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崔亚[1](2021)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糖尿病(DM)、高血压(HTN)人群相关心血管疾病(CVD)流行现状及与CVD的关系,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DM-HTN)人群相关CVD的影响因素,探究此类人群CVD发病风险及血压与CVD的关系,为DM-HTN人群预防CVD的发生提供干预指导。方法本研究涉及两部分,第一部分横断面研究基于2011年6月-2013年12月金昌队列基线DM、HTN不同患病类型的人群,描述各组人群及CVD患病情况,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年龄、超重肥胖情况、吸烟等多个协变量后,比较各组OR值分析DM、HTN与CVD之间的关系,使用该模型对DM-HTN人群患CVD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前瞻性研究基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的首次随访调查,以DM-HTN人群为暴露组,不患DM、HTN人群为非暴露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组成1:1个体匹配队列,建立相关CVD终点的Kaplan-Meier曲线并进行匹配的Cox回归分析,以评估DM-HTN与CVD的因果关系,对匹配后的队列进行亚组分析以估计同质性关联。此外,通过多变量调整的Cox回归模型分析DM-HTN患者不同血压CVD的发病风险,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队列基线人群单纯DM、单纯HTN、DM-HTN患病率分别为2.98%、24.90%、5.05%。DM人群HTN患病率为62.71%,HTN人群DM患病率为16.77%,男性和老年人患病率均较高。DM-HTN人群年龄、超重肥胖率、高脂血症等相关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均高于对照人群。DM-HTN组CHD、CVA和CVD患病率分别为10.44%、7.21%和16.13%,均高于其他三组。2.调整DM-HTN人群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对照组相比,DM-HTN人群CHD患病风险增加了122%,男性、女性OR(95%CI)分别为2.20(1.59~3.03)、2.30(1.51~3.52);CVA的患病风险增加462%,男性、女性OR(95%CI)分别为6.01(3.97~9.10)、4.83(2.61~8.93);CVD患病风险增加198%,男性、女性OR(95%CI)分别为3.26(2.48~4.28)、2.56(1.76~3.73)。3.基线2040名DM-HTN人群中,患CHD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高脂血症、CVD家族史、HTN家族史;患CVA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HTN家族史、戒酒,而饮酒、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患CVD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高脂血症、CVD家族史、HTN家族史,饮酒、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4.队列研究随访1157名DM-HTN患者,其CHD、CVA、CVD发病率依次为14.01/千人年、9.51/千人年、23.48/千人年,与基线不患两病者进行1:1倾向评分匹配,最终匹配1116对研究对象。匹配后DM-HTN人群CHD、CVA和CVD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人群的2.01倍、2.54倍、2.18倍。DM-HTN与相关CVD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饮茶者中DM-HTN人群CHD患病风险是对照组的5倍,超重人群中DM-HTN人群CVA患病风险是对照组的4.69倍,女性、男性人群DM-HTN人群CVD患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6.50、1.71倍。5.调整DM-HTN人群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不同范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CVD的发病风险稍有不同。与参考组SBP(130~139mm Hg)相比,SBP<120mm Hg时,CHD发病风险较高HR(95%CI):6.50(1.72~24.59),男性与总人群一致,年龄分层后,SBP<120mm Hg和SBP≥140mm Hg相比于参考组,发病风险均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范围SBP的CVD发病风险与CHD基本一致。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SBP与CHD呈J型关联,但无剂量反应关系;男性SBP与CHD之间仍存在J型非线性关联(P<0.001,Pnonlinear<0.001),DBP与CHD的J型关联不明显,但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Pnonlinear>0.05);SBP、DBP与CVA的剂量反应关系无统计学意义,但与CVD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Pnonlinear<0.05),尤以DBP的J型关联较显着。结论1.DM人群HTN患病率高;DM-HTN患病率较高,尤以男性和老年人较为显着。DM-HTN人群患CHD、CVA、CVD风险高,以老年人较为显着。DM-HTN人群患CVD的危险因素包括≥60岁、高脂血症、CVD家族史、HTN家族史;饮酒及进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2.DM-HTN是CHD、CVA、CVD的独立危险因素。3.DM-HTN人群的SBP与CHD呈J型关联,男性及<60岁人群更显着;血压与CVA无J型关联;DBP与CVD呈J型关联。
吕双宏[2](2021)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 1.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2.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研究Ⅰ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60例,并同时纳入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60例作为对照。