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鲜铁表面锈蚀过程的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斌,屈少鹏,尹衍升[1](2022)在《氧化铈膜制备及其耐腐蚀性能》文中提出采用不同的制备溶液及制备参数在X80钢表面制备出不同的氧化铈膜,并对其耐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RD、拉曼光谱、接触角测试仪对不同的氧化铈膜腐蚀前后的表面形貌、元素、物相及亲水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不同的氧化铈膜在3.5wt.%NaCl溶液中的开路电位、线性极化电阻、交流阻抗、极化曲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溶液中的水会导致膜层出现龟裂现象,增强电流密度不会引起膜层龟裂;电流密度增强或时间增加均会增加电化学沉积膜的表面能;制备溶液中的水可以提高膜层的耐腐蚀性能,增强制备电流密度亦能明显提升其耐腐蚀性能,但涂层耐腐蚀性能对制备时间的影响不敏感。优化氧化铈膜制备参数可以明显提升其耐腐蚀性能。
陈昊[2](2021)在《不锈钢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不锈钢材料在一般大气环境中具有优异的耐蚀性,但在海洋大气环境中却易发生腐蚀;如今的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不锈钢材料,通过腐蚀调查可知沿海的海洋大气环境中不锈钢构建腐蚀现象严重,而在内陆城市大气环境中不锈钢未发现明显腐蚀。因此,为了更好的选用不锈钢材料,亟需开展不锈钢材料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本文选用6种不锈钢材料,包括不同的表面(2B和BA)状况,在文昌、青岛、武汉试验站进行大气腐蚀试验。通过宏观和微观形貌分析,电化学测试,采用XPS、XRD检测分析表面钝化膜成分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试验,研究了不锈钢材料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了多浓度腐蚀离子电解液对不锈钢的电化学腐蚀行为。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不锈钢材料在不同地区的大气试验站中的腐蚀行为呈现显着的差异性。其中,文昌站试样腐蚀最为严重、青岛站次之,武汉站试样腐蚀最轻。且在相同试验站中,试样表现出的耐蚀性也有所差异。在文昌站中,316(2B)不锈钢呈现的腐蚀现象最轻,而430(2B)不锈钢表现出严重的腐蚀;在青岛站中,439(2B)不锈钢腐蚀状况最小,430(2B)不锈钢腐蚀最重;武汉站试样表面基本无腐蚀产物存在,材料均无明显腐蚀。同一试验站中,对比304(2B)、304(BA)两种表面不锈钢,304(BA)腐蚀程度明显小于304(2B),表明BA表面处理提升了不锈钢材料耐蚀性。(2)带锈试样电化学试验结果基本与形貌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中,文昌站中带锈的316(2B)不锈钢腐蚀速率最小;青岛站中,带锈的439(2B)不锈钢腐蚀速率最小;武汉站中,316(2B)不锈钢腐蚀速率最小。综合分析曝晒后试样的性能建议,文昌地区使用不锈钢材料应优先选择316(2B)不锈钢,并对其进行光亮表面处理获得BA面,提高耐蚀性;青岛地区可以使用439(2B)不锈钢材料替代316(2B)不锈钢,降低成本;武汉地区6种不锈钢材料表现良好。(3)不同浓度腐蚀离子溶液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Cl-和HSO3-浓度的变化严重影响不锈钢材料的腐蚀速率,其中Cl-影响程度更高;对比单一腐蚀溶液和混合腐蚀溶液可知,Cl-、HSO3-存在协同作用会加速不锈钢材料的腐蚀。(4)不锈钢钝化膜的XPS、XRD检测分析可知,其主要成分为Fe2O3、Cr2O3、Mn O2、MoO3、MoO2、Fe O等;分子动力学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不锈钢材料表面钝化膜中Cr2O3抑制Cl-的扩散、MoO3和MoO2抑制HSO3-扩散,使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陈小龙,周从锐,周明科,樊雷,熊良友,梅鹏,鲍思前[3](2020)在《冷轧板表面发黑原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柳钢冷轧板表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黑现象。采用表面粗糙度分析、微观形貌分析、表面残留氧化物分析等方法,对冷轧板表面发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轧板表面发黑的原因是冷轧板在酸洗过程中发生了水腐蚀,导致冷轧板表面生成了一层薄的铁的氧化物。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冷轧板表面残留的Cl-质量浓度后,冷轧板表面发黑程度明显减轻。
