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及其监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原,史珂[1](2021)在《IPO募资监管制度变迁与投向变更——基于1996-2017年的经验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1996-2017年上市的2401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监管制度变迁对IPO募集资金投向及变更情况进行系统描述,并进一步检验监管制度是否能够有效抑制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描述性统计发现,在监管制度变迁的动态背景下,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实证检验发现,监管制度确实能够有效抑制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而且在国有企业和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监管制度对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抑制效应更为显着。进一步检验发现,监管制度的实施会减弱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负面影响。
李文芳[2](2020)在《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研究》文中认为资本市场给上市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但近年来,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普遍,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资金配置的合理性,上市公司IPO募投资金的监管亦是企业融资效率的一种方式。家族式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变更频繁与随意,直接导致上市公司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也给上市公司的持续长远发展造成一定不利影响,急需加强对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监管以控制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繁发生。本文在系统地回顾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原因、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果、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了委托代理理论、管制成本-收益理论、社会利益理论,去分析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广东万里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深入分析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的现状、问题以及成因,结果发现广东万里马存在证监会以及交易等监管层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监管中缺位、保荐机构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对募集资金变更监管流于形式、公司上市前编制IPO募集资金投资报告难以符合实际、独立董事等治理机构对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监管约束力较弱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不是监管层的监管重点、保荐机构等服务机构监管责任低、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资报告可行性差、经万里马内部监管机构存在缺陷。针对上述问题及成因,提出加强证监会等监管层对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力度、完善保荐人监管制度、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等改进对策。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运用了委托代理理论等,从证监会等监管层、保荐机构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独立董事等公司内部三方面研究了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的作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实施性强、有目标性的对策意见。
吴茂宝[3](2020)在《普丽盛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2015-2019年作为案例的背景,通过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变更的数量比较多、涉及的资金比较大。本文在案例分析部分,统计了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变更资金的情况发现,制造行业发生变更的占比比较高,大多公司将募集资金用于收购股权、补充永久性流动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以及购买房产。上市公司随意变更募集资金,没有根据招股说明书正确使用资金,不仅影响到公司的诚信问题,而且还会影响资本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某种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最终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滑。本文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普丽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的过程及其结果。首先,在文献部分整理了国内外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情况,并归纳总结现有文献研究的重点,发现众多学者在分析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对公司的绩效的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运用事件研究法得出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的行为导致累计收益率为正,还有的学者得出相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其次,对案例公司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过程以及影响因素。最后,对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的市场绩效、财务绩效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全文分析采用文献分析法、事件研究法以及经济增加值三种方法对案例公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分析。本文运用财务指标和经济增加值来分析公司变更募集资金前后6年的财务绩效变动,得出该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公司价值在变更资金当年以及后几年均出现下降的现象。针对该公司变更募集资金导致经营业绩下滑的现象得出一些启示。第一,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优化股权结构,利用再融资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第三,明确战略规划,科学研究项目的可行性。第四,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引导和监督。第五,健全上市公司对募集资金使用的法律法规。希望为上市公司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为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陆贞[4](2020)在《上市公司权益融资资金投向变更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权益融资作为上市公司的重要融资渠道之一,其目的是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企业价值。但我国上市公司针对募集资金的使用并非完全有效和理性的,近年来,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现象日益突出且颇受关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可能会造成投资低效率情形的出现,同时,其也违背了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功能,将不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及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本文拟通过研究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以提高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并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了2010-2013年在资本市场上通过IPO、增发、配股三种方式进行募资的1573家上市公司作为总体,并选取了三年内发生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的27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比分析了未变更公司与变更公司在募资至最远观测点的财务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以及276家变更公司在变更前后财务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变化趋势。