通过信息调查表的形式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参照朱文锋《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素量表,遵循“据症辨证”的原则对证素做出诊断,并制作Excel表格将数据进行汇总、筛选,最终运用SPSS 24.0软件采用描述统计方法(频数分析)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的具体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Ⅱ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运用SPSS 24.0软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2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BMI、SBP、DBP、心率、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分级、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吸烟史、饮酒史、性情、是否合并ASCVD、K、Na、Ca、CHOL、TG、HDL-C、LDL-C、GHB、FIB、GLU、CR、BNP、UA、PRO、e GFR、左室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F、IMT、ECG:ST-T改变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1)病位证素分布特征两组患者病位证素均以肝、心、胃为主,其次还涉及到脾、肾、肺,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病位证素肾的分布比例较肺偏多,而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情况则相反。其中,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肝(68.8%)>心(40.4%)>胃(28.8%)>脾(18.5%)>肾(8.5%)>肺(8.1%);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肝(70.4%)>心(48.5%)>胃(25.0%)>脾(16.5%)>肺(9.6%)>肾(3.8%)。(2)病性证素分布特征两组患者实性证素均以阳亢、痰(浊)为主,其次还涉及到血瘀、气滞、火(热)、动风,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实性证素血瘀的分布比例较气滞偏多,未合并2型糖尿病血瘀与气滞分布比例一致;虚性证素方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血虚、气虚、阴虚为主,未合并2型糖尿病以血虚、气虚为主。其中,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性证素分布:阳亢(74.2%)>痰(浊)(28.8%)>血瘀(6.5%)>气滞(5.0%)>火(热)(4.6%)>动风(3.5%),虚性证素分布:血虚(44.2%)>气虚(34.6%)>阴虚(18.5%)>阳虚(3.5%);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性证素分布:阳亢(77.7%)>痰(浊)(31.9%)>血瘀(4.2%)、气滞(4.2%)>火(热)(3.5%)>动风(1.2%),虚性证素分布:血虚(46.5%)>气虚(39.6%)>阴虚(8.1%)>阳虚(1.5%)。(3)病位证素组合分布特征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病位(140例,53.8%)以肝(35.4%)、心(10.0%)为主,双病位(73例,28.1%)以心+肝(12.7%)为主,三病位(28例,10.8%)以心+脾+胃(3.1%)、心+肝+胃(2.7%)、肝+脾+胃(2.7%)为主,四个及以上病位(19例,7.3%)以心+肝+脾+胃(3.5%)为主。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病位(124例,47.7%)以肝(31.5%)、心(11.5%)为主,双病位(94例,36.2%)以心+肝(19.6%)为主,三病位(29例,11.2%)以心+脾+胃(2.7%)、肝+脾+胃(2.7%)、心+肝+胃(2.3%)为主,四个及以上病位(13例,5.0%)以心+肝+脾+胃(2.7%)为主。(4)病性证素组合分布特征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病性(93例,35.8%)以实性证素阳亢(23.8%)占比最大,双病性(77例,29.6%)以虚实夹杂组合阳亢+血虚(8.1%)占比最大,三病性(47例,18.1%)以虚实夹杂组合气虚+阳亢+血虚(4.3%)占比最大,四个及以上病性(43例,16.5%)以虚实夹杂组合气虚+阳亢+痰(浊)+血虚(2.3%)占比最大。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病性(82例,31.5%)以实性证素阳亢(20.0%)占比最大,双病性(87例,33.5%)以虚实夹杂组合阳亢+血虚(12.7%)占比最大,三病性(59例,22.7%)以虚实夹杂组合气虚+阳亢+血虚(6.9%)占比最大,四个及以上病性(32例,12.3%)以虚实夹杂组合气虚+阳亢+痰(浊)+血虚(5.0%)占比最大。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P<0.1的危险因素指标纳入二分类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1)气虚:性别P(0.001)<0.05、性情P(0.033)<0.05、ECG:ST-T改变P(0.001)<0.05、CHOL P(0.002)<0.05有统计学意义;(2)阴虚:性别P(0.002)<0.05、左室室间隔厚度P(0.008)<0.05有统计学意义;(3)阳亢:性情P(0.000)<0.05有统计学意义;(4)痰(浊):BMI P(0.000)<0.05、高血压病程P(0.014)<0.05、TG P(0.002)<0.05、LDL-C P(0.003)<0.05、e GFR P(0.016)<0.05有统计学意义;(5)火(热):BMI P(0.008)<0.05、K P(0.010)<0.05有统计学意义;(6)血虚:性别P(0.000)<0.05、是否合并ASCVD P(0.008)<0.05有统计学意义;(7)血瘀: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P(0.006)<0.05、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P(0.042)<0.05有统计学意义;(8)气滞:相关危险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9)动风:Na P(0.026)<0.05有统计学意义;(10)阳虚:BMI P(0.015)<0.05、DBP P(0.030)<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 1.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具有一定共性和差异:(1)病位证素均以肝、心、胃为多见,其次还涉及到脾、肾、肺,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病位肾比肺多见,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情况则相反。(2)病性证素中实性证素均以阳亢、痰(浊)为多见;虚性证素方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血虚、气虚、阴虚为多见,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血虚、气虚为多见。(3)病位证素组合均以单病位肝、心和双病位心+肝为多见。(4)病性证素组合方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单病性阳亢、双病性阳亢+血虚为多见,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则以单病性阳亢、双病性阳亢+血虚及三病性气虚+阳亢+血虚为多见。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或负相关:(1)性情、ECG:ST-T改变与气虚呈正相关,性别、CHOL与气虚呈负相关;(2)左室室间隔厚度与阴虚呈正相关,性别与阴虚呈负相关;(3)性情与阳亢呈负相关;(4)BMI、高血压病程、TG、LDL-C与痰(浊)呈正相关,e GFR与痰(浊)呈负相关;(5)BMI与火(热)呈正相关,K与火(热)呈负相关;(6)是否合并ASCVD与血虚呈正相关,性别与血虚呈负相关;(7)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与血瘀呈负相关;(8)Na与动风呈正相关;(9)DBP与阳虚呈正相关;BMI与阳虚呈负相关。