张德辰[4](2020)在《金纳米粒子修饰多孔硅颗粒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在自然界中不乏存在着大量天然形成的功能多样的多孔结构,有些多孔结构在维持生命体中稳定且快速的生化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没有掌握生产多孔结构的技术之前,往往会利用自然界中现有的多孔材料以满足生产生活中的需求。例如活性炭,海绵以及硅藻的外壳等。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类对微电子器件的加工进入了纳米尺度。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了一套使用光刻技术制造微观结构的方法。利用这种现已成熟的技术,再结合电化学腐蚀精巧的设计,我们获得一种形状规则的盘状多孔硅(DPS)纳米材料。其具有形貌均一、孔隙可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较高的比表面积等优良性质。因此这种多孔材料对分子或粒子的吸附能力与装载能力十分显着。本论文正是利用该材料的优势,使用生物化学、纳米技术、界面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将金纳米粒子(AuNP)装载入盘状多孔硅(DPS)中,并探讨了金纳米粒子在表面与孔道内原位还原的最佳条件。得到了一种全新的三维纳米结构。并依据该材料的特点分别设计实验验证其在癌症治疗、分子检测、以及模拟酶方面所展现出的性能并加以科学的探讨。该材料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在此研究中为功能性纳米材料的深入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篇论文主要有以下内容:(1)以地球上广泛存在硅元素作为多孔结构载体的基础材料,使用光刻技术和电化学腐蚀技术对硅晶圆进行加工。通过光刻技术控制DPS的规则形貌,通过电化学腐蚀控制DPS上均匀密布的孔洞内径。最后通过超声破碎分离层,将制成的DPS从硅晶元上分离并收集。使用SEM、BET、消光光谱等表征方法,确定盘状多孔硅材料符合预期的性质。在实验中发现DPS上形成的孔道大小与电化学腐蚀时的电流强度呈正相关,可控制形成几纳米到几百纳米不等的纳米孔道。因此可以调整DPS的孔隙率以适应其作为载具的具体需求。此外,由于硅的性质所决定,其材料本身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并且在适当处理方式下,DPS表面可被纳米粒子以及功能性分子所修饰。这为之后体现该复合材料的多功能性提供了实现途径。(2)利用材料本身的还原性。包括在DPS孔洞结构内部以及外周表面的固液界面上可以发生原位还原反应,实现了金纳米粒子均匀的锚定沉积。调控DPS与四氯金酸之间的摩尔比例,控制纳米粒子成核反应与生长反应的相对强度,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形成粒径均匀,排布密集的矩阵。这样密集排布的金纳米粒子会强烈影响其等离子共振的特征。通过比较复合粒子与单分散的同粒径大小的AuNP的吸收光谱,可见其吸收峰位明显的红移,可以从525 nm一直移动到800 nm附近。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获得了一种可转换光能为热能的三维纳米结构。实验中探讨了反应物浓度,稳定剂,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金纳米粒子沉积行为的影响,从而优化反应环境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我们还尝试选用其他的金属盐溶液与DPS反应,沉积不同类型金属纳米粒子。Pt与Ag是纳米材料中经常用到的金属。在沉积到DPS后,在催化和拉曼光谱检测等方面均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在SEM与BET表征后发现Au-DPS的孔洞中依然还留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装载其他物质,这就为实现光热治疗与化学治疗的联合杀灭癌细胞提供了结构上的支持。Au-DPS拥有良好的光热性能,可在其低浓度的悬浮液体系中,15min内将溶液局部从室温加热到50.1℃。pDox是通过pH敏感的连接子将Dox与聚(1-谷氨酸)的谷氨酸侧链共价结合而合成的。在加载入Au-DPS中后,实现了其光热可控释放。进一步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光热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作用对杀灭癌细胞起到了非常显着的效果。除此之外,Au-DPS对光能量的吸收也会对其吸附的小分子解吸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用6种标准小肽的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在无基质CHCA辅助条件下,使用复合颗粒成功检测到P14R,AngiotensinⅡ和ACTH 18-39。实验结果显示,而金属纳米粒子沉积程度越大,光热效应越显着。对分子的光解吸会有促进作用。但同时纳米孔洞中的空间就会越少,难以吸附大分子量的目标分子。对AngiotensinⅡ标准肽的检测,三种颗粒显示出比常用有机基质更低的检测限。最后,使用该平台进行了谷胱甘肽模拟酶的研究,通过EDC/NHS修饰法,将具有GPx活性中心的硒代半胱氨酸(Sec)修饰到Au-DPS表面。活性中心的Se与底物GSH和过氧化物的亲和能力特异性的加快了反应的进行。之后,并对其进行了催化活性和反应动力学相关的研究。这种多级结构的纳米酶体系为模拟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综上所述,本论文遵循纳米材料性质的基本规律,以合成的盘状多孔硅作为骨架,制备分布均一的金纳米粒子三维结构,并实现了光热药物联合杀灭肿瘤细胞的构想。通过光热促解吸提高了分子肽的质谱检测灵敏度。构建了一种具有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纳米酶体系,并探讨了其性质和反应机制。