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灰性土壤中花生耐低铁基因型差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鸣浩,衣志刚,孟凡钢,于德彬,赵婧,闫晓艳,张伟,邱强[1](2021)在《缺铁条件下磷素水平对不同磷效率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给缺铁地区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为材料,采用砂培方式研究不同磷/铁处理对不同磷效率大豆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分析农艺性状与大豆植株磷、铁性状的关系,以及磷、铁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影响,并利用因子得分综合评价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对不同磷/铁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大豆在R5期的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叶片干重、茎干重、荚干重、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磷/铁为300∶30处理下。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大豆R5期的地上部干重与R8期籽粒铁/磷浓度比呈正相关关系;磷低效基因型大豆R5期的地上部干重与R3期叶片磷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磷高效和磷低效基因型的单株粒重均与R8期籽粒铁浓度有关,但R8期籽粒铁浓度对两种基因型的作用相反,表明R8期籽粒铁浓度是影响低铁条件下不同品种单株粒重差异的重要指标。利用因子得分综合评价发现,磷/铁为1~10时,随着磷/铁比值的增大,磷高效基因型大豆的ACE值随之升高,而磷低效基因型大豆的ACE值随之下降。综上,缺铁胁迫下,磷高效基因型大豆在磷/铁为300∶30处理下的综合表现最好,磷低效基因型大豆在磷/铁为30∶30处理下的综合表现最好。
包悦琳[2](2020)在《低铁胁迫对大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4个铁高效大豆品种(长农15、长农20、吉育75、吉育99)和4个铁低效大豆品种(吉农27、吉育87、吉育92、吉育93)为供试材料,于2018—2020年,采用盆栽方法,在低铁胁迫(石灰性土壤)和对照(石灰性土壤+追施铁肥)两种处理条件下,对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在苗期(V1、V2、V3、V4期)的光合特性、抗氧化酶活性、含铁量、干物质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将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大豆缺铁黄化机理、培育铁高效大豆新品种等诸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苗期(V1、V2、V3、V4期),其叶片含铁量高于铁低效品种,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苗期(V1、V2、V3、V4期),其根系含铁量均高于铁低效品种,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V2、V3、V4期,其根系Fe3+还原酶活性高于铁低效品种,达到显着水平。2、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V3、V4期,其叶片净光合速率高于铁低效品种,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苗期(V1、V2、V3、V4期),其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于铁低效品种,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V2、V3、V4期,其ALA含量高于铁低效品种,达到显着水平。3、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V2、V3、V4期,其根系中SOD活性高于铁低效大豆品种,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V2、V3期,其根系中POD活性高于铁低效品种,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苗期(V1、V2、V3、V4期),其根系中CAT活性高于铁低效品种,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低效品种在V2、V3、V4期,其根系丙二醛(MDA)含量高于铁高效品种,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低效品种在V2、V3、V4期,其根系中H2O2含量根系中H2O2含量高于铁高效品种,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低效品种在苗期(V1、V2、V3、V4期),其根系中O2-含量高于铁高效品种,达到显着水平。4、在低铁胁迫下,铁低效品种在苗期(V1、V2、V3、V4期),其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铁低效品种,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V2、V3、V4期,其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铁低效大豆品种,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V2、V3、V4期,其根系脯氨酸含量高于铁低效大豆品种,达到显着水平。