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中募资至首次变更时间间隔(SJJG)、变更频率(BGPL)、变更程度(BGCD)、变更过程中是否使用超募资金(SFCM)、是否由于客观条件变化导致的变更(BGYY)以及变更后投资主业与否(BGTX)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间的关系,并针对以上解释变量与托宾Q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发生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过程中,在限定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其募资至首次变更的时间间隔越短,将为上市公司带来更高的绩效,但募资后短期内即发生变更行为将引起资本市场股价的波动,造成股价的下跌;而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后发生资金投向变更的变更程度越大,变更越频繁,将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在资金投向变更过程中使用了超募资金、由于非客观条件变化产生的变更行为以及变更后投资于主业,将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产生更大的正面影响。最后,针对本文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不足与未来展望。
黄潇[5](2019)在《中国上市公司IPO融资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其中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实际上构成了对投资者的一种契约行为,是一种承诺,它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来源。上市公司目前频繁变更IPO融资资金是一种群发行为,有着很明显的负面影响。变更IPO融资资金的行为,首先违背了契约精神,是一种不诚信、不道德的表现,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其次,这种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破坏了市场的规则性,损害的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运用了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1991—2017年期间的中国股票市场IPO总体情况分析,包括每年的IPO上市家数、IPO融资总额、行业特性、地域情况,并用图表进行表述。分析得到:IPO规模在逐渐扩大,截至到2017年已经有438家公司进行IPO,融资到了28295.92亿元。IPO行业分布不均,工业占有大优势,地域特征明显,多集中于发达地区。(2)运用了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从各个角度分析了IPO融资资金变更行为的特征:包括发生变更公司数量、变更金额、变更次数、变更行业、变更类型及变更原因。分析发现:上市公司IPO融资资金的变更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和普遍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相应的规则和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全面,监管缺失,监管力度不大。(3)采用了实证分析方法。筛选出2010年-2015年在A股市场进行IPO的上市公司为原始数据,共得到了1067个样本。分别建立了三个回归模型,对上市公司变更IPO募集资金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了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独立董事所占比例、监事会规模、公司的盈利状况、IPO融资规模、宏观环境与上市时机都对IPO融资资金变更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研究上市公司变更IPO募集资金行为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能够通过适当的研究方法得出影响公司变更IPO资金行为的要素,提出改善IPO融资资金变更现象的建议。
廖芳丽[6](2016)在《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资本市场为上市公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然而部分上市公司在成功募资后却擅自改变募集资金投向。姑且不论上市公司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是否违规,上市公司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是否影响上市公司绩效?如何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投资者和管理者自然很关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期望为管理者制定上市公司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提供参考依据。论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回归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对企业短期与中长期的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选取2000年至2014年在A股市场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612家作为研究样本,搜集整理了公司变更资金投向的相关财务数据,鉴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控股权方面的不同,本文分别对全样本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了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整体上IPO融资募集投向变更与企业短期和中长期绩效有显着负相关和较显着负相关关系,但是对中长期绩效的影响程度低于对短期的绩效影响;(2)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募集投向变更与公司的短期绩效显着负相关,但在国有企业中公司募集投向变更与长期绩效不显着相关,而在非国有企业中与公司长期绩效仍显着负相关。(3)全样本回归结果中公司募集资金变更程度与绩效显着负相关,但对中长期绩效的影响低于对短期绩效的影响;(4)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程度与公司的短期绩效显着负相关,但在国有企业中公司募集投向变更与长期绩效不显着相关,而在非国有企业中与公司长期绩效仍显着负相关。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资金投向和管理的政策建议:(1)建立完善的投资项目评价体系;(2)加强对公司募资之后的监管及对其资金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3)以信息披露为抓手加强IPO环节的募集资金监管;(4)坚决打击和惩戒募集资金使用违法违规行为;(5)加强对募集资金使用的内部管理;(6)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的随意变更的监督及扶持。