因此可以看出DPS是一种多功能性的纳米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宋学鑫[5](2020)在《碳钢在核电站典型环境中的初期腐蚀行为研究》文中指出沿海地区因其地理位置优势往往成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随着工业的兴起,地区大气环境逐渐由海洋转变为海洋工业环境。核电站因取水需要常临海而建,有多种功能不同的厂房。电站的PX联合泵站内分布着大量的碳钢结构件和管道,而且因其海水过滤功能导致厂房内部弥漫着含盐雾气。关于碳钢在自然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侧重于分析中长期的结果,而对短期中的腐蚀行为关注较少。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过程复杂,受到气象(温度/湿度/降雨)、材料成分、腐蚀产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材料在短时间周期中产生的腐蚀相对较轻,产物较少,可以较清晰地观察腐蚀发生及演变的过程,更好地理解相关腐蚀机制。因此,我们在红沿河海洋工业大气环境和核电站PX联合泵站中对碳钢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短期暴晒实验,从腐蚀动力学、宏观/微观形貌、腐蚀产物成分和电化学的角度对碳钢的腐蚀行为进行了分析,同时也探讨了应力对腐蚀的影响以及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对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和差异;同时,通过碳钢的半年暴晒实验定量地描述了核电站其它环境的腐蚀性,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碳钢在海洋工业大气环境中的初期腐蚀厚度损失随着时间近似线性变化,平均腐蚀速率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呈现波动变化;腐蚀产物成分在早期为γ-FeOOH和α-FeOOH,然后检测到了 Fe3O4;γ-FeOOH的含量随着时间有减小的趋势,α-FeOOH的变化相反,Fe3O4则相对稳定。试样曝晒10 d后的表面上可以观察到点蚀和不规则局部腐蚀形貌;60 d时的锈层已基本覆盖整个表面,但是厚度不均匀且有很多巢结构。碳钢在PX泵站中的初期腐蚀厚度损失与时间符合幂函数规律,平均腐蚀速率呈现减小趋势;腐蚀产物的成分为β-FeOOH、γ-FeOOH、α-FeOOH和Fe3O4,其中β-FeOOH的含量最高,y-FeOOH的最低;各成分的含量在30 d后相对稳定。腐蚀早期以局部腐蚀为主,20 d后的表面上可观察到唇形和圆环点蚀形貌,圆环中间和环上部分的结构及Cl元素含量存在差异;随着反应的进行,局部腐蚀逐渐转变为均匀腐蚀。外加应力会对锈层造成破坏以加剧碳钢的腐蚀,高于屈服强度的应力的作用更加明显;试样的产物成分均为γ-FeOOH、α-FeOOH和Fe3O4,但施加应力后γ-FeOOH的含量升高,α-FeOOH和/或Fe3O4的降低;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均会导致碳钢力学性能的退化。碳钢在MX厂房中的腐蚀厚度损失最小,YA厂房次之,PX8、PX8W和PX9W的腐蚀厚度损失较大且相近。
陈晓明,陈涛[6](2019)在《青田“龙蛋石”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采自浙江省青田县龙顶尖矿区的7块"龙蛋石"样品运用宝石显微镜、X射线粉晶衍射(XRD)、拉曼光谱、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分析研究发现,龙蛋石的矿物成分复杂,皮部主要矿物成分可为石英或叶蜡石,芯部(即"龙蛋"部分)则以白云母为主。除此之外,龙蛋石还含有多种微量矿物,如赤铁矿、锐钛矿、硬水铝石、锆石等。其颜色主要与三价Fe离子混入白云母有关,当Fe离子以类质同象替代八面体Al的结合态形式存在时,可使芯部产生绿色的体色。当Fe离子以赤铁矿存在,可产生紫色的体色。
侯鲜婷[7](2019)在《唐代彩绘镇墓兽的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微区及无损等优点,可对微米级的样品进行精准分析。在样品量极为有限且难以在珍贵的文物上采集的情况下,文章采用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对该唐代彩绘镇墓兽上的彩绘样品及金属锈蚀物进行分析,判定其物质组成,从而为后续该文物的保护修复方法和材料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曲亮,高飞,刘建宇,何林,雷勇,税午阳[8](2018)在《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结合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以故宫博物院藏辽代金属面具为例》文中指出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辽代金属面具,出现表面锈蚀、断裂和缺失等问题,需进行保护修复处理。修复人员使用多种现代仪器分析手段,揭示其材质和制作工艺,了解病害产物的类型及其成因,确定了曾进行过修复处理的区域及其使用的修复材料种类,同时发现面具眉部上方原始丝织附属品的痕迹,并推测了其功用。根据分析测试结果,修复人员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保护修复方案,引入计算机模拟修复、3D打印技术等新技术,选取环十二烷等新材料,结合金属文物修复的传统技术,对面具进行保护修复处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金属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以及效率,解决了部分传统技术难以克服的问题,为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