5、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V2、V3、V4期,其叶片中柠檬酸含量高于铁低效大豆品种,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V2、V3、V4期,其根系柠檬酸含量高于铁低效大豆品种,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V2、V3、V4期,其叶片中苹果酸含量高于铁低效大豆品种,达到显着水平。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V2、V3、V4期,其根系苹果酸含量高于铁低效大豆品种,达到显着水平。6、苗期(V4期),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的主根长、侧根数、株高均高于铁低效品种,差异显着;铁低效品种的干重高于铁高效品种,但差异不显着。7、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苗期(V1、V2、V3、V4期),其FRO2表达量均高于铁低效品种。在低铁胁迫下,铁高效品种在苗期(V1、V2、V3、V4期),其IRT1表达量均高于铁低效品种;而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在V2、V3、V4期,其IRT1表达量均高于对照。8、在低铁胁迫下,V1-V4期,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各项指标的最终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叶片含铁量>Fe3+还原酶活性>根系铁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含量>脯氨酸含量>CAT酶活性>ALA含量>叶绿素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MDA含量>H2O2含量>O2-含量。
李言言[3](2017)在《膜下滴灌水稻耐缺铁基因型差异》文中指出【目的】膜下滴灌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和增产效益。但是膜下滴灌水稻在幼苗期容易出现叶片缺铁黄化现象,严重时甚至出现幼苗死亡现象,缺铁黄化现象限制了水稻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应用。本试验针对膜下滴灌水稻幼苗期缺铁失绿的问题,研究膜下滴灌水稻铁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不同耐缺铁型水稻品种铁营养的生理特征以及干旱胁迫对其的影响,为膜下滴灌耐缺铁水稻品种的筛选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5年-2016年在新疆天业农业研究所(田间小区试验)、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盆栽试验)和绿洲生态实验室(水培试验)进行。田间小区试验一(2015年):选用6个水稻品种(材料)进行单因素试验设计,旨在筛选不同耐缺铁性水稻品种。盆栽试验二(2016年):试验设计了水稻品种(T-43,T-69和T-04)和铁肥处理(未施铁肥处理和施铁肥处理,分别缩写为-Fe,+Fe)双因素试验,旨在探明不同耐缺铁性水稻品种生理特征。水培试验三(2016年):试验设计了水稻品种(T-43和T-04)和干旱胁迫(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如下营养液中PEG质量分数分别为0%,5%和10%,分别缩写为CK,5%PEG,10%PEG)的双因素试验,旨在探明干旱胁迫对不同耐缺铁性水稻品种铁营养的影响【结果】1)缺铁胁迫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存在基因型差异。苗期T-201和T-43水稻地上部干物质显着高于其他品种,但是T-201的分蘖数显着低于其他品种,T-04分蘖死亡数量较其他水稻品种多,T-43幼苗期和分蘖期地上部干物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产量高。2)缺铁胁迫下膜下滴灌水稻铁营养效率存在基因型差异。幼苗期和分蘖期T-201和T-43根系铁吸收能力较其他水稻品种高。幼苗期T-69铁转移能力较其他品种高,T-X铁主要累积于根系,T-04和T-43铁转移能力无显着差异,分蘖期T-04铁主要累积于茎秆和根系,T-43叶片中铁的累积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基因型。T-43和T-X幼苗期叶片活性铁含量和铁生理利用效率较高。3)未施铁处理T-69和T-43根系铁还原酶活性显着高于缺铁敏感性水稻基因型T-04,未施铁处理缺铁敏感性水稻品种T-04铁转移和吸收能力显着下降。4)干旱胁迫处理耐缺铁性水稻T-43地上部铁含量显着高于T-04。干旱胁迫造成T-43和T-04根系H+-ATP活性降低,而T-43根系H+-ATP活性显着高于T-04。干旱胁迫处理T-43根系质外体铁含量均显着高于CK处理,缺铁敏感性水稻T-04根系质外体铁含量则降低。【结论】1)铁胁迫下水稻的生长、产量和铁营养效率存在基因型差异,其中T-43和T-69为耐缺铁水稻品种,T-04为铁敏感水稻品种。2)缺铁胁迫下耐缺铁性水稻T-43能够通过增加根系铁还原酶活性、H+-ATPase活性,提高根系铁吸收和转运能力,增强其缺铁耐受性。3)耐缺铁性水稻品种受干旱胁迫影响较铁敏感性水稻品种轻。
龙文靖,辜涛,万年鑫,彭白钰,孔凡磊,袁继超[4](2017)在《低铁胁迫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和铁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揭示不同耐低铁玉米品种苗期根系生长和铁素吸收利用的差异,为玉米耐低铁能力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以耐低铁玉米品种‘正红2号’和不耐低铁玉米品种‘川单418’为材料,采用重度[10μmol(Fe3+)·L-1]、中度[30μmol(Fe3+)·L-1]和轻度[50μmol(Fe3+)·L-1]3种低铁胁迫及对照[100μmol(Fe3+)·L-1]的铁营养液处理3叶1心玉米幼苗,分析低铁胁迫对不同耐低铁玉米品种苗期根系生长和铁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营养液铁浓度降低,两个玉米品种幼苗的根长、根体积、根系活力、干物质、铁含量、铁积累量、相对吸铁能力均显着降低,但根系麦根酸分泌量增多,铁素向地上部转移分配能力增强,铁素的生理效率提高,这是玉米适应低铁胁迫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玉米幼苗的铁素积累量与根长、根体积、根干重、根系活力等根系性状均呈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耐低铁玉米品种在中度和重度低铁胁迫下根长、根体积、根干重、根系活力均较不耐低铁玉米品种高,是其铁素吸收积累量高的重要原因。根系麦根酸分泌量与铁素茎叶分配率呈正相关,铁素茎叶分配率与铁素生理效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增加根系麦根酸的分泌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铁素的茎叶分配率,从而提高铁素生理效率;耐低铁玉米品种在中度和重度低铁胁迫下麦根酸分泌量增幅高于不耐低铁玉米品种,是其铁素生理效率高的主要原因。