汪哲宇[3](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葛明立[4](2020)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关系,从而为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角度研究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高血压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参考,以便于形成针对高血压病病因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有助于从遗传的角度认识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实质,寻找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遗传学基础,有助于鉴定高危人群,以利于对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也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相应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2018年01月~2019年06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高血压患者120例。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和病案号),个人史(吸烟史和饮酒史),既往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和高脂血症病史),主要诊断,中医辨证信息,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和表型)和血脂信息(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录入数据,并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1.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并发症情况均与高血压的发病相关,年龄增长、性别为男性、存在吸烟史和饮酒史以及合并高脂血症均会使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提高或发病年龄提前,而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糖尿病与发病年龄无相关性,其中男性患者发病较早可能与存在吸烟史和饮酒史有关。2.本研究纳入的高血压病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型分布为ε 3/ε 3型(65.0%)>ε 3/ε 4 型(16.7%)>ε 2/ε 3 型(14.2%)>ε 2/ε 4 型(3.3%)>ε 2/ε 2 型(0.8%)>ε 4/ε4 型(0.0%),基因表型分布为 E3 型(68.3%)>E4型(16.7%)>E2 型(15.0%),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 3(80.4%)>ε 4(10.0%)>ε 2(9.6%),不同性别间基因型分布、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明显差异。3.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发病年龄,中医证候,血浆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无相关性;而与合并糖尿病相关,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ε2等位基因频率较低;并且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关,E2表型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E3表型者,其中女性E2表型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E3和E4表型者,男性各表型者间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不明显。4.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为痰湿壅盛证(62.5%)>阴阳两虚证(15.8%)>肝火亢盛证(13.3%)>阴虚阳亢证(8.3%),不同性别间证候分布无明显差异。5.饮酒史和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相关,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痰湿壅盛证比例较高。而吸烟史、年龄、病程、发病年龄、血脂水平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症与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无相关性。6.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无明显相关性,但结合数据特点,从理论上分析,载脂蛋白Eε 4等位基因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可能具有相关性,其相关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相关,ε 4等位基因可能与痰湿壅盛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增长、吸烟史和饮酒史可能促进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饮酒可能会导致痰湿雍盛证与肝火亢盛证的出现。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可能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均具有相关性。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林超[6](2020)在《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解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血糖控制、血压控制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影响血脂达标率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均诊断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并住院经规范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调脂治疗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吸烟、饮酒、家族史、高血压病程、2型糖尿病病程)、合并症(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N-HDL)、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LB)、肌酐(Creatinine,Cr)、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小时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2 hours,2hFB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血压),依据血脂达标(LDL、N-HDL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达标率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1、共纳入443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男234例,女209例),37.47%的患者LDL水平达标(LDL<1.8mmol/L)。