雷淑,吴俊杰[9](2016)在《汉陶摇钱树座的保护修复粘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四川博物院一件馆藏汉陶摇钱树座,有多条裂缝,在曾经修复的粘接痕迹处有红褐色的粘接物污染了文物表面,并且树座底部的一侧还有粘接错位,既影响文物展示的美观,也不利于延续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由于曾经修复的记录不详,无法得知粘接物的成分,在对文物修复之前进行现代科学分析,不但可以提供多层次的文物信息,还大大避免了修复工作的盲目性,为传统修复方法提供了有利参考和科学依据。本文在对这件馆藏摇钱树座的粘接物科学分析基础上,初步探讨其形成过程,为摇钱树座的保护修复
雷淑,吴俊杰[10](2016)在《一件汉陶摇钱树座的粘接物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文中指出采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对四川博物院馆藏一件汉陶摇钱树座的粘接物进行表面形貌观察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粘接物的主要成分是铁的腐蚀产物,其中褐色物质主要成分是α-Fe2O3,并混合有α-FeOOH、γ-FeOOH和γ-Fe2O3,红棕色物质主要成分是γ-FeOOH,而白色物质是CaSO4。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初步探讨粘接物的形成过程,为摇钱树座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有利参考和科学依据,并对其实施了保护修复处理。
二、新鲜铁表面锈蚀过程的拉曼光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鲜铁表面锈蚀过程的拉曼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铈膜制备及其耐腐蚀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试 验 |
1.1 试验材料 |
1.2 氧化铈膜制备 |
1.3 表面分析 |
1.4 电化学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表面分析 |
2.2 电化学性能分析 |
2.3 氧化铈膜成膜机理讨论 |
3 结 论 |
(2)不锈钢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1.2 不锈钢的大气腐蚀研究 |
1.2.1 不锈钢材料的分类 |
1.2.2 不锈钢材料的大气腐蚀过程 |
1.2.3 影响不锈钢大气腐蚀的环境因素 |
1.2.4 表面处理对不锈钢大气腐蚀的影响 |
1.3 大气腐蚀的研究方法 |
1.3.1 室外曝晒试验 |
1.3.2 室内加速模拟试验 |
1.3.3 电化学研究方法 |
1.3.4 分子动力学模拟试验 |
1.3.5 大气腐蚀的其他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备 |
2.3 测试及表征方法 |
2.3.1 大气腐蚀试验 |
2.3.2 腐蚀形貌表征 |
2.3.3 电化学测试 |
2.3.4 分子动力学模拟试验 |
2.4 试验路线图 |
第三章 海南文昌海洋大气环境中的不锈钢腐蚀行为 |
3.1 大气曝晒试验分析 |
3.1.1 文昌不锈钢试样宏观腐蚀形貌 |
3.1.2 文昌不锈钢试样微观腐蚀形貌 |
3.1.3 文昌不锈钢试样表面腐蚀产物分析 |
3.2 带锈试样的电化学试验分析 |
3.2.1 文昌带锈试样的电化学交流阻抗分析 |
3.2.2 文昌带锈试样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岛地区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研究 |
4.1 大气曝晒试验分析 |
4.1.1 青岛不锈钢试样宏观腐蚀形貌 |
4.1.2 青岛不锈钢试样微观腐蚀形貌 |
4.1.3 青岛不锈钢试样表面腐蚀产物分析 |
4.2 带锈试样的电化学试验分析 |
4.2.1 青岛带锈试样的电化学交流阻抗分析 |
4.2.2 青岛带锈试样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武汉地区城市大气环境中的腐蚀研究 |
5.1 大气曝晒试验分析 |
5.1.1 武汉不锈钢试样宏观腐蚀形貌 |
5.1.2 武汉不锈钢试样微观腐蚀形貌 |
5.1.3 武汉不锈钢试样表面腐蚀产物分析 |
5.2 带锈试样的电化学试验分析 |
5.2.1 武汉带锈试样的电化学交流阻抗分析 |
5.2.2 武汉带锈试样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腐蚀粒子对不锈钢腐蚀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氯离子浓度对不锈钢腐蚀的影响 |
6.2.1 不同Cl~-浓度下的电化学交流阻抗 |
6.2.2 不同Cl~-浓度下的动电位极化曲线 |
6.3 SO_2对不锈钢腐蚀的影响 |
6.3.1 电化学交流阻抗 |
6.3.2 循环动电位极化曲线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7.1 前言 |
7.2 不锈钢表面钝化膜成分 |
7.3 腐蚀体系构建 |
7.4 分子试验平衡判据 |
7.5 分子动力学模拟试验结果与分析 |
7.5.1 腐蚀离子与金属氧化物表面相互作用能 |