徐健钦,陈旭蕾,于福同[5](2017)在《不同铵硝配比条件下BPDS-Fe(Ⅱ)对玉米幼苗耐低铁胁迫差异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作物生产中缺铁问题十分普遍,筛选耐低铁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采用BPDS(4,7-diphenyll,10-phenanthroline disulfonic acid)专性螯合Fe(Ⅱ),探究BPDS-Fe(Ⅱ)对2种玉米自交系表型特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旨在解析2个自交系耐低铁胁迫差异及其可能机制,为筛选耐低铁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2个玉米自交系Wu312与Ye478,以铵硝比1﹕1与1﹕7为供氮条件,分别设置14与10个不同的BPDS-Fe(Ⅱ)浓度,观察植株表型特征,测定叶片SPAD值、地上部与根系干物重、根冠比,测定地上部铁、锰、铜、锌浓度以及新叶活性铁浓度。利用SPAD-502 plus叶绿素仪测定新叶SPAD值;将烘干样品剪碎后,用HNO3-H2O2溶液消煮,经密闭微波消煮后,用ICP-AES测定消煮液中的微量元素;取新叶尖端剪碎,称2.00 g鲜样,按照1﹕10比例加入1 mol·L-1盐酸,震荡5 h后过滤,用ICP-AES进行测定。【结果】在铵硝比1﹕1的供氮条件下,根系产生根系分泌物,根际pH在24 h内从6.0显着下降至约4.0;与对照处理(不供铁)相比,当BPDS-Fe(Ⅱ)浓度为40μmol·L-1时,Wu312的地上部干物重显着下降了31%,Ye478则显着下降了64%;Wu312根系干物重无显着变化,但Ye478显着下降了63%;二者的根冠比均已超出正常范围(正常值:0.20—0.28),地上部与根系生长受到抑制。调整铵硝比为1﹕7后,当BPDS-Fe(Ⅱ)浓度为40μmol·L-1时,Wu312地上部干物重是对照幼苗的8倍,Ye478则接近10倍,植株生长恢复正常;Ye478的叶片SPAD值、地上部与根系干物重、新叶活性铁浓度均显着高于Wu312,表现出生长与保绿性方面的显着优势;当BPDS-Fe(Ⅱ)浓度为0.1μmol·L-1时,Wu312被竞争致死,无法发育出第五片叶,Ye478仍能维持生长,发育至第五片叶,叶片返绿明显;地上部铁浓度在不同自交系间无显着差异;植株地上部铁含量与锰、铜、锌浓度呈显着负相关。【结论】降低NH4+-N的供应比例有利于改善根际pH,减少根系分泌物;Ye478为耐低铁品系,Wu312为铁敏感品系;Ye478与Wu312在0.1μmol·L-1浓度条件下表型出现最显着差异;地上部与根系生物量、叶片SPAD值是表征玉米幼苗耐低铁胁迫差异的最佳指标,根冠比以及新叶活性铁浓度是良好指标;玉米幼苗耐低铁胁迫的可能机制包括根系分泌质子,地上部将光合作用产物优先分配给根系,以及铁在植物体内的转运与再分配。
宋以玲[6](2016)在《外源一氧化氮与油菜素内酯调控花生铁营养的效应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是自然界中多数生物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在动、植物代谢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缺铁严重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尤其是在石灰性土壤上植物缺铁黄化现象更为严重,亟待解决。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信号分子,与铁代谢关系非常密切。油菜素内酯(BRs)被认为是第六类植物激素,能够参与植物体内的多种生理进程。因此本研究以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小白沙品种为试验材料,以外源NO与表油菜素内酯(EBR)为调控物质,用液培试验和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外源NO与EBR对缺铁胁迫下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如下:1.缺铁导致花生出现明显的失绿黄化症,抑制根系生长,植株矮小、生物量低;添加外源NO与EBR提高了花生叶片内光合色素的含量、促进了根系生长、从而增强了花生的光合作用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且EBR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较NO更为显着。2.缺铁花生体内全铁和活性铁含量显着降低,且主要集中在细胞壁内;添加外源NO与EBR提高了缺铁胁迫下花生新、老叶活性铁及全铁含量,同时提高了其细胞器和可溶性部分的铁含量,而外源NO与EBR均降低了缺铁胁迫下花生根系全铁含量;由此说明NO与EBR促进了铁由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运,以及由细胞壁向细胞器和可溶性部分的转移;且NO对铁分布和活性的影响较EBR更为显着。3.缺铁提高了花生体内H+-ATP酶和根系Fe3+还原酶活性以及内源NO含量,但随着缺铁时间的延长,根系Fe3+还原酶的活性却有所降低;缺铁同时还影响了花生体内矿质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外源NO与EBR提高了H+-ATP酶和根系Fe3+还原酶活性以及内源NO的含量,均衡了花生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分配;且NO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要显着优于EBR。