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联通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的总体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羚平[1](2014)在《LTE FDD无线网络系统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无线通信系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由于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领域面对WiFi、WiMAX等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挑战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展开了UTRA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 LTE)的研究。这项研究的成果可以使移动通信获得更低的成本、更低的延时、更快的数据速率、更大的系统容量以及更广的覆盖范围。在这个大环境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建设LTE网络成为现阶段所有从事和关心LTE网络规划和网络建设人员所关注的课题。由于LTE是新兴的技术, LTE FDD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制造方面还有诸多不经验不足,解决方案尚不够完善。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LTE无线网络的国内外发展趋势,从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入手,对LTE FDD的基本原理及关键技术做了系统介绍,论述了LTE无线网络优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具体给出了某城市的LTE FDD无线网系统方案设计:LTE FDD无线网设计原则及目标、LTE FDD覆盖建设方案设计、LTE FDD基站容量配置方案设计、LTE FDD反馈线设置方案设计、频率计划及干扰协调、接口配置与GPS同步。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利用无线网络仿真平台,对某城市的LTE FDD无线网络进行网络仿真,介绍了现网状况,具体阐述了仿真目标、仿真调整原则和仿真参数设置。根据仿真结果,对弱覆盖问题给出了调整措施,形成了满足规划设计目标的仿真规划结论。最后论述了基站簇优化工作内容和流程,针对已建成的某城市LTE FDD无线网络,进行了弱覆盖优化、干扰优化、切换优化和PCI优化,优化后经过实际运行,很好的满足了无线网络系统的要求。
乔桥[2](2012)在《基于GIS的警用指挥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公安和武警这两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担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打击犯罪活动、维护交通安全等重要职责,能否对一线警务人员做到有效指挥是决定各项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举办各种大型活动的次数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安保工作对公安和武警的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地震、洪水、雪凝等自然灾害频发,各类突发性事故案件也时有发生,这些时间和生命紧密相关的情况对处置效率的要求极高,使得公安和武警的指挥效能面临着更多的考验。然而,利用无线电对讲机进行语音通信的传统指挥方式已经成为制约公安和武警提升应急指挥能力的瓶颈,这些情况使得我们迫切需要在一线警务人员和指挥部门之间构建一种可视化、实时化、智能化的指挥调度平台,以提升公安和武警的指挥效能。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以3G移动通信网络为信息传输纽带,以GIS为核心的具有定位跟踪、远程通信、路线智能规划等功能于一体的警用指挥调度系统。本文首先对Android、WebGIS、GPS和3G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安和武警在指挥活动中的实际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并分别对位于前端采用C/S模式的移动终端子系统和位于后端采用B/S模式的指挥调度管理中心子系统的软件系统结构进行了设计。其次,分别对移动终端子系统中的系统登录、GPS信息采集及上传、自我定位、多媒体信息采集、文件上传、视频实时传输等核心模块,以及指挥调度管理中心子系统中的系统登录、移动终端定位跟踪、历史轨迹回放、最优路径分析、实时视频播放、WebGIS等核心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同时对后端系统的数据库进行了设计。第三,论文在分析研究传统最优路径规划算法的基础上,结合警用指挥调度系统的实际引入了分层思想,并对传统的分层策略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一种基于分层策略的兼顾实用性、运算效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启发式双向搜索算法,并对该算法进行了性能测试与分析。最后,对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终端子系统和基于J2EE平台的指挥调度管理中心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实现。