隋杰[7](2014)在《首发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募集资金活动在证券市场行为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只有确保证券市场的投融资活动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分散市场风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配置市场资源。然而,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募集资金使用过程中,国内上市公司存在一种特殊现象,即大面积、频繁地进行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这种行为究竟出于何种动机?是顺应市场环境而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商业决策,还是股票市场扭曲状态下牟取私利的恶意变更行为?哪些因素影响了这种行为发生?变更行为最终是提升了企业价值,还是公司业绩下滑的征兆?如何保护那些顺应市场环境和提升企业绩效的变更决策,遏制那些以牟取私利,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变更行为?围绕上述问题,全文按照“动机一行为—效果”的逻辑线索,拟分8章展开讨论:第1章,绪论。在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之后,对文中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做了必要说明,并采用文字表述与框图相结合的方式描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最后对各章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2章,文献回顾与评述。首先,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述,以企业投资问题为研究主线,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行为公司财务理论;其次,对国内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相关研究进行概述与评价,涵盖变更行为动因、效应、监管政策建议等主题以及研究方法。本文认为,不同类型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受不同动机驱使,比如变更为对外投资的动机可能与关联交易、大股东占用相关,而变更为主营业务投资的动机可能与投资机会、投资决策相关,此外,对于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效应,分板块、股权集中度等进行分析以及系统地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监管政策建议,这些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探讨。本章主旨是通过对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确立本文的研究论题。第3章,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理论基础。在上一章的基础上,本章对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以新古典经济学MM理论为起点,将信息非对称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制度因素等逐步纳入分析框架。关于制度因素的分析,我们发现“项目型融资制度”与股权融资的真实需求之间形成供需矛盾,客观上造成变更行为的群体性出现,而这种变更行为还原了企业对资金的真实需求;尽管与变更行为相关的诸多方面都被纳入监管范围,但作为监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管实施机制运行失效,对此类行为的事后约束力不强,客观上诱发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发生,这种约束机制的弱化体现在处罚机制失效和诉讼机制缺失。总之,本章主要目的是加深人们对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的企业投融资环境、治理结构、中国特有的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的本质认识,了解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发生动机,为接下来的现象描述及实证研究提供铺垫和理论依据。第4章,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特征分析。本章首先界定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概念,分析了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的总体情况。然后依次对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次数、频率及程度进行数量统计分析,针对变更行为划分不同阶段,分别阐述其发生背景和可能存在的内外部因素,试图将这一特殊现象置于当时的动态背景中,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一行为的演交情况。通过对变更行为特征分析,我们发现,传统制造行业发生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较为严重;那些发生变更数量较多地区与其上市公司总数占有率相对应;对募集资金投向承诺的具体项目与变更后的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对外投资项目比例大幅提高;就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原因而言,上市公司在变更公告中申明了各种理由,归纳起来存在四种情况,其中超过60%的上市公司认为是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这些变更行为的背后究竟存在怎样的复杂而深层次原因以及变更行为产生的效应如何,将在下面的章节进行阐述。第5章,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在第3、4章理论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构造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与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对总体样本和分组样本的回归分析,考察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因素对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发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市场内部环境、股权结构特征都能直接影响变更行为发生,而有效的地区市场化环境,能通过合理的股权结构,降低募集资金投向变更概率;上市公司所属板块市场比较而言,资产规模、管理层特征因素、地区经济增长率会显着地影响中小板上市公司发生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而主板上市公司的变更行为发生更多受到股权结构特征、市场环境的影响,资产规模、盈利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对其影响较弱;国有上市公司的市场外部环境只能间接地影响变更行为,政府对企业决策实施干预只能通过较弱的市场外部环境发挥作用,当地方政府负担加重时,可能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干预程度增强,“挤出”了法律等因素对变更行为的约束,增大了投向变更的概率;而非国有上市公司,政府通过控股权对企业决策进行干预,只能依靠无效的市场内部环境起作用,也就是说当各地区资源禀赋、投资环境、市场容量等因素发展欠佳时,地方政府要想干预企业的难度减小,增大了投向变更的概率。上述影响因素对变更行为的影响能否带来公司业绩的提升,将在第6章进行检验。第6章,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本章在明确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的效率评价标准之后,利用DEA和核密度估计模型,基于上市公司特征,考量了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前后的公司绩效,并按照这一行为特征、板块市场特征、公司股权治理特征等对总体样本进行分组,目的是为了验证分组样本的绩效是否因这类变更行为而发生显着地改变,最后对发生变更行为的公司绩效与各项变更行为特性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验证了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原定融资项目有效性普遍较差;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类型、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第7章,募集资金投向恶意变更案例研究。本章以科苑集团大股东操控下的恶性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事件为案例,剖析了事件发生的动因,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及中小股东受利益侵害时的维权状况等内容。这一案例启示我们:大股东操控下的募集资金投向恶意变更行为可能与其他违规行为交织、重叠,其特征呈现出复杂性和隐匿性;这种牟取私利的掠夺变更行为越不及时制止,企业损失越多,甚至面临退市危机和破产风险;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当中小股东利益被侵占时,其维权行为会频频受阻,合法利益也得不到有效保障;当治理机制存在严重性缺陷时,公司的内控制度就形同虚设,内部人合谋情况的大量存在,加上监管当局放松监管或对违规方处罚力度不够,导致公司的中小股东蒙受巨大损失,甚至会影响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上述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第8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本章首先对全文所得结论进行总结,然后提出政策建议,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作为未来研究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皮梦麟[8](2014)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管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外成熟国家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是罕见的,首先需要的时间非常长,其次流程非常复杂,而且必须有一个重新审批修改注册文件和进行信息披露的过程。