4.缺铁导致电子传递途径受阻,产生大量过剩激发能,使活性氧(O2?-、H2O2)以及MDA积累,并降低了POD和CAT活性,对花生造成严重的氧化损伤;外源NO与EBR提高了花生叶片和根系内SOD、POD和CAT活性,降低了活性氧以及MDA的含量,维持了相对稳定的氧化还原平衡,提高了花生的抗氧化能力以及促进Fe3+还原为Fe2+的能力;且EBR对抗氧化水平的提高能力要高于NO。5.液培试验条件下,与单独喷施外源NO和EBR相比,喷施NO+EBR的复合处理对缓解花生幼苗缺铁胁迫的效果更好。促进了铁在正常处理花生细胞内容物中的贮存,提高了缺铁花生对铁的活化、吸收、转运和再利用能力,从而增强了铁在花生体内的有效性和再利用率。缺铁症状出现后与单独添加Fe和NO相比,Fe+NO复合处理更快、更有效的矫正了花生缺铁失绿症。由此看出NO和EBR,NO和Fe在缓解花生缺铁胁迫中具有积极的协同效应。6.盆栽试验条件下,添加EDTA-FeⅢ和不在同生育期分别向根部灌施外源NO均能不同程度的缓解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缺铁黄化症。添加EDTA-FeⅢ主要通过提高土壤中可利用铁的含量;而添加外源NO则是通过提高植物根系对H+的分泌量,降低土壤和花生质外体、共质体以及细胞内的p H,中和HCO3-离子,从而提高根际土壤和植物体内铁的移动性和可利用性,进而促进了花生的生长,提高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以播种期和苗期分别添加的效果最佳。
龙文靖,万年鑫,辜涛,査丽,钟蕾,孔凡磊,袁继超[7](2015)在《玉米苗期耐低铁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预测》文中指出为了筛选和鉴定耐低铁玉米品种应用于生产,本研究以23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测定低铁胁迫和正常供铁(对照)玉米幼苗的株高、茎粗、可见叶、展叶、叶面积、根长、根体积、总干重、活性铁、含铁量、铁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等15个性状,以各性状的相对值作为衡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耐低铁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耐低铁能力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邡玉1号、福康玉909、正大619、正红102、福得2号、正红2号耐低铁能力较强;展叶数、叶面积、根长、根干重、铁积累量可作为玉米耐低铁品种苗期筛选指标;可利用玉米苗期耐低铁能力的回归模型:D=(-384.23+2.71X4+2.50X5+3.22X6+1.70X9+4.86X14)×10-3对玉米苗期耐低铁能力进行预测。
丁红,宋文武,张智猛[8](2011)在《花生铁营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是花生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铁离子的吸收、转运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概述了花生铁营养的吸收机理和影响花生铁营养的因素,提出了花生生长过程中缺铁的矫正和防治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初步展望。
任小平,姜慧芳,黄家权,张晓杰,廖伯寿[9](2010)在《水培条件下花生对缺铁的生理反应》文中提出通过对5份花生(中国3份和印度2份)种质资源在水培缺铁条件下各种生理性状的研究,明确花生耐铁的生理或农艺指标,为花生耐缺铁种质资源的筛选和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缺铁明显影响品种(中花5号、远杂9102和ICG 11855)的生物产量;7d内中花8号、远杂9102和ICG 12672培养液的pH值下降3个单位,而中花5号和ICG11855仅下降2个单位。缺铁处理25d后,中花5号、远杂9102和ICG 11855幼叶的叶绿素含量、SOD、POD和CAT活性下降非常明显,而中花8号和ICG 12672幼叶的叶绿素含量、SOD、POD和CAT活性基本维持不变,这说明缺铁对中花8号和ICG 12672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和细胞膜伤害较小。从膜氧化产物MDA的变化值也印证了缺铁对中花8号和ICG 12672的细胞膜伤害较小。综上所述,认为中花8号和ICG 12672对缺铁不敏感,而中花5号、远杂9102和ICG 11855对铁敏感,同时表明利用水培技术研究花生耐铁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根据相关分析,选择缺铁处理25 d后的叶绿素含量作为耐缺铁筛选的指标。
高丽,史衍玺,周健民[10](2009)在《不同耐低铁基因型花生铁营养特性的差异》文中提出以不同耐低铁能力的8个花生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低铁胁迫下不同品种在各个生育期的铁养分效率差异。在苗期,耐低铁品种的铁吸收量和根效率比均大于铁敏感品种,铁吸收效率是决定品种耐低铁能力的主要因素。低铁胁迫下,耐低铁品种叶片的活性铁含量和向地上部运输铁的能力在整个生长期均明显高于铁敏感品种。铁经济利用效率比利用效率更能反映花生耐低铁能力的品种间差异。不同耐低铁花生品种的铁营养特性也有所不同,有的表现为生长前期植株对铁较高的吸收效率,有的则表现出较强的运输能力。相关分析表明,叶片活性铁和根效率比可作为花生铁养分效率高低的良好指标。
二、石灰性土壤中花生耐低铁基因型差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灰性土壤中花生耐低铁基因型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缺铁条件下磷素水平对不同磷效率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方法 |
1.3.1 农艺性状分析 |
1.3.2 磷和铁浓度测定 |
1.3.3 典型相关性分析 |