7.5.2 腐蚀离子在金属氧化物中的扩散系数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会议情况 |
(3)冷轧板表面发黑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1 理化检验 |
1.1 表面粗糙度和微观形貌分析 |
1.2 表面残留氧化物分析 |
2 分析与讨论 |
3 结论及建议 |
(4)金纳米粒子修饰多孔硅颗粒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纳米粒子 |
1.1.1 金纳米粒子的结构与性质 |
1.1.2 金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
1.1.3 金纳米粒子在生物领域中的应用 |
1.1.4 贵金属纳米粒子在抗癌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 多孔硅载体的研究进展 |
1.2.1 多孔硅材料的制备 |
1.2.2 多孔硅材料在检测和治疗上的应用 |
1.3 纳米材料模拟天然酶活性 |
1.3.1 模拟酶的定义 |
1.3.2 纳米酶的分类 |
1.3.2.1 氧化铁纳米材料模拟酶 |
1.3.2.2 金属纳米材料模拟酶 |
1.3.2.3 碳基纳米材料 |
1.3.3 金纳米粒子的催化性质 |
1.3.3.1 金纳米粒子的自身催化 |
1.3.3.2 金纳米粒子修饰表面功能基团催化 |
1.4 本文的立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金纳米粒子盘状多孔硅复合载体的构建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DPS颗粒的合成和表征 |
2.3.2 Au-DPS复合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
2.3.3 Ag-DPS复合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
2.3.4 Pt-DPS复合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盘状多孔硅 (discoidal porous silicon, DPS)的制备 |
2.4.2 多孔硅膜的封盖 |
2.4.3 定制多孔硅纳米载体的几何结构和多孔结构 |
2.4.4 多孔硅颗粒的处理和释放 |
2.4.5 机械稳定性增强 |
2.4.6 DPS表面原位还原形成纳米颗粒的反应原理 |
2.4.7 反应试剂和DPS浓度对纳米粒子形态与分布的影响 |
2.4.8 反应时间与温度的影响 |
2.4.9 稳定剂的影响 |
2.4.10 Ag-DPS的合成 |
2.4.11 Pt-DPS的合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u-DPS复合粒子光热诱导的药物释放与小肽检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主要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Au-DPS颗粒的光热曲线 |
3.3.2 细胞培养 |
3.3.3 pDOX在Au-DPS颗粒中的包封 |
3.3.4 光热辅助化学光热联合体外疗法 |
3.3.5 金属DPS复合粒子辅助的LDI-TOF-MS小分子检测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Au-DPS的光热效应 |
3.4.2 Au-DPS孔隙率的测量 |
3.4.3 Au-DPS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 |
3.4.4 Au-DPS光热结合化学疗法 |
3.4.5 Au-DPS对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
3.4.6 其他金属DPS对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u-DPS复合粒子模拟酶活性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主要试剂 |
4.2.2 实验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DP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模拟体系的合成 |
4.3.2 GPx活力的测定 |
4.3.3 模拟酶稳态动力学研究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Au-DPS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
4.4.2 Au-DPS模拟谷胱甘肽过氧物酶的制备与表征 |
4.4.3 GPx模拟酶的稳态动力学及催化机制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碳钢在核电站典型环境中的初期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碳钢的大气环境腐蚀 |
1.2.1 大气腐蚀理论 |
1.2.2 影响大气腐蚀的因素 |
1.2.3 碳钢的大气腐蚀研究进展 |
1.3 材料上腐蚀与力的相互作用 |
1.3.1 力对材料耐蚀性的影响 |
1.3.2 腐蚀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材料和实验试样 |
2.2 实验环境 |
2.3 腐蚀试样表征 |
2.3.1 失重 |
2.3.2 腐蚀形貌及腐蚀产物 |
2.3.3 电化学测试 |
2.3.4 拉伸实验 |
2.4 应变弯曲实验 |
第3章 碳钢在红沿河海洋工业大气环境中的初期腐蚀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碳钢的腐蚀动力学 |