51.02%患者N-HDL水平达标(N-HDL<2.6mmol/L)。2、45.37%的患者血压达标(依据年龄分层,血压达标值不同),51.69%的患者血糖达标(HbAlc≤7.0)。3、单因素分析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LDL达标率与年龄、CI史、Hb、ALB相关,N-HDL达标率与年龄、CHD史、CI史、Hb、ALB、HbAlc以及血压血糖是否达标相关。4、多因素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LDL达标率与CI史、HbAlc相关,N-HDL达标率与CHD史、CI史、HbAlc相关。5、单因素分析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LDL达标率与CI史、Hb相关,N-HDL的达标率与CI史相关。6、多因素分析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LDL达标率与CI史相关,N-HDL达标率与性别、CI史、SBP、Cr相关。结论: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脑梗死病史、冠心病病史与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达标率相关。2、在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当中,性别、脑梗死病史、收缩压、肌酐与血脂达标率相关。
柏广浩[7](2020)在《对扬州市双桥社区高血压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扬州市双桥社区人群常见六种慢性病的患病现状及其合并患病情况。2.研究该社区人群高血压管理现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3.构建适用于社区加强高血压重点人员管理的五色分类标准。方法1.采用扬州市双桥社区2017-2019年三年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数据,运用现况研究描述常见六种慢性病的患病情况,以及多种慢性病合并患病情况,并根据性别、年龄和户籍、婚姻等人口学特征探索其影响因素。2.对高血压病患者,研究其不同性别、年龄的患病情况、管理和控制情况,探讨其他慢性病对高血压病管理和控制的影响。3.以死亡风险为依据,构建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五色分类标准,通过比较高血压合并其他慢性病组合的死亡率,确定不同等级的风险因素和人群风险等级。结果1.研究社区总人口数为63550人,其中患高血压人数为10547,高血压患病率为16.60%,患病初始年龄段为11~15岁;患糖尿病人数为3247,患病率为5.11%,患病初始年龄段为26~30岁;患冠心病的人数为384,患病率为0.60%,患病初始年龄段为41~45岁;患脑卒中人数为253,患病率0.40%,患病初始年龄段为46~50岁;患精神病人数为116,患病率0.18%,患病初始年龄段为16~20岁;患恶性肿瘤人数为190,患病率为0.30%,患病初始年龄段为26~30岁。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精神病、恶性肿瘤的患病率都远低于高血压。2.社区人群中存在合并患有多种慢性病情况,社区人群患慢性病总人数为11869人,占社区人群总数的18.68%,仅患一种慢性病的人数为9185,占慢性病总人数的77.39%;同时患两种慢性病的人数为2502,占21.08%;同时患三种及以上慢性病的人数为 182,占 1.53%。3.社区人群患慢性病数量在性别、婚姻状况、常住人口类型、医疗付款方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社区不同性别高血压人群在年龄段、医疗付款方式、婚姻状况分布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患高血压的风险要高于女性;未婚人群和丧偶人群患高血压风险低于已婚人群;新农合和全自费人群患高血压人群的风险低于医疗保险人群;按年龄组患病率显示,社区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4.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率为81.33%;从2017~2020年间社区高血压患者随访人群整体高血压控制率为90.08%,大大高于同类研究报道。有25.17%的高血压病患者合并一种以上的其他慢性病。合并一种慢性病时,合并糖尿病的人数最多,为2111人,构成比达到20.02%,大幅高于其他慢性病;在合并两种慢性病时,合并“冠心病+糖尿病”组合人数为73,构成比为0.69%,合并“脑卒中+糖尿病”组合的人数为61,构成比为0.58%;合并三种以上慢性病极少,只有2人。5.根据各种组合疾病人群死亡率的高低,确定了黄色风险因素:冠心病和糖尿病;橙色风险因素:脑卒中和精神病。运用风险因素叠加的方式,将社区高血压人群分为紫色、红色、橙色、黄色、绿色五个风险等级。这五个风险等级对应的人群死亡率分别为16.92%、14.77%、10.33%、4.15%、1.53,其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人群构成比分别为0.62%,0.73%,2.02%、21.81%和 74.83%。结论本研究全面描述了扬州市双桥社区的慢性病分布特征,发现该社区人群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员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其中高血压病最为常见,其患病率最高。人群存在较严重的合并患有多种慢性病情况。性别、婚姻状况、常住人口类型、医疗付款方式等人口学因素对慢性病患病均有影响。该社区对高血压管理效果较好,血压控制率普遍高于同类型报道。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合并慢性病。但是合并患病对死亡率有很大影响的主要是恶性肿瘤和脑卒中。比较患高血压合并其他慢性病的死亡风险特征,构建了五色分类的标准,较好地实现了高血压病患者风险管理的等级性和人群规模的可控性,便于社区运用实施。