1.3.4 建立逐步回归方程 |
1.3.5 综合评价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磷/铁处理对不同磷效率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 磷/铁处理对不同磷效率大豆磷和铁性状的影响 |
2.3 不同磷效率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与磷和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4 不同磷效率大豆品种磷和铁性状对单株粒重的影响 |
2.5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对磷/铁处理的响应 |
3 讨 论 |
4 结 论 |
(2)低铁胁迫对大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铁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作用 |
1.2 低铁胁迫下植物的生理变化 |
1.3 植物应对低铁胁迫的响应机制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土壤基础肥力 |
2.1.2 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2.2.3 生理生化指标(柠檬酸、苹果酸)测定及FRO2、 IRT1表达量的分析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铁吸收差异 |
3.1.1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含铁量差异 |
3.1.2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根系Fe~(3+)还原酶活性差异 |
3.2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光合能力差异 |
3.2.1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差异 |
3.2.2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 |
3.2.3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叶片5-氨基乙酰丙酸(ALA)含量差异 |
3.3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抗氧化特性差异 |
3.3.1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差异 |
3.3.2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丙二醛、活性氧含量差异 |
3.4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渗透调节能力差异 |
3.4.1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差异 |
3.4.2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 |
3.4.3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根系脯氨酸(PRO)含量差异 |
3.5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有机酸含量差异 |
3.5.1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柠檬酸含量差异 |
3.5.2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苹果酸含量差异 |
3.6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差异 |
3.7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铁吸收及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差异 |
3.7.1 供试样品的RNA提取结果 |
3.7.2 FRO2、IRT1退火温度的确定 |
3.7.3 低铁胁迫下不同铁效率大豆品种的FRO2、IRT1表达量差异 |
3.8 低铁胁迫下相关生理生化指标间的关联度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3.9.1 讨论 |
3.9.2 结论 |
第四章 结论 |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3)膜下滴灌水稻耐缺铁基因型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膜下滴灌水稻的发展潜力和问题 |
1.2.1 膜下滴灌水稻的发展潜力 |
1.2.2 膜下滴灌水稻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1.3 水稻与铁营养 |
1.3.1 植物缺铁失绿的原因 |
1.3.2 缺铁对水稻的影响 |
1.3.3 筛选铁高效植物的必要性 |
1.3.4 筛选铁高效作物的方法 |
1.4 作物铁营养效率和缺铁适应性机理 |
1.4.1 作物铁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 |
1.4.2 耐缺铁适应性机理基因型差异 |
1.4.3 铁高效基因型的生物学及生理学特性 |
1.5 土壤水分含量与作物铁营养 |
1.5.1 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有效铁 |
1.5.2 土壤含水量与植物矿物营养吸收转运 |
1.5.3 土壤含水量与铁高效作物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问题的提出 |
1.6.2 试验目的 |
1.6.3 研究内容 |
1.6.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筛选膜下滴灌不同耐缺铁性水稻品种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栽培管理 |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 膜下滴灌不同耐缺铁水稻品种生理特征 |