而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的随意性不仅暴露了中国证券市场在监管方面存在着漏洞,同时,也是对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浪费,本文以此为背景,对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的特点和共性进行了阐述,通过研究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来证实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行为是低效率的行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方案,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有一定理论意义。本文采用大量统计数据,对变更募集资金的25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了变更后上市公司募资现状,对变更募集资金前一年、当年及募资后一年的主要财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募集资金的使用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进而得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过程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文共分为5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在绪论中,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频繁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问题,并阐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并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回顾,介绍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基本理论基础,介绍了授权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理论、等公司治理理论,为之后投向变更影响因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是募集资金变更发展现状和使用效率分析,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全面、深入的分析,得出变更募集资金的所凸显的问题。第四章是对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分析了影响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各种因素。第五章是针对相关问题的产生提出相应的政策改进建议。
杨洪兰[9](2013)在《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使用行为及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创业板市场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进度缓慢与投向变更行为频繁发生,因此本文以我国创业板市场项目投入进度缓慢与投向变更行为为研究对象,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分析造成创业板上市公司项目投入进度缓慢和投向变更的影响因素,检验这两种行为是否会对企业绩效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并提出规范创业板市场募集资金使用行为的监管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够改善当前创业板市场募集资金投入进度缓慢和投向变更的现状。本文对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在公开募集资金后发生的投入进度缓慢与投向变更的现状进行了数据统计,对投入进度缓慢和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了理论分析为辅实证分析为主的方法,实证分析方面是以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公司治理、公司规模和财务状况等作为自变量,采用逻辑回归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另外还对这两种募集资金使用行为进行了绩效检验,采用了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将这两种募集资金使用行为前后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配对,检验这两种募集资金使用行为是否会对企业绩效造成负面影响。对投入进度缓慢和投向变更影响因素的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投入进度缓慢与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治理具有负相关关系,与公司债务结构具有正相关关系;投向变更与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规模具有负相关关系,与公司债务结构具有正相关关系。投入进度缓慢和投向变更的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投入进度缓慢和投向变更对企业绩效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最后从信息披露、保荐机构、公司治理、募集资金审核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监管建议,希望能够改善当前创业板市场募集资金投入进度缓慢和投向变更的现状,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维护证券市场的秩序,促进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
王敏[10](2013)在《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股票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股票市场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融资的平台,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投资获益的投资平台。从股票市场的建立到现在,我国上市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配股或增发等形式从该市场融得大量资本金。我国上市公司是以项目的形式从股票市场上募集资金,且项目必须是被批准可以投资的项目,因此该种融资制度被学者形象地命名为“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是中国在特殊转型期为符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分配股票市场融资资源的融资制度。该制度是我国特有的融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上市公司是以投资项目的形式筹集资金、并管理资金且严格限制改变资金使用用途的融资制度。在这种融资制度背景下,IPO募集资金投向的项目是公司上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投资项目,其将占用公司大量资源,因而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上市之后的企业价值和公司经营业绩。因而,各界十分关心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所以,中国股票市场上特有的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就是本文研究的制度背景。在以投资项目为中心的融资制度下,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了中国特有的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问题,即我国公司IPO后一段时间内频繁地改变募集资金投向。上市公司愈来愈频繁地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现象就是本文研究的现实背景。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行为就是上市公司在公开发行股票融资后,没有按照有关承诺把募集资投资于约定的投资项目的行为。我国上市公司早在1997年就出现了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现象,近年来变更行为愈来愈频繁,2001年至2005年期间上市公司在上市后三年间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比率高达45.9%,如此频繁快速地变更募集资金投向问题已是股票市场亟待解决的热点及焦点问题之一。中国证监会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都出台过专门文件来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行为,由此可见监管当局相当重视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这一问题。