郝益勇[3](2012)在《提升移动网络用户体验质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3G业务的大规模普及,网络承载的业务逐步从语音业务向数据业务转移,运营商在2G网络上积累的运营经验已经不能满足新业务的要求,运营商的关注点不再是接通率、掉话率、语音质量等网络层指标,他们会更多地关注端到端的体验质量,但是对用户体验质量的度量和评估体系尚未形成,还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客观因素出发,围绕用户体验质量展开论述。首先,分析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主要包括用户分类、业务分类,并从购买、使用、反馈三个过程分析了用户体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其次,以运营商的网络和应用为基础,构建用户体验质量的评估体系,目前许多通信标准化组织都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并且主要是关注业务质量层面,本文综合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构建了新的评估体系,将移动网络中的影响因素分为网络层指标和应用层指标,分别对应双因素激励理论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并认为,网络层指标需要达到一定的门限才能保证用户体验质量,应用层指标的提升可以使用户更加愉悦。第三,进一步综合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建立用户体验的量化评估架构,然后用小波神经网络、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用户体验进行量化分析,这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但是在用户体验质量为中等的情况下,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有些差异,并总结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第四,以TD-SCDMA为例,以提升用户体验质量为目的,本文从技术角度、运维角度和管理角度提出了多种优化方法。最后,通过公开数据分析了3G网络中用户体验质量对用户数增长的影响,然后用指数模型、最小二乘法以及Logistic模型预测用户数的增长规律。最小二乘法的短期预测比较准确,通过Logistic模型的预测,2013-2014年是3G用户数量增长最迅速的阶段;通过数据分析,用户体验质量对用户数量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用户体验质量对ARPU值的影响作用很大。
许锐[4](2009)在《我国3G无线系统标准巡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我国通信标准化组织(CCSA)第三代移动通信3种制式无线系统标准的编制历程、成果,分析其适用性。
王培忠[5](2008)在《基于CDMA交通视频监测网络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交通需求日益增加,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交通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缓解和解决上述问题,在我国交通管理方面,政府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出将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作为我国未来交通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综合有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个全方位、大范围内、及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本课题描述了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和CDMA技术特点。结合目前国内运营的CDMA网络,详细分析了CDMA IP承载网络结构和业务功能,VPN/VPDN技术的特点及在目前网络上的应用。同时根据掌握情况,对实际CDMA网络的覆盖、业务类型、业务承载、话务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为本课题网络的建设和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好的基础本课题主要目的是在CDMA网络上利用点到多点虚拟专用网(VPN)构建实时视频监控网络。本课题对该通信网进行了网络系统设计,给出了网络拓扑结构和业务流程,并对网络中硬件加以详细描述。在CDMA网络平台实现了对视频业务的传输、处理等功能。最后,通过对网络的性能测试,得出结论,该网络满足设计要求。通过设计,该网络能够实现对视频业务的支持。在保证视频业务传输的同时,实现了交通管理、车辆监控合等综合业务。
吕竑[6](2008)在《中国联通CDMA产品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双轮”驱动我国移动通信行业高速发展。2002年,中国联通CDMA码分多址数字移动通信网络投入运营。作为技术优势明显的第二代移动通信产品,CDMA产品曾被寄予带动产业发展、平衡竞争力量、推动行业变革和技术演进的厚望。然而,其目前不足10%的市场占有率和营业收入份额、显着低于同行业平均的盈利水平,使CDMA产品竞争战略的研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CDMA产品有着良好的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环境。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移动通信市场需求仍处于客户数量规模和业务多样化应用两个层次的高速增长中;同时,双寡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垄断、三产品(移动GSM产品、联通GSM产品和CDMA产品)竞争的市场格局,使行业竞争较为激烈。而CDMA产品具有建网和维护成本较低、语音质量高、业务承载能力强、业务开发潜力大、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等产品内在优势。并且,移动通信行业的经济特性,决定了CDMA网络同样是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具有服务社会大众的社会属性;决定了CDMA产品具有规模效益、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性;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要求CDMA等移动通信产品回归其成长稳定、利润水平不高的行业特性。依据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理论,CDMA产品最适合的竞争战略是低成本为主差异化为辅的融合战略。按照低成本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要求,必须加强务实、高效、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构建高效、扁平化、事业部制的公司组织结构;采用以语音、短信、新业务等三种类型服务为特征的市场细分标准;采用以用户感知整体使用价值为依据、以单个套餐为产品的新的产品界定方式;采用以开发和引导市场需求为宗旨的研发战略,增强产品自身的差异化程度;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服务品牌的差异化。以低成本优势进攻类型细分的目标客户市场,以服务创新和业务应用的差异化增加客户附加价值,实现增强用户美誉度、降低用户流失、阻止竞争对手模仿的目标。同时,必须按照低成本和差异化融合战略的要求制定员工招聘、培养和激励政策;采用加强预算管理控制成本支出的财务战略;采用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决策流程控制等措施实施战略控制。