2.2.1 试验地概况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栽培管理 |
2.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 干旱胁迫对不同耐缺铁性水稻品种铁营养的影响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水稻的培养 |
2.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三章 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基因型差异 |
3.1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 |
3.2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茎蘖动态 |
3.3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膜下滴灌水稻铁营养效率基因型差异 |
4.1 幼苗期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叶片活性铁和SPAD值 |
4.2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铁含量 |
4.3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铁吸收量 |
4.4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铁分配 |
4.5 膜下滴灌不同水稻品种铁生理利用率 |
4.6 讨论 |
4.6.1 不同水稻品种铁吸收能力 |
4.6.2 不同水稻品种铁转移能力 |
4.6.3 不同水稻品种铁生理利用率 |
4.7 小结 |
第五章 膜下滴灌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生理特征 |
5.1 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生长状况 |
5.2 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 |
5.3 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铁营养状况 |
5.4 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根系质外体铁含量 |
5.5 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根系活力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干旱胁迫对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铁营养状况的影响 |
6.1 干旱胁迫下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生长状况 |
6.2 干旱胁迫下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叶绿素含量 |
6.3 干旱胁迫下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铁含量 |
6.4 干旱胁迫下不同耐缺铁基因型水稻根系H+-ATPase活性 |
6.5 讨论 |
6.6 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低铁胁迫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和铁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设计 |
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1.3.1 植株根系形态 |
1.3.2 干物质积累 |
1.3.3 根系活力 |
1.3.4 根系麦根酸分泌量测定 |
1.3.5 铁含量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铁胁迫对不同耐低铁玉米品种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
2.1.1 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2.1.2 对根系活力和麦根酸分泌能力的影响 |
2.2 低铁胁迫对不同耐低铁玉米品种苗期干物质的影响 |
2.3 低铁胁迫对不同耐低铁玉米品种苗期铁含量、铁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2.4 低铁胁迫对不同耐低铁玉米品种苗期根系相对吸铁能力和铁素生理效率的影响 |
2.5 根系性状与铁素吸收利用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5)不同铵硝配比条件下BPDS-Fe(Ⅱ)对玉米幼苗耐低铁胁迫差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水培试验 |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铵硝比1﹕1条件下BPDS-Fe(Ⅱ)对Wu312与Ye478幼苗表型特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2.1.1 表型特征 |
2.1.2生物量与根冠比 |
2.2 铵硝比1﹕7条件下BPDS-Fe(Ⅱ)对玉米自交系Wu312与Ye478幼苗表型特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
2.2.1表型特征 |
2.2.2 叶片SPAD值 |
2.2.3 生物量与根冠比 |
2.2.4 新叶活性铁浓度与地上部铁、锰、铜、锌浓度 |
3 讨论 |
3.1 调整铵硝比对玉米幼苗根际p H的影响 |
3.2 玉米幼苗耐低铁胁迫能力的评价指标 |
3.3 玉米幼苗耐低铁胁迫的适应机制 |
4 结论 |