黄秋瑾[8](2020)在《重庆地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门诊血压控制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重庆地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门诊血压控制现状并探讨可能影响血压控制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9家医院2018年5月前被门诊纳入高血压及糖尿病管理系统的常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既往病史、家族史和用药情况等)、体格检查(身高、腰围、臀围、体质量及血压)。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1004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达到控制标准<130/80mmHg的有242人,控制率为24.1%。单因素分析显示,周边地区患者收缩压为145.43±19.55mmHg,较主城区患者收缩压138.23±19.48mmHg更高(p=0.000),不合并心力衰竭者收缩压高于较合并者(139.99±19.60 vs 135.06±20.23,p=0.042),无特殊病种保障患者较有特殊病种保障者有更高收缩压(145.51±2.34 vs 133.15±1.96/138.77±1.82/140.47±0.73,p=0.001)。年龄<65岁的患者舒张压较65岁以上者更高(82.57±11.80 vs 76.23±11.17,p=0.000),周边地区患者较主城区者有更高的舒张压(81.42±11.13 vs 76.35±11.50,p=0.000),无特殊病种保障的患者较有特殊病种保障者舒张压更高(84.09±1.46 vs 78.44±1.36/78.33±1.06/76.86±0.42,p=0.000),糖尿病病程5年以内的患者的舒张压较病程5年以上者更高(80.17±12.00vs 76.43±11.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控制率单因素分析显示,来自主城区的患者血压控制率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的患者(26.9%vs 16.0%,p=0.000);治疗月花费超过500元的患者血压控制率高于月花费500元以内的患者(28.7%vs 21.9%,p=0.019);有中心性肥胖的患者血压控制率要低于无中心性肥胖者(22.0%vs31.9%,p=0.002);经常运动的患者血压控制率要高于不运动者(28.5%vs 19.5%,p=0.001);吸烟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低于不吸烟者(15.7%vs26.3%,p=0.001);在伴发疾病和合并症上,合并冠心病(29.0%vs20.5%,p=0.002)、心力衰竭患者(34.7%vs 23.3%,p=0.029)血压控制率均高于无相应疾病者;糖尿病患病年限5年以上的患者血压控制率高于病程较短者(26.8%vs 18.5%,p=0.004);在特殊疾病保障种类方面,没有特病保障的患者血压控制率最低,为11.6%,只具有高血压特病保障的患者血压控制率最高,为32.1%,高于只具有糖尿病特病保障者(25.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来自主城地区(OR=1.79,95%CI:1.202.65,P=0.004)、有高血压特殊病种保障(OR=3.16,95%CI:1.277.89,P=0.014)、糖尿病患病病程5年以上(OR=1.76,95%CI:1.202.59,P=0.004)为影响血压控制率的保护因素;中心性肥胖(OR=0.58,95%CI:0.410.83,P=0.002)、不经常运动(OR=0.55,95%CI:0.400.75,P=0.000)、吸烟(OR=0.54,95%CI:0.350.82,P=0.004)、合并冠心病(OR=0.66,95%CI:0.480.91,P=0.011)为影响血压控制率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庆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门诊血压控制率较低,应加大对周边地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宣传教育,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对有合并或伴发疾病的患者应加强综合管理以降低总体风险,国家也应加大对医疗保障的投入,减轻患者负担,从而提高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潘艺丹[9](2020)在《广州某医院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广州某三甲医院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围手术期血压达标情况、血压达标的影响因素,并对降压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为提高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达标率及降压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广州某三甲医院外科手术的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和降压药物用药合理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2012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该院进行手术,诊断为高血压病,年龄≥18岁的住院患者。排除标准:恶性肿瘤多处转移者,进行剖宫产术者,术后有严重的并发症者,提取信息中包含的一般情况、诊断信息、医嘱记录信息资料等不完整者。从该院构建的高血压患者数据库提取患者住院、体征、诊断、医嘱、手术记录等临床资料,分析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的血压波动情况、血压达标率及降压用药合理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围手术期血压达标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初筛病例2862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共368例,其中男性274例(74.5%),女性94例(25.5%),平均年龄为78.8±13.6岁(年龄范围:25~100岁),40.5%的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8.7%合并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手术当天平均血压140.4/75.6mm Hg,较术前3天平均血压略有升高。高血压患者手术当天的血压达标率为59.8%,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手术当天血压达标率为47.5%,没有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手术当天血压达标率为69.5%,血压达标率在两组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8.07,P<0.001)。317例高血压患者使用了降压药物,降压治疗率为86.1%。使用了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与未使用任何降压药物的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存在统计学差异(63.4%vs 37.3%,χ2=20.58,P<0.001)。