詹小勇[7](2008)在《CDMA协议及其在维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令系统受通信协议的控制,是通信网的神经系统,是通信网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通信网络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其中七号信令系统是蜂窝移动通讯网的基础。通信网络的维护、优化和故障分析与信令和协议密不可分,因此信令和协议的研究对通信系统维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结合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对七号信令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七号信令的MTP层、SCCP层、TCAP层和MAP层相关协议和规范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阿尔卡特朗讯CDMA设备的特点,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故障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本论文首先对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结构、信令接口及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着重介绍了阿尔卡特朗讯的CDMA设备;然后对CDMA系统中使用的七号信令协议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最后总结了长期工作中运用协议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
郭剑[8](2006)在《中国联通PPC用户数据业务实时计费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中国联通推出了不少增值业务,如短信、BREW/JAVA、WAP等。但到目前为止,增值业务还主要是对后付费用户开放,大部分智能网预付费用户尚不能使用增值业务。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智能网平台的体系结构不能支持数据业务的实时计费。 在中国联通的一些分公司,预付费用户的比重大于后付费用户。出于竞争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些分公司的智能网平台均开通了SMS/1X/IVR等增值业务。此举在赢得和保持客户的同时也出现了用户大量欠费的问题,给联通带来了难以控制的收入损失。因此,解决智能网用户数据业务实时计费的问题迫在眉睫。 论文以中国联通CDMA智能网预付费用户为核心,详细介绍了联通的业务、网络和支撑系统的现状,全面分析了预付费用户在增值业务计费等支撑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源,深入研究了预付费用户数据业务实时计费问题的解决方案。 论文中Diameter方案是在原有的增值业务支撑体系架构中增加了信用控制服务器,实现智能网预付费用户使用增值业务时的实时计费和信用控制功能。方案中采用了新的AAA协议——Diameter协议,它是Radius协议的升级版本。该协议不但可以兼容现有的Radius协议,还能支持未来的3G数据业务发展,被认为是最适合未来移动通信系统的AAA协议。 基于Diameter方案,后续研究工作可针对3G网络和业务的特点,结合国内外计费系统的发展趋势,研究后付费和预付费的融合方案,实现两大用户群的统一支撑方案。
朱筱兰[9](2005)在《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综合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电信改革不断深入,移动业务竞争日趋激烈,对网络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针对联通移动网络管理的现状,联通四川分公司根据联通总部移动部的统一规划,专门立项解决这个问题,该项目的目的是建设一个能迅速准确地提供反映网络运行现状的关键指标,使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地根据网络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移动网络,提高网络服务水平的移动专业综合网管系统。 本文作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了整个项目的部分内容的需求调研、需求分析,项目实施概要设计和项目实施详细设计工作。 本论文主要针对联通四川分公司投入运营的GSM移动通信网络的网络管理、资源管理和运营维护与分析等方面现有系统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给出了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针对该需求,设计了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该系统设计涉及到各级管理层、网络技术操作层,包括总部、省分公司和市州分公司的各管理部门,省市网络运行执行单位的网络管理、资源管理和运营维护与分析等。该综合管理系统设计采用基于CORBA的中间件技术,并结合J2EE、消息队列、XML等技术,使整个系统在良好整合现有专业网管等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各种应用要求,同时既使系统具有一种良好的架构,又可方便快捷的增加其他应用。