同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这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然而从公司业绩角度分析IPO募资投向变更问题的文献较少,且现有研究结论也存在分歧。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特有的项目型股票融资制度和上市公司日益频繁的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现状,本文将实证分析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而从公司业绩角度剖析我国上市公司频繁出现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动机及影响因素。其中,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有公司上市前后经营业绩“变脸”是否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行为会不会对公司变更后的经营业绩产生显着地影响,以及IPO募资变更后所投项目与公司主营业务的相关性能否对公司变更后的经营业绩产生显着影响等问题。本文分为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三大板块来研究分析上述问题,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本文的导论。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并简要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同时提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本文认为,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有助于识别我国上市公司变更IPO募集资金行为的真实动机及变更行为的效果。同时,还有助于监管当局完善IPO募集资金的管理及监督制度。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这部分主要对国内外有关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并从中找到本选题的切入点。鉴于国外少有对募集资金投向问题的研究,这部分重点对国内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其中主要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动因,影响因素,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行为对公司业绩与公司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和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行为的市场反应等四方面进行梳理。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该部分对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存在的两个变更动机进行了总结。其中两个动机分别为因客观因素变化而变更募资的善意动机和为私人利益的牟利性的恶意“圈钱”变更行为动机。其后,本文回顾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把这两个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相对较少的利益相关者关心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变更动机及原因。同时,现代股份制企业中存在多重代理问题,公司的内部人可能为了私人利益操纵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这部分把.2001-2005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收集了样本公司上市前后、变更前后的经营业绩等指标,并提出了三个假设来分析经营业绩与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该部分研究了上市前后经营业绩,“变脸”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影响,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及变更后募资投向对变更后公司业绩的影响。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建议与不足。该部分先归纳并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随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部分建议,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三个主要结论:一是我国公司上市前后经营业绩“变脸”会显着地影响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上市前后业绩差异越大,公司“变脸”程度就越大,上市公司则越有可能变更IPO募集资金投向。公司上市前三年平均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与IPO募集资金投向呈1%显着正相关,这说明公司上市前货币资金越多,公司上市后越有可能变更IPO募资投向。公司上市前现金较多,又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来募集资金,这表明公司IPO时可能存在为了融资而融资,并非真实需要资金。因而,IPO募资变更的上市公司并非全部是出于善意动机变更募集资金的。二是我国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与公司变更前后经营业绩变化值之间呈10%显着负相关,变更行为与公司变更前后经营业绩变化比率呈5%显着负相关。虽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与变更前后经营业绩变化之间的显着性水平不太高,整体上可以说明变更行为能改善上市公司变更后的中长期经营业绩。也就是说,从中长期来看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行为的动机是善意的。三是我国上市公司IPO募资变更后所投项目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这一行为能显着影响公司变更前后经营业绩变化。这说明IPO募资投向主营业务有关的项目能改善变更后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就是说,IPO募资变更后投向于主营业务相关的项目能改善上市公司变更后的中长期经营业绩。
二、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及其监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及其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IPO募资监管制度变迁与投向变更——基于1996-2017年的经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制度背景、文献回顾、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
(一)制度背景:中国资本市场募集资金监管制度的变迁 |
(二)文献回顾: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影响因素 |
(三)理论分析与假说提出 |
三、描述性统计:IPO募集资金投向及变更概况 |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及变更概况 |
1. 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年度分布 |
2. 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频数和比例 |
3. 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程度和金额 |
4. 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公司行业、地域分布(1) |
(三)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内容分析 |
1. 变更原因 |
2. 变更后投向 |
3. 变更频数 |
4. IPO到变更时间分布 |
四、研究设计 |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回归分析 |
1. 监管制度与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 |
2. 产权性质、制度环境差异 |
(三)进一步分析 |
1. 监管制度与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经济后果 |
2. 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分类 |
(四)稳健性检验 |
1. 其他制度干扰问题 |
2. 变量替换 |
六、结论与局限 |
(2)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价值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价值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原因的研究 |
1.2.2 关于上市公司募资变更后的经济后果研究 |
1.2.3 关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的研究 |