59例高血压患者未在术前停用ACEI、ARB及利尿药,存在降压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57例高血压患者在围手术期使用了可升高血压药物且血压达标率较低,与未使用可升高血压药物的患者之间血压达标率存在统计学差异(62.4%vs45.6%,χ2=6.632,P=0.0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下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的达标造成不利影响:吸烟史(OR=0.30,P<0.001,95%CI:0.18~0.75)、饮酒史(OR=0.52,P=0.035,95%CI:0.28~0.96)、合并糖尿病(OR=0.46,P=0.002,95%CI:0.29~0.75)、BMI≥28(OR=0.35,P=0.02,95%CI:0.17~0.69)、手术麻醉采用局部麻醉(OR=0.38,P<0.001,95%CI:0.22~0.65)。结论:血压管理情况方面,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达标率较高,但因合并疾病原因,不同降压目标值的患者之间达标率有较大差异,没有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患者手术当天血压达标率较高(69.5%vs47.5%)。高血压降压用药合理性方面,围手术期内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率偏低,部分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存在降压药物使用不当的情况。建议对临床医疗团队进行围手术期用药知识的培训,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BMI≥28(肥胖)、合并糖尿病、吸烟、饮酒、采用局部麻醉可能是影响患者血压达标的危险因素。应对有此类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Bureauof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NationalHealthCommissionofPeople′sRepublicofChina;NationalCenterforCardiovascularDiseases;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FuwaiHospital;ChineseCenterforControlandPrevention;ChineseSocietyofCardiology;ChineseMedicalDoctorAssociationHypertensionCommittee;ChinaSportScienceSociety;ChineseNutritionSociety;ChineseStroke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10](2020)在《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文中研究指明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是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强调高血压防线前移,面向全人群,包括健康人群、高血压易患人群和高血压患者,制订了血压健康管理路径和评估体系,提供全方位的血压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内容包括健康信息收集、筛查评估、膳食指导、运动干预、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简洁明了,便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健康管理工作者及社会大众践行。该规范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高血压防控工作的规范化。
二、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3.1 问卷调查 |
2.3.2 体格检查 |
2.3.3 临床生化指标检测 |
2.4 相关概念定义 |
2.5 统计分析 |
2.5.1 基本人口学特征及患病情况 |
2.5.2 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 |
2.5.3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
2.5.4 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
2.6 质量控制 |
2.6.1 研究设计阶段 |
2.6.2 现场数据收集阶段 |
2.6.3 数据录入、整理及分析阶段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线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与心血管疾病的现况研究 |
3.1.1 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基本特征及患病情况 |
3.1.2 糖尿病、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情况 |
3.1.3 糖尿病、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
3.1.4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基线特征比较 |
3.1.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前瞻性研究 |
3.2.1 基于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 |
3.2.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研究 |
第四章 讨论 |
4.1 糖尿病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病率及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高 |
4.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 |
4.3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偏低 |
4.4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4.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人群SBP和DBP与心血管疾病呈J型关联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研究Ⅰ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高血压诊断标准 |
1.3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证素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观察指标及相关病例信息调查表 |
2.3 证素的确定方法 |
2.4 病例纳入及数据整理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资料一般情况 |
4.2 病位证素分布特征 |
4.3 病性证素分布特征 |
4.4 病位证素组合分布特征 |
4.5 病性证素组合分布特征 |
5 研究小结 |
研究Ⅱ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高血压诊断标准 |
1.3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证素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观察指标及相关病例信息调查表 |
2.3 证素的确定方法 |
2.4 病例纳入及数据整理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危险因素赋值情况 |