潘燕[10](2004)在《天津联通移动通信发展战略研究与实施》文中提出移动通信已经是当今世界发展最热门的通信技术,进入二十一世纪,其技术发展和用户增长速度之快,已经远远超出了专家的预测。而随着我国 3G 运营牌照的发放和电信市场的即将开放,如何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断成长,成为摆在天津联通公司面前的一道课题。因此,如何正确的选择和实施未来天津联通公司的移动通信发展战略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本文利用系统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分析了移动通信的发展阶段及其自身的特点。从我国和天津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天津联通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运用 SWOT 分析法对天津联通公司的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通过宏观预测的方法对天津联通 2004-2008 年移动通信业务发展进行了预测,并运用 AHP方法找到了影响天津联通移动通信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此基础上,依据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方法与步骤,提出了天津联通公司移动通信发展战略,即 CDMA、GSM 和 G&C 双模移动通信网的网络发展战略,两网并举、差异经营和城乡并举、拓展空间的业务发展战略;最优的服务营销战略。 最后,结合天津联通公司的实际情况从网络建设、业务发展、市场管理与开拓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四个方面提出了确保战略实施的具体措施。
二、中国联通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的总体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联通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的总体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LTE FDD无线网络系统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移动网络的发展趋势 |
1.2.2 国外 4G 网络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3 国内 4G 网络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LTE 无线网络基础原理 |
2.1 LTE 无线网络理论背景 |
2.1.1 LTE 技术背景 |
2.1.2 LTE 基础原理 |
2.1.3 LTE 技术特点 |
2.2 LTE FDD 无线网结构 |
2.3 LTE 无线网络优化基础 |
2.3.1 优化基础概念 |
2.3.2 LTE 无线覆盖基础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LTE FDD 无线网系统方案设计 |
3.1 中国联通张家界市分公司无线网络现状 |
3.1.1 无线网络规模现状 |
3.1.2 无线网络覆盖现状 |
3.1.3 WCDMA 网业务量分析 |
3.1.4 GSM 网业务量分析 |
3.1.5 频率使用现状 |
3.2 LTE FDD 无线网设计原则及目标 |
3.2.1 总体原则 |
3.2.2 区域选择原则 |
3.2.3 成本目标 |
3.3 LTE FDD 覆盖建设方案设计 |
3.3.1 LTE 链路预算 |
3.3.2 链路预算结果及分析 |
3.4 LTE FDD 基站容量配置方案设计 |
3.4.1 LTE FDD 基站容量配置原则 |
3.4.2 设备配置要求 |
3.4.3 LTE FDD 基站容量配置模型 |
3.4.4 基站设备选型 |
3.5 LTE FDD 天馈线设置方案设计 |
3.5.1 天馈线建设总体原则 |
3.5.2 天线指标 |
3.5.3 隔离度要求 |
3.5.4 天馈线建设方案 |
3.6 频率计划及干扰协调 |
3.6.1 频率计划 |
3.6.2 干扰协调 |
3.7 接口配置与 GPS 同步 |
3.7.1 接口配置 |
3.7.2 GPS 同步 |
3.8 LTE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与改造 |
3.8.1 新建分布系统方案 |
3.8.2 原单通道分布式系统改造 |
3.8.3 原双通道分布式系统改造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LTE FD 无线网络系统仿真 |
4.1 概述 |
4.1.1 现网状况介绍 |
4.1.2 仿真调整原则 |
4.2 仿真参数设置和评估方法 |
4.3 网络结构评估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4.1 RSRP 仿真结果分析 |
4.4.2 SINR 仿真结果分析 |
4.5 仿真调整与结论 |
4.5.1 弱覆盖问题与处理 |
4.5.2 仿真规划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LTE FDD 无线网络测试与优化 |
5.1 概述 |
5.2 基站簇优化工作流程 |
5.3 弱覆盖优化 |
5.4 干扰优化 |
5.5 切换优化 |
5.6 PCI 优化 |
5.7 本章小节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中国联通相关企业规范) |
(2)基于GIS的警用指挥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手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
1.1.2 GIS 与 GPS 技术融合的研究成果运用广泛 |
1.2 课题研究的起因、可行性及意义 |
1.2.1 引发课题研究的起因 |
1.2.2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
1.2.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
2.1 Android 平台研究 |
2.1.1 智能手机平台分析及选择 |
2.1.2 Android 平台解析 |
2.1.3 Android 应用程序组成结构剖析 |
2.2 GIS 和 WebGIS 技术 |
2.2.1 GIS 技术概述 |
2.2.2 WebGIS 技术概述 |
2.2.3 WebGIS 实现技术研究 |
2.2.4 WebGIS 开发平台的选择 |
2.3 GPS 技术 |
2.4 3G 技术 |
2.4.1 3G 技术概述 |
2.4.2 三种 3G 技术介绍与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警用指挥调度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需求 |
3.2 系统功能需求 |
3.2.1 移动终端子系统的功能需求 |
3.2.2 指挥调度管理中心子系统的功能需求 |
3.3 系统安全性需求 |
3.4 系统其他相关需求 |
3.5 系统用例分析 |
3.5.1 系统的参与者 |
3.5.2 系统的用例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警用指挥调度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系统总体结构 |
4.1.2 软件体系结构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地理信息类数据库的建立 |
4.2.2 业务系统信息类数据库设计 |
4.3 移动终端子系统关键模块设计 |
4.3.1 系统登录模块设计 |