(6)外源一氧化氮与油菜素内酯调控花生铁营养的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植物铁营养 |
1.2.1 铁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
1.2.2 植物对铁的吸收、转运和利用 |
1.2.2.1 铁的吸收 |
1.2.2.2 铁的转运 |
1.2.2.3 铁在植物体内的贮存与再利用 |
1.2.3 石灰性土壤上植物缺铁的原因 |
1.2.4 植物缺铁的适应机理 |
1.3 一氧化氮(NO)与植物 |
1.3.1 NO的理化性质 |
1.3.2 植物体内NO的来源 |
1.3.3 NO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
1.3.4 NO对植物铁代谢的影响 |
1.3.5 NO对缺铁胁迫下作物生长的影响 |
1.4 油菜素内酯(BRs)与植物 |
1.4.1 BRs的研究进展 |
1.4.2 BRs的生理功能及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 |
1.4.3 BRs与NO以及其它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
1.5 铁对花生生长发育的作用 |
1.5.1 解决花生缺铁失绿的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的科学问题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外源NO对不同铁浓度下花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2.1.1 试验条件 |
2.1.2 试验设计 |
2.2 不同浓度的外源EBR对花生幼苗缺铁胁迫的缓解效应 |
2.2.1 试验条件 |
2.2.2 试验设计 |
2.3 外源NO与EBR复合调控对花生幼苗缺铁胁迫的缓解效应及机制 |
2.3.1 试验条件 |
2.3.2 试验设计 |
2.4 外源NO与铁对花生缺铁黄化症的缓解效应及机制 |
2.4.1 试验条件 |
2.4.2 试验设计 |
2.5 不同生育期添加外源NO对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2.5.1 试验条件与设计 |
2.6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6.1 植株生长指标、根系活力及花生产量的测定 |
2.6.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2.6.3 营养液p H的测定 |
2.6.4 根系质膜提取及质膜H~+-ATP酶,Ca~(2+)-ATP酶活性的测定 |
2.6.5 根系Fe~(3+)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2.6.6 植株叶片,茎,根系活性铁含量的测定 |
2.6.7 亚细胞组分内铁含量的测定 |
2.6.8 抗氧化酶活性及MDA含量的测定 |
2.6.9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测定 |
2.6.10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
2.6.11 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测定 |
2.6.12 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测定 |
2.6.13 NO含量的测定 |
2.6.14 矿质元素的测定 |
2.6.15 土壤p H的测定 |
2.6.16 土壤中有效铁含量的测定 |
2.6.17 花生籽粒品质的测定 |
2.6.18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外源NO对不同铁浓度下花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1 外源NO对不同铁浓度下花生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2 外源NO对不同铁浓度下花生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1.3 外源NO对不同铁浓度下营养液p H的影响 |
3.1.4 外源NO对不同铁浓度下花生幼苗H~+-ATP酶、Ca~(2+)-ATP酶和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1.5 外源NO对不同铁浓度下花生体内活性铁、全铁含量及活性铁与全铁之比的影响 |
3.1.6 外源NO对不同铁浓度下花生幼苗亚细胞组分内铁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
3.1.7 外源NO对不同铁浓度下花生幼苗抗氧化酶活性、O_2~(·-)产生速率、MDA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
3.1.8 外源NO对不同铁浓度下花生体内矿质元素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的外源EBR对花生幼苗缺铁胁迫的缓解效应 |
3.2.1 不同浓度的外源EBR对花生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的外源EBR对花生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3 不同浓度的外源EBR对花生幼苗H~+-ATP酶和根系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的外源EBR对花生体内活性铁和全铁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浓度的外源EBR对花生幼苗抗氧化酶活性、O_2~(·-)产生速率、MDA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
3.3 外源NO与EBR复合调控对花生幼苗缺铁胁迫的缓解效应及机制 |
3.3.1 外源NO与EBR复合调控对花生幼苗生长指标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2 外源NO与EBR复合调控对花生幼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3.3 外源NO与EBR复合调控对花生幼苗H~+-ATP酶和根系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3.4 外源NO与EBR复合调控对花生体内全铁和活性铁含量及分布的影响 |