1.2.4 简评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框架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2 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及其监管理论分析 |
2.1 社会利益理论分析 |
2.2 委托代理理论分析 |
2.3 利益俘获理论分析 |
2.4 管制成本-收益理论分析 |
3 万里马IPO募资投向变更及其监管现状 |
3.1 万里马的基本情况 |
3.2 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基本情况 |
3.2.1 万里马IPO募集资金使用概况 |
3.2.2 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用于收购超琦电商.. |
3.2.3 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
3.3 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现状 |
3.3.1 证监会等监管层的监管情况 |
3.3.2 保荐机构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监管情况 |
3.3.3 独立董事、监事等公司监管情况 |
4 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证监会、交易所在募投变更监管中缺位 |
4.1.2 保荐机构等服务机构对募投变更监管流于形式 |
4.1.3 编制IPO募集资金投资报告监管不符合实际 |
4.1.4 独立董事等监管机构对公司募资变更约束力较弱 |
4.2 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不是监管层的监管重点 |
4.2.2 保荐机构等服务机构监管责任低 |
4.2.3 编制IPO募集资金投资报告监管过严 |
4.2.4 独立董事、监事等公司监管机构存在缺陷 |
5 改进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的对策建议 |
5.1 监管层实施随机抽查监管措施 |
5.2 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 |
5.2.1 完善保荐人终身监管制度 |
5.2.2 建立中小投资者监管机制 |
5.3 放宽编制IPO募集资金使用报告监管要求 |
5.4 完善公司内部监管机构 |
5.4.1 优化企业的股权监管结构 |
5.4.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普丽盛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2.1 国外文献回顾 |
1.2.2 国内文献回顾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募集资金的内涵 |
2.1.2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内涵 |
2.1.3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类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优序融资理论 |
2.3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相关政策规定 |
2.3.1 募集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 |
2.3.2 募集资金使用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
2.3.3 募集资金管理办法 |
第3章 案例背景及普丽盛募集资金投向变更情况 |
3.1 案例背景 |
3.1.1 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总体情况 |
3.1.2 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方向 |
3.2 普丽盛案例介绍 |
3.2.1 普丽盛公司简介 |
3.2.2 普丽盛股权结构 |
3.3 普丽盛募集资金投向变更情况 |
3.3.1 普丽盛募集资金预计使用计划 |
3.3.2 普丽盛募集资金实际使用情况 |
3.4 普丽盛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动因分析 |
3.4.1 公司外部层面 |
3.4.2 公司内部层面 |
第4章 普丽盛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绩效分析 |
4.1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市场绩效分析 |
4.1.1 事件期的确定 |
4.1.2 市场绩效的度量和评价 |
4.2 募集资金投入项目绩效分析 |
4.2.1 计划募投项目绩效分析 |
4.2.2 变更募投项目绩效分析 |
4.3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长期财务绩效分析 |
4.3.1 盈利能力分析 |
4.3.2 偿债能力分析 |
4.3.3 营运能力分析 |
4.3.4 成长性分析 |
4.4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绩效分析 |
第5章 研究启示及结论 |
5.1 研究启示 |
5.1.1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5.1.2 优化股权结构,引入战略投资者 |
5.1.3 明确战略规划,科学研究项目的可行性 |
5.1.4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引导和监督 |
5.1.5 健全上市公司对募集资金使用的法律法规 |
5.2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上市公司权益融资资金投向变更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 |
1.3 研究创新之处 |
1.4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投融资决策问题 |
2.1.2 募集资金与投资效率问题 |
2.1.3 募集资金使用与业绩表现问题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定义 |
2.2.2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原因及分类 |
2.2.3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动机分析 |
2.2.4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影响因素 |
2.2.5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具体投向 |
2.2.6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
2.2.7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与市场反应 |
2.3 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3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相关理论基础 |
3.1 委托代理理论与投资决策 |
3.1.1 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 |
3.1.2 双重委托代理理论 |
3.2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投资理论 |
3.3 行为金融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4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与财务绩效的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募资至首次变更时间间隔与财务绩效 |
4.1.2 变更频率与财务绩效 |
4.1.3 变更程度与财务绩效 |
4.1.4 变更过程中是否使用超募资金与财务绩效 |
4.1.5 是否由于客观条件变化导致的变更与财务绩效 |
4.1.6 变更后投资主业与否与财务绩效 |
4.2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4.3 变量选择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控制变量 |
4.4 模型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5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与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 |
5.1.1 募资情况及变更情况 |
5.1.2 变更公司具体分析 |
5.1.3 变更公司与未变更公司独立样本T检验 |
5.1.4 变更公司财务绩效变化趋势 |
5.1.5 描述性分析 |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2.1 相关性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 |
5.2.2 回归结果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建议与不足 |
6.1 政策建议 |
6.1.1 加大上市公司融资的审查力度 |
6.1.2 规范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公告信息披露 |