4.3.2 GPS 信息采集及上传模块设计 |
4.3.3 自我定位模块设计 |
4.3.4 多媒体信息采集模块设计 |
4.3.5 文件上传模块设计 |
4.3.6 视频实时传输模块设计 |
4.4 指挥调度管理中心子系统关键模块设计 |
4.4.1 系统登录模块设计 |
4.4.2 移动终端定位模块设计 |
4.4.3 历史轨迹回放模块设计 |
4.4.4 最优路径分析模块设计 |
4.4.5 实时视频播放模块设计 |
4.4.6 WebGIS 模块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警用指挥调度系统的最优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
5.1 问题的引入 |
5.2 传统最短路径算法的研究与分析 |
5.2.1 经典最短路径算法研究 |
5.2.2 传统最短路径算法分析 |
5.3 基于分层策略的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及优化 |
5.3.1 分层策略的基本思想 |
5.3.2 分层模型的建立 |
5.3.3 基于分层策略的启发式双向搜索算法及其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警用指挥调度系统的实现 |
6.1 系统开发运行环境与工具 |
6.2 MapXtreme Java Edition 开发 WebGIS 的方法 |
6.3 移动终端子系统的实现 |
6.3.1 系统登录 |
6.3.2 移动终端子系统主界面 |
6.3.3 GPS 信息采集及上传 |
6.3.4 自我定位 |
6.3.5 多媒体信息采集 |
6.3.6 多媒体信息传输 |
6.3.7 综合信息查询 |
6.4 指挥调度管理中心子系统的实现 |
6.4.1 系统登录 |
6.4.2 系统主界面 |
6.4.3 移动终端监视 |
6.4.4 地理信息服务 |
6.4.5 短信息发送 |
6.5 系统测试 |
6.5.1 系统测试环境 |
6.5.2 系统测试方法及内容 |
6.5.3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提升移动网络用户体验质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网络用户体验研究的必要性 |
1.1.1 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 |
1.1.2 移动网络运营中的新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几个概念的定义和说明 |
2.2 国外对于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用户体验的研究进展 |
2.2.2 国外对于移动网络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
2.3 国内对于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内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对于移动网络用户体验的研究现状 |
2.4 对目前研究现状的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移动网络用户体验的影响因素 |
3.1 移动用户的细分 |
3.1.1 移动用户细分的目的 |
3.1.2 移动用户细分的影响因素 |
3.1.3 移动运营商对用户的细分标准 |
3.2 移动业务的细分 |
3.2.1 移动业务细分的目的 |
3.2.2 监管机构对于电信业务的分类 |
3.2.3 3GPP关于移动通信的业务分类 |
3.2.4 移动通信的业务分类 |
3.3 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 |
3.3.1 影响购买的因素 |
3.3.2 影响使用的因素 |
3.3.3 用户体验的沟通与反馈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移动网络用户体验评估体系 |
4.1 重新构建评估体系的需求背景 |
4.2 通信标准化组织的研究成果 |
4.2.1 ITU-T定义的用户体验 |
4.2.2 3GPP定义的用户体验 |
4.2.3 ETSI定义的用户体验 |
4.2.4 CCSA的研究成果 |
4.2.5 研究成果总结 |
4.3 用户体验相关指标的获取 |
4.3.1 基于网管KPI的指标 |
4.3.2 基于路测的KPI的指标 |
4.3.3 基于探针的用户体验测量 |
4.4 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用户体验指标体系 |
4.4.1 网络层指标 |
4.4.2 业务层指标 |
4.4.3 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用户体验质量的量化分析 |
5.1 移动网络中的用户体验评估模型 |
5.1.1 技术因素(Y1) |
5.1.2 运营因素(Y2) |
5.1.3 人机接口因素(Y3) |
5.1.4 用户预期因素(Y4) |
5.1.5 价格因素(Y5) |
5.1.6 经营能力因素(Y6) |
5.2 小波神经网络分析方法 |
5.2.1 小波理论 |
5.2.2 小波神经网络 |
5.2.3 数据采集 |
5.2.4 数据分析 |
5.3 模糊层次分析法 |
5.3.1 层次分析法 |
5.3.2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理论分析 |
5.3.3 数据采集 |
5.3.4 数据分析 |
5.4 方法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用户体验质量的提升方法 |
6.1 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体验质量 |
6.1.1 TD-SCDMA系统结构 |
6.1.2 TD-SCDMA典型信令流程 |
6.1.3 优化技术 |
6.2 通过运维手段提升用户体验 |
6.2.1 覆盖优化 |
6.2.2 服务器和路由优化 |
6.2.3 吸引ISP入驻IDC |
6.2.4 内容优化技术 |
6.2.5 通过WLAN技术分流用户 |
6.3 通过管理手段提升用户体验 |
6.3.1 合理引导用户预期 |
6.3.2 利用价格手段调整网络负荷 |
6.3.3 围绕用户体验质量重构价值链 |
6.3.4 新技术对于用户体验的影响 |
6.3.5 融合促成无缝体验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用户体验质量对运营商的影响 |
7.1 用户体验质量对3G用户数量的影响 |
7.1.1 移动运营商用户数量的变化趋势 |
7.1.2 运营商用户数量的量化分析 |
7.1.3 用户体验质量与3G用户数量的关系 |
7.2 用户体验质量对ARPU值的影响 |
7.3 用户体验质量与SLA的关系 |
7.4 对运营商的建议 |
7.4.1 围绕用户体验进行企业流程再造 |
7.4.2 关注峰终体验 |