3.3.5 外源NO与EBR复合调控对花生幼苗亚细胞组分内铁含量和分布的影响 |
3.3.6 外源NO与EBR复合调控对花生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7 外源NO与EBR复合调控对花生幼苗O_2~(·-)产生速率、MDA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
3.3.8 外源NO与EBR复合调控对花生幼苗NO产生速率的影响 |
3.4 外源NO与铁对花生缺铁黄化症的缓解效应及机制 |
3.4.1 外源NO与铁对缺铁黄化症花生生长指标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3.4.2 外源NO与铁对缺铁黄化症花生叶片内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4.3 外源NO与铁对缺铁黄化症花生体内H~+-ATP酶和根系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4.4 外源NO与铁对缺铁黄化症花生体内活性铁和全铁含量的影响 |
3.4.5 外源NO与铁对缺铁黄化症花生体内抗氧化酶活性、O_2~(·-)产生速率、MDA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
3.4.6 外源NO与铁对缺铁黄化症花生体内NOS和NR活性及NO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生育期添加外源NO对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3.5.1 不同生育期添加外源NO对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生长指标和荚果产量的影响 |
3.5.2 不同生育期添加外源NO对石灰性土壤上花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5.3 不同生育期添加外源NO对石灰性土壤上花生体内活性铁和全铁含量的影响 |
3.5.4 不同生育期添加外源NO对石灰性土壤根际pH,可利用铁含量及根系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5.5 不同生育期添加外源NO对花生荚果品质的影响 |
3.5.6 不同生育期添加外源NO对花生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5.7 不同生育期添加外源NO对花生体内O_2~(·-)产生速率、MDA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
3.5.8 不同生育期添加外源NO对花生体内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
3.5.9 不同生育期添加外源NO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外源NO对不同铁浓度下花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
4.2 不同浓度的外源EBR对花生缺铁胁迫的缓解作用 |
4.3 外源NO与EBR复合调控对花生幼苗缺铁胁迫的缓解效应及机制 |
4.4 外源NO与铁对花生缺铁黄化症的缓解效应及机制 |
4.5 不同生育期添加外源NO对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水培条件下花生对缺铁的生理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生缺铁症状及植株生长情况 |
2.2 叶绿素含量及根际酸化能力 |
2.3 SOD、POD、CAT的活性及MDA含量 |
3 讨论 |
四、石灰性土壤中花生耐低铁基因型差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缺铁条件下磷素水平对不同磷效率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J]. 张鸣浩,衣志刚,孟凡钢,于德彬,赵婧,闫晓艳,张伟,邱强. 大豆科学, 2021(02)
- [2]低铁胁迫对大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D]. 包悦琳. 延边大学, 2020(04)
- [3]膜下滴灌水稻耐缺铁基因型差异[D]. 李言言.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4]低铁胁迫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和铁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龙文靖,辜涛,万年鑫,彭白钰,孔凡磊,袁继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8)
- [5]不同铵硝配比条件下BPDS-Fe(Ⅱ)对玉米幼苗耐低铁胁迫差异的影响[J]. 徐健钦,陈旭蕾,于福同. 中国农业科学, 2017(07)
- [6]外源一氧化氮与油菜素内酯调控花生铁营养的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 宋以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7]玉米苗期耐低铁能力的综合评价及其预测[J]. 龙文靖,万年鑫,辜涛,査丽,钟蕾,孔凡磊,袁继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04)
- [8]花生铁营养研究进展[J]. 丁红,宋文武,张智猛. 花生学报, 2011(01)
- [9]水培条件下花生对缺铁的生理反应[J]. 任小平,姜慧芳,黄家权,张晓杰,廖伯寿.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04)
- [10]不同耐低铁基因型花生铁营养特性的差异[J]. 高丽,史衍玺,周健民. 土壤通报,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