 2020(06)
- [9]老中合作的社会基础与老挝公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研究[D]. 宋万(SIBOUAKHAM SOMVANG). 武汉大学, 2020(08)
- [10]基于WSR的重庆市中小型地产公司工程变更管理研究[D]. 陈圆月.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