7.4.3 关注差异化服务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1:相关术语及缩略语 |
附录2: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我国3G无线系统标准巡礼(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CDMA2000系列 |
1.1 800 MHz CDMA2000 HRPD (第一阶段) 行业参考性标准 (2004) |
1.2 2 GHz CDMA2000 1X、HRPD行业推荐性标准 (2007) |
1.3 800 MHz CDMA2000 HRPD (第二阶段) 行业参考性标准 (2008) |
1.4 2009年行业标准计划及编制需求 |
2 WCDMA系列 |
2.1 2GHz WCDMA (第一阶段) 行业推荐性标准 (2007) |
2.2 2GHz WCDMA终端、网管推荐性标准 (2008) |
2.3 2009年行业标准计划及编制需求 |
3 TD-SCDMA系列 |
3.1 系统设备和接口相关 |
3.2 业务与应用功能相关 |
3.3 网管和安全相关 |
3.4 2009年行业标准计划 |
3.4.1 系统设备与接口方面 |
3.4.2 网管、安全方面 |
3.4.3 业务与应用方面 |
4 我国现阶段3G无线网标准编制特点和趋势 |
4.1 网元设备标准趋向完善 |
4.2 各技术体制标准的系统化 |
4.3 注重业内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
5 结语 |
(5)基于CDMA交通视频监测网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交通视频监测网络开发应用概况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4 CDMA系统的特点 |
第2章 CDMA网络及应用 |
2.1 CDMA系统的主要优点 |
2.2 CDMA技术基本原理 |
2.3 CDMA移动通信网络特点 |
2.4 CDMA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 |
2.5 CDMA网络参考模型 |
2.6 CDMA网络应用情况 |
2.7 VPDN技术在CDMA网络中的应用 |
第3章 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规划 |
3.1 无线网络规划 |
3.2 交换网络规划 |
第4章 本地CDMA网络现状及数据业务系统结构 |
4.1 本地商用CDMA网络支持的业务类型 |
4.2 网络现状分析及资源调查 |
4.2.1 本地商用CDMA网现状 |
4.2.2 本地CDMA网络话务分析 |
4.2.3 本地CDMA网络数据业务热点区域说明 |
4.3 本地CDMA网络数据业务系统结构 |
第5章 交通视频监测网络设计及实现 |
5.1 交通视频监测网络需求 |
5.2 交通监测系统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 |
5.2.1 系统实现功能要求 |
5.2.2 系统技术指标要求 |
5.3 网络设计原则和技术方案总体要求 |
5.4 网络总体结构 |
5.4.1 网络拓扑描述 |
5.4.2 系统硬件组成 |
5.5 CDMA移动IP分组数据接入网络的实现 |
5.6 VPDN网络的建设 |
5.7 基于CDMA数据网络实时流媒体网络的建立 |
5.7.1 流媒体技术介绍 |
5.7.2 系统解方案 |
5.8 业务模式 |
结论 |
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联通CDMA产品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1.2 移动通信相关概念 |
1.3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分析工具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
2.1 竞争战略理论的提出 |
2.2 企业战略的三层次理论 |
2.3 竞争战略理论主要观点 |
2.4 理论观点评价及本文主要依据 |
2.5 我国电信行业竞争战略现状研究 |
第三章 CDMA产品外部环境 |
3.1 中国联通企业概况 |
3.2 宏观经济环境 |
3.3 行业现状 |
3.4 CDMA产品五种竞争力量 |
3.5 CDMA产品的机会和威胁 |
第四章 CDMA产品内部条件 |
4.1 CDMA发展历程 |
4.2 CDMA产品的优点及其经济意义 |
4.3 CDMA产品价值链 |
4.4 CDMA产品独特竞争能力分析 |
4.5 CDMA产品的优势和劣势 |
第五章 CDMA产品竞争战略选择 |
5.1 SWTO矩阵 |
5.2 竞争战略比较评价 |
5.3 CDMA产品竞争战略的确立 |
第六章 CDMA产品竞争战略实施 |
6.1 加强适合战略实施的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
6.2 构建效率为先保护创新的公司组织结构 |
6.3 切实保障全面提高市场营销能力 |
6.4 制定适合竞争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战略 |
6.5 制定以开发和引导市场需求为宗旨的研发战略 |
6.6 强化以预算管理为主题的财务战略 |
6.7 加强战略实施控制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附录: CDMA产品运营综合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CDMA协议及其在维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及现状 |
1.2 CDMA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
1.3 MAP协议在系统中的作用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CDMA的系统结构 |
2.1 CDMA的系统结构 |
2.2 CDMA系统的信令接口 |
2.3 阿尔卡特朗讯CDMA设备 |
2.3.1 阿尔卡特朗讯CDMA设备结构 |
2.3.2 ECP部分 |
2.3.3 5ESS部分 |
第三章 七号信令系统的总体结构 |
3.1 概述 |
3.2 七号信令系统的结构 |
3.3 七号信令系统的信号单元格式 |
3.4 信令链路测试消息 |
3.5 信令链路控制部分SCCP消息 |
3.5.1 SCCP层消息的结构 |
3.5.2 常用的SCCP的消息 |
3.5.3 SCCP的主要参数 |
3.5.4 SCCP参数地址表示语 |
3.5.5 SCCP层参数-全局码 |
第四章 CDMA系统中MAP协议 |
4.1 概述 |
4.2 术语的定义 |
4.3 SCCP的使用 |
4.4 TCAP的使用 |
4.5 MAP协议主要的消息流程 |
4.5.1 基本登记过程,不包括鉴权过程 |
4.5.2 鉴权 |
4.5.3 基本被叫 |
4.5.4 切换 |
4.5.5 补充业务 |
4.5.6 短消息 |
4.6 CDMA网中MAP消息主要参数 |