3.2.2 碳钢的腐蚀形貌 |
3.2.3 腐蚀产物的演化 |
3.2.4 锈层的保护性能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钢在核电站PX联合泵站中的初期腐蚀行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2.1 碳钢的腐蚀动力学 |
4.2.2 碳钢的腐蚀形貌 |
4.2.3 腐蚀产物分析 |
4.2.4 锈层的保护性 |
4.3 与外部大气环境的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力与腐蚀的相互作用 |
5.1 引言 |
5.2 预应力对材料腐蚀的影响 |
5.2.1 腐蚀动力学结果 |
5.2.2 腐蚀形貌 |
5.2.3 腐蚀产物分析 |
5.2.4 电化学测试 |
5.3 腐蚀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5.3.1 均匀腐蚀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5.3.2 局部腐蚀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碳钢在核电站其它区域的腐蚀行为 |
6.1 引言 |
6.2 实验结果分析 |
6.2.1 腐蚀动力学 |
6.2.2 腐蚀形貌 |
6.2.3 腐蚀产物 |
6.2.4 电化学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7)唐代彩绘镇墓兽的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基本理论 |
3 实验方法 |
3.1 实验样品 |
3.2 实验仪器和条件 |
4 结果与分析 |
5 结束语 |
(8)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结合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以故宫博物院藏辽代金属面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物概况 |
三、检测分析 |
1. 材质与制作工艺分析 |
2. 病害分析 |
3. 曾经的修复方法与材料分析 |
四、新材料与技术介入下的修复过程 |
1. 面具正面的选择性去锈 |
2. 临时加固材料的选择 |
3.3D信息技术在补缺中的应用 |
五、结论 |
(9)汉陶摇钱树座的保护修复粘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物保存现状 |
二、样品与分析方法 |
1. 样品采集 |
2. 检测仪器及方法 |
(1) 三维超景深立体显微观察分析 |
(2)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3) 红外光谱分析 |
(4) 拉曼光谱分析 |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
1. 三维超景深立体显微分析 |
2.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
3. 红外光谱分析 |
4. 拉曼光谱分析 |
5. 粘接物的形成探讨 |
四、保护修复处理 |
五、结论 |
四、新鲜铁表面锈蚀过程的拉曼光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铈膜制备及其耐腐蚀性能[J]. 张志斌,屈少鹏,尹衍升.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22
- [2]不锈钢在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D]. 陈昊.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3]冷轧板表面发黑原因[J]. 陈小龙,周从锐,周明科,樊雷,熊良友,梅鹏,鲍思前.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2020(10)
- [4]金纳米粒子修饰多孔硅颗粒的构建与应用[D]. 张德辰. 吉林大学, 2020(01)
- [5]碳钢在核电站典型环境中的初期腐蚀行为研究[D]. 宋学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青田“龙蛋石”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A]. 陈晓明,陈涛. 中国国际珠宝首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 2019
- [7]唐代彩绘镇墓兽的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分析[J]. 侯鲜婷.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07)
- [8]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结合的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以故宫博物院藏辽代金属面具为例[J]. 曲亮,高飞,刘建宇,何林,雷勇,税午阳. 博物院, 2018(02)
- [9]汉陶摇钱树座的保护修复粘接与分析[J]. 雷淑,吴俊杰. 文物修复与研究, 2016(00)
- [10]一件汉陶摇钱树座的粘接物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J]. 雷淑,吴俊杰. 西部考古,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