4.2 各病性证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
4.3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
5 研究小结 |
讨论与分析 |
1 中医证素研究的必要性 |
2 中医证素与危险因素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
3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的优势 |
4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理论渊源 |
2 病因病机 |
3 中药治疗 |
4 针灸治疗 |
5 其他疗法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理机制 |
2 相关危险因素 |
3 代谢组学研究 |
4 基因、分子、炎症因子水平 |
5 治疗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慢病管理概述 |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
1.4.1 关键问题分析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4)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
1 影响高血压发病的因素 |
1.1 遗传因素 |
1.2 环境因素 |
1.3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
1.4 其他因素 |
2 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机制 |
2.1 神经机制 |
2.2 肾脏机制 |
2.3 激素机制 |
2.4 血管机制 |
2.5 胰岛素抵抗 |
3 载脂蛋白E及其基因的多态性 |
3.1 载脂蛋白E的多态性 |
3.2 载脂蛋白E基因的多态性 |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关系 |
4.1 基因频率 |
4.2 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 |
4.3 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4.4 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异常 |
4.5 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
4.6 载脂蛋白E引起高血压病可能的机制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1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 |
2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
3 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 |
4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
4.1 中医内治法 |
4.2 中医外治法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资料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资料分析 |
1.1 一般情况分析 |
1.2 个人史情况分析 |
1.3 并发症情况分析 |
2 高血压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析 |
2.1 遗传平衡检验 |
2.2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性别 |
2.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年龄 |
2.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并发症 |
2.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 |
3 高血压患者证候分布规律 |
3.1 证候与性别 |
3.2 证候与年龄 |
3.3 证候与吸烟和饮酒 |
3.4 证候与并发症 |
3.5 证候与血脂水平 |
4 高血压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证候的关系 |
分析与讨论 |
1 一般情况与病史分析 |
1.1 性别与年龄 |
1.2 高血压病病程与发病年龄 |
1.3 吸烟史与饮酒史 |
1.4 并发症 |
2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析 |
3 证候分析 |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证候的关系 |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证候相关性的探讨 |
5.1 载脂蛋白E基因与血脂异常 |
5.2 血脂异常与痰湿 |
5.3 载脂蛋白E基因与痰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病例观察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6)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入选病人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收集指标 |
2.3.1 一般情况 |
2.3.2 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 |
2.3.3 用药情况 |
2.3.4 血生化指标 |
2.3.5 达标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我院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一般情况、使用药物、达标情况对比 |
3.2 影响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LDL达标的单因素分析 |
3.3 影响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N-HDL达标的单因素分析 |
3.4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LDL达标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
3.5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N-HDL达标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
3.6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
3.7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达标的单因素分析 |
3.8 影响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脂达标的多因素分析 |
3.8.1 影响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LDL达标的多因素分析 |