第五章 MAP协议在故障分析和定位中的应用 |
5.1 应用MAP协议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具 |
5.1.1 朗讯CDMA交换机故障定位的思路 |
5.1.2 朗讯CDMA设备故障定位常用工具 |
5.2 MAP协议应用实例 |
5.2.1 用户漫游到外地后被叫失败问题的分析 |
5.2.2 跨局拨打在盲区的CDMA用户听到关机音的问题分析 |
5.2.3 SCP宕机时智能网用户呼叫困难的解决方案 |
5.2.4 某业务区主叫困难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
5.2.5 国际漫游用户接收短消息问题的分析 |
5.2.6 关于一次主叫号码显示限制功能的测试和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联通PPC用户数据业务实时计费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1 中国联通的业务和网络情况简介 |
1.2.2 中国联通业务支撑系统情况简介 |
1.2.3 预付费和后付费融合的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中国联通的业务和网络现状 |
2.1 CDMA智能网业务 |
2.1.1 智能网业务种类 |
2.1.2 智能网预付费业务介绍 |
2.2 CDMA智能网网络现状 |
2.2.1 移动智能网网络结构 |
2.2.2 智能网络功能实体 |
2.2.3 智能网组网结构 |
2.3 增值业务现状 |
2.3.1 增值业务种类 |
2.3.2 WAP业务系统 |
2.3.3 JAVA/BREW下载平台 |
2.3.4 定位系统 |
2.3.5 联通在信 |
2.4 CDMA 1X网络现状 |
2.4.1 CDMA 1X数据业务网络结构 |
2.4.2 CDMA 1X支撑网络结构 |
第三章 中国联通业务支撑系统现状 |
3.1 现有BSS系统的体系结构 |
3.2 CDMA智能网预付费业务的支撑现状 |
3.2.1 CDMA智能网预付费业务概述 |
3.2.2 CDMA智能网预付费业务支撑现状 |
3.3 现有增值业务的支撑现状 |
第四章 PPC用户数据业务支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亟待解决的问题 |
4.2 已采取的措施 |
4.2.1 黑名单机制 |
4.2.2 与地方SP结算规则的修订 |
4.2.3 PDSCP的试点建设 |
4.3 PDSCP试点方案介绍 |
第五章 Diameter方案的研究 |
5.1 AAA协议的发展 |
5.1.1 AAA简介 |
5.1.2 Radius协议的功能及原理 |
5.1.3 Diameter协议的由来 |
5.1.4 Radius和Diameter协议的比较 |
5.2 Diameter协议 |
5.2.1 Diameter基础协议 |
5.2.2 Diameter信用控制协议 |
5.3 Diameter总体方案 |
5.3.1 方案提出的背景 |
5.3.2 方案简介 |
5.3.3 体系架构 |
5.3.4 业务流程对比 |
第六章 Diameter方案实施 |
6.1 涉及对现有系统的改造 |
6.2 实施难点分析 |
6.3 实施步骤建议 |
第七章 预付费和后付费融合趋势的分析 |
7.1 融合的必要性 |
7.2 融合的难点及挑战 |
7.3 联通智能网预付费用户面临的两大问题分析 |
7.4 融合计费的方案浅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综合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
1.1 综合网管系统项目简介 |
1.2 综合网管系统项目目标及范围 |
1.3 综合网管系统项目实施原则 |
1.4 四川联通网络及网管现状 |
1.4.1 四川联通GSM移动通信网现状 |
1.4.2 四川联通CDMA网现状 |
1.4.3 四川联通网管支撑平台现状 |
2 综合网管系统建设方案 |
2.1 项目需求分析 |
2.2 网管结构分析 |
2.3 网管建设方案分析与论证 |
2.3.1 方案一 功能域集中方案 |
2.3.2 方案二 网络层次集中方案 |
2.3.3 方案三 交叉集中方法 |
2.3.4 方案论证 |
2.4 网管解决方案特点 |
3 综合网管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整体架构图 |
3.2 系统运行结构图 |
3.3 系统应用部署图 |
4 综合网管系统单元设计 |
4.1 数据采集 |
4.1.1 GSM数据采集 |
4.1.2 设备接入 |
4.2 功能处理 |
4.2.1 GSM功能处理 |
4.3 系统对外接口 |
4.4 系统遵循的规范 |
4.5 组网方案 |
5 网管系统工程实施 |
5.1 概述 |
5.2 工程实施内容 |
5.3 系统测试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10)天津联通移动通信发展战略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1 移动通信迅速发展 |
1.1.2 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发展态势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1 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1.2.2 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企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战略的概念及特征 |
2.1.1 企业战略的概念 |
2.1.2 企业战略的特征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和因素模型 |
2.2.1 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
2.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因素模型 |
2.3 企业战略管理的步骤 |
2.3.1 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
2.3.2 行业及竞争环境分析 |
2.3.2.1 行业主要经济特性分析 |
2.3.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2.3.2.2 行业变革驱动因素分析 |
2.3.3 企业内部条件的SWOT分析 |
2.3.4 企业的使命与愿景的确定 |
2.3.5 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 |
2.3.6 企业战略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
2.3.7 企业职能部门的策略 |
2.3.8 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