6.1.3 严格监督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变更后使用效果 |
6.1.4 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评价体系 |
6.1.5 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监事会的作用 |
6.1.6 加强对募集资金使用的内部管理 |
6.1.7 完善法律法规,加重处罚 |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中国上市公司IPO融资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评述 |
3 中国上市公司IPO融资及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分析 |
3.1 中国上市公司IPO融资概况 |
3.1.1 IPO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金额分析 |
3.1.2 IPO上市公司行业分析 |
3.1.3 IPO上市公司的地域特征分析 |
3.2 中国上市公司IPO融资资金变更行为分析 |
3.2.1 上市公司IPO融资资金投向变更家数及变更金额 |
3.2.2 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变更频数分布 |
3.2.3 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变更的行业分布 |
3.2.4 IPO融资资金变更类型 |
3.3 IPO融资资金变更行为原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上市公司IPO融资资金变更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理论假说 |
4.2 变量设计和描述 |
4.2.1 被解释变量的设计与选取 |
4.2.2 解释变量的选择 |
4.2.3 控制变量 |
4.3 实证模型设定 |
4.4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
4.5 关于IPO融资资金是否变更的实证结果分析 |
4.5.1 描述性分析 |
4.5.2 IPO融资资金是否变更的logistic实证分析 |
4.5.3 IPO融资资金变更比例的多元回归实证分析 |
4.5.4 IPO融资资金变更比例是否异常的实证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政策建议及论文的不足之处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6)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2 企业投融资的相关理论简要概述 |
2.1 新古典框架下的企业投融资理论 |
2.2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企业投融资理论 |
2.3 基于委托代理冲突的企业投融资理论 |
2.4 相关制度环境理论 |
2.5 行为金融理论对募集资金变更的解释 |
2.6 对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分析工具与理论方法 |
3 我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现状分析 |
3.1 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定义及分类 |
3.1.1 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定义 |
3.1.2 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分类 |
3.2 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总体情况 |
3.2.1 上市公司募资总体情况 |
3.2.2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总体情况 |
3.3 上市公司募资变更的去向 |
3.3.1 募资变更用于改投新项目 |
3.3.2 募资变更用于购买大股东资产,构成关联交易 |
3.3.3 募资变更用于上市公司委托理财和自营买卖股票 |
3.3.4 募资变更用于上市公司补充流动资金 |
3.3.5 募资变更用于挪作他用 |
3.4 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原因分析 |
3.4.1 外部原因 |
3.4.2 内部原因 |
4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前后业绩变化实证分析 |
4.1 样本的选择、数据来源 |
4.2 研究假设 |
4.3 变量定义 |
4.4 描述性统计及回归结果分析 |
4.5 独立样本T检验与相关性分析 |
4.6 实证结果 |
4.6.1 变更事件对全样本短期及长期绩效的回归结果 |
4.6.2 变更事件程度对全样本短期及长期绩效的回归结果 |
4.6.3 变更事件对国有与非国有公司短长期绩效影响 |
4.6.4 变更事件程度对国有与非国有公司短长期绩效影响 |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建立完善的投资项目评价体系 |
5.2.2 加强对公司募资之后的监管及对其资金的合理使用提供指导 |
5.2.3 以信息披露为抓手加强IPO环节的募集资金监管 |
5.2.4 坚决打击和惩戒募集资金使用违法违规行为 |
5.2.5 加强对募集资金使用的内部管理 |
5.2.6 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的随意变更的监督及扶持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7)首发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2.1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的研究内容与评述 |
2.2.2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的研究方法与评述 |
第3章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理论基础 |
3.1 投融资理论 |
3.2 信息非对称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 |
3.2.1 股权融资的信息非对称理论 |
3.2.2 委托代理冲突下的企业投资行为 |
3.3 基于制度因素的募集资金变更理论 |
3.3.1 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 |
3.3.2 我国制度背景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特征 |
4.1 概念界定 |
4.2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总体概况 |
4.3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具体描述 |
4.3.1 变更次数、频率及程度 |
4.3.2 变更的行业和地区分布 |
4.3.3 变更前后项目分析与变更原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 实证研究设计 |
5.2.1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
5.2.2 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2 主成分分析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6.1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效率分析 |
6.1.1 效率内涵和变更的效率评价 |
6.1.2 研究理论与假说 |
6.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6.1.4 样本公司绩效评价 |
6.2 投向变更行为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2.1 理论假说 |
6.2.2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2.4 稳健性检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募集资金投向恶意变更案例研究 |
7.1 引言 |
7.2 案例的选择与介绍 |
7.3 案例分析 |
7.3.1 大股东利用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牟取私利 |
7.3.2 两任股东接连造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迅速下滑 |
7.3.3 恶意变更资金投向,11年后遭遇诉讼索赔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本文研究局限性 |
8.4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管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授权代理理论 |
2.2 信息不对称与不完全理论 |
2.3 公司治理理论 |
2.4 制度环境理论 |
2.5 新古典框架下的企业投融资理论 |
3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现状及后果 |
3.1 我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现状 |
3.1.1 募集资金变更情况 |
3.1.2 变更募集资金上市公司行业分布 |
3.1.3 变更后募集资金流向 |
3.2 变更募集资金后使用效率 |