3.8.2 影响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N-HDL达标的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对扬州市双桥社区高血压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社区人群常见慢性病现状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社区人群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
2.2 社区人群人口学资料分布情况 |
2.3 社区人群患慢性病情况 |
2.4 社区人群各年龄段慢性病患病情况 |
2.5 社区人群各种慢性病合并患病情况 |
2.6 社区人群患高血压病的影响因素分布情况 |
2.7 社区患高血压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管理现状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管理与控制情况 |
2.2 2017~2019各年高血压病血压控制情况 |
2.3 不同特征人群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
2.4 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病情况 |
2.5 合并其他慢性病对血压控制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社区高血压病患者五色分类管理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分级分层管理现状 |
2.2 人口学特征及慢性病对社区人群死亡率的影响 |
2.3 社区全人群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高血压病患者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5 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其他慢性病的死亡情况 |
2.6 基于死亡风险的高血压病患者分级 |
3 讨论 |
3.1 我国常见高血压管理模式 |
3.2 高血压专业管理人员缺口 |
3.3 分级后的管理措施 |
3.4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与用药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分级管理研究进展 |
1 我国高血压分级现状 |
2 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 |
3 高血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 国外高血压与管理现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重庆地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门诊血压控制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调查设计 |
1.2.2 数据测量 |
1.2.3 诊断标准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人群基本特征 |
2.2 影响血压值的因素分析 |
2.3 影响血压控制率的因素分析 |
2.3.1 单因素分析 |
2.3.2 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广州某医院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1.绪论 |
1.1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研究背景 |
1.2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的国内外进展 |
1.3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目标及血压达标影响因素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方法 |
3.结果 |
3.1 高血压病例筛选流程 |
3.2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基本特征 |
3.3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变化情况 |
3.4 各年龄组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达标率分析 |
3.5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达标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3.6 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降压用药合理性分析 |
4.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4.4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队列研究[D]. 崔亚. 兰州大学, 2021(09)
- [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吕双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4]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 葛明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脂达标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林超. 南昌大学, 2020(08)
- [7]对扬州市双桥社区高血压管理情况的调查分析[D]. 柏广浩. 扬州大学, 2020(04)
- [8]重庆地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门诊血压控制率及影响因素分析[D]. 黄秋瑾.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9]广州某医院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回顾性分析[D]. 潘艺丹. 暨南大学, 2020(03)
- [10]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J]. Bureauof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NationalHealthCommissionofPeople′sRepublicofChina;NationalCenterforCardiovascularDiseases;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FuwaiHospital;ChineseCenterforControlandPrevention;ChineseSocietyofCardiology;ChineseMedicalDoctorAssociationHypertensionCommittee;ChinaSportScienceSociety;ChineseNutritionSociety;ChineseStrokeAssociation;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Cardiology.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