第三章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及趋势 |
3.1 移动通信概念及发展 |
3.2 蜂窝技术及蜂窝移动通信网 |
3.2.1 蜂窝技术 |
3.2.2 蜂窝移动通信网 |
3.2.1.1 系统组成 |
3.2.1.2 蜂窝网的主要特征 |
3.3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3.3.1 CDMA 技术的发展 |
3.3.2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
3.3.3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展望 |
3.4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
3.5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
3.5.1 我国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现状 |
3.5.2 我国移动通信用户发展情况 |
3.6 天津市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
3.7 天津联通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
3.7.1 GSM 移动通信网发展现状 |
3.7.2 CDMA 移动通信网发展现状 |
3.8 结论和启示 |
第四章 天津联通移动通信发展战略分析 |
4.1 天津联通的基本状况 |
4.2 天津联通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4.2.1 天津联通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
4.2.2 通信行业及竞争环境分析 |
4.2.2.1 通信行业主要经济特征 |
4.2.2.2 市场竞争环境分析 |
4.2.2.3 行业变革驱动因素分析 |
4.3 天津联通内部条件的SWOT 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4.4 结论和启示 |
第五章 天津联通移动通信发展战略的制定 |
5.1 天津联通移动通信业务预测 |
5.1.1 预测的概念及程序 |
5.1.2 移动通信业务预测的基本原则 |
5.1.3 移动通信业务预测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
5.1.4 移动通信业务预测方法的选择 |
5.1.5 天津联通移动通信业务发展预测 |
5.1.6 业务预测的结论 |
5.2 战略目标分析 |
5.2.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5.2.2 AHP 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
5.2.3 影响天津联通移动通信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层次分析 |
5.3 天津联通移动通信发展战略 |
5.3.1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战略 |
5.3.1.1 CDMA 移动通信网核心网的发展 |
5.3.1.2 GSM 移动通信网的发展 |
5.3.1.3 CDMA 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的发展 |
5.3.1.4 GSM 移动通信网无线网的发展 |
5.3.1.5 进行G&C 双模移动通信网系统的建设 |
5.3.1.6 3G 的发展 |
5.3.2 移动通信业务发展战略 |
5.3.2.1 两网并存,差异经营 |
5.3.2.2 城乡并举,拓展空间 |
5.3.3 服务及营销战略 |
5.3.3.1 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 |
5.3.3.2 设计有竞争实力的服务项目 |
5.3.4 技术领先战略 |
第六章 天津联通移动通信发展战略的实施 |
6.1 网络建设措施 |
6.1.1 注重科学规划,讲求规模效益 |
6.1.2 深化网络优化 |
6.1.3 核心网络建设要恰当 |
6.1.4 建设好骨干传输网 |
6.2 业务发展措施 |
6.2.1 CDMA 网业务发展措施 |
6.2.2 GSM 网业务发展措施 |
6.2.3 “G&C 双模系统”发展措施 |
6.2.4 增值业务发展措施 |
6.2.5 郊县市场发展措施 |
6.2.6 发挥综合业务优势 |
6.3 市场管理与开拓措施 |
6.3.1 加强品牌宣传 |
6.3.2 科学设计产品 |
6.3.3 实行连锁经营 |
6.3.4 培养高素质的业务经销商 |
6.4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措施 |
6.4.1 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
6.4.2 健全激励制度 |
6.4.3 创造育才环境,完善聚才措施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四、中国联通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的总体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LTE FDD无线网络系统设计与优化[D]. 李羚平. 湖南大学, 2014(09)
- [2]基于GIS的警用指挥调度系统设计与实现[D]. 乔桥.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 [3]提升移动网络用户体验质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郝益勇.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4]我国3G无线系统标准巡礼[J]. 许锐. 信息通信技术, 2009(01)
- [5]基于CDMA交通视频监测网络的研究[D]. 王培忠. 复旦大学, 2008(08)
- [6]中国联通CDMA产品竞争战略研究[D]. 吕竑. 山东大学, 2008(02)
- [7]CDMA协议及其在维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 詹小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S2)
- [8]中国联通PPC用户数据业务实时计费方案的研究[D]. 郭剑. 北京邮电大学, 2006(11)
- [9]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综合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D]. 朱筱兰. 四川大学, 2005(06)
- [10]天津联通移动通信发展战略研究与实施[D]. 潘燕. 天津大学, 2004(04)