3.2.1 衡量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的方法 |
3.2.2 首发下的业绩变化分析 |
3.3 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后果 |
3.3.1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3.3.2 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
4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 研究假设 |
4.3 模型设计与实证检验 |
4.3.1 变量设计 |
4.3.2 样本描述性设计 |
4.3.3 模型的设计与选取 |
4.3.4 实证结果 |
4.3.5 实证结果分析 |
5 规范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行为的政策建议 |
5.1 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监管制度,避免随意变更募集资金 |
5.2 充分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 |
5.3 大力推进我国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 |
5.4 规范大股东行为 |
5.5 大力发展企业债市场的力度 |
5.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词 |
(9)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使用行为及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行为的相关理论 |
2.1 募集资金使用行为的界定 |
2.1.1 募集资金投入进度缓慢的界定 |
2.1.2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界定 |
2.2 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行为的相关理论 |
2.2.1 基于期权理论的投资决策分析 |
2.2.2 控制权收益理论 |
2.3 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动机 |
2.3.1 项目投资动机 |
2.3.2 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 |
2.3.3 特殊集团的利益需求 |
2.4 募集资金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2.4.1 盈利能力 |
2.4.2 公司治理 |
2.4.3 公司规模 |
2.4.4 债务结构 |
2.5 募集资金使用行为的后果分析 |
2.5.1 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
2.5.2 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
第三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现状及募集资金使用行为分析 |
3.1 创业板上市公司总体情况 |
3.1.1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现状 |
3.1.2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 |
3.2 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行为的现状 |
3.2.1 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入进度缓慢 |
3.2.2 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 |
第四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行为的实证研究 |
4.1 募集资金使用行为的研究假设 |
4.2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和评价指标的选择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评价指标的选择 |
4.3 募集资金投入进度缓慢的实证研究 |
4.3.1 募集资金投入进度缓慢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4.3.2 募集资金投入进度缓慢后果的实证分析 |
4.4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实证研究 |
4.4.1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4.4.2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后果的实证分析 |
第五章 强化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措施 |
5.1 加强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监管的重要性 |
5.2 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措施 |
5.2.1 规范募集资金使用的外部监管措施 |
5.2.2 从公司治理方面强化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2.1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的认定及分类 |
2.2.2 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动因 |
2.2.3 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影响因素 |
2.2.4 变更募资投向行为对公司业绩与公司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 |
2.2.5 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行为的市场反应 |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3. 理论分析 |
3.1 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动机 |
3.1.1 善意变更动机 |
3.1.2 恶意“圈钱”的机会主义牟利动机 |
3.2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相关理论 |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4. IPO募资投向变更的实证分析 |
4.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4.1.1 样本选择 |
4.1.2 数据来源 |
4.2 研究设计 |
4.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2.2 相关变量界定及度量 |
4.3 模型的建立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上市前后业绩变化与IPO募集资金投向的实证分析 |
4.4.2 IP0募集资金投向与变更前后经营业绩变化的实证分析 |
4.4.3 募资变更后项目投向与变更前后经营业绩变化的实证分析 |
5. 研究结论、建议与不足 |
5.1 研究结论 |
5.2 建议 |
5.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及其监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IPO募资监管制度变迁与投向变更——基于1996-2017年的经验数据[J]. 李青原,史珂. 会计与经济研究, 2021(01)
- [2]万里马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监管研究[D]. 李文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普丽盛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绩效研究[D]. 吴茂宝.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上市公司权益融资资金投向变更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D]. 陆贞.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中国上市公司IPO融资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黄潇. 重庆大学, 2019(10)
- [6]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D]. 廖芳丽. 重庆大学, 2016(03)
- [7]首发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研究[D]. 隋杰. 天津财经大学, 2014(08)
- [8]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管理分析[D]. 皮梦麟.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9]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使用行为及监管研究[D]. 杨洪兰. 沈阳工业大学, 2013(01)
- [10]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D]. 王敏.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